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资源与煤质特征
- 格式:pptx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60
按照2010年开始实施的中国煤炭分类标准GB/T 5751-2009体系中,先根据干燥无灰基挥发分等指标,将煤炭分为无烟煤、烟煤和褐煤;再根据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及粘结指数等指标,将烟煤划分为贫煤、贫瘦煤、瘦煤、焦煤、肥煤、1/3焦煤、气肥煤、气煤、1 /2中粘煤、弱粘煤、不粘煤及长焰煤。
一、无烟煤无烟煤煤化程度最高,含碳量高达90-98%,含氢量较少,一般小于4%。
外观呈黑至钢灰色,因其光泽强,又称白煤。
硬度高,不易磨碎。
纯煤的真密度为1.4-1.9g/cm3,燃点高,火焰短,化学反应弱。
主要生产氮肥和民用,部分用作电厂动力煤、钢厂烧结煤和喷吹煤。
二、烟煤该种煤含碳量为75%-90%,不含游离的腐殖酸。
大多数具有粘结性;发热量较高。
燃烧时火焰长而多烟。
多数能结焦。
1)贫煤:是煤化程度最高的烟煤,受热时几乎不产生胶质体,所以叫贫煤。
含碳量高达90-92%,燃点高,火焰短,发热量高持续时间长,主要用于动力和民用。
2)贫瘦煤:变质程度高,粘结性较差、挥发分低的烟煤。
结焦性低于瘦煤。
3)瘦煤:是煤化程度最高的炼焦用煤。
特性和贫煤一样,区别是加热时产生少量的胶质体,能单独结焦。
因胶质体少,所以称瘦煤。
灰融性差,多用于炼焦配煤。
4)焦煤:是结焦性最好的炼焦煤,也称主焦煤。
挥发分大于10-28%,大多能单独炼焦。
G值大于50-65,Y值不大于25,主要是炼焦用。
5)肥煤:中等煤化程度的烟煤,高于气煤。
挥发分大于10-37,胶质层最大厚度大于25 mm,软化温度低,有很强的粘结能力,是配煤炼焦的重要成分。
主要用于炼焦,单独炼焦产生较多的横裂纹。
6)1/3焦煤:介于焦煤、肥煤与气煤之间的含中等或较高挥发分的强粘结性煤。
单独炼焦时,能产生强度较高的焦炭,是配煤炼焦的重要煤种。
7)气肥煤:挥发分高、粘结性强的烟煤。
单独炼焦时,能产生大量的煤气和胶质体,但不能生产强度高的焦炭,并产生较多的纵裂纹。
8)气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炼焦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大于28-37%,胶质层最大厚度不大于25mm,隔尽空气加热能产生大量煤气和焦油。
中国煤的煤岩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中国煤是我国能源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煤岩及其煤质特征是煤炭开发、生产、经营和后期应用的重要依据。
了解煤岩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是研究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生产、经营及利用的重要基础。
中国煤的煤岩煤质受到地理、地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变异性。
根据煤的成因和演化过程,煤分为烃源型、热液源型、水源型和有机物添加型煤岩。
煤岩煤质的基本特征包括:热量、发烟量、灰分、水分、硫分、灰熔分、碳质、氮质、石英、改性成分等。
中国煤的变质规律主要受到地质环境的控制,可分为地层变质和构造变质两大类。
地层变质,即煤在原地层条件下的变质,主要有遗传性变质和活动性变质两种;构造变质,即在构造作用下煤的变质,主要包括煤变形、煤热演化和煤熔融等变质类型。
煤岩煤质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煤炭的性能,从而影响开采、加工和后期运输、利用等技术和经济指标。
因此,通过综合研究煤岩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可为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生产、经营和有效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现今,研究中国煤岩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增强现场调查、室内分析及模拟试验,加强煤岩变质规律的研究。
同时,还应结合煤的应用特点及煤的渗流、缺水及污染特点,深入研究煤岩煤质的演化规律以及变质对煤的影响,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煤炭的开发利用。
中国煤的煤岩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研究工作,是深入探索煤岩资源开发利用之路,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也是未来煤炭资源研究的重要方向。
因此,建立全面、准确的煤岩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对于提高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煤炭资源安全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后,我国应该加快进行煤岩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的研究,采取有效手段研究好煤岩发育状况及其煤质特征,扩大中国煤质数据库的范围和内容,加大对煤岩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研究的投入,建立我国煤岩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的系统性研究工作,以保障和提高煤炭资源的生产、加工和后续应用价值。
河北省煤炭分布概况河北地图:一、河北省煤炭资源分布概况:本省煤种在平面上呈带状分布,以平泉—涞源—线呈东北,西南方向分界;以北的张家口,承德地区煤气变质程度一般较低,煤种多为褐煤,长焰煤,不粘煤;以南的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及平原区,煤的变质程度一般较高,煤种从气煤到无烟煤.本区的煤以深成变质作用为主,另在侵入岩体附近,叠加了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而使煤化程度大大提高.二、河北省煤炭资源储量及煤质介绍:河北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的变质程度一般较高,煤种从气煤到无烟煤,煤种齐全,是我国炼焦煤主要产地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全省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不同煤系时代的130余个含煤地区,分别进行了大量的找煤和勘探,提交了200余件地质报告,截止1992年末全省累计探明总储量202.40亿吨. 三、河北省主要煤田情况一览四、河北省各个煤矿煤质特征分析、煤炭质量介绍四、河北省各个煤矿煤质特征分析、煤炭质量介绍煤田地区 煤质以及储量性能以及用途开滦煤田 是中国华北聚煤区著名的石炭二叠纪煤田,它位河北省东部,跨唐山、滦县、滦南、丰润、丰南等5市、县,平面呈北东向长条状,面积550平方公里。
盛产优质炼焦煤,以气煤和肥煤为主,为低-富灰、低-富硫煤,洗选后成为优良的炼焦用煤,其中肥煤约占保有储量的72%。
煤田由开滦矿务局负责煤炭开采,属石炭二叠纪煤系,含可采煤层9层,总厚16m 。
总储量73亿t ,1990年末保有储量41.5亿t 。
开滦矿区是中国炼焦洗精煤产量最多的矿区,供应鞍钢、本钢、首钢、宝钢、包钢等大钢厂,以及京、津、沪等市煤气焦化厂,并出口日本、朝鲜等地注:煤田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有五个主要含水层,水量丰富,尤以煤系下伏奥陶纪石灰岩的岩溶裂隙水对矿井威胁最大,曾多次发生突水及特大型突水灾害。
广宗煤田大部分位于河北省广宗县,少部分位于曲周县。
可采煤层为低~中灰、低~中高硫、中高~高挥发份、低磷、中~特高热值的气煤、气肥煤及1/3焦煤2010年底,“广宗勘查区”煤炭勘查该区-2000米以上煤炭预测储量约35亿吨,其中,-1200米至-1500m 资源量约为8亿吨。
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分析我国是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目前,除上海等少数地区外,在我国的大多数省区都赋存有煤炭资源,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煤炭品种齐全,煤炭资源丰富,但是,也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赋存的地质条件较差的情况。
一、我国煤炭品种齐全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煤田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作用;由于成煤年代、成煤原始物质、还原程度及成因类型上的差异,再加上各种变质作用并存,致使中国煤炭品种多样化,从低变质程度的褐煤到高变质程度的无烟煤都有储存。
按中国的煤种分类,其中炼焦煤类占27.65%,非炼焦煤类占72.35%,前者包括气煤(占13.75%),肥煤(占3.53%),主焦煤(占5.81%),瘦煤(占4.01%),其它为未分牌号的煤(占0.55%);后者包括无烟煤(占10.93%),贫煤(占5.55 %),弱碱煤(占1.74%),不缴煤(占13.8%),长焰煤(占12.52%),褐煤(占12.76%),天然焦(占0.19%),未分牌号的煤(占13.80%)和牌号不清的煤(占1.06%)。
二、我国煤炭资源的质量特征判别煤炭质量优劣的指标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指标为煤的灰分含量和硫分含量。
一般陆相沉积,煤的灰分、硫分普遍较低;海陆相交替沉积,煤的灰分、硫分普遍较高。
中国煤炭灰分普遍较高,秦岭以北地区,晋北、陕北、宁夏、两淮、东北等地区,侏罗纪煤田为陆相沉积,煤的灰分一般为10%~20%,有的在10%以下,硫分一般小于1%,东北地区硫分普遍小于0.5 %。
中国北方普遍分布的石灰纪、秦岭以南地区、湖南的黔阳煤系、湖北的梁山煤系等属海陆交替沉积的煤,灰分一般达15%~25%,硫分一般高达2%~5%。
广西合山、四川上寺等地的晚二叠纪煤层属浅海相沉积煤,硫分可高达6%~10%以上。
据统计,中国灰分小于10%的特低灰煤仅占探明储量的17%左右。
大部分煤炭的灰分为10%~30%。
硫分小于1%的特低硫煤占探明储量的43.5%以上,大于4%的高硫煤仅为2.28%。
中国的煤炭资源概述(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资料)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能源消耗总量大。
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一直在70%以上,而且这种格局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仍占50%以上。
为节约和保护资源,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我国煤炭资源基本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一、我国的煤炭资源量及其分布1、我国的煤炭资源量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资料,除台湾省外,我国垂深20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总量为55697.49亿吨,其中探明保有资源量10176.45亿吨,预测资源量45521.04亿吨。
在探明保有资源量中,生产、在建井占用资源量1916.04亿吨,尚未利用资源量8260.41亿吨。
2、我国煤炭资源的地域分布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昆仑-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
大致以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我国北方省区煤炭资源量之和为51842.82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3.08%;其余各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854.67亿吨,仅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6.98%。
在昆仑-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探明保有资源量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而这一线以南探明保有资源量不足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10%。
显然,我国煤炭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存在北多南少的特点。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地区。
大致这一线以西的内蒙古、山西、四川、贵州等11个省区,煤炭资源量为51145.71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1.83%。
这一线以西地区,探明保有资源量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89%;而这一线以东地区,探明保有资源量仅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11%。
显然,我国煤炭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存在西多东少的特点。
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上的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的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基本生产格局。
3、我国主要省区煤炭资分布我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状况(原创)煤炭产量2010年03月29日1、我国煤炭资源漫衍状态为止1999年底,我国煤炭资源/储存有的数量总额为10 062.5亿t,其中漫衍于秦岭——大别山以北的为9 083.4亿t,占90.3%,漫衍于太行山——雪峰山以西的为8 747.85亿t,占87.0%。
其中晋、陕、蒙三省(区)为6 458.51亿t,占64.2%。
我国煤炭资源/储存有的数量漫衍总身子骨儿式是北富南贫,西多东少,从而形成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消费格式。
其中山西、内蒙古、陕西、贵州、云南、安徽六省(区)储存有的数量占储存有的数量总额的77.6%,六省(区)根蒂根基储存有的数量占根蒂根基储存有的数量总额的74.8%,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六省(区)资源量占资源量总额的87.80%。
二、煤炭资源的煤类煤质特征1.煤类漫衍情况。
我国煤炭资源数量大且煤类齐备。
但各煤类数量和地舆漫衍差异较大。
①炼焦用煤。
全国煤炭资源/储存有的数量中,炼焦用煤有2 645.11亿t,占资源/储存有的数量的26.3%。
其中气煤1 223.22亿t,占炼焦用煤总额的46.3%;肥煤330.34亿t,占12.5%;焦煤616.84亿t,占23.3%;瘦煤421.23亿t,占15.9%;归属炼焦用煤而未分小类的53.48亿t,占2%。
上述数值表明,我国炼焦用煤在资源/储存有的数量中比例较少,只占1/4,且其中半壁是气煤,而强粘结的肥煤、焦煤只占炼焦用煤的1/3,炼焦用煤还受灰、硫、磷等有害身分及可选性影响,炼焦用煤资源/储存有的数量中真正可作炼焦配煤的不足1/2。
在地舆漫衍上更为不均衡,炼焦用煤首要漫衍在晋陕蒙和华东区,两区占全数炼焦用煤75.6%。
其中山西、安徽、山东、贵州、黑龙江、河北、河南等七省有2 222.09亿t,占炼焦用煤总量的84%。
各大区中炼焦用配煤的煤类赋存也很不般配,如东北就缺肥煤和瘦煤,华东缺焦煤和瘦煤,中南缺气煤和肥煤,西南缺气煤和肥煤,甘、宁、青、新缺肥煤和瘦煤。
煤的煤质特征与煤的利用潜力分析煤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煤的煤质特征直接影响着其利用潜力,因此对煤的煤质特征与利用潜力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煤的煤质特征主要包括灰分、挥发分、固定碳和水分等指标。
灰分是指煤中无机物的含量,主要由矿物质组成。
高灰分的煤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灰渣,降低燃烧效率。
挥发分是指煤中易挥发的有机物质含量,它决定了煤的燃烧性能和燃烧过程中的热值。
固定碳是指煤中不挥发的有机物质含量,它决定了煤的燃烧温度和燃烧速度。
水分是指煤中的水分含量,高水分的煤在燃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热量,降低燃烧效率。
煤的煤质特征直接决定了煤的利用潜力。
其次,煤的利用潜力与其煤质特征密切相关。
不同煤质特征的煤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利用潜力。
例如,高灰分的煤适合用于发电厂的锅炉燃烧,可以充分利用其热值;而低灰分的煤适合用于冶金行业,可以减少冶炼过程中的矿渣产生。
挥发分高的煤适合用于发电厂的燃烧,可以提高燃烧效率;而挥发分低的煤适合用于化工行业,可以提高化工产品的质量。
固定碳高的煤适合用于冶金行业,可以提高冶炼的炉温;而固定碳低的煤适合用于发电厂的燃烧,可以减少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水分高的煤适合用于发电厂的燃烧,可以提高燃烧效率;而水分低的煤适合用于化工行业,可以提高化工产品的质量。
因此,煤的利用潜力需要根据其煤质特征来确定。
此外,煤的利用潜力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煤的资源储量、开采成本、运输条件、环境保护要求等都会对煤的利用潜力产生影响。
资源储量丰富、开采成本低的煤矿具有较高的利用潜力;运输条件便利的煤矿可以更好地实现煤的利用;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的地区需要采用更清洁的煤炭利用技术。
因此,在分析煤的利用潜力时,还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总之,煤的煤质特征与煤的利用潜力密切相关。
煤的煤质特征包括灰分、挥发分、固定碳和水分等指标,这些指标决定了煤的燃烧性能和利用方式。
煤的利用潜力需要根据其煤质特征来确定,并受到资源储量、开采成本、运输条件、环境保护要求等因素的影响。
煤质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煤炭产业持续发展,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作为煤炭生产企业的负责人,我对煤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汇总,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首先,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从煤质来看,主要分为烟煤、无烟煤、褐煤和泥煤等几大类。
其中,烟煤是最优质的煤种,具有高热值、低灰分、低硫等特点,适合于工业和民用领域的利用。
无烟煤次之,褐煤和泥煤质量较差,主要用于火力发电和工业原料。
其次,煤炭资源的开采对环境和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
会产生大量的矸石和尾矿,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也会导致矿井事故和瓦斯爆炸等安全问题。
因此,煤炭生产企业需要加强环保和安全管理,推动清洁生产和绿色开采。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煤炭作为
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其在工业生产、生活供暖和发电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煤炭生产企业需要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煤炭资源配置,满足社会对能源的需求。
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清洁能源的发展也成为了全球的共识。
在这种情况下,煤炭生产企业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对清洁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减少煤炭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推动煤炭产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综上所述,煤炭资源是我国的重要能源资源,其质量和开采对环境和安全都有
一定的影响。
煤炭生产企业需要加强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煤炭产业向清洁、绿色发展的方向转变,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煤炭化学成分与煤种特性分析煤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化学成分和煤种特性对于煤炭的利用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煤炭的化学成分和煤种特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煤炭的化学成分煤炭是一种复杂的有机物质,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其中,碳是煤炭的主要元素,占据了煤炭质量的大部分。
碳的含量高低直接影响煤炭的热值和燃烧性能。
一般来说,碳含量越高的煤炭,热值越高,燃烧性能越好。
除了碳之外,煤炭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氢、氧、氮和硫等元素。
氢的含量与煤炭的热值密切相关,氢含量越高,热值越高。
氧的含量则与煤炭的燃烧性能有关,氧含量越高,煤炭的燃烧性能越差。
氮和硫是煤炭中的杂质元素,对煤炭的利用和环境影响较大。
氮的含量高低与煤炭的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有关,而硫的含量则与煤炭的硫氧化物排放有关。
此外,煤炭中还含有一些其他元素,如钾、钠、铁、铝等。
这些元素的含量虽然较低,但对煤炭的利用和燃烧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钠和铁的含量高低与煤炭的燃烧过程中的结渣和腐蚀有关。
二、煤种特性分析煤炭的种类繁多,按照形成过程和煤质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无烟煤、烟煤、褐煤和泥煤等几种主要类型。
无烟煤,又称炼焦煤,是煤炭中质量最好的一种。
其煤质特点是含碳高、含硫低、热值高,适合用于炼焦和发电。
无烟煤通常呈黑色,质地坚硬,燃烧时烟雾较少。
烟煤是煤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煤质特点是含碳较高、含硫较高、热值较高。
烟煤通常呈黑色,质地较硬,燃烧时烟雾较多。
烟煤广泛用于发电、冶金和化工等行业。
褐煤是一种低阶煤,其煤质特点是含碳较低、含水较高、热值较低。
褐煤通常呈棕色或黑褐色,质地较软,燃烧时烟雾较多。
褐煤主要用于发电和供热等领域。
泥煤是一种质量较差的煤炭,其煤质特点是含碳较低、含水较高、热值较低。
泥煤通常呈黑色或棕黑色,质地较软,燃烧时烟雾较多。
泥煤主要用于供热和工业锅炉等领域。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类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煤种,如煤矸石、煤泥等。
这些煤种通常是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煤质特点各异,利用价值较低。
中国煤的煤岩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中国拥有庞大的煤炭资源,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煤岩煤质特征和变质规律对煤资源开发和能源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中国煤炭煤岩煤质特征和变质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以诊断中国煤炭变质类型,重新评价煤炭资源、提高利用率,增强煤炭资源竞争力。
一、中国煤炭煤岩煤质特征煤岩煤质特征是描述煤炭质量的重要指标,可用于煤炭的分类和评价。
中国煤炭煤岩煤质特征主要有:(1)水比:中国煤炭的碳水比在0.21.2之间,多为0.5~1.0。
碳水比越高,表明煤的可燃性越低;(2)含水量:中国煤炭的含水量在2%~20%之间,较高的内蒙古煤炭含水量约在14%左右;(3)灰分:中国煤炭的灰分在5%~40%之间,高灰分煤质量较差,发热量降低;(4)硫含量:中国煤炭硫含量主要在1.5%~7.0%之间;其中硫含量较高的煤可能成为煤气和蒸汽产品;(5)低温碳热量:中国煤炭的低温碳热量在4.2kcal/kg~6.7kcal/kg之间,较高的内蒙古煤炭的低温碳热量在6.7kcal/kg以上;(6)变形温度:中国煤炭的变形温度在800℃~1350℃之间,矿石较小的煤炭变形温度低于1000℃,煤炭变形温度越高,其质量越好。
二、中国煤炭变形规律中国煤炭变质的类型有五种,即岩石变质、气化变质、熔融变质、化变质与催化变质。
1.石变质是指煤岩具有被内在的机械力学构造性质,由于加载、热应力、拉拔等作用而发生的形变。
该变质类型的煤炭的结构发生变化,其孔隙特性和宏观性质相对保持稳定,但是细观结构特性发生变化,煤炭可燃性会受到影响,并且可燃性差的煤会继续变质,形成可燃性更差的煤炭。
2.化变质是指煤炭由于受热及不同气体作用,内在结构成分发生变化,用热改变煤炭内部微观结构,使煤炭失去可燃性,煤炭变成煤煤气。
煤煤气可以与空气或水混合而提供以低温低压的蒸汽、热水和汽油等应用于热发电、采暖等。
3.融变质是指煤岩由于熔融变质及冷却而引起的煤岩结构发生变化,使煤炭的成分和结构组成发生变化,其可燃性受到影响,煤炭中的有机碳含量会明显降低,而灰分则会明显增加。
中国煤的煤岩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中国是世界上煤炭储量最多的国家,煤的煤岩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对国家能源安全极其重要。
本文综合研究了中国煤的煤岩煤质特征、变质规律以及相关技术,旨在为中国煤炭能源开发、技术创新及能源结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中国煤的煤岩煤质特征1.岩成分分布。
中国煤岩中的芯岩成分主要有石英、角砾岩和粒状碳酸盐等。
其中石英占煤岩中芯岩成分的最大比例,其次是角砾岩和粒状碳酸盐,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组分,如黏土矿物、蒙脱石、角闪石等。
2.芯岩成分分布。
除了芯岩成分外,煤岩中还存在一定比例的非芯岩成分,包括有机质、含水量等。
有机质是中国煤的主要成分之一,它的含量与煤的矿物学特征及煤质等级有关,含水量一般在1%~10%之间。
3.岩热值特点。
中国煤岩的热值一般在30008000Kcal/kg之间,其中,矿物组分对煤岩热值贡献大,有机物质对其贡献较少。
二、中国煤的变质规律1.层变质程度不同。
中国煤层中煤岩变质程度不同,比如有些煤层是完整的煤层,煤岩没有发生显著的变质,而有一些煤层的煤岩发生了变质,热值很低。
2.层变质的原因多样。
煤层变质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包括构造变形、断裂破坏、火山爆发、侵蚀作用和生物活动等。
3.质煤层多存在于坳陷或洼地。
煤层变质对其含量有影响,大多数变质煤层多存在于坳陷或洼地,变质程度也较大。
三、中国煤的煤岩煤质特征的技术特点1.井技术。
测井是反映煤岩煤质特征的有效方法,可以准确描述煤层的结构特征,以及煤层的热值、粒度分布及其他特征。
2.震勘探技术。
地震勘探技术可以揭示煤层的地层变化情况,并可以对煤层的结构特点和煤岩煤质特征有比较准确的反映。
3.达技术。
雷达技术不仅可以描述煤层结构,而且还可以准确检测和识别煤层饱和度及孔隙结构特征,从而实现对煤层煤质的精确解释。
本文研究了中国煤的煤岩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指出煤岩中存在石英、碳酸盐、有机质等组分,发生变质的煤层多存在于坳陷或洼地,同时介绍了几种用于检测及识别煤质的技术,为中国煤炭能源开发及相关技术的创新及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煤的煤岩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世界要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煤、煤岩煤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至关重要。
煤岩煤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拥有丰富的质量特征。
本文通过对中国煤岩煤质量特征及其变质规律的研究,以期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煤岩煤质量特征及变质规律,以期为合理利用、精确把握煤岩煤提供参考依据。
一、中国煤岩煤的质量特征1、煤的品位煤可以分为高热值煤(25MJ/kg以上)、中热值煤(17~25MJ/kg)、低热值煤(表示低于17MJ/kg)。
中国的煤岩煤大多为中热值煤,其热值主要在17MJ/kg以上,最高可达25MJ/kg。
2、煤的灰分中国煤岩煤的灰分含量一般为15%~50%之间,其中较高的灰分比较常见,而低灰煤比较少见。
3、煤的硫分中国煤岩煤的硫分含量一般较低,硫分一般为0.2%~2.0%之间,但也有少量的高硫煤,其硫分可高达2.8%。
4、煤的挥发分中国煤岩煤的挥发分含量范围较宽,一般在2%~30%之间,若挥发分达到20%以上及30%以下,称为高挥发煤和低挥发煤。
5、煤的粘结分煤的粘结分一般介于2%~15%之间,但有少量的高粘煤,其粘结分可达15%以上。
6、煤的水分中国煤岩煤的水分含量一般较低,水分介于0.2%~2.5%之间。
二、中国煤岩煤的变质规律1、挥发份的变化从煤岩煤的挥发分变化趋势来看,随着煤的深度增加,挥发分含量也会增加,并且当煤的深度超过1000m时,挥发分含量会急剧上升,从而影响煤的质量特征。
2、热值的变化从煤岩煤的热值变化趋势来看,随着煤的深度增加,热值也会增加,当煤的深度超过1000m时,热值会急剧上升,因此煤在浅层和深层地层中热值是不同的。
3、灰分的变化从煤岩煤的灰分变化趋势来看,随着煤的深度增加,灰分会减少,并且在深层煤中,灰分会呈现出较低的趋势。
4、粘结分的变化从煤岩煤的粘结分变化趋势来看,随着煤的深度增加,粘结分会急剧增加,并且在深层煤中,粘结分会出现较高的趋势。
三、结论本文通过对中国煤岩煤质量特征及其变质规律的研究,从而绘制出中国煤岩煤质量特征及变质规律的完整图景,以期为合理利用、精确把握煤岩煤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煤炭分类及评价方法中国煤炭分类,首先按煤的挥发分,将所有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对于褐煤和无烟煤,再分别按其煤化程度和工业利用的特点分为2个和3个小类;烟煤部分按挥发分>10%~20%、>20%~28%、28%~37和>37%的四个阶段分为低、中、中高及高挥发分烟煤。
关于烟煤粘结性,则按粘结指数G区分:0~5为不粘结和微粘结煤;>5~20为弱粘结煤;>20~50为中等偏弱粘结煤;>50~65为中等偏强粘结煤;>65则为强粘结煤。
对于强粘结煤,又把其中胶质层最大厚度Y>25mm或奥亚膨胀度b>150%(对于Vdaf>28%的烟煤,b>220%)的煤分为特强粘结煤。
在煤类的命名上,考虑到新旧分类的延续性,仍保留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弱粘煤、不粘煤和长焰煤8个煤类。
在烟煤类中,对G>85的煤需再测定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或奥亚膨胀度B值来区分肥煤、气肥煤与其它烟煤类的界限。
当Y值大于25mm时,如Vdaf>37%,则划分为气肥煤。
如Vdaf<37%,则划分为肥煤。
如Y 值<25mm,则按其Vdaf值的大小而划分为相应的其它煤类。
如Vdaf>37%,则应划分为气煤类,如Vdaf>28%-37%,则应划分为1/3焦煤,如Vdaf在于8%以下,则应划分为焦煤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G值大于100的煤来说,尤其是矿井或煤层若干样品的平均G值在100以上时,则一般可不测Y值而确定为肥煤或气肥煤类。
在我国的煤类分类国标中还规定,对G值大于85的烟煤,如果不测Y值,也可用奥亚膨胀度B值(%)来确定肥煤、气煤与其它煤类的界限,即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150%的为肥煤;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220%的为肥煤(当Vdaf值<37%时)或气肥煤(当Vdaf值>37%时)。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1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一、地域分布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成煤期多,储量大,分布广,煤种齐全,开发条件较好。
各省区按煤炭资源总储量排序依次为: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区,均拥有全国资源总量的2%以上。
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3省区约占70%。
二、煤类我国的煤种从褐煤、烟煤到无烟煤均有广泛分布,不同煤种在资源总量中所占比例为:烟煤83%、无烟煤9%、褐煤8%,其中炼焦用煤约占资源总量的1/5。
三、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特点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具不均衡性:1.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2.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的特点;3.可以露天开采的矿区(或煤田)只有13个,煤炭资源量仅占全国煤炭保有资源量的4% ,并多是褐煤;4.煤田构造普遍比较复杂;5.煤矿高沼气井和瓦斯突出矿井多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一、主要聚煤期及沉积环境从早古生代腐泥煤类的石煤至第四纪泥炭,共有14个聚煤期,其中最重要的聚煤期是:①南方早石炭世,②华北石炭-二叠纪,③华南二叠纪,④华南晚三叠世,⑤西北早、中侏罗世,⑥东北晚侏罗一早白垩世,⑦东北、西南和沿海第三纪,共7个主要聚煤期。
中国各主要聚煤期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可以按5个时期加以概括:(1)在石炭纪、二叠纪时期,华北和华南大型陆表海坳陷盆地的总体古地理格局是:从陆到海依次出现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湖泊、碎屑滨岸带(包括三角洲、有障壁海岸,无障壁海岸)、滨浅海沉积、浅海碳酸盐沉积。
2)晚三叠世华南聚煤古地理环境,在西部川滇前陆坳陷的四川盆地,主要是滨海平原、滨海—湖泊三角洲平原、滨海冲积平原和滨海山间平原。
(3)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类型与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及基底性质密切相关。
(4)中国北方晚侏罗—早白垩世内陆断陷盆地、山间坳陷盆地和近海坳陷盆地的沉积环境又别具一格。
(5)古近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以东和秦岭以北,以及广西西南部。
各种煤炭特征及技术指标煤炭是一种常见的化石燃料,其特征和技术指标对于煤炭行业的生产和利用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各种煤炭特征及技术指标。
煤炭特征:1.煤质:煤炭的主要组成元素是碳、氢、氧、氮等,其品质主要由固定碳、挥发分、灰分和水分含量等因素决定。
不同的煤炭类型具有不同的煤质特征,例如,无烟煤通常具有较高的固定碳和较少的挥发分,而褐煤则相反。
2.煤层:煤炭是地下煤层的产物,煤层的特征对煤炭的储量和开采方式有很大影响。
煤层的厚度、倾角、岩性和地质构造等对煤矿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3.热值:煤炭的热值是其燃烧时释放的热量,通常以热能单位(例如千卡/克)或能量单位(例如兆焦耳/吨)来表示。
高热值的煤炭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对于发电和工业燃料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4.燃烧特性:煤炭的燃烧特性决定了其在不同应用中的燃烧效果。
煤炭的可燃性、燃烧速率、灰渣生成和烟气成分等对煤炭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指标:1.挥发分:煤炭的挥发分是在加热过程中从煤炭中释放的气体和液体产物的总量,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高挥发分表示煤炭易燃,适合用于工业燃料和发电;低挥发分的煤炭适合用于焦炭制备。
2.固定碳:煤炭的固定碳是指在加热过程中不挥发的部分,是煤炭的可燃成分,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固定碳的含量越高,煤炭的热值越高,适用于高效能源利用和高品质焦炭制备。
3.灰分:煤炭的灰分是指在加热过程中不能挥发的无机物质的总量,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高灰分的煤炭会产生大量灰渣,影响煤炭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
4.水分:煤炭的水分是指煤炭中的含水量,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高水分的煤炭会降低燃烧温度和热值,减少煤炭利用效率。
5.硫含量:煤炭中的硫含量对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高硫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损害环境和健康。
综上所述,煤炭的特征和技术指标对于煤炭生产和利用至关重要。
全面了解和掌握煤炭的特征和技术指标,可以指导煤炭行业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