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范例-遥感地物波谱特性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92 MB
- 文档页数:7
实验五:植被波谱特征与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分析(3学时)
原理与方法
遥感图像上面的植被信息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叶子和植被灌层的光谱特性以及差异变化变现出来的,选择多光谱遥感数据进行分析运算,产生某些对植被长势、生物量等有一定指示意义的数值,即是所谓的“植被指数”。
用一种简单有效的形式来实现对植被状态信息的表达,以定性和定量地评价植被覆盖、生长活力与生物量。
在植被光谱中,通常选用对绿色植物(叶绿素引起的)强吸收的可见光波段和对绿色植物(叶内组织引起的)高反射的近红外波段,通过两个不同波段数据的分析运算得到不同的植被指数,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
实习仪器
学生实习机房
图象处理软件(ENVI3.5)
叶面积指数仪(WINSCANNY)
实验目的
1、掌握应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植被波谱与叶面积指数、生物量测量方法。
2、掌握运用植被指数分析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
实验报告
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分析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的区域分异。
遥感课程实验报告范文-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的初步熟悉和基本操作《遥感信息科学概论》课程实验报告二、遥感数据地物波谱特性分析1.“L7ETM+_121-032_123457”遥感数据地物波谱特性分析要求:以“L7ETM+_121-032_123457(200210)”为数据源,进行典型地物(水体、植被、居民地)的波谱特性分析(要求标注典型地物像元点的空间位置及其波谱特性曲线,并简要说明其波谱特征)水体:波谱特征:水体的波谱曲线在1波段的亮度最大,为180左右,2波段次之,为160,3波段较低,为60左右,由2波段向3波段急剧下降。
4、5、7波段约为20。
植被:植被波普特性曲线有明显的规律,在1波段有一个峰值60,2波段有一个峰谷50,然后到4波段上升达到最大峰值200,在减小到6波段140.居民地:居民地在各个波段的波谱亮度值均较大。
居民地遥感图像获得的是屋顶或道路,石棉瓦、沥青沙石、水泥等对各波段的反射率均较高。
在1波段最高为240,然后一直减少到5波段峰谷处130,在上升到6波段140.2.“L7ETM+_138-035_123457”遥感数据地物波谱特性分析要求:以“L7ETM+_138-035_123457(200004)”为数据源,进行典型地物(云/云阴影、雪、冰、裸地)的波谱特性分析(要求标注典型地物像元点的空间位置及其波谱特性曲线,并简要说明其波谱特征)云:云波谱特征:0.5-0.7波段亮度值均保持最高不变,为240,0.9波段下降至190左右,之后基本不变。
雪波谱曲线:0.5-0.9波段亮度均保持最大240,之后逐渐降低到40.其在可见光波段灰度值极高为240左右,说明冰对可见光的强反射,从0.6之后亮度降低直至20左右波谱曲线特征:0.5-0.65亮度逐渐升高,0.65处亮度出现峰值为160,0.87处出现波谷,为90,然后逐渐上升至170.3.“L7ETM+_116-031_123457”遥感数据地物波谱特性分析要求:以“L7ETM+_116-031_123457(199909)”为数据源,进行典型地物(水体、植被、火山灰)的波谱特性分析(要求标注典型地物像元点的空间位置及其波谱特性曲线,并简要说明其波谱特征)水体:总体亮度较低,波谱曲线从1波段到7波段亮度由60降为15,曲线趋于平缓。
实验四:水体波谱特征与水环境质量分析(3学时)
原理与方法
水既可以吸收也可以散射通过水汽界面的波谱辐射能量 (Ed),但水的散射会增加天空辐射能量(Eu),而水的吸收则会同时减少 Ed和 Eu。
遥感探测的波谱信息就是这种吸收和散射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水环境质量分析水质监测:对所测水体的地面光谱反射率数据通过系列波谱分析处理方法,提取不同污染类型水体的特征光谱曲线,与同步测量的悬浮物浓度、高锰酸盐指数等进行相关分析,建立光谱反射率与水质指标参数之间的定量模型。
实习仪器
学生实习机房
图象处理软件(ENVI3.5)
ASD野外光谱仪
水下光谱仪
实验目的
1、掌握应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水体波谱的差异性分析
2、水体环境质量的分析方法。
实验报告
内容包括:实验目的、水体悬浮质浓度和水环境质量遥感分析。
实验一、典型地物的光谱反射特征一、实验目的熟悉ENVI软件提供的各种光谱库,针对五种典型地物:雪、植被、水体、土壤、矿物岩石,通过绘制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说明典型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并分别比较属于同一大类但处于在不同状态下的地物反射光谱特性。
二、实验数据与原理数据:ENVI自带的波谱库。
原理:入射到物体表面的电磁波与物体发生三中作用:反射、吸收和投射。
不同地物的反射、投射和吸收能力不同,既地物的波普特性。
遥感传感器能够记录地物本身发射的电磁波信息和地物反射太阳光的电磁波信息。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启动ENVI软件,拷贝实验所需原始数据并修改文件名。
在主菜单中打开Spectral--->Spectral Libraries--->Spectral Library Viewer;打开Spectral Library Input File对话框,点击open--->new file;打开原始文件夹,然后分别选择雪、植被、水体、土壤、矿物岩石的波普图文件,得到五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波普曲线图图1为雪在五种不同状态下的波普图,观察图可得,不同状态的雪在波长0.5微米附近有个波峰,随着波长增加反射率逐渐降低,在可见光波段基本上是非选择性吸收体,既高反射体,但在近红外波段吸收很强。
图2为三种植物的波普反射曲线,三种植物分别为confier(针叶树)、decidous(落叶植物)、grass(草)。
观察图可看出在可见光波段0.55微米(绿光)附近的反射率较低,10%~20%左右,两侧0.45微米(蓝光)和0.67微米(红光)则有两个吸收带。
在近红外波段1.2~1.5微米件有一个反射的陡坡,至1.6微米附近有一峰值在2~3微米件吸收率大增,反射率大大下降图(3)绘出了纯净水、海水的波普曲线,观察图可得出水在波长1微米左右的反射率较高,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很低。
四、实验体会不同的地物一般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此原理可以区分不同的地物。
遥感分析报告1. 引言遥感技术是通过感知地球上不同波段的电磁辐射,获取地表信息并分析地表特征的技术手段。
随着现代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利用多源、多时相的遥感数据进行地表特征的分析和研究。
本报告将通过遥感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对某区域的地表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估。
2. 目标本次遥感分析的目标是对某区域的地表特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具体目标包括:确定目标区域的地物类型分布情况、监测目标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目标区域的植被状况等。
3. 数据采集和处理为了完成遥感分析,需要获取目标区域的遥感数据,并对其进行预处理和处理。
数据采集包括获取卫星遥感影像和地面观测数据。
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图像配准、大气校正、辐射定标等。
数据处理则是通过图像分类、变化检测等方法进行对目标区域的地表特征分析。
4. 地物类型分布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地物类型分布分析是遥感分析的常见任务之一。
本次分析使用了多光谱影像数据,并采用了最常见的监督分类方法,如最大似然分类和支持向量机(SVM)分类。
根据分类结果,可以生成地物类型分布图,并评估分类结果的精度。
分类结果显示,目标区域主要包含了农田、森林、水体和城市等地物类型。
其中,农田占据了目标区域的40%,森林占据了30%,水体占据了20%,城市占据了10%。
这些结果可以为农业生产、森林保护和城市规划等提供重要的参考。
5. 土地利用变化遥感技术可以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对多期遥感影像进行比对和分析,可以确定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及其原因。
本次分析使用了两期遥感影像数据,分别为2000年和2010年的影像数据。
通过比对两期影像数据,可以发现目标区域的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
农田的面积减少了10%,而森林的面积增加了15%。
这种变化可能与农业政策的调整和森林保护工作的加强有关。
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为土地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6. 植被状况分析植被状况是评估生态环境质量和植物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
遥感地学分析实验——实验二:遥感图像典型地物波谱特征分
析
实验二:遥感图像典型地物波谱特征分析(3学时)
原理与方法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物体除了反射作用外,还有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作用。
电磁辐射未被吸收和反射的其余部分则是透过的部分,即:
太阳辐射能量=反射能量+吸收能量+透射能量
反射能量的大小决定了不同地物在不同电磁波波段上的反射率的大小,针对实验一测量获得的典型地物波谱数据分析其不同波长上的反射和吸收特征。
实验方法采用曲线分析法,分析典型地物的反射光谱峰谷变换。
实习仪器
学生实习机房
图象处理软件(ENVI3.5)
实验目的
1、掌握典型地物(植被、水体、裸岩等)类型的波谱特征;
2、掌握应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典型地物波谱分析方法;
3、重点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光谱差异的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
内容包括:典型地物(植被、水体、裸岩等)类型的波谱特征与遥感影像的对比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光谱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地物光谱测试与分析实习报告指导书一、实习目的与要求1.明确地物波谱测试在遥感技术与应用中的重要作用;2.了解光谱仪的结构及测试原理;3.掌握地物光谱仪的测量方法;4.掌握光谱处理软件的处理方法;5.实地测量多种地物的反射波谱并分析其特征;二、实习计划及安排三、实验设备及样本1、光谱仪HR4000、2.参考板、3.手持GPS、4.相机、5.记录本 6、光纤探头 7、笔记本电脑 8、实验样本(根据实测地物填写)四、HR4000简介HR4000CG-UV-NIR,新一代高分辨率光谱仪,是全新的光学和电子学器件组合。
适合应用于激光特征分析,反射率测量和确定原子散射线等领域。
配有全新的Toshiba 的3648像素CCD阵列探测器,光学分辨率可达0.02nm(FWHM)。
HR4000光谱范围为200-1100nm,具体的光谱范围和分辨率配置取决于实际光栅和狭缝的选择。
适用于计算机操作系统: Windows 98/Me/2000/XP, Mac OS X and Linux(USB接口);任何32-bit Windows 操作系统(串口)。
通过“SpectraSuit ”软件进行光谱测量及相关分析。
五、野外反射率测定原理野外测量实习采用垂直测量的方法,为使所有数据能与航空、航天传感器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一般情况均采用垂直向下测量方法,以便与多数传感器采集数据的方向一致。
由于实地情况非常复杂,测量时常将周围环境的变化忽略,认为实际目标与标准板的测量值纸币就是反射率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s s V V λρλρλλ=∙ ()s ρλ为标准板反射率, ()V λ、()s V λ为测量物体和标准板的仪器测量值。
这种测量方法没有考虑入射角度变化时造成的反射辐射值的变化。
六、实验步骤及(把软件截图放上去)1、打开电脑,启动软件,将光谱仪相关设备连接好 2、打开标准板最后一步(自行编号).图表显示窗口,打印机图标右侧有一个“复制光谱数据到剪切板”按钮 ,点击,然后打开Excel ,选中列,复制即可。
实习报告(一)实验名称:《地物光谱特性测量》(二)所属课程名称:《资源环境遥感》(三)学生姓名:(四)实验日期及地点:(五)实验目的:对校园中的一些地物进行遥感光谱特性测量(六)实验意义:(1)对光谱测量仪器的认识:ASD野外光谱分析仪FieldSpecPro是一种测量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地物波谱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快速扫描地物,光线探头在毫秒内得到地物的单一光谱。
FieldSpec分光仪主要由附属手提电脑,观测仪器,手枪式把手,光线光学探头以及连接数据线组成。
通过连接电脑,可实时持续显示测量光谱,使得测量者可以即时获取需要的测量数据。
(2)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地物反射光谱是指某种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到的曲线即为反射波谱特性曲线。
影响地物波谱变化的因素:太阳位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
不同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不同。
时间、季节的变化。
地物本身差异、土壤含水量、植被病虫害。
(七)实验原理:(八)人员要求:设备:(1)ASD公司生产的Field Spec3高光谱辐射仪(2)软件:RS3和View SpecPro Graph工作要求:(1)天气情况:地面能见度:晴朗,地面能见度不小于10km,云量要求:太阳周围90°立体角范围内淡积云量小于2%,无卷云或浓积云等,风力要求:无风或微风(测量时间风力小于4级,对植物测量时风力最好小于3级)测量时间:为保持太阳高度角大于45度,且由于北京地区处于中纬度地区,所以测量时间应在北京时间10:00~14:00之间,冬季对于测量时间应该更加严格一些。
另外,测量速度应该满足<=1min/组。
(2)测量情况:为减少反射光对观测目标的影响,观测人员应着深色服装,观测时面对太阳站立与目标区后方,观测时保持探头垂直向下,使得机载成像光谱仪观测方向保持一致,注意观测目标的二项反射影响。
记录人员应站在观测人员身后,并避免在目标区周围走动。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遥感技术作为一种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地理信息系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我们进行了本次遥感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掌握遥感图像的获取和处理方法;2. 熟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的基本操作;3. 学习遥感图像的分类和提取信息的方法;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原理遥感技术是利用电磁波对地球表面进行探测和监测的技术。
通过遥感传感器获取的图像数据,可以反映地表物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遥感图像处理主要包括图像校正、分类、提取信息等步骤。
四、实验内容1. 图像获取实验中,我们使用了ENVI软件,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地球观测系统数据和信息(EOSDIS)中下载了北京市的Landsat 8卫星影像。
2. 图像校正首先,我们对下载的遥感图像进行了几何校正,以消除图像中的几何畸变。
通过选择地面控制点,将遥感图像与实际地理位置相对应。
3. 图像分类接着,我们进行了遥感图像的分类。
采用监督分类方法,利用ENVI软件中的分类器,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
分类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地物特征明显的区域作为训练样本,以指导分类器进行分类。
4. 信息提取最后,我们利用遥感图像提取了北京市的地物信息,包括水体、植被、建筑等。
通过对提取信息的分析,可以了解北京市的地表环境状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图像校正通过几何校正,我们成功地将遥感图像与实际地理位置相对应,消除了图像中的几何畸变。
校正后的图像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地表物体的真实位置。
2. 图像分类在遥感图像分类过程中,我们共分为三个类别:水体、植被和建筑。
经过分类,我们得到了较为准确的分类结果。
通过分析分类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市的水体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区和郊外,建筑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
3. 信息提取通过对遥感图像提取的地物信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北京市的地表环境状况。
遥感实习报告内容1.分析几种典型地物的波谱曲线特征,依据此特征辨别TM影像样图的通道值,写出其辨别理由;(1)植被的波谱曲线特征:植被的反射波普曲线主要分三段:可见光波段0.4-0.76um 有一个小的反射峰,位置在0.5um绿处两侧蓝和红有两个吸收带,这一特征是由于叶绿素的影响。
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的吸收作用强,对绿光反射作用强。
近红外波段有一反射的陡坡到1.1um附近有一峰值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
这是由于植被叶细胞结构的影响,除了吸收和透射的部分,形成的高反射率。
在中红外波段1.3-2.5 um受到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增,反射率大大下降,特别以1.45um 1.95 um2.7um为中心是水的吸收带形成低谷。
所以分析:根据植被的反射波谱曲线特征,T2与T3图在长江流域与汉江流域比较下,判断由于T3图两水域颜色区别较大,在植被的中T-3的反射率大于T-2,所以判断T2图可能处于TM1-TM2(0.45-0.60um之间)即蓝绿波段之间。
(2)水体的波普特征:水体的反射主要在蓝绿波段,其他波段吸收都很强。
特别到了近红外波段吸收就更强。
遥感影像上,特别是近红外影像上,水体呈黑色,一般情况下,水中含泥沙时,由于泥沙散射,光波段反射率会增加,峰值出现在黄红区,水中含叶绿素时,近红外波段明显抬升,这些都成为影像分析的重要依据。
分析:根据水体光谱特征,T5图中水体为黑色,T5图的反射率大,判断为红外光,则T5图为TM5中红外波段(1.55-1.75UM)。
进一步根据水体和植物的反射波谱曲线得出T3图为TM3波段(0.62-0.69um)即为红光波段。
(3)土壤的光谱特征:土壤自然状态下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一般来说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和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此外土类和肥力也会对反射率产生影响。
由于土壤反射波谱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所以不同光谱段的遥感影像上土壤的亮度区别不明显。
分析:又因为T4图与T5图比较,图像的江水较T5图来说发白,即江水的反射率应该增高,另外该图的植被比T5图更白,反射率更高,故而应该在植被的反射峰附近所以T4图为0.70—0.90um之间,即为TM4近红外波段。
遥感地学分析地物光谱特征分析遥感地学分析地物光谱特征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地物的光谱信息并进行分析。
光谱是电磁波在不同波长处的分布情况,地物在遥感图像中的光谱特征可以提供关于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地物光谱特征分析是遥感地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地物分类、环境监测和资源调查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地物光谱特征分析基于遥感图像中的光谱曲线,通过对比不同地物的光谱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地物类型,并了解地物的空间分布、数量和变化情况。
光谱特征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光谱曲线的形态分析。
不同地物的光谱曲线形态有所不同,通过对光谱曲线的起伏、波峰、波谷等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鉴别地物类型。
比如,水体的光谱曲线具有明显的吸收特征,而植被的光谱曲线则显示出明显的吸收波段和反射波段,利用这些形态特征可以将水体和植被进行区分。
其次是光谱曲线的能量分析。
地物的光谱曲线能量分布情况与地物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通过分析不同波段上的光谱能量分布情况,可以获得地物的组成信息。
例如,植被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对红辐射吸收较强,因此在红光波段上反射较少的能量。
反之,水体和土地等地物则在红光波段上反射较多的能量。
通过这种能量分布的差异,可以将植被、水体和土地等地物进行区分。
此外,也可以通过计算光谱特征参数来分析地物光谱特征。
常用的光谱特征参数包括植被指数、水体指数等。
植被指数可以反映植被的绿度和生长状况,常用的有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
水体指数则用于提取水体的光谱特征,常用的有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和水体影像差异指数(MNDWI)。
通过计算这些指数,可以量化地物的光谱特征,进一步分析地物类型和性质。
最后,地物光谱特征分析还可以通过光谱数据库和遥感图像分类技术进行辅助分析。
光谱数据库是一种记录不同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库,可以通过与遥感图像的光谱曲线进行对比,帮助我们确定地物类型。
遥感图像分类技术通过对图像中的像元进行分类,将不同的光谱特征的像元归类到不同的地物类型中。
遥感地学分析地物光谱特征实验报告(共8篇)遥感地学分析与专题制图实验报告重庆交通大学学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遥感地学分析开课实验室土木学院机房实验室学院河海学院年级2012级专业班资环1班学生姓名学号开课时间至学年第二学期河海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系2015年6月篇二:遥感地物光谱实习报告遥感地物光谱实习报告指导老师:秦军姓名:李丹学号:20113310 班级:遥感一班目录一、红外图像分析实习.................................................................................................... ............... 1 1.2. 数据采集过程.................................................................................................... ........... 1 图像分析.................................................................................................... . (1)二、地物光谱实习.................................................................................................... ....................... 4 1.2.3.3.4.5. 实习目的与实习内容...................................................................................................4 水体反射波谱测试与分析........................................................................................... 7 植被反射波谱测试与分析........................................................................................... 8 岩石反射波谱测试与分析......................................................................................... 11 土壤反射波谱测试与分析......................................................................................... 13 城乡非自然目标反射波谱测试与分析 (14)三、地物热红外时序观测实验.....................................................................................................16 1.2.3.4.5. 植被图像分析.................................................................................................... ......... 16 水体及周边物体温度分析......................................................................................... 17 岩石温度分析.................................................................................................... ......... 19 土壤温度分析.................................................................................................... ......... 20 建筑物温度分析.................................................................................................... .. (21)四、超光谱数据认知实习.................................................................................................... ......... 22 1.2.3.4. 实习目的.................................................................................................... ................. 22 实习步骤.................................................................................................... ................. 22 实习成果.................................................................................................... ................. 25 图像的分析.................................................................................................... . (27)五、实习收获与体会.................................................................................................... .. (27)一、红外图像分析实习1. 数据采集过程(1)到达外野数据采集区(2)对热红外成像仪进行定标校准①将热红外成像仪镜头盖子盖在镜头上②按热红外成像仪上的“set”按钮,在将导航按钮向下按,完成校准工作。
遥感地物光谱实习报告指导老师:秦军姓名:李丹学号: 20113310班级:遥感一班目录一、红外图像分析实习 (1)1.数据采集过程 (1)2.图像分析 (1)二、地物光谱实习 (4)1.实习目的与实习内容 (4)2.水体反射波谱测试与分析 (7)3.植被反射波谱测试与分析 (8)3.岩石反射波谱测试与分析 (11)4.土壤反射波谱测试与分析 (13)5.城乡非自然目标反射波谱测试与分析 (14)三、地物热红外时序观测实验 (16)1.植被图像分析 (16)2.水体及周边物体温度分析 (17)3.岩石温度分析 (19)4.土壤温度分析 (20)5.建筑物温度分析 (21)四、超光谱数据认知实习 (22)1.实习目的 (22)2.实习步骤 (22)3.实习成果 (25)4.图像的分析 (27)五、实习收获与体会 (27)一、红外图像分析实习1.数据采集过程(1)到达外野数据采集区(2)对热红外成像仪进行定标校准①将热红外成像仪镜头盖子盖在镜头上②按热红外成像仪上的“set”按钮,在将导航按钮向下按,完成校准工作。
③将镜头对准所需成像的地物,调整焦距,然后按下“free”按钮,观察所设图像是否符合要求,若符合要求则按下“save”,否则重复步骤③.2.图像分析(1) A. 图像采集地点:虹桥B.图像采集时间:上午10点10分C. 图像分析:图1-1 虹桥热红外成像图像分析:在虹桥的热红外图像中,可以看出,由水泥制成的拱形结构的温度最高,平均温度为27.1℃,虹桥周围的植物温度略低于水泥的温度,平均温度为22.6℃,虹桥上的金属材质扶手温度最低,平均温度为18.1℃。
分析原因如下:图像采集时间为上午10点钟,地面各种物质都吸收了一定的太阳辐射的热量,但是由于水泥的比热容最小,因此温度最高,植物次之,而金属此时处于背光面,吸收热量较少。
因此,三者的温度为递减形式。
(2) A. 图像采集地点:X形桥B.图像采集时间:上午10点20分C. 图像分析:图1-2 X形桥前草地热红外图像分析:在本图像中,主要由岩石和草地的热红外影像组成,由于太阳光的照射角度问题,岩石顶部的温度较高,平均温度约为26.3℃,岩石底部的温度较低,平均温度较低约为24.4℃,草地的温度最低约为23.5℃,同时在图像中可以看出,草地周围的水泥路面,以及花坛水泥边缘的温度都很高,与岩石温度相近。
本科学生地物光谱测定实验报告学号姓名学院旅地学院专业、班级地信实验课程名称遥感原理与方法教师及职称王老师(教授)开课学期2010 至2011 学年下学期填报时间2011 年 4 月7 日云南师范大学旅地学院1 实验时间:2011-3-172 实验地点:3 实验组员:4 实验目的:通过学习地物光谱的测量方法,对校园典型地物进行的测量、记录和分析,掌握数据的处理方法,力求让同学们掌握波谱仪的基本原理、操作规范,认识地物光谱反射率的规律等知识,巩固和加深课程所学知识与理论,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5 实验内容(1)设计实验方案。
阅读文献,明确试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
(2)校园典型地物波谱测量、记录。
利用可见光—近红外光谱辐射计(ISI1921VF—128)和标准参考板对选定目标地物进行谱测量,并记录在记录表中。
(3)校园典型地物波谱测量数据处理。
利用ISI1921VF—128光谱辐射计自带软件或者说Excel等对数据进行处理,绘制校园典型地物波谱曲线图,并进行分析6 实验要求:①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目的和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围绕实习任务,准备实习点、实习路线和时间,给学生提供基本实习资料。
②学生在实习之前,应全面地阅读实习指导书,了解实习目的和实习内容,对实习涉及的学科作预习。
③准备好实习工具和实习材料。
④学生要团结协作,学生要服从教师安排和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⑤按时按点地完成实习任务,对每天实习进行总结,提高实习效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习报告,教师及时审阅实习报告,反馈实习评价,上报实习课学分。
7实验原理对于不透明的物体,其发射率与反射率有下列关系:ε(λ)=1—ρ(λ)。
可见,各种地物发射辐射电磁波的特性可以通过间接地测试各种地物反射辐射电磁波的特性得到。
因此,地物波谱特性通常都是用地物反射辐射电磁波来描述,这实际上是指在给定波段范围内,某地物的电磁波反射率变化规律。
地物波谱特征(反射波谱)测定的原理是:用光谱测定仪器(置于不同波长或波谱段)分别探测地物和标准板,测量、记录和计算地物对每个波谱段的反射率,其反射率的变化规律即为该地物的波谱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