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道家第4课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课时作业(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 格式:doc
- 大小:148.50 KB
- 文档页数:7
2 《老子》五章(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一、基础训练(24分)1.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抱:怀抱。
B .道可道,非常.道 常:永恒的。
C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文:文字。
D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居:居住。
解析 A 项,持守;C 项,法律条文,原则;D 项,占有。
答案 B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3分)A.⎩⎪⎨⎪⎧道可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B.⎩⎪⎨⎪⎧有,名.万物之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C.⎩⎪⎨⎪⎧绝.圣弃智夜久语声绝.D.⎩⎪⎨⎪⎧故令有所属.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解析 A 项均为动词,说出,言说。
B 项,动词,命名/动词,出名;C 项,动词,弃绝/动词,停止;D 项,动词,依从/名词,同一类人。
答案 A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功成而.弗居顺风而.呼 C.⎩⎪⎨⎪⎧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D.⎩⎪⎨⎪⎧鸡犬之声相.闻杂然相.许 解析 A 项,都是连词,“虽然”的意思;B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C 项,代词,它/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D项,副词,互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答案A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无,名天地之始B.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C.民至老死不相往来D.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解析A项,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B项;甘、美、安、乐,都是使动用法,使……甘、使……美、使……安、使……乐;D项,重,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重视。
答案C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A.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B.少私寡欲,绝学..无忧C.天下莫柔弱..于水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解析B项,绝学,古义:抛弃学问。
《老子》四章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埏埴以为器:黏土②自伐者无功:讨伐B.①跨者不行:跃、越过②自矜者不长:夸耀C。
①日余食赘行:同“形",形体②自胜者强:强壮D.①凿户牖以为室:门窗②自知者明:知识2。
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埏埴以为器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
死而不亡者寿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
当其无,有车之用而宋荣子犹然笑之D.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下列加粗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自见者不明②其脆易泮③小学而大遗④学不学⑤上决浮云,下绝地纪⑥赢粮而景从A.①②/③④/⑤⑥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D。
②/③①④/⑤/⑥4。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①强行者有志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③民之从事④跨者不行⑤勇则冠军,威能振敌A。
①②⑤B。
①②④ C.②③④D。
①③⑤5。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B。
《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C。
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
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八十岁,下寿六十岁。
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
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姓名,年级:时间:课时分层作业(十七)[基础运用层]1.对下面加点的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出:超出B.小学而大遗.遗: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学习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道理B [B项,遗:遗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错误!B。
错误!C.错误!D.错误!D [D项,而:均为连词,表顺承。
A项,第一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之",代词,代指“道".B项,第一个“其”,代词,那些;第二个“其”,语气词。
C项,第一个“也”,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第二个“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
]3.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吾从而..师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C.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D.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D [A、B、C三项全是古今异义。
D项中“专攻"不是古今异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 [A、B、C三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品德才能”、“小的方面”、“圣人”;D项,名词用作动词,译为“从师学习"。
]5.下列各句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不拘于时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而耻学于师D [题干中“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是状语后置,A项,判断句;B项,“于”表被动,是被动句;C项,之字提宾,宾语前置句;D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
]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哪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疑惑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C [“惑”应解释为“糊涂".]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惑而不从.师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解释为“向”。
第6课(一)《老子》四章必备知识基础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埏埴.以为器:黏土②自伐.者无功:讨伐B.①跨.者不行:跃、越过②自矜.者不长:夸耀C.①曰余食赘行.:同“形”,形体②自胜者强.:强壮D.①凿户牖..以为室:门窗②自知.者明:知识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埏埴以.为器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死而.不亡者寿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当其无,有车之.用而宋荣子犹然笑之.D.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①强行..'⑤勇则冠军..,威能振敌..'③民之从事..'④跨者不行..者有志'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A.①②⑤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⑤4.下列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自见者不明.②其脆.易泮③小.学而大.遗④学.不学⑤上.决浮云,下.绝地纪⑥赢粮而景.从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①④/⑤/⑥5.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
中国古代哲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候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后借指车轮或车。
D.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6.下列对原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
B.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
课时分层作业(五)[基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各级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抓实干,不搞花拳绣腿....,才能真正走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怪圈。
②万达网科仪成立一年多,便被质疑生存艰难以及正进行大规模裁员,工程部总经理朱战备或许将再次临危授命....,接下这颗“烫手山芋”。
③经过国家三令五申,“拒绝酒驾”已成为三岁稚童都知道的事情,虽然这已是一个陈词滥调....的话题,但依然有司机明知故犯,酒后驾驶。
④含饴弄孙....的康熙带着弘历将悬在堂中的《九九寒梅图》的梅花瓣描红;他告诉弘历,每天描一笔,梅花都描红的时候,春天就到了。
⑤孙杨和丁宁凭借超强的实力获得了来自社会和评委的双重肯定,成为本年度“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中实至名归....的最佳男女运动员。
⑥最近,一些部门报送上来的文件很不规范,我劝这些部门做文字工作的人员,多看看《公文写作教程》,多写些官样文章....。
A.①⑤⑥B.①③④C.②③⑥D.②④⑤C[①花拳绣腿:比喻只做些表面上好看实际上并无用处的动作。
②临危授命: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应用“临危受命”。
③陈词滥调:指陈腐、空泛的论调。
多含贬义,这里感情色彩不对。
另外“陈词滥调”不能作“话题”的修饰语。
应用“老生常谈”。
④含饴弄孙:指含着糖逗小孙子玩;形容老人自娱晚年、不问他事的乐趣。
⑤实至名归:指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
⑥官样文章:旧时官场中有固定格式和套语的例行公文。
比喻光注意形式,没有实际内容的空话,或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
望文生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降雪最大的吉林省延吉地区,由于高速公路关闭、机场航班延误、发往主要县市客车停运,大批旅客集中涌入高铁火车站。
B.CIPS系统的建成和运行有利于提高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效率,促进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更好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和“走出去”战略。
C.“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伟大战略,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开放都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
逍遥游齐物论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愤怒B.《齐谐》者,志.怪者也志:志向C.此大小之辩.也辩:辩说D.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适:到达【答案】D [A项,奋发的样子。
B项,记载。
C项,区别。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而.宋荣子犹然笑之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则.其负大舟也无力D.虽然.,犹有未树也栩栩然.蝴蝶也【答案】C [C项“则”:连词,“那么,就”。
A项“之”: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项“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项“然”:代词,“这样”;助词,“……的样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虽然..,犹有未树也B.众人..匹之C.腹犹果然..庄周梦为蝴蝶..D.昔者【答案】D [D项“昔者”:过去。
A项“虽然”,古义:虽然这样,是两个词;今义:连词,一个词,用于上半句,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甲事而不成立。
B项“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C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表示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副词,或表示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奚以知其然也?C.之二虫又何知!D.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
【答案】D [D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课时分层作业(二)[基础运用层]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向全球撒下追逃追赃“天网",很多外逃贪官在海外选择深居简出,甚至整容以掩人耳目。
②在当今大学发展的壮阔时代中,每一所大学都面临着大相径庭的问题,即如何从自身的历史养分中吸取营养和自信。
③尽管《战国策》非信史,但这部奇书却为我们描绘出纵横捭阖的战国时期的时代风貌与瑰丽恣肆的人文精神.④他们充满激情的演讲让全场的学生激昂、兴奋,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潮水般的掌声此起彼伏,几乎没有人离开座位。
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数的励志故事让孩子们相信,无论起点多么微乎其微,自己依然有能力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⑥餐饮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千百年来,美食家们为了大快朵颐,开发出了不少独具特色的美食,有的甚至成为所在城市的“招牌菜".A.①③⑤ B.①②⑥C.②④⑤ ﻩ D.③④⑥C[①深居简出:本指藏身在隐秘的地方,很少出来。
后指人平日老是待在家中,很少出门。
符合语境。
②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截然不同.不用于形容“问题",使用不正确。
③纵横捭阖:指运用手段进行分化、联合。
用来形容“战国时期的时代风貌”,使用正确。
④振聋发聩:比喻高明的言论能使麻木糊涂的人觉醒。
不用于形容“欢呼声",使用不正确。
⑤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本句说的是起点低,使用不正确.⑥大快朵颐:形容大饱口福、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
本句使用对象为“美食家",符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从文艺繁荣的角度来看,许多地方将晚会办得越来越奢华,甚至盖过艺术本身,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错误做法,不利于文艺的真正繁荣。
B.北京冬残奥会会徽的设计者秉承展现举办地文化、以运动员为中心,将中国书法艺术与冬残奥会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
C.《渴望现场》首次在音乐类节目中引入人工智能评分系统,这种方式不仅探索出一条电视音乐节目的创新路径,而且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
第6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Ⅰ语言素养专练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九层之台,起于累土B.其未兆易谋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D.我世世为洴澼答案 B解析A项“累”同“蔂”,土筐。
C项“龟”同“皲”,皮肤冻裂。
D项“”同“纩”,丝绵絮。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种植B.能不龟手一.也一:一样C.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当:当作D.埏埴.以为器,当其无埴:黏土答案 C解析当:有、只有。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B.民之从事C.自见者不明..D.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答案 D解析A项古义:行走不稳。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B项古义:做事。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C项古义:不能显明。
今义:不理解,不明白;不贤明;不明显。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是以圣人欲.不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欲B.自是.者不彰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是C.死而不亡者寿.名词作动词,长寿D.其坚.不能自举也形容词作名词,硬度答案 C解析寿:名词作形容词。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于:在 B .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其:代词,它 C .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者:代词,……的(人) D .死而.不亡者寿 而:连词,但是 答案 D解析 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当其无,有室之.用民之.从事 B.⎩⎪⎨⎪⎧ 为之于.未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 故有道者.不处知足者.富 D.⎩⎪⎨⎪⎧死而.不亡者寿常于几成而.败之 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的人”。
A 项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9 谏太宗十思疏(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粤教版课时分层作业(十九)[根底运用层]1.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必浚.其泉源浚:疏通B.而况..于明哲乎而况:何况C.念高危那么思谦冲.而自牧冲:前进,进取D.能克.终者盖寡克:能C[C项,冲:虚。
]2.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必固其根本....B.傲物那么骨肉为行路C.那么思知足....以自戒D.凡百元首C[A项,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局部;B项,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D项,元首,古义:君主、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 3.对以下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不念于居安.思危②那么思知止以安.人③信者效其.忠④失其.所与,不知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句,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②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③句,代词,他的;④句,代词,自己的。
]4.以下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为哪一项( )A.貌恭而不心服B.惧满溢那么思江海而下百川C.忧懈怠那么思慎始而敬终D.代下司职D[A项,“心〞,名词作状语,在心里;B项,“下〞,名词作动词,居……之下;C项,“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5.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固:动词,使……牢固B.既得志那么纵情..以傲物纵情:尽情C.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休:美D.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深慎:特别谨慎B[B项的“纵〞是“放纵〞的意思,“纵情〞解释为“放纵感情〞。
]6.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情不胜其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君当.神器之重安步以当.车C.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D.貌恭而不心服.甲兵不劳而天下服.D[ A项,第一个“欲〞解释为“欲望〞,第二个“欲〞解释为“愿意的〞。
第二单元第4课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行而不殆.殆:懈怠B.强.字之曰道强:强迫C.人法.地,地法天法:效法D.长而不宰.宰:主宰,控制【答案】B[强:勉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独立..而不改独立:独自存在B.而人居.其一焉居:处于,属于C.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贵:贵重D.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常:顺应【答案】C[贵:以……为贵。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可以.为天地母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B.道之.尊,德之贵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C.独立而.不改生而.不有,为而不恃D.吾不知其.名而人居其.一焉【答案】B[B项“之”:助词,“的”。
A项“以”:介词,“把”;介词,“因为”。
C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D项“其”:代词,“它的”;不定代词,“其中”。
]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微斯人,吾谁与归?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D[例句与D项为状语后置句。
A项为被动句。
B项为宾语前置句。
C项为定语后置句。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恶:丑B.故有无相生.生:依存C.万物作而弗.始弗:不D.功成而弗居.居:居住【答案】D[居:自居,据有。
大学之道一、夯实双基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 ①虑而后能得.②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B.⎩⎪⎨⎪⎧ ①定而后.能静②三子者出,曾晳后.C.⎩⎪⎨⎪⎧ ①先治.其国②家齐而后国治.D.⎩⎪⎨⎪⎧ ①知所先后,则近道.矣②臣之所好者,道.也【解析】 两个“道”都当“规律”讲。
A.①处事合宜,②得到;B.①以后,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在后面;C.①动词,治理,②形容词,治理好,太平。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 ①质胜文则.野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①见贤思齐焉.②盘盘焉.,困困焉C.⎩⎪⎨⎪⎧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D.⎩⎪⎨⎪⎧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②若火之.始然 【解析】 A 项,①是连词,表顺承,译为“就”;②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B 项,①是兼词,于是,于此;②是助词,放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
C 项,两个“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
D 项,①是助词,相当于“的”;②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
【解析】D项于文无据。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
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
B.格物:郑玄释曰:“格,来也;物,犹事也。
”(《礼记注》)基本的意义是和事物加以接触,认识事物。
2020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老子》四章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新人教版《老子》四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红〞的特点就是借势________。
自媒体可以以网红方式上位,而传统媒体做不到。
“网红〞只要让人记住自己的名字就可以迅速变现,而传统媒体不行,无论如何转型,传统媒体还是得靠自己的核心内容。
当一家媒体为赢得用户,不是靠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不是靠独家新闻、独到评论,而且是一直靠头版的广告效应,靠头版广告的抖机灵、玩噱头,这种影响根本不可持续。
因为这样做外表上提升了影响,增加了广告收入,实际上是在透支自己的公信力和广告资源。
“网红〞一般都是________没几天,那种撩读者痛点痒点的套路很快就会让人________。
头版营销用的无非就是“网红〞那套,事件营销的新鲜劲儿过后,读者和市场都不会吃这一套了,广告主会迅速转向新一个热点和兴奋点。
试想,当新闻纸变成了广告纸,报摊上读者一眼看到的是________的广告,而不是新闻,作为报纸脸面的头版只剩下了报名,读者会选择这样的报纸吗?当一家媒体不是努力去提升新闻品质,不是靠高质量的报道吸引用户,还能叫媒体吗?( ),也没有积累对媒体来说最重要的影响力资源,这并非聪明之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D )A.声名鹊起各领风骚不厌其烦不可名状B.一夜成名独占鳌头不胜其烦莫名其妙C.声名鹊起独占鳌头不厌其烦不可名状D.一夜成名各领风骚不胜其烦莫名其妙解析: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是褒义词。
一夜成名:形容快速走红。
第一处,主要写“网红〞的“迅速〞产生,用“一夜成名〞更能突出其速度之快。
各领风骚: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领先。
独占鳌头: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
第二处,因为“网红〞有各个行业和领域,分布很广,强调了范围的广度,因此用“各领风骚〞。
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有耐心。
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第三处,从前面“那种撩读者痛点痒点的套路很快就会让人〞可知,此处主语是物,而“不厌其烦〞的主语应该是人,所以此处应使用“不胜其烦〞。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行而不殆.殆:懈怠B.强.字之曰道强:强迫C.人法.地,地法天法:效法D.长而不宰.宰:主宰,控制【答案】B [强:勉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立..而不改独立:独自存在B.而人居.其一焉居:处于,属于C.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贵:贵重D.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常:顺应【答案】C [贵:以……为贵。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为天地母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B.道之.尊,德之贵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C.独立而.不改生而.不有,为而不恃D.吾不知其.名而人居其.一焉【答案】B [B项“之”:助词,“的”。
A项“以”:介词,“把”;介词,“因为”。
C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D项“其”:代词,“它的”;不定代词,“其中”。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微斯人,吾谁与归?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D [例句与D项为状语后置句。
A项为被动句。
B项为宾语前置句。
C项为定语后置句。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恶:丑B.故有无相生.生:依存C.万物作而弗.始弗:不D.功成而弗居.居:居住【答案】D [居:自居,据有。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音声相和.和:和谐B.生而弗有.有:占有C.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去:离去,消失D.万物将自化.化:变化【答案】A [和:应和,呼应。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C.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D.故曰教学相.长也【答案】D [D项和例句:“互相”。
A项:“帮助、辅佐”。
B项:代词,偏指动作的一方,“我”。
C项:名词,“丞相、相国”。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B.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C.万物作而.弗始常无为而.无不为D.侯王若.能守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答案】D [D项“若”:连词,“如果”。
A项“以”:连词,表承接;介词,“用”。
B项“之”:结构助词,“的”;代词,“它”。
C项“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并列。
]9.下列对原文理解、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认为,有道之人不恣意行事,不矫揉造作,顺应主观的需求,对自己建立的功业要占有,才能使之不消失。
C.老子认为,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之私。
D.最后一段老子强调了“至柔”的作用和“无为”的效益。
【答案】B [错在“顺应主观的需求,对自己建立的功业要占有,才能使之不消失”,应该是要超越主观的执着,不自居其功,才能使功业永存。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自由奔驰。
(2)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基本上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它们。
二、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而不亡者寿.寿:寿命B.报.怨以德报:回报C.是以圣人犹难.之难:以……为难D.轻.诺必寡信轻:轻易【答案】A [寿:长寿,指活得长。
]1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死而.不亡者寿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B.图难于.其易师不必贤于.弟子C.人之生也.柔弱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草木之.生也柔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答案】B [B项,于:介词,表所自,从/介词,表比较,比。
A项,而:连词,表转折,可是。
C项,也:语气助词,表停顿,不译。
D项,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3.下面关于文段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体现了他“无为”的思想主旨。
“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作长寿了。
B.老子反对急躁冒进,主张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待生活。
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
C.老子从直观的认识角度,看到了人活着时身体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坚硬了;草木有生命时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了。
因此,老子主张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
D.“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以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形象地向人们提出了奉告,希望人们不作为,一切以无为胜有为。
【答案】D [D项,“希望人们不作为,一切以无为胜有为”错。
]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
(2)因此坚强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
参考译文:(1)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才算真正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
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德”来化解怨仇。
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
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2)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3)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
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
因此坚强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
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
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18题。
(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第二十二章)(2)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第三十六章) 15.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曲.则全(弯曲)B.敝.则新(破旧)C.岂虚.言哉(虚假)D.必固强.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大)【答案】A [曲:委屈。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枉.则直(弯曲)B.不自是故彰.(彰显,显著)C.不自伐.故有功(批评)D.将欲夺之,必固予.之(给予)【答案】C [伐:自我夸耀。
]17.下列句中“则”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曲则全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①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C.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D.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②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答案】A [A项,都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B项,①连词,就;②连词,那么。
C项,①表判断,是,就是;②连词,就。
D项,①连词,就;②连词,表假设,假若。
]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将要收拢的,必定先使其扩张。
参考译文: (1)受委屈反而可以保全,被弯曲反而可以伸直,低洼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
所以圣人守道,以作为天下的法则。
不自我表现,反而更凸显;不自以为是,反而更显著;不自夸邀功,反而有功劳;不自大自满,反而能得到敬重。
正因为不和别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古时候所谓“委曲求全”这样的话,难道是假的吗?实在应该维护遵守并以此为方向才对。
(2)将要收拢的,必定先使其扩张;天意想要削弱它,一定要先使它变得非常强大;天意想要废除它,一定要先使它兴盛;天意想要去夺取、灭亡它,一定要先给予它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