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阳历史文化

安阳历史文化

安阳历史文化
安阳历史文化

安阳——我记忆中的家乡

摘要: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与山西省、河北省毗邻,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和周易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安阳的历史文化古迹。回顾我记忆中的家乡。

关键字:安阳殷墟司母戊鼎甲骨文妇好墓

一、殷墟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就建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 A级旅游景区、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首批全国旅游景区级青年文明号,属历史遗址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以前这里发掘的53座建筑基址,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的主体和殷王都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甲组建筑基址共发现15座,是宫殿宗庙区内建设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被认为是商王室的宫室、寝居之所。乙组建筑共发现21座,多数结构繁复,面积巨大,互相连属。这些建筑被认为是殷王室的宗庙建筑。丙组共发现17座,被认为是商王室的祭坛建筑。目前,在宫殿宗庙区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这些建筑基址形制阔大、气势恢宏、布局严整,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宫殿区为中心的范围内。

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中国出土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二个王朝,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国相比较,殷墟的青铜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以青铜礼器为基础,发展成为一套以等级为核心的礼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这在世界青铜文明中是绝无仅有的,体现出独特的东方色彩。殷墟出土青铜器种类繁多,器形厚重,纹饰繁缛,铸造工艺高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尤以王陵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鼎最负盛名,大鼎高达133厘米,器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它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原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通体以雷纹为底纹,饕餮纹、夔纹为主体装饰,给人以稳重、庄严而又神秘的感觉,是古代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54号凹形遗址

54号基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该基址濒临洹水西岸,整体呈凹字形,缺口向东。包括南、北、西三组基址,这些房基构成半封闭状的建筑群,面积达5000平方米,结构严谨,构思精巧,已具备了中国“四合院”的雏形。该基址也

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宫殿宗庙区内发现的最重要的建筑基址。

三、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殷墟车马坑

自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曾多次发现过商代车马坑。但由于受当时发掘技术的限制,都未能将坑中的木质车架清出。1953年在殷墟首次成功清理出商代车子的残迹,搞清了车子的大体结构及部分构件的尺寸。殷墟发现并清理的多座车马坑以及道路遗存,展示了我国古代道路交通的基本雏形,对研究商代社会的阶级、等级关系、亲族制度、埋葬习俗及工艺水平等,都是极重要的研究资料。华夏幅员广袤,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古文献中说夏代就发明了车,但是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它是国人最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四、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它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已进入了成熟阶段。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中国古代甲骨占卜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时期则是占卜最盛行的时期,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的纳贡、收贮、整治、钻凿及占卜方法、程序和卜辞的语法、辞例等形成一套严格而有系统的制度。据甲骨文记载,殷代已有专门掌管占卜和纪录的贞人,见于卜辞的贞人约有上百人。占卜涉及内容包括祭祀、天象、年成、征伐、王事等,甚至于商王游猎、疾病、做梦、生子等。商代以后,甲骨占卜逐渐失去了其显赫地位。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见证了已经消逝的商代占卜制度,为研究中国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目前殷墟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其书体虽然又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下来,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也因此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在传播华夏文化、促成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妇好墓

著名的妇好墓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0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墓室有殉人16人,并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随葬品,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并出土海贝6800枚。随葬品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而且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堪称国之瑰宝,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根据该墓的地层关系及大部分青铜器上的“妇好”铭文,考古学者认定墓主人为商

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

六、YH127甲骨窖穴

殷墟宫殿宗庙区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50000片,震惊了世界。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YH127甲骨窖穴发现于1936年,位于宫殿宗庙区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辞甲骨17000余片。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

七、殷墟博物馆

殷墟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馆,该馆严格按照科学、环保、安全、符合遗址保护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尽可能地与殷墟遗址景观相协调。从平面上看,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字,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馆内展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建国以来在殷墟发掘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精品,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及甲骨文等国宝级文物共500多件,展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乙二十仿殷大殿

乙二十仿殷大殿是在乙组基址上复原的其中一座,它东西长51米,由于东侧的20米地下尚未发掘,所以只复原了西侧的31米,是宫殿宗庙区主要建筑之一,该建筑以黄土、木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坐落于厚实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础,房架用木柱支撑,墙用夯土版筑,屋顶覆以茅草,正如《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的建筑风格,造型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中国宫殿建筑特色。整座建筑规模巨大、左右对称,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审美意趣,集中体现了殷商时期的宫殿建设格局、建筑艺术、建筑方法、建筑技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

乙七基址

殷墟时期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突出表现在丧葬和祭祀制度中,在营造宫室宗庙等建筑时,要举行一系列非常血腥的祭祀仪式,借以除妖避邪,镇宅安居。殷墟发现的大量的人祭和人殉的遗迹,为商代晚期大规模的人祭、人殉现象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乙七基址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基址为商代宗庙建筑遗址,规模宏大,推想其地面的建筑也定为不凡。宗庙建筑一般要经过奠基、置础、安门、落成四个步骤。(1)、奠基:地基夯成后,在基址挖坑埋狗,重要的建筑兼埋儿童,这是奠基仪式;(2)、置础:在夯实的地基上放柱础石,起到加固柱子和防止腐烂的作用,这是要埋入牛、羊、狗三牲,有时也加用人牲。然后填土夯实。这是置础仪式;(3)、安门:在门槛前后左右挖方坑,分别埋置看门的侍卫1——3人,皆跪仆相向,手执铜戈、盾牌,防卫目的异常明显,这是安门仪式;(4)、落成:整个建筑完成后,要举行隆重的落成仪式,这时的用牲种类多,规模大,有时要杀掉上百人,连同牲畜,车辆,整整齐齐埋在建筑物旁。在乙七基址之南曾发现成行的密集小葬坑和车马坑遗迹,有北、中、南三组,仅在中组80座祭

祀坑中,就发现人牲390余人。由此看来,中国古代早期大量地使用“人祭”与“人殉”的野蛮残酷的祭祀和殉葬方式,在殷墟时期达到了极致。

殷墟的历史价值

1899年甲骨文发现和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发现的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奠定了殷墟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有文字可靠的古代都城地位。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发掘的日益深入,殷墟的范围和内涵仍在不断地扩大。尤其是近年来,殷墟考古仍不断有惊世发现,1990年的郭家庄、1991年的花园庄东地甲骨窖穴、1999年的洹北商城、2001年的花园庄东地等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震惊中外学术界,从而更加证明殷墟的价值与潜力。根据目前殷墟发掘的情况和现有地域判断,殷墟范围内必然还有大量的文化遗存未被发现,这些遗存也必然会给人们以新的知识和宝藏,殷墟的范围还会随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而得到扩展,而殷墟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保护。

安阳有号称八百里太行之魂林虑山风景名胜区,具有雄、险、奇、秀、绝等特色,被誉为“八百里太行之魂”和“北雄风光最胜处”。林虑山奇峰突兀、重岩叠嶂、挺拔雄伟,山清水秀、瀑布飞泉、景色万千,构成一幅幅天然画廊,人在山间走,如同画中行,是集众家风景之长,显天地造化之奇的旅游胜地。主要景观有人工天河红旗渠、百里画廊林虑山大峡谷、天开图画黄华山、文物宝谷洪谷山、北雄风光天平山、翠柏园林龙凤山、神州初庙柏尖山、北国江南万泉湖和国家森林公园五龙洞等。

安阳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中华炎黄始祖“三皇五帝”中颛顼、帝喾二帝的故乡,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故乡和中国国宝——司母戊鼎的发现地,是中华文化之源“五经之首”——周易的发祥地。作为殷商古都,安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和文物佐证的都城,郭沫若曾做诗赞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其殷商都城遗址,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榜首。

安阳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有人工天河红旗渠,八路军总部豫北办事处;有“4·12”革命烈士暨殉难同胞纪念碑,万人坑血泪井;有刘邓大军鲁西南作战指挥部等等。其中,在上世纪60年代,英雄的林县人民苦战十年,以“敢叫日月换新天”大无谓的英雄气概,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筑的盘绕林虑山长达1500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孕育而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时代精神的杰出代表。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均给予高度评价,李先念、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李长春等亲临红旗渠视察。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的水长城”、“地球的蓝色飘带”。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阳市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阳市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 化遗产工作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文物与古迹保护 【发文字号】洛政办[2012]122号 【发布部门】洛阳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10.12 【实施日期】2012.10.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阳市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的通知 (洛政办〔2012〕12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洛阳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各有关单位: 《洛阳市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10月12日

洛阳市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 为推进丝绸之路洛阳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根据国家、省关于丝绸之路整体保护和联合申遗工作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市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丝绸之路整体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精神,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为准则,全面改善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汉魏洛阳城和新安函谷关遗址等3处申遗遗迹及其周边环境景观的保护现状,深入发掘、展示我市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宝贵价值,积极推进我市申遗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我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实施福民强市战略、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丝绸之路洛阳段遗产点的保护、管理和展示工作,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丝绸之路的世代传承和永续利用,丰富洛阳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洛阳的文化品位和国际影响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促进洛阳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申报文本、保护管理规划编制 在国家、省文物部门的指导下,积极筹措经费,聘请高水平的规划编制单位编制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丝绸之路申报文本与保护管理规划。 牵头单位:市文物管理局 协办单位:市财政局、城乡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偃师市、孟津县、洛龙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间:2012年11月底前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原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整旧如故——谨慎修复: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两个修复原则: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 增添部分必须与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性.此外,加固、维护应尽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则; 慎重重建: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因故被毁.由于它们是地方重要的特征、象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纪念意义.但是,重建必须慎重,必须经专家论证,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耗资巨大,还破坏了遗迹.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 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续继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以为博物馆,作为参观旅游景点要慎重,防止被破坏; 保持历史街区和古城的格局特征.重点保护好历史街区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轴线、道路骨架、河网水系等; 保护特色建筑风格:保护特色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式样、高度、体量、材料、颜色、平面布局、与周围建筑的关系等.控制适当的建筑尺度——高度、体量非常重要,切记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保护历史环境:事物与其存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脱离环境而存

在.历史文化遗产环境的意义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与重要历史有关的地形、地貌、原野、水体、花木及其特征都要保护; 拿不准的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应暂不拆除.许多偏远的地方,尤其是山区农村,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虽然不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却也是历史文化遗产,有相当高的价值.当地人不知道,有没有财力和机会请专家鉴定.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暂不拆除,以免造成遗憾,待专家论证后在根据情况处理. 做好历史文化古城和历史文化地段保护规划.规划是龙头,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规划必须先行.有了规划,按规划进行保护. 传统文化与落后文化、旧文化的混淆,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力。在一些人看来,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就要“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让更多高楼大厦和旅游发展吞噬了很多历史建筑,毁坏了不少历史名城的风貌。这不但使文化遗存和原来的地方风情、城市风貌一扫而光,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而且,长此以往更会带来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悠久的文化,是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例如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古遗址、古建筑等之上的。以建筑为例,现代建筑以钢筋水泥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较差,而中国古代多以木质建筑为主,它的建造结构使它具有

我的家乡安阳

我的家乡安阳 【第1篇】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著名中国历史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写诗赞誉的就是我的家乡——安阳。它不仅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还有许多风味小吃…… 我的家乡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级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是“甲骨文”的故乡,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的出土地,《周易》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灿烂的殷商文化给人类留下了历史瑰宝,也给我们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让世界了解了中国,让世界认识了安阳。 我的家乡安阳还有许多名胜古迹:中国的第一个监狱——羑里城;堪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为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而修建的岳飞庙;风景优美的太行大峡谷。其中,我最喜欢去岳飞庙,因为岳飞不仅是名战无不胜的战将,更是一名挥毫泼墨的文臣,《满江红》是其代表作,脍炙人口,慷慨激昂,道出了他心中的满腔热血,但这位精忠报国的大将军却被奸臣所陷害。 安阳不仅有许多的名胜古迹,还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比如:林县的核桃、柿饼、山碴,内黄的大枣。老庙牛肉道口烧鸡更是闻名天下。

安阳的特色风味小吃也堪称一绝,有扁粉菜、粉浆饭、烩菜、皮渣、血糕、内黄灌肠、关宗酥烧饼等等。其中,安阳血糕颇为有名,它是用荞麦面、猪血佐以其它配料蒸制成糕,然后切片油炸,抹上蒜汁后趁热咬上一口,外焦里嫩,香辣适口,甭提有多美味了。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垂涎三尺,迫不及待了?那你就赶快来吧!我们勤劳善良的家乡人一定会热情款待你的。 【第2篇】 阳春三月,踏步在家乡的小巷中,一种宁静祥和围绕着我,深深地呼吸,此时此刻此景,犹如溪儿流水般慢慢地渗透着我的整个心扉,这座从我一出生就揽我入怀的古城,就是我热爱的家乡——安阳。从我喃喃学语开始,家乡展现给我的就是拥有灵性的古朴文化:甲骨文、象形文字、古建筑文峰塔,甚至于文峰中路上的参天古树,小巷中的古老楼阁以及矗立的古钟楼,都让我觉得亲切而神秘。 渐渐地,我长大了,一种自豪更是沁入骨髓。她,是八大古都之一,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名城;她,蜚声中外,具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她,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成熟文字,被誉为中国文字之都;她,犹如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告诉了全世界中华文明从这里开始。 我热爱的家乡啊,且不说你的厚重与悠久,且不说你用文字梳理中华文明脉络的丰功伟绩,就且从你遗留下来的宫殿、宗庙

安阳历史

开篇 Foreword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Anyang, located near the Huanshui River, is really worthy of its reputation for being an imperial capital 3,000 years ago.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阳是五经之首——《周易》的发祥地,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地,是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司母戊鼎的出土地,是华夏人祖之根——颛顼帝喾的繁衍地。安阳还有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有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有世界唯一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以及轰动海内外的考古发现——曹操高陵,中国“庞贝古城”——三杨庄汉代遗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秀美的山水,构成了一幅磅礴恢弘的美丽画卷。 Anyang is one of the eight ancient capitals of China; a national famous historical & cultural city; as well as an excellent tourist city of China. Anyang is the cradle of Chouyi, which ranks top of the five classic works of China; the hometown of oracle-bone inscriptions---the earliest writing of China; the place where uncovered Simuwu square cauldron---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Anyang has Yinxu---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Red Flag Canal---the man-made Milky Way, which is appraised a s “the 8th Miracle in the World”; National Museum of Chinese Writing, the only writing-themed national museum in the world; Cao Cao Mausoleum, (一)古韵悠长 ⅠTime-Honoured History 1.二帝圣陵 1. Mausoleums of Emperors Zhuan Xu and Di Ku 大约4000多年前,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分别在位70多年,是中华民族先民们所崇拜的君王。如今安阳市内黄县就有二帝陵遗址。颛顼创制了九州,确定了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的名称和分辖区域,中国首次有了自己的版图和行政区划。至此,华夏泱泱大国雏形初现,“日月所照,莫不砥属”。此外,颛顼、帝喾加强君权,控制神权,建立人、神分治的官制;伐共工,拓疆土,平水害,利于民;缔造《颛顼历》以指导农事,促进了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为尧舜时期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The two emperors of Zhuan Xu and Di Ku, who were among the “Three Emperors and Five Sovereigns” in prehistorical times, both set their capitals in Anyang about 4,000 years ago. They each reigned for more than 70 years, and were worshipped by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Their mausoleums are now located in Nei Huang County, Anyang City. Zhuan Xu instituted 9 states of Yan, Ji, Qing, Xu, Yu, Jing, Yang, Yong, Liang, and defined each district. That was the first time of all for China having its own territory and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Moreover, Zhuan Xu and Di Ku strengthened sovereignty, held

安阳自然人文景观汇总

一、殷墟博物馆 殷墟博物院,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殷墟,古称“北蒙”,又称“殷虚”,“殷邑”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商邑”,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的255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商灭亡后这里沦为废墟。殷墟规模巨大,范围广阔。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刘家庄,北至后营,东北至三家庄,长约6公里,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殷墟的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代都城。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冈遗址和众多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雄伟壮阔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间的手工业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派。 殷墟博物院坐北朝南,建于洹水之滨,仿商代的古建大门以红、黑两色为主色调,三门并峙,设计简约,洋溢着3000年前王室的气息。大门内的广场中央伫立着一尊大鼎,这就是出土于安阳、堪称商代青铜器登峰造极之作的司母戊大方鼎(仿制品)。后面是刻着“甲骨文发现地”几个大字的石碑。从清末到现在,人们都是为此而来。 殷墟纪念馆内以图片和实物介绍了甲骨文的发现和挖掘过程。中国近代考古史上许多大师在此聚会,有号称“甲骨文之父”的王懿荣和他的老朋友、金石学家刘鹗,以及后来的罗振玉、王国维、蔡元培、董作斌、梁思永、傅斯年、郭沫若、李济等等。殷墟考古是一批大家学者栉风沐雨,前赴后继的过程,可以是小说和电视连续剧极佳的创作素材。

有关名胜古迹的作文精选:洛阳古都

有关名胜古迹的作文精选:洛阳古都 2017-06-16有关名胜古迹的作文精选:洛阳古都美丽的洛阳,这是个历史悠久、风景诱人的大都市。 它地处河南省西部,古称豫州,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城市。 有三千多年的文明史。 城市的兴起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从公元前二十亿世纪起,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 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名,有花都”的美誉。 洛阳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其中龙门石窟最为著名,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称伊阙”,这里山河壮丽,风景优美,石窟密布在伊河两岸的崖壁上,长达一公里之余。 他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合称为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世界各地的人都来此观光旅游,引得游人如潮。 其次就是白马寺了,它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 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景区。 洛阳牡丹甲天下,牡丹是洛阳的一绝。

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赏花是洛阳人民的古老习俗。 自古以来,洛阳牡丹就以品种繁多,花色绝伦而名扬天下。 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称誉牡丹,实不为过。 牡丹乃花中之王,雍容华丽,色艳香妍,冠压群花,盛开在暮春。 自唐代以来,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欧阳修称赞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洛阳牡丹因此有花中之王”万花一品”诸多美称。 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脍炙人口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倾城观花的盛况。 我喜欢这种富贵的花,比野花更喜欢。 因为我觉得他们倾尽全力的开放,越是娇贵,越是珍爱。 古都洛阳正焕发着青春的力量。 一条条马路更加宽敞,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的中原明珠,波光漪漪的洛河湖面,绿油油的草坪,连古老的卢舍那大佛也为古都的变化而面带微笑。 到了夜晚,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犹如节日的礼花在空中绽放。 优雅的环境,美丽的景观,古都洛阳日渐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同学们,我们要积极投身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刻苦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用我们的聪明才智熔铸洛阳现代化的大厦,担负起历史

城市与文化遗产

智慧树知到《城市与文化遗产》章节测试答案 1、目前所说的中国“十大古都”是指:西安、南京、洛阳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和成都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即西北期和东南期。2、谭其骧先生认为,中国都城诜址可分为两个历史分期, B:错 正确答案错 3、隋唐时期,西安地区水资源丰富,号称“八水长安 正确答案:对 4、朱把明朝的首都由南京迁到北京,就是就当时全局攻治势力约对比而言,主要矛盾为北方草原蒙古势力与明朝的 B:错 正确答案:对 5、一般来说,“六大古都"聊指: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和杭州 A:对 正确答案:对 早在1982年,国务院就批准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B:错 正确答案对 7、本课认为,若论“大古都"则只有三个,即()A:西安、北京和南京 B:西安、北京和洛旧C:西安、洛阳和开封

D:西安、北京和开封 正确答案:西安、北京和洛阳 8、设计“瓮城三层、屈曲开”,有意造成“三山不显、五门不对"的形势的古都是:() A B:开 C北比京 D 正确答案;开封 9、“钟山龙蛹,石头虎踞指的是:()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南京 正确答案:南京 10、拥有“四塞以为固”、“金城干里”军事地理形势的古都是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成都 正确答案:西安 11、根据谭其骧先生的说法,都城的选址基本上有四个条 A:政治条件

B:军事条件 C:经济条件 D:地理位置条件或日交通运输条件 E:文化条件 正确答案:政治条件,军事条件,经济条件,地理位置条件或日交通运输条件 12、大运河沿线的古都有:()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开封 E:南京 F:杭州 正确答案:北京,洛阳,开封,杭州 第二 1、早期的成阳城规模不大,随着城市的扩展,扩大的成阳城的规划布局完全因地制宜,并不拘泥于形式上的方正规 A:对B:错 正确答案对 安城内1/2的面积。2、汉长安城内,单长乐宫和未央宫这两个宫殿群就占了长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汉朝人俗称长安城为“斗城”。

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建议 朱晓英12号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发现。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文化要求和休闲需求也越来越高,使得旅游越来越流行,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越来越重要。但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 1.申请完毕就没人管理。虎头蛇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没有人管理,使得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的因素,文化遗产被破坏。 2.宣传过大,导致游客众多,致使保护增加困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政府及媒体大力宣传,使得旅游人数越来越多,游客素质又不相同,导致文化遗产的各类认为破环更为严重,管理和保护越为困难。 3.不能有效地进行后续开发。 文化遗产发现总会有或都或少的损坏,但是恢复和修理技术不没有很完善。还有为了更多的经济利益,政府的后续开发并不是非常有效。 4.管理经常是外行领导内行。 许多文化遗产开发后就交给不同的人管理,而那些人并没有学习过文化遗产的管理,导致不能正确的处理文化遗产,使得文化遗产被破坏。 5.没有传承性,属于过了今天没明天那种,非常盲目 许多文化遗产被开发后,马上向大众人民开放,一时人流密集,使得文化被破坏而不能在传承下去,消失在历史之中。 6.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了历史的气息。 现在的历史文化大都向大众开放,使得各种各样的餐馆等现代化建筑越来越多,文化气息也越来越现代化。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我国法律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科学技术水平低是制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等。 (一)面对这些问题,保护和管理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来越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需要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根据这些保护对象的不同性质、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原则和保护方法。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全部历史信息。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提出控制要求,要特别注意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以便更完整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安阳古城调查报告

安阳古城调查报告 篇一:安阳历史文化遗产现状及调查报告 安阳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现状调查 班级: 组长: 电话: 组员: 指导老师: 实践时间: 安阳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现状调查 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的瑰宝,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以其体现历史遗存的真实性、体现文化脉络的传承性和生态环境和谐性等独特的魅力,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安阳是一个拥有悠

久历史文化的古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通过对安阳文化遗产的现阶段保护情况,分析了公民在本地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公民对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是否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同时也通过问卷调查询问群众认为应该开展怎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调查对安阳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以及积极的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为安阳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安阳市文化遗产开发保护 调查目的 了解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以后发展的对策。 调查对象 安阳工学院学生、社会群众等。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 本论文通过对学生及社会群众进行

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安阳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的了解、及今后的对策等。结果表明只有5%的对本地区文化遗产较了解,只有25%分人会积极主动去参加一些文化保护的活动,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安阳市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一)安阳市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安阳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1330年,盘庚将都城从奄迁到殷,以后273年商朝不再易都。可以说,安阳是我国有确切历史可考的第一个都城。安阳还是周易的发祥地,红旗渠的故乡,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安阳殷墟在2006年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大遗址名单的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隋唐著名的瓦岗寨起义地,岳飞故里等许多文化遗产都坐落于安阳。2009年11月16日,

烟云涧青铜器制作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走近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烟云涧青铜器制作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走近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字号 背景 来源:洛阳晚报2019-07-22 08:30 收藏电邮 打印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LYD 到 106583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712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洛阳手机报 烟云涧村口的大鼎,彰显“仿古青铜器第一村”的特色。 浇注铜汁。 制作蜡模。 制作石膏模。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无论是战争,还是祭祀,青铜器都在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洛阳作为夏、商、周三代的古都,曾经创造了青铜时代的辉煌,洛阳博物馆中传世的青铜器,还有青铜作坊遗址留下的陶范,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青铜器作为实用器,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青铜器的传统制作工艺在洛阳民间得以保全,远近闻名的伊川县葛寨乡烟云涧村就是其中的代表。2019年,烟云涧青铜器传统制作工艺入选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古老的技艺再次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1 烟云涧,“仿古青铜器第一村” 烟云涧,颇有诗情画意的名字。与洛阳南部很多地方一样,这名字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据说,王莽撵刘秀时,刘秀夜宿此地,见这里风光秀美、烟云缭绕,忍不住赞道:“真烟云涧也!”刘秀当上皇帝后,这里便改名烟云涧了,当地老百姓则简称这里为“烟涧”。 从伊川水寨沿着伊河一直向南,驱车走在林阴道上,一路上古代遗址随处可见。东面的九龙岗和莲花山错落有致,很像有古代的城墙遗址横亘其上。出了“鬼门关”(簋门关),便来到烟云涧村。 到了烟涧北桥,放眼看去,村口矗立着一座硕大的铜鼎雕像,仿古青铜器工厂、商店和市场更是随处可见——如今,让这个古老村落出名的,是仿古青铜器制作。据称,全村有近300户农家制作仿古青铜器,年产值已达到上亿元,实现利税上千万元。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 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 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 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87年,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 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泰山风景名胜 区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92年,九寨沟、 武陵源、黄龙名胜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6年,庐山被评 为世界文化景观;2001年,昆曲首次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中国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世界的公认和盛赞。其中,莫高窟取得“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迹”之誉,昆曲被认为是 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 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当时中国拥有30处世界遗产,在西班牙、意大 利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前三名国家。从1985年加入《保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37项世界遗产代表作。其中,文化遗产有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 化景观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安阳历史文化遗产现状及调查报告

安阳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现状调查 班级: 组长: 电话: 组员: 指导老师: 实践时间:

安阳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现状调查 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的瑰宝,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以其体现历史遗存的真实性、体现文化脉络的传承性和生态环境和谐性等独特的魅力,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安阳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通过对安阳文化遗产的现阶段保护情况,分析了公民在本地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公民对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是否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同时也通过问卷调查询问群众认为应该开展怎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调查对安阳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以及积极的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为安阳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安阳市文化遗产开发保护 调查目的 了解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以后发展的对策。 调查对象 安阳工学院学生、社会群众等。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 本论文通过对学生及社会群众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安阳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的了解、及今后的对策等。结果表明只有5%的对本地区文化遗产较了解,只有25%分人会积极主动去参加一些文化保护的活动,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安阳市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一)安阳市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安阳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1330年,盘庚将都城从奄迁到殷,以后273年商朝不再易都。可以说,安阳是我国有确切历史可考的第一个都城。安阳还是周易的发祥地,红旗渠的故乡,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安阳殷墟在2006年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大遗址名单的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隋唐著名的瓦岗寨起义地,岳飞故里等许多文化遗产都坐落于安阳。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正式开馆,这不仅体现了安阳地区作为中国文字之乡的地位,更为安阳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同年,魏王曹操墓在安阳被发现同样也为安阳作为一个文明古城的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安阳文物古迹较多,境内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从小南海文化遗址到殷墟,再到红旗渠,每个时代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文明的痕迹。 (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呼声高涨 历史文化资源是前人留给我们的遗产,也是文化基因。我国十分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2003年颁布了《文物保护法》。2006年2月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河南省在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05年11月,河南省在郑州等6城市同时启动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活动,决定从2005年起,每年11月份的最后一个双休日为“河南文化遗产日”。2007年5月,经安阳市人大常委会批准,把每年的7月13日定为“安阳文化遗产日”,对以殷墟为代表的地方文化遗产进行集中保护宣传,在全市营造保护文化遗产、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民间保护、拯救历史文化遗产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三) 安阳市开发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力度逐年加大 随着安阳市经济的发展,安阳市委市政府日益加大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力度,明确提出了“文化兴市”的战略,依托殷墟和红旗渠两大照牌,力争将安阳市打造成文化强市,以期形成经济文化同步发展的态势。同时,重新规划市区,

安阳山历史文化资源简介

安阳山历史文化资源简介 霍邱县马店镇张井学校张纯俊 安阳山(西大山)是安徽省省级森林公园,位于安徽省霍邱县、河南省固始县交界处,横跨两省、雄视豫皖大地。安阳山是古老的山,也是富有历史文化传说的山。 安阳山位于皖豫边界(以中顶为界,西为河南省,东属安徽省),海拔419米。此山虽不太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正因为它有古寺,所以千百年来在鄂、豫、皖三省纵横千百里之内颇负盛名。每当春秋二季,善男信女、文人雅士、工人、学生来大山进香游玩者络绎不绝。尤其是每年的十月十五日大山庙会景况极盛,远近数百里的香客游人云集愈万。有的十月初就陆续赶到山下,等待着庙会的到来。有多少善男信女虔诚的进上一箸香,跪在佛像前,喃喃地祈祷求神赐福,以保全家平安。 安阳山上有座大山峰(即东、西、中三顶),有三大庙院(即大奶奶庙、二奶奶庙、三奶奶庙)。传说三大神仙乃是封神榜上三霄娘娘的化身。 三座山头下面各有一块平坦的山窝,最大的是老平塘,面积约500余亩,余者大小不等,都在半山腰间,两边都有通往山下的峡谷。每个山窝各又有自己的庙宇,称作寺(即普济寺、红门寺、莲花寺)。三大寺内又各有不同的神仙雕像,由不同的流派僧人主持,可惜世事沧桑,僧去寺废。只有遗迹尚存,常引游人诸多遐想。 山上又有十大景点,即老平塘、莲花峰,凤凰台、陈家洞、南天

门、九龙倒挂、白龙池、淋水石、朱洪武大石头等。还有如擂鼓石、腰福石、滴水石、玉池坟等引人之处。 擂鼓石在大山的东顶下,薄刀岭南侧、横卧在通往山巅的道路中,人们打这儿上山都要绕道而过,山石特别大,人爬上去只要用石块或木棒敲击,它就发出了“咚”、“咚”的响声。 腰福石在舍身台西边的不远处,石高丈余,上面光滑无比,三丈见方。传说这是专治腰痛的仙石。若有人腰痛,来到石下敬上一柱香,放上一挂鞭炮,爬到石上躺上一会儿顿觉舒服无比,腰痛病顿时减轻,不多久就会好的。 滴水石,真是奇妙无比。它位于大山奶奶庙的后边,石呈棱形,高达丈余,石腰有一泉,不大,滴水如雨,终年不断。冬日滴热水,夏日滴凉水。水滴石下,形成一个小水池,发出了“叮当”“叮当”的响声。那声音恰似玉佩相撞击,又好似仙女打擅板,真是奇妙极了。用手捧水喝,清爽可口,味略甘甜。据说此水可生津解喝,有止痢提神散暑去毒等妙用。 玉池坟,位于老顶脚下,从坟旁的古碑文里可知,此坟里埋的是位“国公”,姓李。坟主可能是位历史重要人物,不然焉能称得起国公呢? 上述各景点都有着不同的神话传说,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有着令人神往的佳境妙景。火烧红门寺铁耙耙和尚的老平塘上的蚂蚁坟,舍身台孝儿媳净身,大山原来是柳州城的传说,三姊妹争山顶,小白龙布云收云等神话故事引人入胜,九龙倒挂冬日的淋冰,夏日的瀑布,

安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草案)

安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草案) 公示稿(2018.11) 一、保护范围 1、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 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北至文峰南路,南至南门西街,西至西营街、西南营街,东至鼓楼坡街、彰德府署西侧、影壁后街,总面积约32.6公顷,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部分,其中:核心保护范围北侧包含西大街以北部分沿街建筑及院落,南至纪家巷、市第二人民医院北界,西至西营街、西南营街,东至鼓楼坡街、彰德府署西界、影壁后街,面积约5.0公顷;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以内、核心保护范围以外的区域,面积约27.6公顷。 2、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 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东至头道街,南至文峰北路,西至北大街、郭朴祠建设控制地带西侧边界,北至甜水井街、红庙街,总面积约29.5公顷,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部分,其中:核心保护范围东至三道街,南至文峰北路、仓巷街,西至北大街,北至后仓街(包含吕祖庙),面积约6.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以内、核心保护范围以外的区域,面积约23.1公顷。 3、城隍庙-高阁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 保护范围东至头道街、南一道街,南至南门东街、东南营街,西至影壁后街、彰德府署西侧、鼓楼坡街,北至文峰南路,总面积约45.3公顷,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部分,其中核心保护范围分为三个部分: (1)彰德府城隍庙片区:东至彰德府城隍庙东侧、西华门文昌阁东侧、御路街,南至东大街,西至鼓楼坡街、神路街,北至文峰南路; (2)高阁寺片区:东至高阁寺社区服务中心东侧,南至马号街,西至县前街,北至文峰南路;

(3)韩王庙与昼锦堂片区:东至昼锦堂东侧,南至东南营街,西至乔家巷,北至昼锦堂北侧。 核心保护范围面积约8.3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以内、核心保护范围以外的区域,面积约37.0公顷。 以上三个历史文化街区具体保护范围详见附图。 二、功能定位 1、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定位 强化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商业服务、文化传承和旅游职能,形成以特色民俗文化展示功能为主,兼具特色休闲、特色商业的具有浓厚的安阳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和典型安阳传统商业文化特色的街区。 2、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定位 以文化、商业、旅游、居住等复合功能为主,形成融入城市展示体系的休闲文化体验与居住功能混合的特色功能片区。街区在保持居住功能为主的基础上,将恢复传统坑塘水系空间,营建以特色民宿、传统民居展示、文创产业为代表的城市休闲片区,并承接旅游服务职能。 3、城隍庙-高阁寺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定位 重塑安阳古城公共中心,形成府城府廨文化展示、城隍民俗文化特色集中展示体验区。积极展示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延续“丁”字街格局格局,形成丰富多元的府城文化体验场所。 三、保护控制要求 1、保护范围保护控制要求: (1)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安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相关要求。 (2)保护范围采取整体对待、严格保护的措施。保护传统街巷空间与格局,保护范围

洛阳龙门石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洛阳龙门石窟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其居天下之中的良好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促使古代各朝统治者选择在此建都,因此,洛阳作为都城,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繁荣发展,其中龙门石窟就是古代佛教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象征。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这一时期正是北魏统治中心从塞北向中原转移的时期。之后,历代统治者在北魏开凿的龙门石窟基础上,进行了长达千余年的开凿,逐渐形成了绵延长度达1千米,大小洞窟2300余个,各类佛像10万余尊的庞大石窟群。特别是在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统治者的心理诉求与佛教发展达成一致,开启了佛教造像的高潮,这一点也可在佛像的艺术特征中窥见一二。那么,由此可见,龙门石窟的佛像雕刻经过了漫长历史的洗礼,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对于今天仍不可磨灭,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如今洛阳龙门石窟作为一处具有鲜明价值的景点,其发展建设与保护历年为国家所重视,在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但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风行,各地区加紧对当地的资源开发,以吸引游客,然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各种客观因素的存在,使石窟雕像遭到了很大的损害。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龙门石窟文化遗产资源的分析,来探究对其保护的价值所在以及对其保护的策略。 一、石窟价值 龙门石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源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自19世纪末起,世界各国陆续开始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建筑。法国1840年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1887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1930年颁布了《景观地保护法》;英国1882年颁布了《历史纪念物保护法》,1900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修正案,1913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31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修正案,1953年颁布了《历史建筑与古纪念物法》;日本1897年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29年制定了《国宝保护法》,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美国1906年制定了《古物保护法》等。 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通常所称的《威尼斯宪章》。《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它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与发掘的宗旨与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自20世纪60年代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开始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962年,法国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之后,很多国家也陆续制定自己国家历史地段保护法规,如丹麦、比利时、荷兰分别于1 962、1962、1965年在各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了保护区;日本1966年颁布《古都保存法》,并于]975年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中增加“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内容;英国于1967年颁布的《城市文明法》中将有特别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段划定为保护区;美国于1935年制定了《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于1966年制定了《国家历史保护法》等。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9届会议提出《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内罗毕建议》重点提出了历史地区在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保护措施,并将研究、教育和信息工作作为历史地区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或称《华盛顿宪章》),是继《威尼斯宪章》之后又一个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国际性法规文件。这一文件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在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明确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和保护原则。《华盛顿宪章》再次提到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城市的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之中。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考古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古物保存法》,1931年7月又颁布了《古物保存法细则》,

中原三大世界文化遗产

中原三大世界文化遗产 一、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12公里处。这里香山(东)与龙门山(西)对峙,伊水于其间北流,犹如一座天然门阙,史称“伊阙”。隋朝建都洛阳后,因宫城城门面对“伊阙”,故称之为“龙门”。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5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和宋诸朝代,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45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40余座佛塔、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其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约占60﹪,其他时代的窟龛造像约占10﹪。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该洞也是龙门石窟开凿年代最早、雕刻内容最丰富的洞窟。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它丰富的碑刻题记。清代中期金石家、书法家所精选的“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有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作,它端庄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清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给“龙门二十品”以极高的评价,认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 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龙门东山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的香山寺,是武周时代封建王朝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香山寺法音绵历、香火炽盛,以致中唐时代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白居易,竟以居士情结与如满和尚等人结为“香山九老”,酬唱于该寺的堂上林下、晨烟夕蔼。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卒于洛阳故居,白居易的亲属,根据他生前的遗嘱,将他葬于龙门香山寺下,即今日的白园(白居易墓园)。 龙门石窟中保留有大量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建筑、医药等实物资料,堪称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龙门石窟这些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遗存,其极具异域格调的外在形态和充斥着人文意识的内在涵养,是古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诉求意愿的物质折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