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四种模型
- 格式:doc
- 大小:163.50 KB
- 文档页数:7
动量守恒定律10个模型简介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它描述了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系统的总动量在时间上是守恒的。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推导出许多有趣的模型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10个与动量守恒定律相关的模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定律。
1. 碰撞模型碰撞是动量守恒定律最常见的应用之一。
当两个物体碰撞时,它们之间的动量可以发生变化,但它们的总动量必须保持不变。
根据碰撞模型,我们可以计算出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和动量的变化。
2. 均质质点模型在动量守恒定律中,我们通常将物体看作是均质质点,即物体的质量分布均匀。
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化计算,使得动量守恒定律更易于应用。
3. 爆炸模型爆炸是动量守恒定律另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
当一个物体爆炸成多个碎片时,每个碎片的动量之和必须等于爆炸前物体的总动量。
通过爆炸模型,我们可以计算出碎片的速度和动量。
4. 转动惯量模型动量守恒定律不仅适用于质点,还适用于旋转物体。
当一个旋转物体发生转动时,它的动量也必须守恒。
转动惯量模型帮助我们计算旋转物体的动量和角速度的变化。
5. 弹性碰撞模型弹性碰撞是碰撞模型的一个特殊情况,它要求碰撞前后物体的动能守恒。
在弹性碰撞模型中,我们可以计算出碰撞后物体的速度和动量,以及碰撞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6. 非弹性碰撞模型非弹性碰撞是碰撞模型的另一个特殊情况,它要求碰撞过程中有能量损失。
在非弹性碰撞模型中,我们可以计算出碰撞后物体的速度和动量,以及碰撞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7. 线性动量守恒模型线性动量守恒模型是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基本应用。
它适用于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计算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我们可以得到物体的动量和动量守恒的结果。
8. 角动量守恒模型角动量守恒模型是动量守恒定律在旋转物体中的应用。
通过计算物体的转动惯量和角速度,我们可以得到物体的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结果。
9. 动量守恒实验模型动量守恒实验模型是利用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
例2.如图所示,一根质量不计、长为1m,能承受最大拉力为14N的绳子,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另一端系一质量为1kg的小球,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一颗质量为10g、水平速度为500m/s的子弹水平击穿小球后刚好将将绳子拉断,求子弹此时的速度为多少?(g取10m/s2)练2、一颗质量为m,速度为v0的子弹竖直向上射穿质量为M的木块后继续上升,子弹从射穿木块到再回到原木块处所经过的时间为T,那么当子弹射出木块后,木块上升的最大高度为多少?例3.如图所示,光滑水平轨道上放置长板A(上表面粗糙)和滑块C,滑块B置于A的左端,三者质量分别为m A=2 kg、m B=1 kg、m C=2 kg.开始时C静止,A、B一起以v0=5 m/s的速度匀速向右运动,A与C发生碰撞(时间极短)后C向右运动,经过一段时间,A、B再次达到共同速度一起向右运动,且恰好不再与C发生碰撞.求A与C碰撞后瞬间A的速度大小.练3.质量为M的滑块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滑块的光滑弧面底部与水平面相切,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以速度v0向滑块冲来,设小球不能越过滑块,求:小球到达最高点时的速度和小球达到的最大高度。
例4.如图,光滑水平直轨道上有三个质量均为m的物块A、B、C.B的左侧固定一轻弹簧(弹簧左侧的挡板质量不计).设A以速度v0朝B运动,压缩弹簧;当A、B速度相等时,B与C恰好相碰并粘接在一起,然后继续运动.假设B和C碰撞过程时间极短,求从A开始压缩弹簧直至与弹黄分离的过程中,(1)整个系统损失的机械能;(2)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的弹性势能.练4.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A 、B 、C 三个物块,其质量分别为m A =2.0 kg ,m B =m C =1.0 kg ,现用一轻弹簧将A 、B 两物块连接,并用力缓慢压缩弹簧使A 、B 两物块靠近,此过程外力做功108 J(弹簧仍处于弹性限度范围内),然后同时释放,弹簧开始逐渐变长,当弹簧刚好恢复原长时,C 恰好以4 m/s 的速度迎面与B 发生碰撞并瞬时粘连.求:(1)弹簧刚好恢复原长时(B 与C 碰撞前),A 和B 物块速度的大小; (2)当弹簧第二次被压缩时,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1.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平板小车C ,质量为m C =3kg ,物体A 、B 的质量为m A =m B =1kg ,分别以v A =4m/s 和v B =2m/s 的速度大小,从小车的两端相向地滑到车上.若它们在车上滑动时始终没有相碰,A 、B 两物体与车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求:(1)小车的最终的速度; (2)小车至少多长(物体A 、B 的大小可以忽略).2.如图,水平轨道AB 与半径为R=1.0 m 的竖直半圆形光滑轨道BC 相切于B 点.可视为质点的a 、b 两个小滑块质量m a =2m b =2 kg ,原来静止于水平轨道A 处,AB 长为L=3.2m ,两滑块在足够大的内力作用下突然分开,已知a 、b 两滑块分别沿AB 轨道向左右运动,v a = 4.5m/s ,b 滑块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5.0=μ,g 取10m/s 2.则(1)小滑块b 经过圆形轨道的B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2)通过计算说明小滑块b 能否到达圆形轨道的最高点C .附加题:如图,两块相同平板P 1、P 2置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均为m .P 2的右端固定一轻质弹簧,左端A 与弹簧的自由端B 相距L .物体P 置于P 1的最右端,质量为2m 且可看作质点.P 1与P 以共同速度v 0向右运动,与静止的P 2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后P 1与P 2粘连在一起.P 压缩弹簧后被弹回并停在A 点(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P 与P 2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1)P 1、P 2刚碰完时的共同速度v 1和P 的最终速度v 2; (2)此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压缩量x 和相应的弹性势能E p .O C Ba b AB v A v B C例题参考答案例3:因碰撞时间极短,A与C碰撞过程动量守恒,设碰后瞬间A的速度为v A,C的速度为v C,以向右为正方向,由动量定恒定律得m A v0=m A v A+m C v CA与B在摩擦力作用下达到共同速度,设共同速度为v AB,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A v A+m B v0=(m A+m B)v AB A与B达到共同速度后恰好不再与C碰撞,应满足v AB=v C联立①②③式,代入数据得 v A =2 m/s.例4:P 1与P 2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时,P 1、P 2组成的系统遵守动量守恒定律;P 与(P 1+P 2)通过摩擦力和弹簧弹力相互作用的过程,系统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注意隐含条件P 1、P 2、P 的最终速度即三者最后的共同速度;弹簧压缩量最大时,P 1、P 2、P 三者速度相同.(1)P 1与P 2碰撞时,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mv 0=2mv 1 解得v 1=v 02,方向向右P 停在A 点时,P 1、P 2、P 三者速度相等均为v 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2mv 1+2mv 0=4mv 2 解得v 2=34v 0,方向向右.(2)弹簧压缩到最大时,P 1、P 2、P 三者的速度为v 2,设由于摩擦力做功产生的热量为Q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从P 1与P 2碰撞后到弹簧压缩到最大 12×2mv 21+12×2mv 20=12×4mv 22+Q +E p从P 1与P 2碰撞后到P 停在A 点 12×2mv 21+12×2mv 20=12×4mv 22+2Q联立以上两式解得E p =116mv 20,Q =116mv 2根据功能关系有Q =μ·2mg (L +x ) 解得x =v 2032μg-L .练4:(2)A 、B 碰撞时动量守恒、能量也守恒,而B 、C 相碰粘接在一块时,动量守恒.系统产生的内能则为机械能的损失.当A 、B 、C 速度相等时,弹性势能最大.(ⅰ)从A 压缩弹簧到A 与B 具有相同速度v 1时,对A 、B 与弹簧组成的系统,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 0=2mv 1此时B 与C 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设碰撞后的瞬时速度为v 2,损失的机械能为ΔE .对B 、C 组成的系统,由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得 mv 1=2mv 2 12mv 21=ΔE +12(2m )v 22 联立解得ΔE =116mv 20.(ⅱ)由②式可知v 2<v 1,A 将继续压缩弹簧,直至A 、B 、C 三者速度相同,设此速度为v 3,此时弹簧被压缩至最短,其弹性势能为E p .由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得mv 0=3mv 3 12mv 20-ΔE =12(3m )v 23+E p联立④⑤⑥式得E p =1348mv 20.课后作业:1.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A 、B 、C 三个物块,其质量分别为m A =2.0 kg ,m B =m C =1.0 kg ,现用一轻弹簧将A 、B 两物块连接,并用力缓慢压缩弹簧使A 、B 两物块靠近,此过程外力做功108 J(弹簧仍处于弹性限度范围内),然后同时释放,弹簧开始逐渐变长,当弹簧刚好恢复原长时,C 恰好以4 m/s 的速度迎面与B 发生碰撞并瞬时粘连.求:(1)弹簧刚好恢复原长时(B 与C 碰撞前),A 和B 物块速度的大小; (2)当弹簧第二次被压缩时,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2.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平板小车C ,质量为m C =3kg ,物体A 、B 的质量为m A =m B =1kg ,分别以v A =4m/s和v B =2m/s 的速度大小,从小车的两端相向地滑到车上.若它们在车上滑动时始终没有相碰,A 、B 两物体与车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求: (1)小车的最终的速度;(2)小车至少多长(物体A 、B 的大小可以忽略).3.如图,水平轨道AB 与半径为R=1.0 m 的竖直半圆形光滑轨道BC 相切于B 点.可视为质点的a 、b 两个小滑块质量m a =2m b =2 kg ,原来静止于水平轨道A 处,AB 长为L=3.2m ,两滑块在足够大的内力作用下突然分开,已知a 、b 两滑块分别沿AB 轨道向左右运动,v a = 4.5m/s ,b 滑块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5.0=μ,g 取10m/s 2.则(1)小滑块b 经过圆形轨道的B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2)通过计算说明小滑块b 能否到达圆形轨道的最高点C .4.如图所示,一个带有14圆弧的粗糙滑板A 的总质量m A =3 kg ,其圆弧部分与水平部分相切于P ,水平部分PQ 长L =3.75 m .开始时,A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现有一质量m B =2 kg 的小木块B 从滑块A 的右端以水平初速度v 0=5 m/s 滑上A ,小木块B 与滑板A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5,小木块B 滑到滑板A 的左端并沿着圆弧部分上滑一段弧长后返回,最终停止在滑板A 上.(1)求A 、B 相对静止时的速度大小.(2)若B 最终停在A 的水平部分上的R 点,P 、R 相距 1 m ,求B 在圆弧上运动的过程中因摩擦而产生的内能.(3)若圆弧部分光滑,且除v 0不确定外其他条件不变,讨论小木块B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有可能在某段时间里相对地面向右运动?如不可能,说明理由;如可能,试求出B 既向右滑动,又不滑离木板A 的v 0取值范围.(取g =10 m/s 2,结果可以保留根号)课后作业参考答案1解析:(1)设弹簧刚好恢复原长时,A 和B 物块速度的大小分别为v A 、v B ,由题意可知:m A v A -m B v B =0 12m A v A 2+12m B v B 2=E p 联立解得v A =6 m/s v B =12 m/s(2)当弹簧第二次被压缩到最短时,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最大,此时A 、B 、C 具有相同的速度,设此速度为vm C v C =(m A +m B +m C )v 所以v =1 m/sC 与B 碰撞,设碰后B 、C 粘连时的速度为v ′ m B v B -m C v C =(m B +m C )v ′ 解得v ′=4 m/s故弹簧第二次被压缩到最短时,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为:E p ′=12m A v A 2+12(m B +m C )v ′2-12(m A +m B+m C )v 2=50 J.2解析:(1)由于A 、B 、C 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且三者最后保持相对静止,设最终共同速度O C B a b为v ,则()A A B B A B C m v m v m m m v -=++,v =0.4m/s(2)A 、B 始终没有相碰,若板长为L ,A 、B 相对板的位移分别为s AC 、s BC ,则AC BC s s L +≤ 系统的动能损失全部用于在相对位移上克服摩擦力做功,有222111()()222A A B A B C A AC B BC m v mv m m m v m gS m gS μ+-++=+ 故板长至少为L =4.8m .3解析:⑴系统的动量守恒可得m a v a =m b v b ,① 又m a =2m b =2 kg , v a =4.5m/s 解得:v b =9.0m/s ② 设滑块b 到达B 点时的速度为B v ,由动能定理得,222121bb B b b v m v m gL m -=-μ ③ 刚进入圆轨道时,设滑块b 受到的支持力为F N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R v m g m F Bb b N 2=- ④由牛顿第三定律'N N F F -= ⑤ 由③④⑤得滑块b 对轨道的压力N F N 95'-=,方向竖直向下⑵若小滑块b 能到达圆轨道最高点,速度为v C 则由机械能守恒,2221221Cb b B b v m R g m v m += ⑥ 解得s m v C 0.3= ⑦小物块b 恰能过最高点的速度为v ,则Rv m g m b b 2= ⑧解得,s m gR v 10==⑨因v v C 〈,故小滑块b 不能到达圆轨道最高点C .4【解析】(1)根据动量守恒得:m B v 0=(m B +m A )v解得:v =25v 0=2 m/s .(2)设B 在A 的圆弧部分产生的热量为Q 1,在A 的水平部分产生的热量为Q 2.则有: 12m B v 02=12(m B +m A )v 2+Q 1+Q 2 又Q 2=μm B g (L QP +L PR ) 联立解得:Q 1=0.75 J .(3)当B 滑上圆弧再返回至P 点时最有可能速度向右,设木块滑至P 的速度为v B ,此时A 的速度为v A ,有:m B v 0=m B v B +m A v A12m B v 02=12m B v B 2+12m A v A 2+μm B gL 代入数据得:v B 2-0.8v 0v B +6.75-0.2v 02=0当v B 的两个解一正一负时,表示B 从圆弧滑下的速度向右.即需:v 0>5.9 m/s ,故B 有可能相对地面向右运动.若要B 最终不滑离A ,有:μm B g ·2L ≥12m B v 02-12(m B +m A )(25v 0)2得:v 0≤6.1 m/s故v 0的取值范围为:5.9 m/s <v 0≤6.1 m/s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高中物理第08章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定律应用四种常见模型Lex Li01、动量守恒定律概述(1)动量守恒定律的五性:①条件性:满足系统条件或近似条件;②系统性:动量守恒是相对与系统的,对于一个物体无所谓守恒;③矢量性:表达式中涉及的都是矢量,需要首先选取正方向,分清各物体初、末动量的正、负。
④相对性:方程中的所有动量必须相对于同一参考系;⑤同时性:动量是状态量,动量守恒指对应每一时刻的总动量都和初时刻的总动量相等。
不同时刻的动量不能相加。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的步骤①对象(系统性):分析题意,明确研究对象;②受力(条件性):对各阶段所选系统内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判定能否应用动量守恒; ③过程(矢量性、相对性、同时性):确定过程的始、末状态,写出初动量和末动量表达式;④方程:建立动量守恒方程求解。
02、常见模型(1)碰撞、爆炸:作用时间极短,内力远大于外力,系统动量守恒①弹性碰撞: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设质量m 1的物体以速度v 0与质量为m 2的在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发生弹性正碰,则: 动量守恒:221101v m v m v m += 动能不变:222211111011v m v m v m +=解得:121012m m v v m m −=+ 120122m v v m m =+②非弹性碰撞:部分机械能转化成物体的内能,系统损失了机械能两物体仍能分离.动量守恒用公式表示为:m 1v 1+m 2v 2= m 1v 1′+m 2v 2′机械能损失:22'2'21111112211222222()()E m v m v m v m v ∆=+−+ ③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两物体粘在一起运动,此时动能损失最大,而动量守恒. 用公式表示为: m 1v 1+m 2v 2=(m 1+m 2)v机械能损失:222111112212()()E m v m v m m v ∆=+−+④爆炸: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增加例01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A、B、C三个物块,其质量分别为m A=2.0 kg,m B=m C =1.0 kg,现用一轻弹簧将A、B两物块连接,并用力缓慢压缩弹簧使A、B两物块靠近,此过程外力做功108 J(弹簧仍处于弹性限度范围内),然后同时释放,弹簧开始逐渐变长,当弹簧刚好恢复原长时,C恰好以4 m/s的速度迎面与B发生碰撞并瞬时粘连.求:(1)弹簧刚好恢复原长时(B与C碰撞前),A和B物块速度的大小;(2)当弹簧第二次被压缩时,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针对训练01 如图所示,总质量为M的大小两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小物体和大物体间有压缩着的弹簧,另有质量为2m的物体以v0速度向右冲来,为了防止冲撞,大物体将小物体发射出去,小物体和冲来的物体碰撞后粘合在一起.小物体发射的速度至少应多大,才能使它们不再碰撞?(2)人船模型(平均动量守恒问题):特点:初态时相互作用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在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某一个方向的动量守恒(如水平方向动量守恒).例02 质量为m的人站在质量为M,长为L的静止小船的右端,小船的左端靠在岸边。
在四种常见模型中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导练目标导练内容目标1人船模型和类人船模型目标2反冲和爆炸模型目标3弹簧模型目标4板块模型【知识导学与典例导练】一、人船模型和类人船模型1.适用条件①系统由两个物体组成且相互作用前静止,系统总动量为零;②动量守恒或某方向动量守恒.2.常用结论设人走动时船的速度大小为v 船,人的速度大小为v 人,以船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则m 船v 船-m 人v 人=0,可得m 船v 船=m 人v 人;因人和船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动量始终守恒,故有m 船v 船t =m 人v 人t ,即:m 船x 船=m 人x 人,由图可看出x 船+x 人=L ,可解得:x 人=m 船m 人+m 船L ;x 船=m 人m 人+m 船L3.类人船模型类型一类型二类型三类型四类型五1有一条捕鱼小船停靠在湖边码头,小船又窄又长(估计一吨左右),一位同学想用一个卷尺粗略测定它的质量,他进行了如下操作:首先将船平行码头自由停泊,轻轻从船尾上船,走到船头后停下来,而后轻轻下船,用卷尺测出船后退的距离为d ,然后用卷尺测出船长L ,已知他自身的质量为m ,则渔船的质量()A.m (L +d )dB.md (L -d )C.mL dD.m (L -d )d【答案】D【详解】因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可知人运动的位移为(L -d )由动量守恒定律可知m (L -d )=Md解得船的质量为M =m (L -d )d故选D 。
2如图所示,滑块和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 、m 。
滑块可在水平放置的光滑固定导轨上自由滑动,小球与滑块上的悬点O 由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轻绳长为L ,重力加速度为g 。
开始时,轻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小球和滑块均静止。
现将小球由静止释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滑块和小球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B.滑块和小球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C.滑块的最大速率为2m 2gLM (M +m )D.滑块向右移动的最大位移为mM +mL【答案】BC【详解】A .小球下摆过程中竖直方向有分加速度,系统的合外力不为零,因此系统动量不守恒,A 错误;B .绳子上拉力属于内力,系统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因此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B 正确;C .当小球落到最低点时,只有水平方向速度,此时小球和滑块的速度均达到最大,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有Mv 1-mv 2=0由系统机械能守恒有mgL =12mv 22+Mv 21解得滑块的最大速率v 1=2m 2gLM (M +m ),C 正确;D .设滑块向右移动的最大位移为x ,根据水平动量守恒得M x t -m 2L -x t =0解得x =2mM +mL ,D 错误;故选BC 。
动量守恒定律中的典型模型1、子弹打木块模型包括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的模型,其实是一类题型,解决方法基本相同。
一般要用到动量守恒、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及动力学等规律,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也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题型。
例1:质量为2m、长为L的木块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子弹以初速度V0水平向右射穿木块后,速度为V0/2。
设木块对子弹的阻力F恒定。
求:(1)子弹穿过木块的过程中木块的位移(2)若木块固定在传送带上,使木块随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度u<V0水平向右运动,则子弹的最终速度是多少例2、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放有质量为2m的木板,木板左端放一质量为m的可视为质点的木块。
两者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让两者以V0的速度一起向竖直墙向右运动,木板和墙的碰撞不损失机械能,碰后两者最终一起运动。
求碰后:(1)木块相对木板运动的距离s(2)木块相对地面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L2、人船模型例3、一条质量为M,长为L的小船静止在平静的水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人站立在船头.如果不计水对船运动的阻力,那么当人从船头走到船尾时,船的位移多大?例4、载人气球原静止于高h的高空,气球质量为M,人的质量为m,若人沿绳梯滑至地面,则绳梯至少为多长?3、弹簧木块模型例5、质量为m 的物块甲以3m/s 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有一轻弹簧固定其上,另一质量也为m 的物体乙以4m/s 的速度与甲相向运动,如图所示。
则( )A .甲、乙两物块在弹簧压缩过程中,由于弹力作用,动量不守恒 B .当两物块相距最近时,甲物块的速率为零C .当甲物块的速率为1m/s 时,乙物块的速率可能为2m/s ,也可能为0D .甲物块的速率可能达到5m/s例6、如图所示,光滑的水平面上有m A =2kg ,m B = m C =1kg 的三个物体,用轻弹簧将A 与B 连接.在A 、C 两边用力使三个物体靠近,A 、B 间的弹簧被压缩,此过程外力做功72 J ,然后从静止开始释放,求:(1)当物体B 与C 分离时,B 对C 做的功有多少?(2)当弹簧再次恢复到原长时,A 、B 的速度各是多大?例7、如图所示,光滑水平地面上静止放置两由弹簧相连木块A 和B,一质量为m 子弹,以速度v 0,水平击中木块A,并留在其中,A 的质量为3m,B 的质量为4m.(1)求弹簧第一次最短时的弹性势能(2)何时B 的速度最大,最大速度是多少?4、碰撞、爆炸、反冲Ⅰ、碰撞分类(两物体相互作用,且均设系统合外力为零)(1)按碰撞前后系统的动能损失分类,碰撞可分为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 (2)弹性碰撞前后系统动能相等.其基本方程为① m 1v 1+m 2v 2=m 1 v 1'+m 2 v 2' ②222211222211'21'212121v m v m v m v m +=+ . (3)A 、B 两物体发生弹性碰撞,设碰前A 初速度为v 0,B 静止,则基本方程为 ① m A v 0=m A v A +m B v B ,②2220212121BB A A A v m v m v m += 可解出碰后速度0v m m m m v B A B A A +-=,C B Amv oBAv B =02v m m m BA A+.若m A =m B ,则v A = 0 ,v B = v 0 ,即质量相等的两物体发生弹性碰撞的前后,两物体速度互相交换(这一结论也适用于B 初速度不为零时).(4)完全非弹性碰撞有两个主要特征.①碰撞过程中系统的动能损失最大.②碰后两物体速度相等. Ⅱ、形变与恢复(1)在弹性形变增大的过程中,系统中两物体的总动能减小,弹性势能增大,在形变减小(恢复)的过程中,系统的弹性势能减小,总动能增大.在系统形变量最大时,两物体速度相等.(2)若形变不能完全恢复,则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内能增量等于系统的机械能损失. Ⅲ、反冲(1)物体向同一方向抛出(冲出)一部分时(通常一小部分),剩余部分将获得相反方向的动量增量,这一过程称为反冲.(2)若所受合外力为零或合外力的冲量可以忽略,则反冲过程动量守恒.反冲运动中,物体的动能不断增大,这是因为有其他形式能转化为动能.例如火箭运动中,是气体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为火箭和喷出气体的动能.例8、一个不稳定的原子核质量为M ,处于静止状态,放出一个质量为m 的粒子后反冲。
动量守恒定律10个模型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描述了一个封闭系统中的总动量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不变。
下面将介绍十个模型,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量守恒定律。
1. 球的碰撞模型:当两个球以不同的速度相撞时,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以计算出碰撞后两球的速度。
2. 火箭发射模型: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燃料的喷射速度越大,火箭的速度越快。
这符合动量守恒定律,因为燃料的喷射速度是一个外力,所以火箭的动量会发生改变。
3. 子弹射击模型:当一颗子弹射出时,子弹会带有一定的动量。
如果子弹击中一个静止的物体,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运动速度。
4. 滑雪模型:滑雪运动中,滑雪者会借助滑雪板上的力,通过改变自身的动量来控制速度和方向。
这里的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帮助滑雪者更好地掌握滑雪技巧。
5. 跳水模型:跳水运动员在从高台跳水时,通过调整身体的动量分布,可以实现旋转和翻转动作。
动量守恒定律可以解释为什么跳水员在旋转过程中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6. 棒球击球模型:当棒球被击中时,棒球会改变方向和速度。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以计算出击球后棒球和球棒的动量变化。
7. 跑步模型:当人在奔跑时,每一步都会产生一个向后的力,这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人的动量变化。
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在跑步时身体会向前移动。
8. 车辆碰撞模型:当两辆车发生碰撞时,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以计算出碰撞后车辆的速度和方向变化。
这对于交通事故的调查和分析非常重要。
9. 轮滑模型:轮滑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身体的动量来改变速度和方向。
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帮助轮滑运动员更好地掌握技巧和平衡。
10. 舞蹈模型:舞蹈中的旋转动作可以通过改变身体的动量来实现。
动量守恒定律可以解释为什么舞者在旋转过程中能够保持平衡。
通过以上十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动量守恒定律在各种物理现象中的应用。
这些模型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如交通事故调查、运动技巧的改进等。
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形式条件及应用一、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相互作用的物体(称为系统),如果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它们的总动量保持不变,即作用前的总动量与作用后的总动量相等。
二、表达式表达式共有四种表达形式:①p=p′(系统相互作用前的总动量p等于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p′)②△p=0(系统总动量的增量为零)③△p1=△p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两物体的动量增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④m1v1+m2v2= m1v1′+m2v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作用前动量和等于作用后的动量和)。
三、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①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②系统受到的外力的合力不为零,但合外力远小于系统的内力,系统动量近似守恒。
③系统在某个方向上受到的外力符合上述条件,则在这一个方向上动量守恒。
四、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1、按题意确定研究对象——相互作用的系统。
2、对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分清内力和外力。
3、判断符合守恒条件后,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列式求解。
列式时注意:①恰当地选择相互作用过程的初态和末态。
②动量的矢量性和速度的相对性:动量的矢量性在一维的情况下,先规定正方向再转化成代数运算,速度均取同一参考系,一般选地球为宜。
例1:如图所示,已知m A=5kg,m B=3kg,m C=2kg,A、B静止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当C以25m/s的速度沿A物体表面滑行到B物体上,由于摩擦最终与B物体的共同速度为8m/s,则C刚好脱离物体A时物体C的速度为多少?【分析与解答】三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当物体C在A上滑动时,C和(A+B)组成系统,当物体C在B上滑动时,C和B组成系统。
则在第一阶段C与(A+B)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在第二阶段C与B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设C物体开始时的速度为v0,刚好脱离A物体时速度为v1,最终与B物体的共同速度为v2,C物体刚脱离A物体时(A+B)的速度为v′。
2025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多维度导学与分层专练专题38在四种常见模型中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导练目标导练内容目标1人船模型和类人船模型目标2反冲和爆炸模型目标3弹簧模型目标4板块模型【知识导学与典例导练】一、人船模型和类人船模型1.适用条件①系统由两个物体组成且相互作用前静止,系统总动量为零;②动量守恒或某方向动量守恒.2.常用结论设人走动时船的速度大小为v 船,人的速度大小为v 人,以船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则m 船v 船-m 人v 人=0,可得m 船v 船=m 人v 人;因人和船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动量始终守恒,故有m 船v船t=m 人v 人t,即:m 船x 船=m 人x 人,由图可看出x 船+x 人=L ,可解得:m =m +m x L船人人船;m =m +m x L人船人船3.类人船模型类型一类型二类型三类型四类型五【例1】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这就是著名的曹冲称象的故事。
某同学欲挑战曹冲,利用卷尺测定大船的质量。
该同学利用卷尺测出船长为L ,然后慢速进入静止的平行于河岸的船的船头,再从船头行走至船尾,之后,慢速下船,测出船后退的距离d 与自身的质量m ,若忽略一切阻力,则船的质量为()A .L m dB .L dm L-C .L dm L+D .L dm d-【答案】D【详解】画出如图所示的草图设人走动时船的速度大小为v ,人的速度大小为v ′,船的质量为M ,人从船尾走到船头所用时间为t 。
则d v t =,L d v t'-=人和船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取船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0Mv mv -'=解得船的质量()m L d M d-=故选D 。
【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小车AB 段是半径为R 的四分之一光滑圆弧轨道,BC 段是水平粗糙轨道,两段轨道相切于B 点。
例2.如图所示,一根质量不计、长为1m,能承受最大拉力为14N的绳子,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另一端系一质量为1kg的小球,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一颗质量为10g、水平速度为500m/s的子弹水平击穿小球后刚好将将绳子拉断,求子弹此时的速度为多少?(g取10m/s2)练2、一颗质量为m,速度为v0的子弹竖直向上射穿质量为M的木块后继续上升,子弹从射穿木块到再回到原木块处所经过的时间为T,那么当子弹射出木块后,木块上升的最大高度为多少?例3.如图所示,光滑水平轨道上放置长板A(上表面粗糙)和滑块C,滑块B置于A的左端,三者质量分别为m A=2 kg、m B=1 kg、m C=2 kg.开始时C静止,A、B一起以v0=5 m/s的速度匀速向右运动,A与C发生碰撞(时间极短)后C向右运动,经过一段时间,A、B再次达到共同速度一起向右运动,且恰好不再与C 发生碰撞.求A与C碰撞后瞬间A的速度大小.练3.质量为M的滑块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滑块的光滑弧面底部与水平面相切,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以速度v0向滑块冲来,设小球不能越过滑块,求:小球到达最高点时的速度和小球达到的最大高度。
例4.如图,光滑水平直轨道上有三个质量均为m的物块A、B、C.B的左侧固定一轻弹簧(弹簧左侧的挡板质量不计).设A以速度v0朝B运动,压缩弹簧;当A、B速度相等时,B与C恰好相碰并粘接在一起,然后继续运动.假设B和C碰撞过程时间极短,求从A开始压缩弹簧直至与弹黄分离的过程中,(1)整个系统损失的机械能;(2)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的弹性势能.练4.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A 、B 、C 三个物块,其质量分别为m A =2.0 kg ,m B =m C =1.0 kg ,现用一轻弹簧将A 、B 两物块连接,并用力缓慢压缩弹簧使A 、B 两物块靠近,此过程外力做功108 J(弹簧仍处于弹性限度围),然后同时释放,弹簧开始逐渐变长,当弹簧刚好恢复原长时,C 恰好以4 m/s 的速度迎面与B 发生碰撞并瞬时粘连.求:(1)弹簧刚好恢复原长时(B 与C 碰撞前),A 和B 物块速度的大小;(2)当弹簧第二次被压缩时,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1.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平板小车C ,质量为m C =3kg ,物体A 、B 的质量为m A =m B =1kg ,分别以v A =4m/s 和v B =2m/s 的速度大小,从小车的两端相向地滑到车上.若它们在车上滑动时始终没有相碰,A 、B 两物体与车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求: (1)小车的最终的速度; (2)小车至少多长(物体A 、B 的大小可以忽略).2.如图,水平轨道AB 与半径为R=1.0 m 的竖直半圆形光滑轨道BC 相切于B 点.可视为质点的a 、b 两个小滑块质量m a =2m b =2 kg ,原来静止于水平轨道A 处,AB 长为L=3.2m ,两滑块在足够大的力作用下突然分开,已知a 、b 两滑块分别沿AB 轨道向左右运动,v a = 4.5m/s ,b 滑块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5.0=μ,g 取10m/s 2.则(1)小滑块b 经过圆形轨道的B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2)通过计算说明小滑块b 能否到达圆形轨道的最高点C .附加题:如图,两块相同平板P 1、P 2置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均为m .P 2的右端固定一轻质弹簧,左端A 与弹簧的自由端B 相距L .物体P 置于P 1的最右端,质量为2m 且可看作质点.P 1与P 以共同速度v 0向右运动,与静止的P 2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后P 1与P 2粘连在一起.P 压缩弹簧后被弹回并停在A 点(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P 与P 2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1)P 1、P 2刚碰完时的共同速度v 1和P 的最终速度v 2;(2)此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压缩量x 和相应的弹性势能E p .O C Ba bA B v A v B C例题参考答案例3:因碰撞时间极短,A 与C 碰撞过程动量守恒,设碰后瞬间A 的速度为v A ,C 的速度为v C ,以向右为正方向,由动量定恒定律得 m A v 0=m A v A +m C v CA 与B 在摩擦力作用下达到共同速度,设共同速度为v AB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 A v A +m B v 0=(m A +m B )v AB A 与B 达到共同速度后恰好不再与C 碰撞,应满足 v AB =v C联立①②③式,代入数据得 v A =2 m/s.例4:P 1与P 2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时,P 1、P 2组成的系统遵守动量守恒定律;P 与(P 1+P 2)通过摩擦力和弹簧弹力相互作用的过程,系统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注意隐含条件P 1、P 2、P 的最终速度即三者最后的共同速度;弹簧压缩量最大时,P 1、P 2、P 三者速度相同.(1)P 1与P 2碰撞时,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mv 0=2mv 1 解得v 1=v 02,方向向右 P 停在A 点时,P 1、P 2、P 三者速度相等均为v 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2mv 1+2mv 0=4mv 2 解得v 2=34v 0,方向向右. (2)弹簧压缩到最大时,P 1、P 2、P 三者的速度为v 2,设由于摩擦力做功产生的热量为Q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从P 1与P 2碰撞后到弹簧压缩到最大 12×2mv 21+12×2mv 20=12×4mv 22+Q +E p 从P 1与P 2碰撞后到P 停在A 点 12×2mv 21+12×2mv 20=12×4mv 22+2Q 联立以上两式解得E p =116mv 20,Q =116mv 20 根据功能关系有Q =μ·2mg (L +x ) 解得x =v 2032μg-L .练4:(2)A 、B 碰撞时动量守恒、能量也守恒,而B 、C 相碰粘接在一块时,动量守恒.系统产生的能则为机械能的损失.当A 、B 、C 速度相等时,弹性势能最大.(ⅰ)从A 压缩弹簧到A 与B 具有相同速度v 1时,对A 、B 与弹簧组成的系统,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 0=2mv 1此时B 与C 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设碰撞后的瞬时速度为v 2,损失的机械能为ΔE .对B 、C 组成的系统,由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得 mv 1=2mv 2 12mv 21=ΔE +12(2m )v 22 联立解得ΔE =116mv 20. (ⅱ)由②式可知v 2<v 1,A 将继续压缩弹簧,直至A 、B 、C 三者速度相同,设此速度为v 3,此时弹簧被压缩至最短,其弹性势能为E p .由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得mv 0=3mv 3 12mv 20-ΔE =12(3m )v 23+E p 联立④⑤⑥式得E p =1348mv 20.课后作业:1.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A 、B 、C 三个物块,其质量分别为m A =2.0 kg ,m B =m C =1.0 kg ,现用一轻弹簧将A 、B 两物块连接,并用力缓慢压缩弹簧使A 、B 两物块靠近,此过程外力做功108 J(弹簧仍处于弹性限度围),然后同时释放,弹簧开始逐渐变长,当弹簧刚好恢复原长时,C 恰好以4 m/s 的速度迎面与B 发生碰撞并瞬时粘连.求:(1)弹簧刚好恢复原长时(B 与C 碰撞前),A 和B 物块速度的大小;(2)当弹簧第二次被压缩时,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2.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平板小车C ,质量为m C =3kg ,物体A 、B 的质量为m A =m B =1kg ,分别以v A =4m/s和v B =2m/s 的速度大小,从小车的两端相向地滑到车上.若它们在车上滑动时始终没有相碰,A 、B 两物体与车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求: (1)小车的最终的速度; (2)小车至少多长(物体A 、B 的大小可以忽略).3.如图,水平轨道AB 与半径为R=1.0 m 的竖直半圆形光滑轨道BC 相切于B 点.可视为质点的a 、b 两个小滑块质量m a =2m b =2 kg ,原来静止于水平轨道A 处,AB 长为L=3.2m ,两滑块在足够大的力作用下突然分开,已知a 、b 两滑块分别沿AB 轨道向左右运动,v a = 4.5m/s ,b 滑块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5.0=μ,g 取10m/s 2.则(1)小滑块b 经过圆形轨道的B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2)通过计算说明小滑块b 能否到达圆形轨道的最高点C .4.如图所示,一个带有14圆弧的粗糙滑板A 的总质量m A =3 kg ,其圆弧部分与水平部分相切于P ,水平部分PQ 长L =3.75 m .开始时,A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现有一质量m B =2 kg 的小木块B 从滑块A 的右端以水平初速度v 0=5 m/s 滑上A ,小木块B 与滑板A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5,小木块B 滑到滑板A 的左端并沿着圆弧部分上滑一段弧长后返回,最终停止在滑板A 上.(1)求A 、B 相对静止时的速度大小.(2)若B 最终停在A 的水平部分上的R 点,P 、R 相距 1 m ,求B 在圆弧上运动的过程中因摩擦而产生的能.(3)若圆弧部分光滑,且除v 0不确定外其他条件不变,讨论小木块B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有可能在某段时间里相对地面向右运动?如不可能,说明理由;如可能,试求出B 既向右滑动,又不滑离木板A 的v 0取值围.(取g =10 m/s 2,结果可以保留根号)课后作业参考答案1解析:(1)设弹簧刚好恢复原长时,A 和B 物块速度的大小分别为v A 、v B ,由题意可知:m A v A -m B v B =0 12m A v A 2+12m B v B 2=E p 联立解得v A =6 m/s v B =12 m/s(2)当弹簧第二次被压缩到最短时,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最大,此时A 、B 、C 具有相同的速度,设此OC B a bA B v A v B C速度为vm C v C =(m A +m B +m C )v 所以v =1 m/sC 与B 碰撞,设碰后B 、C 粘连时的速度为v ′ m B v B -m C v C =(m B +m C )v ′ 解得v ′=4 m/s故弹簧第二次被压缩到最短时,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为:E p ′=12m A v A 2+12(m B +m C )v ′2-12(m A +m B +m C )v 2=50 J.2解析:(1)由于A 、B 、C 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且三者最后保持相对静止,设最终共同速度为v ,则()A A B B A B C m v m v m m m v -=++,v =0.4m/s(2)A 、B 始终没有相碰,若板长为L ,A 、B 相对板的位移分别为s AC 、s BC ,则AC BC s s L +≤ 系统的动能损失全部用于在相对位移上克服摩擦力做功,有 222111()()222A AB A BC A AC B BC m v mv m m m v m gS m gS μ+-++=+ 故板长至少为L =4.8m .3解析:⑴系统的动量守恒可得m a v a =m b v b ,① 又m a =2m b =2 kg , v a =4.5m/s 解得:v b =9.0m/s ②设滑块b 到达B 点时的速度为B v ,由动能定理得,222121b b B b b v m v m gL m -=-μ ③ 刚进入圆轨道时,设滑块b 受到的支持力为F N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Rv m g m F B b b N 2=- ④ 由牛顿第三定律'N N F F -= ⑤ 由③④⑤得滑块b 对轨道的压力N F N 95'-=,方向竖直向下⑵若小滑块b 能到达圆轨道最高点,速度为v C 则由机械能守恒,2221221C b b B b v m R g m v m += ⑥ 解得s m v C 0.3= ⑦小物块b 恰能过最高点的速度为v ,则R v m g m b b 2=⑧ 解得,s m gR v 10== ⑨因v v C 〈,故小滑块b 不能到达圆轨道最高点C .4【解析】(1)根据动量守恒得:m B v 0=(m B +m A )v解得:v =25v 0=2 m/s . (2)设B 在A 的圆弧部分产生的热量为Q 1,在A 的水平部分产生的热量为Q 2.则有: 12m B v 02=12(m B +m A )v 2+Q 1+Q 2 又Q 2=μm B g (L QP +L PR )联立解得:Q 1=0.75 J .(3)当B 滑上圆弧再返回至P 点时最有可能速度向右,设木块滑至P 的速度为v B ,此时A 的速度为v A ,有:m B v 0=m B v B +m A v A12m B v 02=12m B v B 2+12m A v A 2+μm B gL 代入数据得:v B 2-0.8v 0v B +6.75-0.2v 02=0当v B 的两个解一正一负时,表示B 从圆弧滑下的速度向右.即需:v 0>5.9 m/s ,故B 有可能相对地面向右运动.若要B 最终不滑离A ,有: μm B g ·2L ≥12m B v 02-12(m B +m A )(25v 0)2得:v 0≤6.1 m/s故v 0的取值围为:5.9 m/s <v 0≤6.1 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