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放大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临床分析

放大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临床分析

放大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临床分析
放大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临床分析

结肠癌病理知识

病理 (一)大体形态分型 1、肿块型结肠癌 2、浸润型结肠癌 3、溃疡型结肠癌 1、肿块型(菜花型、软癌)肿瘤向肠腔内生长、瘤体较大,呈半球状或球状隆起,易溃烂出血并继发感染、坏死。该型多数分化较高,侵润性小,生长较慢,好发于右半结肠。 2、侵润型(缩窄型、硬癌)肿瘤环绕肠壁侵润,有显著得纤维组织反应,沿粘膜下生长,质地较硬,易引起肠腔狭窄与梗阻。该型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恶性程度高,出现转移早。好发右半结肠以远得大肠。 3、溃疡型肿瘤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肠壁外侵润,早期即可出现溃疡,边缘隆起,底部深陷,易发生出血、感染,并易穿透肠壁。细胞分化程度低,转移早。就是结肠癌中最常见得类型,好发于左半结肠、直肠。 (二)组织学分型 1、腺癌大多数结肠癌就是腺癌,约占四分之三,腺癌细胞可辨认,排列成腺管状或腺泡状,按其分化程度可分为三级,Ⅲ级分化最差,细胞排列为片状或索条状。 2、粘液癌癌细胞分泌粘液,在细胞内可将细胞核挤到一边(状似戒指,有称作印戒细胞癌),在细胞外可见间质内有粘液以及纤维组织反应,癌细胞在片状粘液中似小岛状。分化低,予后较腺癌差。 3、未分化癌癌细胞小,形状与排列不规则,易侵入小血管及淋巴管,侵润明显。分化很低,愈后最差。 (三)临床分期

Ⅰ期(Dukes A期):癌局限于肠壁内 A0期:癌局限于粘膜 A1期:癌局限于粘膜下层 A2期:癌侵及肠壁肌层未穿透浆膜 Ⅱ期(Dukes B期):癌侵润至肠壁外 Ⅲ期(Dukes C期):伴有淋巴腺转移 C1期:近处淋巴转移(肠旁) C2期:远处淋巴转移(系膜) Ⅳ期(Dukes D期):已有远脏转移 (四)扩散转移 1、大肠癌扩散得特点一般沿肠管横轴呈环状侵润,并向肠壁深层发展,沿纵轴上下扩散较慢,且累及肠段一般不超过10公分。癌侵及浆膜后,常与周围组织、邻近脏器及腹膜粘连。 2、结肠癌得淋巴转移淋巴转移一般依下列顺序由近而远扩散,但也有不依顺序得跨越转移。 (1)结肠淋巴结位肠壁脂肪垂内。 (2)结肠旁淋巴结位邻近结肠壁得系膜内。 (3)系膜血管淋巴结位结肠系膜中部得血管旁,也叫中间淋巴结组。 (4)系膜根部淋巴结位结肠系膜根部。 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得机率增多,如浆膜下淋巴管受侵,则淋巴转移机会更大。 3、血行转移一般癌细胞或癌栓子沿门静脉系统先达肝脏,后到肺、脑、骨等其它组织脏器。血行转移一般就是癌肿侵犯至毛细血管小静脉内,但也有由于体检时按压瘤块、手术时挤压瘤体所致,甚至梗阻

早期直肠癌的五大症状

早期直肠癌的五大症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发布的数据,直肠癌就是全球第三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诊断为结直肠癌的病例超过136万。直肠癌也就是全世界人民的健康杀手。 问题的关键就是这种疾病早期症状非常隐匿,很多直肠癌一被查出就就是晚期。 为做到早感知,早预防直肠癌,以下5个症状绝不能放过 1、大便带血 直肠癌在早期,大便会带血。很多人只就是把大便带血当成普通的便秘或者痔疮出血,但如果经常性出血,而且颜色暗红,最好去医院做个肠镜检查。 2、排便困难,有习惯性便秘症状

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就就是腹痛腹胀,便秘。人们往往以为就是便秘引起的腹痛腹胀,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便秘,不会想到直肠癌。所以到后期再去检查,很有可能直肠癌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 3、食欲减退,迅速消瘦 一部分直肠癌患者在早期的主要症状一般为消化功能紊乱,吃 饭没有胃口。导致体重迅速下降,所以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并不一定就是减肥有效,也要考虑其它健康问题,最好去医院做检查。 4、贫血 有不少直肠癌患者,症状不一定全就是便血,而就是全身困乏无力、贫血与腹痛。所以长期贫血也就是要警惕直肠癌的。 5、排便习惯改变 其实排便习惯的改变就是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直肠癌的表现。因为正常人的排便就是一天一次或者有其它规律性。但规律突然间改变成了一天三次或者三天一次,较大的习惯改变,都要考虑就是否就是 大肠出了问题。 直肠癌就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与食道癌,就是大肠癌的最常见部分(占65%左右),目前,它已在癌症排行榜中跃居第二位了。绝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上。30岁以下者约占15%。男性较多见,男女之比为2-3:1。这类疾病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01042食管胃检查的染色内镜技术

食管胃检查的染色内镜技术 内镜下染色技术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口服、直接喷洒、注射)将色素(染料)导入内镜下要观察的黏膜,使病灶与正常黏膜颜色对比更加明显,从而有助于病变的辨认及目标性活检,又称色素内镜或者染色内镜。自1966年日本津田等首创胃黏膜染色法内镜检查技术以来,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诊断食管、胃黏膜病变,特别是在诊断早期消化道肿瘤方面显示出很高的价值,成为普通胃镜检查的有力补充。有文献报道染色内镜还可以提示癌肿浸润范围,为选择手术方法及范围提供依据。常用的染色方法有Lugo`S碘染色、靛胭脂染色、美蓝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刚果红一美蓝双染色等。本教材只介绍上消化道检查常用Lugo`s 碘染色、亚甲蓝染色、靛胭脂染色法。 第一节Lugo`s碘染色 Lugo`s碘染色主要应用于食管病变的检查,早期食管癌碘染色阳性率几乎达到100%。 1 染色原理 食管复方碘液染色的原理是:成熟的非角化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内含丰富糖原颗粒,遇碘成棕褐色,而炎症或癌变的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甚至消失而呈淡染或不染区。 2 适应症 胃镜检查所发现的食管粘膜病变包括粘膜粗糙、糜烂、溃疡等均可以行Lugo`s 碘染色。晚期明显食管癌者不必行此检查。 3 禁忌症 1)所有胃镜检查的禁忌症均应列为色素内镜检查的禁忌症。 2)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碘染色的相对禁忌症。

4 染色检查步骤 1)准备1.0%-3.0%的复方碘溶液、含有硫代硫酸钠的冲洗液洗脱液。 2)准备专用喷洒管。 3)普通内镜观察上消化道。 4)将内镜退至距门齿约20cm处,清水冲洗抽吸干净病灶区域,从活检孔道道插入塑料喷管,前端伸出内镜2-3cm。用20毫升针管抽取1.2%碘液10ml,自上而下,边推进内镜,边注入碘液(或自食管胃交界线向上喷洒亦可)。内镜直视下于不着色区或明显淡染区取材3~5块送检病理。 5)冲洗液洗脱着色区域的碘液。 5 染色结果判断 在内镜检查时,根据染色后组织的着色情况及边界是否清楚来判定染色级别,一般分为:(1)阴性,正常染色为棕色;(2)3级,不着色区颜色较淡且边界不清;(3)2级,不着色区颜色淡,但不着色区边界清楚;(4)1级,不着色区明显且边界清楚,病变有隆起或凹陷感。早期食管癌与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碘染色后不着色(内镜下表现为黄色)且边界清楚,而且早期食管癌染色后病变有隆起或凹陷感,但正常粘膜由于碘染色着色内镜下表现为棕色。内镜诊断标准为:早期食管癌染色级别多为1级,重度不典型增生为1级,中度不典型增生为2级,轻度不典型增生染色级别为3级;碘染色阴性者为正常组织。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

早期大肠癌内镜下诊断 大肠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十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及正确处理对病人的预后,生存率,治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早期大肠癌常无明显症状,一旦确诊多属中晚期。据文献报道早期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进展期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仅50%—60%,有远隔转移者5年生存率仅有10%[1-3]。因此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关键在于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但目前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在各国差异较大,日本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居世界首位,约为17%-53%[4-6],而在欧美国家,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约为9%[7-9],我国早期大肠癌的资料并不完善,各地文献报告为 1.7%-26.1%[10-16],差异较大,较之日本报道的早期大肠癌检出率明显偏低。因此如何发现早期大肠癌,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已成为消化系疾病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7]。目前内镜检查在大肠癌的诊断中具有各种影像学检查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其原因之一是内镜检查不仅能直观的发现大肠黏膜的早期病变,而且能借助活检对病变进行组织学评价,结肠镜检查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随着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应用,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平坦型病变,且具有比隆起型肿瘤更高的恶变倾向,尤其是凹陷型病变甚尤。平坦型病变包括:IIa、IIb、IIc、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等。据报道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文献报道其癌变率从8.4 %-52.5 %不等[18-19 ] , 已有动态观察表明LST可在3 年内发展为大肠癌,而隆起型腺瘤发展成癌要经过5-10年[20]。平坦型病变镜下表现为下列征象中的一种或多种共存:黏膜发红,黏膜苍白,黏膜灰暗,易出血,血管网消失,肠黏膜无名沟中断,病变周围白斑,中央凹陷,黏膜表面凹凸不平和肠壁轻度变形及吸气变形存在。常规内镜检查若发现上述征象,应先用充气和吸气试验观察是否存在黏膜变形,随后用染色内镜技术观察病变表面形态和病变范围,再应用放大内镜仔细观察大肠腺管开口的形态,基本可以判断是否为肿瘤性病变及病变浸润的程度,从而确定治疗方案。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开口图像清晰,能够减少微小病变的漏诊。 染色放大内镜在结肠癌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技术的应用[21]检测大肠黏膜微小病变已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有4表现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有4表现 当我们不幸患上了大肠癌这种疾病后,肠癌的症状有哪些,肠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表现,肠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肠癌能治好吗?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1、腹胀、腹痛。原因是由于肠道功能紊乱,或者肠道梗阻而致。部位多集中在中下腹部,多为隐痛或胀痛,还有渐渐加重的趋势。 2、便血,因病变距肛门较近,血色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且往往是血便分离。只在出血量较多时,才可见大便呈棕红色、果酱样。右半结肠癌病人中有这种,肉眼可见的便血者占36。5%。这也属于大肠癌的早期症状表现。 3、贫血,当长期慢性失血,超过机体造血的代偿功能时,病人即可出现贫血这种,大肠癌的早期症状。肿瘤阻塞,当肿瘤长至相当体积,或浸润肠壁肌层时,可引起肠管狭窄,肠腔变小,肠内容通过受阻。 4、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直肠癌患者大便次数可增多,但每次排便不多,甚至根本没有粪便,只是排出一些黏液、血液,且有排便不尽的感觉。当大肠肿瘤相对较大且有糜烂、溃疡或感染时,才可能发生大便习惯、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如果癌肿突出向直肠腔内生长,导致肠腔相对狭窄,则排出的大便往往变细、变形,可呈扁形,有时变形的大便上附着一些血丝。 大肠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肠癌的治疗方法1、外科治疗:大肠癌的治疗中的唯一根治方法是早期切除癌肿。探查中如发现已有癌转移,但病变肠曲尚可游离时,原则上即应将大肠癌切除,以免日后发生肠梗阻;另一方面,癌肿常有糜烂、渗血或伴有继发感染,切除后能使全身情况获得改善。对有广泛癌转移者,如病变肠段已不能切除,则应进行造瘘或捷径等姑息手术。 肠癌的治疗方法2、放射治疗:疗效尚不满意。有人认为大肠癌的治疗分为:1。术前放疗可使肿瘤缩小,提高切除率,减少区域性淋巴转移、术中癌细胞的播散及局部复发;2。术后放疗对手术根治病例,如肿瘤已穿透肠壁,侵犯局部淋巴结、淋巴管和血管,或外科手术后有肿瘤残存,但尚无远处转移者,宜作手术后放疗;3。单纯放疗:对晚期直肠癌病例,用小剂量放射治疗,有时能起到暂时止血、止痛的效果。 肠癌的治疗方法3。在大肠癌的治疗方法中还可以选择中西相结合的方式。“五行平衡缓控疗法”此特色疗法坚持中医五行相应、子午流注的整体观、时间观指导诊疗过程,中药与针灸及特色疗法配合,提高预防及治疗的效果。还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特点,综合运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毒攻毒、益气健脾、扶正固本、疏通经络等多种治疗法则。使患者延长生存期限,提高其生存质量,还有缓解患者的症状,减少痛苦,建立自信心等特点。

内镜下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

内镜下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 标签:大肠癌;诊断;治疗;内镜 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临床确诊时,常已到中晚期,疗效欠佳。早期大肠癌为癌细胞的浸润在黏膜及黏膜下层这一范围的任意大小结直肠癌[1]。由于病变对肠壁侵犯浅,复发及转移率低,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可达97%,而进展期大肠癌5年生存率仅为40%~50%[2]。因此,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治对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对此疾病的内镜诊断、治疗的情况进行综述如下。 1内镜下分型的情况 早期大肠癌可根据其在内镜之下的表现分为侧方发育型(LST)、表面型、隆起型这三型。隆起型又称Ⅰ型,可分为有蒂型(Ip)、亚蒂型(Isp)和广基型(Is)。表面型还可以称为Ⅱ型,其可分为Ⅱa表面隆起型、Ⅱb表面平坦型、Ⅱc表面凹陷型三型。Ⅱa还可以包括表面隆起中心凹陷(Ⅱa+Ⅱc)、表面隆起伴假性凹陷(Ⅱa+dep)两个特型。Ⅱc还包括表面凹陷边缘隆起型(Ⅱc+Ⅱa)。表面平坦型与表面凹陷型又称为denovo癌[3]。侧方发育型(LST)为向侧方生长比向上方生长强的一种低隆起病变,瘤体较大,病变最大直径在10 mm以上,外观为颗粒状或结节状群集,又称Ⅱa群簇型。分为颗粒型和非颗粒型。前者又分为颗粒均一型(homogeneous type)和结节混合型(nodular-mixed type),后者分为扁平隆起型(flat elevate type,FLST) 和假凹陷型(pseudo depressed type,FLST)。 2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诊断 内镜对隆起型大肠癌的检出率很高,可在直视下观察并取活检,而平坦和凹陷型病变往往容易漏诊。 2.1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用色素喷洒于大肠黏膜,使普通内镜不能观察到的病变变得明显,并使表面凹凸明显。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业已证明能明显提高微小病变的发现率,并能更清晰显示所见病变的边界与表面结构,有利于内镜下初步判断病变性质。非着色性染色剂靛胭脂(Indigo Carmine)是目前最常用的黏膜染色剂,0.2%~0.4%的靛胭脂水溶液具有最佳的染色效果[4,5]。 2.2放大内镜技术将病灶放大100~150倍,能细致观察结直肠黏膜腺管开口,即隐窝的形态。这种内镜具有以下优点:它能从近距离的正面、侧面,中等距离或远距离观察病灶,了解其肉眼形态、发育样式、有无凹陷、局部性状和范围[5];它能改变大肠内的空气量,可观察病灶的硬化程度和周围皱襞的集中情况,它能接近病灶观察其微小构造并进行隐窝的具体分型[6]。现今广泛采用1996年的日本工藤分型法,主要根据隐窝的形态和大小将之分为5型[7,8],详见表1。

结肠癌的CT诊断

结肠癌的CT诊断 发表时间:2011-05-13T09:43:44.1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喻鲁饶[导读] 结肠癌原发灶的主要CT征象有肠壁的增厚、肿块、肠腔狭窄和局部肠壁的异常强化。喻鲁饶 (黑龙江省饶河县中医院 155700) 【中图分类号】R73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211-02 【关键词】结肠癌诊断 CT (一)结肠癌的CT表现 1.原发灶 结肠癌原发灶的主要CT征象有肠壁的增厚、肿块、肠腔狭窄和局部肠壁的异常强化。利用水灌肠法进行增强CT扫描,可更好地显示病变的形态特征。 早期结肠癌的CT表现常常类似于腺瘤性息肉,当CT显示有肠壁的局限性增厚并伴有强化时,对于诊断有重要意义。 Borrmann 1型癌表现为伴有肠壁增厚的肠腔内大的广基偏心性分叶状肿块。与胃癌不同的是,结肠的溃疡型癌(Bomnanon 2,3型)常常表现为环形或半环形肠壁的增厚,伴有肠腔的不规则狭窄。Borrmann4型癌在结肠癌中很少见,表现为肠壁弥漫均匀性增厚、僵硬,称为革袋状结肠,此时应注意与转移癌和克罗恩病鉴别。 2.浆膜及临近器官受侵的判定 由于结肠周围有较为丰富的脂肪组织,因此更易于对浆膜是否受侵作出判定。通常将肠壁的浆膜面在CT上的表现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肠壁外缘光滑锐利,表明癌肿仍局限于肠壁之内。②肠壁浆膜面模糊不清,或伴有浆膜外的索条状影,表明癌肿已穿透壁外。③临近脏器间脂肪层消失,表示周围脏器受侵。采用此标准判断的准确率可达60%~80%,对于癌肿穿透肠壁判断的准确性更高。 癌肿与邻近器官间脂肪层的消失,作为判定受侵的标准时,应当注意参考上下层面脂肪层的情况。当输尿管受侵时,可发现受累部位上方的输尿管扩张。 CT还可显示结肠癌所形成的穿孔、腹腔脓肿、套叠和窦道。 3.淋巴结和远隔转移 局部淋巴结转移(肠系膜上淋巴结和肠旁淋巴结)是结肠癌的常见转移方式。 盲肠和升结肠的淋巴主要是回流入结肠上淋巴结和结肠旁淋巴结,其中盲肠的淋巴还可流人中结肠淋巴结及肠系膜根部的主要淋巴结,而且肠系膜根部的淋巴结可以播散到腹膜后,并且沿主动脉旁淋巴结或主动脉腔静脉淋巴结群上行。右结肠动脉是回结肠动脉的分支,常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的前方,因此,升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可在十二指肠降部的前面及外侧观察到。由于解剖变异,升结肠的淋巴可以伴随边缘动脉沿着升结肠流人中结肠淋巴结,在此胃结肠干在胰头前方引流入肠系膜上静脉。主淋巴结的转移可以在肠系膜动脉附近或胰头部观察到。在大多数病例中,肝曲和右半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可以出现在边缘动脉和胰头前面的胃结肠干。脾曲和左半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常出现在沿左、中结肠血管走行的肠系膜内。横结肠癌转移可达胰周淋巴结并侵犯胰腺。对于乙状结肠癌,应当注意乙状结肠系膜左右支走行的不同区域这一特点。 (二)结肠癌的分期诊断 结肠癌有许多种分期方法,这些分期方法常常造成临床应用上的混乱。Thoeni、 Moss等曾提出了结肠、直肠癌的CT分期,但由于注重的仅是病灶对肠壁内外的浸润和有无远隔转移,而对淋巴结转移未做评估,因此其在临床上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目前较为常用的是改良的Dukes分期和TNM分期。 原始的Dukes分期是1932年提出的直肠癌分期,仅分为三个阶段:A:癌肿局限于直肠;B:癌肿侵及直肠外;C:伴有淋巴结转移。在以后的应用过程中,对这一分期进行了许多修改,最流行的是Ast|er-Coller分期或称为改良的Dukes分期,虽然这个分期仍沿用Dukes的名称,但已与原来的分期有很大不同。改良的Dukes分期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结肠、直肠癌分期方法,在决定治疗方案和判定预后方面显示出很高的价值。 另一个经常使用的分期方法是UICC—MCC提出的TNM分期,通过这一方法能对肿瘤更好地定义。TNM分期包括:T:肿瘤的原发灶;N:局部淋巴结;M:远隔转移。I~Ⅲ期大致相当于原始的Dukes分期,Ⅳ期相当于D或远隔转移。这一分期与5年生存率的关系大致为:Stage 0:>95%;StageI:75%~100%;StageⅡ:50%~70%,StageⅢ:30%~50%,StageⅣ:<10%。参考文献 [1]綦先成,张海英,高晓云.结肠CT透明法及仿真内镜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年08期. [2]张安田.结肠癌临床误诊原因探讨(摘要)[J];肿瘤学杂志;1980年04期. [3]罗词文.结肠癌的发生过程[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1980年03期.

放大内镜诊断早癌精选.

早期胃癌的放大观察与诊断 放大胃镜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微小病灶的发现与判断,尤其是对粘膜小隆起或缺损、糜烂的早期胃癌的诊断。放大内镜主要根据粘膜颜色、小凹小突的形态及血管密度、大小、分布与形状的改变等进行判断。因此有人提出放大内镜的“4大要素”:1、papilla;2、gastric pit或pit pattern;3、Capillary network与RAC;4、上皮细胞层。 (1) Pit pattern 由于胃酸的存在和作用,不少早期恶性病变只表现一些轻微的糜烂,而且有些早期胃癌一开始就伴随小溃疡生长,因此病pit pattern很难辨认。胃粘膜表面有比较厚的一层粘液,也给腺口观察和染色带来困难。胃癌背景粘膜特别是萎缩性或伴有肠上皮化生的胃炎,其腺管短,粘膜上皮细胞层菲薄,缺乏原本凹凸起伏的腺口形态,因此也很难清楚地观察到腺口分型。但随着放大内镜倍数和像素的提高,观察手段的改进,比如染色和NBI 系统的应用,仍然有它实际的价值。 一般而言,早期胃癌局部呈现特别发红或浅白色,有时也出现与周边相同的颜色。表面的腺口形态与癌瘤所在部位原来腺口形态相仿,但有许多异常的现象。当出现大小不同的腺体小凹或不规则的分枝状小凹,以及不规则的粗糙隆起或结构破坏的凹陷等均要考虑早癌的可能。 早期胃癌的分型与放大镜下的特征见表1。其中Ⅱ型早期胃癌的小凹小沟分型往往是粗糙、变形的FP 或SP。纯粹的Ⅱb型非常少,一般伴随Ⅱa或Ⅱc。如果出现中间无构造、FP和SP崩解,周围退色明显的Ⅱc型早期癌往往未分化型癌较多见。 在分化型癌,其病变区界限较清楚,局部发红或与周边同色。其中高分化管状腺癌则为比周围细小的C型腺口或卷曲的条纹状或尾根状、乳头状腺口特征。低分化时往往出现无构造或者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pit pattern腺口,有时则表现无构造和不规则腺口混合出现。当分化型胃癌伴有明显的溃疡存在时,需要鉴别溃疡周边是良性溃疡的再生上皮还是恶性再生上皮。一般来说,良性溃疡是从溃疡边缘向外侧生长,并从榔栅状到纺锤状、结节状依次出现的橙红色粘膜。恶性病变周边呈现大小不等、新旧不一的暗红色矩形再生上皮。在未分化型癌,癌细胞向深层浸袭而较少破坏上皮,但表皮正常血供受影响,因此表面出现退色或发白,呈现大小、形态均不规则的C、D小凹小沟分型甚至没有任何粘膜表层构造。 (2) Subepithelial capillary network 由于客观上受胃蠕动、大动脉搏动以及胃表层粘液和发生胃癌的背景粘膜病变等因素影响,胃腺的表面形态常常难以得到非常清楚的认识和鉴别,因此利用较大倍数的放大内镜和NBI系统对(Subepithelial capillary network,SECN)的观察与辨别具有重要意义。 发生早期胃癌时,在癌变的周边处于正常的粘膜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具有规则分布的SECN(regular SECN pattern),而癌巢内部的小血管形态则根据组织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分化型胃癌病变区,外围非癌区皮下规则排列的毛细血管和集合静脉即SECN消失,出现了大小、外形和分布相对不规则的微小血管(irregular microvascular pattern),非癌区和癌变区因为血管发育和分布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分界线(a demarcation line)。未分化型胃癌的癌巢区,颜色浅谈,regular SECN pattern密度减少,或者没有明显的微小血管分布(reduced or disappeared microvascular pattern)。这种现象被认为与分化型胃癌向粘膜表层扩大生长、血管丰富,未分化型胃癌是向周围和深部全层性浸润与破坏性生长而血管稀少特性有关。 利用NBI系统观察早期胃癌的微血管像与单纯的电子放大内镜有些区别。分化型胃癌大多数呈现相对规则、密度较高的网格状(fine network pattern)特点,一部分。未分化型癌大多数呈现不规则的、密度稀少的卷曲皱褶状或螺丝状(corkscrew

亚甲蓝对结肠癌的早期诊断

万方数据

亚甲蓝对结肠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吴玉海, 赵章树, 林国英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人民医院,平阳,325400 刊名: 江西中医药 英文刊名:JIANG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8,39(4) 参考文献(2条) 1.姜泊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应用是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治水平的重要手段[期刊论文]-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5(05) 2.葛连英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期刊论文]-中国内镜杂志 2002(08)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杨宏志.张传珉.张涌泉.许景洪.李立志青年人结直肠癌71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15(6) 2.刘大鹏.任宏.刘刚.LIU Da-peng.REN Hong.LIU Gang胃癌切除术中、术后亚甲蓝染色检测前哨淋巴结[期刊论文]-临床外科杂志2007,15(4) 3.吴汉挠.林生贵.曾伟金.黄小雄.林锡洲.WU Hannao.LIN Shengui.ZENG Weijin.HUANG Xiaoxiong.LIN Xizhou 气钡双重造影及螺旋CT对结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期刊论文]-临床医学工程2010,17(3) 4.王康远.李丰德.于宏伟.陈志俊.宋静琴.范振荣亚甲蓝染色在腮腺肿瘤及腺体切除术中的运用[期刊论文]-海南医学2001,12(1) 5.王志远.罗小林应用亚甲蓝染色测定手烧伤早期削痂深度[期刊论文]-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9) 6.樊宇靖.王立东.刘宾.FAN Yu-jing.WANG Li-dong.LIU Bin亚甲蓝染色内镜诊断Barrett食管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6,13(23) 7.陈远光.陈道瑾.杨元华.陈启清大肠癌淋巴结亚甲蓝染色检查法的应用及改进[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6) 8.吴耀忠.黄天斌.黄超亚甲蓝染色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2010,7(4) 9.齐心亮.郄建良.张全华.张萍.彭俊华.Qi Xin-liang.Qie Jian-liang.Zhang Quan-hua.Zhang Ping.Peng Jun-hua TSGF与CEA、CA19-9联合检测在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评价[期刊论文]-临床军医杂志2010,38(6) 10.王建华低剂量64层螺旋CT成像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期刊论文]-中国医学装备2010,7(3) 引证文献(1条) 1.曹峰瑜.童仕伦.郑勇斌.刘克杰.何小波.甘宏发亚甲蓝对于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期刊论文]-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15)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643054130.html,/Periodical_jxzyy200804033.aspx

放大内镜、色素内镜

一、色素内镜 (一)概述 色素内镜(Chromoendoscopy)又称染色内镜(Staining-endoscopy),指通过各种途径,如口服、直接喷洒、注射等等,将色素染料导入内镜下要观察的黏膜,使病灶与正常黏膜颜色对比更加突出,有利于病变的检出与诊断。1966年日本学者Yamakawa最先发明了内镜染色技术,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染色、显色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技术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色素内镜的操作 1. 内镜适用染色剂条件: (1)无毒无害; (2)对黏膜有良好的亲合性 (3)既能使病变形成形成色彩对比,又能如实反映黏膜细微的变化 (4)价廉易得 2. 色素投入途径: (1)直接法:即在内镜下直接喷洒色素的方法。 (2)间接法:经口服色素后再进行内镜观察的方法。 3.常用染色方法 (1)Lugol碘液染色 ①染色原理:正常食管鳞状扁平上皮细胞富含糖原,糖原遇碘后呈棕色,而癌变组织、异型增生上皮细胞因糖原明显减少或消失而成染色不良的淡染状态或不染状态。 ②适用范围:Lugol碘液染色主要用于食管黏膜的内镜检查。 ③操作方法:常用浓度为1.5%~3%碘液在常规胃镜检查后用洗涤喷雾管均匀喷洒于病变部位,约10秒钟后立即用温水冲洗吸引后观察,必要时可重复喷染,总量为10~20ml。 ④内镜下表现:正常食管黏膜染成褐色,呈褐色草席纹状,病变部位为不染区或淡 染区(参见图1)。 图1 A常规内镜下食管黏膜表现 B Lugol碘液染色后可见不染区 本图引自Vdronique Meyer et al,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1997; 45(6):480-4 ⑤注意事项:在染色前应注意患者有无碘过敏;碘液具有刺激性,可引起患者胸痛、恶心、呕吐、烧心等症状,故在操作前应向患者充分交待;染色时应尽量选用比较稀的碘液,尽量减少碘液的用量,结束后可用清水冲洗干净并将胃内残留的碘液吸掉,必要时可用硫代硫酸钠中和;食管良性溃疡、炎症、异型增生等病变碘染后也可呈现淡染或不染,因此碘染

突然消瘦警惕是结肠癌的恶果

突然消瘦警惕是结肠癌的恶果 *导读:结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来也有年轻化的趋势。近几年来该病的发病人群有着上升的趋势。…… 导读:结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来也有年轻化的趋势。近几年来该病的发病人群有着上升的趋势。 结肠癌早期症状 肿瘤专家介绍,结肠癌早期表现比较明显,只要留心就可以及时察觉,并到医院进行诊治,康复不再困难,临床结肠癌主要有以下表现: 便血:肠癌早期病变仅限于黏膜,可无症状,或仅有排便习惯改变。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出现便血,血色多淡暗,粘附于大便表面。粪便镜检可发现红细胞,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对有血便或持续大便潜血阳性病人,应首先考虑有大肠肿瘤的可能,并应做进一步的相关检查; 黏液便和脓血便:癌肿破裂时,大便中常带有鲜红或暗红的血液和黏液,且粪血相混; 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由原来的每天一次变成两三次,每次大便完毕后有大便不尽的感觉; 腹泻或便秘交替:若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症状,就可能是因

为癌瘤的生长影响了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就应该考虑癌变可能; 腹痛和腹胀:肠癌患者因肠道梗阻会腹胀、腹痛,其中腹痛的发生率较腹胀的发生率高。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程度轻重不一,多为隐痛或胀痛; 贫血与消瘦:随病程进展,病人可出现慢性消耗性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及发热,甚至出现恶液质,并经常伴随着疲劳和无法解释的体重骤降,与便血、摄入不足以及消耗过多有关。 肿瘤治疗专家提醒,当有以上表现时就应该考虑癌变可能,最好去做结肠镜检查,这是目前早期诊断结肠癌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家族中有肿瘤病人,特别是胃肠道的肿瘤病人,应该加倍重视,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胃肠道肿瘤。同时,要尽早治疗某些良性疾病,防止发展成恶性肿瘤或尽早发现恶变现象。如家族性的结肠息肉病、胃溃疡、结肠腺瘤等有恶变的可能性,应尽早处理。 不同时期的结肠癌的症状: 一、早期症状:最早期可有腹胀、不适、消化不良样症状,而后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便前腹痛。稍后即可有粘液便或粘液脓性血便。 二、中毒症状:由于肿瘤溃烂失血和毒素吸收,常可导致病人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浮肿等表现,其中尤以贫血、消瘦为著。 三、肠梗阻表现:为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肠梗阻症状,如腹胀,腹痛胀痛或绞痛、,便秘或便闭。体检可见腹隆、肠型、局部有

内镜黏膜染色剂的使用方法

内镜黏膜染色剂的使用方 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内镜黏膜染色剂的使用方法受阿俊仁院长的委托,今天在基层内镜学习群里跟大家交流一下内镜黏膜染色剂的使用方法,请大家共同探讨指正。对黏膜染色剂的基本要求:1、本身具有颜色 2、与被染组织间具有亲和力3、被染色的染色体或者包浆有被染色的特性目前的黏膜染色剂主要有以下几种:1、靛胭脂靓胭脂是对比性的表面黏膜染色剂,而非细胞内染色剂,在胃和肠均可使用。原理:利用重力沉积于上皮表面的低凹处,勾勒出胃小沟、肠黏膜的无名沟以及pit形态,推断病变的范围及大体性质,最佳浓度为,须使用喷洒管,通常在2-3分钟后观察效果最佳。值得注意的是:喷洒时并不是浓度越高越好,而是从低浓度开始喷洒(绝大多数病变低浓度会显示的更清楚)如果需要可进行再次喷洒。但反过来一开始高浓度喷洒,如果再想低浓度就比较难处理。AIM三明治法1:%靛胭脂10ml+%10ml+清水30ml,用于判断病变黏膜的侧向进展范围。2、美兰又称亚甲蓝,浓度为%到%,作为一种吸收性的染料,它是吸收到细胞内部对细胞核进行。被染的对象一般是肠道的上皮细胞、食管和胃中肠化的上皮细胞,它只染色肠化的细胞。染色的原理:亚甲兰吸收进入上皮细胞内使细胞核着色,染色阳性的意义:正常的肠道上皮、食管和胃的肠化上皮以及部分早期胃癌上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十二指肠内异位的胃化生细胞并不染色。同时因美兰可以和细胞内的DNA结合,在白光下可诱导氧化损伤甚至突变。3、卢戈氏碘浓度须使用喷洒管均匀地

进行全食道染色,建议从肛侧到口侧,边喷洒边吸引,床头抬高避免呛咳窒息。如果浓度大颜色过黑,浓度小染不上色。二个人配合喷洒会更均匀更细腻,尤其是食管入口部分的染色。推荐对于可疑的早期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采用碘染色借助“粉色征或银色征”行进一步诊断和靶向活检。20世纪70年代即有应用碘染色来诊断食管疾病的报道。碘染色的原理是正常成熟非角化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含有大量糖原,遇碘后呈棕褐色,当食管炎症或癌变时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甚至消失,因此碘染后相应部位呈淡染或不染区。碘染色模式分为4级:Ⅰ级为浓染区,比正常食管黏膜染色深,多见于糖原棘皮症;Ⅱ级为正常表现,呈棕褐色;Ⅲ级为淡染区,多见于LGIN或急慢性炎症;Ⅳ级为不染区,多见于浸润癌、原位癌和HGIN。内镜下对食管进行碘染色可以清晰显示病变存在的部位和范围,使活检取材部位更加明确,从而提高早期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然而在食管黏膜炎症、LGIN、HGIN以及癌变部位都可以出现碘溶液不染区,此时可借助于“粉色征”进行区分,即在喷洒碘溶液后病变部位呈不染或者淡黄色,2~3 min后,HGIN和癌变部位可变为粉红色。“粉色征”在NBI下观察可以被强化,呈闪亮的银色,称为“银色征”。利用粉色征或银色征来判断HGIN和癌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达88%和95%。常用碘溶液的浓度为%~%,喷洒碘溶液前宜应用链霉蛋白酶冲洗食管,去掉表面的黏液,自贲门向口侧喷洒至食管上段,抬高床头,染色完毕后应用%硫代硫酸钠溶液喷洒脱碘或西甲硅油溶

结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doc

结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结肠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和 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定点医院对结肠癌 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又称lynch综合征。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CEA:(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4诊治流程图 拟诊结肠癌病例结肠癌门诊继续随访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纤维结肠镜、组织或及 X 线摄片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 病理学检测 确定诊断排除诊断可根治性切除术前评估不可根治性切除有梗阻、出血、穿孔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再次评估可切除放、化疗姑息性手术 随访 5诊断依据 5.1病因 结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导致结肠癌发生的因素可 归纳为: 5.1.1环境因素 饮食习惯、肠道细菌、化学致癌物质、土壤中缺钼和硒。 5.1.2内在因素 基因变异、腺瘤、血吸虫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5.2高危人群

5.2.1有便血、便频、大便带粘液、腹痛等肠道症状的人。 5.2.2大肠癌高发区的中、老年人。 5.2.3大肠腺瘤患者。 5.2.4有大肠癌病史者。 5.2.5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 5.2.6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患者。 5.2.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5.2.8 Crohn病患者。 5.2.9有盆腔放射治疗史者。 5.3临床表现及体征 5.3.1症状 右侧结肠癌患者临床上常表现有原因不明的贫血、乏力、消 瘦、低热等。早期偶有腹部隐痛不适,后期在60%~70%病人中可扪及右侧腹部质硬肿块。 左侧结肠癌患者早期临床上可表现有排便习惯改变,可出现 便频、便秘或便频与便秘交替。肿瘤生长致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阻 塞,可引起肠梗阻表现,约10 %的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肠梗阻或慢 性肠梗阻症状。 右侧结肠癌患者临床表现出现的频度依次以腹部肿块、腹痛 及贫血最为多见。左侧结肠癌患者则依次以便血、腹痛及便频最 为多见。 5.3.2 直肠指诊

大肠癌试题试题(含答案)

大肠癌试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结、直肠癌改良的Dukes B1期是指:A.癌肿局限于粘膜层 B.癌肿侵入肌层而无淋巴结转移C.癌肿穿透肌层而无不淋巴结转移D.癌肿在肠壁内淋巴结已有转移E.癌肿已穿透肠壁,淋巴结有转移2.直肠癌被误诊的主要原因是: A.早期症状不明显 B.可疑病例未作直肠镜检 C.可疑病例未作直肠指检 D.可疑病例未作钡灌肠 E.未经常作大便隐血试验 3.直肠癌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是: A.钡剂灌肠X线检查 B.CEA测定 C.纤维结肠镜检查 D.腹部B超 E.直肠指诊 4.关于结肠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结肠癌可伴有贫血和发热

B.根据肿瘤形态,可分为肿块型,浸润型 .溃疡型 C.左半结肠癌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 D.结肠癌的血行转移,多转移至肝 E.结肠癌淋巴转移首先转移到结肠旁淋巴结 5.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时,下列措施中哪项不恰当?D A.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B.注意腹部情况,预计病变严重程度,早插胃管,进行胃肠减压C.稍准备好便手术,先作横结肠造口术,二期再作左半结肠切除吻合术D.胃肠减压后,待梗阻解除便作左半结肠切除术 E.急诊作心电图.血生化等检查,应初步纠正酸中毒后手术 6.下列哪项不符合左半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C A.常发生低位急性肠梗阻 B. 肠刺激症症状可较早发生 C. 常伴有明显贫血 D.腹部可扪及肿块 E. 常便血 7.结肠癌Dukes分期中B期是指 C A.癌达粘膜下层 B.癌累及肠壁肌层 C.癌穿透肠壁,无淋巴结转移 D.有淋巴结转移,仅局限于结肠旁淋巴结 E.有淋巴结转移,至系膜和系膜根部淋巴结。

放大染色结肠镜操作规范

1. 患者告知及宣教 收集病史,介绍《放大染色结肠镜对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技术推广应用知情同意书》,争取患者配合,肠道准备前应充分对患者进行口头和书面告知肠道准备的目的和方法,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 2.术前常规准备 饮食限制建议患者在内镜检查前1 d开始低纤维饮食,以提高肠道准备的清洁度。但对于饮食限制的时间不建议超过内镜检查前24 h。理想的清洁肠道时间不应超过24 h,内镜诊疗最好于口服清洁剂结束后4 h内进行(无痛结肠镜检查建议在6 h后进行)。 3. 肠道清洁剂选择: 3.1聚乙二醇电解质散(PEG)使用方法:在内镜检查前4—6 h,服用PEG等渗溶液2~3 L,每10 min服用250 mL,2 h 内服完。如有严重腹胀或不适,可放慢服用速度或暂停服用,待症状消除后再继续服用,直至排出清水样便,可以不再继续服用。对于无法耐受一次性大剂量PEG清肠的患者,可考虑分次服用方法,即一半剂量在肠道检查前1 d晚上服用,一半剂量在肠道检查当天提前4~6 h服用。 3.2磷酸钠盐,与PEG相比,肠道清洗效果相似,但是口服

磷酸钠溶液剂量少(1500 mL),患者依从性好,腹胀、恶心和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小,在PEG无效或不可耐受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建议分2次服用,每次间隔12 h,可在内镜检查前1 d 晚上6点和内镜检查当天早上6点各服1次。每次标准的剂量为45 mL,用750 mL水稀释,建议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多饮水,直至出现清洁水样大便。 3.3祛泡剂,二甲基硅油最常用的剂量为120~240 mg(西甲硅油3~6 mL)或30%溶液45 mL,可与泻药给药时一起使用。 3.4口服肠道清洁剂的禁忌证:绝对禁忌证:消化道梗阻或穿孔、严重的急性肠道感染、中毒性巨结肠、意识障碍、对其中的药物成分过敏、无法自主吞咽的患者(这种情况下鼻饲胃管可能有用)、回肠造口术。相对禁忌证:慢性肾脏疾病、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患者建议使用聚乙二醇制剂。肾移植受者不应选择磷酸钠盐;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建议使用聚乙二醇制剂,禁止使用磷酸钠盐;肝硬化首选聚乙二醇。建议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患者在口服肠道清洁剂当天及之后72 h内不应继续使用;利尿剂应在口服肠道清洁剂时暂停1 d,在口服肠道清洁剂当天及之后的72 h,建议停止使用非甾体抗炎(NSAIDs);用胰岛素、口服降血糖药控制血糖的患者,应避免在检查前日服用肠道清洁

直肠癌的早期症状

直肠癌的早期症状 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肺癌。是大肠癌的最常见部分(占65%左右),绝大多数基因病人在40岁以上30岁以下,约占15%。男性较多,见男女之比为2-3:1。直肠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病,目前,它已在癌症排行榜中跃居第三位了。所以饮食和生活方式,是癌症的祸根。 【直肠癌的早期症状表现】 一、大便习惯转变,经常出现慢性腹泻和不易转变的便秘。 二、排便不畅,有欲排未尽之感,粪便中带有粘液、脓血。 三、继续性的腹胀、腹痛和腹部不适感。 四、下腹部触及固定性块状肿块。 五、原因不明的贫血和体重降落。 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和食道癌是大肠癌的最常见部分(占65%左右)绝大多数基因病人在40岁以上30岁以下者约占15%男性较多见男女之比为2-3:1,直肠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病。目前,它已在癌症排行榜中跃居第二位了,所以饮食和生活方式,是癌症的祸根。 【直肠癌的临床症状表现】 一、便血为直肠癌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病初期50%的病例有便血,开始出血量少,见于粪便表面,合并感染后为浓血便。 二、慢性肠梗阻时,腹部膨胀,肠鸣音亢进和阵发性绞痛。

三、全身恶病质癌肿晚期,病人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乏力、贫血、黄疸、腹水等。 排便习惯改变、血便、脓血便、里急后重、便秘、腹泻等。 大便逐渐变细晚期则有排便梗阻消瘦甚至恶液质。 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和食道癌是大肠癌的最常见部分(占65%左右)绝大多数基因病人在40岁以上30岁以下者约占15%男性较多见男女之比为2-3:1,直肠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病。目前,它已在癌症排行榜中跃居第二位了,所以饮食和生活方式,是癌症的祸根。 https://www.doczj.com/doc/643054130.html, 【直肠癌的十大信号】 一、大便中有脓血、粘液。 二、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或腹泻,里急后重。 三、大便带血或出现黑色粪便。 四、大便形状发生改变,变稀、变扁或带槽沟。 五、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六、突发的体重减轻。 七、原因不明的贫血。 八、腹胀、腹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 九、肛门部或腹部有肿块。 十、发现有多发性息肉或乳头状腺瘤。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空军机关医院位于成都市新南路87号附1号,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具有鲜明专科特色的军队二级综合性医院。参考资料https://www.doczj.com/doc/643054130.html,

色素内镜检查

色素内镜检查 色素内镜检查是内镜下利用色素的一种检查方法。普通内镜不易识别的消化黏膜及某些表面的性状,借助色素的作用,使之变得容易识别,容易诊断。对普通内镜观察不到的黏膜的功能状态,也能通过色素的作用,使之能在内下用肉眼直接观察和诊断。色素必须符合无毒、无害、安全的要求。 色素的投入途径主要有两种:在内镜下直接喷洒的称直接法;经口服色素后,再进行内镜观察的称间接法。 [适应证] 所有能接受消化道普通内镜检查的病倒,原则上均可进行色素内镜检查。 [禁忌证] 对碘过敏患者禁用碘染色,尿素—酚红、尿素—麝香草酚染色由于有产生高氨的危险,肝硬化患者慎用。极少数病倒仍可能具有过敏的危险,因此检查前应了解患者过敏史。尤其是对染色剂有过敏反应者。 [术前准备] 同普通胃镜检查的前处置,要特别强调清除附着于黏膜表面的黏液。消化道是被覆黏液最多的,如果不认真清除,喷洒色素后,着色的黏液必将妨碍内镜的观察。通常利用蛋白分解酶使粘液分解,降低其黏度,用表面活性剂使附着于消化道管壁的黏液易于清洗。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碘染色法(Lugol solution)本法是利用碘与糖原的呈色反应。正常的鳞状上皮黏膜内的颗粒层含有糖原,因此本法只用于食管黏膜的内镜检查。 (1)方法:碘染色方法最经济、简单、为最基本的食管黏膜检查法,碘过敏及甲亢患者禁用。一般剂量无明显不良反应,对食管糜烂及溃疡病例,喷洒后可能有一定的胸骨后烧灼感。 在常规胃镜观察后,对食管黏膜的目标部位,用洗涤喷雾管均匀喷洒1.5%--3%的卢戈液,用量为10---20ml,待10s左右,用温水冲洗吸引后观察,观察后尽量吸净胃及食管内残留的碘液。 (2)碘染色的内镜像:正常食管黏膜染成褐色,呈褐色草席纹状。由于病变的上皮缺乏糖原,因此喷洒碘液后,病变部为不染带,清楚地显示出病变的范围。凡是食管上皮缺损的病变,如糜烂、溃疡、癌、非典型增生、不完全的再生上皮、过度角化及角化不全等,对碘均呈不染或染色不良。因此碘染色只能指示病变的存在及范围,对各种病变难于进行鉴别。 2.甲苯胺蓝染色甲苯胺蓝和亚甲蓝一样,吸收后呈变色反应性的蓝色色素。在消化道内视镜检查中也仅用于食管病变的检查。 甲苯胺蓝对食管无刺激性,但用量过大时,对胃黏膜有一定刺激性;从消化道黏膜吸收后经尿液排泄,对膀胱黏膜也具一定刺激性。因此染色后要尽量将残留色素吸尽,必要时用利尿剂促进排泄。一般用1%~2%的甲苯胺蓝液,染食管全长需8~10ml。 (1)方法:染色前处置后,对食管进行常规下观察,对目标部位用1%~2%甲苯胺蓝液均匀喷洒,待30s后,用温水反复洗净吸引。 (2)甲苯胺蓝染色的内镜像:正常食管黏膜几乎无着色性,病变部则有不同程度蓝染。甲苯胺蓝可着色的病变为:1)上皮的缺损部(糜烂、溃疡);2)癌组织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