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与为政之道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3.54 MB
- 文档页数:70
浅谈《资治通鉴》中的为治之道作者:唐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2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在浩瀚的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了改朝换代的熔炼,凝聚了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故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治道,即治理之道也。
大到历朝统治者的治国理政,小到一个团队、部门、企业的管理用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借鉴和启发。
细细品读,笔者认为可将《资治通鉴》里的为治之道概括为“民心”、“公正”、“人才”三个方面:民心若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公正如山,不偏不倚,不枉不纵;人才似玉,慧眼识珠,珠联璧合。
一、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得到众人的支持。
得到了众人的支持,才谈得上为治之道。
如何才能得到民心呢?就是要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做满足大多数人利益的事。
图1 民心所向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刘邦辞而不受,关中父老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刘备撤离荆州,带着十几万老百姓逃难,日行十余里,虽然后有追兵,刘备却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成汉政权奠基人李特率领十万流民起义获得成功,关键也在于其与蜀地百姓约法三章,遍施恩惠,取消劳役,赈济百姓,由是“蜀民大悦”。
项羽坑杀战俘,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董卓性情残忍,随意杀人,玩弄权术,倒行逆施,最终被群起而攻之,尸体被做成油灯连烧几天,“焚灰扬之于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文治武功,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却始终无法平定四海,成就一番大业,关键也在于其不懂得施行仁政,笼络人心,破城后为泄一时之忿竟大开杀戒,由是“西北之人无复来苏之望矣”。
王莽起初谦恭俭让,数次受诏加官晋爵均辞而不受,反而建议奖赏宗室群臣以及施恩庶民鳏寡,由此赢得口碑和民心,被称作“周公在世”。
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资治通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无为。
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上有所长,事乃不方。
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辩惠好生,下因其材。
上下易用,国故不治。
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
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
不见其采,下故素正。
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
上以名举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
(节选自《韩非子·扬权第八》)材料二:秦拔魏邢丘。
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孟尝君,不闻有王;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王。
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
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
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
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
臣又闻之,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
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死。
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
今臣观四贵之用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
夫三代之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于臣,纵酒弋猎。
其所授者妒贤疾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故失其国,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
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王以为然。
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所授者妒贤A疾能B御下C蔽上以成D其私E不为F主G计H而主不觉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方,指失去方向,文中用来形容处理政事失去方向,不能办成。
“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资治通鉴》的启示江文[摘要]“任人唯亲”是领导学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资治通鉴》中对破解“任人唯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要摒弃“亲”与“贤”的二元对立,通过“举之以众、用之以公”程序流程和信赏必罚的管理机制,来达到“任人唯贤”的目的。
在当代领导实践中,领导者还需要树立权变思维,灵活把握“用亲”和“用贤”的限度和边界,根据组织发展的生命周期调整用人政策。
[关键词]任人唯亲;任人唯贤;用人路线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选拔任用人才是任何组织存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用人理念上,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一些共识性的观点,比如对人才价值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在选才标准上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人才激励方面强调“赏罚分明、科学激励”等等。
然而,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
”虽然“任人唯贤”是理论界早已达成的共识,也是中国共产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原则,但是在选人用人的具体实践中,领导者们却经常面临“亲”与“贤”如何取舍的两难境地。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许多有关选人用人的史实,对“任人唯亲”的问题也有较为深入的论述。
本文拟在厘清任人唯亲的理论内涵及实践表现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资治通鉴》中相关论述进行分析,以期对当代选人用人实践提供借鉴。
一、问题:“任人唯亲”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体现从概念上来看,“任人唯亲”主要指的是领导者在用人问题上不问德才表现,只选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
在“任人唯亲”的概念中,“亲”既可以是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在先天上存在的某种血缘、地缘上的亲密关系,也可以指二者在后天的交往中,因工作学习等共同经历而形成的社交网络关系。
关于“任人唯亲”的争论在历史中不胜枚举,也有大量的领导理论研究进行探讨。
(一)中国历史中的“任人唯亲”问题在中国古代王朝兴衰更替之际,往往伴随着“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的两种用人路线的冲突。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随堂测试
【实用版】
目录
1.《资治通鉴》的概述
2.《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的关系
3.《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案例分析
4.从《资治通鉴》中学习管理智慧的启示
正文
【《资治通鉴》的概述】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巨著,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全书共有 294 卷,记载了自公元前 403 年至公元959 年,跨越 1363 年的历史。
这部书以其独特的史学价值和广泛的影响力,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的关系】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富含管理智慧的宝典。
全书以史为鉴,旨在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和反思,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智慧和方法。
书中记载了众多古代帝王将相的为政之道和管理智慧,对于现代管理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案例分析】
在《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管理智慧的案例。
如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他提倡“以贤为官,以能为举”,选拔贤能的人才,使国家迅速发展。
又如汉武帝刘彻的决策智慧,他在面对匈奴侵略时,采取了“攘夷”与“和亲”的双重策略,既巩固了国家安全,又赢得了民心。
【从《资治通鉴》中学习管理智慧的启示】
从《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管理的启示。
首先,管理者应该注重选拔贤能之士,使组织充满活力。
其次,管理者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以避免重蹈覆辙。
最后,管理者应该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总之,《资治通鉴》是一部充满管理智慧的历史巨著,对于现代管理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7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篇1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恢宏巨著,清代学者王呜成读了《资治通鉴》后,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此书的白话版,受益匪浅。
《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它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故事描述,以警示后人,所以这本书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资治通鉴》有不少生动而富有内涵的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是“齐威王谈宝”的故事,魏惠王对齐威王说:“我国有12枚长宽各为一寸的宝珠,一颗便可照亮前后12辆马车。
”齐威王听后笑着说:“我国虽然没有什么宝贝,但是却有四个人,一个大臣叫擅子,他将南疆边城镇守得无人敢进;一个大臣叫田玢,他镇守着西部边境,有他在,谁也不敢犯;另一个叫黔夫,他把徐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有一个,叫种首,他把盗贼抓得干干净净,他们难道不比您的明珠更耀眼吗?”魏惠王听后觉得十分惭愧。
魏惠王贪爱稀世珍宝,而齐威王觉得人才是真正的珍宝。
一个以“12枚长宽各为一寸的宝珠”为宝,一个以“国家的四位重臣”为珍。
明眼人一看即知两位君主之高下。
是的,有了人才的国家,才会繁荣富强,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重视人才的故事历来数不胜数,古时有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统军;管渡之战许攸投曹,曹操不顾不整衣冠急迫出门相迎。
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人才的重视与争夺就更加不用说了,香港地区有“优才计划”,让有特长的人尽快取得香港身份;加拿大有技术移民,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优先入籍,而快速发展的祖国更迫切需要人才。
因此要像故事中的齐威王一样,把人才视如珍宝,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汇聚人才,才能造就越发强大的中国。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篇2司马光与周威烈王论礼,司马光认为: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务。
礼教的根本所在是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
礼教中最重要的是低位高下的区分。
读资治通鉴的感悟读资治通鉴的感悟【篇1】近周来,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我最喜欢文中的朱买臣。
因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时时不失读书之心。
面对妻子的骂声,朱买臣不但没有放下书本,反而更坚定了读书的决心。
果然,他的埋头苦读没被埋没,后来他成为了会稽的太守。
我最爱其中《李鹰不惧权贵》的故事。
因为李鹰明知杀死张朔,他的哥哥张让便会上奏皇上。
但为了还百姓一个清白,张让待审后把张朔斩了头。
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鹰丝毫不惧。
本想皇上会辞了他的职,没想到却重赏了他。
其实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这本书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
他一生历任要职,三度为相,既能在朝廷辅佐君主,又能带兵出征,而且任劳任怨。
虽然屡次受到妄臣排挤,让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他与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有深厚的友谊,和他们之间的诗酒风流也使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带了几分书卷气息。
读了这本书史书,使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仅让我饱览了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还让我了解了古代政治政坛方面的一些真实的故事。
读资治通鉴的感悟【篇2】历史虚无主义却是绝对不可取的。
要求史书所载百分之百真实可靠,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要求。
毕竟,史家们正努力地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虽然这是一个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
但我相信,史家们所记载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毕竟周公有过大权独揽的经历,毕竟王莽有过礼贤下士的表现,这是谁也抹煞不了的。
至于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还有盖棺论定一说吗?以史为鉴并不因史书内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义——就连完全杜撰的小说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何况史实远远多于杜撰的史书呢?和其他所有史书一样,《资治通鉴》也渗进了许多神话、传说以及作者想当然地杜撰的内容,但这并无损于它的伟大。
读到嚼碎张巡齿这一段时,没必要深究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却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脑海。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通史著作,由司马光撰写,涵盖了自公元前403年至959年间的历史。
在阅读这部巨著之后,我深受启发和感悟。
首先,《资治通鉴》以其严谨的史料和客观的史论,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和人物。
通过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加清晰地了解,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这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历史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其次,《资治通鉴》以其独特的史学观点和史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启示。
司马光在书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这让我在阅读之余,也能够进行一些思考和思索,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资治通鉴》以其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历史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宝贵的历史教材。
通过这部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和人物,也可以对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一个
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这对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资治通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也为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材和历史资料。
阅读这部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历史充满了更多的兴趣和热爱。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资治通鉴》,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力量。
感悟《资治通鉴》30句至理名言,洞见古人智慧看透人生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意思就是说:以过往的历史作为参考,能有助于君王治国理政。
这是宋神宗对司马光著作《资治通鉴》的评价,这本书也因此得名为《资治通鉴》。
这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300多万字,耗时19年完成。
它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详细历史。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据说这书被伟人前前后后读了17遍,足见此书的巨大价值,伟人读书用心终结,为其所用,给中华民族带来屹立世界的精神财富和给中华儿女做人和学习的榜样。
《资治通鉴》的作用,一开始就是作为君王学习的教科书,但是,这本书放到现在,不仅可以有资于治道,还能帮助我们从中获取克己修身的智慧。
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读《资治通鉴》,是读国家民生的兴衰历史,也是读修身齐家、做人处世之道。
历史滚滚向前,古籍留给我们的,更多是关于生活的教义。
如果你此刻正处生活的岔道口,相信这些经典名句也能帮你越过迷茫的荒原,打开你的历史视野,看到更多可能。
那么我为大家整理以下几句话,希望对各位有所裨益。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我们要记住以前的事情,把它作为以后的教训。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汲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晋灵公荒淫无道,赵盾多次劝谏。
但晋灵公不但不接受,反而派刺客去刺杀赵盾。
赵盾只好逃亡,但他的忠心和正义感动了晋国民众。
晋灵公被民众所杀,赵盾后来重回晋国执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正直无私,敢于直谏;同时也要有智慧和勇气,善于应对困境。
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盲目相信一面之词,才会产生误解,导致错误的判断。
因此要保持客观理性,多方面听取不同的声音,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因为片面狭隘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读资治通鉴心得与体会(精选8篇)读资治通鉴心得与体会篇1最近闲来无事,打开书柜,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读过的书—《资治通鉴》,慢慢读来,竟然读出了兴趣。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著作。
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十分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明白两汉(西汉和东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明白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
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
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知识面十分广泛。
司马光发愤写了《资治通鉴》完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种.种时间,并且英雄人物辈出。
里面更加给后人给予经验。
俗话说“读史明志”,所以,读历史能够让人志存高远。
读资治通鉴心得与体会篇2《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因为这本书极难读懂,为了做好准备工作,我特意复习了《周易》,《尚书》,《大学》,《古文释义》等书籍。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昏君、佞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正,顽强,宽厚,忠诚,信义等品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但书中更加强调的做人品质是德。
此处的德并非是道德,而是德行,是“做”出来的德。
司马光在开篇时便写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可见古人不但重尊卑伦常,更重德行的培养,因为将礼、分、名的作用分开而谈,是告诉君王如何以德处理纪纲、君、臣之间的关系。
《资治通鉴》治国理政的智慧作者:赵生群来源:《新世纪图书馆》2019年第09期摘要政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中心。
《资治通鉴》本名“通志”,宋神宗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改今名。
司马光研究历史视野开阔,目光深邃。
《资治通鉴》治国理政的智慧,最主要的有三点:一是把握天下大势;二是强调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三是主张以德为本,以刑为辅。
关键词司马光《资治通鉴》政治治国理政分类号 K204.3DOI 10.16810/ki.1672-514X.2019.09.003The Wisdom of Running a State of Comprehensive Mirror for Aid GovernmentZhao ShengqunAbstract Politics have been a key facto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mprehensive Mirror for Aid Government had been called General Annals. Because of Emperor Shenzong of Song who abstracted the meaning of inspecting the past and then governing a state, the title of the book have been changed. Sima Guang researched history with his broaden academic horizons and unique perspective. The experiences in governing a state conveyed by Comprehensive Mirror for Aid Government contained three important facts: first of all, grasp the general trend; secondly,recognize how things will develop from the beginnings; thirdly, being morality-rooted and know the assisting role of law.Keywords Sima Guang. Comprehensive Mirror for Aid Government. Politics. Govern a state.中國的历史文化,非常关注政治。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r(chou,缀集:连缀汇集。
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畜:培养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繇:原由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勒:编辑D.以著联之志焉耳著:完成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考之行事。
看《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看《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1我喜欢读历史,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
很多时候我们对现实的问题或者时代的躁动不安一筹莫展,觉得我们走进了现实的死胡同,根本无路可走。
这时候,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历史,接近经典的史书、阅读经典的史书、品味经典的史书,看看几千年来历史河流里古人们给我们留下的智慧。
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看看千秋万代历史伟人给我们留下的智慧和教训,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提高,探讨我们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总能发人深省,获益良多。
历史的车轮滚滚,亿万生灵在历史的足迹下都显得如此渺小。
但司马光用自我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永恒的著作,永享后人的敬仰和万世的荣光!这就是《资治通鉴》。
我之所以选择读《资治通鉴》,主要是因为《资治通鉴》历史地位是中华礼貌的瑰宝,是了解我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历史典籍,在顺利完成后,便立即成为史学著作的典范,受到历代学者的共同赞许。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更是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
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
温公亦伟人哉!”《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在这部书里,司马光他们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资料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经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比如《资治通鉴》中《三家灭智伯》,晋国智家选取接班人,重才不重德,导致本来实力强大的智家军队被消灭、土地被分割,成员被全部处死,智家从此从历史舞台消失。
这,是给当今那些企业乃至国家的管理者关于品德的重要性,上了深刻的一堂课呢?是否让那些徘徊在如何抉择人生仕途手段的人有了启示呢?读《资治通鉴》还能够能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也可提高修养增加阅历,也有助于增强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本事。
专题08:《孙权劝学》(解析版)最新模拟1.(2023•上海市松江区三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答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乙】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③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丙】任末①好学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
观书每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庵:茅草小屋。
④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甲】文中的“权”指的是(填人名),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称其为“”;【乙】文中的语录均选自《》一书。
(2)理解加点字词。
见往事..耳(3)下列加点词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B.思援弓缴而射之.C.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D.或依林木之.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蒙辞以军中多务。
(5)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门徒)经常用衣服换走任末的干净衣裳。
B.(任末)经常用衣服换走门徒的干净衣裳。
C.(门徒)经常用干净衣服更换任末的衣裳。
D.(任末)经常用干净衣服更换门徒的衣裳。
(6)三篇文章都提到了学习(读书)的重要性。
【甲】文中,孙权认为通过读书能,进而获益;【乙】文第③句提到了学习能够收获;【丙】文中任末年少求学时“”的态度,强调了好学的重要性,而他临终时以“”来比喻不学习的人,也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孙权“不可不学”的观点。
《资治通鉴》与为政之道《资治通鉴》与为政之道张军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资治通鉴》与为政之道。
大家知道,《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史学名著,它的作者是司马光。
这部史学名著,与我们的《史记》是并列为史学上的最重要的两部著作。
一部是编年体的通史,一部是纪传体的通史。
这部书《资治通鉴》,在我国历史有着广泛的影响,并且是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一下《资治通鉴》以及《资治通鉴》这部书里面所蕴含的为政之道,也就是治国理政之道。
这部书它这么有名,但是在历史上它也差一点毁于一旦。
在北宋哲宗绍圣初年,一场激烈的党争在朝堂上展开。
有大臣薛昂、林自等人迎合当时的政治情势,坚持毁掉这样一部业已刻版的书籍。
对于这种毁书的行径,太学博士陈瓘力排众议,以该书前面有宋神宗来做的“御序”为武器,巧妙地使这部拟毁之书得以保存。
幸免于难的这部书就是《资治通鉴》。
它是我国史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它与司马迁的《史记》,号称为是史学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
现在有的人是这样来形容这两部书,就是说“两巨著春兰秋菊,雄视千古;两司马双峰并峙,流誉天下”。
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下这部书——《资治通鉴》,以及这部书里面所蕴含的治理理政之道。
我们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讲《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及其时代;第二个问题,讲《通鉴》的成就与特点;第三个问题,讲《通鉴》的政治思想与为政之道。
一、《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及其时代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里面,我们讲三个方面。
介绍一下司马光的学问、仕途以及他的政治履历。
另外,讲一讲他的元祐之举与身后的褒贬,讲一讲司马光的身世。
(一)司马光的世家、学问、仕途司马光生活在宋代,宋代实际上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
现在我们的史学界,包括国际汉学界,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论断,就是唐宋革命说。
为什么说是唐宋革命说呢?就是在唐以前,中国社会是另外一个社会;宋以后,中国社会是另外一个社会。
资治通鉴注释原文与解析《资治通鉴》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的编年体史书,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完成。
本文将对《资治通鉴》的注释原文和解析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部史书。
《资治通鉴》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历史的巨著,它以司马光自任主编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为基础,对《资治通鉴》进行了整理和增补。
全书共294卷,记述了从周代的《周纪》开始,一直到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跨越了中国历史上近千年的时间。
为了更好地理解《资治通鉴》,研究者们对史书中的注释原文进行了深入解析。
注释原文主要包括对文中人物、事件、背景等的解释和说明。
这些注释原文有助于读者理解史书中的内容,进一步把握历史脉络。
第一部分是对《资治通鉴》的注释原文进行梳理和整理。
注释原文中的关键词汇和人物名字被提取出来,通过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汇总和整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史书中不同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同时,通过对注释原文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找出司马光等史学家在编纂《资治通鉴》时的创作借鉴和思路。
第二部分是对《资治通鉴》注释原文的解析。
解析部分主要对注释原文中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例如,对于重要人物的评价和描述,可以通过解析找出其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对于某一事件的分析,可以揭示其中的原因和结果。
通过解析注释原文,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治通鉴》中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资治通鉴》注释原文与解析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注释原文的整理和解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一步拓宽历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资治通鉴》注释原文与解析的研究是对这部史书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是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通过梳理注释原文和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脉络和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过去。
通过本文对《资治通鉴》注释原文与解析的探讨,希望读者能够对这部史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资治通鉴》的注释原文与解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揭示历史的精华与规律。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个人感悟《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
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
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
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
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
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
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
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家都来看看吧!编年体开山祖师,读历史必读资治通鉴。
虽然只是把资治通鉴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
却让我感受到什么叫爱不释手。
翻开每一章节,就像是在展开一幅幅千年的历史画卷,色彩艳丽,人物鲜活,让人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震撼感及醍醐灌顶般的兴奋。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完成的一部300多万字的编年体史书。
从春秋后期战国的三家分晋开篇到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结束。
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年间的历史。
叙述了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1362年的历史。
记录了期间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经济、思想、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
对朝代兴衰与更替做了较客观的叙述;对人性的善恶,策略的得失予以了分析和总结,成就了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