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红外和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4.74 MB
- 文档页数:69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023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仪器分析技术是测量物质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状态,进行科学研究与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是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
《仪器分析》是化学与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和生物工程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鉴于硕博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课程基础知识,并且仪器分析技术种类繁多,发展迅速,本课程《仪器分析技术》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的编制主要遵循“通用、精炼、新进展”的原则,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可帮助学员较好地掌握本研究所研究领域较通用的仪器分析技术,重点学习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各类仪器分析技术的原理、仪器结构和构效关系、主要实验技术/方法的特点、影响检测的主要因素、谱图解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前沿技术进展和典型应用实例等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使用本研究所大中型仪器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应用价值,通过本课程学习,学员应能够在两个方面得到能力提升:(1)正确选择分析技术和分析仪器的能力。
(2)评判数据质量,解析数据、挖掘数据信息的能力。
二、预修课程本课程是在学生已完成本科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课程或了解相关知识,具有较好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特别是具备较好的“定性定量分析”的概念基础上开设的。
三、适用对象化学与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和生物工程相关专业博硕士研究生。
四、授课方式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演示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并结合讨论、学生自学、课外辅导答疑以及考核。
五、课程内容课堂理论教学总计42学时,实验演示教学18.5学时,分6个技术模块共计11章展开教学,模块I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模块II-VI包括第三章至第十一章。
其中,模块1为必选项,在模块II-VI中,不同专业研究生可根据自身专业基础和技术需求情况,从第三章至第十一章教学内容中任选数个章节学习。
总学时数不少于36学时。
红外光谱与近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和近红外光谱是现代光谱学中非常重要的分析手段,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药、环境等领域中的物质分析和鉴定。
红外光谱是指在红外波段范围内的光谱分析,由于不同的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和反射特性不同,因此可以通过红外光谱来分析和鉴定样品中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近红外光谱则是指在近红外波段范围内的光谱分析,它与红外光谱类似,但是其波长范围更短,因此更适用于分析有机物、生物分子等大分子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在红外光谱分析中,常用的仪器是红外光谱仪,该仪器可以通过检测样品对红外光的吸收和反射来生成红外光谱图,进而进行分析和鉴定。
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常用的仪器是近红外光谱仪,该仪器可以通过检测样品对近红外光的吸收和反射来生成近红外光谱图,进而进行分析和鉴定。
近年来,随着光谱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拓展,红外光谱和近红外光谱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成为了化学、生物、医药、环境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