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PCI冠脉介入指南专业解读
- 格式:pptx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69
中国pci指南汇报人:日期:•PCI概述与背景•PCI技术规范与操作流程•设备要求与选择策略目录•人员培训与资质要求•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策略•总结回顾与未来发展规划01PCI概述与背景PCI定义及发展历程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经皮穿刺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或斑块旋磨等治疗的微创介入技术。
发展历程PCI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冠状动脉造影、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多个阶段,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PCI在中国的应用现状应用范围PCI在中国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等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
普及程度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普及,PCI在中国的应用逐渐广泛,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掌握和应用PCI技术。
治疗效果PCI在中国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中国PCI指南旨在规范PCI技术的临床应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
目的中国PCI指南的制定对于推动PCI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中国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意义指南制定目的与意义02PCI技术规范与操作流程PCI技术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
适应症禁忌症操作规范对于存在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或全身状况较差的患者,PCI技术可能不适用。
PCI技术需要遵循严格的手术操作规范,包括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和术后护理等环节。
030201PCI技术规范介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确定是否适合进行PCI手术。
术前准备医生通过导管将球囊或支架等器械送至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处,扩张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流。
术中操作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包括抗凝治疗、控制血压和血糖等。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44卷第5期第382页-第400页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 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44卷第5期第382页-第400页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 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中国PCI治疗指南中国PCI治疗指南是指中国心脏学会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制定的,用于指导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临床实践的指导原则。
以下是关于中国PCI治疗指南的详细介绍:一、指南背景冠心病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也是我国主要死因之一、PCI作为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然而,由于我国的冠心病患者的特点和临床实践的差异,需要有一份适用于我国情况的治疗指南来指导PCI的临床应用。
二、指南内容1.适应证指南明确了哪些患者适合接受PCI治疗,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一系列冠心病所致的病症。
2.术前评估术前评估是指在决定是否进行PCI治疗之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指南详细介绍了术前评估的内容和方法,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心功能评估、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一系列检查。
3.术中技术指南重点介绍了PCI手术中的技术和操作规范,包括血管穿刺、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引流术等。
还提供了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病变的处理策略,如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的处理方法等。
4.术后护理和随访PCI治疗后的护理和随访非常重要,指南提供了相关的护理措施和随访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康复训练等。
5.并发症处理PCI治疗中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狭窄、血栓形成、出血等。
指南提供了处理这些并发症的方法和指导原则。
三、指南制定过程四、指南影响力总结起来,中国PCI治疗指南是一份针对我国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指导原则。
它对适应证、术前评估、术中技术、术后护理和随访、并发症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指南制定过程严谨,对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PCI围术期抗血栓治疗的再思考——《中国PCI指南(2016)》解读韩雅玲【期刊名称】《中华保健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18)005【总页数】3页(P349-351)【关键词】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作者】韩雅玲【作者单位】110016 沈阳军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31[专家简介]韩雅玲,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现任沈阳军区总医院终身荣誉院长、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全军心血管急重症救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任美国心脏学院专科会员(FACC)、欧洲心脏协会专科会员(FESC)、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会长、全军医学科技委员会常委和内科学领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Circulation》杂志编委,英国《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杂志副主编,《临床军医杂志》主编,《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执行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解放军医药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英文版、《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华保健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和《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副主编。
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课题、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军队“十一五”、“十二五”重点攻关课题、军事医学专项攻关课题等30余项科研课题。
以第一作者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2015)、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8、2013)、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5)、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2项(2002、2012)、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1995、2007、2016),以及辽宁医学科技一等奖(2014)、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007)、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和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