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_教学设计《板块的运动》
- 格式:doc
- 大小:3.84 MB
- 文档页数:7
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地理学科《板块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准确地在地图中指出全球六大板块的位置;2.利用地图说明相邻两个板块之间运动方向不同所致的不同边界类型,和不同的运动方向所产生的结果。
3.在地图上指出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
4.了解著名山系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示意图,推断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推理能力;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三、教法和学法教法:启发、互助、探究、讨论、提问等方法。
学法: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及时动手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大胆猜测一下:几千万年以后人们有没有可能步行或骑自行车去美国?你们觉得可能吗?这个猜测等上完这节课你们再给我答案。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德国著名的气象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偶然的发现,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说。
后来,人们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二)教学过程活动1:观察此地图,讨论:(1)全球共分为几大板块?分别是哪几大板块?(3)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板块?活动2:请同学们观察图会发现,图上有很多红色的小箭头,这些箭头是表示板块的运动。
再仔细观察板块运动的方向有几种?老师不可能象科学家那样带你们去实地考察或研究,课堂上我们只能通过做模拟实验得出结论。
活动3:做板块张裂运动的模拟实验。
先把桌面两块泡沫板拼合在一起。
然后两个同学各抓紧一块泡沫板朝相反的方向慢慢用力拉。
思考:(1)在拉的过程中会发现两泡沫板会分离,刚分离时先出现。
(以下为)初中二年级地理教案:世界主要洲际板块的运动一、引言地球是一个由地壳、岩石和熔岩构成的巨大球体,在漫长的变化中进行的构造和地貌变化是地球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重要载体。
地壳由若干块称为“板块”的大陆地皮部分构成。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移动和变化,导致了各种现象,比如地震、火山、山脉、分裂和聚合等。
本文将介绍地球板块的运动。
二、地球板块概述地球板块是指地球上形状不规则的大陆碎片,这些碎片构成了地壳中的大陆,每个碎片称为地球板块。
这些板块并不稳定,它们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不停地移动和改变形状。
地球表面的板块定义为岩石层,由地球上的Lithosphere层和Astenosphere层组成。
岩石层不是均匀的,而是分散在地球表面,构成了所谓的地壳板块,或称为岩石板块。
地球上有七个板块,包括南极洲、非洲、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移动和变化,导致了各种重要的生态和自然环境问题,并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造成了各种影响。
但在地震、火山喷发等灾难性事件发生时,这些板块的运动也会对人类产生极大的破坏力。
三、地球板块运动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动态变化的,包括地球在内。
地球板块运动是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上的一门科学,它研究地球上各种板块的运动和构造变化。
这些板块的运动分为两类:一是板块间的相互移动,另一类是板块内部的变化,如弧形扭曲、拉伸和压缩等。
板块间的相互移动是由地球的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的流动是由地热和地壳运动的作用造成的。
地球内部温度非常高,形成了地球的热带,这些热带产生的热量通过地球表面向外传输,使地球板块发生相互移动。
板块间的相互移动是由地球部的两种流体作用引起的,即岩浆和地球的巨大皮层。
在地球内部流动的巨大岩浆和地壳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各种现象,导致地球板块发生不同程度的移动。
板块内部的变化是由板块内的应力变化和热变形产生的。
【板块运动教学活动设计教案(含详细旁白稿)】单元编号 对应课纲 教学模式3-3-2-2 3-3-2板块运动 具体概念、观察与反思、验证与评量 学习目标 1. 2. 1. 2. 课程内容 知道板块的基本概念。
知道其与地壳变动的关系。
单元名称 预计教学时间板块运动 53 分钟引起动机:以 3D 来说明板块运动,将地球现知的七大板块以立体方式呈现其相对移动,当中在板块边界可加一些火山喷发或地震现象 的发生,让学生先有板块的具体观念。
课程内容 (1) 利用动画或简报解释板块构造学说。
(2) 板块的基本概念。
(3) 用动画将每一个板块边界分述其类型及特性,包含动力机制、断层类型、震源深度及实例等…,动画中并可穿插 BCE(另外拉出对 话框)加以详述。
单元内容简介1. 学习评量 2.提供一些相关软件(国外可转中文化,如:SeismicEruptionSetup.exe),并示范其中一类型实际例子,让学生透过操作反馈另ㄧ种类型的实 际例子的板块剖面。
由 3 课程内容的(3)设计动画的翻牌游戏,一方面可将教学内容融入交互式的游戏中,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将本单元所 学的汇整概念。
时间 编 实体 教学 4分 设 计 理 元件 设计 1分 念 设 计 要 号 教学元件 3-3-2-2-a《板块构造》动画 引起动机:以简报来说明板块运 动,依三种代表性的板块界线以立 体方式来呈现其相对移动,并强调 板块运动会造山或盆地,改变地形 气候;形成火山,才有矿藏;以引 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需强调板块运动会造山或盆地,改 变地形气候;形成火山,才有矿 藏;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 旁白稿 固态的地球外层是一个坚硬的外壳,但分裂成大 大小小不等的板块,浮在软流圈之上,随着软流 圈的热对流带动,上头的刚性板块也跟着运动, 【3-3-2-2板 就象是百货公司的电扶梯一样,人站在上头不 动,就可被移动的电扶梯带上载下的。
《赏析地理——板块运动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读图说出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布,以及世界主要山脉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析图,还能掌握运用地理技能、获取地理信息的地理基本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逐步提升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科素养,还能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世界,并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的山脉以及火山、地震带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难点:1.对学生学习兴趣动力的培养2.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法2.自主探究法3.合作交流法四.教学流程:(一)导入学生绘图、手工制作小视频导入,展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鼓励同学们向身边的正能量学习,养成认真书写、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二)新授课一.地理视角互动一:知识梳理由学生代表组织全班同学知识梳理。
温故知新、承上启下,鼓励同学们养成认真书写、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知识梳理:(1)海陆变迁的原因(2)板块构造学说互动二:新闻分享老师分享一组关于近期地震的新闻,由学生分析原因: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鼓励同学们学会学以致用。
二.赏析地理互动一:珠峰之旅赏:片段一:重温电影《攀登者》九名队员成功登顶时刻,鼓励同学们在班集体团队里做一个给别人温暖和帮助的人。
火山、地震带六.教学反思认识世界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我希望通过地理课打开孩子看世界的一扇窗,让孩子们心中向往美好、心怀热爱。
在学习中也动力十足、积极向上!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努力让地理课堂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一直在努力的路上!。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板块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板块运动》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板块的运动方式及板块交界处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学生在地理思维能力、分析地图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板块的运动方式及板块交界处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运动方式及板块交界处的特点。
2.难点:板块运动过程中,地壳的变动及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环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地球仪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板块运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板块运动的意义。
2.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板块的概念及板块的运动方式。
3.分析板块运动过程: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板块的运动方向、速度及板块交界处的特点。
4.探讨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环境,了解板块交界处地壳的活跃性。
5.案例分析: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板块运动的理解。
8.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板块运动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概念2.板块的运动方式3.板块交界处的特点4.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学生表现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课题:专题5 板块运动
教学目标:
1.熟记全球六大板块及边界
2.熟记世界两大地震带,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其分布特点
3.读图辨别板块的消亡边界与生长边界,分析生长边界:裂谷和海岭的成因,分析消亡边界:海沟、岛弧链和高大褶皱山脉的成因
4.识别地震要素: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区别震级与烈度,以及烈度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裂谷、海岭、海沟、岛弧链、高大褶皱山脉的成因
难点:板块边界与世界地貌的对应关系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作业布置:练习册:专题5 教学反思:。
《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南昌市青山湖区京东学校程文文【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设计理念】倡导小组构建,创设高效课堂的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字。
2.运用地图说出板块运动形式及影响。
3.结合地图、资料,分析世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板块运动理论的探究,培养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情了解、资料搜集、课件制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故事导新课播放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三叶虫化石,并以三叶虫化石的口吻讲述自己的故事,创设疑惑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闯关寻宝获新知通过闯关寻宝的形式,设置四关,层层递进,一步步解析新知。
第一关,板块认识篇。
通过学生自主读图,认识六大板块,并且能找出特殊的板块。
通过此环节,学生能初步认识六大板块。
第二关,板块变形记。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三个任务。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能了解板块的运动相关理论,并且能够获得探索新知的一般方法。
第三关,火山地震带。
播放大陆漂移动态图,学生观看后小组合作完成两个任务。
通过学生的探究可以发现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第四关,我是预言家。
引导学生大胆预测三个问题。
用所学的板块构造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总结归纳理知识观看一段视频,之后请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到的板块运动知识。
西瓜好吃口难开——谈《板块运动》的实验教学诸城市诸冯学校管延相板块构造学说是初中地理部分的难点之一,很难理解也很抽象,它不像陆地上的山脉、河流、铁路、公路一样,它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它是通过众多的现象总结出来的,学起来难度很大。
因此,讲板块运动时,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制的教具,为什么世界上两大山脉带也是两大地震带?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毛主席说:“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真知是从实践中来,但又要回到实践中去接收实践的检验。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并不是科学家早知道在这些地方发生地震,地震就发生在这里,而是查阅了很多火山地震的资料,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来的。
然后,人们通过检验,世界上的火山地震,确实主要发生在这些区域,从而,这一学说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在教学中采取了这样的措施:首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人人都想做的课外作业,晚上回家吃一个西瓜,但不能白吃,要按我的要求吃,吃完了就要把《板块理论》吃会了,要求如下:制作工具:西瓜、小刀、水笔、泥浆、胶带等。
制作过程:先在西瓜上画出六大板块的轮廓,然后用刀子按要求将西瓜割成六块(仿照板块图),吃完后再对起来,大洋板块要挖的薄一点,大陆板块要留的厚一点,然后对好,用胶带绑起来,挖上一个小洞,将里面灌满泥浆,一个简单的板块模型很快就制作出来了,学生爱吃西瓜,也很愿意制作,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实验(1):将制作的地球板块用力挤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会发现泥浆沿裂缝处喷出,岩浆喷出、岩层变形,形成火山地震,板块交界处形成山脉。
世界上火山地震频繁的地方就位于板块交界处,主要山脉也位于板块交界处,因此,世界上两大山脉带也是两大地震带。
说明: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实验(2):将一本厚书和一本薄书用力挤压,会发现薄的压在底下,厚的隆起,说明:板块交界处隆起形成山脉。
实验(3):将两块很厚的冰块对严,然后把它放在水面上向相反的方向拖动,会发现什么现象?学生会发现裂缝处灌满了水,这说明:板块张裂处会形成海洋。
20XX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南县城西中学胡丽玲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通过阅读六大板块运动与世界主要火山的分布图,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和析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学习手段的展现和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以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学情分析上一节课同学们了解大陆漂移的基本观点,大家兴趣浓厚,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内容并用其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这节课估计学生们兴致不减,应该会掌握得好。
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活动一视频导入1、播放《火山、地震喷发视频资料》;2、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段视频中获得了哪些信息?3、教师提问:为什么地球上会发生火山、地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一问题。
活动2【自主学习】(一)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完成下列自主学习题。
1、认真读图(图见《学案》)观察全球分为________大板块,记住它们的名称。
板块名称:A. ________板块B.________板块C.________板块D.________板块E、________板块F. ________板块2、六大板块中几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_________板块,世界上最大的半岛________半岛、印度半岛和世界上最小的大陆_______大陆都属于_________ 板块。
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①地球表层由____ 拼合而成。
②各板块处在不断_____ 着。
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________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_____ ,多火山、地震。
4、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________,会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______,在陆地上会形成山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板块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板块运动》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以及板块的运动。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对于学生形成完善的地表运动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板块运动的概念和特点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具,以及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板块运动的概念,掌握板块的运动方式,能识别板块运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现象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板块运动的概念,板块的运动方式,板块运动的方向。
2.难点: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具。
2.设计问题,准备讨论话题。
3.准备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板块运动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板块的运动。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板块是如何运动的吗?”2.呈现(10分钟)呈现板块运动的概念、特点和方式。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板块的运动方向。
提问:“板块运动有哪些方式?它们分别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提问:“板块运动为什么会产生地理现象?这些现象与板块运动有什么关系?”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总结板块运动的知识点。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岐山县第二初级中学孟少妮【教材分析】《板块的运动》是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板块构造学说,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等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是大陆漂移假说的延伸,为地表形态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将为区域地理有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防震抗灾、自救互救知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课标解读】本部分内容的理论性较强,但要求比较简单,即“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结合实例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同时,通过对本节教材第一课时内容《沧海桑田大陆漂移假说》的学习,为本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和埋下伏笔;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参与意识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多个学生活动,化抽象为直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设计理念】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主要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运动与地表地貌的关系,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等,将为区域地理有关章节的地理成因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而本课时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由此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学生动手拼图、合作探究、观察分析、小组讨论,辅助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的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记住板块名称和位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2、在板块运动示意图上,指图总结板块运动的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初中地理《板块的运动》教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面试指导、笔试指导、题库大全、教案大全、教育知识、备考知识、素质知识、法律知识、心理知识、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such as interview guidance, written test guidance, question bank encyclopedia,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educational knowledge, test preparation knowledge, quality knowledge, legal knowledge,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地理《板块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上册《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知道板块运动的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认识板块边界和内部的活动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探究,明确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提高探究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板块运动的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影响。
难点: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块示意图、火山地震示意图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以故事导入的方式展开课堂,讲述“魏格纳发现地球的秘密—大陆漂移学说,发展到后期的板块漂移学说”,询问学生: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新课《板块的运动》。
(二)新课讲授1.六大板块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指导学生读图,并提问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什么?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有几个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六大板块有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主要是海洋,其他五大板块均有海陆分布。
2.板块的运动教师播放实验视频《模拟板块的运动》:把板块简图放至装满水的盆中,在交界处吹泡泡。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以前后4人为一小组进行5分钟讨论思考:(1)板块是如何漂移的,板块的运动形式有哪些?(2)联系实际,不同形式的板块运动给地表形态造成了哪些影响?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板块运动形式分为张裂运动和碰撞运动,张裂拉伸使地表发生断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东非大裂谷;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
教师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对比观察,思考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上火山、地震带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如环太平洋地震带。
是因为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质比较活跃,相反板块内部较为稳定。
《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2课时板块的运动指导思想与学情分析
1.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2.教学大纲和课标要求
本节课放在大洲和大洋、大陆漂移学说后进行,前一节为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做了基础。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板块构造说,重点在于学生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通过学生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分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
海陆变迁中地壳运动是学生在这部分学习的一个难点,六大板块的分布,各大洲在六大板块中的位置,以及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比较难掌握。
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时注意应用地图,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能对照“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举地震、海啸的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能力。
2.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初步了解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四)教学难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
技术
应用
时
间
安
排
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理中一个
著名的学说,它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的?”
学生回答“大陆漂移学说”。
教师提问:“谁
还记得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学生举
手回答。
教师“很好,通过学习大陆漂移学说,我们
知道了地球表面的大洲原本是一个整体,后
来经过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
四大洋的格局。
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
科学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今天,让我
们一起探究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学生回答
问题并阅
读本节课
的教学目
标、教学
重、难点。
设计问
题,并对
上节课所
学的内容
做出概
括,引导
学生进入
板块运动
的学习
图片
展示
3
分
钟
新课讲解1.大屏幕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请同学们读图,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
容(观点)。
2.识记六大板块的名称及相对位置。
1.学生读
板块构造
分布图,并
回答问题。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
块、印度洋
板块、太平
洋板块
学生观看
1-4 学生
通过观看
动画,培
养学生观
察事物、
分析问题
的能力,
同时在学
生头脑中
建构概
念。
让学
生用自己
Flash
动
画
25
分
钟
板块1
板块2
高山
4.哪些地理事物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呢?
板块碰撞挤压运动,地表所产生的现象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5.观看唐山大地震、东京大地震、印度洋海啸的图片,并在全球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上出示上述地理位置,同时引入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知识点。
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6秒,我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一次7.8级强烈地震。
死亡的人员有24.24万,受伤人员有83万。
1923年9月1日,日本东京发生8.3级地震,至少14万人死亡。
东京大地震
马来西亚的槟榔屿遭受海啸
泰国旅游胜地海啸后满目疮夷
结论: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界线同时也是火山、地震最集中的地区,在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在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
世界上有两个著名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
6.小组合作探究:人人当个预言家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
(1)红海面积会扩张还是缩小?为什么?
(2)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
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你认为呢?
(3)讲述喜马拉雅山脉形成过程。
(4)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
级特大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70人失踪。
请你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发生地震的原因?
知识拓展观看火山的形成及运动过程的视频。
观看视频
增长学生
的知识,
开拓学生
的思维,
同时培养
学生学习
地理的兴
趣。
火山
喷发
视频
2
分
钟
巩固练习1. 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
板块构
造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分为()大板
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之中。
2.一般来说,板块()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主要集中在
()的交界地带。
4.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未来地中海面积将会
()。
学生思考
问题并互
相讨论,每
组选出一
个代表回
答问题。
加强对本
节课基础
知识的巩
固与练
习。
计
算
机
PPT
课
件
5
分
钟
归纳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主要
内容,理解了世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
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
板块构造说
还不是一个完善的学说,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问题仍在继续探讨之中。
学生归纳
总结,并分
享本节课
的收获,教
师补充。
明确本节
课的主要
内容,增
强各知识
点应用时
的联系。
3
分
钟
课后作业地理优化设计“快乐感知”
学生课后
完成。
加强知识
的巩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