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_2013年天水市热量资源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_李晓鹤
- 格式:pdf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8
1961—2010天水市光、温、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吴丽;陈薇;马杰;汪鸿滨【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4(30)17【摘要】为了探索气象资源变化与粮食产量的关系,运用天水市7个国家基本(一般)气象站1961—2010年日照时数、温度、降水资料,借助于气候变化率、Mann-kendall、Z-score标准化等方法,对该地近50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建立了综合资源指数模式。
结果表明:1961—2010年,该地日照时数以30 h/10 a气候变率下降;年平均气温以为0.40℃/10 a气候变率上升,年平均最高气温以0.36℃/10 a气候变率上升,年平均最低气温以0.39℃/10 a气候变率上升;降水量以20 mm/10 a的气候变率下降。
综合资源指数呈二次曲线变化,变化的转折点在1982年;1961—1982年以0.08/10 a气候变率下降,1982—2010年以0.48/10 a 气候变率上升。
与当地的实际粮食产量变化基本吻合。
【总页数】5页(P245-249)【关键词】1961—2010年;天水市;综合资源;粮食产量;变化特征【作者】吴丽;陈薇;马杰;汪鸿滨【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开放实验室/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天水市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2.3【相关文献】1.黄河三角洲1961-2000年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J], 林琳;刘健;陈学群;管清花2.1961~2010年西藏定日站温压湿变化特征分析 [J], 尼玛楚多;徐薇3.1961-2010年青海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J], 申红艳;马明亮;汪青春;王振宇;李江英4.1961—2018年安阳市大气降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J], 张志高; 冯森; 苗运玲; 耿益新; 尹纪媛; 李欢欢5.1961-2010年黄河源区蓝绿水资源时空变化 [J], 张为彬;查小春;马玉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水市近50年干旱灾害变化特征及对夏、秋粮影响风险评估蒲金涌;李晓薇;李蓉【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2(28)35【摘要】干旱是影响天水市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
运用1961—2010年天水市7县(区)气象站降水资料及2001—2010年冬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及产量资料,建立了干旱影响粮食产量的风险评估指数,并对不同冬小麦、玉米在不同季节受不同等级干旱的影响风险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轻旱出现的频率为7.09次/年,中旱频率为2.52次/年,重旱出现频率为0.50次/年,特旱出现频率0.25次/年。
各等级干旱春季出现频率较高,其次为初夏和伏期,初秋出现频率较低。
轻、重、特旱渭北地区出现频率较高,中旱藉、渭河谷出现频率较高。
冬小麦轻旱、中旱风险指数较高,重旱、特旱风险指数较低;玉米轻旱风险指数较高,其次为中旱,重、特旱对玉米产量影响风险较小。
冬小麦在春季受干旱威胁的风险较大,玉米在初秋受干旱威胁的风险较大。
渭北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受干旱威胁风险较大,藉、渭河谷地区及秦安、清水玉米全生育期受干旱威胁风险较大。
冬小麦干旱风险指数大于玉米,秋粮生产气候优势大于夏粮。
【总页数】6页(P280-285)【关键词】天水市;干旱灾害;变化;风险;评估【作者】蒲金涌;李晓薇;李蓉【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开放实验室/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天水市气象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相关文献】1.近60年来云南省干旱灾害变化特征 [J], 段琪彩;张雷;周彩霞2.甘肃冬小麦主产区40年干旱变化特征及影响风险评估 [J], 姚小英;张强;王劲松;王莺;周忠文;马杰3.西北干旱半干旱过渡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J], 高蓉;张燕霞;石圆圆;陈少勇4.近50a锡林浩特市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干旱灾害统计分析 [J], 张立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候变化对天水市林区森林资源的影响
姚晓红;许彦平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0(038)030
【摘要】通过天水气候资料、林业资源普查资料和林业产值资料对气候变化对天水市林区森林资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天水林业资源的主要气象要素是年降水量和年≥0 ℃积温.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暖、干气候影响,导致林作物生长季水、热匹配失调,而不利林作物正常生产.具体表现在:人工林育林成活率大幅度下降,幼龄林、中龄林面积和喜湿润耐温凉阔叶、松类树种面积逐年减少,耐高温干旱的侧柏、刺槐等树种面积呈现增加趋势,使传统林龄、林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林业产值增幅趋势显著减缓.
【总页数】4页(P16969-16971,17030)
【作者】姚晓红;许彦平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甘肃省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甘肃天水,741020;甘肃省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甘肃天水,74102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6
【相关文献】
1.浅议气候变化对林区森林资源的影响 [J], 王琴
2.天水市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 [J], 赵前生
3.浅议气候变化对林区森林资源的影响 [J], 王琴
4.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护承包对森林资源安全的影响 [J], 孙安阳;王玉芳
5.南方老林区森林资源下降对林区生态经济的影响 [J], 王永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64—2018年天水市深层地温变化特征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1964年至2018年间天水市深层地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深层地温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情况。
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然后从深层地温变化概况、影响因素分析、周期性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等方面展开探讨。
研究发现深层地温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并且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结果,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了对天水市发展的建议。
该研究对深层地温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为进一步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深层地温、天水市、变化特征、因素分析、周期性、空间分布、气候变化、研究结果、未来方向、发展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对于天水市深层地温变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大多停留在表层地温变化的描述和分析阶段。
有必要深入探究天水市深层地温的变化特征,揭示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地质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本文旨在通过对1964年至2018年天水市深层地温变化特征的分析,探讨深层地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天水市的地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揭示1964-2018年天水市深层地温变化的规律和特征。
通过分析深层地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探讨影响深层地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揭示深层地温变化的周期性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深层地温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天水市深层地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当地气候环境的影响,为未来的气候变化预测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天水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3 研究意义深层地温变化是指地下较深层地层温度随时间的变动。
研究深层地温变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层地温变化是地球内部热量传递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深入研究深层地温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的热力学特性,为地质构造、地热资源开发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天水市36年来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王莉霞;贾玉峰【摘要】利用天水市两区五县36a的气象数据,采用累积距平法、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协同克里金插值法分析了天水市36a间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市气候向暖干化方向发展,年均温上升,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季节变化与年平均变化趋于一致;天水市气候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年平均气温在36a 尺度内存在14a的显著主周期,年平均降水量存在15a的显著主周期,年平均日照时数存在16a的显著主周期,年平均相对湿度存在8a的显著主周期;在空间特征上,气温与日照时数的空间差异性较大,没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这可能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而降水量与相对湿度的空间变化地域性很明显,总体表现为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期刊名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9)002【总页数】7页(P51-57)【关键词】天水市气候;时空变化;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克里金插值【作者】王莉霞;贾玉峰【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甘肃天水 741001;天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甘肃天水 7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32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
[1]IPCC在第五次评估报告(AR5)中指出,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事实毋庸置疑,1880~2012年全球平均温度已升高0.85℃(0.65~1.06℃),1951~2012年气温上升的速率几乎是1880年以来的2倍,过去3个连续10年比之前自1880年以来任何一个10年都暖。
[2]已有研究表明,中国气候变暖与全球气候变暖基本同步。
[3]我国西北地区气温持续攀升,年平均气温以0.32℃/10 a的幅度升高,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4]天水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是我国气候变化的过渡区、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重点监测区,主要气象要素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幅度更大,也更敏感。
热量资源变化与农作物合理利用热量的研究
佚名
【期刊名称】《黑龙江气象》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 1 前言rn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黑龙江省政府作出"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决策.针对这一决策,省气象局开展了"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作物品种布局调整"课题的研究,对近20年热量状况、品种布局和粮食水分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和分析,对正确利用热量条件、选择和调整品种问题形成初步意见,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气象科学依据.
【总页数】5页(P17-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9:S16
【相关文献】
1.建平县北部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研究 [J], 张宏;谭树东
2.黑龙江鸡西地区热量资源变化趋势研究 [J], 董学贤;于杰;张孝亮
3.近56年平罗县热量资源变化分析及对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J], 张健;陈珂;张淑琴
4.沈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J], 姜晓艳;张菁;高杰;陈鹏狮;臧俏冰;姜淼
5.1951-2013年浙江热量资源变化研究 [J], 肖晶晶;郭芬芬;李正泉;马浩;吴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50年天水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李晓鹤;胡利平;赵宁;李侠;陈薇【摘要】利用1964 ~2013年天水市7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天水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地域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天水市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3.7 ~26.6 d;主汛期(4~9月)雷暴出现日数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96%,雷暴日数的月变化呈单峰型,其中主峰集中在5~8月,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81%,冬季几乎不出现;平均雷暴初日、终日分别出现在4月下旬和9月下旬,平均雷暴初终间日数为157 d;天水各站雷暴日数逐年总体呈减少趋势,且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多.【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13【总页数】3页(P4007-4009)【关键词】天水市;雷暴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作者】李晓鹤;胡利平;赵宁;李侠;陈薇【作者单位】天水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甘肃天水741000;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天水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甘肃天水741000;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29雷暴是大气中伴有雷声和闪电的天气现象,在强对流性天气系统中常伴有大风、暴雨、冰雹甚至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虽然出现的范围小、时间短,但因来势猛、强度大,常造成人畜雷击死亡,毁坏建筑物,引发森林火灾或毁坏电力设备、电信设施等,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通讯、电力等设施以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和损失[1-3]。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达3 000~4 000人,财产损失在 50~100亿元[4]。
甘肃省在1989~2000年共发生雷击灾害50多起,死亡5人,伤23人,造成经济损失达740多万元[5]。
气候变化对天水主要粮食作物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建议姚晓红;许彦平;姚晓琳;王丛书;安炜;段永良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8(015)010
【摘要】着重从主要气候因子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变化.分析研究其对天水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总页数】3页(P90-91,99)
【作者】姚晓红;许彦平;姚晓琳;王丛书;安炜;段永良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甘肃天水,741020;甘肃省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甘肃天水,741020;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甘肃省清水县气象局,甘肃清水,741400;甘肃省秦安县气象局,甘肃秦安,741020;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62.5+3
【相关文献】
1.天水市农业气象灾害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影响的量化评估研究 [J], 姚晓红;许彦平;姚延锋
2.天水市干旱气候变化特征及粮食作物结构调整 [J], 杨小利;姚小英;蒲金涌;马鹏里
3.气候变化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J], 何佳;薛亚永;周旗;杨荣
4.天水市农业气象灾害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J], 姚晓红;许彦平;王润元;袁
佰顺;刘晓强;韩维顺
5.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 [J], 庞艳梅;陈超;徐富贤;郭晓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水市耕地压力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天水市耕地压力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耕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压力。
本文以天水市为例,采用相关统计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技术,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天水市耕地压力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天水市耕地压力呈现重心西北部和东南部两个区域聚集的特点,而中部区域的耕地压力相对较小。
耕地总量、人口密度、工矿用地面积等因素是影响耕地压力的主要因素。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应对耕地压力。
关键词:天水市;耕地压力;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一、引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粮食安全以及农村经济发展。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迅猛,耕地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和压缩,耕地资源短缺和耕地压力愈发明显。
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资源,有必要对耕地压力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区域及数据本文以甘肃省天水市为研究区域,该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气候干旱,西北农业防护林区的范围也包括该市。
所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天水市行政区划数据、天水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2015年影像数据,人口数据以及经济统计数据。
三、天水市耕地压力空间分异特征通过对天水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分析发现,天水市的耕地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点。
根据耕地面积,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高耕地压力区(面积小于1万亩)、中耕地压力区(面积为1-3万亩)和低耕地压力区(面积大于3万亩)。
结果显示,高耕地压力区主要集中在天水市东南部和西北部,而中耕地压力区则位于中部区域。
低耕地压力区主要分布在天水市南部和东南部。
四、天水市耕地压力影响因素分析通过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了影响天水市耕地压力的主要因素。
首先,耕地总量与耕地压力呈正相关关系。
人口密度是影响耕地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密度高的地区,耕地压力也较大。
此外,工矿用地面积也与耕地压力有关,工矿用地的扩张会占用大量的耕地资源。
五、对策措施针对天水市耕地压力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措施。
天水市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建议王云;周力【摘要】通过对天水市1978—2009年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和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加大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等建议。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ain yield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ain production from 1978 to 2009 in Tianshui city were analyzed,some developing strategi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hat the increa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production,increase protection in the basic farmland,increase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construction,increase capital investment and so on.【期刊名称】《甘肃农业科技》【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2页(P42-43)【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天水市【作者】王云;周力【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天水741001;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天水7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6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海拔760~3120m,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年平均降水量574mm,年均日照2100 h,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是甘肃省粮、油、菜、果主要生产区之一。
1964—2013年天水市热量资源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李晓鹤1,2,3,朱拥军2,袁佰顺2,李霖2,胡利平2(1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20;2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18;3甘肃省天水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甘肃天水741018)摘要:分析天水市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和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为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减轻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和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根据天水市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4—2013年的气温资料,用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 统计检验方法,对天水市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和热量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天水市1981—2013年玉米和冬小麦产量资料,结合对应时段的气象资料应用SPSS 13.0软件建立回归模拟方程,探讨作物生育期与温度的关系及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天水市1964—2013年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负积温绝对值呈减少趋势。
1994年前后气温发生了突变,进入了显著增暖时期,增暖前后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97℃;各季节的气温变化幅度以春季最大、冬季次之。
1994—2013年内相继出现了13个暖冬年份,是近50年中较暖的时期。
自1981年以来,冬小麦全生育期天数平均以0.59天/年的速度线性减少,1981—2013年全生育期总天数减少了20天,其中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减少趋势分别为0.57d/a 、0.16d/a ;玉米全生育期1981—2013年减少了5~7天,气候增暖后1994—2013年玉米生长期内平均气温增温变率为0.43℃/10a 。
气候变暖已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了较大影响。
喜温作物和越冬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种植区北界抬升;春播作物玉米播种提前,生殖生长期延长;越冬作物冬小麦推迟播种,春初提前返青,全生育期缩短。
关键词:天水市;气候变化;热量资源;农业生产;影响中图分类号:S162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asb14110030Effect of Thermal Resource Variation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ianshui During 1964-2013Li Xiaohe 1,2,3,Zhu Yongjun 2,Yuan Baishun 2,Li Lin 2,Hu Liping 2(1Institute of Arid Meteorology/Open Key Laboratory of Arid Climatic Changing and Reducing Disaster ,China MeteorologicalAdministration/Key Laboratory of Arid Climatic Changing and Reducing Disaster of Gansu Province,Lanzhou 730020;2Tianshui Meteorological Bureau Gansu Province ,Tianshui Gansu 741018;3Tianshui Weather Modification Office ,Tianshui Gansu 741018)Abstract :The paper aim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mitigate adverse effe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adjusting plant structure,and analyze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warming on main crops (corn and winter wheat)in Tianshui.According to the temperature data of seven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ies from 1964to 2013,with the climate trend rate and Mann-Kendall statistical test method,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mperature change and thermal resources during 50years in ing the yield data of corn and winter wheat in Tianshui City during 1981-2013,combin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s of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公益行业科研专项(GYHY201106029);甘肃省气象局气象科研项目“天水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预警系统”(2012-13)。
第一作者简介:李晓鹤,女,1973年出生,甘肃秦安人,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应用气象研究工作。
通信地址:741018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Tel :0938-*******,E-mail :qaryljy@ 。
收稿日期:2014-11-06,修回日期:2015-01-08。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6):153-160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中国农学通报changing trends of crop growth period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emperature.In1964-2013,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the highest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nd the lowest annual mean temperatures were on the rising tendency,but the nega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in absolute value had a decreasing trend in Tianshui.The temperature mutations happened before and after1994,and then entered a period of significant warming,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rose0.97℃around warming.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was the maximum in spring and the next was in winter.There were13warm winters in1994-2013,and that was a warmer period in nearly50years.Since1981,the days of whole growth period for winter wheat were reducing linearly at a rate of0.59days per year on average,the total days of whole growth period reduced by20days during1981-2013,of which regreening-jointing stage,heading-flowering stage respectively declined0.57and 0.16days per year.The whole growth period of corn reduced by5-7days,after climate warming,the temperatures warming rate was0.43℃per decade during corn growth period in1981-2013.Climate warming had a greater influence on crop growth.With expanding of planting area of thermophilic and winter crops,and uplifting the north boundary of growing region,spring crops such as corn could be sowed early and have extended reproductive period.For winter crops such as winter wheat,seeding could be put off,turning green in early spring could be advanced and growth period could be shortened.Key words:Tianshui City;climate change;thermal resources;agricultural production;influence0引言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1年第三次科学评估报告指出,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0.6℃[1],中国近百年来气温上升了0.5℃左右[2],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
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的熟制、布局、结构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气候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4],张强等[5]对中国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对农业与生态影响及对策;郭娟等[6]对南疆地区近41年的温度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朱展望等[7]对气候变暖对湖北省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上述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做出了有益贡献。
但西北地区特别是甘肃陇东南气候变化(尤其是热量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比较少。
天水市地处甘肃省东南部(34.1°—35.2°N,104.5°—106.7°E),北部为黄士高原,南部为秦岭山脉,海拔高度在760~2710m之间,是一个典型的农林交错复合区,属于温和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