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天然染料染色的实验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0.45 KB
- 文档页数:2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天然染料研究的深入,天然染色技术在纺织、化妆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天然染料具有无毒、环保、色彩丰富等特点,相较于化学染料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本实验旨在探索天然染料的染色效果,创新实验方法,为天然染料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二、实验目的1. 探索天然染料的染色效果;2. 创新实验方法,提高染色效率;3. 分析天然染料的染色原理,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天然染料:紫甘蓝汁、胡萝卜汁、红曲、靛蓝等;2. 染色剂:无水乙醇、氢氧化钠、硫酸铜等;3. 染色对象:棉、麻、丝等天然纤维;4. 实验仪器:染浴锅、电子天平、温度计、pH计等。
四、实验方法1. 天然染料提取:将紫甘蓝、胡萝卜、红曲等天然植物原料进行粉碎,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后过滤,得到天然染液。
2. 染料筛选:将天然染液进行pH值、浓度、温度等条件的优化,筛选出最佳的染色条件。
3. 染色实验:将天然纤维放入染浴中,按照最佳染色条件进行染色。
4. 染色效果评价:观察染色后的纤维颜色、均匀性、耐洗性等指标,评价染色效果。
5. 染色原理分析:通过分析天然染料的化学成分和染色过程,探讨染色原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染色效果:本实验成功地将天然染料应用于纤维染色,得到的染色效果良好。
紫甘蓝汁染色的纤维呈蓝色,胡萝卜汁染色的纤维呈橙色,红曲染色的纤维呈红色,靛蓝染色的纤维呈蓝色。
2. 染色原理:天然染料中含有多种有机化合物,如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多酚等。
这些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使纤维着色。
具体反应机理如下:(1)类黄酮类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纤维中的蛋白质、纤维素等发生络合反应,使纤维着色。
(2)类胡萝卜素在碱性条件下,与纤维中的蛋白质、纤维素等发生缩合反应,使纤维着色。
(3)多酚类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纤维中的蛋白质、纤维素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纤维着色。
3. 染色效果评价:染色后的纤维颜色鲜艳,均匀性良好,耐洗性较高。
染料研究报告染料研究报告1. 引言染料在纺织、印刷、涂料等行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了解染料的性质和应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本报告旨在总结染料研究的结果和分析。
2. 实验方法2.1 实验材料和设备本次实验使用了以下实验材料和设备:•不同颜色的染料样品(红色、蓝色、黄色等)•醇溶液•试管•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2 实验步骤1.准备不同颜色的染料样品;2.将染料样品分别溶解于醇溶液中;3.通过显微镜观察染料颗粒的形态和大小;4.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染料溶液的吸光度。
3. 实验结果3.1 染料颗粒的形态和大小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不同颜色的染料颗粒形态各异。
红色染料颗粒呈圆形,直径约为10μm;蓝色染料颗粒呈长条状,长约20μm,宽约5μm;黄色染料颗粒呈不规则形状,大小不一,平均直径约为15μm。
3.2 染料溶液的吸光度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不同染料溶液的吸光度,得到以下结果:染料颜色吸光度红色0.5蓝色0.8黄色0.3吸光度越高,代表溶液中染料的浓度越高。
4. 分析与讨论4.1 染料颗粒的形态对染色效果的影响从显微镜观察的结果可以看出,红色染料颗粒圆形,蓝色染料颗粒呈长条状,黄色染料颗粒不规则。
这些形态的差异可能会影响染色效果。
圆形颗粒在纺织品上的分布更均匀,结果更加饱和;而长条状颗粒在纺织品上容易形成线条,使颜色区域明显;不规则颗粒则可能造成染色不均匀。
4.2 染料浓度对吸光度的影响根据吸光度的测量结果,红色染料吸光度最低,蓝色染料吸光度最高,黄色染料吸光度居中。
这表明蓝色染料的浓度最高,红色染料的浓度最低。
染料浓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染色效果。
浓度高的染料在纺织品上呈现更鲜艳的颜色,而浓度低的则相对较淡。
5. 结论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颜色的染料颗粒形态各异,这可能会影响染色效果。
2.染料浓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染色效果的鲜艳程度。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染料的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指导染料行业的生产和应用实践。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天然染料的提取和纯化方法;2. 了解天然染料的染色原理和应用;3. 比较不同天然染料的染色效果;4. 探索天然染料在纺织品染色中的应用潜力。
二、实验原理天然染料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具有无毒、环保、可降解等特点。
天然染料染色原理主要是通过染料分子与纤维分子间的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等相互作用,使染料分子附着在纤维表面,形成稳定的染色层。
三、实验材料1. 植物材料:茜草、石榴皮、紫甘蓝等;2. 动物材料:骨胶原、角蛋白等;3. 矿物材料:氧化铁、硫化铁等;4. 纤维材料:棉、麻、丝、毛等;5. 实验试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乙醇等;6. 实验仪器:粉碎机、提取器、染浴、染缸、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天然染料提取与纯化(1)植物染料提取:将植物材料粉碎后,加入适量的水,煮沸提取,过滤得到提取液。
(2)动物染料提取:将动物材料浸泡在水中,煮沸提取,过滤得到提取液。
(3)矿物染料提取:将矿物材料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煮沸提取,过滤得到提取液。
2. 染料纯化(1)植物染料纯化:采用醇沉法,将提取液加入无水乙醇,静置过夜,过滤得到纯化染料。
(2)动物染料纯化:采用酸沉法,将提取液加入适量盐酸,静置过夜,过滤得到纯化染料。
(3)矿物染料纯化:采用酸碱法,将提取液加入适量硫酸,调节pH值,过滤得到纯化染料。
3. 染色实验(1)染浴制备:根据染料特性和纤维材料,配制染浴。
(2)染色:将纤维材料放入染浴中,加热煮沸,保持一定时间,取出晾干。
(3)复染:将染过的纤维材料放入复染液中,加热煮沸,保持一定时间,取出晾干。
4. 染色效果观察(1)肉眼观察:比较不同染料的染色效果,记录颜色深浅、均匀程度等。
(2)显微镜观察:观察染色纤维的表面结构,分析染料与纤维的相互作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染料染色效果:茜草染料对棉纤维的染色效果较好,颜色鲜艳,均匀性较好;石榴皮染料对麻纤维的染色效果较好,颜色较深,但均匀性较差;紫甘蓝染料对丝纤维的染色效果较好,颜色偏蓝,均匀性较好。
天然染料的提取及其应用研究天然染料是指从植物、动物、矿物等自然物质中提取的染料,与化学合成染料相比,其成本低廉、源头丰富、环境友好等特点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其染色效果、染色牢度等方面与化学合成染料存在差异,因此对其提取及应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天然染料的分类及特点1.植物染料植物染料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染料,主要来源于树皮、根、茎叶、花果等部位。
其在不同的季节、地区、环境等条件下,其颜色、含量、成分等也会存在差异。
植物染料的特点是:颜色鲜艳、温和、柔和、芳香、透气、不易引起过敏等。
同时,由于植物染料的提取过程简单、成本低廉,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2.动物染料动物染料是指从动物中提取的染料,主要来源于贝类、昆虫、鱼类等。
其中,蚕丝所提纯得到的丝光蓝、衣服红等染料也属于动物染料类别。
动物染料的特点是:颜色艳丽,但不稳定性强;染色效果较好,可形成鲜明的色彩层次;成本相对较高,适用范围有限。
3.矿物染料矿物染料是指从矿物中提取的染料,如石灰石、石蕊、黄土等。
其中,天然蓝宝石也是非常有名的矿物染料。
矿物染料的特点是:染色效果稳定,具有长效性;染色通常需要化学辅助剂,不能完全保证无污染;成本较高,适用范围有限。
二、提取天然染料的方法天然染料的提取方法因种类、来源等因素存在差异,下面就以植物染料为例,简述其中的几种提取方法。
1.水浸法将待提取的植物材料加水后煮沸,一般煮沸时间为1-2小时,待冷却,过滤后即可得到染料。
水浸法适用于草本植物、树叶等柔软材料,提取得到的染料颜色明亮,但浓度较低,染色效果需要多次重复染色。
2.浸渍法将植物材料细碎后放置于染浴中,在高温条件下持续浸泡4-5小时,直至染料质量达到合适标准。
浸渍法适用于粗硬植物,如树皮等,在提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鞣质,因此得到的染料浓度较高,染色效果明显。
3.沸腾提取法将待提取的植物材料加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将其煮沸,保持沸腾状态,不断搅拌,直到染料质量稳定为止。
陈义忠 周绚丽 张德弘(烟台明远创意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植物染料的来源天然植物染料来源于自然界中含有丰富色素且具有染色价值的植物,一般取自于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茎、叶、果实、种子、皮、根等,品类众多,有蓝靛、茜草、红花、栀子、五倍子等,具有化学染料所不具备的防虫、抗菌功效及自然生态感。
实践证明,大多数天然植物染料对羊毛、丝、棉、麻等纤维上色较好,色泽柔和自然。
2.植物染染色流程天然植物染料成分复杂、溶解性和化学稳定性差,不同来源和结构的天然染料在化学性能和染色性能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包括:①染料中含有大量伴生的多糖、果胶物质,水溶性低、化料难,染液渗透性差、染色均匀性差;②受染液p H值、媒染剂种类和用量的影响较大,染色过程控制难度大,染色效果的重现性差;③天然植物染料色谱不全;④染料化学稳定性弱,特别是耐光稳定性差,若处理不好的产品,其耐光色牢度不能满足服用纺织品的需要。
以上技术问题使得天然植物染料染色产业化、规模生产存在技术难点。
基于本探究下,为实现独特、环保的染色工艺,采用色纺织造方式,先对棉纤维进行染色,再进行纺纱处理,最后织造,使织物色彩丰富、有层次感,最大程度控制成品色差,实现坯布染色达不到的立体效果和质感。
2.1 基本流程纤维染色-纺纱-织布-后整理。
整个流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步骤是纤维染色和后整理的过程。
2.2 纤维染色染色过程中,温度保持90℃,染色时间为60min;染色结束后剩余的染液可以作为废水排放。
废水主要含有植物色素以及在色素提取过程中溶解到水中的植物细胞水溶物,如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类等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1]2.3 后整理过程(1)水洗时选用中性或弱碱性除油剂和皂洗剂。
(2)水温控制在80℃以下。
(3)预定型时,温度可在190-200℃,面料会变黄,预定型好以后,清水洗涤后,黄色可消除,需把黄色彻底清洗干净。
(4)中深色(染色纤维超过20%)面料水洗工艺建议:HO 2-4g/l、80℃水洗15min(以化验室实验为准)再清水洗、食品级柠檬酸0.2-0.3g/l调节PH。
天然染料的提取及染色工艺研究天然染料是一种以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为原料,经过提取和加工处理后,用于染色的颜料。
天然染料在纺织、印染、装饰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天然染料的提取和染色工艺研究。
天然染料的提取过程通常包括原料的收集、处理、提取和纯化等环节。
首先,选择合适的原料是提取过程的基础。
不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含有不同的染料成分,因此需要根据染色需求和染料的特性选择原料。
其次,原料的处理是为了去除杂质和增加染料含量。
这一步骤通常包括清洗、破碎和浸泡等操作。
然后,提取染料的方法可以采用水煮提取、溶剂提取、超声波提取等。
不同的提取方法具有不同的优劣势,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最后,为了提高染料的纯度和稳定性,还需要对提取的染料进行纯化处理,如过滤、结晶等。
染色工艺是指将提取得到的天然染料应用于纺织品上的过程。
染色工艺主要包括预处理、染色和后处理等步骤。
预处理主要是对纺织品进行清洗、漂白和定型等处理,以保证染色效果和纺织品的质量。
染色是将染料与纺织品充分接触,使染料渗透进纺织品纤维中的过程。
染色方法可以采用浸染、印花、喷涂等方式,具体选择根据纺织品的类型和染色效果需要。
后处理是在染色后对纺织品进行清洗、定型等处理,以保证染色效果的稳定性和纺织品的质量。
天然染料的提取和染色工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天然染料的提取和应用可以减少化学染料对环境的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另一方面,天然染料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染色后的纺织品对皮肤无刺激,对人体健康有益。
因此,对天然染料的提取和染色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推动染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纺织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总之,天然染料的提取和染色工艺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
通过合理的原料选择、提取和纯化方法,并结合合适的染色工艺,可以有效地提高天然染料的利用率和染色效果,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环保的目标。
天然食用色素羊毛染色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近年来,消费者对于天然食材和环保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在食品领域,传统的合成食用色素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但它们存在各种风险和副作用,如诱导儿童多动症、肿瘤等。
因此,随着人们对于健康和环保的重视,天然食用色素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而在纺织领域,常用的染色剂也多以化学合成为主,这些合成染料的生产和使用对环境与人体健康均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开发天然染色剂是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对于提高品质、创新设计和打造绿色纺织产业链产生积极作用。
因此,本次研究旨在探究采用天然食用色素羊毛染色的可行性,以期为食品加工和纺织工业提供一种更加安全、环保的染色方法,同时推动天然食用色素和可持续纺织业的发展。
二、选题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选用常用的天然食用色素,如红枣、花生皮等作为染料,测试它们在不同条件下对于羊毛染色的效果,比较其与传统化学染料的染色效果差异。
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 不同天然食用色素对羊毛染色效果的对比研究,通过调整染色温度、PH值等制约条件,探究不同条件下色素的染色效果及色牢度。
2. 采取AFM等技术手段,对天然食用色素染上的羊毛纤维形貌、表面光泽度以及颜色等进行观察。
3. 使用UV-Vis、HPLC等分析技术,分析染上色素的羊毛纤维表面色素的浸出度、抗菌性等。
4. 控制好实验条件,比较天然食用色素和传统染料对羊毛的染色效果,评估天然色素染料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三、研究预期成果和意义预期成果:根据本研究方案,将测试出不同天然食用色素对于羊毛染色的效果,并与传统染料进行比较,以便评估天然染料的染色效果。
同时,也将从材料形貌、表面光泽度、色牢度、颜色稳定性、抗菌性等多个角度对比、分析天然色素染料与传统染料,得出相应的数据和结论,为推广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预期意义:1. 支持可持续纺织工业发展。
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环保、安全的染色方法,有助于促进可持续纺织行业的发展,并对推动社会绿色、环保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天然染料靛蓝改性及对羊毛染色工艺研究丁思佳;王建明;宋江彬【摘要】在研究天然靛蓝改性工艺的基础上,探究天然靛蓝对羊毛染色的可行性.通过测定染色温度,染料用量,染色时间,pH值等因素优化了改性靛蓝的染色工艺.对传统还原靛蓝染色棉织物和改性靛蓝染色羊毛纤维的颜色特征值做了对比.结果表明,经改性后的还原靛蓝具有可溶性,可上染羊毛纤维,其染色最佳工艺条件为:染料用量13.5 mL,pH值4,染色温度80℃,染色时间50 min;染色后色相与传统的还原靛蓝色相接近.染色后羊毛纤维具有较好的摩擦、皂洗和日晒牢度.【期刊名称】《毛纺科技》【年(卷),期】2016(044)001【总页数】4页(P33-36)【关键词】靛蓝;改性;羊毛纤维;染色【作者】丁思佳;王建明;宋江彬【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29;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29;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193.5植物靛蓝是我国古代最为常用的天然染料之一,大多是用于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如蜡防花布、交缬花布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服装面料的染色,成为特色鲜明的传统产品[1]。
到20世纪下半叶,合成靛蓝以原料充足、纯度高、易贮运、生产使用方便等优点, 迅速在世界范围普及, 使得具有悠久历史的植物靛蓝黯然失色[2]。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环保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植物靛蓝以其无毒、无害、无污染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靛蓝染料不溶于水,对纤维没有亲和力,必须在碱性溶液中,用还原剂将靛蓝还原成可溶性隐色体,才能被纤维所吸附,羊毛是蛋白质纤维,耐酸不耐碱,还原染料的碱性条件会对羊毛造成损伤,所以天然染料靛蓝不适合羊毛的染色。
张艳[3]研究了食用靛蓝色素对羊毛的染色工艺,其采用靛蓝色素对羊毛纤维进行染色,达到了还原靛蓝效果,食用靛蓝色素与天然染料靛蓝的结构相似,在苯环二位上多了2个磺酸基,增加了染料的水溶性,对发色基团没有影响。
关于天然植物染料在纺织品扎染中的应用研究作者:雷雨霖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10期摘要:植物染料的运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随着人们真正认识到化学合成染料对人体与环境造成的危害,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与生活水平的提升,新颖而环保的天然植物染料的应用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从纺织品扎染的实际出发,分析扎染技术,从常用染料与色彩运用等方面,探讨天然植物染料在纺织品扎染的应用,旨在推动纺织品染料的绿色环保发展,在纺织品扎染中充分发挥天然植物染料的价值。
关键词:纺织品;扎染;天然植物染料;色彩;应用我国棉纺织品色彩丰富多样,纺织品色彩文化也是整个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然染料是传统纺织品印染所使用的主要染料,包括生物染料与植物染料及矿物染料等。
其中,使用天然植物染料古代称为“草木染”,主要是指利用自然界的根与花及草等提取色素,通过实施扎染与蜡染及挑花等工艺对纺织品进行上色。
传统染色技术较为发达且成熟。
中国具有民族和民间特征的色彩文化,是中国民间色彩文化的珍宝,发祥于大众的社会生活中,影响着当地人的习俗理念与思想情感。
考虑到化学合成染料对人体与环境的破坏性,以及传统染色技术与现代工艺技术融合的需求,将天然植物染料应用到纺织品扎染中,对满足人们的心理与生理的审美需要具有积极作用。
1 扎染技术分析扎染古称染缬、夹缬、扎缬与绞缬,是一种古老而简单、传统而独特的民间染色技术。
扎染工艺主要分为扎结与染色两部分,而扎染工艺的特点是先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然后在织物完成上色后将打绞成结的线拆除。
将扎染技术运用到纺织品上色中,利用线或绳子采用各种方式对布料或衣片进行绑扎,将绑扎好的织物整体或局部放入染色液中,使织物因局部绑扎而形成自然特点的图案,突显利用扎染工艺进行纺织品上色的变化自然。
扎染工艺在世界各国的民族发展历史进程中都存在过,在我国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中也广泛流传与应用。
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文化遗址出土的紫红娟地的“鹿胎缬”绞缬织物残片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有一定的扎染工艺水平。
天然染料实验报告染色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工艺,我们常见的衣物、织物和纺织品都需要染色来增添色彩和美感。
为了探究天然染料的染色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实验材料:1. 织物样本(棉布、丝绸等)2. 天然染料(红花、紫草、蓝靛草等)3. 酒精4. 醋5. 热水6. 塑料容器7. 搅拌棒8. 锅、火源实验步骤:1. 准备织物样本:将织物样本分成若干小块,以便进行多种染色试验。
2. 准备染料浸泡液:a. 红花染料:将适量红花放入塑料容器中,加入足够的酒精搅拌均匀。
b. 紫草染料:将适量紫草放入塑料容器中,加入足够的酒精搅拌均匀。
c. 蓝靛草染料:将适量蓝靛草放入塑料容器中,加入足够的醋搅拌均匀。
3. 染色:a. 红花染色:将一块织物样本浸泡在红花染料浸泡液中,搅拌均匀,保持一定时间。
b. 紫草染色:将另一块织物样本浸泡在紫草染料浸泡液中,搅拌均匀,保持一定时间。
c. 蓝靛草染色:将第三块织物样本浸泡在蓝靛草染料浸泡液中,搅拌均匀,保持一定时间。
4. 染色处理:a. 红花染料处理:将经过染色的红花样本取出,用清水冲洗去掉多余染料,晾干。
b. 紫草染料处理:将经过染色的紫草样本取出,放入开水中煮沸15分钟,然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去掉多余染料,晾干。
c. 蓝靛草染料处理:将经过染色的蓝靛草样本取出,用清水冲洗去掉多余染料,晾干。
5. 观察和记录:a. 比较不同染色样本的颜色深浅、均匀程度和色彩明亮度。
b. 记录实验结果,并拍摄照片以备参考。
实验结果:经过染色和处理后,我们观察到以下结果:- 红花染料染色的织物呈现出明亮的橙红色,颜色鲜艳均匀。
- 紫草染料染色的织物呈现出深紫色,颜色均匀度较高。
- 蓝靛草染料染色的织物呈现出深蓝色,颜色均匀度较高。
实验结论:通过此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天然染料的染色效果。
红花、紫草和蓝靛草都能够有效地染色,并且呈现出鲜艳、均匀的颜色。
天然染料不仅具有良好的染色效果,而且相比于化学染料更加环保和健康。
天然染料染色实验报告染料的染色方法:由于天然染料分子结构各不相同, 染色方法也不相同, 大概有以下4 种染色方法。
直接染色法某些植物染料的天然色素对水的溶解度好, 染液能直接吸附到纤维上, 就可以采用直接染色法, 如栀子、姜黄等媒染法某些植物染料天然色素对水的溶解度颇好, 染液成分虽然能直接吸附到纤维上, 但为提高染色牢度, 要求采用媒染法进行染色。
媒染的过程一般分为先染色再媒染、先媒染再染色或先媒染再染色再媒染等方法。
一: 先染色再媒染天然色素对水基本不溶解, 但其配糖体能溶解于水, 并与纤维吸附, 要求采用后媒染使之固着, 如栀子、槐花。
其染色步骤如下:1. 染色: 被染织物在染液中沸染20~30 分钟。
2. 媒染: 在室温条件下进行, 依色泽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媒染剂,媒染剂一般可用含铝、铁、锡等金属离子的化学品。
即把煮染过的织物或服饰放在含有媒染剂溶液中浸渍30~40 分钟, 就完成了媒染过程。
3. 水洗: 媒染后需要把染色物再投入水中再清洗一下, 取出即可。
还原法植物中已存在形成天然色素化合物, 而在染色过程中最终生成水不溶解的色素, 如蓝草。
其他染色方法利用植物染料中天然色素对酸碱性的溶解度不同, 使之在纤维上固着染色, 如红花、郁金.植物染料的染色(一)染色方法及工艺流程植物染料分子结构各不相同,染色方法也不同,蛋白质纤维和纤维素纤维,染色方法有无媒染染色(桅子黄、桅子蓝)、先染后媒染法染色和先媒后染法染色。
对合成纤维有常压染色和高温高压染色。
一般染色工艺流程是:染液制备(植物与水混合煮沸1h 左右,提取染液)→染色(染液加热,浸入织物15~30min)→媒染(染色织物浸入媒染浴中30~40min)→水洗→干燥。
如直接染可进行多次染色,先媒染后染色的织物上染率较高,先染色后媒染的织物匀染性较好用天然染料,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以下三点:(1)天然植物染料含量低,提取时需消耗的植物数量大,不利于环境保护,提取后的植物三废治理也是一个问题,而且成本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