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诉讼中第三人的抗辩理由
- 格式:pdf
- 大小:264.88 KB
- 文档页数:6
再论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摘要」关于代位求偿的法律是海上保险中最为重要和复杂的理论之⼀,对这⼀理论的讨论和争议由来已久。
本⽂结合实体法和程序法有关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具体规定,对代位求偿权的概念和质,⾏使的条件和⽅式以及被保险⼈保全代位求偿权的义务进⾏了论述。
认为,代位求偿权与合同法上的代位权是质不同的两个法律概念,并对《海商法》和《保险法》规定不⼀致处提出了⼀些修改意见,以期更加完善我国的海上保险代位权制度。
「关键词」代位求偿权代位权补偿原则⼀代位求偿权的概念代位求偿制度作为保险⼈与被保险⼈之间的权益转让制度,其建⽴可追溯到18世纪末期(英国1782年马-森诉森*伯⼀案的判例),现已为各国保险⽴法和司法普遍接受。
我国现⾏保险⽴法也确认了这⼀制度。
我国1995年实施的《中华⼈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第44条⾄第47条建⽴了我国完整的财产保险代位求偿制度。
其中第44条第1款明确规定:“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向被保险⼈赔偿保险⾦之⽇起,在赔偿⾦额范围内,代位⾏使被保险⼈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
”海上保险作为保险的⼀类,毫⽆例外也有代位求偿制度。
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79条规定:“⑴不论是整个标的物的全损还是货物可分割部分的全损,保险⼈在赔付全部损失后,有权取得被保险⼈在该已获赔付的保险标的上的任何权益,并取得被保险⼈⾃保险事故发⽣之⽇起在保险标的上的权利和救济;⑵除前款规定外,保险⼈赔付部分损失的,保险⼈并不取得该项保险标的或其存余部分的所有权。
但根据本法,保险⼈从造成损失的事故发⽣之⽇起,因赔付了损失,就取得被保险⼈对保险标的的⼀切权利和救济,但以被保险⼈取得的赔偿为限度”。
1993年⽣效的《中华⼈民共和国海商法》(以下简称《海商法》)第252条就海上保险代位求偿问题亦作了相应规定:“保险标的发⽣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是由第三⼈造成的,被保险⼈向第三⼈要求海事法规赔偿的权利,⾃保险⼈⽀付赔偿之⽇起,相应转移给保险⼈。
海上保险法中第三人的权利问题研究摘要:本文以海上保险法中的“第三人的权利”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对海上保险中“转让”的三种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对第三人的权利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海商法;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转让;第三人的权利在海上保险法中使用“转让”一词,分别可以指三种情况,即保险标的的转让、合同权益的转让和保险单的转让。
每一种情况各不相同,分别具有独自的概念。
一、保险标的的转让(assignment of the subject-matter insured)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15条规定:“被保险人转让或以其他方式转移其保险标的的利益时,除与受让人有明示或默示的协议外,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中的权利并不因此而转让给受让人。
”我国《海商法》第230条中也规定,“因船舶转让而转让船舶保险合同的,应当取得保险人的同意。
未经保险人同意,船舶保险合同从船舶转让时起解除”。
根据上述规定,保险标的一旦转让,由于保险合同是具有赔偿性质的合同,因此,除非转让人根据其与受让人的约定,是受让人的准信托人(qua trustee),为了受让人的利益仍享有保险合同的权利,否则,转让人就不得再根据保单主张索赔的权利。
而且,没有以适当方式同时办理保险合同的转让的,此后保险合同的转让无效。
损失发生时,保单和标的物分离,保险人显然可以对任何一方或是以没有保险利益,或是以没有保险为理由拒绝赔偿。
但这并不能解释在这种情况下保单为什么会失效,即使保单与标的物以后又重新得到统一的,保单也并不因此而失效。
或许唯一的解释是因为根据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4条的规定,保单与标的物的分离,将会导致出现赌博保险,而赌博保险是无效的。
还有人认为,标的物让与前保单预先转让的,鉴于保险合同是一种赔偿性质的合同,损失发生时受让人并没有遭受损害,因此,这种提前转让也是无效的。
但是,保单转让给将预期的取得保险了利益的人,只要受让人随后在损失发生时取得了保险利益,该保险单应该有效。
论海上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摘要]:保险代位求偿权,是损失补偿原则所派生出来的一种权利,是保险行业中存在的一种权利转移,而海上保险代住求偿权正是这一制度在海上保险领域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文仅对海上保险人代位求偿权进行简单概述,阐述海上代位求偿权的性质以及涉及到的法律法规。
并论述海上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取得,以及在现实情况中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字]: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行使途径;海商法;保险法一、海上代位求偿权的基本概述代位求偿权(Tight of Subrogation),即狭义的保险代位权,是指保险人享有的、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造成保险标的损害而负有赔偿责任的第三人的求偿权的权利。
代位求偿权是保险人为维护其利益而代位被保险人行使其权利的权利,在性质上是一种实体法上的权利,体现了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及第三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己为各国保险法理论所普遍认可。
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一词,特指海上保险法中的代位求偿权,即在海上保险人在支付保险赔偿金后享有的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造成该保险标的损害负有赔偿责任的第三人的求偿权的权利。
它作为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分支,与保险代位求偿权有其共性,而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海上保险自身的特殊性和与海上保险相关的海商海事制度的特殊性上,一般认为,我国海上保险代位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债权代位原则和物上代位原则。
二、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体系由于我国没有采取独立的海上保险法的立法模式,有关代位求偿权的问题见于《保险法》、《海商法》和《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之中,但通过多年的海上保险实践,我国已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体系,具体表现为:(一)1993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以下简称《海商法》)第252条规定:“保险标的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是由第三人造成的,被保险人向第三人要求赔偿的权利,自保险人支付赔偿之日起,相应转移给保险人。
”第253条规定:“被保险人未经保险人同意放弃向第三人要求赔偿的权利,或者由于过失致使保险人不能行使追偿权利的,保险人可以相应扣减保险赔偿”等。
论海上强制保险中的第三人直接诉讼【摘要】通过对英国法和我国海商法的对比,比较了海上强制责任保险中的第三人直接诉讼制度,并分析了我国现行法律在第三人直接诉讼制度方面的欠缺。
【关键词】第三人直接诉讼;海上强制保险一、英国法下直接诉讼请求权与先付原则的效力根据英国法中合同相对性原则,当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失去偿付能力时,第三人不能直接向保险人主张赔偿。
为保障第三人的利益,1930年《第三人(诉保险人)权利法》(下文简称《1930年法》)确立了第三人对于保险人的直接诉讼制度。
该法规定,只要符合两个条件①:(1)被保险人为自然人的,已破产或与债权人和解,被保险人为公司的,已解散;(2)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责任已经被确定名被保险人对保险人享有的、与其第三人的赔偿责任有关的权利转移给第三人,第三人即可向保险人索赔。
我国《海事诉讼程序法》第97条也有类似的规定。
对于直接诉讼,保险人常常通过在保险合同中订立程序性的先决条件来限制其对第三人提起诉讼的赔偿责任,如订立“会员先付”条款。
The Fanti案和The Padre Island案②就是“会员先付”原则能否对抗《1930年法》的著名案例。
上议院判决认为:货主代位取得的权利不能优于会员船东,且《1930年法》所指的可转让的权利仅为船东已取得的权利,当会员船东并没有满足“先付条款”的条件,船东向保赔协会索赔的权利在其破产时已“冻结”,因而第三人也不能“激活”该权利。
第三人选择直接诉讼的原因往往是承担责任的被保险人已经破产,而保险人又援引“会员先付”条款的话,结果就是保险人无需赔付被保险人和第三人。
这也导致《1930年法》形同虚设,是其最大的缺陷。
而这种情况在英国颁布了2010年《第三人(诉保险人)权利法》(下文简称《2010年法》)后有了新的转变。
虽然《2010年法》仍然遵循《1930年法》的一个原则,即第三人受让的权利不能优于被保险人的权利,保险人得与对抗被保险人的抗辩也可以用来对抗该第三人。
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性质探析摘要: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性质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理论问题,也是对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制度进行研究的前提问题。
通过对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突破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分析,阐释其相关五种法理依据,从而对该请求权的性质进行探讨。
关键词: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性质认定一、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以下简称“第三人直接请求权”)是指第三人依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请求保险人直接给付保险赔偿金的权利。
其中存在两层法律关系:被保险人基于侵权或违约行为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责任,及被保险人基于海上责任保险合同对保险人享有保险赔偿金的给付请求权。
前者称“责任关系”,后者称“责任保险关系”。
依责任保险中分离原则,这两种关系应严格分离[1]。
分离原则的法理基础在于合同相对性原理。
第三人无法直接向保险人请求损害赔偿,即依据合同相对性原则,因此该原则是第三人权利保护的一大桎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合同的相对性原理已发生演变,其意义仅在于约束合同当事人履行义务,而非排斥第三人取得合同上的权利或利益[2]。
此突破是第三人直接请求权产生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完全打破了海上事故中“第三人—被保险人—保险人”传统顺序理赔模式,第三人越过被保险人直接向保险人请求保险赔偿金;反之,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发展实际是该原则逐渐受限的过程,有利于海上责任保险目标的实现。
因此,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制度对合同相对性的突破是对该原则自身缺陷的最好弥补。
二、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法理依据目前学界关于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理论依据有多种观点,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以下几种。
1.债权人代位权说在海上责任保险中,债权人代位权理论的适用模式为:因被保险人的侵权或违约使第三人对被保险人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债权),第三人为债权人,被保险人为债务人;赔偿责任被依法确认后,被保险人基于合同对保险人享有保险金赔付请求权(债权),被保险人为债权人,保险人为债务人(次债务人),该保险赔偿金为到期债务;被保险人怠于行使对保险人的债权时,第三人有权代被保险人之位以自己的名义向保险人行使债权请求权。
论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性质一、引言第三人能否通过抗辩保险合同来抗辩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保险人应当以谁的名义提起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诉讼,保险人是否可以以保险事故是由第三人造成的为由免除自己的赔付责任。
其主要是海上代位求偿权的法律性质不明所导致的,权利性质不明势必会影响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行使,并影响裁判结果。
因此,明确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性质,是解决有关保险代位求偿权立法规定与司法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的关键。
二、有关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法律性质的争议理论界对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性质,历来存在有很大争议,存有较大影响的学说是清偿代位说、债权转移说。
(一)清偿代位说该说将海上代位求偿权界定为民法中的清偿代位权。
该学说认为,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是传统民法上的清偿代位制度在保险法领域的体现。
通常两种情况下会发生清偿代位,一是当事人约定;二是第三人自愿清偿。
依照该观点代位求偿应属于第二种情形。
但根据民法原理,在双方没有合意的情况下第三人自愿清偿债务人的债务,应当属于无因管理,这显然与代位求偿制度的主旨是不相符的。
(二)债权转移说债权转移说认为海上代位求偿权是发生在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的一种权利转移。
司玉琢教授等多数学者都赞同该说,由于第三人的侵权、违约等行为,被保险人便享了损害赔偿请求权,同时保险人基于保险合同负有赔付被保险人的义务。
所以为防止被保险人从其损失中获益及第三人逃脱本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法律通过法定转移的方式将其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转移给保险人。
但是此种权利的产生基础、内容并不没有因为法定转移而发生变化。
因此,海上代位追偿权在本质上是一种被保险人对第三者的损害赔偿的债权请求权,只是权利主体发生变化而已,是一种债权的转移。
三、海上代位求偿权为法定债权转移的法律分析我国有关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立法主要有《保险法》、《海商法》、《海事诉讼特别法》。
《海商法》第252条规定:“保险标的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是由第三人造成的,被保险人向第三人要求赔偿的权利,自保险人支付赔偿之日起,相应转移给保险人。
浅析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诉讼中第三人对被保险人的反索赔[摘要]《海事诉讼法》的出台弥补了诉讼程序立法上的一大空白。
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模糊点。
在被保险人与第三人对保险事故互有责任时,第三人反索赔权的行使立法规定不清晰,容易导致实务操作中出现责任第三人因被保险人有过错却因诉讼当事人的变更而不能对被保险人提出反索赔的尴尬局面。
[关键词]海上保险代位权;代位求偿诉讼;反索赔一、反索赔的提出方式及其弊端《海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海诉法》)的出台弥补了诉讼程序立法上的一大空白。
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模糊点。
在被保险人与第三人对保险事故互有责任时,第三人反索赔权的行使立法规定不清晰,容易导致实务操作中出现责任第三人因被保险人有过错却因诉讼当事人的变更而不能对被保险人提出反索赔的尴尬局面。
《海诉法》第94条,第95条规定了三种情况下保险人可以自己名义对第三人提起诉讼。
根据以上法条可得出,在发生了第三人与被保险人对保险事故的发生互有责任的事实,被保险人却并未得到作为原告的诉讼资格,再有第三人可否在只有保险人作为原告的诉讼中对被保险人提出反索赔,即保险人在受让了被保险人对第三人就保险事故产生的债权请求权的情况下,是否同时承担了被保险人应当对第三人承担的债务?在债法下,就同一事实双方互享权利、互负义务,一方将权利单独让与第三人,仍保留其应负债务是被允许的。
那么在保险人作为惟一的原告对第三人进行诉讼的情况下,就排除了该第三人在这个诉讼中提出反索赔的权利。
该第三人欲实现反索赔,只能向被保险人另行提起诉讼。
二、针对弊端的解决方法要解决第三人对被保险人反索赔的问题,就应当以我国现有程序法为基础,对保险人作为原告针对第三人的诉讼,分不同情况加以分析讨论,并参照类似的规定加以解决。
1.《海诉法》第94条,在被保险人未提起诉讼的情况下,保险人以自己名义提起诉讼。
第三人对被保险人另行起诉,出现两个应当对同一确认之诉做出判决的诉讼。
又可分为两种情况讨论:(1)如果同时存在两个诉讼,则应当参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36条第1款第5项,“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情况,由后提起诉讼的审理法院裁定诉讼中止,等待先提起诉讼的判决结果。
海上责任保险中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属性初探[摘要]20世纪以来,国际法和各国国内法普遍赋予了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但是有关这一权利的属性,却一直是学界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
本文介绍了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涵义,并通过比较分析学界有关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五种理论学说。
对该请求权的属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属性根据传统民法理论债的相对性原理,在海上责任保险合同中,只有被保险人能够基于保险合同向保险人提出请求或诉讼,第三人是无法直接向保险人请求损害赔偿的。
但债的相对性所要求的“法律不能干涉合同所引起的第三人权利或者义务”在实践中会造成很多不公正,其所担负的实现公平交易和保护交易安全的职责也不能完全实现。
于是在海上保险法中有条件地突破债的相对性,建立海上责任保险中的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制度,能更好地保护第三人的利益,符合法律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理念。
一、海上责任保险中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涵义海上责任保险中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即第三人对海上责任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它是指海上责任保险中的第三人依照法律规定或者保险合同约定,直接向保险人提出赔偿请求。
该权利性质为债权,内容包括:第一,给付请求权,即在被保险人致使受害第三人的损害结果发生后,第三人有请求保险人给付保险赔偿金的权利。
第二,给付受领权,即保险人向第三人给付保险赔偿金时,第三人有予以接受并保有取得因给付所得之利益的权利。
第三,债权保护请求权,即第三人在保险人未给付或拒绝给付保险赔偿金时,有请求公力救济而强制保险人给付保险赔偿金的权利。
在现行保险制度下,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分为两种:不附抗辩事由的直接请求权和附抗辩完全打破了这一索赔顺序,由第三人越过被保险人而直接向保险人索要保险赔偿金,从而避免被保险人不赔偿或者迟延赔偿,为第三人提供较为周全的保护,保障第三人得到充分及时的赔偿。
二、海上责任保险中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法理基础目前理论界已普遍承认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对保险人享有直接请求权,并且也有相关的立法例,但关于什么是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法理基础,则有不同的学说,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五种学说。
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制度若干问题研究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制度是指在海上保险合同履行过程中,被赔付的保险人有权根据被保险人的赔偿要求,向第三人主张寻求赔偿。
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在海上运输中的利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首先,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制度的适用范围较窄。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该制度仅适用于普通海洋保险、河流内陆保险和渔业保险等几种特定类型的保险。
其他形式的海上保险,如船舶责任保险、货物运输保险等则不适用。
这导致了部分被保险人在与第三人交涉时的权益受到了限制,需要制定更为广泛的适用范围,以便更好地保护各方权益。
其次,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制度中的“第三人”的概念并不明确。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第三人可以是其他船舶的所有人或经营者,也可以是货物损失或油污损害的责任人等。
然而,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对于第三人的界定并不一致,容易引发争议。
加强对第三人的界定和指引,对于维护制度的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代位求偿权的实现难度较大。
根据中国法律规定,代位求偿权的实现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条件,例如被保险人与第三人之间存在特定关系、被保险人已经向第三人提供了赔偿、保险公司已经向被保险人支付了赔偿等。
这些条件的限制使得该权利的实现变得复杂和困难,需要加强司法解释和规范,以便提高代位求偿权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制度还存在一些司法适用上的问题。
例如,相关法律对于代位求偿权的设定和行使程序并未做出明确规定,导致不同地区的判断标准和办案方式存在差异。
此外,由于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之间具有特殊的合同关系,因此在代位求偿权的行使过程中,法院还需要考虑保险合同的具体框架和约定,以便进行具体的赔偿计算和责任划分。
综上所述,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制度在实践中面临一些问题,包括适用范围窄、第三人概念不明确、实现难度大和司法适用问题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各方权益,加强对该制度的研究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诉讼中第三人的抗辩理由
李文湘
【期刊名称】《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028)004
【摘要】为了从理论上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规定>)中有关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规定,通过分析代位求偿权的基本概念、第三人在代位求偿诉讼中常见的抗辩理由、第三人抗辩保险合同的法律依据、<规定>第14条对第三人抗辩保险合同的否定、<规定>第14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252条之间的关系,认为代位求偿权是一种仅仅存在于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基于海上保险合同的相对权利,因而第三人不能通过抗辩保险合同来抗辩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并且,第三人只能以对抗被保险人的理由来抗辩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阐述<规定>第14条给代位求偿权带来的影响.
【总页数】6页(P89-94)
【作者】李文湘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上海,2001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438.4;DF715
【相关文献】
1.商业秘密诉讼中被告的抗辩理由 [J], 张慧霞
2.海上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诉讼中的一个问题--第三人对被保险人的反索赔 [J],
闫冰;陈雷;徐佳
3.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性质探析 [J], 袁雪
4.论保险法司法解释(二)对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诉讼时效的适用性 [J], 杨运福;吴星奎;
5.行政诉讼中第三人和民事诉讼中第三人的异同 [J], 汪彩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海上保险中第三人对保险的诉权
张智勇;许绯
【期刊名称】《天津航海》
【年(卷),期】1998(000)004
【摘要】在海上货物保险、运输中,约束船舶(船东)P&I险的保险人的合同为保险单,约束托运人、承运人、收货人等的合同为提单,二者具有相互独立的法律关系。
在货物索赔案件中,由于承运船舶的原因导致货物的大量短、损,收货人在不得不运用法律手段时,而船舶本身价值和船东资产不足所需担保数额时,索赔人是否有向承运船舶的保赔协会的诉权?多年来,各国司法界和航运界人士赞同与不赞同的各持己见。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张智勇;许绯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2.24
【相关文献】
1.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诉权制度研究 [J], 李海军
2.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诉讼中第三人的抗辩理由 [J], 李文湘
3.海上保险合同纠纷案——某公司诉中国TT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第三人ZZ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案 [J], 孙光;李伟
4.海上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诉讼中的一个问题--第三人对被保险人的反索赔 [J],
闫冰;陈雷;徐佳
5.未按期支付保费对海上保险赔偿责任负担的影响——威来船务有限公司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航运保险运营中心海上保险合同纠纷案 [J], 张亮;胡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海上责任保险人对第三人的抗辩权
郑文姣;罗浏虎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在海上责任保险中,为充分保护受保险事故损害的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各国普遍赋予了第三人时保险人直接索赔的权利,但在第三人索赔过程中.对保险人抗辩事由,各国立法并不统一且仅作笼统规定.自愿海上责任保险中的第三人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与强制海上责任保险中的第三人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的权利属性并不相同,因而自愿海上责任保险与强制海上责任保险中的保险人抗辩权也应有所不同.【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郑文姣;罗浏虎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广东,湛江,524048;湛江师范学院,广东,湛江,524048【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438.4
【相关文献】
1.责任保险下第三者请求权与保险人抗辩权的探讨 [J], 苏同江;高伟
2.论受害第三人对医疗责任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 [J], 钱亚芳
3.海上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诉讼中的一个问题--第三人对被保险人的反索赔 [J], 闫冰;陈雷;徐佳
4.海上责任保险人责任限制模式选择 [J], 夏元军;李群
5.论第三人对责任保险人的直接诉讼权 [J], 马炎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上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诉讼中的一个问题--第三人对被保
险人的反索赔
闫冰;陈雷;徐佳
【期刊名称】《世界海运》
【年(卷),期】2003(026)003
【摘要】海上保险人以自己名义对第三人进行代位求偿权诉讼,使得第三人就同一保险事故对被保险人的反索赔权行使困难,可能造成司法程序上的混乱.针对此现象加以分析,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闫冰;陈雷;徐佳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连,116026;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连,116026;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连,1160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2.294
【相关文献】
1.海上保险中被保险人对保险人代位求偿权所负之义务 [J], 林新华;方阁
2.代位求偿权与被保险人剩余赔偿请求权何者优先——兼对英国《海上保险法》中相关规则的反思 [J], 朱作贤
3.韩国海上保险人代位求偿权行使条件 [J], 马炎秋
4.论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及对被保险人与保险人的要求 [J], 周金升;;
5.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与被保险人赔偿请求权的衡平 [J], 李巧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海上强制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行使作者:许婷婷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06期关键词强制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合同相对性作者简介:许婷婷,安阳师范学院法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法。
中图分类号:D922.2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2.255(一)理论突破1.分离原则责任保险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保险,在责任保险关系中除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保险人外,还有一重要的主体就是因保险事故发生而对被保险人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受害第三人”。
在这三方当事人之间,保险人与被保险人是“责任保险关系”,被保险人与受害第三人是“损害赔偿关系”,但是保险人和受害第三人之间却不存在直接法律关系,因而在责任保险中存在这一重要原则,就是“分离原则”[1]。
2.合同相对性原则合同相对性原则是民商法中确立的基本原则。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显现的能动性,开始逐渐突破合同相对性原则,其中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即是典型。
分离原则的法理基础就是民法上关于“债之相对性”的原理。
按照合同相对性要求,合同产生后仅对当事人双方发生法律效力,而不及于第三人。
(二)强制责任保险应用分离原则和合同相对性的弊端严格遵守分离原则与合同相对性原则不利于责任保险目的和功能的实现,不利于对受害第三人合法权益的维护。
责任保险的目的,特别是海上油污等强制责任保险的出发点,并非基于保险合同的补偿性,而是提高被保险人赔偿受害第三人的经济能力,从而为第三人提供充分、迅速、有效的损害补偿。
如果严格遵照合同相对性原理,受害第三人只能向被保险人提出赔偿要求,那么当被保险人拒绝赔偿、无力赔偿或脱逃赔偿时,依照保险业的“损失补偿”原则,被保险人未向第三人支付赔偿,则其就没有损失,保险人也就不需要向被保险人赔付,最后导致保险人逃脱责任,受害第三人利益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