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议论文的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147.50 KB
- 文档页数:12
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论证思路(过程)》独创练习耐得住寂寞才会赢王慧敏①人贡献社会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了成就,也就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最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却依然跟着凑热闹②多年前,看过一篇小说,题目和作者已记不清了,故事情节却难以忘怀:③有这么一个年轻人,上世纪70年代时,在京郊一个村里插队。
在那个年月,下乡知青干活很累,收了工大家都倒头大睡。
他却在土炕上铺上马粪纸,画些花鸟鱼虫。
这与那个时代的要求不符,有人就给反映到了县里。
谁知因祸得福,县文化馆美术组正缺人,便把他调来“接受再教育”。
④他依然不知疲倦地画他的花鸟鱼虫。
画室的玻璃被大风刮碎,他用破报纸一糊就糊了八年,从没向别人说起过此事。
涨工资时,全馆人都互相背后告状搞小动作。
他那里却没有半点动静,果然就没有涨上。
但他依然神态自若,跟没事一样。
⑤当别人都热衷于铺天盖地的“闹腾”时,他总是选择“看家”。
看家时,也总是画那两尾小鱼,几根水草,一串小气泡。
他在文化馆,就这样无声无息多少年月,春夏秋冬,无穷往复,是痛是痒,没人理会。
⑥若干年后,真正的艺术再次被社会重视,市里搞起了美展,不料人们在首次美展上,竟看到有三幅他的画,都是小金鱼吐泡泡。
后来,他名冠全城……⑦人的一生非常短暂,能做的事,非常有限。
不少人,往往耐不住寂寞,时常被潮流所裹挟,看别人怎么着,也马上跟着模仿。
一辈子几乎所有热闹都要参加,任何时髦的事都不放过,可是到了暮年你会发现:这辈子其实一事无成!⑧每个人出身的环境、天生资质都不一样,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擅长。
所以,一个门里挤,其实是作践自己。
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看了杀鸡都头晕的文弱书生,看了几本武侠书却要统领千军万马去攻城拔寨,能成功吗?从政也是如此,连周围几个同事的关系都搞得一塌糊涂,听到一点飞短流长都坐卧不宁,却想当市长、省长,能行吗?同样,连“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水则资车,旱则资舟”这样的基本经济学原理都不懂,却幻想着纵横商海,不赔得精光才怪!⑨新闻界的一位前辈,学养深厚,领悟力惊人,文章更写得别具一格。
议论文阅读专题27篇(含答案)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共27篇)目录1.为什么不读经典(彭程) (4)2.读书莫忘做笔记(汤欢) (8)3.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13)4.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 (18)5.快乐是一种能力 (24)6.儒雅之风 (29)7.做数字时代的“责任公民” (33)8.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 (37)9.谈孝(季羡林) (41)10.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张铁).. 44 11.人,要有五识 (48)12.储蓄人生 (52)13.“看脸社会”的悲哀 (54)14.莫让手机电脑毁掉汉字书写的美好(苑广阔) (56)15.敬业与乐业 (60)16.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64)17.高贵的“低头”(陈鲁民) (68)18.谈沉潜 (72)1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75 20.玫瑰和胶囊(沈奇岚) (78)21.成为你自己(周国平) (82)22.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86)23.读书使人优美(毕淑敏) (90)24.从拴象说开去 (96)25.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100)26.今(李大钊) (104)27.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 (107)1为什么不读经典(彭程)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
”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
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
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
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
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
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1.定义:作者在文中加以阐述和证明的主张和看法,是文章的灵魂。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2.要求:正确、鲜明。
正确:所提出的看法必须客观,实事求是,这些观点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考验。
鲜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绝不含糊。
3.句式:什么是什么;应该+动词短语;要(能)或不要(不能)怎么样。
4.提出方式及位置:题目、开门见山(开头)、材料(名言、典故、现象)引出、文中(分论点的位置往往在文章中间各个自然段的首句或尾句)、文末。
确定论点题1. 规律:问题常见的提问形式:(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XX事例说明了(意在表明)什么?(3)本文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2. 解题思路:审清题目,然后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去浏览全文,找出论点。
3. 方法:结合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及位置确定论点。
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1)标题揭示;(2)开头提出;(3)结尾归纳;(4)承上启下的句子;(5)文章没有直接提出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 技巧:1. 确定论点位置时:重点看题目、开头和结尾,或者找中心句。
2. 判断论点的标准:是一个表判断的主谓句,不能是修辞句或者否定句,如果是,要改为肯定的表判断的主谓句。
3. 自主归纳论点时:(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2)防止要点遗漏;(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必须防止任意“拔高”或贬低文章价值。
5. 注意事项:1.误把论点做论题。
我们要从定义和句式的特点入手去区分:(1)如果是论点,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是判断句,表明了作者对……问题的观点看法。
(2)如果是论题,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者虽是句子,但不是个陈述句或者判断句,)仅仅提出了本文要议论的问题或话题,没有表明作者的态度观点。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联系实际,谈感悟或看法教案联系实际,谈看法或感悟的复习教学设计【复习内容】议论文复习专题:联系实际,谈看法或感悟这类题型的答题方法指导【学情分析】根据摸底测验《论独处》的结果显示:全班40人,第一题答对C的人数是33人,选B的5人,选A和D的各一人,准确率82.5%。
第二题选择题选对B的37人,选C 的2人,选D的1人,准确率92.5%。
第三题问答题的平均分1.93分。
满分4人的6人,3分的5人,2分的15人,1分的5人,0分的9人(空白的2人)。
第三题是议论文阅读中的较常见的一种题型: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或感悟。
针对该题得分不高的现象,确定了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分析失分的原因,对症下药地针对这种“联系实际,谈感悟”题型提出解题的方法,旨在每生能提高0.5分到1分。
【教学目标】1、分析“联系实际,谈看法或感悟”这类题型失误原因2、提高解答“联系实际,谈看法或感悟”这类题型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提高解答“联系实际,谈看法或感悟”这类题型的能力难点:从命题者的角度,谈谈文本选择的标准和设计题目的初衷【教学思路】本课根据学生的摸底测验题《论独处》的答题情况,而重点设计了“联系实际,谈看法或感悟”这类题型的专题复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完成摸底测验卷《论独处》2、教师:给摸底测验卷《论独处》评分,统计每道题的得分情况,并分析失误的原因。
【教学活动】活动一:MVP颁奖任务与意图:教师出示《论独处》测验卷的各题的得分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第一、二题的正确答案。
了解第三题同学们的答题的情况,鼓励学生可以提升的空间很大,给予学生更多的信心。
过程与方法:一、导入新课人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孟德斯鸠说过:“喜爱读书,就相当于把孤独无聊的时光变成了巨大享受的时刻”。
我也喜欢读书,读睿智的书,感觉就像跟智者谈话,促我思考、让我明理、使我成长。
周国平的《论独处》就是这样一篇富有见地的议论文,请你跟着我进入议论文复习专题:联系实际,谈感悟或看法的学习,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
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型一:理解句子含义在议论文阅读中,句子含义题要求考生深入理解文中某些关键语句的内涵。
一、课内求法——教材议论文句含义理解例析(一)典例分析1、以鲁迅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一句话为例进行分析:“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首先,我们来看上下文。
在此之前,作者反驳了当时有些人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这句话是在阐述中国有真正有自信力的人。
接着,找关键词。
“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中国的脊梁”这些词是关键。
然后思考修辞手法。
这里作者用“脊梁”来比喻那些有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的人,形象地突出了他们的重要性和支撑作用。
再结合文章主题和中心论点。
这篇文章的中心是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这句话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有充满自信力、英勇奋斗的人存在。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来看,鲁迅先生怀着对民族的热爱和对那些英勇人物的赞颂之情,强调了他们的精神力量。
综合以上分析,这句话的含义是:鲁迅先生指出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有英勇无畏、坚定奋斗、为民众谋福祉、为真理献身的人,他们是民族的中坚力量,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自信和希望,即使在封建正史中被忽视或贬低,也无法掩盖他们的光辉。
他们的存在证明了中国人从未失掉自信力。
2、以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中的句子“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为例来进行分析。
首先看上下文,作者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论述了为什么要敬业,这句话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阐述。
关键词是“职业”“神圣”“可敬”。
没有明显的修辞手法。
结合文章主题,整篇文章围绕“敬业与乐业”展开,这句话是在强调对职业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来看,梁启超是在倡导人们要尊重每一种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综合起来,这句话的含义是:作者想要表达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都应该被视为神圣和值得尊敬的。
⼩编整理“2015年⼴西中考语⽂议论⽂阅读练习题”给各位考⽣,祝⼤家考试顺利。
更多2015中考资讯敬请关注。
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选段),回答16⼀19题。
(11分)怀疑不仅是从消极⽅⾯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切学问才会起来。
许多⼤学问家、⼤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位⼤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的《⼤学章句》,便问《⼤学》是何时的书,朱⼦是何时的⼈。
塾师告诉他《⼤学》是周代的书,朱⼦是宋代的⼤儒;他便问宋代的⼈如何能知道⼀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切学术也就停滞,⼈类的⽂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6.下⾯是对⽂段中⼼论点的把握,正确的⼀项是 ( ) (2分)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17.本⽂段为了证明中⼼论点⽤了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请问⽤了哪个事例论据?(3分)答:。
18.⽂中划实线的句⼦哪些是正⾯说理?哪些是反⾯说理?(3分)答:。
19.⽂中划波浪线的句⼦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3分)答:16.B17.⽤了清代⼤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
18.前两句从反⾯说理,后两句从正⾯说理。
中考总复习——议论文阅读责编:高菲考点透视议论文阅读部分的考查,以辨析论点、掌握论据、理清论证结构、分析论证方法为基础,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前提下,考试的重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针对论点设题,包括总论点和分论点。
2.针对论据设题,包括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概述论据和具体论据。
3.针对论证方法设题。
常见的论证方法包括道理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4.针对文章结构段落设题,包括对某些在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重要句子和重要段落的理解。
5.针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设题。
知识讲解明确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解这类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大多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即先提出论点,再组织论据证明论点,如《谈骨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也有将论点放在文末的,这是因为有些文章先列举大量论据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中心论点,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还有些议论文将论点放在文章中间,这是因为文章一开头便引入一定的事例或现象,并对这些事例或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之后才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再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如《想和做》。
了解了以上这些情况,当题目要求你找出中心论点时,首先应到文章开头部分找,然后再到文章末尾找,最后才去文章中间找。
中心论点找出来之后,再用文中的论据去检验它。
若论据能证明这个论点,那答案就正确无疑。
当题目要求你找出某个段落的论点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先在段首找,再在段尾找,最后才去段落中间找。
找出来之后再用本段的论据去检验它即可。
论据的分类及作用针对论据设题时,考查方式一般有三种:1.要求考生找出文中用了哪些论据。
对这类问题只要将论据一一找出并简明扼要地概述即可。
但应注意的是,概述事实论据时要注意每个论据都是有名有姓有事实的,不要表述不全。
2.要求考生将论据进行归类。
这时考生要清楚,论据只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大类:将历史事件、生活中的事例以及具体的统计数据等归入事实论据,将名言警句、大家公认的公理、原理和科学上的定理、定律等归入理论论据即可。
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07 议论文开头的作用(原卷版)考点穿透议论文标题/开头的作用及常规答题模式一篇议论文,以一个发人深省、妙趣横生、让人耳目一新的小故事、小现象开头,是很多作者经常采用的开头方法,因此,命题者也经常根据议论文的这种写作特点,选择典型文章,设计此题型,考核学生:作者以一则小故事开头,有何用意(目的、好处、作用)?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很挠头,其实如果你掌握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角度,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和题目联系起来看,思考这则小故事(现象)是否有一一点题的作用有些议论文标题,如:《由老虎被缚田边所想到的..》、《观电影〈焦裕禄〉有感》等,受标题的限制,如果开头不具体讲述标题提到的内容,读者无法理解标题的内容指的是什么具体内容,这样的文章,开头必然要具体讲述,给读者以交代,让读者明白,自然,开头的这则小故事,就有了点题的作用。
二、同论题联系起来看,思考这则小故事(现象)是否具有——点明论题的作用文章开头的小故事,一般都是本文的论题。
有的是论题的具体化。
例如题目是《论友谊》,文章开头就讲述马克思和恩科斯的友谊故事,这样的故事不过是标题中的论题的具体化,其作用就是点明论题,并将论题具体化。
三、分析它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思考这则小故事(现象)是否具有——引出中心论点的作用一般以小故事开头的文章,都是先讲述故事,然后针对故事做简单剖析,然后归纳总结,自然引出中心论点。
例如上面提到的《负责才能自责》,文章开头的小故事,在正文中就起到引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有的文章标题是中心论点,开头的故事就是整篇文章的论题。
四、和论据联系起来看,思考这则小故事(现象)是否——充当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五、和文章的结尾联系起来看,思考这则小故事(现象)是否——与结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严谨议论文,以故事开头的文章,结尾常常要概括重提这个故事,或者重复强调故事的本质内涵——及本文的论点,或者在故事蕴含的道理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得出结论。
201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议论文的阅读○课○标○要○求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知○识○整○理○及○提○示(一)议论文知识一览表(二)议论文解题策略一览表○典○型○例○题○及○解○析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成功的秘诀(16分)⑪古往今来,成功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采撷成功的花朵,是芸芸众生共同的追求。
那么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成功要有鸿鹄之志;有人认为,成功要得到命运的垂青……其实,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⑫自信是对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
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的项羽,做出了破釜沉舟的壮举,孤军突进,一举击溃秦军主力,创下“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军事神话。
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仕途失意后,用全部才情打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诗歌世界,流芳百世,光耀千秋。
坚信不走寻常路才有光明前途的李娜,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职业化的道路,一路走来,先后在法网和澳网封后,彻底打破了欧美选手对四大满贯赛事的统治局面,成为亚洲网坛一姐。
坚信付出终有回报的阿宝、“大衣哥”、“草帽姐”勇敢地登上了央视舞台,借助星光大道这一平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草根明星。
必胜的信念为人插上了飞向成功之巅的翅膀。
⑬自信是对目标执着的追求。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当一个人执着于一个目标,并脚踏实地不懈奋斗,他一定会收获辉煌的成功,至少会书写一段无悔的人生。
正如居里夫人曾对友人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要有恒心……无论代价有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为了改变新中国的贫油面貌,李四光风餐露宿,披荆斩棘,足踏千山,脚涉万水,风尘苦旅30载,相继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多处油田,并成功预见了今天正在开发的新疆大油田,成为共和国杰出的地质学家。
为了解决亿万生命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废寝忘食、潜心钻研,以稻田为家园,视秧苗为亲人,白首不坠青云之志,浮华难动济世之心,为中国和世界粮食生产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为了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和谐中国,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对工作一丝不苟;无私奉献,为他人雪中送炭。
在他的感召下,雷锋精神在大江南北薪尽火传,而他也成了人们心中一座巍然的丰碑。
所以,若想成功就得坚韧执着,就要忠于自己的梦想。
⑭历史上无数成功的事例和经验证明了自信之于成功的重要,然而,盲目的自信是自负,要不得。
前秦苻坚,过于自信,刚愎自用,导致80万大军在淝水之战中惨败,他自己也身中流箭,仓皇逃回北方。
骄傲自满,毫无自知之明,怎能不吞下失败的苦果?真正的自信,应当建立在对自己、对他人、对时势清醒认识的基础之上。
⑮青年朋友,愿你选定目标,坚定信念,锲而不舍地去奋斗,早日踏上成功之路。
(2014辽宁省丹东市中考议论文阅读题)1.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写在答题卡上。
(3分)[答案]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解题思路分析]本文的题目“成功的秘诀”是本文的“论题”,不是论点。
这是一个词组,不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不能作为论点。
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先问“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再用两句“有人认为”进行铺垫,最后导出本文要论述的中心论点——“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2.选文第⑫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答案]举例论证。
举项羽、李白、李娜等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自信是对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的观点,进而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题思路分析]这个题目首先要审题,先确定范围是第(2)段,不能到其它段或全文去找,其次要关注“主要”一词,这一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很明显有“举例论证”,但有人会认为也使用了“引用论证”,但从全段来看,主要还是举例论证。
段中引用名句的目的不是为了论证观点,而是为了引出人物。
“举例论证”也可写作“事实论证”,但不能写成“举例子”,这是很多初中生容易犯的毛病,跟说明方法混淆了。
在答作用的时候,要先说“有力地论证了‘自信是对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这一分论点,然后再说“进而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要注意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3.请为选文第⑫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分)[答案]所补充的论据能够证明论点,语句通顺,内容表达准确即可。
(3分)示例:坚信中国人也能在世界田径赛场上扬眉吐气的王军霞,坚定信念,驰骋赛场,不仅打破了世界记录,还获得了世界田径最高荣誉——欧文斯奖。
[解题思路分析]前面在解题策略中说过,补写论据一般要针对观点进行补充,不能张冠李戴,要和前面的论据保持一致,又要体现不同的代表性。
前面举了一个古代军事上的例子,接着从体育界和文艺界举了两个现代的例子。
这些论据非常充分,代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领域。
在补充论据时,最好要考虑这种不同的代表性。
可以举“莫言”(文学界)、“张海迪”或“海伦·凯勒”(残疾人)(中外)等例子,当然如果你一时想不到,也可以举与前面领域相同的例子,比如体育届的其它人物成功的例子。
所举的例子一定要真实可信。
4.简要分析选文第⑬段的论证思路。
(4分)[答案]首先提出“自信是对目标执着的追求”这一分论点,(1分)然后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进行证明,(2分)最后收束本段,强化这一分论点。
(1分)[解题思路分析]这一段的论证思路非常清晰,是典型的议论文三段论式的结构,即提出问题(分论点)——分析问题(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进行证明)——解决问题(总结全段,强调分论点)。
这篇文章无论从整体来看,还是从局部段落来看,都是采用这一论证结构,在平时进行议论文专题训练和议论文写作时都要熟悉运用这种思路。
5.选文第⑭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论证了“盲目的自信是自负,要不得。
”(1分)对上文进行了补充论证,使论点更明确,论证更严谨。
(2分)[解题思路分析]这是一个分析题,分析某个段落的作用。
要答好这个题,首先要弄清楚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运用归纳法,找到段首句中的“盲目的自信是自负,要不得”是这一段中的中心句,也是这一段的分论点,后面的内容是对这个分论点的证明。
再将这一分论点与前两个分论点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这个分论点是对上文两个分论点的补充,可以使论点更明确,论述更全面,论证更严谨。
(二)读书杂谈(节选)(12分)鲁迅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
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
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
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
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
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
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
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
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
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
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
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吧。
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
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
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
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
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
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
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
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
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
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选文略有改动)1.在下面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3分)选文第①段点明读书的话题,第②段主要阐述,第③段阐述嗜好的读书,第④段就爱看书的青年读书提出了的建议。
[答案]职业的读书;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解题思路分析]本题属于考查文段的归纳能力的试题,解答时要对相应的文段内容进行概括。
在第②段的开头,作者先讲了两种读书——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接下来作者重点阐述了职业的读书,下一段再阐述嗜好的读书。
第④段,作者在讲完两种读书后,对另一种读书进行了补充,即“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抓住这一句,要点就抓住了。
2.选文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大概”能否删去?请说出理由。
(3分)[答案]不能删去。
“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它就绝对化了,表述不严密,所以不能删去。
[解题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解答这类试题的方法与解答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方法类似,首先要答“不能删去”,回答理由是从两方面作答:一方面是该词的意思和在文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去掉之后会产生什么后果。
3.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分)[答案]比喻论证,把嗜好的读书比作游公园,形象地论证了嗜好的读书因随意而有趣味的特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