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1.55 KB
- 文档页数:2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深入探究物体间引力作用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经历。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物体之间存在一种力,称为万有引力,它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1m2)/r²,其中F表示万有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4.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探讨万有引力在宇宙、地球、日常生活中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万有引力常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万有引力定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实验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宇宙、地球、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地球引力作用”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实验结果。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课堂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应用题目的掌握情况。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3.能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难点: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
三、教学方法
故事讲述法、理论推导法、例题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引出课题。
2.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1)介绍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万有引力的思考过程。
(2)讲解开普勒定律等对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贡献。
3.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1)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即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
(2)给出公式F=Gm1m2/r²,讲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4.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1)通过例题分析,讲解如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引力大小。
(2)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情况下万有引力的作用。
5.课堂练习
(1)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2)分析天体运动中万有引力的作用。
6.课堂小结
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公式和应用方法。
7.作业布置
(1)思考万有引力定律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完成课后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练习题。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篇1知识目标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3、使学生能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
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
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
让学生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
教学建议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更重要。
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
教师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
通过让学生阅读“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
教学目的: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教学工具: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
教学过程新课教学1、引言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高二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导语】高二时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与寂寞为伍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
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
由此可见,高二是高中三年的关键,也是最难把握的一年。
为了帮你把握这个重要阶段,无忧考网高二频道整理了《高二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规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行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力的作用)的判断、推理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教育。
2、培养学生的猜想、归纳、联想、直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月――地检验的推倒过程教学难点: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万有引力教学过程(一)引入: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个力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地面上的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上;是什么使得物体离不开地球呢?是否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造成的呢?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没有明显减小。
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里,物体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
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种力。
你是这样认为的吗?(二)新课教学: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假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1)牛顿对引力的思考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只是一种传说。
但是,他对天体和地球的引力确实作过深入的思考。
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产生如下的假想:太阳、行星以及离我们很远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远,都是互相吸引着,其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就是靠劂的引力维持。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篇1知识目标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3、使学生能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
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
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
让学生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
教学建议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更重要。
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
教师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
通过让学生阅读“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
教学目的: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教学工具: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20分钟)1、引言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向高中学生传授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万有引力定律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定律,它揭示了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宇宙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公式推导,并能够运用该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在初中阶段学习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
此外,学生在数学方面也掌握了函数、三角函数、微积分等知识,这为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和推导过程奠定了基础。
在本节课中,教师将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掌握万有引力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2)掌握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计算天体间的引力、求解天体运动轨迹等。
(3)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如三角函数、微积分等,解决与万有引力定律相关的数学问题。
(4)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科学研究、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激发他们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2)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们具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4)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们为探索自然规律所付出的努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知道万有引力的表达式。
(2)学生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天体问题,如计算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开普勒定律的回顾和对行星运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2)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
(2)对万有引力定律中“距离”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太阳系中行星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行星为什么会围绕太阳运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万有引力定律。
2、回顾开普勒定律(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3、牛顿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开普勒定律只是描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但是没有解释行星为什么会这样运动。
牛顿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了万有引力的概念。
4、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假设行星的质量为 m,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 r,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为 T。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r^3/T^2 = k\)(k 是一个常量),可得\(T^2 = r^3/k\)。
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根据向心力公式\(F = m(2\pi/T)^2 r\),将\(T^2 = r^3/k\)代入,可得\(F = 4\pi^2 k m / r^2\)。
高中高一下册物理教案范文:万有引力定律高中高一下册物理教案范文:万有引力定律精选4篇(一)教案名称:万有引力定律学科:物理年级:高一下册教学目标:1. 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 理解力学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 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和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问题。
2. 将万有引力定律与其他物理概念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
3. 学生实验笔记。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回忆并思考地球上物体的运动、行星的运动等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运动背后的力是什么。
Step 2:引入知识(10分钟)教师通过PPT向学生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公式和基本性质。
教师结合图片和实例,讲解引力的概念、特点和研究对象,并引导学生推理出引力与质量、距离的关系,最终引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
Step 3: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测量不同质量和距离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验证万有引力定律。
实验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Step 4:巩固练习(1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与万有引力定律有关的计算题目,让学生在班内完成,并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通过发放小组竞赛题目,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Step 5: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以地球上物体的自由下落和行星的运动为例,向学生展示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与行星运动相关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更多实际应用的例子。
Step 6: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以及其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的重要性。
1.2 教学目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背景;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1.3 教学内容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际应用。
第二章: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2.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节,学生将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以及牛顿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
2.2 教学目标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掌握牛顿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
2.3 教学内容牛顿的生平简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牛顿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3.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节,学生将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以及各参数的含义。
3.2 教学目标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理解各参数的含义。
3.3 教学内容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各参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第四章: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际应用4.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节,学生将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天体运动、卫星导航等。
4.2 教学目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3 教学内容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在卫星导航中的应用。
第五章:复习与拓展通过学习本节,学生将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进行复习,并了解其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5.2 教学目标复习万有引力定律的主要知识点;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5.3 教学内容复习万有引力定律的主要知识点;万有引力定律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的验证与实验6.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并掌握实验方法和相关技巧。
6.2 教学目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验原理和方法;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实验的基本技巧;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万有引力定律。
4、高中物理教案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一、课题:万有引力定律二、课型:概念课(物理按教学内容课型分为:规律课、概念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六、教学法:合作探究、启发式学习等七、教具:多媒体、课本等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以前对月-地检验部分的学习,明确既然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对地面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引力。
这里进一步大胆假设:是否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力?引发学生思考:很可能有,只是因为我们身边的物体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我们不易觉察罢了,于是我们可以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然后在学生的`兴趣中进行假设论证。
(二)进入新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0页万有引力定律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日对地、地对月、地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都是其实例。
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并注明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2. 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常量的值,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的概念2.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3. 万有引力常量的值4.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万有引力常量的值,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万有引力常量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 采用示例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地球引力,引发学生对万有引力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3. 课堂讲解: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示例分析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概念和定律的理解。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和理解。
3. 评价内容: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和数学表达式。
万有引力常量的记忆和应用。
实际问题中万有引力定律的运用。
七、教学拓展1. 拓展内容: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航天技术、地球物理学等。
2.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开展角色扮演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万有引力定律在航天任务中的应用。
3.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2. 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1. 万有引力的概念及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
2. 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引力常量的确定及引力场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适用范围。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引力常量的确定方法及引力场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的讲解、案例分析及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以便记录重点内容。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的发现,激发学生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万有引力是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力,它使物体之间产生相互吸引。
2. 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1m2/r^2,其中F表示引力,G表示引力常量,m1和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
3.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适用于质点、均匀球体和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计算。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地球表面物体受到的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可以看作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2. 分析两个均匀球体之间的引力: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两个均匀球体之间的引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适用范围及实际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的概念:任意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和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牛顿通过分析开普勒定律和自己的三大运动定律,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
3. 万有引力常量的确定: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定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值。
4.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天体的运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
2.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认识牛顿和卡文迪许的贡献。
3. 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2.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地球表面的物体受到的引力,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介绍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和开普勒定律,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
3.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讲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强调其重要性。
4. 讲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介绍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方法。
5. 应用练习: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3. 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计算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
答案:F=GMm/R^22. 讨论万有引力定律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未掌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万有引力定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天、天文学等。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2. 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1.1 牛顿与苹果树1.2 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2.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2.1 定义:任意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吸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2 表达式:F=G(m1m2)/r^22.3 适用范围:适用于质点间的万有引力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1.2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2. 教学难点:2.1 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2.2 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和内容。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分析。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牛顿与苹果树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好奇心。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背景。
3. 阐述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和适用范围。
4. 实例分析: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分析。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学生能够描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学生能够记忆并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学生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参与小组讨论,展示合作学习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第2节 万有引力定律[学习目标]1.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存在引力.2.能利用开普勒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表达式.3.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内容、含义及适用条件.4.认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知识点1 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F ∝m r 2.2.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在引力的存在与性质上,太阳和行星的地位相同,因此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相同(设太阳质量为m太),即F ′∝m 太r 2.3.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 =F ′,所以有F ∝mm 太r 2,写成等式就是F =G mm 太r 2.[判一判]1.(1)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向心力来自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 )(2)把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同样适用于行星运动.( )提示:(1)√ (2)√[想一想]1.开普勒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描述行星做怎样的运动?是什么原因使行星绕太阳运动?提示:行星绕太阳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对行星的引力.知识点2月—地检验1.猜想: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物体下落的力是同一种力,遵从“平方反比”的规律.2.推理:物体在月球轨道上运动时的加速度大约是它在地面附近下落时的加速度的1602.3.结论:计算结果与预期符合得很好.这表明: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与太阳、行星间的引力遵从相同的规律.[想一想]2.已知自由落体加速度g为9.8 m/s2,月球中心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为3.8×108 m,月球公转周期为27.3 d,约2.36×106 s.根据这些数据,能否验证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物体下落的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提示:设地球半径为r地,地球与月球间距离为r地月.数据表明,a月与1602g近似相等,这说明地面附近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与太阳、行星间的引力,遵从相同的规律.知识点3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2.表达式:F =G m 1m 2r 2.3.引力常量G :由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什测量得出,常取G =6.67×10-11N·m 2/kg 2.[判一判]2.(1)太阳与行星间作用力的公式F =G Mm r 2也适用于行星与它的卫星之间.( )(2)两个普通物体间感受不到万有引力,这说明万有引力只存在于天体之间.( )(3)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天体之间,也存在于普通物体之间.( )(4)引力常量是牛顿首先测出的.( )提示:(1)√ (2)× (3)√ (4)×[想一想]3.一个篮球的质量为0.6 kg ,它所受的重力有多大?试估算操场上相距0.5 m 的两个篮球之间的万有引力.提示:重力G =mg =0.6×9.8 N =5.88 N万有引力F =G m 1m 2r 2=6.67×10-11×0.6×0.60.52 N ≈9.6×10-11N重力约为万有引力的6×1010倍,万有引力的大小可忽略.1.(对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理解)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了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个向心力的大小( )A .由F =mrω2可知该向心力与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成正比B .由F =m v 2r 可知该向心力与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成反比C .由F =m v 2r 可知该向心力与行星运动的速率的二次方成正比D .由F =GMm r 2可知该向心力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解析:选 D.对于绕太阳运行的行星来说,到太阳距离不同,则运行中角速度、线速度皆不同,而由F=mrω2得出该向心力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成正比的结论,需要满足前提条件mω2恒定即是与r无关的量,故A错误;同理可知B、C错误;而行星与太阳的质量不会随着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发生改变,即M与m均是与r无关的量,且引力F=GMmr2等于行星所需向心力,故D正确.2.(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关于行星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谷通过整理大量的天文观测数据得到行星运动定律B.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规律C.开普勒通过总结论证,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D.卡文迪什在实验室里通过几个铅球之间万有引力的测量,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解析:选 D.开普勒对天体的运行做了多年的研究,最终得出了行星运行三大定律,故A错误;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开普勒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规律,故B错误;牛顿通过总结论证,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比较月球公转的周期,根据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对万有引力定律进行了“月—地检验”,故C错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之后,第一次通过实验比较准确地测出引力常量的科学家是卡文迪什,故D正确.3.(对万有引力公式的理解)(多选)在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F=G m1m2r2中,r是()A.对行星绕太阳运动而言,是指运行轨道的半径B.对地球表面的物体与地球而言,是指物体距离地面的高度C.对两个均匀球而言,是指两个球心间的距离D.对人造地球卫星而言,是指卫星到地球表面的高度解析:选AC.公式中的r对星球之间而言,由于星球之间的距离远大于星球本身的半径,星球可看作质点,可认为星球之间的距离r近似等于星球运行轨道的半径,A正确;而对于地球表面的物体与地球而言,地球不能看作质点,r应是指物体到地球球心的距离,B错误;对两个均匀球而言,是指两个球心间的距离,C正确;对人造地球卫星而言,人造卫星可认为是质点,此时r是指卫星到地球球心的距离,D错误.4.(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一个质子由两个u 夸克和一个d 夸克组成.一个夸克的质量是7.1×10-30 kg ,则两个夸克相距1.0×10-16 m 时的万有引力约为(引力常量G =6.67×10-11 N·m 2/kg 2)( )A .2.9×10-35 NB .3.1×10-36 NC .3.4×10-37 ND .3.5×10-38 N解析:选 C.两夸克间的万有引力:F =G m 1m 2r 2=6.67×10-11×7.1×10-30×7.1×10-30(1.0×10-16)2 N ≈3.4×10-37 N ,故C 正确,A 、B 、D 错误.探究一 对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理解1.模型简化(1)将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了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2)将天体看成质点,且质量集中在球心上,如图所示.2.太阳对行星的引力(1)推导(2)结论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m 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3.行星对太阳的引力4.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例1】 (多选) 关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于地球比木星离太阳近,所以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一定比对木星的引力大B .行星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行时,在近地点受引力大,在远地点受引力小C .由F =GMm r 2可知G =Fr 2Mm ,由此可见,G 与F 和r 2的乘积成正比,与M 和m 的乘积成反比D .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轨道可近似看作圆形轨道,其向心力来源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解析] 由F =GMm r 2可以看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不仅与太阳到行星的距离r 有关,还与行星的质量m 有关,A 错误;在行星运动过程中,M 、m 不变,F 就只取决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r ,B 正确;G 是一个比例常数,与M 、m 、r 及F 均是无关的,C 错误;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离心率比较小,较接近圆形,故常作为圆形轨道处理;由于行星运动过程中可认为只受到太阳对其引力作用,故其所需向心力是由太阳的引力提供,D 正确.[答案] BD[针对训练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我们引用了公式r 3T 2=k ,这个关系式是开普勒第三定律,是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证明的B .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我们引用了公式F =m v 2r ,这个关系式实际上是牛顿第二定律,是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C .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我们引用了公式v =2πr T ,这个关系式实际上是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定义式D .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使用的三个公式,都是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证明的解析:选B.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我们引用了公式r 3T 2=k ,这个关系式是开普勒第三定律,是通过研究行星的运动数据推理出的,不能在实验室中得到证明,A 错误;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我们引用了公式F =m v 2r ,这个关系式是向心力公式,实际上是牛顿第二定律,是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B 正确;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我们引用了公式v =2πr T ,这个关系式不是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定义式,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定义式为v =Δx Δt ,C错误;通过A 、B 、C 的分析可知,D 错误.探究二 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情景导入】1.行星绕太阳的运动遵循F =G Mm r 2,卫星也绕地球运转,卫星受到地球的引力是否适用这个规律呢?2.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周围物体的引力呢?假若你与同桌的质量均为60 kg ,相距0.5 m .粗略计算你与同桌间的引力(已知G =6.67×10-11N·m 2/kg 2).提示:1.此规律也适用于卫星与地球之间引力的计算,任何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此规律广泛适用于任意两个天体之间.2.F 万=G m 2r 2=6.67×10-11×6020.52 N ≈9.6×10-7N ≈1×10-6 N .这个力到底有多大呢?一粒芝麻的质量大约是0.004 g ,其重力约为4×10-5 N ,大约是你和同桌间引力的40倍!因为这个力很小,所以两个人靠近时,不会吸引到一起.故在进行受力分析时,一般不考虑两物体的万有引力,除非是物体与天体、天体与天体间的相互作用.1.F =G m 1m 2r 2的适用条件(1)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适用于计算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比物体本身大得多时,可用此公式近似计算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2)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间的相互作用,可用此公式计算,式中r 是两个球体球心间的距离.(3)一个均匀球体与球外一个质点的万有引力也可用此公式计算,式中的r 是球体球心到质点的距离.2.引力常量G(1)对G 值的理解①目前引力常量推荐的标准值G =6.674 08(31)×10-11 N·m 2/kg 2,通常取G =6.67×10-11 N·m 2/kg 2.②引力常量有单位,单位符号为N·m 2/kg 2.③意义: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 kg 的质点相距1 m 时的相互作用力. ④因为引力常量G 很小,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物体的质量又不是很大,所以我们很难察觉到物体之间的引力.(2)引力常量的测定卡文迪什扭秤实验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大球和小球间产生力矩,如图所示,此力矩与石英丝N 的力矩平衡.万有引力的力矩使T 形架转动,T 形架转动时带动平面镜M也发生转动,进而使在镜面上反射出的光线发生偏转,从刻度尺上读出光线偏转时光点移动的距离,进而计算偏转角度.利用石英丝N 的扭转力矩和扭转角度的关系,求出扭转力矩,从而求出大球和小球间的万有引力.利用F =G m ′m r 2,即G =Fr 2m ′m ,比较准确地得出了G 的数值.(3)引力常量测定的意义①卡文迪什利用扭秤装置通过改变小球的质量和距离,证实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及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②引力常量的确定使万有引力定律能够进行定量的计算,显示出真正的实用价值.③卡文迪什扭秤实验是物理学上非常著名和重要的实验,扭秤实验巧妙地利用等效法,合理地将微小量进行放大,开创了测量弱力的新时代.【例2】 关于万有引力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牛顿最早测出G 值,使万有引力定律有了真正的实用价值B .牛顿通过“月—地检验”发现地面物体、月球所受地球引力都遵从同样的规律C .由F =G Mm r 2可知,两物体间距离r 减小时,它们之间的引力增大,距离r 趋于零时,万有引力无限大D .引力常量G 值大小与中心天体选择有关[解析] 卡文迪什最早测出G 值,使万有引力定律有了真正的实用价值,A 错误;牛顿通过“月—地检验”发现地面物体、月球所受地球引力都遵从同样的规律,B 正确;当两物体间距离r 趋于零时,万有引力定律不再适用,C 错误;引力常量G 值大小与中心天体选择无关,D 错误.[答案] B【例3】 已知某星球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18,直径是地球直径的12.一名宇航员来到该星球,宇航员在该星球上所受的万有引力大小是他在地球上所受万有引力大小的( )A.14B.12 C .2倍 D .4倍[解析] 宇航员在地球上所受的万有引力F 1=G mM 1R 21,宇航员在该星球上所受的万有引力F 2=G mM 2R 22,由题知M 2=18M 1,R 2=12R 1,解得F 2F 1=M 2R 21M 1R 22=12,故B 正确,A 、C 、D 错误.[答案] B【例4】 两个质量分布均匀、密度相同且大小相同的实心小铁球紧靠在一起,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 ,如图所示,现将其中一个小球中挖去半径为原球半径一半的球,并按如图所示的形式紧靠在一起(三个球心在一条直线上),试计算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解析] 设实心小铁球半径为r ,在挖去前由万有引力定律可知F =Gm 2(2r )2,被挖空部分的实心球处于原位置时与左边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 1=Gmm 1(2r +r 2)2;由于质量分布均匀,故质量比等于体积比m 1∶m =⎝ ⎛⎭⎪⎫r 23∶r 3=1∶8,联立得F 1=225F ;则剩余部分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F ′=F -F 1=2325F .[答案] 2325F[针对训练2] (多选)关于引力常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引力常量是两个质量为1 kg 的物体相距1 m 时的相互吸引力B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测出了引力常量的值C .引力常量的测定,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D .引力常量的测定,使人们可以测出天体的质量解析:选CD.引力常量的大小等于质量均为1 kg 的物体相距1 m 时的吸引力的数值,但引力常量本身并不是一个力,A 错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引力常量是由卡文迪什第一次在实验室内测得的,B 错误;由F =G m 1m 2r 2可知测量引力常量时需测出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两物体的质量与距离,故能测出引力常量就证明引力是存在的,C 正确;有了引力常量的值,就可以通过天文观测计算运行天体所需引力,再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就可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D 正确.[针对训练3] 如图所示,两球间的距离为r ,两球的质量分布均匀,质量大小分别为m 1、m 2,半径大小分别为r 1、r 2,则两球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 )A .G m 1m 2r 2B .G m 1m 2r 21C .G m 1m 2(r 1+r 2)2D .G m 1m 2(r 1+r 2+r )2解析:选 D.两球质量分布均匀,可认为质量集中于球心,由万有引力公式可知两球间的万有引力应为F =G m 1m 2(r 1+r 2+r )2,故D 正确. [针对训练4] 某地区的地下发现了天然气资源,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P 点的正下方有一球形空腔区域内储藏有天然气.假设该地区岩石均匀分布且密度为ρ,天然气的密度远小于ρ,可忽略不计.如果没有该空腔,地球表面正常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由于空腔的存在,现测得P 点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kg (k <1).已知引力常量为G ,球形空腔的球心深度为d ,则此球形空腔的体积是( )A.kgd GρB.kgd 2GρC.(1-k )gd GρD.(1-k )gd 2Gρ解析:选D.如果将近地表的球形空腔填满密度为ρ的岩石,则该地区重力加速度便回到正常值,因此,如果将空腔填满,地面质量为m 的物体的重力为mg ,没有填满时是kmg ,故空腔填满后引起的引力为(1-k )mg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1-k )mg =G (ρV )m d 2,解得:V =(1-k )gd 2Gρ,故选D. [A 级——合格考达标练]1.(多选)关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神圣和永恒的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无须原因,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美的B .行星绕太阳旋转的向心力来自太阳对行星的引力C .牛顿认为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受到力的作用,行星围绕太阳运动,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D.牛顿把地面上的动力学关系应用到天体间的相互作用,推导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关系解析:选BCD.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由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故A错误;行星绕太阳旋转的向心力是来自太阳对行星的万有引力,故B正确;牛顿认为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受到力的作用,行星绕太阳运动时运动状态不断改变,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故C正确;牛顿把地面上的动力学关系应用到天体间的相互作用,推导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关系,故D正确.2.下面有关万有引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F=G m1m2r2中的G是比例常数,其值是牛顿通过扭秤实验测得的B.地面附近自由下落的苹果和天空中运行的月亮,受到的都是地球引力C.苹果落到地面上,说明地球对苹果有引力,苹果对地球也有引力D.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的解析:选A.G是比例常数,其值是卡文迪什通过扭秤实验测得的,故A错误;由万有引力定律可知,地面附近自由下落的苹果和天空中运行的月亮,受到的都是地球引力,故B正确;地球吸引苹果的力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是相互作用力,因此地球对苹果有引力,苹果对地球也有引力,故C正确;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的,故D正确.3.图甲是演示桌面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装置;图乙是演示玻璃瓶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装置;图丙是卡文迪什测定引力常数的装置.这三个实验共同体现了()A.控制变量的办法B.放大的思想C.比较的方法D.等效的方法解析:选 B.三个实验都是将微小的物理量通过不同的方式放大了,即这三个实验共同体现了放大的思想.故选B.4.树上的苹果落向地球,针对这一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苹果质量小,对地球的引力小,而地球质量大,对苹果的引力大B.地球对苹果有引力,而苹果对地球无引力C.苹果对地球的引力大小和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大小是相等的D.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选 C.地球对苹果的引力与苹果对地球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遵守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它们大小是相等的,方向相反,故C正确,A、B、D错误.5.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公式中的G是引力常量,它是实验测得的,不是人为规定的B.当r等于零时,万有引力为无穷大C.万有引力定律适用所有情况,没有条件限制D.r是两物体最近的距离解析:选A.公式中的G是引力常量,它是实验测得的,不是人为规定的,故A正确;万有引力公式只适用于两质点间的作用力,当r等于零时,万有引力公式已经不成立,不能由万有引力公式得出万有引力为无穷大,故B、C错误;r是两质点间的距离,如果两物体是均匀的球体,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故D错误.6.假设在地球周围有质量相等的A、B两颗地球卫星,已知地球半径为R,卫星A距地面高度为R,卫星B距地面高度为2R,卫星B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大小为F,则卫星A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大小为()A.3F2 B.4F9C.9F4D.4F解析:选C.卫星B距地心为3R,根据万有引力的表达式,可知受到的万有引力为F=GMm(2R+R)2=GMm9R2;卫星A距地心为2R,受到的万有引力为F′=GMm (R+R)2=GMm4R2,则有F′=94F,故A、B、D错误,C正确.[B级——等级考增分练]7.(多选)如果太阳系几何尺寸等比例地缩小,当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 m时,地球绕太阳公转近似为匀速圆周运动,则下列物理量变化正确的是(假设各星球的密度不变)()A.地球受到的向心力比缩小前的大B.地球的向心加速度比缩小前的小C.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与缩小前的相同D.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线速度比缩小前的大解析:选BC.设太阳的星球半径、星球间距离均缩小为原来的1n,则星球的体积变为原来的1n3,因各星球的密度不变,则各星球的质量也变为原来的1n3,则地球受到的向心力即太阳对地球的引力F′=GM′m′r′2=1n4GMmr2=1n4F<F,A错误;地球的向心加速度由GM′m′r′2=m′a′可得a′=GM′r′2=1nGMr2=1n a<a,B正确;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由GM′m′r′2=m′r′⎝⎛⎭⎪⎫2πT′2得T′=2πr′3GM′=2πr3GM=T,C正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线速度由GM′m′r′2=m′v′2r′得v′=GM′r′=1nGMr=vn<v,D错误.8.“月—地检验”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提供了事实依据.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中心与月球中心的距离r=60R,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卡文迪什为了检验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首次进行了“月—地检验”B.“月—地检验”表明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与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是不同性质的力C.月球由于受到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加速度与月球绕地球做近似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相等D.由万有引力定律可知,月球绕地球做近似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是地面重力加速度的160解析:选 C.牛顿为了检验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首次进行了“月—地检验”,故A错误;“月—地检验”表明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与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是同种性质的力,故B错误;月球由于受到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加速度与月球绕地球做近似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相等,所以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故C正确;物体在地球表面所受的重力等于其引力,则有:mg=GMmR2,月球绕地球在引力提供的向心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则有:GMm(60R)2=ma n,联立上两式可得:a n∶g=1∶3 600,故D错误.9.(多选)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什通过如图所示的扭秤实验测得了引力常量G.为了测量石英丝极微小的扭转角,该实验采取了“微小量放大法”,使“微小量放大”的主要措施是()A.利用平面镜对光线的反射B.增加T形架横梁的长度C.增大石英丝的直径D.增大刻度尺与平面镜的距离解析:选AD.为了测量石英丝极微小的扭转角,该实验利用平面镜对光线的反射以及增大刻度尺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来放大转动的角度,A、D正确;增加T形架横梁的长度或增大石英丝的直径,只对石英丝的转动有影响,对测量石英丝极微小的扭转角没有影响,B、C错误.10.物理学领域中具有普适性的一些常量,对物理学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引力常量就是其中之一.1687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并没有得出引力常量.直到1798年,卡文迪什首次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比较精确地测量出了引力常量.关于这段历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卡文迪什被称为“首个测量地球质量的人”B.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和卡文迪什共同发现的C.这个实验装置巧妙地利用放大原理,提高了测量精度D .引力常量不易测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面上普通物体间的引力太微小 解析:选 B.卡文迪什通过测出的引力常量进而测出了地球的质量,被称为“首个测量地球质量的人”,A 正确;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发现的,B 错误;实验利用了放大的原理,提高了测量的精确程度,C 正确;引力常量不易测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面上普通物体间的引力太微小,D 正确.11.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 的匀质实心球,半径为R .如果从球的正中心挖去一个直径为R 的球,放在相距为d 的地方.求两球之间的引力大小.解析:根据匀质球的质量与其半径的关系M =ρ×43πR 3可知两部分的质量分别为m =ρ×43π⎝ ⎛⎭⎪⎫R 23=M 8 M ′=M -m =7M 8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这时两球之间的引力为F =G M ′m d 2=7GM 264d 2.答案:7GM 264d 2。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第 1 篇【教材依据】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三节【教材分析】1、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承上启下,承接上章匀速圆周运动,开启之后要学习的卫星的运动规律。
2、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是本章的核心,这节内容是对上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推演,也是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3、教材在尊敬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一些规律思维的铺垫,让同学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经受一次"发觉'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学情分析】1.高一同学已经学习了牛顿的三个定律、圆周运动的知识、开普勒三定律,已经积累了肯定的知识。
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接受万有引力定律的技能。
2. 在上一节中,同学经受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同学对天体运动的讨论产生了极大的爱好和求知欲。
3.另一方面我国在航天事业上成就突出,捷报频传,极大的激发了同学学习有关宇宙、航天、卫星知识的爱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重物下落和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约的引力计算问题。
? 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 4、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意义及测定方法,了解卡文迪许试验室。
二、过程与方法? 1、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觉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2、培育同学讨论问题时,抓住主要冲突,简化问题,建立抱负模型的处理问题的技能。
三、情感立场与价值观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觉万有引力定律的思索过程,说明科学讨论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难性,提高同学科学价值观。
2、经过万有引力常量测定的学习,让同学体会科学的方法论和物理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月-地检验的推导过程。
?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
【教学难点】?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 2、使同学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月地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知道月—地检验的结果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万有引力常量的大小及意义。
【旧知复习】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遵循什么规律?
【设问导学】
一、月—地检验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9“月-地检验”部分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太阳、行星间的引力、月球受到的`地球间的引力以及地面物体所受的引力是不是同一性质的力?为什么?
二、万有引力定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0万有引力定律部分,完成问题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写出表达式。
问题2、如何理解表达式中的r?
三、引力常量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0引力常量部分,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问题1、引力常量的数值是多大?它的单位是如何导出的??
问题2、测定引力常量有何意义?
一、月地检验
月地检验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自然界中的__________都___________,引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正比,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r的理解
如果两个物体可看成质点,则r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距离;如果是均匀分布的球体,则r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距离
三、引力常量
引力常量是由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__________测定的。
其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为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