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同级运算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二年级同级运算教案教案标题:二年级同级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二年级同级运算的概念,学会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材:二年级数学教材、教学卡片、数字卡片等。
2. 教具:小黑板、彩色粉笔、地板上的数字网格等。
3. 课前准备:复习课前所学的数字和数学符号。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教师可提问学生一些相关的问题,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哪些同级运算的例子?”“你们知道同级运算是什么意思吗?”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呈现:- 教师准备一些数字卡片,例如2和3,让学生进行加法运算,教师可以拿出2个数字卡片示范,将两个数字卡片放在一起,问学生这两个数加起来是多少。
再逐步增加难度,直到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加法计算。
- 教师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减法运算的呈现,示范减法计算过程,让学生根据示例进行模仿。
3. 操练:- 教师将地板上的数字网格用彩色粉笔画出,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些数字卡片。
学生轮流拿出一张数字卡片,然后把数字卡片放到地板上的数字网格中的相应位置上,再根据数字卡片进行加法或减法计算。
最后,每组学生比较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并进行小组比赛。
- 教师可以使用教学卡片进行示范,并进行巩固练习,随机选择学生进行同级运算。
4. 总结与拓展:-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二年级同级运算的概念和方法,强调加法和减法计算的基本原则。
- 拓展: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拓展问题,如“如果有两个数字卡片都写着2,你能够用加法多快地算出它们的和吗?”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四、作业布置:请学生将同级运算的相关练习题完成并写在作业本上,可以提供一些练习题和例题供学生参考。
五、板书设计:- 同级运算- 加法:示范+练习- 减法:示范+练习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二年级同级运算的概念,学会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同级混合运算-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二年级数学下册》同级混合运算部分,依据人教版教材编排。
主要涉及整数四则运算中的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同级混合运算的概念理解和运算方法。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概念,掌握同级运算的顺序,并能够准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例题的讲解和练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1. 同级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的掌握。
2.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情况处理。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同级混合运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讲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规则和运算顺序,通过例题示范如何进行计算。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通过小组讨论和竞赛,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同级混合运算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条理清晰,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同级混合运算2. 教学目标3. 教学难点4. 教学内容5. 例题及解答过程6. 练习题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能够巩固学生对同级混合运算的掌握,包括基本练习和挑战性练习。
基本练习旨在让学生熟悉运算规则,挑战性练习则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和调整。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期望学生在学习同级混合运算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级混合运算》(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同级混合运算》,主要包括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即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概念,掌握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概念,明确运算顺序。
2. 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教学难点:1. 学生容易混淆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 学生在简便计算过程中,容易忽略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用于展示例题和讲解运算顺序。
2. 学生准备练习本和笔,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简单的混合运算题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运算定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 教师通过PPT课件讲解同级混合运算的概念,明确运算顺序。
2. 教师举例说明同级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 教师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同级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家长签字,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1. 《同级混合运算》2. 教学内容: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3. 教学目标: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概念,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4. 教学难点: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简便计算方法5.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同级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 家长签字,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概念,掌握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同级运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同级运算的定义;
2.能够运用同级运算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同级运算的定义;
2.运用加减法进行同级运算。
难点
1.深入理解同级运算的概念;
2.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同级运算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1.课件:包含同级运算概念和实例的课件;
2.板书:同级运算的定义和示例;
3.教具:实际物件或图片,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同级运算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出示一幅图片,上面有一些水果。
询问学生图片上有多少个苹果,多少个梨,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总共有多少个水果。
2. 学习同级运算
1.引导学生通过例子感受同级运算的概念;
2.讲解同级运算的定义,并和学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
3.教师出示几个例子,让学生在纸上进行同级运算的练习。
3. 拓展练习
1.提供更多的同级运算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
2.分组讨论解答,分享不同的解题思路。
4. 总结
让学生回答同级运算的定义,并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思考如何运用同级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同级运算的概念并掌握运用加减法进行同级运算。
通过生动趣味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是本课时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基本概念和
技能。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5.1《混合运算(同级运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混合运算(同级运算)》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同级运算的顺序规则,能够正确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对数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可能会对运算顺序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同级运算的顺序规则。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同级运算的顺序规则。
2.培养学生进行混合运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同级运算的顺序规则。
2.学生能够正确进行混合运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混合运算的图片、视频等。
2.学具:小卡片、计算器等。
3.分组标志:贴纸、小红旗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混合运算场景,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运算有什么规律?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同级运算的顺序规则,如先算加法再算减法,或者先算减法再算加法。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例题,找出运算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同级运算的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混合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同级运算顺序规则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拓展练习,如设计一些复杂的混合运算题目,让学生尝试解决。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同级运算的顺序规则。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混合运算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同级运算的顺序规则。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5 混合运算—(同级运算)》27-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主要让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同级运算的规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方法,对数字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对同级运算的顺序理解不够,容易出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同级运算的规则,提高运算正确率。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2.难点:让学生理解同级运算的规则,提高运算正确率。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同级运算的顺序。
2.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运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图片、道具等。
2.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计算场景,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计算按照什么顺序进行?2.引导学生发现同级运算的顺序,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1.讲解同级运算的定义和规则。
2.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理解同级运算的顺序。
3.引导学生总结同级运算的规律。
操练(10分钟)1.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混合运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发现运算中的错误,并改正。
巩固(10分钟)1.利用游戏教学法,设计一些有趣的运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知识。
2.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年级数学下册《同级混合运算》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下册第五单元p47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第一题二、教学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综合算式。
2、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
四、教学难点: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教学准备:课件,主题图五、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师:同学们快速的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连加连减是什么样子的,怎么进行连加连减的计算。
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看谁能又快又好的说出这些题的运算顺序和运算结果。
起来回答的同学先念题目,再说运算顺序,最后说出这个题的结果。
(学生回答时,教师提示先算······再算······)借助问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看到屏幕,图上画的是在什么地方,都有谁,在干什么?学生观察以后回答。
教师出示题目: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师: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下题目,读得过程中,请大家找出条件和问题?学生读。
师:同学们,你找到的第一个条件是?第二个条件是?第三个条件是?问题是?师:要求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
要先求出什么?(中午有多少人。
)师:所以,中午有多少人该怎么求?(53-24=29(人))师:然后用中午的29人加上上去又来了的38人,就可以求出下午的人数,列式是?29+34=63(人)师:还可以怎么列式?生:53-24+38=63(人)师:同学们,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
同学们,你能说说这样的综合算式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学生说。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对。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混合运算-同级运算 - 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混合运算中的同级运算进行讲解,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同级运算的概念,掌握同级运算的顺序和法则,以及能够熟练运用同级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同级运算的含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同级运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掌握同级运算的顺序和法则。
2. 理解和运用同级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计算器、练习题。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练习本。
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同级运算的概念。
2. 新课讲解- 讲解同级运算的顺序和法则,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3. 课堂练习- 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同级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与反思-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板书设计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混合运算-同级运算 - 人教版2. 正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同级运算的知识。
2. 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同级运算实例,进行记录和分析。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了同级运算的顺序和法则,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在课后,通过作业和反思,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注:本篇文档共计约2000字,由于篇幅限制,部分内容进行了精简。
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需要进行拓展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本节课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同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同级混合运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但对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顺序还不够清晰。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和重复练习,但同时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和实际操作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含有多个运算符号的混合运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运算过程。
2.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用于讲解和演示。
2.设计数学游戏,准备游戏道具。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4.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回顾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同级混合运算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运算顺序。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纸上或计算器上完成同级混合运算。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预案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中的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方法一:分步算式方法二:综合算式
53-24=29(人)53-24+38=67(人)
29+38=67(人)
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2)这道综合算式有几种运算?
(3)揭示课题:混合运算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
怎么算的啊?
(3)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往右按顺序算。
4.计算15÷3×5,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出示:15÷3×5,学生说说这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引导学生观察小结:只有乘、除法,也要从左往右按顺序算。
(三)交流小结运算规律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23+6-11 2×8÷4 72÷8÷3
= □○□= □○□= □○□
= □= □=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在练习本上脱式计算。
48-8+17=48÷8×9=
(1)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2)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改错。
(课件出示)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