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艾灸治疗心悸症1例
- 格式:pdf
- 大小:61.33 KB
- 文档页数:1
心脏病的艾灸治疗:很强大
2021-10-09
心脏病 = 寒湿太重 + 气血双亏
1
心脑供血不足:任脉上下灸(每天3柱)
左胸前区——膻中穴(哪儿胀闷痛就多灸)
督脉上下灸(每天3柱)
心俞——厥阴俞(重点灸)
2
心脏病(惊悸、怔忡):任督二脉膻中穴——至阳——心前区心包经——内关——极泉
3
心脏病(胸闷、胸痛):腹背部穴位
腹部(20分钟)背部(30分钟)心包经(20分钟)
膻中、内关、神门、至阳、心俞、厥阴俞、膏肓、中脘
4
心脏病(心绞痛、心梗发作):速灸
乳头四周+极泉穴+神阙+足三里+气海+关元+中脘
膻中、内关、至阳、厥阴俞、少海、心俞
5
心脏病(呼吸有压迫感):速灸
心前区+心上区+心后区+膻中穴+内关
6
心跳过速:灸
心俞、肺俞、膻中、厥阴俞、至阳、内关
心气虚加:足三里;气阴两虚加:三阴交
气滞血瘀加:膈俞、三阴交
7
心跳过缓:灸
心包经、至阳、通里、阴郄、劳宫
8
改善供血:灸
百会、大椎、安眠穴、涌泉
每晚:艾叶泡脚(睡前)
9
气血双亏:先灸
百会、中脘、关元、足三里、膻中、心俞
再灸膻中穴、至阳、心前区、心包经、三阴交、血海+拍打心包经。
医案一九七:炙甘草汤治愈心悸半月案医案一九七关键词:阿胶与黄明胶;下血;阿胶或黄明胶可能会导致月经量少或闭经孙某,女,44岁。
初诊日期:2019年11月8日。
主诉:反复心悸半月余。
现病史:患者半个月前出现心悸,心中堵闷感,每天均发作,多于上午8:00至9:00间发作,每次心慌持续数秒,间断反复出现持续约1小时,活动及户外则无心慌。
刻下症:反复心悸,身上怕冷,疲乏易困,口干,眠安,大便偏稀,小便调。
查体:体形中等,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笔者临床体会到炙甘草汤的方证是:心悸亢进,精神萎靡,体质虚弱(多偏瘦),口干,皮肤枯燥,大便干燥。
本案患者心悸,疲乏易困,口干,符合炙甘草汤的方证,故辨证为炙甘草汤证。
诊断:心悸炙甘草汤证。
治疗:方用炙甘草汤。
生甘草16g,生地64g,麦冬32g,火麻仁5g,大枣35g,党参8g,桂枝12g,阿胶珠8g。
7剂,日1剂,水煎服,煎药室代煎,1剂出3袋汤药,每袋汤药加10ml白酒一同重新煮沸,早、中、晚饭后半小时服药。
二诊(12月16日):服药3天后心悸好转约80%,仅平卧时仍感轻微心慌,容易疲乏,患者诉月经量较前明显减少,至少减少约1/6,大便1日2次,大便成形,夜尿0次。
治疗:方用炙甘草汤。
生甘草16g,生地64g,麦冬32g,火麻仁8g,大枣35g,党参8g,桂枝10g,生姜16g,肉桂2g,黄明胶10g(自备)。
14剂,煎药法同前。
患者述近两周未发作心慌。
随访2周未见复发。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阿胶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卷二》,别名傅致胶,其中描述“味甘,平。
藏医的治疗⽅法丰富多采,根据不同的病症,灵活运⽤。
(⼀)药物治疗 根据藏医的理论,⼈体由三因素,即隆、⾚巴、培根构成,三者之间在正常情况下保持协调和平衡状态,疾病是由于这三者失去协调与平衡。
⽤药物治疗的⽬的,就是要矫正这种不协调状态,重新恢复平衡。
另外,以疾病的性质⽽⾔,⼤致可以分成寒热两⼤类型,药物也有寒热属性的不同,利⽤这种特性,来纠正疾病的寒热偏胜,达到治病的⽬的。
在⽤药物治疗时,藏医主张⽤药引⼦,以便把所⽤的制剂引向患病的部位,例如⽤⽩糖做为药引⼦治疗单纯性的热病,也就是不杂有其他合并症者;⽤红糖块做引⼦治疗寒性病;甲蜂蜜做引⼦以治疗培根病或黄⽔病等等。
除药引⼦之外,对药物的服法也有讲究,以保证较好的疗效。
⽐如说,丸药⼀般是⽤开⽔送服,其中寒性病⽤热开⽔吞服;热性病则反之,⽤凉开⽔送服;⾄于混合型的病症,亦即寒热兼有的,就⽤温开⽔送服。
凡隆病宜⽤动物⾻熬的汤送服,⾚巴病宜⽤獐⽛菜汤送服,⽽培根病则宜⽤芫荽⼦熬的汤送服等。
对于服药的时间,藏医也⽐较讲究,尤其要注意与进⾷时间互相配合,以获得的疗效。
此外,⽤药物治疗还要注意在复杂病症中的⽤药原则,要分清病症的主次及标本。
⽐如,⼈体内部的各种病症,应当先调理脾胃,以改善⾝体的营养状态,因为脾胃是⾝体抗⼒的根本;对⼼、⼤肠、命脉这三种患病者,应该以调理隆的协调为主;⽽对胃、脾,肾这三者的病症,应以调理培根的协调为主;对肺、肝、胆三者的病症,应以调理和清理体内的热为主,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疗效。
(⼆)放⾎疗法 这是藏医治疗学中⼀种颇具特⾊的治疗技术,具有较好的疗效。
施⾏放⾎疗法必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放⾎时间、部位、⼿术过程及放⾎量等等。
适应症:放⾎疗法适⽤于热性病症及体质壮实的患者。
如瘟病、波动热、扩散伤热、疖肿、丹毒、黄⽔病、⿇风病、疮疡症等等。
⽽有⼀些病症则不宜⽤放⾎疗法,如偏寒性病症,象浮肿、胃⽕不⾜的胃寒消化不良、隆病及培根病,对于孕妇、虚弱、产后、⼩⼉、七⼗岁以上⽼年⼈等,均为禁忌之列。
藏医霍尔麦艾灸法治疗“隆性高血压”的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4-04-10T09:41:17.7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9期供稿作者:普化才让更太措[导读] 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常伴有其它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需要进行综合干预。
普化才让更太措(青海省南宁市藏医院 810001) 【关键词】藏医霍尔麦艾灸隆性高血压疗效效益【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273-01 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常伴有其它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需要进行综合干预。
它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定期测量血压;规范治疗,改善治疗依从性,尽可能实现降压达标;坚持长期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
抗高血压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两种方法,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坚持治疗。
在藏医中高血压分为隆性高血压和血性高血压,其隆性高血压的认识:在藏医中隆是一切疾病之致病根源,并起着引发疾病与播散疾病的作用,凡寒热病中都会存在隆的功力,同时也成为促使热病复发和结束生命之重要原因。
隆的本性凶暴,容易促使各种病情加重,因此先要防治隆病的根源是重中之重。
隆性高血压是人体共存的隆与血,由房劳过度,饥饿,睡眠不足,寒风吹袭,言语过多,失望悲恸,思虑过多,寒性食物等所引发。
在藏医理论及临床上对此病有很多不同的治疗方法,如饮食疗法,药物疗法,放血疗法,艾灸疗法等。
一藏医霍尔麦艾灸疗法根据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记载的一种藏医特色艾灸疗法,此疗法在古籍中提到安神作用,主要适用于隆病,心脑病,精神分裂症,健忘症。
经过这几年的临床经验,我们发现这种外治疗法对于隆性高血压也有显著疗效。
此疗法是根据经络走向和隆穴位处对应热熨,作用:1、经皮吸收压制隆偏盛的药物肉豆蔻、小茴香、酥油、白石英从而调节平衡三因(隆、赤巴、培根)起安神、镇静作用。
【艾灸】心慌气短、心悸胸闷,灸灸这里就好了!谢某,男,36岁。
2010年9月1日初诊。
主诉:时常心悸、心惊、胸闷,已有3年。
晚上听到稍大声响就心惊心悸特别恐怖,遇有情绪刺激,诱发加重。
经省人民医院心电图诊断为室性期前收缩,动态心电图检查,日频发期前收缩1万5千多次,曾服用多种中西药治疗,病情如故,迁延不已。
现状:心悸、心惊、胸闷,腹脘胀满,舌质淡白嫰,薄白苔,脉沉弱。
心电图诊断:频发性期前收缩。
中医辨证:心气虚弱。
取穴:大椎、心俞、神道、中脘、关元、足三里。
施用麦粒灸,每日1次,每穴7~9壮。
施灸30次,自我感觉良好,心率基本正常,偶有期前收缩,已无心惊。
施灸40次,心率正常,期前收缩完全消失。
尚感脘腹稍有胀满,嘱继续施灸。
患者王某,女,30岁,经商。
2010年6月7日初诊。
主诉:近2个月时常胸闷、气短、心慌。
尤其上楼时、情绪激动时,发作更明显。
经县医院心电图检查,诊为室性期前收缩。
服西药治疗无效。
因是邻居,见每日来诊所灸治的人很多,故来求灸治。
该患者前半年因肥胖,针灸减肥,饮食受限,体重由原来的150斤减至110斤。
渐出现胸闷气短,近时加重,脉细弱,舌质淡红,舌体偏瘦。
中医辨证气阴不足。
直接灸,停服一切药物。
取穴:大椎、关元、足三里、心俞、神道。
每日1次,每穴7~9壮,灸疗5次,明显感到不胸闷,心慌气短也有好转。
连灸30次,上下5楼也不感到心慌气短。
心电图检查无异常,随访3个月,感觉良好,无复发。
按:因针刺减肥,限制饮食,耗伤气阴,不能荣养心经,故出现胸闷气短心悸,取大椎、关元、足三里,调整阴阳,补益气血。
心俞、神道,安神养心,宽胸理气,诸穴相配,施以温灸,很快见效。
藏医外治艾灸疗法治疗隆型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对藏医外治艾灸疗法治疗隆型冠心病的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我院在2021年7月-2022年7月间共收治96例隆型冠心病患者,组织患者进行抽签分组,均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8例,参照组以常规西医治疗,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入藏医外治艾灸,对比两种治疗方法在临床效果方面的差异。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83%,高于参照组患者的77.08%(P<0.05);研究组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参照组出现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2%,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藏医外治艾灸治疗隆型冠心病确有显著疗效,患者症状减轻,治疗效果提升,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藏医;外治艾灸;隆型冠心病冠心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若不及时加以治疗,病死率较高,其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根据世卫组织意见,可将隆型冠心病分为五大类,包括无症状心肌缺血、猝死、心绞痛等,西医治疗隆型冠心病虽有一定效果,但因服药产生的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不小的影响。
藏医发源于青藏高原,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且历经上千年发展积淀,对于隆型冠心病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1]。
藏医认为,隆型冠心病的发病与患者饮食不当,进而引发身体三大因素紊乱,四大功能失调有着密切关系。
外治艾灸是藏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本文对藏医外治艾灸隆型冠心病的效果展开探讨,现有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在2021年7月-2022年7月间共收治96例隆型冠心病患者,组织患者进行抽签分组,均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在已知情后同意参加。
研究组中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在36-73岁之间,均值为(55.78±5.26)岁;参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在37-72岁之间,均值为(55.45±5.31)岁。
那些不常见的藏医外治疗法对于藏医学来说,其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始终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藏医学的发展不仅体现出了我国医学的进步,同时也是我国藏民族相当重要的文化传统。
对于藏医学来说,在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同样在不断地进步,并且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风格,也拥有了自身独特的体系。
藏医学所包含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四种,即饮食疗法、起居疗法、药物疗法和外治疗法。
我们今天主要探讨的,是藏医学中外治疗法,目前,藏医外治特色治疗项目有100多项。
1.藏医外治疗法的历史沿革所谓藏医学,是基于我国藏民族的基础医药知识之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结合了其他民族的医学精髓,从而慢慢形成自己独特体系的民族医学。
藏医学外治疗法是藏医学的重要内容,其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
主要体现在,远古时期的藏族居民已经知道可以通过热敷的方式来达到止痛效果,通过多喝热水可以缓解多食消化不良的症状。
而在公元前的“苯古”文化时期,藏医学的理论体系初见端倪。
相关医书中记载着,关于藏医学外治疗法的理论依据,并对外治疗法的具体运用进行详细讲解,同时,对不同症状的不同治疗方法也进行了分类。
藏医学外治疗法的第三次发展在公元前100年,这个时候的医学体系已经逐步形成,除记载了外治疗法的理论、分类等外,也逐渐将相关手术应用到日常的外科治疗中,如骨伤手术,缝合手术等。
接下来,在公元6世纪中叶,藏医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眼科外治手术。
公元430年,发明金针开合术。
公元8世纪以后,基于时代背景,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藏医学开始吸收其他民族的医学精髓,使相关医学体系更加完善。
逐渐形成了针刺放血、灸法、药浴、涂擦、穿刺法等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公元1890年,藏医学创新发展了纯金针火灸、“诺嘎”刺血技术等藏医外治新疗法。
1976年,藏医学走向了藏医日常的临床诊疗工作中。
1986年,设立了专门的藏医外治专科,组建了以老专家为重点的专业技术队伍,开展了对脑溢血、偏瘫等疾病的治疗和研究。
神门(双⽳)各灸25分钟
6⽇膈俞(双⽳)
膻中(单⽳)
巨阙(单⽳)各灸25分钟灸30分钟灸30分钟
7⽇厥阴俞(双⽳)
少海(双⽳)各灸25分钟各灸25分钟
8⽇天池(双⽳)
间使(双⽳)各灸25分钟各灸25分钟
9⽇肾俞(双⽳)
照海(双⽳)各灸30分钟各灸25分钟
1.马⽼这套⽳位艾灸,可以治疗所有的⼼脏疾患,包括风湿性⼼脏病、冠⼼病、⼼肌炎、⼼律紊乱及各种⼼脏疾患都可以⽤这些⽳位艾灸。
艾灸选择也很重要,这⾥推荐红龙陈艾。
2.以上⽳位循环灸⾄愈,每⽇灸脐30分钟。
3.我提供的艾灸⽅法⽐较简单,⽅便百姓寻找治疗,马⽼的艾灸选⽳⽐较系统。
你如果艾灸时间长了,也就学会了变通。
4.选⽳和艾灸时间的长短,都要根据每个⼈的不同体验来治疗。
如果你有时间艾灸,那么我建议你腰腹部要多下功夫,肢体可以15-20分钟,不⼀定拘泥于25-30分钟。
⼀般我的临床体会是,肢体对热⽐较敏感。
⽽腹部,背部和腰部,对热的敏感度差之,尤其是督脉,也许是阳经的关系。
注:以上为患者个⼈体会,不代表红龙丹⼼观点
你有故事,我有酒,把你和“红龙丹⼼”之间的故事讲给我听,我等你哦!。
藏医与中医艾灸疗法的对比分析研究
李应存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艾灸疗法是藏医与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对藏医与中医艾灸中艾叶的采集季节、艾条的制作、灸法适应症、艾灸部位、艾灸方法、艾灸功效及艾灸注意事项等方面列表进行陈述,对比分析各自的共性与独到之处,表明藏医艾灸法与中医艾灸法在许多方面都具有融会贯通之处,两者应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使中华民族艾灸方法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进而为人类的医疗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总页数】3页(P192-194)
【作者】李应存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浅谈藏医放血疗法和艾灸疗法的区别 [J], 李先加
2.简述藏医火灸疗法——以艾灸为例 [J], 林扎西卓玛;
3.藏医外治艾灸疗法治疗隆型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J],
4.藏医外治丹者美扎艾灸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应用 [J], 更太措
5.藏医外治艾灸疗法治疗隆型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J], 卓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穴位艾灸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眩晕、耳鸣心悸是指自觉心跳加快并且加强,伴有心前区不适感,有心脏跳动异常快速,或不规则现象存在。
此病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
心悸虽然没有生命之忧,但病情会时好时坏,迁延不愈,严重的甚至令人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艾灸能疏经活络,调气血,根据不同的症状加艾灸副穴可防治这一疾病。
治疗心悸的特效穴位:心俞穴、内关穴、足三里穴、脾俞穴、肾俞穴、气海穴● 一般艾灸艾灸心俞穴心俞穴的位置:心俞穴位于背部肩胛骨内侧,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艾灸方法:此穴需两人配合艾灸,宜采用回旋艾灸。
艾灸时,被艾灸者俯卧,艾灸者站于一旁,手执艾条对准艾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艾灸。
艾灸时间:每日艾灸1次,每次艾灸3~15分钟,艾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最好在每晚临睡前艾灸。
作用功效:理气宁心。
艾灸内关穴内关穴的位置:内关穴位于手臂内侧,腕关节横纹中央上2寸处,左右臂各有一穴。
艾灸方法:取坐姿,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艾灸。
艾灸时间:每日艾灸1次,每次艾灸3~15分钟。
作用功效:养心安神,理气宁心。
● 辨证加艾灸症状:心悸的同时出汗、气短。
加艾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的位置: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约4横指宽)、胫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一穴。
取穴时,可将同侧手掌心正对膝盖骨中心,五指微张自然下扶,无名指指尖所触的凹陷处就是足三里。
艾灸方法:采用温和艾灸的方法。
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艾灸,以感到艾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艾灸时间:每日艾灸1次,每次艾灸3~15分钟,艾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最好在每晚临睡前艾灸。
作用功效:滋长气血,补肾益气。
症状:腹胀、大便稀薄。
加艾灸脾俞穴脾俞穴的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艾灸方法:宜采用温和艾灸。
心悸艾灸哪里心悸是否可以艾灸心悸又名惊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
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
其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心神动摇,导致心中悸动不安,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
那么在中医疗法中,心悸是否可以艾灸呢?具体艾灸哪里?心脾两虚型心悸艾灸治则:养心健脾,补血定悸。
艾灸处方: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
艾灸方义:膈俞为血会,内关宁心宽胸,二穴相配,养血定悸。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脾俞,足三里以助生血之源,共奏健脾益血,养血定悸之效,烦热,虚火面赤加三阴交,太溪。
灸法:1.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10日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2.艾炷灸:每穴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可以。
心悸多因素体虚弱,心血不足或优思过度,劳伤心脾,使阴血亏损,心失所养,神志不宁;或肾阴亏损,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如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
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均可发为本病。
临床上根据其证候特点,可分为心气不足,心阴亏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痰浊阻滞六种类型。
灸法治疗本病以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为主,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
艾灸相关穴位有补益心气,滋养阴血,宁心安神,补血定悸之功,对心悸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心阴亏虚型心悸艾灸治则:滋养阴血,宁心安神。
艾灸处方:阴郄,郄门,心俞,巨阙。
艾灸方义:阴郄,郄门分别为手少阴,厥阴经之郄穴,两穴同用能养阴定悸,心俞,巨阙为俞募配穴,能协调心经气机而收镇惊宁神之效;多梦加太冲,面赤加劳宫。
灸法:艾炷灸,用补法,每穴灸3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心气不足型心悸艾灸治则:补益心气。
艾灸处方:膻中,心俞,气海,关元,间使。
艾灸方义:气会膻中与心俞同用可调补心气,气海,关元培补元气而固本,间使宁心安神,主治心悸,心痛。
五穴相配,标本同治,心慌,心悸可止,失眠加神门,善惊加大陵,多梦加太冲。
心悸艾灸治疗
心悸,又名“惊悸”、“怔忡”,是指心跳异常、自觉心慌不安的病症。
心悸发生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眩晕、喘促、晕厥等。
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发生时出现的症状。
选穴取穴
神门穴、内关穴、肺俞穴、膻中穴、巨阙穴、厥阴俞穴、心俞穴。
艾灸方法
温和灸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每穴施灸10~15分钟。
步骤2
温和灸膻中穴、巨阙穴,每穴10~15分钟。
步骤3
温和灸神门穴,每穴施灸10~15分钟。
温和灸内关穴,每穴10~15分钟。
心悸艾灸什么穴位文章目录一、心悸艾灸什么穴位二、心悸按摩哪些穴位三、治疗心悸吃什么心悸艾灸什么穴位1、心悸艾灸什么穴位1.1、心悸灸神门穴定位取穴:该穴位于手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取穴时仰掌,在尺侧腕屈桡侧缘,腕横纹上取穴。
功效:益心安神、通经活络。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
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左右。
1.2、心悸灸心俞穴定位取穴:该穴位于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个椎骨,即第5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功效:理气宁心。
施灸方法:施灸时,被施灸者卧姿,施灸者站或坐于一旁,手执已点燃艾条一端对准施灸部位点燃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2、什么是心悸心悸主要是会使患者有明显的心脏不适的感觉,是属于一种心脏疾病。
在心悸早期,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心慌、心累、心疲的症状,这主要是心悸的刚开始的反应。
而当患病时间加长的时候,患者的心悸症状是会加重的,也就是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不顺畅的感觉,会感到呼吸有压力,更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出现,是会严重危害身体的。
3、心悸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患者平时身体中内火过旺的时候,是会导致身体出现心悸的症状的。
此时患者的肝脏功能也会受到火气的影响,从而也会导致患者的心脏功能受到影响,也就容易形成心悸的症状。
如果是患者出现气血不足或者是贫血的症状时,也是会导致心悸的。
因为此时患者的血液循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人体的心脏功能是会有影响的,也就容易导致心悸。
心悸按摩哪些穴位1、指推膻中穴位置:在胸部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中线的交点。
按摩方法:取仰卧位,用拇指自下而上推擅中穴约2分钟,以胀麻感向胸部发散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