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领导特质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26
戴高乐主义名词解释
戴高乐主义是指法国政治家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所倡导的一种政治理念和治国理政思路。
戴高乐主义的核心主张是国家独立、威望和集权,强调民族自主和国家的自主性。
戴高乐主义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独立:戴高乐主义强调法国的独立地位,主张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不受任何外部势力的左右。
他主张法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不随德国、美国等大国集团行动。
2. 威望和集权:戴高乐主义认为,法国应该在国内外的政治舞台上具有极高的威望,以维护法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荣誉。
他主张法国政府应当拥有强大的权力和集权的体制,以便有效地实施国家政策,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3. 民族自主和国家的自主性:戴高乐主义强调法国的民族自主和国家的自主性,主张法国应该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独立决策和行动,确保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他认为法国应该摆脱对外国的依赖,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4. 坚持法国的特殊性:戴高乐主义认为法国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地位,应该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并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和维护。
他倡导法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并用法国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国内外的问题和挑战。
戴高乐主义在法国政治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戴高乐曾经担任法国总统,领导法国走出二战的困境,并恢复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
他通过推行戴高乐主义的理念和政策,使法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成为独立、威望和自主的大国。
戴高乐主义也影响了后来法国政府的政策和决策,成为了法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由的法国旗手——戴高乐推荐理由:戴高乐是法国人明十分喜爱的一位总统,接触的军事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顽强的毅力和爱国的精神,领导发动“自由法国”运动,为拯救和维护法国的民族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战后,他采取一系列的外交政策,维护了法国的尊严,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
名人档案:姓名: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生卒年:1890年——1970年出生地:法国尼尔市国籍:法国爱好:军事,外交职务:总统生平事迹:戴高乐出生于一个世代笃信天主教的教师家庭,先后毕业于圣西尔军事学校和巴黎高等军事学院,并作为一名上尉连长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后,历任军事学院教官、驻德国莱茵区第十九步兵营营长等职。
1932——1936年,担任国防委员会秘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戴高乐担任坦克队的上校团长,后升为坦克师师长、国防和陆军部副部长。
他提出了针对德国闪电战战术建设机械化部队的建议,但没有受到重视。
1940年5月,德国绕过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攻入法国。
马奇诺防线是法国人视为安全的保证,“万无一失”的坚固屏障。
但是,由于英、法政府对希特勒的军事扩张一再与妥协忍让,德国扩张的野心日益膨大。
希特勒攻占波兰后,又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顺利的绕过“马奇诺防线”,攻入了法国。
毫无戒备的法军一触即溃,法国首都巴黎危在旦夕。
6月14日,德国未发一弹就占领了巴黎,接着就深入法国境内。
6月22日卖国贼贝当组织的新内阁向德国投降。
法国沦陷时,戴高乐坚决要求抵抗德国侵略者,竭力反对贝当政府的卖国行径,但在当时的法国政府中,他孤立无援。
6月17日,他带着全家飞往伦敦,到国外重新组织力量继续抗击德国侵略者。
6月18日,戴高乐在英国广播电台发表了《告法国人民书》,发动了“自由法国”的运动。
他向法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布:“法国的事业没有失败,……法国并非孤军奋战!它不是单枪匹马!不是四处无缘!……法国的抵抗火焰绝不应该熄灭,也不会熄灭……”戴高乐将军的宣言激励了3000万法国人民的心灵,他们在失败的痛苦中重新昂起头来。
民族英雄戴高乐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1890—1970),法国将军、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并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总统。
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1890年11月出生于法国一个贵族家庭。
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军事学校,1924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军事学院。
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任军队指挥官和参谋职务,并担任军事教员。
1932年至1936年,戴高乐任国防常设委员会最高军事会议秘书。
此间,他出版了几部军事理论著作,阐述在法国建立能实施积极进攻行动的、职业的机械化军队的必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戴高乐在阿尔萨斯指挥第5集团军的坦克部队,建议组建强大的坦克预备队,以便消灭可能在正面突破的德军,可惜未被法国统帅部采纳。
1940年5月,戴高乐在索姆河战役中指挥坦克第4师。
在法国军队已经明显要遭到失败的情况下,于6月5日就任国防部次长。
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当时的法国总理享利·菲利浦·贝当向德国投降议和,贝当政府于6月16日上台,戴高乐离法赴英。
6月18日,戴高乐在英国通过广播,号召法国人民继续进行反抗德国法西斯的斗争,并在伦敦发起“自由法国”运动。
贝当政府指责戴高乐叛国,法国第17军区军事法庭缺席判决他死刑。
戴高乐着手组建“自由法国”武装力量,并以司令的名义宣称接受英国统帅部的统一命令。
到1940年11月,“自由法国”的军队已颇具规模。
戴高乐努力使法国各殖民地参加“自由法国”运动,以便提高运动的声望,扩大补充兵员和物质保障的基地。
1940年至1942年,“自由法国”部队在近东和非洲对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部队作战。
英美国部队在北非登陆后,驻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的法国部队与盟国军队会合。
戴高乐是因成立“自由法国”而被英国人承认是法国领袖吗?革命之后,戴高乐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法国领袖之一,被英国人当做法国的领袖而得到认可,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戴高乐为何因成立“自由法国”而成为法国领袖而进行探讨。
一、戴高乐的开创性成就戴高乐最重要的成就就是为绍兴法国革命而做出的杰出贡献。
他凭借出色的政治手腕和无私的思想,成功地带领法国百姓维护了自由和平等社会,把独裁政府拔除恨根。
在他的统治期间,他重新完善了法国的宪法,建立了自由法国,铸就了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并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二、英国人如何评价戴高乐英国作为一个讲求自由的大国,自然对戴高乐的开创性事业存有着高度的敬意。
在戴高乐管治期间,英国与法国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融洽。
英国人对戴高乐的评价也更高于现今,他们认为戴高乐是法国革命最成功的领导人之一。
此外,英国还主动同他进行外交活动,允许戴高乐传播自由思想于英国,赞美他为义人的道德品质,以及倡导自然自由的原则,表达出最大限度的尊重和认可。
三、“自由法国”的意义“自由法国”除了有戴高乐的巨大功绩,还有更大的深刻的意义。
自由法国不仅为法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是英国走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起点。
此外,“自由法国”还在此之后发生的浪潮之中彰显出了他们“自由,平等,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与实现,这也促使英国向其奋勇进取、追求自由之路,最终取得现代民主政治环境的开拓和实现。
四、结论由此可见,戴高乐因为创办了“自由法国”而被英国人认可为法国领袖是非常合理的。
他的创办使法国步入自由的时代,也开启了英国朝向民主政治的时代,这是一件值得歌颂的伟大事业,也是未来发展的积极源泉。
因此,戴高乐的成就也无异,其作为领导人的表现,也必然考取英国高度的认可。
戴高乐的简介戴高乐是法国民族英雄,是二战期间领导法国人民赶走德国法西斯的英雄,也是法国第五共和国的创立者。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戴高乐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法国政治家、军事家、作家。
于1913年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创建并领导自由法国政府(法兰西民族委员会) 抗击德国的侵略;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共和总统。
在他总统任期间,提倡东西方“缓和与合作”,主张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1964年他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他还主张美军退出越南,并周游许多国家以加强法国国际地位。
戴高乐支持发展核子武器、制定泛欧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军事组织、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的小故事戴高乐的小女儿安娜是一个先天性智障的孩子,这是由于戴高乐夫人在怀孕期间遭遇了车祸,在治疗过程中大量的药物副作用导致了安娜的残疾。
但是戴高乐夫妇非常的疼爱这个孩子,想尽办法让安娜得到一般孩子的快乐。
为了让安娜拥有一个更祥和、无人打扰的生活环境,戴高乐夫妇节衣缩食在科龙贝买下一处屋产,因为那里绿树成荫,气候宜人,对安娜的健康有好处。
戴高乐身材魁梧,智力超群,并且身居高职,看上去十分的威严,让人感觉难以接近,但对安娜却十分慈祥。
戴高乐对安娜的每一个要求都做到尽量满足,从不加以拒绝。
在科隆贝每天饭后,戴高乐总牵着女儿的手围着花园散步,并且为她讲很多好听的故事、唱歌儿和为小安娜一个人表演自创的哑剧。
逗小安娜发出欢快地笑出声,作为爸爸的戴高乐是惟一能使安娜发笑的人。
当安娜玩得累了的时候,便伏在戴高乐的怀里睡着了。
戴高乐陪伴女儿的时候,从来没有表现出急躁和厌烦,即使在二战流亡期间流亡国外的时候,戴高乐也将安娜带在自己身边。
他总是以神圣的父爱,使得安娜获得更多的快乐。
戴高乐的个人简介基本信息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法国军人、作家和政治家。
于1913年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创建并领导自由法国*** (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抗击德国的侵略;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共和总统。
在他总统任期间,提倡东西方“缓和与合作”,主张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1964年他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他还主张美军退出越南,并周游许多国家以加强法国国际地位。
[1]并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
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2]人物简介童年的戴高乐[4]接受传统教育戴高乐将军的父亲亨利·戴高乐(Henri de Gaulle)出身于一个法学知识分子家庭,是一位文学和历史教师。
戴高乐在他后来的《战争回忆录》里面写道:“我的父亲是个有见解、有学问、思想正统、视法兰西尊严高于一切的人。
是他让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
”德雷福斯事件时,亨利·戴高乐坚信这位被指控犯下叛国罪的上尉实属无辜,在他当时的圈子内十分罕见。
戴高乐将军的母亲让娜·玛约(Jeanne Maillot)出身于北部工业资产阶级家庭。
年轻的戴高乐在巴黎和比利时的宗教学校读书夏尔-戴高乐简介,成绩优秀。
1908年,他选择了从事军职,并进入巴黎的斯坦尼斯拉(Stanislas)中学读书,以准备参加圣希尔(Saint-Cyr)军校的入学考试。
1909年,他被圣希尔军校录取,与未来的朱安元帅为同窗。
军校的学生首先应了解军队,于是戴高乐选择了步兵,认为步兵在战争中最直接接受战火的洗礼,因此最具有“军事”味道。
于是,他来到驻阿拉斯(Arras)的第33步兵团,在当时的贝当上校手下担任学生军官。
1912年9月,戴高乐从军校毕业,考试名列第十三,得到的评语是:“一个未来的优秀军官”。
从国际战略角度剖析戴高乐主义2012-4-11 13:20 来源:盐城热线法国何以从二战中几近亡国的尴尬境地,重返战后的大国之列?又何以从美苏争霸的欧洲铁幕世界走出第三条道路?何以在大国家间左右逢源?对此,戴高乐将军可谓居功至伟,此间他的一系列内政外交思想和手段,后来被称之为"戴高乐主义",其影响更是延续至今。
近期的法国总统大选,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二战后出生的新一代领导人,他们会告别戴高乐主义吗?他们将领导法国向何处去?本刊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推出本文,从国际战略的角度了剖析戴高乐主义,是因为它在当下仍有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和普遍价值。
二战结束了,德国终于把英法两个老大帝国赶下了统治世界的宝座,但它自身也被美苏英法4国分区占领。
西欧列强联合统治世界的格局,在维持了200多年后,彻底被美苏两极的格局取代。
西欧已经沉沦,法国则沉沦得更加厉害--她的民选政府在战争中曾经被打垮而投降,她的殖民帝国在战后民族独立的浪潮中岌岌可危,即便在盟国的帮助下侥幸胜利了,她的种种制度性痼疾还是看不到治愈的期限。
亲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对法国内政和外交的弱点了如指掌的戴高乐,对此早就心知肚明。
尽管战争期间,戴高乐领导的"战斗法国"组织不得不仰仗英美,但戴高乐秉承了法国外交传统中强烈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决心知难而上,以弱抗强,尽最大的努力维护法国的大国地位与实现法国的"天定命运"。
美国战时总统罗斯福,作为玩弄美国式选举政治登峰造极的"民主"政客,对戴高乐这种如波拿巴将军般的传奇性"独裁"怀有强烈的偏见,认为戴高乐未经法国人民选举授权,无权代表法国的利益。
又因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二战初期迅速溃败并对纳粹德国屈膝投降,罗斯福根本不愿意承认法国的大国地位,打算战后把法国作为二等国家甚至附庸国来对待,一度还有占领和肢解法国本土的计划。
关于历史人物夏尔·戴高乐的调研报告前言夏尔·戴高乐(1890.11.22—1970.11.09),法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法国民族英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缔造者。
法国民众将其评选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
作为法国反抗纳粹德国统治的标志和战后相当一段时间法国的象征,戴高乐对法国和国际政治的影响是如此重大,以至于对其的研究一直以来持续不断。
他领导的“自由法国”抵抗力量及所提倡的“戴高乐主义”和推动法中建交、法苏缓和所做出的贡献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对戴高乐其人进行的调研对研究二次大战期间国际关系和战后国际关系、中法关系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调研情况姓名: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法语:Charles AndréJoseph Marie de Gaulle)性别:男生卒年月:生于1890年11月22日,卒于1970年11月9日。
职业/职务:法国第四装甲师师长(1940.5.15—1940.6.17);自由法国领导人(1940.6.18—1943.8.1);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1943.6.3—1944.6.3);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总理(1944.6.3—1946.1.20);部长会议主席兼国防部长(1958.6.1—1959.1.8);法兰西共和国总统(1959.1.8—1969.4.28)。
民族:法兰西人信仰:天主教出身:贵族,戴高乐家族。
家庭关系:父亲亨利·戴高乐,公务员,后转职教师;母亲让娜·戴高乐,出身资产阶级家庭。
妻子伊冯娜·戴高乐,出身贵族。
长子菲利普·戴高乐,次女伊丽莎白·戴高乐,三女安娜·戴高乐(患唐氏综合症)。
政治倾向:偏左,强烈民族主义倾向。
签名:主要经历:1890年出生于法国北部城市里尔,1909年被圣西尔军校录取,1912年9月毕业,在阿拉斯33步兵团服役。
坚韧不拔的戴高乐(50)戴高乐在1958年底和1959年初仍然希望通过调停和平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戴高乐的战略是朝着全体阿尔及利亚人自决的方向前进。
1962年7月1日,通过全民投票,终于使阿尔及利亚获得了独立。
戴高乐还亲自规定,每一个领地都可以自行决定,或是保持现状,作为部分自治的国家加入共同体,或是与法国合并,作为法国的一个海外省份,甚至完全退出法国共同体自行独立。
作为先例,在1958年6月,戴高乐与摩洛哥和突尼斯签订了法国从这两个领地上撤军的协议。
戴高乐对待殖民地的政策,引起了国内军、政界殖民势力的强烈反对。
在他们眼中,戴高乐是恶魔,是反基督的,是卖国贼。
从1961年9月至1962年8月,曾发生了多起叛乱和谋杀戴高乐的事件。
仅谋杀事件就发生了四起。
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实际上阴谋者已动了手,但都失败了。
第一次因为出了技术故障,最后一次是由于出现了奇迹,戴高乐才摆脱了厄运。
另外两次在布置就绪前就败露了。
第一次,阴谋者把装有90磅可塑性炸药的煤气桶及装有丁烷和一个储有汽油、肥皂片的罐头盒子埋在从巴黎通往科龙贝路旁的沙滩里。
1961年9月8日晚上,当总统的汽车经过那里时,突然被一片火网包围了,但炸药没有爆炸。
1962年8月22日,在总统乘车前往库布莱镇军用机场的路上,一伙人从路旁的一辆黄色旅行汽车里向戴高乐的汽车开火。
司机加速前进,但前行了100码,另一伙人从一条横街的一部蓝色汽车里向戴高乐的汽车开枪,总共射出了约150发子弹,其中14发击中了戴高乐那辆特制的、坚固的雪铁龙牌汽车。
有一颗子弹击破了后窗,在离戴高乐头部几英寸的地方掠过。
另外两颗击中了防弹车轮胎,但没有打穿。
戴高乐在回忆录中写道:"但是,侥幸得令人难以置信,我们谁也没有中弹,那就让戴高乐继续走自己的道路,履行自己的职责吧!"戴高乐重新当政时已67岁。
他感到自己老了。
他向他的私人医生利普什维兹博士吐露过他的心事:"我回来晚了十年,太迟了。
戴高乐和拿破仑谁更伟大?为什么在法国人心中戴高乐更胜一筹?法国是一个*** 燃烧的国家,在历史上这个国家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造反”。
每每折腾一次,那么巴黎就会成为整个世界的焦点。
不过有趣的是,在法国人民的信中,历史上最伟大人物竟然就是被他们亲手“造反”赶下台的一位首脑,这个人就是夏尔·戴高乐。
话说2005年4月的时候,法国国家二台搞了个"法国十大伟人排行榜",结果当选头把交椅的就是戴高乐,而声威远比戴高乐煊赫的拿破仑却落选了!估计好多中国人会不解:拿破仑横扫欧洲、威震世界,仅一部影响西方至今的法典便足以名垂青史。
而戴高乐呢?二战中一个国土沦丧的"流亡将军",啥大战都没打赢过,凭啥就超越拿破仑成为"法兰西第一伟人"了呢?不过您不服,也没用,人家法国人就认定戴高乐比拿破仑厉害。
可法国人为啥会这样想呢?一句话:没有拿破仑,法兰西照样很牛;没有戴高乐,法兰西估计玩完!戴高乐到底干了啥?我说那么几条,您就明白了。
二战中,法国不是被希特勒的闪电战分分钟打趴下了嘛,昔日一战的英雄贝当元帅投降了,成了纳粹德国的傀儡——维希*** 的首脑。
而身高两米、军衔却只是准将的戴高乐,是当时法军的"异类"。
二战前,戴高乐就预言坦克是未来战争的主角,呼吁必须建立强大的装甲部队,他大喊坦克厉害的时候,德国也有个坦克迷发出了同样的呼声,只不过这个德国人很幸运,他被希特勒重用了,他就是纳粹德国三大名将之一、"德国装甲之父"古德里安。
戴高乐说坦克重要,法国没人理他;戴高乐说希特勒要对法国下手,也没人理他。
当希特勒真对法国下手时,法军一败涂地,唯有戴高乐率领一支不咋地的装甲师拼死抵抗,竟然还俘虏了不少德国兵!这真是奇迹呀!然而,他一个人厉害,有啥用啊。
法国还是完蛋了,戴高乐关键时刻跑了——飞到英国号召不愿投降德国的法国人都跟他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