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2)
- 格式:pptx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2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2)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
下面我按照以下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1、说内容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之《萧友梅与黄自》,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歌曲《问》及《鱼阳鼙鼓动起来》的音乐情绪。
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2、说教学对象: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和生理日渐成熟,求知欲望很强,所以课堂上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
3、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作品生平及主要贡献,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并初步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过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4、说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视频聆听感受法、探索讨论法。
5、说学法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
利用流行元素的导入本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6、说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PPT进行辅助教学,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声像合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
7、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
1919年五四运动影响下,专业音乐活动开始兴起,一些音乐社团,音乐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黄自等人。
二、新课(一)音乐作品《问》1、作者简介: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之《萧友梅与黄自》,本节共欣赏三首音乐作品,了解萧友梅、黄自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问》是萧友梅所创作的一百多首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它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渔阳鼙鼓动地来》是清唱剧《长恨歌》第三乐章,是一首男声四部合唱,进行曲题材,歌曲用单三部曲式结构,其情绪是抑郁的,但蕴含着激愤的因素在内。
《山在虚无缥缈间》是清唱剧《长恨歌》第八乐章,这首歌用女声三部合唱,我国民族羽调式,以弱力度为主,勾画了“蓬莱仙境”那种虚幻神秘的意境。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聆听、学唱歌曲《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应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在聆听、学唱、讨论、比较活动中认知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现实内容,并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学唱歌曲《问》,感受、体验其在歌曲创作上的特点及当时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讽刺时政的社会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唱艺术歌曲《问》,并通过分析歌词内涵,引导学生用柔美的音色,饱含深情的演唱歌曲。
难点:通过对《问》及《长恨歌》时代背景的分析以及作品的音乐旋律、情绪、力度等方面特点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教学内容安排]本节以学唱、赏析艺术歌曲《问》为重点。
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次重点,并通过与《山在虚无飘渺间》的对比分析,感受体验作品的艺术魅力。
了解萧友梅与黄自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通过赏析《长恨歌》,向学生介绍清唱剧相关知识。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学案)一.看本节是第十五单元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教材所选歌曲是《问》、《渔阳鼙鼓动地来》,通过欣赏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的生平及主要贡献.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1.作品介绍①《问》易韦斋词、萧友梅曲。
是萧友梅百余首创作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的、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前乐段四个乐句从问句开始,旋律生动而流畅,显示出作者激动的心情.接着以两个三度下行的音调,配上“垂!垂!垂!”作为转折。
后乐段的连续三连音下行和上行并与长音结合的旋律将歌曲推向高潮,提出“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黄的泪”这既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又代表了当时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②《渔阳鼙鼓动地来》:韦翰章词、黄自曲.是清唱剧《长恨歌》中的第三章。
歌曲表现判军西犯长安,边关报警的内容。
③清唱剧《长恨歌》作于1932年夏秋。
大型声乐作品。
韦翰章根据元曲《长生殿》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写出的。
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一方面为了填补合唱教材缺乏中国作品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有针贬时弊的积极意想.反映了在日寇加紧侵华,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而国民党当局却采取不抵抗主义政策的严重形式下,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日趋觉醒的民族意识。
2、音乐知识:①清唱剧多乐章的大型声乐作品。
它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管弦乐队伴奏.其歌词内容,各乐章间有较强的连贯性。
有剧情,没布景,不需要道具和戏剧性的表演.多在音乐会上演出。
②清唱剧《长恨歌》的十个乐章是:第一乐章《仙乐风飘处处闻》(混声合唱)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合唱)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男生合唱)第四乐章《惊破霓裳羽衣舞》(未完成)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男生合唱)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教学目标(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二)、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三)、通过所欣赏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内容欣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等歌曲教学重点:《问》和《渔阳鼙鼓动地来》的作品分析教学难点: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课堂设计(一)欣赏:歌曲《问》,并简要介绍作曲家萧友梅。
(阅读课本182页,学生总结)讨论:1 、这首作品的那些地方很有特点?为什么?它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的、富于哲理问题,耐人寻味。
(通过教师示范演唱突出体现作品的创作特点,如节奏、歌词处理等)2 、问谁?问什么?为什么要问?问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点明了问的主题,表现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焦虑与感慨。
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
3、从速度、情绪上可以把音乐分成几部分?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前乐段四个乐句从问句开始,旋律生动而流畅,显示出作者激动的心情,后乐段提出“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的问题,表现出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山河破残,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
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也代表了当时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
(联系学生现在的生活,学习作者质疑和思考的精神。
现代年轻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和抱负?)活动: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问》的歌词,并试着学唱这首艺术歌曲,增加对作品特点和寓意的理解。
4、学唱歌曲《问》,注意力度记号。
(二)、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1、介绍黄自以及本作品的创作背景。
(作品创作于1932 年,正是我国内忧外患的危险关头,作者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警示统治者“重色”必将“倾国”,借古讽今。
)2、选自清唱剧《长恨歌》(视频播放)(1)清唱剧是一种介于歌剧、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
它包括了独唱、重唱及合唱,用管弦乐队作伴奏。
其歌词内容,各乐章有较强的连贯性。
【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
是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方面。
(二)课标分析: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初步走进我国国粹——京剧的殿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参与感受体验的过程中,体验传统艺术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要的学习了解京剧的起源、唱腔、脸谱、行当等基本知识,能够分辨京剧的行当及唱腔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和聆听以及参与表演,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京剧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对京剧产生兴趣,增强对中国民族艺术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感受体验两个唱段的音乐特点及情感内涵,谅解京剧大师梅兰芳(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板鼓、小锣、钹、大锣,生旦净丑道具服装【教法学法和学情分析】(一)学生分析:高一年级学生虽然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但因为京剧的唱腔及念白的速度已经跟不上我们现代生活的脚步,也与喜欢刺激、快节奏的这一群新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有代沟,所以他们大部分人并不喜欢京剧,更无法体会京剧音乐其精华所在。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须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等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对京剧艺术的聆听感受鉴赏并参与实践和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并深切地感受、体验京剧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
(二)教学方法:(1)谈话法:简介有关京剧的小故事提高学生兴趣,京剧起源、脸谱、行当的介绍。
(2)情境渲染法:创设艺术氛围,把京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3)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理解音乐,激发其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学法指导:(1)体验讨论法:通过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时,由感性上升到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