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文学概论
- 格式:pptx
- 大小:337.98 KB
- 文档页数:21
绪论单元测试1.文学理论只要能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就可以有效地阐释文学状况,掌握文学规律了。
A:对B:错答案:B2.离开了文学理论的指导,文学批评、文学史就失去了活的灵魂。
A:错B:对答案:B3.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学科。
A:对B:错答案:A4.文学理论不一定要与时共进,只要能解读当时的文学作品就可以。
A:对B:错答案:B5.《威尼斯商人》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A:达尔杜弗B:阿巴贡C:唐·璜D:夏洛克答案:D6.《窦娥冤》的作者是元代的()。
A:马致远B:关汉卿C:汤显祖D:张可久答案:B7.“灯在颤抖/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是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的诗《夜》中的诗句。
A:艾青B:江河C:牛汉D:北岛答案:C8.《变色龙》是俄国作家()早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A:高尔基B:托尔斯泰C:契诃夫D:屠格涅夫答案:C9.文学理论的性质包含以下哪几个方面?A:实践性B:学术性C:科学性D:人文性答案:ACD10.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要素包括()A:作品B:批评C:读者D:作家E:世界答案:ACDE第一章测试1.当代形态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可以完全脱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对B:错答案:B2.二十世纪西方的人本主义文论和科学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根本上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学习和研究。
A:对B:错答案:B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只是来自于对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批判性继承。
A:对B:错答案:B4.孟子在谈到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时提出了“兴”“观” “群” “怨”说。
A:对B:错答案:B5.关于文化问题,结合中国国情,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全盘西化论。
A:对B:错答案:B6.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虽然也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但它只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文学事业的指导思想,并不存在所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A:对B:错答案:B7.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1、广义的文学观(上古至先秦两汉)2、狭义的文学观(魏晋以来,“文学的自觉”)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性质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文学审美情感的特点:(简答、论述题)其一,从内涵看,审美情感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典型情感。
金圣叹:“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决不是此一人自己文集。
”其二,从性质看,审美情感不同于随意发泄的日常情感,而是一种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李泽厚:“所谓独特的审美情感,乃是与艺术形式相对应的主观情感形式或主观情感结构。
”(《美学四讲》之三)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即审美情感离不开审美形式,它是与艺术形式同构对应的情感形式。
其三,从表现看,审美情感是与审美无功利性和审美形象相互渗透着,并通过审美形象显现或感受的。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第一,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
第二,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
第三、艺术情感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必须放到社会存在的发展中来看待。
艺术掌握是一种通过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将人类社会和自然加工成艺术形象的精神活动。
作为对现实的一种占有形式,艺术掌握面对的是人和人的社会生活。
艺术掌握的特征:充满主体精神,想象和激情是其思维基本形式。
始终伴随着人的情感活动。
追求艺术成果的特殊性和不可重复性。
对美的追求,它将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将人及其社会生活对象化和形式化。
(简答题)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P173 (必考)1、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定时期的文学繁荣,往往是作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出现的。
唐代的独秀文学和文学论述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众多杰出的文学家成为人们心中的永恒经典。
而其中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独秀文学,成为了当时文坛上的一股强大势力。
独秀文学虽然发展不长,但却在唐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一、独秀文学的起源和发展独秀文学最早源于唐代文学咨询体系中的“独秀聚”这个机构。
这个机构创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其成员都是唐代文坛上的名流,如白居易、裴旻等。
此后,这个机构也被称为独秀文学院,其职责是评定文学作品和指导文学创作。
独秀文学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从独秀聚成立到831年唐文宗时期,此阶段独秀文学的主要作品体裁是律诗和骈文。
第二阶段,是从唐文宗时期到841年唐武宗时期,此时独秀文学的主要作品体裁是诗歌。
第三阶段,是从唐武宗时期到独秀文学的消亡,此阶段独秀文学的主要作品体裁是骈文。
独秀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一种文学思潮,即独秀主义。
独秀主义是一种文学创作主张,其主旨在于反对当时的文风,强调创作的个性和独创性。
在独秀文学中,有几位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及其文学观点对独秀文学的发展影响巨大。
二、独秀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1.杜甫杜甫是独秀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广泛涉及诗、赋、文,风格独特,独具特色。
他早期作品以反映社会矛盾和揭露贪官污吏为主,晚期作品则更多地表现自然景物和生活情趣。
其代表作品有《将进酒》、《舜命》等。
杜甫的文学观点影响了独秀文学发展史。
2.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之一,他是独秀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入思考。
其代表作品有《琵琶行》、《长恨歌》等。
白居易的文学理论深刻地影响了独秀文学发展史。
3.裴旻裴旻是唐代散文家,他的作品风格凝练、简约,专注于写现实生活和揭露社会黑暗。
其代表作品有《赋得古原草送别》、《将离河上老人》等。
裴旻的文学理论对独秀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文学概论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不属于文学的主要特征? A. 艺术性 B. 唯美性 C. 反思性 D. 真实性正确答案:B2.哪个是《红楼梦》的作者? A. 杨绛 B. 曹雪芹 C. 鲁迅 D. 茅盾正确答案:B3.“红叶题诗一宛转,长门陪妒两纤纤。
”这是唐代哪位诗人的作品? A. 李白 B. 白居易 C. 王之涣 D. 杜甫正确答案:C4.下列哪个不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名著? A. 《红楼梦》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金瓶梅》正确答案:D5.将文学按照表现方式分为抒情、叙事、议论三种形式的是以下哪位文学理论家? A. 笛卡尔 B. 叔本华 C. 亚里士多德 D. 纪德正确答案:C二、简答题1.请简述文学的定义及其特点。
答:文学是指通过语言艺术形式表达和传达人类思想、情感、经验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艺术性:文学作品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艺术手法来表达和传递情感。
–真实性:文学作品要以真实的人物、事件和情感为基础,通过艺术手段来表达和呈现出来。
–反思性: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对人类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唯美性:文学作品通过诗意的表达和优美的语言形式,给人以愉悦和美的享受。
2.请简述《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答:《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
小说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和人物命运,以贾府前后两代人的兴衰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家族生活的丰富细致的画面。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之痛为核心,描述了他们在命运的安排下经历的爱恨离合、痛苦折磨的故事。
同时,小说还以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病和不公正现象,对封建礼教、权贵阶层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3.请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
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主要包括:–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强调道德、伦理和家庭关系的儒家观念。
2024年4月自考《文学概论(一)》真题课程代码:00529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艾布拉姆斯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来源于()。
A.作者B.读者C.生活D.观念2.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学说是()。
A.再现说B.表现说C.实用说D.独立说3.“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和“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观点出自()。
A.《周易·系辞》B.《庄子·外物》C.《礼记·乐记》D.《典论·论文》4.由两音相叠的单纯词造成的语音状况,一般称为()。
A.双声B.叠韵C.叠音D押韵5.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都体现了()。
A.词法的精妙B.句法的精妙C.章法的精妙D.篇法的精妙6.美国现代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能激发人们的美感,是因为它是一种()。
A.精神寄托B.情感凝结C.生命形式D.生活韵味7.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
A.文学意象B.文学意蕴C.文学意境D.文学典型8.普罗普分析俄罗斯神奇故事并发现其背后恒定结构的著作是()。
A.《小说修辞学》B.《故事形态学》C.《结构主义诗学》D.《散文理论》9.文本时间长度大于故事时间长度的叙述是()。
A.省略B.概略C.场景D.减缓10.构成抒情作品的必要条件是()。
A.生动的形象B.真实的情感C.丰富的想象力D.强大的感受力11.在抒情原则的问题上,既强调“古典”又崇尚“理性”的是()。
A.古典主义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12.中国传统的风格理论起源于()。
A.秦汉B.魏晋C.隋唐D.明清13.“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礼记善乐记》)这句话旨在说明()。
A.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关系密切B.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关系密切C.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关系密切D.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关系密切14.刘想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表明()。
题目1第一章章节测评1. 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
选择一项:D. 表现论正确答案是:表现论2.十九世纪后期,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从生命体验视角入手思考文学问题,体现了一条明晰的“”思路。
选择一项:C. 体验论3.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
选择一项:A. 文化论D. 信息论正确答案是:文化论选择一项:C. 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选择一项:A. 实用论6.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
他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宇宙、和观众。
选择一项或多项:A. 作品E. 艺术家The correct answers are: 作品, 艺术家选择一项或多项:A. 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B. 文学即文章C. 文学即博学D. 文学即一切语言性符号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文学即文章, 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文学即一切语言性符号, 文学即博学8.文学文化论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它是一种的文论倾向。
选择一项或多项:A. 以语言论为基础B. 注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The correct answers are: 以语言论为基础, 注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9.文学表现论与文学摹仿论不同,文学摹仿论坚持文学来自对世界的摹仿,文学表现论则。
选择一项或多项:A. 强调文学是作者情感表现的产物B. 强调文学重视作者情感在作品中的表现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强调文学是作者情感表现的产物, 强调文学重视作者情感在作品中的表现第二章章节测评1.文学文本通常包含着这样一些层面:形象层、衍意层、语言层、余意层、意蕴层,彼此之间的层级关系从第一层至第五层的排列顺序依次为。
选择一项:D. 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余意层、衍意层正确答案是: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余意层、衍意层2.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隋唐五代文学参考书目《隋书》魏征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旧唐书》刘昫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新唐书》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旧五代史》薛居正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新五代史》欧阳修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全唐文》董诰、阮元、徐松编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全唐文补编》吴钢主编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版《全唐诗》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1999年1月版《全唐诗补编》陈尚君辑校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全唐诗重出误收考》佟培基撰陕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版《唐诗纪事》计有功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唐代文学概论》朱炳煦著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版《唐代文学》胡朴安、胡怀琛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唐代文学史》陈子展著重庆作家书屋1944年版《隋唐五代文学史》周祖譔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58年8月版《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程千帆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唐代文学与佛教》孙昌武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唐诗学引论》陈伯海著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10月版《唐代幕府与文学》戴伟华著现代出版社1990年2月版《隋唐五代文学史》上册罗宗强、郝世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邓小军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9月版《隋唐五代文学史》中册罗宗强、郝世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唐诗史》许总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版《唐代文学史》上册乔象锺、陈铁民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唐代文学史》下册吴庚舜、董乃斌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程蔷、董乃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唐诗与科举》陈飞著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版《唐诗与佛教》毛水清著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版《唐诗与道教》黄世中著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版《唐诗与音乐》朱易安著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版《唐诗与绘画》陶文鹏著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版《唐诗与舞蹈》张明非著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版《唐诗与庄园文化》林继中著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版《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孙昌武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禅思与诗情》孙昌武著中华书局1997年版《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戴伟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唐诗通论》刘开扬著巴蜀书社1998年10月版《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辽海出版社1998年12月版《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9年8月版《唐代诗学》乔惟德、尚永亮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陶敏、李一飞著中华书局2001年11月版《隋书》魏征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唐诗杂论》闻一多著三联书店1956年版《初唐诗》(美)斯蒂芬·欧文著贾晋华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八代诗史》葛晓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走向盛唐》尚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杜晓勤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8月版《骆临海集笺注》(清)陈熙晋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再版)《陈子昂集》徐鹏点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卢照邻集杨炯集》徐敏霞整理中华书局1980年版《王勃诗解》聂文郁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王绩诗注》王国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月版《张说年谱》陈祖言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曲江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陈子昂评传》韩理洲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版《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韩理洲会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版《骆宾王评传》北京出版社1987年11月版《陈子昂研究》韩理洲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版《陈子昂研究论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卢照邻集编笺注》任国绪笺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版《沈佺期诗集校注》连波、查洪德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王绩集编年校注》康金声、夏连保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版《骆宾王研究论文集》杨柳、骆祥发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版《初唐四杰年谱》张志烈著巴蜀书社1993年4月版《初唐四杰研究》骆祥发著东方出版社1993年9月版《卢照邻集笺注》祝尚书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王子安集注》刘汝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月版《卢照邻集校注》李云逸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版《走向盛唐》尚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杜晓勤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8月版《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葛晓音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王维与孟浩然》杨荫深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王维和孟浩然》王从仁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版《孟浩然诗选》陈贻焮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5月版《孟浩然诗集校注》李景白校注巴蜀书社1988年4月版《孟浩然集校注》徐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孟浩然集注》赵桂藩注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版《孟浩然年谱》刘文刚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王维诗》傅东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王摩诘》(日)梅泽和轩著傅抱石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王维诗选》陈贻焮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王维》何乐之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王右丞集笺注》(清)赵殿成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版《王维年谱》张清华著学林出版社1988年9月版《王维新论》陈铁民著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9月版《诗佛王摩诘传》张清华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王维研究》第一辑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王维研究》第二辑三秦出版社1996年8月版《王维集校注》陈铁民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8月版《唐代的战争文学》胡云翼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9月版《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集》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版《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刘开扬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2月版《高适集校注》孙钦善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版《高适传论》左云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5月版《高适研究》佘正松巴蜀书社1992年8月版《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宗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8月版《岑参评传》廖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8月版《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刘开扬笺注巴蜀书社1995年11月版《王昌龄诗注》李云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9月版《王昌龄诗集》黄明编校百花洲出版社1993年8月版《李太白年谱》黄锡珪著作家出版社1958年2月版(1906年撰)《李白诗选》高铁郎选注上海新华书局1928年版《李杜研究》汪静之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5月版《李白研究》李守章著上海新宇宙书店1930年版《李白诗》傅东华选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4月版《李白诗选》胡云翼选注上海亚细亚书局1932年版《白活注解李白诗选》余研因译注民智书局1934年版《李太白传》汪炳焜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1月版《音注李太白诗》中华书局1936年版《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李长之著香港商务印书馆1940年8月版《李白研究》戚维翰著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5月版《李白诗选》舒芜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8月版《李白》王瑶著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9月版《诗人李白》林庚著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11月版《李白诗选》苏仲翔选注上海春明出版社1955年12月版《李白诗论及其他》肖文苑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李白诗文系年》詹锳著作家出版社1958年6月版《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8月版《李白研究》王运熙等著作家出版社1962年6月版《李白与杜甫》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11月版《李白》王运熙、李宝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版《李白在安徽》常秀峰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李杜论略》罗宗强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李白集校注》瞿蜕园、朱金城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2月版《增订李太白年谱》王伯祥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版《李白纵横探》安旗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版《李白》乔象钟著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李白丛考》郁贤皓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版《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日)松浦友久著张守惠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李白年谱》安旗、薛天纬著齐鲁书社1983年版《李白诗新笺》安旗笺注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李白和他的诗歌》胥树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版《李诗咀华——李白诗名篇赏析》安旗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版《李白在安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李白论》乔象钟著齐鲁书社1986年4月版《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10月版《李白研究论丛》第一辑巴蜀书社1987年3月版《李白新论》刘忆萱、管士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李白诗歌赏析集》裴斐主编巴蜀书社1988年2月版《李白丛刊》第1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李白丛刊》第2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李白诗选注》刘开扬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李白文选》牛宝彤选注学苑出版社1989年6月版《李白选集》郁贤皓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安旗主编巴蜀书社1990年4月版《李白研究论丛》第二辑巴蜀书社1990年12月版《李白在山东论丛》山东友谊书社1991年2月版《李白诗选译》詹锳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版《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版《李白与唐代文化》葛景春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版《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之部)裴斐、刘善良编中华书局1994年7月版《李白大辞典》郁贤皓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版《全唐诗索引·李白卷》栾贵明编现代出版社1995年版《谢眺与李白研究》茆家培、李子龙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詹锳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2月版《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日)松浦友久著刘维治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版《李白思想研究》杨海波著学林出版社1997年3月版《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大历诗人研究》蒋寅著中华书局1995年8月版《卢纶诗集校注》刘初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李益诗注》范之麟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李益集注》王亦军、裴豫敏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李益诗歌集评》郝润华辑校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戴叔伦诗集校注》蒋寅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上下)储仲君笺注中华书局1996年7月版《刘长卿集编年校注》杨世明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元次山年谱》孙望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元次山集》孙望校中华书局1960年3月版《元结评传》孙望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版《元结诗解》聂文郁注解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顾况诗集》赵昌平校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顾况诗注》王启兴、张虹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张王乐府》徐澄宇选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8月版《张籍诗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张籍研究》纪作亮著黄山书社1986年版《王建诗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全唐诗索引·王建卷》栾贵明编现代出版社1995年版《李绅诗注》王旋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初版于1950年)《元白诗选》苏仲翔选注上海春明出版社1956年版《元稹年谱》卞孝萱著齐鲁书社1980年6月版《元稹集》冀勤校点中华书局限1982年8月版《元稹传》王拾遗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元稹论稿》王拾遗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版《白居易评传》郭虚中著成都正中书局1936年10月版《人民诗人白居易》王进珊著上海四联出版社1954年版《白居易传论》苏仲翔著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4月版《白居易传》万曼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版《白居易》王拾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3月版《白居易评传》褚斌杰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白居易诗评述汇编》陈友琴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10月版《白居易诗选译》霍松林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59年7月版《白居易》陈友琴著中华书局1961年版《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陈友琴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白居易》陈友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月版《白居易集》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白居易选集》王汝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白居易生活系年》王拾遗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大诗人白居易》陈翔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月版《白居易年谱》朱金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白居易集笺校》朱金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6月版《白居易家谱》顾学颉编注中国旅游出版社1983年版《白居易传》王拾遗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版《白居易诗选》梁鉴江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白居易资料汇编》陈友琴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白居易集导读》朱金城、朱易安撰巴蜀书社1988年5月版《白居易诗歌赏析集》褚斌杰主编巴蜀书社1990年4月版《白居易》陈敏之、羊达之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白居易评传》褚斌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白居易集综论》谢思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韩诗臆说》程学恂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11月版《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钱仲联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11月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再版)《韩愈诗选》陈迩冬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韩愈诗选》止水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韩愈诗选注》汤贵仁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全唐诗索引·韩愈卷》陈抗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孟东野诗集》华忱之整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孟郊诗集校注》华忱之、喻学才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贾岛诗注》陈延杰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长江集新校》李嘉言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姚合诗集校考》刘衍校考岳麓书社1997年版《刘禹锡年谱》卞孝萱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刘禹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1月版《刘禹锡传论》吴汝煜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刘禹锡丛考》卞孝萱著巴蜀书社1988年7月版《刘禹锡诗文系年》高志忠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版《刘禹锡诗文选注》吴钢、张天池选注三秦出版社1988年9月版《刘禹锡选集》吴汝煜选注齐鲁书社1989年11月版《刘禹锡集笺证》瞿蜕园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刘禹锡集》卞孝萱校订中华书局1990年3月版《刘禹锡诗论》萧瑞锋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版《刘禹锡评传》卞孝萱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刘禹锡诗集编年笺注》蒋维崧等笺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柳宗元诗笺释》王国安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李长吉评传》王礼锡著神州国光社1930年版《李贺诗集》叶葱奇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月版《李贺诗歌集注》(清)王琦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10月版《李贺》刘瑞莲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李贺传论》傅经顺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李贺研究资料》陈治国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3月版《李贺诗传》刘衍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李贺诗索引》唐文编齐鲁书社1984年版《李贺》吴企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李贺研究论集》杨其群著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6月版《李贺诗校笺证异》刘衍著湖南出版社1990年9月版《李贺诗集译注》徐传武译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李贺资料汇编》吴企明编中华书局1994年10月版《全唐诗索引·李贺卷》栾贵明编现代出版社1995年版《李德裕年谱》傅璇琮著齐鲁书社1984年版《浪漫二诗人》张蓬舟编上海南京书店1933年版《薛涛诗笺》张蓬舟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唐代女诗人三种》陈文华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唐宋八大家古文》沈德潜选宋晶如注世界书局1937年版(中国书店1987年再版)《韩愈及其古文运动》龚书炽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年9月版《唐宋古文运动》龚书炽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1月版《唐宋古文运动》钱冬父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5月版《韩柳欧苏古文论》陈幼石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5月版《唐代古文运动通论》孙昌武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4月版《唐代古文运动论稿》刘国盈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唐宋八大家》吴小林著黄山书社1984年7月版《唐宋八大家散文技法》朱世英等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唐宋散文》葛晓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吕晴飞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月版《唐宋八大家汇评》吴小林编齐鲁书社1991年7月版《唐宋古文研究》李道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辞偶疏举要》郑子瑜著台湾书林出版社1995年6月版《唐宋八大家全集》余冠英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2月版《韩柳文研究法》林纾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注释评点韩昌黎文集十卷诗集四卷》蒋抱玄评注民国上海会文堂书局铅印本《韩愈昌黎文评注读本》王懋注上海大东书局1924年版《韩愈文》庄适和、臧励和选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韩愈文读》钱基博选析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韩愈志》钱基博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韩愈研究》黄天明著开明书店1939年版《韩柳宗元文学评价》黄云眉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版《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再版)《韩愈文选》童第德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韩愈资料汇编》吴文治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韩愈诗文译释》邹进先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韩愈述评》陈克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7月版《韩集校诠》童第德校诠中华书局1985年12月版《韩愈散文选注》殷孟伦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韩愈研究资料汇编》汕头大学中文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86年10月版《韩愈散文艺术论》孙昌武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7月版《韩愈诗文选译》黄永年选译巴蜀书社1990年版《韩愈诗文评注》张清华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韩愈文集导读》钱伯城撰巴蜀书社1993年版《韩愈选集》孙昌武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韩愈传》陈新璋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韩愈全集校注》屈守元、常思春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韩愈散文选集》顾易生选注三联书店1997年版《柳宗元文》胡怀琛选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柳宗元评传》吴文治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柳宗元资料汇编》吴文治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柳文指要》章士钊著中华书局1971年版《唐代杰出法家柳宗元》柳州拖拉机厂工人理论小组、柳州市博物馆写作小组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柳宗元》山西大学历史系《柳宗元》编写组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柳宗元》顾易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柳宗元集》中华书局《柳宗元集》校点组中华书局1979年9月版《柳宗元诗文选注》湖南省柳宗元诗文选注组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柳宗元诗文选》贝远辰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柳宗元传论》孙昌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柳宗元哲学著作注释》范阳选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柳宗元诗文选注》胡士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柳宗元新传》刘光裕、杨慧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柳宗元散文艺术》吴文治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柳宗元诗文赏析集》金涛主编巴蜀书社1989年版《柳宗元诗文选译》王松龄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版《国际柳宗元研究撷英》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太平广记》汪绍楹校点中华书局1961年9月版《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唐宋传奇集》(《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小说旧闻钞》(《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唐人小说研究》刘开荣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11月版《唐宋传奇作者暨其时代》张长弓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51年2月版《唐宋传奇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樊川诗集注》(清)冯集梧集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杜牧诗选》缪钺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7月版《杜牧传》缪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12月版《杜牧年谱》缪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9月版《晚唐诗人杜牧》曹中孚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杜牧评传》王西平、张田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杜牧论稿》吴在庆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版《杜牧研究丛稿》胡可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杜牧诗美探索》王西平、高云光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李义山诗》上海神州国光社1909年石印本《玉溪生诗意》屈复著上海会文堂1917年石印本《李义山恋爱事迹考》苏雪林著北新书局1928年版《李商隐诗选》刘学锴、余恕诚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李商隐》刘学锴、余恕诚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李商隐评传》杨柳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李商隐研究》吴调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2月版《李商隐诗选注》陈伯海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李商隐诗传》钟铭钧著中州书画社1982年7月版《选玉溪生诗补说》(清)姜炳璋选释郝世峰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1月版《李商隐传》董乃斌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李商隐诗集疏注》叶葱奇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版《李商隐诗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版《玉溪生选醇》王汝弼、聂石樵选注齐鲁书社1987年1月版《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诚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李商隐的心灵世界》董乃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温庭筠诗选》吴循生选注上海商务印馆1930年版《温飞卿诗集笺注》(清)曾益等笺注王国安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温庭筠诗词选》刘斯翰选注香港三联书店1986年12月版《韦庄集》向迪琮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3月版《韦庄集校注》李谊校注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1月版《皮日休诗文选注》申宝昆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罗隐集》雍文华整理中华书局1983年版《罗隐诗选》蒋祖怡选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许浑研究》李立朴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李群玉诗集》羊春秋辑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郑谷诗集笺注》严寿炩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郑谷诗集编年校注》傅义校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曹邺诗注》梁超然、毛水清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唐代诗人鱼玄机诗编年译注》彭志宪等撰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赵嘏诗注》谭优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花蕊宫词笺注》徐式文笺注巴蜀书社1992年7月版《教坊记笺订》(唐)崔令钦撰任二北笺订中华书局1962年版《燕乐探微》邱琼荪著云南大学出版社1946年版(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再版)《词与音乐关系研究》施议对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7月版《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王昆吾著中华书局1996年11月版《敦煌曲子辞集》王重民辑校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敦煌曲初探》任二北著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11月版。
《文学概论》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
文学四要素是由艾布拉姆斯提出的。
分别是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文学四要素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在于他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
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其他三要素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
其中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世界的重现和模仿。
.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的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象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感情的一种独特的渠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广义的文化概念指整个社会生活,即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造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
狭义的文化概念即个人的文化素养及其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及涵养高低等。
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文学的文化意义:.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憧憬人类的未来。
.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价值阅读:就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唐代文学概况知识点总结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文学成就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文学的创作风貌多姿多彩,有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形式,涌现了许多文学巨匠,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我们将对唐代文学的概况进行总结。
一、唐诗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以其辉煌的成就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于世。
唐诗在形式上多样而完美,有律诗和绝句两种主要形式。
其中,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最为典型,其作品《青溪》、《相思》等均堪称佳作。
李白的豪放与飘逸、杜甫的写实与豪放、白居易的清新与婉约,各具特色,丰富了唐诗的艺术表现力。
唐代诗歌在描写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方面也有深刻的创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唐散文唐代散文在文学史上也有着独特的地位。
唐代散文的特点是自由、灵活,篇幅较长,写人、事、物皆有,代表作有韩愈的《师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
唐代散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对后世的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唐小说唐代小说的兴盛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唐代小说的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牡丹亭》、《李娃传》等。
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小说的题材多元,包括传奇故事、爱情故事、历史故事等,形式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四、唐代文学的特色唐代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多彩的题材:唐代文学的作品题材多元,既有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又有对社会生活的表现,还有对历史事件的述说,这些丰富多彩的题材为唐代文学增添了许多艺术魅力。
2. 表现形式的完善:唐代文学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重要的突破和创新,诗歌的律绝和散文的自由灵活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独特的艺术风格:唐代文学在艺术风格上也具有独特的魅力,有的作品豪放奔放,有的作品清新婉约,有的作品写实真挚,这些特色都形成了唐代文学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