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科学 三年级上册 《感受空气》
- 格式:pptx
- 大小:18.13 MB
- 文档页数:18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单元,主要围绕第一章“空气在哪里”展开,详细内容涉及空气的存在、特性以及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具体包括:1.1节空气的无所不在;1.2节空气的重量和体积;1.3节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认识到空气的无所不在。
2. 让学生掌握空气的基本特性,如重量和体积。
3. 培养学生关注科学现象,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空气的重量和体积概念。
教学重点:空气的无所不在以及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演示装置、天平、气球、塑料瓶等。
学具:小气球、塑料瓶、吸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空气演示装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装置中的水位会发生变化?2. 例题讲解:讲解空气的无所不在,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
3.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空气的存在。
4. 讲解空气的重量和体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空气的重量。
5. 课堂实验:分组进行实验,用天平和气球验证空气的重量。
6. 讲解空气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无所不在2. 空气的重量和体积3. 空气与我们的生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空气存在的例子,并说明空气在这些例子中的作用。
答案:例如,呼吸作用、风的作用、浮力作用等。
2. 作业题目:为什么说空气有重量?答案:因为空气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所以空气也有重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空气的存在、特性以及与生活的关系。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空气重量和体积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和空气质量方面的资料,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学生对空气存在的感觉和认识。
2024年小学科学第1课《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科学教材第一册,第一章“身边的物质”,第1课《感受空气》。
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成分以及空气对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存在,理解空气的性质,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
2. 通过实践操作,感受空气对生活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存在、性质和成分。
难点:理解空气对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演示器、吹风机、气球、烧杯、细线等。
学具:每组一份空气演示器、气球、烧杯、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吹起来的气球,引导学生观察气球里有什么。
(2)让学生把气球里的气体挤出来,感受气体的存在。
2. 例题讲解(1)教师提问:气球里的气体是什么?学生回答:空气。
(2)讲解空气的性质、成分及对生活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空气?4.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空气演示实验,观察空气的存在。
(2)用吹风机演示空气的流动,让学生感受空气的流动。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存在、性质、成分2. 空气对生活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空气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答案:略2. 作业题目:思考如何保护空气质量,列出三条建议。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空气的基本概念,能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和内容;2. 例题讲解中对空气性质、成分及重要性的阐述;3. 实践操作的设计和指导;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
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环节。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1课《感受空气》。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我们生活在空气中”,详细内容为空气的存在、空气的特性、空气的用途;第二章“空气的质量”,详细内容为空气质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保护空气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空气的基本特性,了解空气的用途。
3. 培养学生保护空气质量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的质量及保护方法。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特性和用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演示器、气球、烧杯、吸管等。
2. 学具:每组一份空气演示器、气球、烧杯、吸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气球在空中飘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能在空中飘动?从而引出空气的存在。
2. 新课:(1)空气的存在:讲解空气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2)空气的特性: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空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的物体能浮在空中。
(3)空气的用途:讲解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呼吸、燃烧、飞行等。
3. 例题讲解:讲解与空气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感受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感受空气2. 板书内容:(1)空气的存在(2)空气的特性:热胀冷缩、密度小(3)空气的用途:呼吸、燃烧、飞行等(4)保护空气质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空气的存在及特性。
(2)请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
(3)请谈谈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2. 答案:(1)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存在于我们周围。
(2)示例:呼吸、燃烧、飞行等。
(3)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植树造林、节约能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空气的存在、特性和用途,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感受空气》(表格式教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 1.感受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空气》课题1.感受空气课时1核心概念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及要求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④说明空气有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观念通过感受空气,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等特征,发现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通过传递游戏,知道空气与石头、水的异同。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空气的特征,能初步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
探究实践在探究活动中,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语言进行汇报,同时学会结合气泡图组织和整理信息。
态度责任在探究空气特征的过程中,能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并用科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得资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在感受空气和传递物体的活动中发现空气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不断发展、丰富和修正对空气的认识,以气泡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优化件;黑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班级记录表。
学生: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来感受空气。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导入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带盖的黑盒] 1.黑盒游戏,请学生来摸一摸。
提问:摸到了什么?(预设:什么都没有)2.打开盒子展示,强调盒子里面的确是放了东西。
提问: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预设:空气) 3.揭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提问:我们了解的空气有什么特点?(预设:摸不到、看不见、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等)提问: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呼吸,植物营养——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等)4.小结: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 感受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感受空气》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空气,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物和实验,引导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2.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深入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3.交流法:让学生通过表达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气球,用来展示空气的存在。
2.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玻璃管、水槽等,用来进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吹气球、喝水等,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空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一些图片和实物,向学生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让学生对空气有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通过交流和表达,加深他们对空气的理解。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空气。
6.小结(5分钟)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观察家里的空气,记录一些现象,并思考空气对生活的影响。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到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了解空气的普遍存在。
2.培养学生运用感官观察和描述空气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了解空气的普遍存在。
难点:运用感官观察和描述空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有什么吗?(2)学生回答:空气。
2.感受空气(1)教师发放气球,让学生吹气球,感受空气的存在。
(2)学生吹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
(3)教师提问:你们在吹气球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什么?(4)学生回答:气球变大了,里面有空气。
3.观察空气(1)教师发放玻璃瓶,让学生将玻璃瓶倒扣在水面上,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教师提问:你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4)学生回答:玻璃瓶里有气泡冒出,说明空气进入了玻璃瓶。
4.描述空气(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样子吗?(2)学生回答: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5.空气的重要性(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对我们有多重要吗?(2)学生回答:空气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要呼吸空气才能生存。
(1)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空气有什么新的认识?(2)学生回答:我知道了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无处不在。
四、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空气,看看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2.家长协助孩子完成课后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和描述空气,使学生对空气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感官观察和描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空气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空气进入玻璃瓶的过程,强调空气的流动性。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感受空气》优秀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感受空气》这一章节中,探索空气存在和特性。
详细内容包括:空气是无处不在,我们周围环境充满空气;空气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但它是我们生存必需品;通过实验和观察,解空气重量和体积。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空气存在,解空气基本特性。
2. 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感受空气重量和体积。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存在和基本特性,以及通过实验感受空气重量和体积。
难点:如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存在,理解空气重量和体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矿泉水瓶、气球、玻璃杯、吸管、剪刀等。
2. 学具:每组一份空矿泉水瓶、气球、玻璃杯、吸管、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同学们观察教室里空气,看看是否能看见、闻到、尝到空气。
2. 例题讲解:讲解空气基本特性,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我们生活中重要性。
3. 实验一:感受空气重量。
将空矿泉水瓶放在天平上,与装满水矿泉水瓶进行比较,让学生观察天平变化,感受空气重量。
4. 实验二:感受空气体积。
将气球吹起来,让学生捏住气球口,感受气球体积变化,理解空气体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玻璃杯、吸管、剪刀等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空气存在。
六、板书设计1. 感受空气2. 内容:(1)空气无处不在(2)空气基本特性:无色、无味、无气味(3)实验:感受空气重量和体积(4)空气在我们生活中重要性七、作业设计a. 空气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b. 你还能想到哪些实验来证明空气存在?2. 答案:a. 空气在我们生活中有吸、燃烧、浮力、风力等作用。
b. 可以设计一个简单实验,如在水中吹泡泡,观察泡泡形成,证明空气存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空气为什没有颜色、味道和气味?2. 空气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特性?3. 空气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是什?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更深入地解空气,增强环保意识。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章《空气》中,深入学习《感受空气》这一节。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空气存在,解空气性质,感受空气重量和压力,探讨空气与人类生活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空气基本性质,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
2.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空气重量和压力,培养他们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空气与生活关系认识,提高他们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性质、重量和压力体验。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空气存在和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塑料瓶、针、纸片、小木块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气球、一个塑料瓶、一张纸片、一个小木块。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吹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变化,提问:“气球为什能变大?”(引导学生认识到气球变大是因为空气进入。
)2. 例题讲解:(1)空气性质:无色、无味、无形。
(2)空气重量和压力: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重量和压力。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纸片和小木块进行实验,感受空气压力。
(2)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空气压力?4. 讲解空气与人类生活关系,强调保护空气质量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空气性质:无色、无味、无形。
2. 空气重量和压力。
3. 空气与人类生活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今天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感受空气”短文。
答案:略。
2. 课后实践:回家后,观察家里空气,思考空气在生活中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空气存在和性质,培养他们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课后,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解空气污染原因和危害,提高他们环保意识。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到其他自然科学领域,如大气层、气压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活动引导和操作。
2. 空气性质理解和空气压力体验。
3. 空气与人类生活关系探讨。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三节“感受空气”。
详细内容包括:1. 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2. 空气的无色、无味、无形的特性;3. 空气的存在证明实验;4. 空气质量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知道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 学会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3. 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基本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实验操作方法。
难点: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空气质量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烧杯、蜡烛、火柴、实验器材等。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包括烧杯、气球、火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讲述生活中常见的空气现象,如风吹树叶、呼吸等;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有什么作用?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空气的基本特性:无色、无味、无形;讲解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如呼吸、燃烧等;演示实验:用空气泵吹气球,说明空气的存在。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烧杯倒扣在蜡烛火焰上,观察火焰熄灭;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空气对燃烧的影响。
4. 空气质量对生活的影响(10分钟)讲解空气质量对健康和生活的影响;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空气质量?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和保护空气质量的意义;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与空气相关的现象或知识?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无形;2. 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呼吸、燃烧等;3. 实验现象:烧杯倒扣在蜡烛火焰上,火焰熄灭;4. 空气质量对生活的影响;5. 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空气的存在证明实验。
请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答案:实验过程:用烧杯倒扣在蜡烛火焰上;现象:火焰熄灭;结论:空气存在。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 感受空气-认识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2.1 感受空气-认识空气》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科学方面,他们可能对空气的概念和性质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去发现和探究空气的特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感受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基本性质。
2.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各种现象,发现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实验法: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空气的性质。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气球、塑料袋、水杯等。
2.准备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空气。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
如:吹气球、用塑料袋装空气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总结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空气的性质。
如:比较不同容器中空气的多少、观察空气对物体的作用等。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准确。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感悟。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人要呼吸、气球会爆炸等。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问题,讨论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如: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植树造林等。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章节,主要内容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用途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概念,感受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空气的基本概念,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用途。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如何观察和感受空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水、湿布、实验器材等。
学具:每组一份空气泵、气球、塑料瓶、水、湿布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吹气球的游戏,引导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
(1)让学生吹气球,观察气球鼓起来的原因。
(2)提问:为什么气球会鼓起来?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
2. 讲解:介绍空气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用途。
(1)讲解空气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2)讲解空气的性质,如:空气有重量、空气能流动等。
(3)讲解空气的用途,如:呼吸、燃烧、风力发电等。
3. 实践:进行空气性质实验,加深学生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1)实验一:空气有重量。
将塑料瓶装满水,倒掉水后封口,观察瓶子是否会下落。
(2)实验二:空气能流动。
用湿布擦拭黑板,观察湿布上的水滴是否会被空气吹走。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1)题目:下列哪些现象能说明空气的存在?A. 吹气球B. 风力发电C. 水平尺(2)讲解:A、B选项能说明空气的存在,C选项不能。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感受空气》2. 内容:空气的概念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用途实验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空气的三个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