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几点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20.01 KB
- 文档页数:6
对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思考第一篇:对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思考对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思考摘要: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阵地,在高校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本文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式的新变化,为高校民族团结活动的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有效途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232-0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团结、共同和谐发展是党和人民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是各族人民幸福安康、民族地区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前不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对大学生开展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就以民族团结为根本行为准则的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校园氛围,推进多民族师生的团结和睦相处,大力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高校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当前,境内外敌对势力把民族、宗教问题作为突破口,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的斗争日趋激烈。
针对境外分裂势力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妄图分裂祖国的恶劣行径,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现实形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阵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引导各族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怎样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怎样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民族问题处理不当,造成国家政局动荡,因为民族利益纷争,甚至造成国家分裂。
所以,如何解决好民族团结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极其关注的问题。
我国当前的民族关系主流是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正在顺利进行。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危害民族团结的潜在因素和国内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以及国际反华势力加紧“分化”的现实危险性的存在。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由于有些人不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和利益,导致的民族纠纷时有发生,对国家的团结稳定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确立科学的民族观,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在我看来应该在学生中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民族观,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促进各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共同进步。
本课题力求以马列主义观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和国家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工作的文件为依据,本着科学的态度,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各民族分布以及我们的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原则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现阶段我国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从而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觉得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应该抓住以下几点:㈠加强学习,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夯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论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
关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民族团结工作是新疆各民族人民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和推进“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活动的基础。
民族团结教育应与新疆的发展形势、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要在具体问题上创新工作形式、工作内容。
对此,有以下思考:1、应破除形式主义,反思以往工作中的不切实际、不为群众接受和喜闻乐见的做法。
应避免口号式、标语式、会议式、歌舞式的民族团结教育。
2、应开展思想讨论和思想调研,掌握社会不同层面、不同人群,特别是在校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对做思想教育工作。
3、加强对80后、90后思想及价值观的研究,掌握状况,并有的放矢地进行专题教育。
80后基本上是高校的青年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应予以高度关注。
4、各民族同志、同学都应当站在民族团结教育和宣传工作的讲台上,发表言论,亮出观点。
特别是少数民族同志、同学,他们所做的教育宣传工作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5、在“三史”、“六史”教育中,要贯穿主题教育活动主线,贯穿民族团结教育主旨,用鲜活的内容讲历史,以古论今,以历为鉴,营造当代新疆民族交融、文化交融的新氛围。
6、加强和加深各民族群众的情感交流、生活互助,要鼓励各民族交朋友。
学校应在管理上推进这项工作,各民族学生应实行混合编班、编宿舍,扩大各民族同学交流面。
7、应面向内地、面向世界宣传新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真实景象。
《乌鲁木齐的天空》这样的电影、电视剧要多拍,要免费向疆内、向内地、向世界宣传。
8、加强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民众层面的民族团结宣传,用民众的语言、民众的生活,点亮民族团结,朴实、真实、生动、潜移默化地开展民族团结、民族交融工作。
新疆职业大学杜平新疆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努尔尼沙。
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心得体会(通用3篇)第1篇: 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心得体会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资料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
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
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透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
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包括不一样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构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这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构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
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
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将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如果在维护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中,做不了大海的滚滚波涛,那就做一股山间的潺潺溪流吧;如果做不了峰顶的参天大树,那做一棵河边的青青小草吧。
让我们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保卫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和稳定的政治局面,一齐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乘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的浪潮,并肩携手、同心同德,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爱我中华,共创祖国辉煌的明天。
民族团结教学反思
民族团结教学反思
在反思民族团结教学时,我们可以看到该课程的成功之处:注重教学和研究,强调党的思想,以及民族团结教学的反思。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该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缺乏足够的策略和教学量,以及在教学中缺乏对民族团结问题的深入探讨。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反思和思考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民族团结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因为同一个民族既可以存在于一个国家内部,也可以分属于不同的国家。
例如,XXX就存在
于中国和朝鲜两个国家之中。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团结的本质和意义。
总之,民族团结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和谐发展,也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反思能力,以及深入探讨和分析民族团结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以实现民族团结教学的最终目标。
关于民族团结的深入思考800字(三篇)关于民族团结的深入思考(一)导言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稳定、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成员。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进步,为我国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深入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现状及如何加强民族团结等问题。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根本保证。
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的团结互助是抵御外部侵略、捍卫国家利益的重要力量。
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降低民族矛盾引发的社会风险,确保国家安全与长治久安。
民族团结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有利于提高国家整体实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民族团结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繁荣。
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民族团结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
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有助于消除民族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民族团结的现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
当前,我国民族团结的现状总体上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民族地区与内地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民族地区进行了大力支持,但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原因,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较低,民生问题较为突出。
其次,民族问题仍然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地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突出,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再次,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在现代社会,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传统民族文化逐渐消失。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团结,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如何在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之所想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分裂和分裂统一”的图谋,特别是近年来他们把“民族分裂和分裂统一”的目标对准民族地区的青少年,这就需要在民族地区学校工作的教职工要认清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做好全体师生的思想政治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工作。
在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号召,抓紧“公民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活动之际,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学生的法制观,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勤奋学习科学知识,维护民族团结,继承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尊敬父母、长辈和知识分子的美德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就个人教育实践谈一谈在民族学校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观点和方法:一、作为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和掌握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指导纲要及主要内容1.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自觉意识。
2.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把学生从思想到行为自觉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民族教育要求上来,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了解、继承和发扬,增强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并具备正确对待分析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素质,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共同进步和发展;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3.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1)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特征,普及民族知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2)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了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湾碧中学邹旺平两年的实验教学研究,让我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有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注意到当前这一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几点体会1、领导重视是搞好民族团结教育的可靠保证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领导干部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认真研究党在民族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民族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创建“安全文明生态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
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政教科与教研室联手做好活动的安排和督促工作;年级各班主任充分发挥了德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领导先后组织了几次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学校好经验介绍活动,帮助师生统一了认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兴趣,为民族常识的宣传,有关活动的开展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成果的取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经费上,校领导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保障了有关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精神上,经常给师生以鼓励,创造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极好氛围。
学校各级领导的帮助和指导成为德育课题取得成效的可靠保证。
2、开设民族常识课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
学校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场所。
在学校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对学生进行民族知识与民族政策的教育,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民族政策、民族风情、民族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实验进一步证明,民族政策常识课的开设,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相关民族知识的认知水平。
此外,学校还应对教职工定期进行民族政策理论学习,请专门从事民族工作的领导来校作专题报告,宣传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道理,在广大教职工中牢固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
3、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实验证明,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
如班级的主题班会、墙报、故事会、演讲等;学校组织的民族歌曲舞蹈汇演、希望工程捐助活动、、在少数民族地区考察体验等等,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思考与启示【摘要】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对促进民族团结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倡导多元文化共存,推动跨民族交流,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民族团结教育水平。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能够增进民族团结,还能对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需要重视这一教育工作,并从中汲取启示,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实现民族团结的目标。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大学生、新时期、文化、多元化、交流、自豪感、认同感、师资队伍、建设、和谐社会、启示1. 引言1.1 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拥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民族团结教育可以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民族团结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认同感,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民族团结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形成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通过民族团结教育,可以有效预防和化解民族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新时期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一、学生族群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族群越来越多元化,不同民族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这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校园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民族认同感缺失部分大学生可能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认知不足,缺乏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
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生对于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缺乏理解,甚至存在偏见和歧视,需要加强相关的教育和引导。
三、师资队伍不足一些学校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对于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了解有限,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参与相关活动和课程。
民族团结教学反思民族团结教学反思5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 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 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 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团结教学反思, 供大家参考借鉴, 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族团结教学反思11.对于每个环节的时间把握缺乏。
在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学生自我展示时, 学生没有完全投入, 有点流于形式。
可以多角度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力。
2.本堂课教学侧重于提问, 有常识性的提问、有归纳整理性的提问、也有设思启疑的提问, 有的提问比较直接, 学生很快能领会教师的意图并且给出比较合适的答案, 有的提问问题的设计本身不明确。
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有利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供线索, 引发学生思维, 并及时捕捉课堂信息、延伸疏导, 拓展学生的思维。
随着课堂环境的变化, 进行一问一答式的互动, 还是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服务, 最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3、对第一环节“民族知识大擂台”的知识抢答赛组织形式考虑不周全, 如学生表演民族舞蹈缺乏经验时, 应该给予一段视频进行提示, 再要求学生进行模仿, 既能顺利完成这一任务, 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4、对教学环境缺乏临时应变和调配, 教师电风扇声音太大, 学生回答问题声音较小, 课堂气氛受了影响, 导致听课效果打了折扣, 以后要吸取经验, 随机应变。
民族团结教学反思2本课涉及之前所学内容, 因而应提前布置学生温习, 因此, 我高度重视, 精心准备。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有以下的思考:一、教学成功之处:1.对昭君出塞等相关历史知识的温习和回顾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提、前进入了学习状态。
2、补充资料充实了教学内容, 增强了学生对教材的深刻理解。
譬如补充的地图和歌曲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3.本课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增加一些事件等知识都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认识到只有维护民族团结了才符合国家民族利益, 从而激发起了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