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1章绪论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一章绪论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
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白兰士:主要特色是人地关系理论和区域人文地理研究两方面,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互相作用的,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关系论”英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麦金德: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 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
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文地理学结课作业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
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古代地理学、二是近代地理学、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
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性关系的科学。
地理学把地球表层作为人类活动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理环境。
人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三大主题(1)、人地关系的传统。
(2)区域研究的传统。
(3)空间分析的传统。
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一)社会性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强的地理学科。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它还突出的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二)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当然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
(三)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的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一个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
第二节、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9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地理学进入出现不同学派、学说纷出、各种学科建立并形成体系的时期。
19世纪里,地理学开始形成自然和人文两大分支,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 A.von洪堡和C.李特尔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创立了早期理论。
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全]第一章绪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历程概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研究任务P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以地球表面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类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区域分布规律。
人文地理学一般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狭义人文地理学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
(1)社会性: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的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瘦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针织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2)地域性:地域性不仅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征之一。
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
要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分析不同区域的内部结构、区域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之间的制约关系。
研究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分布范围、边界、类型和规律、区域特征和区域条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地图的编制是区域性的体现。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一个根本区别是,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征,重视区域特征的异同。
(3)综合性:综合性的特征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人文地理学从区域角度研究人类现象。
这些人类现象有着广泛的内容。
电气石之间以及电气石与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键。
如果我们只分析个别地理现象,我们可能无法正确理解现象的本质和详细分析的关键。
只有通过各关键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以及地表复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人文地理学pdf 参考书目:赵荣等编著《人文地理学》高教出版社第一章绪论
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性
2. 中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
3.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流派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2.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
1. 实证主义
2. 结构主义
3. 人本主义
第四章人口地理学
1. 人口转型
2. 人口原产与搬迁
3. 人种
4. 民族
5. 民俗文化
第五章农业地理学
1.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2. 中国和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3. 农业区位论
第六章工业地理学
1. 三次工业革命
2. 工业区位论
3. 劳动地域分工与生产网络
第七章城市化与乡村
1.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2. 发推-扎理论
3. 城市区位论
4. 城市空间结构
5. 城市体系
6. 村镇体系
7. 村落布局与村庄形态
第八章语言与宗教
1.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2. 语言传播与影响因素
3. 地名景观
4. 宗教的传播与原产
5. 宗教仪规与地理环境
第九章旅游地理
1. 旅游系统
2. 旅游研发的区域影响
第十章政治地理
1. 政治与政治地理
2.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3. 国家权力
4.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十一章犯罪行为地理
1.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 人类活动的区位挑选
第十二章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
1. 全球化与本土化
2.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1章绪论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发展和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了解,以提高学生对学习人文地理的兴趣,并激起其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重点有:人文地理的学科体系、特性、发展及其研究方向;难点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知识要点:(1)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2)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3)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结构主义;(5)计量地理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法教学内容与过程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简要回顾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
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代表作《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宇宙》,主要成就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强调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讲述:人和自然关系的空间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自古至今国内外地理学的核心,研究这一空间系统的科学便是人文地理学。
世界人文地理学大致形成于19世纪末叶,它自诞生以来,在法、德、英、美等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并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日本,人文地理学是大学普遍开设的主要课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文地理学跨入了现代科学的行列,它与新兴的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区域科学及行为科学相结合,活跃于资源、环境、人口、城市、粮食、能源等各个领域。
遥感系统工程及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更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
我国的人文地理学是随着20世纪20年代高等地理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当时从国外学成回国的人文地理学家除从事教育工作外,还翻译了一些人文地理名著,介绍其理论和思想。
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胡焕庸便教授过人文地理学(南京大学的前身—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洪绂教授也讲授过人文地理学。
当时所使用过的教材有维达尔的“人文地理学原理”、白吕纳的“人文地理学”、森普尔的“地理环境之影响”等。
较为深入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始于抗战时期,当时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在四川的一些地方进行科学考察,特别是聚落的特点及其表现的人地关系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据鞠继武所著《中国地理学发展史》提供的统计资料。
1911—1948年共出版发行人文地理研究专著和论文约330多篇(种);同时的自然地理方面论著为130余篇(种)二者之比为2.5:表明旧中国基本上是人文地理学时代。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受前苏联地理学的影响,不分精华和糟粕,采取否定一切的非科学态度,对人文地理学的科学性质、体系、内容、方法进行了彻底、全面否定,从而否定了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价值,其直接后果是经济地理学完全取代了人文地理学,使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人才队伍的培养蒙受了极大损失。
20世纪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由于我们的党重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人们解放思想,开始重新认识到人文地理学的地位和作用。
在这种形势下,以李旭旦、吴传钧为代表的老一辈地理学家的极力倡导下,中国的人文地理学才走向了复兴之路,甚至在国家制定的“六五”计划中也把人文地理学确定为需要重点加强的学科之一。
中央有关领导在不同场合亦呼吁各级层干部学习人文地理学知识,提高科学决策判断力,进一步拓展人文学的服务领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信息化和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加快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扩大了其服务领域,在理论上缩小了中国人文地理学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二、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1、地理学及其发展阶段: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萌芽——19世纪上半叶,描述为主;近代地理学:从设置地理系或地理讲座——二战结束,描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现代地理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地理科学体系的“二分法”与“三分法”:(1) 二分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2)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形成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以有关经济理论为基础来阐述人类经济活动各现象的空间结构的科学。
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文地理学采用三分法,我国因经济地理学的特殊发展历程和地位而多同意三分法。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文地理学有广义人文地理学和狭义人文地理学之分,即所谓上述的“三分法”和两分法“。
广义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狭义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或称非经济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学的体系已不断完整,新兴分支不断涌现。
(1)理论人文地理学(通论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社会事象(经济事物、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的空间态势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现象及其时间演变规律的科学聚落地理学——以聚落(居民点)为对象的一门人文地理学科。
它主要研究聚落、发展、分布的规律性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政治地理学——是研究国家与地区等各种类型的领土内与领土间的政治活动现象的地理分布或空间布局的一们科学军事地理学——是根据军事和政治的需要,从战争和国防的全局出发以结合研究国家或战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因素与战争活动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国防战备和组织实施军事活动影响的一种科学。
文化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系统中各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特征、形成、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科学。
旅游地理学——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科学社会地理学——研究人类社会空间、组织规律的一门学科。
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社区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对社区形成、形成、发展、分布及其内部空间结构系统影响的规律学科。
行为地理学——把心理—行为因素应用于人地关系中来研究人与环境平衡与反馈的空间具体原理的科学。
(2)应用人文地理学灾害监测灾害防止评价资源开发、评价和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乡村规划管理社区管理、行政区管理旅游开发管理(3)区域人文地理学世界人文地理学大洲人文地理学国家人文地理学省区人文地理学县城人文地理学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的特定内核:一是注重区域和空间这一研究主线,二是人地关系的传统2.对研究对象的理解:(1)〈大英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多种人文特征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的科学。
(2)李旭旦:人文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的关系所形成的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3) 吴传钧: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它的特点、结构和发展趋向。
(4)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区域系统,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达国家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5)《辞海》(1979年版):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文现象和地理学的关系。
(6)郭来喜: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地域结构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
郭来喜取众人之长,并加以补充,其最大特点,一是注意了鸲鹆和空间这一研究主线,并提出了地狱系统;二是强调了人地关系传统。
3、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含义的引伸(1)人地关系内涵不断丰富,如人类社会与客观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与颗粒环境的关系,个别国家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
(2)人地关系理论具有发展性。
因果关系论、地理环境决定论、自然可能论(或然论)文化景观、人类适应论、人地协调论等各种流派。
尤其是人地协调,包括动态协调、综合协调、战略协调、全球协调、地域协调、主导协调等。
四、学科特性:1 社会性:与自然地理学的不同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比较强的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表现在其历史性上。
人文地理研究主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的为社会经济服务。
2、区域性:与其他人文科学的不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3、综合性:横断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人文地理学是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
只有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认真细致的综合,从总体特征进行研究,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的出正确的结论。
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其综合性。
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
另外,还有人地关系性—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其研究目的就是谋求地和人两个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保护相对平衡,保持地理环境的可忍度,使人和地能长期共存。
五、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的内容及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1、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人文地理学的学术性概论。
首先,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特性、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变化趋向、研究的方法论等学科一般理论进行阐述;其次,在突出人地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对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等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并重点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形成和发展规律。
其三,对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乡村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进行简要介绍和一般理论的阐述。
(2)对现实性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理论探讨。
人文地理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有面向社会经济问题的实用性,为服务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重大国策问题,课程特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中的人地关系、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等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