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澳大利亚》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14 KB
- 文档页数:8
澳大利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人口和城市分布。
2.了解澳大利亚对比明显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
3. 掌握澳大利亚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4.通过阅读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图,能够对图中信息进行总结。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布局,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对人口、城市、动植物资源的影响2.教学难点:通过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说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搜集澳大利亚动植物的有关资料板书设计:一、古老的动植物“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二、唯一的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三、主要城市和人口的分布四、气候特征五、地形特征六、南半球经济发达的国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天我们跟随一些古老的而特有的物种去认识这个国家课件展示袋鼠、考拉、鸭嘴兽、鸸鹋的图片问题:为什么说他们是古老的解答:从哺乳动物的进化规律来看,有袋类出现的比较早,没有胎盘,是进化不完全的哺乳动物,所以说是古老的,这些古老的物种都来自澳大利亚板书课题:《澳大利亚》展示关于澳大利亚的动植物资源统计资料板书一、古老的动植物“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问题:澳大利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古老的动物呢?学生活动:从大陆漂移说来解释结论:长期孤立,环境单一,没有大型的食肉动物,进化缓慢,物种古老学生活动:指认孤立的澳大利亚大陆板书:二、唯一的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提问:1、能否把大陆改成大洲?2、这块大陆所属的大洲学生活动:1、区分大洲和大陆的概念,不能改成独占大洲2、这块大陆属于大洋洲,该国领土范围还包括塔斯马尼亚岛知识延伸、学生活动:该大陆的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承接:因为孤立,最初英国殖民者把这块陆地作为流放罪犯使用,后来随着大量自由民的加入,使最初登陆的东海岸人口迅速增长,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悉尼板书:三、主要城市和人口1、最大城市-----悉尼2、课件展示两国国旗,体现两国传统关系3、澳大利亚人口信息:⑴90﹪为白种人,大多是英国移民的后裔⑵通用语言为英语4、其他主要城市:堪培拉(首都)、墨尔本学生活动:从课件展示的人口密度图得出人口主要分布范围是东南沿海地带板书: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承接:从学习经验得知,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板书:四、气候特征展示:澳大利亚的气候图学生活动:查找穿过澳大利亚的特殊纬线问题:从这些特殊纬线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结论:(1)、赤道,赤道以南,南半球,和北半球季节相反(2)、南回归线,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学生活动:观察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有哪些气候类型的分布,并熟悉这些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结论:东南沿海气候温暖舒适,是为人口和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的主要原因学生活动:观察该国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结论:呈半环状分布板书:1、气候类型以热带亚热带气候为主2、呈半环状分布承接:自然环境除了气候特征,还有地形特征板书:五、地形特征1、三大地形区学生活动: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墨累河的发源地和流向教师阐述:东部大分水岭,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所以发源于大分水岭的墨累河向西流入印度洋拓展延伸:课件展示美国高低高三大纵列地形剖面图和该国剖面图比较,得出其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学生活动:阅读大自流盆地的文字介绍教师简介:世界最大的自流盆地,课件展示其受地形影响的成因,其为该国的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承接:最初英国的殖民者随船从西班牙带来了20多只绵羊,没想到澳大利亚草原多,污染少,天敌少,适合羊的生长,使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养绵羊数量和产羊毛最多的国家板书:六、南半球经济发达的国家1、农牧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手持麦穗的国家”2、工矿业“坐在矿车里的国家”3服务业七、自习词条:1、艾尔斯巨石2、大堡礁八、随堂练习详见课件九、课后练习:填充图册36/37页。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节澳大利亚》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澳大利亚与中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澳大利亚。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较强。
但学生对于澳大利亚这一国家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该国家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城市、经济等人文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阅读和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2.难点:澳大利亚的经济特点,以及与中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
2.对比教学法:通过与中国的对比,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澳大利亚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与澳大利亚相关的视频资料。
3.准备澳大利亚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澳大利亚的地图、图片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澳大利亚这个国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视频资料,展示澳大利亚的自然风光、动物等,让学生对澳大利亚有更直观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比较澳大利亚与中国在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方面的异同。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七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首都、主要城市;2、根据地图和资料,指出澳大利亚的各地理事物并说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在图上指出气候的基本类型并分析特点;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并分析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1、运用地图和资料,初步学会分析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2.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课程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分组学习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课件二、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出现澳大利亚视频)噢,这个地方真是太美了!看那个地方的人是不是很高兴啊?如果你去了,你一样会高兴!想去吗?那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澳大利亚旅游,好不好?不过,这一路上有许多问题要考大家,同学们敢不敢接受挑战?(二) 整装待发:1、我们现在去澳大利亚,该带哪些生活必需品呢?2、在澳大利亚不能直接使用人民币,要准备一些澳元,那么澳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是多少呢3、一份地图是我们出行必备的工具!这个小女孩儿面对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犯难了:哎呀,澳大利亚究竟在哪里呢?(展现世界地图图片,学生说出澳大利亚1、所属大洲 2、分析其它各国陆位的特点,并得出结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个独占一块陆地的国家;)澳大利亚犹如南半球海洋上的一颗明珠,我们从张家口出发,需漂洋过海才能到达,我们需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才好呢?好,那么我们就选择最快的飞机开始我们的澳大利亚之旅吧!分组,并让各小组明确学习任务。
请各小组依据学案,完成学习任务,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超额完成任务。
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吗?好,开始!第一轮学习结束后,组内商讨遇到的问题,并且每组出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好,开始!(三)走进澳大利亚(附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享交流)学生展示,教师适当补充,并在学习气候时验证同学们所带的服装。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节澳大利亚》教材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介绍了澳大利亚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澳大利亚的基本情况。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澳大利亚的初步认识,为今后深入学习澳大利亚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各大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澳大利亚的认识相对较浅,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增强对澳大利亚的了解,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文化等基本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学会观察、分析、归纳澳大利亚的特点,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澳大利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增强对澳大利亚的了解,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文化等基本知识。
2.难点: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气候、经济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澳大利亚地域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的课件,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澳大利亚的特点。
2.教学道具:准备澳大利亚地形、气候等相关的模型或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教学资源:收集关于澳大利亚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澳大利亚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然后简要介绍澳大利亚的自然和人文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详细介绍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资源、经济、文化等基本知识。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八章第七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八章第七节《澳大利亚》介绍了澳大利亚的位置、地理特征、气候、资源、经济、文化和历史等方面。
本节内容是对澳大利亚的全面介绍,使学生对澳大利亚有更全面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大洲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大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对学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澳大利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气候、资源、经济、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兴趣和好奇心,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全球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气候、资源、经济、文化和历史。
2.难点: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气候、资源和文化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教学问题,准备好案例。
3.准备好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澳大利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展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析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资源等,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4.巩固(5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澳大利亚的资源、经济和文化特点。
澳大利亚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澳大利亚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广人稀的国家;(二)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澳大利亚气候分布与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的关系,以及气候对人口分布、植被、农牧业发展的影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识农牧业发展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能力和比较法的运用。
通过读图、填图、讨论分析等手段,使学生记住澳大利亚领土组成、地形特征,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自然条件的基本特征,现代化的工矿业与农牧业(二)教学难点人口分布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课型:新授课五、课时安排:第1课时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八、教学步骤(一)复习提问:(二)新课导入:录像片《古老的动物》:袋鼠、鸭嘴兽、鸸鹋等动物的生活情景。
问:这些古老的动物生活在哪个国家呢?澳大利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国家。
【板书】第七节澳大利亚(三)学习新课一、板书:“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设置悬念:澳大利亚盛产羊和羊毛,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
然而①澳大利亚是从何时开始发展养羊业?②又是谁最先把羊这种澳大利亚大陆原本没有的动物引入这块乐土的?板书:发展历史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课本76页阅读材料澳大利亚的养羊业,解答以上问题并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
过渡:从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养羊业之所以在澳大利亚得到迅速发展,是得益于这里的自然条件适于绵羊的生长和繁殖。
那我们来了解一下当地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条件?二、板书:自然条件电脑展示:课本75页图8.38澳大利亚的地形学生活动:①学生先在课本图8.38上找大分水岭、墨累河、澳大利亚大盆地和北艾尔湖,然后叫四名同学上讲台在投影上分别指认以上地理事物。
②引导读图:让学生根据图例(陆高海深表)阅读图中颜色的变化,来了解澳大利亚地形特点。
学生回答:澳大利亚地形东部、中部、西部各异,东部是海拔较高的大分水岭,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西部是海拔不足1000米的广阔的低高原。
教案:初中地理《澳大利亚》教学目标:1. 了解澳大利亚的自然和人文概况,能够结合地图和资料对比分析澳大利亚区域差异。
2.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3.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学重难点:1. 澳大利亚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2. 澳大利亚的区域差异。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用一段文字对澳大利亚进行描述,这个国家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有美丽迷人的大堡礁,有可爱古老的树袋熊,学生猜想是澳大利亚,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 概况1.1 位置和组成- 教师PPT展示《澳大利亚地形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澳大利亚的位置和组成?(提醒学生可以结合教材后附的世界地图观察澳大利亚的位置)。
【师生活动】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东临太平洋,西邻印度洋,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和附近的一些小岛。
1.2 人口和人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8第二段找出人口和人种概况。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人口有2223万,92%是白色人种。
教师适时点拨,主要是受到殖民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英国人后裔,所以主要是白色人种。
2. 区域差异明显- 教师PPT展示《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和《澳大利亚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澳大利亚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对牧羊带的分布有什么影响?【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地形和气候对牧羊带分布的影响。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得出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的结论。
环节三:案例分析- 教师提供澳大利亚牧羊业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澳大利亚牧羊业的发达原因。
-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澳大利亚牧羊业的发达原因。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 学生回答澳大利亚的自然和人文概况、地形和气候特点、区域差异以及牧羊业的发达原因。
环节五: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地图和资料,对比分析澳大利亚的区域差异。
教案:澳大利亚【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103-P109。
主要包含“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古老的动植物”、“后起的发达国家”等内容。
1.教学目标:(1)了解澳大利亚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和城市分布等。
(2)掌握澳大利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特别是其独特的动植物资源。
(3)加深学生对世界地理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南半球国家的特点。
2.教学重点:(1)澳大利亚的概述:包括其独占一块大陆的特殊地位及其自然环境特征。
(2)古老的动植物:介绍澳大利亚特有的动植物种类及其形成原因。
(3)后起的发达国家:探讨澳大利亚作为南半球唯一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教学难点:(1)理解澳大利亚动植物的古老性和特有性:解释其形成原因及与全球其他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差异。
(2)分析澳大利亚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从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4.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澳大利亚概况与自然环境导入新课:(1)提问: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是哪个?(学生回答:澳大利亚)讲授内容:1.地理位置与面积:(1)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总面积约769万平方公里。
(2)人口约2500万,地广人稀,气候干旱。
2.地形与气候:(1)地形多样,从热带雨林到沙漠应有尽有。
(2)气候类型复杂,从热带湿润到寒带干燥不等。
课堂活动:(1)小组讨论:比较澳大利亚与其他大陆的地理特点,总结其独特之处。
第二课时:古老的动植物导入新课:(1)提问:为什么澳大利亚有许多古老的动植物?(学生思考并回答)讲授内容:1.古老动植物的种类:(1)袋鼠、考拉、鸭嘴兽等动物,以及桉树、金合欢等植物。
(2)特有鸟类450种,特有植物9000种,占全球总数的75%。
2.形成原因:(1)长期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中,自然条件单一,导致动植物演化缓慢。
(2)古老的地质历史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共同作用。
课堂活动:(1)观看视频:介绍澳大利亚特有的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贵州省普安县盘水街道窝沿中学岑天丽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七年级下册课题: 第八章《走进国家》第七节澳大利亚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教师教学实践中要通过创设学习情景,营建一个开放民主的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图找规律,探究问题引资料,并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根据地图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运用地图,分析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
3、说出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并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
4、会分析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
5、了解澳大利亚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对地理信息、地图进行分析、推理、总结、作出判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懂得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设计适度的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分析在课前充分搜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采用信息技术,将文本、图像等素材资源制作成课件,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
学法分析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进行学习、分析、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便完成学习任务。
重难点分析重点1、运用地图,分析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
2、说出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并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
3、了解澳大利亚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难点1、会分析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七节《澳大利亚》第一课时一、教学设计说明:地理新课标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
因此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充分培养学生识图、读图、析图的能力。
《澳大利亚》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所接触的又一个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
教材没有直接介绍澳大利亚地理特征,而是选取了两个非常形象的标题,“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古老的动植物”来突出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因此在设计时,我以澳大利亚国徽为主线,以探究“澳大利亚国徽的秘密”这一主题为切入点,将澳大利亚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这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及贯通。
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学生活动让他们分析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对澳大利亚动、植物生存及生活的影响。
同时,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多媒体辅助等形式来丰富课堂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澳大利亚地理位置(海陆、纬度、半球位置)和领土组成。
2.了解并掌握澳大利亚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等)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并简单分析说明其特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澳大利亚国徽中的袋鼠和鸸鹋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引出勇往直前、永不退缩的民族精神,再引出中国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
难点:澳大利亚古老动、植物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法与学法: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发展学生地理素养为目的,采用以“引起兴趣法、探究式教学法”为主,启发法、多媒体教学等为辅的多种教学形式。
在课前充分搜集有关“澳大利亚”国徽的资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如视频、图像等素材。
第七节澳大利亚【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首都和地形特点。
2、初步理解澳大利亚气候分布与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的关系,以及气候对人口分布、植被、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1、教学方法:读图析图、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2、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学会对比,学会观察的能力【学习重难点】1、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
2、澳大利亚地形对河流的影响3、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1【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澳大利亚景观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质疑自探。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以下探究目标:(1)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首都、主要城市和通用语言。
(2)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和河流。
(3)说出澳大利亚特有的野生动植物种类。
(4)了解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3、自探提示:结合目标,快速跳读,勾画要点,标注疑惑。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学生交流探讨,互助学习。
2(1)在图8-63中找出澳大利亚的三大地形、墨累河、塔斯马尼亚岛,首都堪培拉。
(2)看图8-68,说一下澳大利亚特有的野生动物。
(3)读图8-72,说出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3、收集共性问题,以备点拨。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点拨(一):澳大利亚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点拨(二):澳大利亚的经济。
2、巩固练习(1)澳大利亚是洲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整个的国家。
(2)澳大利亚人口多居住在的富饶地带。
首都是,最大城市是,通用语言是。
(3)澳大利亚西临洋,东临洋。
地形西部是,中部是,东部是。
(4)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
其中两种卵生哺乳动物是和。
3(5)“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是。
《澳大利亚》(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认识澳大利亚的位置和领土组成。
(2)了解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3)运用地图和资料,掌握澳大利亚的气候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示意图、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探究、归纳、总结等综合能力,进一步范围国家地理的学生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澳大地亚的自然地理景观和气候特点,体会到自然环境会影响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树立全局统一观念和人地协调意识。
【教学重点】(1)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2)澳大利亚的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与自然环境(地形和气候等)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视频播放:澳大利亚旅游宣传片《澳大利亚不同之光》。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去澳大利亚旅游吗承接:今天我们我们就一起到澳大利亚去看看。
课件展示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能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2、了解澳大利亚地形特征,以及地形与气候、人口分布的关系教师提问:去之前,我们得了解澳大利亚在哪里也就是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有谁知道澳大利亚在哪里吗二、新课学习(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活动:找出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新几内亚岛、珊瑚海和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三大群岛,说一说大洋洲位于哪些大洲与大洋之间(学生读图找图,回答问题)明确:大洋洲位于亚洲和南极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
(1)领土与面积澳大利亚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领土组成: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等岛屿组成。
面积: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面积约万千米²,居世界第六位。
(2)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的中部,大部分地区位于中、低纬度的热带和南温带。
经度位置:东经160度经线穿过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87《澳大利亚》教案XXX《澳大利亚》教案教材分析澳大利亚”这节教学内容是初中阶段世界分区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时的主要介绍澳大利亚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以及澳大利亚的特殊性的知识。
本课在地理学科课程中的难度水平属于一般。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地图上找出某国家的位置、范围、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等特点,说出自然环境对澳大利亚社会文化的影响。
学生分析初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但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本节的研究要从兴趣入手,利用地图、资料、辅助图片、投影、录像、电脑等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引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产生了解这个问题的兴趣,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已经研究了半年的地理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经验性逻辑思维能力和读图识图的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较弱,故本节课教师在各个环节要尽力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来启发他们的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完成读图识图——析图、总结规律——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
教学目标:常识与本领1.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范围。
2.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及其形成原因。
3.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
4.运用地图,记住澳大利亚主要城市和人口、城市分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看景观图片和澳大利亚古老生物,运用小组探究式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记住主要的动物名称和生活特性。
了解澳大利亚很早以前就孤立存在于南半球,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因而有了独特而古老的生物。
2.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协作研究、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分析本国的地形图和睦候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出它们之间内在的接洽,并通过填图记忆首要的地形区和睦候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澳大利亚工矿业特点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2
3
4
区发展混合农业较为有利,而其他地区大多属于年降水量不足
500 mm 的半干
旱区,实行的是利用天然草场实行粗放的放牧饲养。
老师补充: 根据投入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多少, 将农业分为粗放农业和密 集农业。
如果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 扩大土地面积成为增加农业产出 的主要手段,这样的农业称为粗放农业。
粗放农业一般分布在地广人稀、自然 条件较为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
因此粗放农业是一种低投入、低产出 的农业,所以尽管澳大利亚广大的中、 西部和北部地区面积辽阔,但放养的羊 只相对较少。
总结过渡:澳大利亚位于南纬 10°~44°之间,南回归线横穿大陆中部。
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干燥,地形明显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地形与气候组合 成了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
澳大利亚人因地制宜形成了不同的农牧业区。
除羊 毛外,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小麦出口国,农牧业在澳大利亚的经济中占据 着重要的地位。
板书:自然条件→农牧业区的分布 (因地制宜 ) 过渡:同学们,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 (120 人/平方千米 )你们 知道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吗? (学生看书了解 2.5 人/ 平方千米)是我国 的 1/45 。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是多少? (768 万平方千米 ) 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 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澳大利亚的农场规模很大, 一般可以达到几千公顷。
这么少的人要管理这么大的农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呢?
播放录像:澳大利亚的农牧业生产 得出结论:农牧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板书:农牧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占有整个澳大利亚大陆, 地势低平, 课堂小 拥有许多古老的动物, 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牧业, 矿产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
如 结 今,服务业已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其经济支柱。
城市和人口集中分布于东部 沿海地区
选做
第七节 澳大利亚 一、大洋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东西并列的三部分地形
三、人口分布与环境关系 作业布
必做 地理填充图
板书设
计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