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曹禺及30年代戏剧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49
第八章:曹禺与30年代戏剧第一节: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一: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1:中国现代话剧发端于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组织的春柳社(1906)2:《黑奴吁天录》上演,19073:话剧的内容与形式都有别于旧戏,故称作新戏/文明戏二: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1:五四时期现代话剧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一大批戏剧家,《终身大事》第一部分发表于正式刊物的剧作(1919年3月,《新青年》)2: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南国社3:爱美剧amateur: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不以营利为目的,摆脱商业化倾向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三:曹禺之前的话剧名家1:田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2:郭沫若:《三个叛逆的女性》3:丁西林:《一只马蜂》4:洪深:《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5:欧阳予倩,田汉,洪深被夏衍称作中国现代话剧的三个奠基人四:中国现代话剧的高峰——曹禺曹禺简介,南开话剧团,清华大学外文系;曹禺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曹禺的文学史地位第二节《雷雨》一:主要内容1:《雷雨》以29年代初的中国为背景,演绎两个家庭30年代的爱恨情仇与各种悲剧2:过去的戏剧: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蘩漪与周萍的畸形恋爱3:现在的戏剧:蘩漪对周朴园的冲撞,蘩漪,周萍,周冲,四凤之间的情感纠葛,周朴园与侍萍的重逢,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二:《雷雨》的主题意蕴1:从现实主义看,《雷雨》是一部社会问题剧:①封建专制,家长权威,阶级斗争,爱情悲剧②《雷雨》是否仅仅是一部社会问题剧?解读《雷雨》不能忽略曹禺的创作意图;《雷雨》序言;《雷雨》对于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曹禺的创作冲动——“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显然和阶级斗争无关,而是来自他对命运的感知,即人对命运的无尽抗争与命运对人的无情主宰,这一巨大难以调和的矛盾所造成的人的生存困境2:从人类生存的哲学层面看:《雷雨》是部命运悲剧①人物个个难逃命运之网;命运悲剧: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是最具典型的命运悲剧,以弑父和乱伦题材表现个人意志与残酷命运的冲突,人物极为逃避命运,命运却无可避免。
现代文学复习(一)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1、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文学青年中影响较大。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的。
3、“左联”:(1)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
(2)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40余人(3)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主要文学活动:①创办刊物。
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4、30年代重大的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批判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
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独立性。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第十四章30年代的剧作一、概况:上海五大剧社南国社(田汉);复旦剧社(洪深);上海戏剧协社(应云卫);辛酉剧社(朱襄丞);摩登剧社(陈白尘)“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与左翼戏剧运动1、反映人民困苦生活的剧作:田汉的《洪水》;2、表现反帝斗争的剧作:3、初期左翼剧作的局限:4、三十年代剧作的基本特征:(1)工人运动和农村生活得到较多反映。
(2)抗日救亡剧作和“国防戏剧”大量涌现。
(3)贯穿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性分析的剧作,艺术上成就较高。
(4)戏剧艺术趋于成熟。
(曹禺、田汉、夏衍为代表)二、李健吾等作家的剧作:1.李健吾(1904—1982),笔名刘西渭,山西运城人。
1919年开始戏剧活动代表作《这不过是春天》特点:时代性不强,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有自己的风格重人性分析,重人物内心矛盾冲突的揭示,重艺术技巧和形式的探索;对话俏皮利落,结构严密紧凑,趣味性较强。
贡献:创造了“善恶共存者”的形象系列。
2、袁牧之的戏剧独幕剧《一个女人和一个狗》。
3、白薇的剧作:白薇(1894-1987),原名黄彰、黄鹂,别号黄素如,湖南资兴人。
《打出幽灵塔》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在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矛盾中,又穿插了两个三角恋爱,情节多奇遇巧合。
三、曹禺的剧作(一)生平和创作概况:1、曹禺(1910年—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生于天津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祖籍湖北潜江。
万德尊养母薛咏南(家宝)南开中学南开大学政治系——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处女作《雷雨》。
1935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首次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
郭沫若赞扬“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
”1935年,在天津写出《日出》。
1936年,创作三幕剧《原野》。
1940年,又在江安写成了《北京人》。
1942年夏,将巴金的《家》改编成剧本。
《明朗的天》(1954年)、《胆剑篇》(1961年)、《王昭君》(1978年)。
1996年,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曹禺全集》,共7卷,300万字。
曹禺与三十年代的话剧创作第六章曹禺与三十年代的话剧创作第一节三十年代的戏剧运动一、无产阶级戏剧运动1929年6月,夏衍、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等中共党员发起成立上海艺术剧社,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
编辑出版专业性的戏剧刊物举行公演举办戏剧讲习班组织巡回演出1930年8月,以艺术剧社为基础,联合辛酉、摩登、南国等戏剧团体,成立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改称“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从事左翼戏剧运动。
至1935年底,为适应文艺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剧联”宣布自动解散。
左翼剧作都高度关注社会现实和工人农民的生活,表现革命和反抗斗争是左翼剧作的基本主题。
田汉的《乱钟》、《梅雨》、《月光曲》,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于伶的“江南三唱”等。
二、“国防戏剧1935年,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条件下,左翼作家转换了文学活动的中心内容,提出了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心内容的“国防文学”口号。
与此相配合,“国防戏剧”的口号应运而生。
由此,戏剧界的各种力量开始聚集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抗日救亡开始成为戏剧活动的基本主题。
夏衍的历史讽喻剧《赛金花》,洪深执笔的《走私》、《咸鱼主义》,尤兢执笔的《汉奸的子孙》等。
三、“农民戏剧实验”1932-1937年间,熊佛西应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干事晏阳初的聘请,带领陈治策、杨村彬等艺专戏剧系的部分师生到河北定县,作为“定县乡村建设实验”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展农民戏剧实验。
熊佛西将这一戏剧运动称之为“戏剧大众化实验”。
在定县期间,熊佛西创作了《锄头健儿》、《屠户》、《逼上梁山》、《牛》、《过渡》等直接描写农村生活的剧作;通过创建剧场的实践,逐渐形成了“观众与演员混合的新式演出法”。
第二节洪深、李健吾等的剧作洪深(1894—1955),江苏武进人,原名伯骏,字浅哉,曾用笔名肖振声、乐水等。
《五奎桥》“农村三部曲” 《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江南农村抗旱为背景,反映了农民与地主和官府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揭露了封建剥削者的凶恶面目,歌颂了农民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