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引起白细胞升高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白细胞升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在我们进行血常规检查时,白细胞的数值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当白细胞升高时,往往意味着身体可能出现了某些状况。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白细胞升高的呢?首先,感染是导致白细胞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身体受到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侵袭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
白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迅速增多来对抗病原体。
比如,当患上肺炎、扁桃体炎、胆囊炎等细菌感染性疾病时,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通常会显著增加。
而在某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淋巴细胞的数量可能会升高。
其次,炎症性疾病也会引起白细胞升高。
像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白细胞增多。
此外,一些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在过敏反应发生时,体内也会释放一些物质,促使白细胞数量上升。
创伤和组织损伤同样能导致白细胞升高。
当身体遭受外伤,如烧伤、骨折,或者进行了手术,受损的组织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吸引白细胞聚集到受伤部位,以促进修复和愈合。
在这个过程中,白细胞的数量会相应增加。
生理和应激状态下,白细胞也可能升高。
剧烈运动、分娩、饱餐、高温或严寒环境等,都可能导致白细胞短暂性升高。
这是身体在应对特殊情况时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
此外,精神紧张、焦虑、愤怒等强烈的情绪变化也可能引起白细胞计数的一过性升高。
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也是导致白细胞升高的原因。
比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特征之一就是白细胞异常增多,并伴有不成熟的白细胞大量出现。
另外,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也可能伴有白细胞数量的升高。
药物因素也不容忽视。
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锂剂等,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白细胞升高。
这是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产生影响的结果。
肿瘤也可能导致白细胞升高。
一些恶性肿瘤,如肺癌、胃癌等,可能会产生一些物质,刺激骨髓造血,导致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高常见原因白细胞高(也称白细胞增多症)是指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情况。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为每立方毫米4000-11000个。
白细胞高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原因。
1. 炎症和感染:炎症和感染是导致白细胞高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当人体感染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时,免疫系统会释放细胞因子,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白细胞来对抗病原体。
常见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扁桃体炎等都会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
2.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也是导致白细胞高的原因之一。
当人体对某种物质过敏时,免疫系统会释放组织胺和其他化学物质,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白细胞。
常见的过敏反应包括花粉过敏、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这些过敏反应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
3.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白细胞高。
例如,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等药物可能干扰骨髓的正常功能,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
一些免疫调节药物(如利妥昔单抗)也可能引起白细胞增多。
4. 应激和情绪变化:长期的应激和情绪变化可能会导致白细胞高。
长期的压力和焦虑可能使免疫系统处于亢奋状态,释放过多的细胞因子,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
5.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中白细胞的生成和功能异常,导致其数量异常增多。
白血病是造成白细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慢性白血病和急性白血病都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
6. 骨髓异常:骨髓异常也是导致白细胞高的原因之一。
骨髓是生成白细胞的重要器官,当骨髓产生异常或受损时,可能导致白细胞生成过多。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骨髓纤维化都是骨髓异常的例子。
7. 高海拔:长时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可能导致白细胞高。
在高海拔环境下,人体对缺氧做出反应,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白细胞来适应缺氧环境。
除了上述常见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可能导致白细胞高,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
要确定白细胞高的具体原因,通常需要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包括血液学检查、骨髓穿刺等。
常用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及应用糖皮质激素使用注意事项糖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甾体激素),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在体内作用广泛,不仅为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的调控所必需,且具有调节钾、钠和水代谢的作用,对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起重要作用。
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主要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等作用。
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包括内源性的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以及外源性的泼尼松(强的松)、泼尼松龙(强的松龙)、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
常用糖皮质激素比较糖皮质激素常见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可以对多个器官系统造成不良反应,包括:1)皮肤和外貌。
皮肤变薄和瘀斑(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痤疮、轻度多毛症、面部红斑和皮肤紫纹、类库欣表现(水牛背和满月脸)和体重增加等。
较低剂量也会发生这些不良反应,停药后多逐渐自行消失或减轻。
2)眼。
长期应用会增加白内障和青光眼的发生风险。
此外,还可出现眼球突出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罕见眼科并发症。
长期应用中到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早发现。
3)心血管系统。
激素长期应用所致的液体潴留和高脂血症可引起高血压和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使用期间应进行心血管病变相关检测,关注血压及容量状况。
此外,血栓栓塞性并发症(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也增高。
血流动力学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和血气分析有助于早期发现,必要时可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4)消化系统。
可诱发或加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甚至导致消化道出血或穿孔,以及严重中毒性肝损伤。
大剂量使用激素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或抑酸药防治。
少数患者会诱发脂肪肝或胰腺炎。
5)血液系统。
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常导致白细胞计数增多,主要由于中性粒细胞增多。
使用激素期间应监测血液细胞分析。
6)骨骼和肌肉。
儿童、绝经妇女和老人多见骨质疏松,严重者出现自发性骨折。
高脂血症引起的血管栓塞会导致骨缺血性坏死(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糖皮质激素致白细胞增多临床分析糖皮质激素(Corticosteroid)是一类对机体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内分泌激素,常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反应等。
然而,长期或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引起白细胞的增多,这种现象在临床上很常见。
本文旨在对糖皮质激素致白细胞增多的临床表现、机制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分析。
一、临床表现糖皮质激素致白细胞增多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增加,特别是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此外,外周血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也可能有所增加。
这种白细胞增多通常是在糖皮质激素开始使用后数小时或几天内发生的,持续时间与疗程长短、剂量大小以及个体差异相关。
二、机制解析糖皮质激素致白细胞增多的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白细胞释放: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白细胞向外周血释放的过程。
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作用于脾脏和骨髓,促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从外周血进入这些来源器官的血管内。
2. 白细胞生成:糖皮质激素抑制了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降低了骨髓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生成。
同时,糖皮质激素也抑制了前列细胞的分化为中性粒细胞。
3. 白细胞凋亡:糖皮质激素能抑制白细胞的凋亡(细胞自我死亡),导致白细胞在体内寿命延长。
4. 其他机制:糖皮质激素还通过抑制外周血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作用,减少白细胞的迁移,阻滞白细胞在血管内壁的滚动和粘附,从而增加了外周血白细胞数量。
三、防治措施对于糖皮质激素致白细胞增多,以下几点防治措施值得考虑:1. 剂量控制:合理控制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和疗程,避免长期或高剂量使用。
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糖皮质激素种类和用药方案,以减少不良反应。
3. 联合其他免疫调节剂:考虑联合其他免疫调节剂,如免疫抑制剂,以达到较低的糖皮质激素用药量。
4. 预防感染:由于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免疫反应,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期间更容易感染,防控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糖皮质激素后白细胞升高与PCT和CRP的关系研究摘要】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后白细胞升高与PCT和CRP的关联性。
方法:采取双抗加心免疫荧光检测血清方法判断其中的影响因素。
结果: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患者的PCT含量从(1.25±0.35)×106下降到了<0.05×106,CRP检测也从给药前的22.3±8.5降低到3.8±1.9,下降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糖皮质激素升高后,高外周血白细胞也会出现一定提升,从而增加了高中性粒细胞,在临床诊断中,可凭借CRP以及外周血图片的检测结果作为评价患者感染情况的主要指标。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白细胞升高;PCT;CRP【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3-0074-02糖皮质激素有较好的抗炎效果,也是现代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抗炎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如果长时间使用此类药物,可能会导致较多的不良反应效果,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诱发患者加重感染问题[1]。
且经多年的临床经验来看,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患者可能出现较为长时间的体温升高情况,并导致患者的抵抗力下降。
但是在这个状态下,患者自身感觉良好,就会掩盖住病症的感染情况,在进行判断白细胞检测时,也会因为糖皮质激素的影响而导致检测结果不精确的问题出现。
本文就这一药物使用后白细胞升高与PCT和CRP关系,进行了简要研究,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入院接受糖皮质激素(甲基泼尼松龙40g/d)治疗的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均无体温明显变化以及持续性休克症状等,且患者无手术病史,无创伤病史,均无呼吸窘迫疾病,器官功能经检测均为正常,符合此类药物的治疗体质。
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抽血样本检测。
其中男性患者130例,女性110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8例,肺炎伴其他感染52例,肠炎39例,肺炎28例,化脓性脑膜炎25例,败血症28例,其余泌尿感染5例,化脓性中耳炎3例,肾小球炎2例,经比较,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具有临床可比性。
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风险与效益*导读:糖皮质激素与糖代谢有关,是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
它同时也调节脂肪、蛋白质和水盐代谢,在维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减轻过度的应激反应上,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激素。
……使用中警惕类固醇糖尿病由于超生理量的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具有抗感染、抗过敏和抑制免疫反应等多种药理作用,常被运用于治疗各类应激反应、免疫性疾病和炎症状态,其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但是不适当地使用或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感染的诱发和加重,消化道症状,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血糖升高甚至发生类固醇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的一种类型)等,这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期间,糖皮质激素强大的抗炎作用被用来防治机体因SARS病毒感染所致的组织损伤和器官衰竭,在相当多的SARS治疗病例中,它对抑制病情恶化、缓解呼吸困难、降低病死率等方面起了关键作用。
但是随着大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类固醇糖尿病的发生成为SARS治疗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其发生率约在25%~36%,许多病例需要60单位以上的胰岛素治疗。
在其他疾病中,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也有类似不良反应。
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表现为糖代谢紊乱加重,治疗效果降低,甚至诱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例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充分考虑风险后谨慎使用那么,糖皮质激素是否成了糖尿病患者的绝对禁忌?答案是否定的!1.要充分考虑风险/效益比。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在可以选择其他治疗手段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其他药物。
但出现某种合并症,如肾病、急性肾炎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往往是首选治疗药物。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遵循医嘱,合理应用。
2.如何使用最好?首先,为防止病情加重,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前要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在应用过程中更要定期监测血糖,并要注意应用糖皮质激素后血糖变化的特点:以餐后血糖增高为主,主要是午餐后及晚餐后血糖难以控制,空腹血糖多正常或轻微增高,严重者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明显增高。
糖皮质激素长期大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出现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如浮肿、低血钾、高血压、糖尿、皮肤变薄、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多毛、痤疮、肌无力和肌萎缩等症状,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停药后可自行消退。
但肌无力恢复慢且不完全。
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及加用氯化钾等措施可减轻这些症状。
此外,糖皮质激素由于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可延缓创伤病人的伤口愈合。
在儿童可因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而造成负氮平衡,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诱发或加重感染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且无抗菌作用,故长期应用常可诱发感染或加重感染,可使体内潜在的感染灶扩散或静止感染灶复燃,特别是原有抵抗力下降者,如肾病综合征、肺结核、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等。
由于用糖皮质激素时病人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掩盖感染发展的症状,故在决定采用长程治疗之前应先检查身体,排除潜在的感染,应用过程中也宜提高警惕,必要时需与有效抗菌药合用,特别注意对潜在结核病灶的防治。
消化系统并发症 Gucocorticoid能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并抑制胃粘液分泌,降低胃粘膜的抵抗力,故可诱发或加剧消化性溃疡,糖皮质激素也能掩盖溃疡的初期症状,以致出现突发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应加以注意。
长期使用时可使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加重。
在合用其他有胃刺激作用的药物(如aspirin、indometacin、butazolidin)时更易发生此副作用。
对少数患者可诱发胰腺炎或脂肪肝。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由于可导致钠、水潴留和血脂升高,可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骨质疏松及椎骨压迫性骨折骨质疏松及椎骨压迫性骨折是各种年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中严重的合并症。
肋骨与及脊椎骨具有高度的梁柱结构,通常受影响最严重。
这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钙磷排泄,抑制肠内钙的吸收以及增加骨细胞对甲状旁腺素的敏感性等因素有关。
白细胞简介、正常参考值及白细胞升高减少原因白细胞简介及正常参考值白细胞叫白血球,是人类血液中一类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正常人体内白细胞总数约为(4.0—10.0×10—9 L,且总数可因每日不同时间、机体功能状态而变化。
白细胞在人体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体内大部分非特异性免疫和所有的特异性免疫的完成都依赖于白细胞。
当外来病菌侵入人体内,白细胞可通过变形穿过毛细血管壁,迅速集中到被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并吞噬。
根据细胞质内有无特有的颗粒,白细胞可分为两大类五种细胞:颗粒白细胞和无颗粒白细胞。
白细胞异常原因白细胞升高原因生理性升高:年龄。
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 15 × 10^9 /L 左右,通常在3—4 d 后降至 10 × 10^9 /L 左右,约保持 3 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
日间及活动影响。
白细胞数在早晨或者静息状态时较低,下午或者活动和进食后较高。
妊娠与分娩。
妊娠期及分娩期常见白细胞增多,妊娠期可波动于(12~17)×10^9 /L 之间。
病理性升高:急性感染:急性细菌感染时,白细胞通常升高明显,部分伴有核左移,具体升高程度及核左移情况与感染灶的范围和感染严重程度等因素有关。
一些相对少见的病毒感染,如EBV、汉坦病毒、EV71、乙型脑炎病毒及狂犬病病毒,也能引起 WBC 不同程度的升高 [7]。
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 12—36 h,常出现白细胞升高,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
急性心肌梗死后 1~2 d 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
部分发生急性溶血反应的患者,也可见白细胞增高。
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等急性大出血时,部分患者常出现白细胞升高,有时可达(20~30)×10^9 /L,主要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
急性中毒:安眠药、敌敌畏等药物中毒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等代谢性中毒时,常见白细胞升高。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内分泌药物,也被称为皮质类固醇。
它们具有强大的抗炎、免疫抑制和抗过敏作用,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风湿病、过敏性疾病、皮肤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一、药理作用1. 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对炎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它们通过抑制炎症相关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如白细胞趋化因子、炎症因子和前列腺素等,从而减轻组织炎症反应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使炎症反应得以控制。
2. 免疫抑制作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减少白细胞数量、抑制免疫球蛋白的合成等,从而达到抑制免疫系统过度活化的目的,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等情况。
3. 抗过敏作用: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包括抑制过敏原引起的组织炎症反应、减少过敏细胞释放的组胺和其他过敏介质,从而缓解过敏症状。
4. 代谢作用:糖皮质激素对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都有影响,可导致血糖升高、脂肪代谢紊乱和蛋白质分解增加,长期大剂量使用还会导致骨质疏松症等副作用。
5. 其他作用:糖皮质激素还具有调节水盐代谢、抑制胃肠道分泌和增加胃肠道吸收等作用。
二、临床应用1. 风湿病: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风湿病的首选药物之一,能够有效控制关节炎症、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过敏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在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能够迅速缓解过敏症状。
3. 皮肤病: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各种皮肤病中广泛应用,包括湿疹、银屑病、皮肤过敏等,能够迅速减轻皮肤瘙痒、红肿和炎症反应。
4. 呼吸道疾病: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呼吸道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缓解气道炎症和痉挛,改善肺功能。
5. 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和破坏,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男性白细胞高是什么原因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如果发现男性白细胞数值偏高,这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男性白细胞升高呢?首先,感染是导致白细胞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身体受到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侵袭时,免疫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白细胞会大量增生并被动员到感染部位,以对抗病原体。
例如,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泌尿系统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消化系统感染,如胆囊炎、阑尾炎等,都可能引发白细胞升高。
此外,一些特殊的感染,如结核病、梅毒、艾滋病等,也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的变化。
炎症性疾病也是引起男性白细胞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导致身体产生慢性炎症反应,从而刺激白细胞增多。
另外,创伤、烧伤、手术等造成的组织损伤,也会引发炎症反应,使得白细胞升高。
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白细胞增高。
比如糖皮质激素,它可以刺激骨髓中的白细胞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
还有一些升白细胞的药物,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本身就是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但如果使用不当或过量,也可能造成白细胞过高。
血液系统疾病同样不容忽视。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由于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会导致白细胞数量异常增高。
此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疾病,也可能出现白细胞增多的情况。
生理因素有时也会引起白细胞暂时性升高。
比如剧烈运动、饱餐、情绪激动、高温或严寒环境等,都可能导致白细胞出现短暂的升高,但这种升高通常是一过性的,在去除诱因后会很快恢复正常。
恶性肿瘤也是导致白细胞升高的原因之一。
一些实体瘤,如肝癌、肺癌等,可能会产生一些细胞因子,刺激骨髓造血,导致白细胞增多。
而且,肿瘤组织的坏死和继发感染,也会引起白细胞的反应性增高。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一些相对少见的情况。
比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会出现费城染色体阳性,导致白细胞持续升高。
白细胞轻度升高常见原因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 WBC)是身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对抗感染和疾病。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一般在每升毫升4,000-11,000个细胞之间。
如果白细胞数量超过这个范围,就被称为白细胞轻度升高。
白细胞轻度升高的常见原因有很多,下面将详细介绍。
1. 感染:感染是导致白细胞升高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当身体受到细菌、病毒或其他有害微生物的感染时,免疫系统会释放更多的白细胞对抗这些病原体,从而导致白细胞数量升高。
常见的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
2. 炎症:任何引起炎症的情况都可能导致白细胞轻度升高。
当发生炎症时,免疫系统会释放更多的白细胞到炎症部位,以消除炎症。
炎症的原因包括创伤、手术、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等。
3. 过度运动或身体应激:过度运动或受到身体应激的情况可能导致白细胞轻度升高。
当身体面临压力或受到刺激时,肾上腺分泌应激激素,这些激素可以提高白细胞的产生和释放。
这种情况通常是暂时的,白细胞数量会逐渐恢复正常。
4.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可能导致白细胞轻度升高。
这是因为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导致白细胞产生增加。
如果白细胞升高是由于药物引起的,一般在停药后会逐渐恢复正常。
5. 疼痛、恶心、呕吐:某些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导致白细胞升高。
这是因为这些症状可能与炎症有关,引起免疫系统的反应。
6. 烟草使用:长期吸烟可能导致白细胞升高。
尼古丁和其他烟草成分可以直接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增加白细胞的产生。
7. 其他慢性疾病:白细胞轻度升高还可能是其他慢性疾病的结果。
例如,慢性肾脏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总之,白细胞轻度升高的原因是复杂的,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药物反应、过度运动、疼痛、恶心、吸烟和其他慢性疾病等引起的。
如果白细胞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并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并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2岁宝宝体检白细胞偏高怎么回事白细胞,旧称白血球。
血液中的一类细胞。
根据白细胞的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
前者常简称为粒细胞,根据其特殊颗粒的染色特性,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血细胞中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少。
具有细胞核。
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菌、防御疾病。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
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2岁宝宝体检白细胞偏高是怎么回事呢?下面由小编为大家解答吧!白细胞的正常值1、单位:个/升(个/L)2、正常值范围:(单位为10个/L)⑴成人为(4.0-10.0)×10^9个/L⑵新生儿为(15-20)×10^9个/L⑶6个月到2岁为(11-12)×10^9个/L⑷4到14岁为8×10^9个/L⑸儿童 (5.0-12.0)×10^9/L白细胞数量偏高原因通常白细胞偏高伴随中性偏高,白细胞偏低伴随中性偏低.因为白细胞通常是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比较大,有时候也受淋巴细胞的影响.如果白细胞高了,中性却低,那么淋巴细胞一定是增高的.白细胞是机体的一种正常的免疫系统的一个细胞,当机体受到细菌、病毒等外来病原体的入侵时产生白细胞升高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同时在使用某些药物(糖皮质激素等)的过程中也会引起白细胞等细胞的升高,所以单纯的白细胞的升高要排除相关的因素,如果使用是常规的抗菌及相关对症处理及患儿的一般情况好的情况下白细胞依然高的话,依本人的见解就是停止用药,动态观察一下血象,一个月后复查一下,嘱家属观察患儿啦!检查始终是检查啊,还一定要结合临床啊!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警惕由糖皮质激素引起白细胞升高
对128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病人在用药后应用全自动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
(TEK-IIPLUS)检测白细胞数及分群。
结果大部分病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白细胞总数增多,且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113例,占88%)。
淋巴细胞百分比减少。
结论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以使白细胞总数增多,淋巴细胞减少。
对于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白细胞增多需与细菌感染所致白细胞增高加以鉴别。
应用激素的病人虽然白细胞总数增高甚至出现幼稚粒细胞,但杆状核比例多不增高且伴有多分叶成熟粒细胞增多,另外,无中毒颗粒及空泡等感染表现,以上可以与细菌感染所致白细胞增高核左移相鉴别。
7~10天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数正常。
原因:个别对激素具特异性的患者,1、激素刺激了骨髓造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产生白细胞数增多的生物应激反应。
2、激素动用周边池的白细胞进入循环池所致。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应用心得
一进:继发肾上腺糖皮质功能亢进,主要表现在用药期间水牛肩,多毛等;
一退:继发肾上腺糖皮质功能减退,主要表现突然停药后的肾上腺皮质危象;
二降:降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三升:升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
四抗:抗毒、抗休克、抗炎、抗过敏;
五诱发:诱发高血压、溃疡、青光眼、感染、糖尿病等。
例一:男,2岁。
发热,皮疹7天。
查血WBC17*109/L,中性粒细胞0.72。
诊断败血症提供治疗方案在诊所治疗,为了快速退热,应用地塞米松5mg,一日一头次静注,体温很快降至正常,但复查血常规WBC及中性粒细胞却越来越高,于是不停的进行抗生素调整,以至于三联抗生素应用,出现了严重的腹泻,脱水,肝功损害,不得转院。
后调查清楚后,只给予对症处理,住院5天出院。
例二:女,13岁。
发热,咳嗽5天。
血常规WBC高,X线片上有淡薄影,诊断支气管肺炎。
住院抗炎治疗三天,体温不降,加用地塞米松,开始7.5mg,无效,渐增加至10mg、15mg、20mg,体温反而升高,住院至第12天时,出现咳血,呼吸困难,复查X线片,报告粟粒性肺结核,转感染科一天后死亡。
例三:女,8岁。
过敏性紫癜,混合型紫癜(皮肤、关节、腹型),口服强地松1.5mg/KG,5天,症状基本消失已经停了。
分别在第3、5天查血白细胞和血小板逐渐升高,WBC 15.300——23.100*109 PLC 380——860*109 ,血片看没有明显的中毒颗粒、没有早幼粒和幼稚淋巴细胞,孩子一般情况很好,动态观察中,考虑与激素使用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