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议论文阅读指导
- 格式:ppt
- 大小:903.00 KB
- 文档页数:47
题1:重建奇迹彰显中国奋进的力量①位于汶川县映秀镇的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封顶;汶川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四川及甘肃陇南地震灾区农房基本完成重建,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两周年前夕,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新生,彰显着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伟大力量。
②700多天前,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强烈地震,使8万多同胞遇难,数十万人受伤,数千万人受灾,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满目疮痍。
第一时间的生命大救援过后,重建家园成为历经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面临的一场严峻考验。
③“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党中央发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非战争性全国总动员令。
“三年重建任务争取两年完成!”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
地震两年过去,遭受重创的灾区呈现崭新面貌,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新村焕发活力,一条条道路穿山越水,一张张面庞重舒笑颜。
草长莺飞的川西大地和陇南、陕南地区生机盎然。
④“现在,走进四川灾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一名网友的观感集中表达了人们的评价;“这些项目的集中交付,展示的是跨越千里的援建深情,给予的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承载的是加快发展的美好希望。
”一个重灾市领导在对口援建项目交付仪式上的话语代表了灾区人民的心声。
⑤这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
汶川特大地震带给中华民族巨大的痛苦,也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磨砺得分外鲜明。
“汶川不哭,中国加油”“我们都是汶川人”——地震发生后响彻中华大地的呐喊,在灾后重建中化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举国援建行动。
19个对口援建省市10万多名援建人员“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住板房、啃干粮,战严寒、斗酷暑,以令人惊叹的建设速度奉献出让灾区人民放心的优质工程。
第一时间奋起自救的灾区人在重建家园中自力更生、不等不靠。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青川县枣树村农户墙上的标语,表达了灾区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场:议论文阅读之把握论点【引言】对于议论文的阅读,很多学生都存在一种畏难情绪。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其原因,无外乎三点:一、学生从初二才开始比较系统地学习议论文,他们对议论文都有一种陌生、神秘的感觉,不像记叙文,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已经比较熟悉了;二、学生对议论文的特点不甚了解,甚至把握不够准确;三、大多数议论文读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不像其他文体那样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它的特点作全面深刻的了解。
这里,重点谈谈如何把握议论文的论点。
【技法指导】论点是作者的见解或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还要围绕中心论点用几个分论点来补充证明。
找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也是议论文考查的重点。
其考查的题型主要有:主观题型和客观题型两类。
客观题型实际上就是选择题。
考查的角度主要有三种:1.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直接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某个分论点;2.给出一段文字,直接找出本段文字的论点;3.通过对论据的分析,间接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某个分论点。
下面就如何找论点谈三个诀窍:一、明白规律中心论点的提出是有规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2.分析某种现象,引出论点;3.叙述某段经历,归结论点;4.讲述故事,引申推论,得出论点;5.摆事实,讲道理,归纳论点。
中心论点能统摄全文,分论点只能统摄一段或一部分文字,且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二、找准位置中心论点的提出,大致有这几种情况:1.标题点明,如2010年浙江义乌中考语文试题《将兴趣进行到底》。
2.开头提出,如2010年广东广州中考语文试题《不完满才是人生》,文章开篇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不完满才是人生”。
3.中间提出,如2010年安徽中考语文试题《科学不怕挑战》,文章开篇谈论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接着在分别运用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两个事例进行论证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在第五段提出中心论点“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2012级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必备技巧与应试策略一、议论文1、概念:作者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某些现象、问题,所表达观点、看法、评价、见解或所提出的意见、号召等,并运用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进行事实分析或道理分析,加以证明的一种文体。
2、论点:作者的观点,回答“证明什么”的问题。
中心论点统领全文论述内容的观点。
分论点中心论点的延伸深化,证明中心论点某一方面问题的观点。
3、论据:证明论点的依据或材料,回答“用什么证明”的问题。
事实论据一般事实、史实、数据等。
道理论据名言警句、科学公理、民间熟语等。
4、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或方法,回答“怎样证明”的问题。
摆事实:运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
讲道理:运用道理论据证明论点或直接分析事理。
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
5、论证角度:正面论证运用具有积极意义的正面事实或理论证明论点。
反面论证运用具有消极意义的反面事实或理论证明论点6、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针对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某一问题或现象,旗帜鲜明的提出所要论述的观点。
分析问题(本论)紧扣中心论点,挖掘现象本质,深入问题核心,摆事实、讲道理,进行严谨充分的论证。
解决问题(结论)归结全文内容,深化中心论点,提出呼吁、号召。
7、论证方式立论:作者针对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现象,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驳论:通过驳斥错误、荒谬、消极的观点、依据或论证过程,树立自己正确、积极的观点。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三、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四、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五、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
具体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议论文阅读指导考查要求: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5.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一)考查要点一: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
1.题型示例:重点研读以下文章:2012中考《微公益》海淀一模、西城一模、朝阳一模(23题)、石景山一模、二模海淀二模、西城二模、东城二模、2.解题思路:(1)看题目A.有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检验之后没有问题,摘抄题目即可。
B.有的标题是论点的简述,只要从文中找到完整的表述论点的判断句检验就可以了。
如:石景山二模、P124《要讲三种话》、C.有的标题是文章的论题,依据论题找论点。
如:P131《匠人与大师》、海淀二模、西城二模D. 没有题目先找论题。
(2)看论题什么问题先搞清楚作者论述的是什么问题。
然后找作者对这个论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从前往后依次找。
取前不取后。
再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可以用这个句子判断:关于xx问题作者认为……如:西城一模、丰台期末201301《眼光》、东城二模(3)看提示关键词文中有提示文章论点的词语,提示词语一般是“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可见”、“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我发现”等等。
(4)也可以依据论点引入的方式:A.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B.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再提出中心论点。
C.根据亲身经历的某生活事例提出论点。
D.从故事中引出问题,再提出论点。
以上是准确把握中心论点的依据,也是确认中心论点的几种方法,它们往往要互相参照,配合使用,交互印证,才更有效。
(二)考查要点二:*****题型示例:1、写一句话,阐明论据与观点的联系。
2012《微公益》第三题2011 01海淀期末《能者与多劳》第二题(4月月考试题)P123三《包容》第三题P128四《忍耐之人方能成大器》第二题2、分析论据作用中考说明P36 55小题、P38 56石景山一模丰台二模21题P128四《忍耐之人方能成大器》第一题P122一《君子不器》第一题P132四第一题考察道理论据的作用:P124《要讲三种话》第三题P119《学会盘活自己》(1)P123《包容》(1)3、问论据为什么能够证明观点或者选择辨析,要求说明理由2011年中考题P117 二《君子之交淡如水》(3)中考说明P38 58小题海淀一模丰台一模东城一模西城二模P118一《沉住气成大器》(3)****解题方略:论据包括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无论哪种论据都或前或后地围绕、支撑着论点进行陈述、阐释,和论点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
议论文阅读一、寻找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某一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一般情况下,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是不能说所有的议论文都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那么应该怎样来寻找中心论点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看标题。
一般而言,能完整表达一个判断的标题(主谓句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如《格物致知的精神》,《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但有些文章标题只提出论题,如《论求知》就不是中心论点,有些标题是设问形式,如《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只有回答标题的句子,才是中心论点;有些标题是由几个并列的概念组成的,如《想和做》、《怀疑与学问》、《最苦与最乐》,文中揭示出几个并列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才是中心论点。
1、看文首。
有很多议论文开门见山,马上提出中心论点,如《怀疑与学问》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谈骨气》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看结尾。
总分总或分总结构的议论文,一般会在文章结尾强调或提出中心论点。
总之,论点的形成,一般是用陈述句和判断句,不用选择句和疑问句。
二、把握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凡是起到证明论点作用的事实和道理都是论据。
1、判断论据类型。
凡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史实,统计数字等都叫事实论据,凡是用来证明论点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谚语、名言警句等都叫道理论据。
2、知道论据作用。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如《发问的精神》一文中第5至第9段列举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孔子因勤发问终于取得伟大成绩的事例,论证自己观点是正确的。
3、会补充相关论据,如《懒惰的智慧》一文中“思考与练习”三,数学家华罗庚曾用“烧水泡茶”为例通俗介绍了统筹方法。
可以说,这种方法也是一种提高效率的懒方法。
阅读附文,并和同学交流,你有什么聪明的“懒”办法,你发现别人有什么聪明的懒办法?三、辨别论证方法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012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重难点突破1【议论文阅读要求】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2、弄清文章的类别归属(立论、驳论或二者结合);3、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并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4、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层次(纵式结构、横式结构、“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5、认识、分析论据类型,具体分析其作用;6、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7、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能抓住关键词语、典型语句,注意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8、分析写法上的其他特点(如夹叙夹议、议论中的说明和过渡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9、运用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能力要求】1. 判断、归纳中心论点。
2. 认识、区分论据类型。
3. 辨识、掌握论证方法。
4. 理清、划分论证结构。
5.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
6. 揣摩、体会词句含义。
7. 分析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证语言。
8. 感受、领悟生活启示。
【备考指导】解答议论文阅读题,首先要通览全文,迅速把握统率全文的中心论点。
一般来说,中心论点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多数出现在文章的前面,有时也出现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
判断时,不可误把论题当作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中只有分论点,这就需要综合分论点,使其成为中心论点。
还有的议论文作者不明确提出中心论点,这便要领会论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中进行归纳,归纳时既要做到内容全面,又要注意文字简洁。
把握中心论点之后,再通过仔细阅读全文,去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此时要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提出中心论点的(即提出问题),如何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方法展开论述的(即分析问题),又是怎样强调和深化中心论点的(即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辨识论点的提出方式、论据的类型、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特点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论证方法中的概念具有交叉关系和从属关系,如对比论证既包括事例的正反对比,又包括道理的正反对比,又如引证和喻证都属于道理论证。
记叙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人称类题从中考试题来看,对人称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明确文段运用了什么人称,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的具体方法是:(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修辞方法类题解答这类题的具体方法是:(1)确认所用的修辞方法。
(2)明确答题方向。
(3)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
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罗列如下: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表达方式类题解答这类题的具体方法是:(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各类叙述方式的表达作用罗列如下: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中考议论文阅读指导——怎样找到中心论点①看标题,分清论点和论题:
如果所给的文章有标题,我们首先关注标题。
标题分两大类:论点型、论题型。
如果标题是论点型的,它又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或陈述句),则这个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如果标题是论题型的,那么就从文中找一个能回答标题提出的问题的完整判断句(或陈述句)就是中心论点。
注意:词,短语,疑问句不能做论点,最好不要用否定句作论点。
②看开头:如果所给的文章没有标题或者标题不是论点型的,就要去看开头找论点。
论点往往在第一句或第一段末句,如果在第一段末句,往往有提示性词语。
如:我认为、我想说、
也就是说、但说到底、但是、然而、不过、因此、所以、其实、总之、可推之、由此可见等。
——这种方法很常见,叫开宗明义、开门见山。
③看结尾:分总式结构的议论文,在结尾段或倒数第二段,往往有归纳性论点,也要注意提示性词语,如:所以、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归根到底、说到底、由此可见
——这种写法叫归纳总结法、篇末点旨法
④看中间:极少数情况,论点可能在文章的中间出现,这样的文章往往是:开头讲故事(或讲述自身经历),引析一个事例,分析一种社会现象,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论点,然后对其论证。
⑤归纳分析:(这是最难的一种方法)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句子,用前几种方法都找不出论点,就用分析归纳法——通过论据,反推出论点。
可以看论据证明了什么,看几个分论点各是什么,注意找到文中能表现作者观点的词语,归纳成一个完整的判断句(或陈述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