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表层下的深层忧伤沈从文边城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读完沈从文的《边城》,仿佛被带入了一个遥远而美丽的小城,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段纯净而又哀愁的恋曲。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优美的笔触和深情的情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沈从文先生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
这里山水如画,民风淳朴,生活节奏悠闲自在。
然而,在这美丽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
正如作者所说,“美丽总使人忧愁”。
小说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单纯善良、不谙世事的少女。
她与船夫老人的孙子的爱情故事是小说的主线。
这段爱情纯净而美好,却因为种种误会和命运的捉弄而未能圆满。
翠翠对老船夫的感情真挚而感人,对恋人傩送的感情朦胧却执着。
然而,最终她却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只能在孤独中等待爱人的归来。
老船夫是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善良、忠厚,守着一条渡船,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一生。
他对翠翠的关爱如同祖父一般,始终为她的未来担忧。
然而,命运却对他不公,最终他在失望和遗憾中死去。
傩送则是另一个令人感动的角色。
他深爱着翠翠,却因为家庭的压力和兄弟之情而选择了离开。
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翠翠的思念和自责,却无法割舍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
最终,他只能带着遥远的期望和深深的自责远行。
沈从文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城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营造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
这里没有名利场的纷争,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有淡泊名利、敦厚质朴的人性光辉。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过着简单而真实的生活,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和谐。
读完《边城》,我深深地被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城所吸引。
这里的人们虽然生活简朴,但他们的心灵却充满了美好与善良。
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诚实构筑了一个和谐的社会,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同时,《边城》也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生活和爱情的问题。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往往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
而《边城》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契合。
只有当我们放下世俗的束缚,勇敢地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时,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感悟1、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感悟“美丽总是令人忧愁”。
《边城》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
”;“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
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
在《边城》结尾,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
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
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
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边城》沈从文所流露的这些思想,无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处。
在这里,也让我想起两句话,作为结束:“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会安宁。
”——奥古斯丁;“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
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耶稣。
2、《边城》学生读书心得感悟没有结局,不知道结局,才会一直想,总感觉大老没有死。
二老总会回来,不管翠翠等多久。
整篇文章都充满了浓重的纯真的乡村特有的淳朴气息,他们的心地单纯,思想执拗,语言真诚,总感觉有一些韵味在里面,说不出来具体是什么,但我觉得,没有结局就是最好的结局,如果到最后是一个悲剧,不免伤心,不免辜负所有人内心的对淳朴的美好的向往与尊重。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为人性的光辉点写下一篇篇的赞歌。
赞美那些远去的人性美。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篇1人性美的孜孜探求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美妙的歌声又一次浮响在耳边。
伴着那飞翔的虎儿草轻轻地飘着浮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穿过悬崖半腰……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这支歌将唱在过去、唱在今天、唱在未来。
一幅边城风情的长轴画卷把你的思绪带到了湘西凤凰县,和着这支清新的牧歌我们走进了《边城》。
一部雅致、从容、乡土气味极浓的《边城》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美。
这种美融入到了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中,也使作品大有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风格。
山美、水美、人更美。
沉浸在这自然的纯美中,作者善于揭示人的内在心灵探索人性的本质,对人性美的孜孜探求也就汇成了一曲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文中处处流露出至真至善的人性的探求。
这一点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这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在作者笔下这就是一个高度和谐、统一的世界。
无论是翠翠、傩送、顺顺他们身上都显现的是一个与都市生活完全相对立的人性:自然、淳朴然而又强劲、热烈的生命形态。
女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一个生动、形象的“美”的形象和“美”的化身。
她是在这片灵秀山水和淳朴民俗的呵护下渐渐长大的。
“在风日里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正所谓的大自然的女儿:湘西的清风丽日,灵山秀水陶冶了她的情操,质朴的民情民风净化了她的心理。
她有着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性情。
从小与祖父相依为命的她有着对祖父很深切的爱与依恋。
常伴着月光偎依在祖父的身边唱歌、吹曲。
《边城》:一种令人忧伤的美有人曾这样来评价沈从文的创作“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他并不像鲁迅那样把火一样的热情包在冰一样的冷静里,也不像巴金是火爆的热情洋溢,更不似老舍的幽默滑稽式的提示人生,而是在微笑中藏着哀痛,微凉中夹着忧郁”,的确,从作品的表面来看,他的作品是微笑着的美好人生,但若轻轻将这一层薄薄的轻纱撩起,就可以看到里面蕴藏着作者浓厚的情感:不满,哀痛,幻想,忧患,期待……凡此种种,构成了作品巨大的容量,读着读着,会让人的心灵微微一颤,仿佛水面粼粼一动。
《边城》,这一取材于沅水流域的作品,在一清新、淡雅的环境中,讲述了“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却向人们展现了“不平凡的美”,让人不由为里面所描绘的那片大竹林,那条大渡河而驻足、深思……一小说中,翠翠身后那一片竹林以其宽宏的怀抱容纳了在现实生活中已无路可去的翠翠,我们可以不止一次地发现翠翠把竹林当作其避难之所:在小时,每次遇到陌生人,都“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长大后,每次遇到婚姻问题也是如此:第一次知道顺顺托媒人为儿子大老攀亲时,她便“装作追赶菜园地的鸡”,向屋后的塔跑去了;当傩送经过喊渡河时,翠翠一认出是她喜欢的人,“大吃一惊,同小兽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里跑掉了”。
翠翠生活在一个风光旖旎、安静秀丽的田园世界中,仿佛就如祖父替她取名一般,翠翠来源于绿色,来源于那逼人的竹篁,自然,当她遇见陌生时,脑中第一印象便是若对方有心机便逃入竹林——那个绿色的世界,似乎在那儿,她可以向那深翠的竹林倾诉自己的心事,可以对它敞开自己的情怀——而没有往家中跑,家,在中国的历代传统思维中,一直是块具有极大凝聚力的磁石,它永远是每艘渡船停靠的码头,难道是翠翠不爱那个与老祖父相依为命的家吗?“每回祖父一到家”,便可以看到“翠翠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的影子”,那该是多么温馨的一幕,翠翠爱那个家,爱那个相依为命的老祖父,在她而言,家便是有老祖父守候着的第二个“码头”,但翠翠这种无意识的跑入深山的举动恰恰折射出其内心真实的归依:在她的潜意识中,她已把自己的一切注入进了那片竹林;而那片竹林,并非只是有着几根简单的翠竹,那是一个纯真的世界——没有邪恶,没有“陌生人的注意”,有那浓浓的翠意;而翠翠,天性中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已物化于其中;那纯真的世界永远庇护着翠翠,永远同外界形成了隔离,从小没有了母亲的翠翠,在大自然中无意间找到了自己的另一位母亲,第一位母亲给了翠翠生命,而后者——竹林(自然),从老船夫替翠翠取名的那一刻起,在她的生命成长旅途中,便一直在无意中庇护着她,当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地离她远去的时侯,只有竹林,只有自然,这位母亲依然守候在女儿的身边。
《边城》人性美赏析《边城》人性美赏析《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边城》人性美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它展现出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对于《边城》中人性美的赏析,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获得文学美的享受。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
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
”施蛰存如是说。
《边城》描绘了一幅作者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
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这生活无形中就构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作为图景,有永不褪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
一曲唯美与凄凉的命运悲歌--沈从文《边城》一曲唯美与凄凉的命运悲歌--沈从文《边城》引言: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
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
“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美好的道德情操仍在这里发扬光大。
但这里谱写一曲唯美与凄凉的命运悲歌。
沈从文老先生的《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前些日子刚刚读完,上周女儿回家,和女儿谈起里边的内容,女儿说,《边城》?我们课本里有啊!现在的孩子多么幸福啊!有老师的引领,相信沈从文老先生笔下的湘西世界在他们的世界里该是多么的美轮美奂。
引用:《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简析《边城》的艺术世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结束懵懂的青涩岁月,开始一段或漫长或短暂的等待生活,沈从文流淌于文字间的写意画也最终卷起了卷轴。
渡船悠悠,情爱涓涓,作者将这个美丽善良的爱情故事附在清澈的溪水旁边,让两者相互依傍。
故事完了,溪水依然汩汩流淌,日夜不息,于是故事便有了一个悠长浪漫的结局,惟有淡淡的悲哀永远留在那个边远的浪漫化了的城镇,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边城》是适于被印在古旧的线装书里阅读的,泛黄变脆的纸张散发陈年的旧味,雾化了清新的溪流、白塔、渡船和小镇,也模糊了一段隐藏于乱世夹缝里默默生存的宁静岁月。
人物和风土也被蒙上一层现实的烟火气,亦真亦幻,闪烁着经典的光辉。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世界充满了美与善。
淳朴的民风、秀美的女子,青翠的山峦、清澈的河水,一切的一切,都浑然天成。
生长在茶峒山水旁的小镇居民们,骨血里有着崇尚自由清新的体举和淳朴热忱的性格,老船夫、翠翠、傩送、天宝、杨马兵、顺顺以及茶峒地方上所有平常百姓都将善良和自在悠悠地带进日常的生活,淡淡地似乎不着痕迹。
在边城世界里,善良脱离了死板单调的道德评价体系,摆脱了世俗目光打量的负担,成为生活中最常见的简单德行和人文性格。
生活的本身即是美和善,没有刻意的假作的赞美,也没有小气的伪善和矫情。
行善的人和善行的事,一切自然实在;敬佩又是真实的亲切的,茶峒地方的人们对善有一种切近的活生生的感知能力,他们自然地将所有经由岁月洗涤的美德都提升到新的高度,一方面使之高尚高贵,另一方面又将之变得亲切实在,然后,这样朴素的拙于言辞的向往便成为一种简单寻常的敬佩,终而超越了道德习惯与行为准则,成为应用广泛的道德和行为的标榜。
作家用人性之美构建边城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内心丰富敏感的人对边城生活真切实在的爱和热情,是用爱构建另一个爱的真实的世界,看着他的人物在爱的世界里快乐悲伤,算是记录了对过往的一种怀念。
汪曾祺在金介甫著的《沈从文传》序言中写道:“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边城课文赏析边城课文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远离“边城”而作于都市的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边城》课文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边城》课文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沈从文理想的世界,诗意的世界。
边城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边城》进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沈从文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准确理解这段话是把握作品内蕴的一条重要线索。
多数论者在立论时往往对“不悖乎人性”视而不见,而只抓住“优美、健康、自然”等亮丽的词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得出《边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人性美”等论断。
我认为这是片面的。
在沈从文的社会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统领其小说内容的灵魂,正如作者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边城》评析沈从文《边城》评析《边城》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分享了对《边城》评析,欢迎大家阅读!一、风情美尽展世外桃源“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
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
”施蛰存如是说。
《边城》描绘了一幅作者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
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这生活无形中就够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
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
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悲凉,无奈。
这画是优美的、精致的、绚丽的,它蕴含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
“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在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二、山水美使人如入境界有位名家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用传神的笔触在《边城》中为我们展现这样的画面:“有一个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户人家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人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备,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铺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边城》:一半明媚如光,一半忧伤透骨如今来说,《边城》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久负盛名的小说了。
在2006年由《亚洲周刊》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中,《边城》位列第二名,排名榜首的是鲁迅的《呐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边城》有被重新发现并转热的势头。
大概,相对于同时代的作品,它与众不同,不假大空,而是有点小清新。
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
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汪曾祺认为,沈从文追求的是“民族品德的发现和重造”,他在《小说的思想和语言》一文中写道:综观一些作家的作品,大致总有一个贯串性的主题。
比如契诃夫,写了那么多短篇小说,他也有一个贯串性的主题,这个贯串性的主题就是“反庸俗”。
高尔基说,契诃夫好像站在路边微笑着对走过的人说:“你们可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
”这就是他总结的契诃夫整个小说的贯串性主题。
鲁迅作品贯串性的主题很清楚,即“揭示社会的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他作品的贯串性主题是“民族品德的发现和重造”。
沈从文追求美,追求美的人性,他所要表现的是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人性是沈从文笔下永恒的主题。
沈从文写都市小说以讽刺为主,但写乡村就是另一番不同之景象和心境了。
他是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
他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并致力于用文字宣扬这种美。
沈从文倾向追求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正是这种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他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边城》构筑了一个世外桃源,讲述其中的爱情、亲情、友情与忧伤。
桃园就是本土,原始的生存环境、情感则是人性最纯朴的语言,至于忧伤,那是美的属性。
美丽表层下的深层忧伤———沈从文《边城》再解读□王丽鹃(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焦作454000)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忧伤摘要: 沈从文的《边城》, 初读使人感觉优美无比, 细品却感觉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情, 有深厚的悲凉底蕴。
究其主要原因: 其一, 人心多虑, 命运无情, 矛盾之中深蕴悲凉。
其二, 人性向善, 生命多爱, 却彼此隔膜而心生忧伤。
其三, 生活单调, 环境闭塞, 使人心落寞而惆怅。
而沈从文对人生人性痛苦感悟后内心的忧伤正是《边城》一切忧伤之根源,《边城》的忧伤内蕴令人警醒和反思,《边城》同时也就有了深层而独特的美感。
边城》是一部小说, 但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生人性人情的社会大书。
沈从文先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①本着这样的创作意图, 作者以他生花的妙笔、纯真的感情、对家乡的挚爱, 首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湘西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 而生活在这“世外桃源”的人们, 是“一群未曾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十六岁情窦初开的翠翠和她年逾古稀的外公、慷慨豪爽而又热情诚实的天保兄弟。
在《边城》的故事中, 每个人的身上都笼罩着人性至善至美的光环。
但细细品味, 字里行间, 却常常有一种似烟如雾的淡淡的悲情向你袭来, 那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之情。
一、美丽的表层《边城》是沈从文表现故乡湘西风情作品的典型代表。
美丽的湘西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湘川黔三省交界之处, 是汉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 这里山清水秀, 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民风淳朴。
沈从文20 岁去北京讨生活之前是在家乡度过的。
“是湘西玲珑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 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他柔顺多情的个性”。
自幼好奇的沈从文, 不仅熟悉家乡的一切, 更具有一种永远的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
沈从文在远离家乡的都市讨生活, 其境况是艰难的, 他所耳闻目睹的都市生活也与家乡的一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边城》中想要表现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 实际上正在遭遇现代文明的侵袭。
当沈从文又一次回家乡的时候, 他已经深深地感觉到, 他内心深处那个用情感建造起来的“希腊小庙”正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步步走向坍塌。
因此, 沈从文所倾力表现的人生形式只是一个美丽的梦境, 他对故乡风俗人情的刻意描写实际是一段追忆———对童年记忆中的美丽故乡的深情怀想。
正如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 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②《边城》中的一切都是想象的、虚构的、缥缈的、朦胧的, 亦真亦幻, 只可意会不可具象。
他所展露的每个人物, 也都好像雾中之花, 仅有一副模糊的轮廓。
按照中国传统美学观点, 自然的写实的美是一种清晰的明朗的令人可感可触的美, 想象的虚构的美往往是抒情的模糊的朦胧的亦真亦幻的。
沈从文所理想化的湘西世界, 正是这样一个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美妙境界, 他的艺术构造使他成就了一件文学艺术的精品。
“这里一切是谐和, 光与影的适度配置, 什么样人生活在什么空气里, 一件艺术作品, 正要叫人看不出是艺术的。
”③《边城》中的人物全是可爱的, 他们是一群远离了城市污浊的善良淳朴的人们, 有着厚道而简单的灵魂, 在自然的“风日里长养着”的纯真美丽的翠翠, 饱经风霜、厚道尽职的老船工, 健壮如虎热情诚实的天保兄弟, 豪爽慷慨的船总顺顺等。
《边城》的人心全是向善的, 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的身上: 成人之美。
他们对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 只是在大自然所恩赐的青山绿水田园诗般的“桃花源”里一代代自然的生息繁衍, 过着平平静静而又平平淡淡的自足自满的生活。
这是沈从文的理想所在, 是他为自己所创造的一个美丽的梦境。
与作者笔下优美的风光和善良的乡民相互映照的还有主人公翠翠那美丽的梦———翠翠的梦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少女对内心深处朦胧爱情的热情向往和现实表露。
所有这一切, 都是作者在《边城》中所着力表现的美丽表层———“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二、深层的忧伤沈从文认为“城里人”不能真正体味他的作品, 他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 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忽略了; 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 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④汪曾祺也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 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⑤。
这种悲剧感就是掩藏在美丽表层下的深层忧伤。
爷爷的忧伤围绕着翠翠而展开。
爷爷是个穷苦的摆渡人, 他年逾古稀, 阅尽人生沧桑, 又经历了老年丧子之痛, 生活和岁月留给他的是无所不容的胸襟, 是对于不幸、挫折淡定从容的沉稳。
爷爷就像一棵历经千年的老树, 岁月已“馈赠”于他伤痕累累的皮肤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任何的刀削斧斫对他来说都不应该构成重大的伤害。
但恰恰相反, 对翠翠婚事的过度操心和担忧使老人最后在一个风雨之夜撒手人寰。
爷爷的忧伤是伴随故事始终的。
女儿女婿为情而死的悲剧, 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
对于与他相依为命的翠翠, 他关心备至, 爱怜有加, 翠翠是他人生全部的理想和希望, 是冥冥之中那个为情而死的女儿的托付。
他害怕翠翠走上那个可怜女儿的老路, 但冥冥之中又感到翠翠正在走她母亲的老路, 内心常常充满了忧伤和矛盾。
他要为翠翠找一个能够托付终身的人, 但也要找一个翠翠心里喜欢的人。
他为翠翠的婚事操心, 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 尽力促成爱情的实现。
当他意识到事情向相反方向发展的时候, 心急如焚, 以至做出了“不合时宜”的事情。
老人在傩送处得不到回答又遭到顺顺冷遇, 心里所受的打击是惨重的, 伤及灵魂而又无处诉说, 在重重的打击下老人死在了暴风雨之夜。
大爱无边, 惊天地泣鬼神! 老人死了, 山洪暴发了, 白塔倒了, 古老的渡船也漂走了。
这个忧伤的老人辞世时还带着深深的孤独、寂寞和忧愁。
翠翠的忧伤是一种情无所依的心绪, 是成长中的烦恼。
翠翠是大自然的女儿, 是湘西美丽的山水哺育了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从不想到残忍事情, 从不发愁, 从不动气”。
湘西的清风丽日、茶峒的青山绿水、碧溪岨的竹篁白塔, 使她健康秀美、纯洁如玉、超凡脱俗。
随着年龄的增长, 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变化: 少了一点率真, 多了一些沉思; 少了一些欢笑, 多了一分羞涩。
翠翠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
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绪, 翠翠成长中的烦恼和忧伤悄然而至。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 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 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好像生活太平凡了, 忍受不住。
( 翠翠) 于是胡思乱想: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 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 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翠翠坐在溪边, 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 且望到那一渡船上一群过渡人, 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 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 就忽然哭起来了。
”无端的烦恼, 无来由地哭。
看到黄昏优美的景色不免感到“薄薄的凄凉”, 烦恼得无可奈何就胡思乱想, 即使看见不相干的事情也会无来由哭。
翠翠心底的忧伤可见一斑。
翠翠的忧伤是一种典型的“有所思而不知所以, 有所待而无由得之, 情无所依、无所释怀的孤独惆怅的心理反映。
她之所以想离家出走, 放肆大胆地离开爷爷, 潜意识里正是希望生命能发生点什么, 来打破眼前的单调与孤寂, 这其中所蕴含的孤寂与落寞之情是要我们仔细阅读才能品味出来的”⑥。
翠翠恋爱了, 但翠翠的爱情是那样的朦胧和飘忽。
她并没有得到心爱的人明确表白, 甚至连一个暗示也没有。
翠翠的爱情似乎只是一串梦, 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情的甜蜜。
现代文学4822 - 167 CN14 - 1034/I名作欣赏MZXS 10/2008在梦中希冀爱情的来临, 但现实中她内心依然是那样的孤寂和无奈。
作为一个爱情故事的中心, 翠翠对围绕着她所发生的一切浑然不知: 天保外出闯滩而死, 傩送离家出走, 外公为她的婚事也忧愁而死。
这一切, 都是在一个局外人( 杨马兵) 告诉她以后, 她才如梦方醒, 整整哭了一个晚上。
故事的结局是: 翠翠凄凉地守候着渡船, 孤独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 没有人能告诉她这孤独的等待、凄凉的守候将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个故事, 翠翠爱的悲剧已接近尾声, 但作为一个人生, 这爱的悲剧才刚刚开始, 在人生漫长的岁月里, 只有她一个人独自品味这分孤独、凄凉和深深的忧伤。
天保和傩送的忧伤是无法解决爱情的矛盾。
孤独和忧伤本不该属于这一对赛虎似的年轻人。
但不幸的是, 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
他们是船总的儿子, 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兄弟俩都有情有义, 是当地有名的好后生。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 又是撑船的好把式, 人很勤快能干。
他喜欢翠翠, 但他不知道翠翠喜欢的是弟弟傩送, 阴差阳错, 使他不知情陷入了爱情的矛盾之中。
他为了成全弟弟, 选择了孤独而伤心地外出闯滩, 最后死于意外, 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
而傩送在哥哥遇难之后, 觉得有愧于哥哥, 也抛下翠翠孤独地出走他乡, 不知漂泊到了何处。
最后留给翠翠是一个渺茫的希望:“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也许明天回来。
”三、多重的矛盾“边城”是个美丽如画的地方, 爷爷、翠翠以及傩送兄弟等都是一群善良的人。
沈从文倾其心力构筑了人性的“希腊小庙”, 但从小说底蕴来看,“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词) 。
小说中重重的矛盾使人物产生浓重的忧伤情绪。
其一, 人心多虑, 命运无情, 矛盾中深蕴悲凉。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人终将死亡, 可谓命运无情。
饱经沧桑的爷爷虽然不惮于死亡的威胁, 但想到自己已是七十古稀之年, 如果真的“不在”了, “孤雏”翠翠将无依无靠, 死亡的担心和恐惧常常令老人不安。
在翠翠心情烦躁向他撒娇、埋怨的时候, 老人不免自言自语:“翠翠, 爷爷不在了, 你将怎么样?”“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 又想起白日在河街上同大老谈话的经过, 想起中寨人陪嫁的那座碾坊, 想起二老! 想起一大堆过去事情, 心中不免有点儿乱。
”死亡留给老人的担心使老人感到深深的无奈。
这样, 小说在人性和人命的层面上解读着人生的无奈和绝望。
亲情之爱, 生活之忧, 需要人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可是命运却有着它不可更改的结局, 人生就有了深深的焦虑和遗憾。
小说在人生的根本矛盾中写出了祖父生命的悲凉。
这种悲凉成为众所感知而挥之不去的愁绪, 融在小说的底蕴, 生出永不绝断的忧伤。
其二, 人性向善, 生命多爱, 却彼此隔膜而心生忧伤。
可以说,《边城》是一幅真善美织就的大网, 以善良的人性为经, 以多重爱为纬编织而成。
爷爷对翠翠无私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 与他们善良的天性交织在一起, 既让人感叹不已, 又造成误会重重, 使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以凄美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