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职工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13
劳动法中关于残疾人得规定
《劳动法》第十四条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的就业,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劳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参考资料:
1、残疾人享有劳动就业权
《残疾人保障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政府有关部门设立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为残疾人免费提供就业服务。
残疾人联合会举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为残疾人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提供服务和帮助。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是法律赋予企业的法定责任,企业如果有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应当首先予以安排,不得通过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方式拒绝安排残疾人就业。
2、残疾人享有平等就业权
《残疾人保障法》第六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在职工的招用等方面歧视残疾人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残疾人劳动者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残疾人享有取得劳动报酬和同工同酬的权利
《残疾人就业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残疾人职工提供
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不得在晋职、晋级、评定职称、报酬、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歧视残疾人职工。
扩展资料:
百度百科-残疾人就业条例。
员工的残疾人权益保护与包容在当今社会,保护和包容残疾人的权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作为一个雇主或者职场领导者,我们有责任确保员工的残疾人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尊重。
本文将探讨员工的残疾人权益保护与包容的重要性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有效策略。
首先,让我们明确残疾人的权益保护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根据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残疾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应被全面融入社会。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员工的残疾而歧视或者剥夺他们的权益。
相反,我们需要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包容和无障碍的工作环境。
为了保护员工的残疾人权益,首先我们需要积极倾听他们的需求。
每个残疾人的状况和要求都有所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所有人放在同一个模式下对待。
我们应该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了解他们的具体需求以及他们希望我们为他们提供的支持。
在确保无障碍的工作环境方面,我们可以考虑进行适当的改进和调整。
例如,为听力有障碍的员工提供合适的辅助听力设备;为视力受损的员工提供放大器或者大字体的文件;为行动不便的员工提供无障碍通道和设施等等。
这些改进不仅能帮助员工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还可以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凝聚力。
此外,在员工的残疾人权益保护和包容上,培训和教育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可以为员工提供有关残疾人权益保护的培训课程,让他们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意识活动,以促进员工对残疾人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我们应该制定明确的政策和程序来确保残疾人权益的保护。
这些政策和程序应该包括申请残疾人支持服务的程序、举报和处理歧视行为的机制以及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等。
制定和执行这些政策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员工的权益,还可以为我们的组织赢得声誉和信誉。
最后,关心和关爱员工是支持残疾人权益的基础。
我们应该以尊重、理解和同情的态度对待残疾员工,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友好、充满爱的工作环境,让每个员工都感到自己被接纳和重视。
总而言之,员工的残疾人权益保护与包容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1990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6号公布自1991年5月15日起施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康复第三章教育第四章劳动就业第五章文化生活第六章福利第七章环境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残疾的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残疾标准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条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禁止歧视、侮辱、侵害残疾人。
第四条国家采取辅助方法和扶持措施,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减轻或者消除残疾影响和外界障碍,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实现。
第五条国家和社会对伤残军人、因公致残人员以及其他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致残的人员实行特别保障,给予优待和抚恤。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加强领导,综合协调,采取措施,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采取组织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事业的工作。
具体机构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其他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对残疾人就业实行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残疾人就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扶持保护措施,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
第三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本条例和其他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扶持残疾人就业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条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帮助、支持残疾人就业,鼓励残疾人通过应聘等多种形式就业。
禁止在就业中歧视残疾人。
残疾人应当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残疾人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民政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
第六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依照法律、法规或者接受政府委托,负责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与监督。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应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在残疾人就业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用人单位的责任第八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
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定。
用人单位跨地区招用残疾人的,应当计入所安排的残疾人职工人数之内。
第九条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条政府和社会依法兴办的残疾人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和其他福利性单位(以下统称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应当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解读2008年4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下文简称《残疾人保障法》)。
修订后《残疾人保障法》共分九章六十八条,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一、修订背景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于1990年,并于1991年5月施行,标志着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步入法治化轨道,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进行残疾人专门立法的国家之一。
《残疾人保障法》自实施以来,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使残疾人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但在实施的十七年中,残疾人事业还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和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障碍,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因此,及时修订残疾人保障法,使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趋势相适应,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修订要点(一)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在第三条中明确规定:“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
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
禁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贬低损害残疾人人格。
”将原来法律规定的“禁止歧视残疾人”修改为“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实际上扩大了“歧视残疾人”的内涵:“基于残疾的歧视”包括对残疾人在教育、就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歧视;不仅包括作为的歧视,也包括不作为的歧视,如拒绝为残疾人提供合理的帮助、合理的便利等情形;不仅针对残疾人本人,也包括对残疾人家庭的歧视。
这项修改使《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人的权益保护更加充分。
这项修改还体现了与《残疾人权利公约》的衔接。
2006年12月13日,第61届联合国大会审议并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一下简称公约)。
2007年3月30日,公约开放供各国签署和批准,我国参加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开放签署仪式并签署了公约。
公约将在第20个国家批准后的第30天开始生效。
随着厄瓜多尔于今年4月3日成为第20个批准了《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国家,公约将在一个月后、既2008年5月3日生效。
残疾人岗位职责残疾人岗位职责残疾人岗位职责是指根据残疾人的特殊需求,设计和安排适合其能力和兴趣的岗位工作,使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实现自我价值与生存发展,同时也是各企事业单位对残疾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体现。
残疾人的岗位职责因工作性质而异,但几乎每项工作都需要给残疾人一定的指导和支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残疾人岗位职责:视障人员:1. 指引工作:帮助视障人士行动,按要求完成任务,辅导视障人士解决居住和生活中的难点。
2. 规划和执行活动:规划和实施活动,包括培训、探险、游戏等等,并与其他部门联络以确保顺利进行。
3. 执行和监督设施:维护设施卫生和整洁,确保设施和场所安全无障碍可达。
4. 资源管理:根据需要提供资源和信息支持视障人士参与社会活动和学习。
听障人员:1. 口译工作:在重要会议、工作场合进行口译工作,将口语表达转化成视觉信息使听障人员能够理解。
2. 交流和传递信息:利用手语或笔记等交流方式,向听障人员传递信息,为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
3. 协调和提供指导:协助听障人员与其他人员沟通,并在必要时提供指导和支持。
4. 设施管理:确保场所设施无障碍、清洁卫生,帮助听障人员融入和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和生活中。
运动残疾人员:1. 培训和协调运动计划:向参与运动的残疾人士提供培训,协调参与运动计划,提供足够的指导和支持。
2. 监测运动员:在比赛中监测残疾人士的状况,遵照规则,确保安全和公正。
3. 设施维护:负责残疾人士的设施维护和管理,确保设施符合安全和卫生标准。
4. 协调和处理事宜:协调设备和场地租用,管理预算,处理有关的卫生、安全和法律事宜。
智障人员:1. 教育和培训:为智障人士提供培训和学习支持,帮助其提高技能和知识。
2. 执行和指导:为智障人士提供指导和支持,确保按照规定执行工作任务。
3. 社交支持:提供个人和社交支持,帮助智障人士融入社会的生活和活动中。
4. 设施管理:维护场所设施、保持卫生和安全,确保智障人士的安全和健康。
中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国残疾人保障法于2008年正式颁布实施,旨在保障残疾人的权利、促进他们的发展和融入社会。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一、法律目的与适用范围:本法旨在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残疾人的融合和社会进步。
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残疾人以及与残疾人相关的组织和单位。
二、基本权利和义务:1.残疾人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他们有权保护、参加和利用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利。
2.残疾人有权受到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的保护。
3.残疾人享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包括参与工作、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医疗卫生等活动。
4.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帮助,包括无障碍设施、助听器、轮椅等辅助器具和服务。
5.残疾人有义务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保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三、教育与就业保障:1.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当为残疾人提供平等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机会。
2.残疾人应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职业选择。
3.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得歧视残疾人就业和职业发展。
4.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当为残疾人提供公平的工作待遇,包括薪酬、医疗等方面。
四、医疗与康复:1.国家应当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医疗和康复服务,包括康复设施和专业人员。
2.残疾人有权得到适当的医疗和康复帮助。
3.残疾儿童应当接受必要的早期干预和护理,包括医疗和教育等方面。
五、文化、体育与旅游活动:1.残疾人应当享有平等的文化、体育、旅游等方面的权利。
2.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当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文化、体育、旅游等方面的服务和设施。
六、福利与援助:1.国家应当为残疾人和残疾儿童提供必要的福利和援助,包括生活救助、就业援助、残疾补助等方面。
2.福利和援助应当平等、及时地提供给残疾人。
七、违法行为与责任:1.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歧视、侮辱或者虐待残疾人。
2.对于违反残疾人保障法的行为,国家机关可以采取行政措施或者司法行为予以处理。
残疾人保障法第四十六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一、条文内容: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各项社会保障的权利。
政府和社会采取措施,完善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
二、主旨:本条是关于残疾人享有社会保障权利规定。
三、条文释义: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和各国实践来看,社会保障的本质在于通过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手段对公民生活进行一定干预,以应对公民的生活风险,使每个公民的生存和发展得到保证,使每个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实现。
抽象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障人们的生活安全、保证人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实现而采取的行为总和。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处于建立健全过程中。
一般可以将社会保障理解为: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公民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
残疾人作为我国公民,当然享有作为中国公民所能享有的全部社会保障权利;同时,残疾人作为一类特殊群体,还享有一些特殊的社会保障权利。
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宪法的这一规定成为残疾人社会保障权利的宪法依据。
围绕这一规定,我国已经建立了有关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委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多层次的法律体系。
在这个法律体系中,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保障和特别扶助等。
上述内容在本节中得到了集中规定。
(一)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各项社会保障的权利第一,依法享受各项社会保障是残疾人的法定权利。
社会保障有几个特点:一是国家性,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由国家通过各层次的立法建立制度来提供的。
二是普惠性,面向全体国民,凡是符合法定条件的都可以享受。
残疾人法律法规汇编维护好残疾人权益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细致、艰苦的工作。
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从2002 年起,司法部和中国残联在每年的“ 5.19 ”全国助残日前,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残疾人维权示范岗”命名活动。
为了使基层司法行政干警、法律援助人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和调解人员以及更多的群众熟悉了解我国现有法律中有关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使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增强法律意识,我们特将《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搜集到一起,供大家学习。
《宪法》(1982 年12 月 4 日通过,1988 年 4 月12 日、1993 年 3 月29 日、1999 年3 月15 日修正)第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
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1979 年7 月 1 日通过,1982 年12 月10 日第一次修正、1986 年12 月 2 日第二次修正、1995 年 2 月28 日第三次修正修正)第二十六条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第三十六条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
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
《民法通则》(1986 年 4 月12 日通过)第十三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残疾人法律法规汇编维护好残疾人权益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细致、艰苦的工作。
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从2002年起,司法部和中国残联在每年的“5.19”全国助残日前,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残疾人维权示范岗”命名活动。
为了使基层司法行政干警、法律援助人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和调解人员以及更多的群众熟悉了解我国现有法律中有关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使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增强法律意识,我们特将《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搜集到一起,供大家学习。
《宪法》(1982年12月4日通过,1988年4月12日、1993年3月29日、1999年3月15日修正)第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
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1979年7月1日通过,1982年12月10日第一次修正、1986年12月2日第二次修正、1995年2月28日第三次修正修正)第二十六条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第三十六条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
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
《民法通则》(1986年4月12日通过)第十三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第十七条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一)配偶;(二)父母;(三)成年子女;(四)其他近亲属;(五)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