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 术前讨论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肱骨髁间骨折手术的步骤可能因医生的偏好和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般的步骤概述:
1. 术前准备:包括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手术风险和制定手术计划。
2. 麻醉:通常使用全身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3. 切口:在肘部做一个适当的切口,以暴露骨折部位。
4. 骨折复位:通过手法或牵引等方法,将骨折端复位到正常的位置。
5. 内固定:使用钢板、螺钉或其他适当的内固定物将骨折固定在位,以确保稳定性。
6. 缝合:关闭切口,使用缝线缝合皮肤。
7. 术后处理:给予适当的止痛药和抗生素,进行康复训练。
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步骤可能因患者的具体情况、骨折类型和医生的经验而有所变化。
在进行任何手术之前,患者应与医生进行详细的讨论,了解手术的风险、益处和可能的并发症。
肱骨内上髁骨折问答题
肱骨内上髁骨折是一种肘关节的损伤,常常发生于青少年。
这种骨折是由于肘关节处于半屈或伸直位时,手掌着地受伤所致。
问题:什么是肱骨内上髁骨折?
答案:肱骨内上髁骨折是指肱骨内上髁的连续性或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
问题:肱骨内上髁骨折的症状和体征是什么?
答案:肱骨内上髁骨折的症状包括肘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
骨折有移位者,肘部疼痛、肿胀较明显,甚至出现张力性水疱,肘部呈靴形畸形。
触诊可发现肘后肱骨内、外髁和鹰嘴窝三个骨性凸起处有压痛。
问题:如何治疗肱骨内上髁骨折?
答案:肱骨内上髁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对于无移位的骨折,通常采用非手术治疗,如石膏固定或夹板固定。
对于有移位的骨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术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帮助恢复关节功能。
问题:如何预防肱骨内上髁骨折?
答案:预防肱骨内上髁骨折的关键是加强锻炼,提高骨密度,增强肌肉力量,避免外伤。
在运动或活动中,注意安全,避免肘关节过度弯曲或伸展,以减少受伤的风险。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探讨摘要】目的探讨肘内、外侧双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9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
方法对39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采用肘内、外侧双切口+切开复位+多枚克氏针多维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治疗。
结果经3~12月随访,骨折愈合良好,且肘关节功能均在3月内恢复,39个病例中优37例,良2例,差0例。
结论采用肘内、外侧双切口+多枚克氏针多维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满意,可供临床参考选择。
【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内、外侧双切口多枚克氏针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随着目前儿童娱乐项目的增多,儿童骨折开始多发,肘部骨折占所有儿童骨折的30%,其中肱骨髁上骨折占50%~70%[1]。
由于骨折多为直接暴力致伤,往往骨折移位、关节畸形严重[2]。
如不能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易出现Volkmann挛缩、关节功能障碍及肘部畸形等并发症。
对文献进行回顾,多采用保守治疗或采用肘后方正中切口术式手术治疗,由于医疗设备条件及技术条件以及儿童依从性差等因素,使得治疗结果难以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
自2007年以来,我科选择一些临床病例采用肘内、外侧双切口手术切开复位,3~4枚克氏针作断端多维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在肘关节生理和功能的恢复上均能取得很满意的疗效。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9病例,其中男27例,女12例。
年龄4~12岁,平均7岁。
左侧21例,右侧18例。
伸展型35例,屈曲型4例。
其中就诊较晚的18例伴有皮肤张力性水疱,26例为经手法整复治疗失败而转为手术,患肢肿胀严重。
均无合并动脉和神经断裂病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5天~15天。
1.2 手术方法术前作患肢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详细了解骨折类型以及旋转等情况。
先采用患肢抬高及临时石膏固定,所有病例均在肿胀大部分消退后实施手术。
采用臂丛麻醉或全麻,平卧患肢胸前位,全部病例均采用肘关节内、外侧双切口联合入路,内侧切口约2~3CM,外侧切口约3~4CM,内侧切口时注意尺神经的保护,暴露内外髁骨折端后仔细冲洗清理骨折端血块和小碎片,以手指触摸尺骨鹰嘴窝或冠状窝,保持骨折的解剖对位并维持;取2枚适合的克氏针由骨折远端内、外髁斜向骨折近端穿出骨皮质交叉固定。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的开题报告
一、问题背景
儿童的长骨骨折是困扰家庭和医生的常见问题,其中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在儿童骨折的治疗中,手术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然而,手术治疗的选择和实施有许多方面需要考虑,包括手术时间、手术方法和手术后的康复治疗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并比较不同手术方案对于恢复手功能和肱骨髁发育的影响,为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他们分为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组。
其中,第一组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使用钢板内固定术,第二组进行保守治疗,采用石膏固定。
术后两组患者均进行康复治疗,直至功能恢复和肱骨髁发育正常。
比较两组治疗方案对于肱骨髁功能恢复和影响的差异。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更加全面且科学的选择方案,在手术方法和术后康复治疗的设定上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指导。
最终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手术后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提高患儿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指南
【入院时准备】
1、三大常规(血RT、大便RT、小便RT)
2、辅助检查:胸部正位双肘正侧位平片心电图
3、生化术前常规、免疫术前全套、血凝四项、乙肝患者行DNA检测
4、立即观察肢体远端血供,若不佳进入急诊手术路径
5、石膏外固定,抬高患肢消肿
6、止血药
【住院期间诊疗】
1、常规术前准备
2、手术行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前作闭合复位。
3、术中注意神经探查
4、术后密切观察神经损伤及肢端血供
5、术后1-2天复查平片
6、术后2-3天更换石膏了解伤口情况
7、术后6天予以更换石膏、复片
8、有肿胀破损或肿胀剧烈者,有感染者均需预防用抗生素
9、术后使用骨生长辅助类药物、止血类药
【出院前诊疗】
1、患肢血供好,指端循环好
2、X片提示对位对线好
3、宣教出院1-2周我院骨科专科随访
4、伤口愈合好。
小儿外科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围手术期健康教育一、肱骨髁上骨折的基础知识(一)何为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之间较薄弱处发生的骨折。
发生骨折后,神经、血管容易受到损伤。
肱骨髁上骨折以小儿多见,常出现肘内翻或外翻畸形。
肱骨髁上骨折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二)发生肱骨髁上骨折后会出现哪些症状?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肘关节功能障碍,肘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淤斑,肘部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位。
2.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可出现尺侧或桡侧的移位,少有合并神经、血管损伤,但应注意,如果骨折端刺破肘后皮肤,就会形成开放性骨折。
二、肱骨髁上骨折术前健康教育知识(一)如何诊断?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检查时会伴有骨摩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前方可扪到骨折断端,但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在诊断中,应注意有无血管及神经损伤,观察前臂的肿胀程度,桡动脉的搏动情况及手的感觉、运动功能。
2.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诊断在X线片上可见骨折典型移位。
(二)治疗方法有哪些?1.非手术治疗对于受伤时间短、局部肿胀轻、无血液循环障碍的患儿,可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
2.手术治疗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可能会产生严重畸形或骨折难以愈合;合并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合并有同侧肱骨干或前臂骨折以及骨折畸形连接或肘内、外翻畸形严重者。
(三)术前饮食有哪些要求?(1)指导患儿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儿遵医嘱进行食物选择。
(2)手术当天0时禁饮食,防止手术过程中呕吐或误吸。
三、肱骨踝上骨折术后健康教育知识(一)术后护理的要点是什么?(1)生命体征的观察,严密观察患儿意识、呼吸、脉搏、血压、四肢肌力及体温的变化。
(2)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及手的感觉、颜色、运动等情况。
(3)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情况。
(4)用软枕将患肢垫高,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早期进行手指及腕关节的活动,以减轻水肿,促进肿胀消退。
(5)正确评估疼痛程度,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必要时进行多柳式联合镇痛。
术前讨论讨论日期:讨论地点:主持人:参加人员:***副主任医师、***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主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
讨论意见:***医师汇报病史:患者55岁,女,患者因“摔倒致右踝部疼痛、畸形、活动受限2小时”入院,入院查体:右踝部畸形,右踝关节以远肿胀,有明显触痛,可及明显骨擦音、骨擦感,活动受限,肢端感觉、血运可,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2019-07-31佛冈中医院门诊X线示右踝关节骨折(未见报告单)。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生化糖化血红蛋白:7.6(%);三大常规、凝血功能、感染八项未见明显异常。
心脏彩超左房增大,轻度主动脉瓣返流,心包少量积液,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室收缩功能正常。
CT检查示右侧胫腓骨下端骨折伴踝关节脱位,右足第3、4跖骨近端骨折。
胸片、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患肢予石膏托外固定,予停用阿司匹林,予消肿、护胃等对症处理。
现患者已停用阿司匹林达1周,肿胀较前减退。
拟手术治疗。
***主治医师:诊断明确,心电图、胸片等检查未见明显麻醉及手术禁忌,骨折端错位分离,为不稳定型骨折,保守治疗效果极差,易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深静肪血栓等,同意手术治疗,注意病人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
***主治医师:患者诊断明确,予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早期活动,提高生活质,但手术对一个患者又是创伤,需对患者进行全身评估,能否耐受手术,患者基础疾病多,注意围手术期情况,防止基础疾病加重。
***主治医师:同意以上医师意见,根据X片,有手术指征,患者三踝骨折,手术可采取后外侧切口联合内侧切口进行处理,内侧切口需注意避免损伤胫后血管和神经。
***副主任医师:同意以上医师意见,有手术指征,患者自身条件可,无明显麻醉及手术禁忌,建议手术治疗,注意术后防止下深静脉血栓。
术后指导早期功能锻炼。
***主治医师:同意几位医师的意见,诊断较明确,手术指征明确,无明显麻醉及手术禁止,应积极给予术前支持、检查、备血等术前准备,并与家属谈话,交待病情,有关手术并发症及风险,签手术知情同意书。
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策略分析作为一名幼儿相关工作多年经验的从业者,每当看到孩子们受伤,我们都会格外心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讨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希望能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尽一份力。
让我们了解一下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这种骨折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由于儿童骨骼的柔韧性和再生能力强,往往需要特殊的治疗策略。
一、手术时机对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时机,一般认为在受伤后的48-72小时内进行手术效果最佳。
过早手术可能导致骨折端尚未稳定,手术难度增大;而过晚手术则可能导致骨折端愈合不良,影响孩子生长发育。
二、手术方式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三种: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复位内固定和石膏外固定。
1.切开复位内固定:适用于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骨折端对位对线不良或伴有神经、血管损伤的情况。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切开皮肤,暴露骨折端,将骨折端复位并使用金属螺丝钉、钢板等内固定材料固定。
2.闭合复位内固定:适用于骨折端无软组织嵌入、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且无神经、血管损伤的情况。
手术过程中,医生不切开皮肤,通过手法复位后将金属螺丝钉、钢板等内固定材料穿过皮肤固定骨折端。
3.石膏外固定:适用于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无神经、血管损伤且患儿年龄较小的情况。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患儿皮肤表面涂抹石膏,将骨折端固定。
三、术后康复1.术后初期(1-2周):以石膏固定为主,期间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避免石膏过紧导致压迫。
2.术后中期(3-6周):去除石膏,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锻炼。
此阶段应遵循医生指导,逐步增加锻炼强度。
3.术后晚期(6周以后):进行功能性锻炼,如抓握、举物等,逐步恢复患肢功能。
四、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神经血管损伤:术中严格解剖层次,避免损伤神经血管。
2.感染: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3.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确保骨折端稳定,术后合理康复锻炼。
4.关节僵硬:术后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锻炼,预防关节僵硬。
肱骨髁上骨折伤诊疗指南
【入院时准备】
1 三大常规(血RT、大便RT、小便RT)
2、辅助检查:胸部正位双肘正侧位平片心电图
3、生化术前常规、免疫术前全套、血凝四项、乙肝患者行DNA检测
4、立即观察肢体远端血供,若不佳进入急诊手术路径
5、石膏外固定,抬高患肢消肿
6、止血药
【住院期间诊疗】
1常规术前准备
2、手术行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前作闭合复位。
3、术中注意神经探查
4、术后密切观察神经损伤及肢端血供
5、术后1-2天复查平片
6、术后2-3天更换石膏了解伤口情况
7、术后6天予以更换石膏、复片
8有肿胀破损或肿胀剧烈者,有感染者均需预防用抗生素
9、术后使用骨生长辅助类药物、止血类药
【出院前诊疗】
1患肢血供好,指端循环好
2、X片提示对位对线好
3、宣教出院1-2周我院骨科专科随访
4、伤口愈合好。
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健康教育
(一)疾病简介
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多由直接暴力引起,分为屈曲型和伸直型。
多发生于10岁以下的儿童,占小儿骨折的30%~40%。
(二)健康指导
1.术前指导
(1)手术前禁饮食8小时,禁饮水4 小时,防止术中因呕吐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2)请配合护士做好备皮、备血、药物过敏试验,有利于您手术的正常进行。
(3)如您服用特殊药物,请提前告知麻醉医师及主治医生。
2.术后指导
(1)为了观察您的病情,请配合护士土做好生命体征的测量。
(2)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患肢垫软枕与躯干平行,下床活动时用上臂固定带将患肢悬吊于颈部,固定于胸部。
(3)引流管应妥善固定,防止引流管的折叠、扭曲、脱落;若自觉患肢手指发凉、感觉异常,请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3.功能锻炼指导(根据病情征求主治医生的意见下逐步完成以下方案)
(1)复位固定后尽早开始手指及腕关节屈伸活动,并进行上臂
肌肉的主动舒缩运动。
(2)术后病情稳定的病人,2周即可开始肘关节活动。
(3)4~6周后外固定解除,开始肘关节屈伸活动。
(4)无论是三角巾悬吊或手法复位后外展架固定,只要全身情况允许,日间均应下床活动。
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治疗与护理探究摘要: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多见于4~10岁的儿童。
按承受暴力和骨折后移位的不同,分为伸直形和屈曲形,前者发生率为95%。
骨折后易发生血管、神经的损伤及肘内翻等后遗症。
本文主要探讨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治疗与护理方法。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护理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1引言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肱骨下端扁而宽,前有冠状窝,后有鹰嘴窝,两窝之间仅为一层较薄的骨片,肱骨二f轴线与肱骨髁轴线之间有30O~50 O的前倾角,肱骨髁上又是松质骨与密质骨的交界处,解剖上较薄弱,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易造成肱骨下端骨骺损伤,影响骨骺的发育,因而常出现肘内翻或外翻畸形。
在肱骨髁内前方,有肱动脉、正中神经经过,内侧有尺神经,外侧有桡神经,均可因肱骨髁上骨折的侧方移位而受到损伤。
根据受伤机制,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2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类型儿童有手着地受伤史,肘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淤斑,肘后突并半屈位,检查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摩擦感,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X射线检查可确诊并分型,观察移位程度。
注意勿将儿童肱骨下端骨骺线误认为骨折。
在诊断中,应特别注意观察前臂肿胀程度,检查前臂动脉搏动、末梢循环、手的运动与感觉功能等,以确定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2.1伸展型跌倒时,肘关节呈半屈状手掌着地,地面的反作用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干下端;在肱骨髁上部骨折,骨折的近侧端向前移位,远侧端向后移位。
骨折线方向由后上至前下方斜行经过。
移位严重者,骨折近侧端常损伤肱前肌并对正中神经和肱动脉造成压迫或损伤。
2.2伸展尺偏型外力来自肱骨髁部的前外侧,肱骨髁受力作用,使肱骨髁上骨折的远侧端向尺侧和后侧移位。
内侧骨质可能部分被压缩,外侧骨膜有时尚完整。
此类骨折的内移和内翻的倾向性大,骨折移位必须加以整复,以免肘内翻畸形。
2.3伸展桡偏型外力来自肱骨髁部的前内侧。
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摘要】从肱骨髁至肱骨干之间,正是肱骨骨弧度和前后厚度的移行部,是肱骨全长较为脆弱的部位。
在儿童,由于发育尚未完善,又生性喜欢活动,跌倒时手掌撑在地面上,肘关节过伸及前臂旋前形成髁上骨折,此类骨折多见于5~10岁的儿童和体操运动员。
目的讨论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及时准确复位,防止肘部畸形和神经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尽快恢复伤肢功能。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治疗从肱骨髁至肱骨干之间,正是肱骨骨弧度和前后厚度的移行部,是肱骨全长较为脆弱的部位。
在儿童,由于发育尚未完善,又生性喜欢活动,跌倒时手掌撑在地面上,肘关节过伸及前臂旋前形成髁上骨折,此类骨折多见于5~10岁的儿童和体操运动员。
一伤因和受伤机制肱骨髁上骨折因暴力作用方向不同,可分为伸直型或屈曲型。
1.伸直型此型最多见,占95%。
体操运动员在翻滚跳跃中突然摔倒,肘关节在半屈曲或过伸位,掌心触地,地面的反作用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下端,人体的重力和势能由上而下,将肱骨干推向前方,于是在肱骨最薄弱之处即在髁上部位造成骨折。
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
骨折近端向前移位,严重者穿透肱肌损伤正中神经或肱动脉。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根据骨折端侧方移位情况的不同还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
(1)尺偏型:肱骨髁前外方遭受暴力时,骨折移位,桡侧骨膜因近段向前外方移位而断裂,尺侧骨膜仍连续,但尺侧骨皮质已分离,此型骨折内侧骨皮质已有挤压或塌陷,复位后容易发生肘内翻。
(2)桡偏型:肱骨髁前内方遭受暴力时,骨折断端桡侧骨皮质有挤压或塌陷,桡侧骨膜仍保持连续性。
此型骨折复位后大多不会发生肘内翻,但如过分追求解剖对位,将桡侧骨膜拉断,也容易发生肘内翻。
2.屈曲型肘关节于屈曲位跌倒,肘后侧着地受伤。
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冲击尺骨鹰嘴,骨折线也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形成远折端向前移位的髁上骨折。
此型骨折神经血管损伤很少见。
术前讨论记录科室:骨外科时间:2013-01-21 主持人:贺颉硕主治医师地点:骨外科办公室参加人员:赵琦主治医师、叶世静主治医师、贺颉硕主治医师、李家祥医师、吕刚医师、肖庆平医师、孙泽国医师、雷朝阳医师等全科医护人员。
姓名:肖正波性别:男年龄:74岁术前诊断:右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指征:一:老年男性,74岁,摔伤致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5+天。
二:1、患者为右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骨折对位对线差保守治疗无法达解剖复位,将影响肢体功能活动。
2、术前相关检查无绝对手术禁忌。
3、患者家属要求并同意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1:骨折解剖复位;2:恢复患肢功能;3:早期患肢功能锻炼防止卧床引发的相关并发症;手术方式和路径:切开复位PFNA内固定术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预防和处理措施:(1)问题:1、麻醉意外2、术中损伤神经、血管,3、术中骨折难以达解剖复位(2)处理预防:1、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及准备2、术中精细操作,仔细止血。
3、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
发言记录:肖庆平医师病史汇报;老年男性,74岁,‘摔伤致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5+天'入院,查体;生命征平稳,右下肢外旋,较左下肢短缩约2CM,右髋部压痛明显。
未扪及骨擦感,骨盆挤压实验阴性,4字征阳性,右髋关节活动不能,远端血循及感觉活动可.辅查:外院CT:右股骨转子间骨折.心电图及胸片未见明显异常.李家祥医师:此患者诊断较明确,依据如下:1:有明确受伤史及受伤机制。
2右下肢外旋,较左下肢短缩约2CM,右髋部压痛明显。
未扪及骨擦感,骨盆挤压实验阴性,4字征阳性,右髋关节活动不能,远端血循及感觉活动可。
外院CT:右股骨转子间骨折。
综合上述,为不稳定性骨折,建议手术治疗。
吕刚医师:认为诊断很明确,心电图胸腹部CT均无绝对手术禁忌,且转子间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发生不愈合概率较小。
保守治疗易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等。
同意李医师诊疗方案,应注意病人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前后操作规范
【影像学检查】
双侧肘关节正侧位X片,对于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常规行CT检查,胸片。
【化验】
三大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免疫,凝血五项,必要时可配血。
【其他】
心电图,B超等。
【治疗】
1.术前主刀医生必须亲自与患儿家属谈话,回答家属的问题和交待注意事项并签手术同意书。
2.首先闭合复位,若失败则行切开复位和克氏针或钢板内固定并C臂检查骨折复位固定情况,术中留置引流管,术后1~3天换药时拔除。
3术后主刀医生必须及时亲自与患儿家属谈话,告诉他们术中情况并交待术后需要的注意事项。
4术后用止血药和促进骨愈合的药及维生素。
局部创伤重,甚至有张力性水泡的骨折及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手术时间长的骨折术前半小时可预防用抗生素(一代头孢),术后24小时内可再用一次。
开放性污染重的骨折和有感染的骨折抗生素使用
时间可适当延长。
5术后第2天复查X片了解手术复位固定情况,2~3天待肿胀消退后换药,拔引流管和更换石膏。
术后5~7天出院,出院前必要时复查X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