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案)第四学习主题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 格式:docx
- 大小:18.69 KB
- 文档页数:6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体例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是中国现代史部分的专题内容。
结合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中国现代史中的专题内容,主要讲述了两个关系国家团结安定的重要问题——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重点介绍了两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为了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使港澳成功回归祖国,有力地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海峡两岸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不断扩大的事实表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三、单元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经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他们已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有了基本的认识。
同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读图、识图能力,养成了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对知识进行迁移。
但是,他们分析材料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概括能力还不强,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绘制时空坐标轴,梳理民族大团结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史实,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图片、研读史料,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通过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研读史料,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识记“一国两制”的内涵;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原因、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四学习主题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一、民族区域制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P85-P89)1. 内容:这一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
全国已成立内蒙古、广西、新疆、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2.作用: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P91-P95)(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目的:为了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把党中央多年来酝酿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创造性地概括为“一国两制”。
3.内涵:“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回归进程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和澳门成为现实。
2.意义: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盛事,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不仅洗雪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万隆会议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P104-P109)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参加中印双边谈判的印度代表时,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两国关系的五项基本原则。
(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2.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团结反帝的亚非会议,与会国家接受了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倡议,表现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民主义的精神,(二)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时间: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接纳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019年度】精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台基本方针教学内容分析: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台基本方针。
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
过程与通过复习,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能够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原因,各民族共同繁荣,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意义、原因,对台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不利因素。
媒体教具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第十一课民族团结(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1、民族分布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2、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3、在筹建新的时候,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1)5个省级自治区教师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点。
第四学习主题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这一学习主题的内容标准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两方面内容。
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
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必将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
第13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的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图片和影像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料;分小组介绍民俗文化;2、学唱民歌;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学生学法:学会探究式学习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家还记得西汉有位自愿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使得汉族与匈奴族友好相处的著名美女吗?谁说得出她的姓名?(王嫱——王昭君。
)谁还能说出唐朝时,为促进唐朝与吐蕃友好相处做出卓越贡献的两位公主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我国秦汉以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经过了2000多年不间断的发展。
各民族之间虽然有矛盾和战争,但是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却是主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的发展和繁荣,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如何巩固和发展呢?请大家学习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1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分布格局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2 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岳麓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团结和统一的概念,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团结和统一事件:八国联军入侵和台湾问题。
2. 掌握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和特征,理解我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通过课堂讲解、练习、讨论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爱国主义。
【教学重点】1. 掌握团结和统一的概念,并能够对比和分析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团结和统一事件。
2. 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和特征,明确中国多民族社会的特点。
3. 能够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1. 让学生正确理解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团结和统一事件,区分它们在历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2. 帮助学生从民族分布和特征的角度,去认识多民族国家的难点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授历史知识和学习文献,引导学生认识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八国联军和台湾问题的案例,分析历史事件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影响。
3. 辩证法:运用对比和分析,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民族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性。
4. 讨论法:通过开展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拓展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 通过询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看法。
2. 通过讲述中国多民族社会和历史上的团结统一事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如何实现团结和统一。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阅读材料,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团结和统一事件。
2. 学生可以把阅读过的材料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知识以及自己的思考记录在笔记本上,为后面更好地理解、记忆做好准备。
三、讲解团结和统一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团结和统一的概念,让学生对它们有更深刻的认识。
2.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通过讲解八国联军入侵和台湾问题的历史经过,展示事件对中国历史和民族团结的影响。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一、课堂目标: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二、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义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三、教学流程:【自主学习】(一)温故而知新复习汉、唐、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二)合作学习1、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和一带。
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彻底的,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度,使广大农民、农奴、奴隶得到历史性的解放。
3、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别设立、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使少数民族自己,管理。
目前,我国已先后设立、、、、 5个民族自治区和个自治州、个自治县(旗)。
【课堂展示】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西部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有很大的潜力,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
”—江泽民(1)材料中提到“加快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个战略通常被成为什么战略?(2)实施这一战略说明什么问题?(3)试分析西部开发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各民族既有刀光剑影,也有“和同为一家”的佳话,请你翻阅历史画卷回答下列问题:(1)汉、唐时曾经有三位公主谱写民族团结的佳话。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迹。
(2)列举汉、唐、清三个时期我国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而设置的机构名称。
【信息反馈】1.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区域自治D.共同发展2.中共中央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议是在()A.建新中国时B.制定宪法时C.修改宪法时D.中共八大上3.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A.西部和东北地区B.西部和东南地区C.东部和西南地区D.东部和北部地区4.到1998年,我国已设立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A.4个 B.5个 C.6个 D.7个5.下列哪一地区不属于我国已设立的民族自治区之列()A.蒙古B.宁夏C.云南D. 广西6.人民币上除汉字外,还有4种少数民族文字,这说明()A.我国民族众多B.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C.我国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D.各民族文字不同7.“太阳和月亮有着同一个母亲,她的名字叫光明;汉族和藏族有着同一个祖先,她的名字叫中国”。
统编版八下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思维导图:课标要求1、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2、活动建议:谈谈自己了解的国内其他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重要一课,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问题,内容安排简单,学生易于理解,但是具体史实仍然不够丰富,需要多补充一些图片、文字等资料,增加感性认识。
重点是让学生对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加深认识,能够树立各民族平等、尊重、共同发展的思想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了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情况过程与方法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锻炼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中央政府如何存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举措情感、态度与价升华对于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对整个中国发展的意义,能够认同各民族的平等、团结的发展,自觉维护民族交流,做到指导实践民族大团结各民族风俗习惯你的认识和感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原因、过程历史上民族交融史实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民族融合、和平交流是主流历史、地理因素过程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有利于国家边疆稳定有利于祖国繁荣稳定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4) 第13课香港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知识结构图课标要求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学习目标 1.通过地图结合中国近代史整理香港、澳门、台湾被分离的基本史实 2.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与分析史料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及其意义。
3.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与分析史料知道港澳回归的过程及、原因和意义。
4.通过史料认识到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繁荣发展,了解港独发生后人民的应对态度,感知家国情怀,感受统一路上国家的坚持和努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教材分析 本课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是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香港澳门的回归是祖国统一的核心内容,香港澳门的回归是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第四学习主题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四学习主题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这一学习主题的内容标准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两方面内容。
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
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必将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
第1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
掌握
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发展和繁荣的状态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整理知识提炼结论
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识图想象知识迁移
利用教材有关照片及其说明文字,结合本校西藏班网页介绍的内容,通过汉藏“民族团结”的感性认识,联想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继承传统树立责任
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
学习英模积极进取
了解孔繁森的感人事迹,自觉学习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的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料;分小组介绍民俗文化;
2、学唱民歌;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
学生学法:学会探究式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西汉有位自愿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使得汉族与匈奴族友好相处的著名美女吗?谁说得出她的姓名?(王嫱——王昭君。
)谁还能说出唐朝时,为促进唐朝与吐蕃友好相处做出卓越贡献的两位公主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我国秦汉以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经过了xx多年不间断的发展。
各民族之间虽然有矛盾和战争,但是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却是主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的发展和繁荣,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如何巩固和发展呢?请大家学习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1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分布格局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
2 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师按下表启发归纳)
历史传统
秦汉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八年级历史教案
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长期以来取长补短、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政治利益
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在根本的政治利益上完全一致
教师指出:我国民族区域的分布特点是历史形成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国情实际。
它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也有助于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它有助于国家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贯彻执行,也有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它有助于国家富强,也有助于各民族繁荣。
它有助于各民族巩固热爱祖国的情感,也有助于大家增强热爱本民族的情感。
总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二、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学生阅读相关课文,回答:请你以藏族、达斡尔族、傣族为例,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藏族百万农奴翻了身,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成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
____(省、市、区、县)的____(省、市、区、县)成了国家商品粮基地。
____(省、市、区、县)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说出当时为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而进行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名称。
克拉玛依油田、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兰新铁路、包兰铁路、包头钢铁公司等。
教师归纳指出:人民政府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有
a.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发展;
b.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
c.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
d.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
e.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
f.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宽于汉族的计划生育政策。
引导学生观看本课插图,回答:这些插图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各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阶段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为建设祖国和自己美好的家园,迸发出巨大的热情。
他们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文化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是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政策的结果。
从孔繁森的先进事迹中,说说他有哪些高贵品质值得提倡?
忠诚党的事业,关心人民疾苦,不顾个人得失等。
练习巩固
1根据课文中的思考题,指导学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