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音乐欣赏 爱斯基摩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24
3.2.1泰国蜡烛舞《蜡烛舞》原是泰国北部地区佛教仪式中在舞蹈剧“拉坤”和假面舞“康”等的公演之前所表演的舞蹈。
舞蹈者套上假指甲起舞,金色的前端尖锐的长长的假指甲套在舞蹈者大拇指以外的其余8 个手指上进行舞蹈。
在食指和中指之间插着蜡烛,一边非常小心地不让蜡烛火苗熄灭,一边起舞,这也必然地限制了脚的动作,它作为泰国舞蹈的基本动作,习舞者从最初时候开始就要认真练习这种轻盈的步伐。
伴奏音乐由皮帕特乐队演奏,这是在佛教音乐等使用的合奏形式。
使用的是称为皮蒙(pimon)的双簧片竖笛,长约50 厘米,形状类似唢呐,还有称为达彭(ta phon)的两面鼓,以及称为康蒙(khong mong)的锣。
这种锣是使用非常柔软的锣锤击打,在击打时发出沉闷的“蒙”的声响,乐器因此而得名。
达彭也同样是因为能发出“达” 和“彭”的声响而得名。
也有发出“皮”(Pi)的声响而得名的乐器。
泰国的很多乐器都是以所发出的声响及其形状来命名的。
3.2.2泰国假面剧“康”《罗摩王子的冒险》中的《罗摩王子与魔王托萨堪的战斗》《罗摩王子的冒险》是《罗摩衍那》故事的泰国版。
从泰国的罗摩一世(1782- 1809 在位)时期就拥有原来的古典版本,这是为了维持宫廷内的仪式而写成的,因而,加入了与原来的《罗摩衍那》不同的泰国的风俗的风格,并采用了歌、舞、剧相结合的形式。
这种泰国的歌舞剧之所以称为假面剧“康”,是因为除了女性角色和丑角以外,其余上场人物(神、人、鬼、猿)都戴上假面具的原因。
发展到现在,鬼和猿之外的角色不戴面具,并且受传统的影响,上场人物(丑角除外)都不说台词。
舞蹈动作的基础是古典舞蹈的技巧手法,鬼和猿的身体和脚的动作是从皮影戏中的拿着皮影的手的动作中变化而来的。
要很好的理解和观赏这种假面剧“康”,首先,1、理解其中的感情和像语言般具有各种意义的动作,2、理解场面和状况说明,以及用歌唱和朗唱诗来表现用动作无法表现的微妙的心理变化。
以皮帕特合奏为伴奏。
愛斯基摩人的文化2年4班22號許惠鈞2年4班39號簡廷芳由于北極地區土著居民生活在冰雪世界,所以發展了世界上一種獨特的文化。
除拉普人以外,各土著民族的文化內涵具有許多共同點,因而被稱為“白色文化"或“冷文化“。
在眾多的北極土著民族中,最有特色的民族當屬愛斯基摩人,他們的文化在形態各異的世界文化之林中,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充滿了神奇的魅力,因而吸引著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不斷地追根探源。
尤其是他們獨特的衣、食、住、行,更為人類如何適應寒冷惡劣的自然環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依據,因此可以說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愛斯基摩人穿戴著迄今世界上最好的、又輕又保暖的防寒服﹔在缺少糧食的情況下,他們一直生吃動物肉﹔他們可以不用任何常規建筑材料,而只用積雪建造起溫暖的雪屋﹔他們乘坐狗拉雪橇橫越千里冰原,使用獸皮划艇在冰海中捕獵鯨、海象、海豹。
在與嚴寒搏斗的千萬年中,他們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非凡的民族。
他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代表著整個北極土著居民的歷史演變及未來前景。
中文的“愛斯基摩"是英文Eskimo的譯音,而Eskimo又來自北美印第安語,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帶有輕蔑的意味。
不同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對自己有不同的稱呼。
美國阿拉斯加地區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因紐皮特人",加拿大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因紐特人",格陵蘭島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卡拉特里特",意思都是“人"。
愛斯基摩人認為“人"是生命王國里至高無上的代表。
愛斯基摩人是北極土著居民中分布地域最廣的民族,其居住地域從亞洲東海岸一直向東延伸到拉布拉多半島和格陵蘭島,主要集中在北美大陸。
通常西方人把愛斯基摩人分為東部愛斯基摩人和西部愛斯基摩人。
西部愛斯基摩人指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麥肯齊三角洲地區講因紐特語的居民。
這些地區的愛斯基摩文化深受亞洲和美國印第安人文化的影響。
東部愛斯基摩人指北美北極地區的中部和東部講因紐特語的居民。
在西方人的眼光中,他們是典型的愛斯基摩人。
音乐的民族性作者:高唤进来源:《艺海》2008年第02期音乐美的尺度是根据文化的不同和各不相同的人类音乐文化、音乐行为的普遍性来区分的,在世界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与各民族音乐的比较对照之中,才能真正明确中国音乐、印度音乐、日本音乐、黑人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特点和位置。
一、民族音乐的整体概论民族音乐的定义从整体上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民族音乐就是各民族的音乐,是在民族或者一定的文化和社会集团中所共有并被继续传承的音乐总体。
”中国的民族音乐,既包括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历经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也包括近现代由中国作曲家们创作的接受欧洲音乐影响的歌曲、器乐曲、大合唱、清唱剧、新歌剧等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
从狭义上讲,民族音乐指的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具有该民族的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
这在各国各民族表现得最为突出。
日本有雅乐、声乐、琵琶乐、能乐、筝曲、尺八乐、三味线音乐、民族与民俗艺能的音乐等。
而中国就有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七弦琴音乐、词调音乐、宫廷朝会音乐、导迎音乐、宴享音乐、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等等。
仅此概念,于我们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片金钥匙,打开了民族音乐的大门,感悟到了民族音乐的特性与区别,看到了民族音乐的历史与发展。
二、民族音乐因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在社会发展史上,任何意识形态都有其生成背景。
同样,世界民族音乐之所以形成若干个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化区划,是与其特殊的环境和条件分不开的。
1、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导致民族音乐的差异性。
从地形上看,世界上各地区的地形、山脉、水系、气候的特点,都是形成各自独特的音乐风貌的客观基础。
地形、地貌的不同,往往会带来音乐体裁和音乐风格的差异。
居住于草原上的以牧业为生的民族,与丘陵、平原地带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以及生活在海边、活跃于海上以水产业为主的民族,它们之间在音乐节奏方面所呈现的不同特点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5.3.1叙利亚民歌《你呀你呀》这是一首流传广泛的叙利亚民歌。
全曲为自然小调,歌谣体形式,以欢快活泼的节奏、风趣乐观的情绪、委婉动听的旋律、生动诙谐的歌词,反映出青年男子对姑娘的热烈追求。
5.3.2巴勒斯坦双管笛雅尔古利演奏雅尔古利(yarghul)是由长短不一的两根芦苇管绑在一起的单簧类双管乐器。
短管吹奏旋律,正面有6个指孔,背面1个指孔。
长管没有指孔,吹奏固定低音。
用循环呼吸法,中途不停地连续吹奏。
其旋律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格,是带哀愁情绪的小调多利亚旋法,音域较窄,歌唱与双管笛之间形成若即若离的关系,双管笛常有精致细腻的装饰音。
开头部分的歌词大意:我的眼睑泪汪汪,沿着面颊往下淌。
啊,鸽子呀,你的歌唱和着雅尔古里笛的旋律鸣响。
春天无限辉煌,我们习惯于行进在宽广威严的路上,客人来到此地,发现这里充满慈祥。
阿拉伯人之间,我可爱的人,有的良好的朝气和才干。
5.3.3以色列布哈拉系犹太人的鼓乐队演奏《六个得拉姆鼓》布哈拉系犹太人指的是旧布哈拉国(现乌兹别克斯坦)的犹太人。
并且还包括撒马尔罕、塔什干、浩罕等中亚的犹太人。
《六个得拉姆鼓》是以各种节奏组成的集曲。
这些节奏与玛卡姆(magam)的特别旋法相关连。
玛卡姆作为中东音乐的旋法概念,是按一定的音阶、小动机、音域、核心音组成的典型性旋律和节奏模式,并且与一定的音乐性格相适应。
本曲作曲者既精通中亚特有的古典玛木姆,也精通地方的民俗传统,因此,善于将二者作有机的融合。
5.3.4突尼斯传统音乐马路夫《酒、杯与恋》这是流传于突尼斯首都安达鲁斯音乐团体表演的古典音乐。
由领唱与齐唱交相应和,用传统的阿拉伯乐队伴奏。
使用乐器有:素有阿拉伯乐器之王称号的乌得琴、纳依笛、单面鼓达拉布卡、坦布玲型的达尔鼓、锅型对鼓纳卡拉,以及小提琴、大提琴。
5.3.5摩洛哥民族器乐合奏《黄昏》摩洛哥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
世俗音乐称为阿拉(ala),其中也包含古典音乐。
马格里布地区一般称古典音乐为安达鲁斯或马路夫,摩洛哥则称作纳乌巴(nawba)。
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单元知识链接:1、民族乐派19世纪中叶,欧洲各国民族独立斗争蓬勃发展,民族意识日益高涨,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民族革命英雄,同时也影响了一大批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爱国主义艺术家,他们的民族觉悟达到了前所末有的高度,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统治,建立本国近代民族文化的强烈要求。
在这种形势下,崭新的音乐流派——-—民族乐派诞生了。
民族乐派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艺术宝库。
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的欧洲,以东、北欧等国家为中心的音乐,摆脱了以德奥为主的中欧传统音乐的影响.采用自己国家的历史、传说和民间素材,颂扬美丽的祖国、英雄的人民,创作了富有民族性的音乐,开拓了新的领域.民族乐派最先在俄国出现,后发展到东、北欧等国,其代表人物有格林卡、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斯美塔那、德沃扎克、格里格、西贝柳斯等.民族乐派实际上是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继续或派生的分支,他们把浪漫乐派所强调的个性扩大为民族性,促使世界各民族音乐空前繁荣。
2、“民族乐派”的作曲家“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他们一方面继承和借鉴西欧过去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十分强调广泛收集和整理民族的音乐遗产,探索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采用民族的题材内容,描写民族的风土人情。
“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正是他们音乐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们的作品以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生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同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这些作曲家均属于民族乐派。
①格林卡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格林卡作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把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与西欧音乐巧妙地结合起来,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东方魅力产生了国际性影响。
格林卡的音乐创作中,大量地引用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素材,着意突出了俄罗斯民族的音乐风格。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音乐特征研究王佳艺畅志华舞剧《春之祭》由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于1912年完成,并于1913年在法国巴黎剧院首演。
这部作品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创作手法,以其独特的作曲技法在音乐界掀起巨大浪潮。
作品中充斥着在当时并不为主流所接受的不协和半音行进以及重音错位的非常规节奏,这也导致了这部作品在初次上演时就遭到了现场观众强烈抨击。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界对多样化音乐的包容度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春之祭》的独特魅力。
由于舞剧《春之祭》对西方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一作品。
本文仅针对舞剧《春之祭》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西方音乐发展史的认知。
一、《春之祭》的创作特点二十世纪初,在多样民族风格以及现代美学思想的冲击下,作曲家们拥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音乐发展趋势逐渐脱离传统。
在这个时期,理性和感性的分化愈发明显,情感表达也变得愈加激烈。
随着不安、恐惧和压抑等氛围在社会中蔓延,作曲家们逐渐显露出更加非理性的一面。
在作曲技术方面,调性、音高组织和曲式结构等因素也随着意识形态的改变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当时的众多作品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以独特角度探索并发展了调性、节奏和配器手法的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
(一)动机发展特点有别于旋律大师柴科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最引人注目的并非其旋律。
恰恰相反,斯特拉文斯基将大多数旋律形态以块状的、零星的结构拟定,例如《春之祭》旋律的清冷就与浪漫主义的柔美形成了强烈对比。
这种通过使用与传统音乐创作截然不同的手法创作出来的旋律经常以片段化的形式镶嵌于作品内部,并且伴随着富有特点的织体[1]。
而节奏作为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中最突出的部分与他独特的旋律线条相互交织配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响效果。
如第一部分大管声部,主题旋律就建立在不同时值的音高组合之上。
谱例1如谱例1,a为旋律展开的核心动机,C、B、A的下行三音列作为核心音高以三、四、五度形式镶嵌其中。
《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赏析摘要:《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杜鸣心于1956年根据著名诗人艾青先生的一首速写短诗而创作的艺术歌曲。
这是一首精致而具欣赏价值的中国艺术歌曲作品,歌曲的旋律带有叙事性的质朴纯美,音乐形象感人至深。
多年以来,一直是我国歌唱家所演唱和声乐教学选用的经典曲目之一,现已被列入各种声乐教学曲目选集之中。
正文:艺术歌曲是音乐史上一种特定的体裁,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区别于民谣而精致的独唱歌曲的通称。
现在多指由专业演唱者在音乐会上演唱的、艺术性强、声乐技巧较高,一般采用美声唱法演唱的声乐作品。
它属于抒情歌曲范畴;歌词多采用诗词来表现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创作手段和技法复杂;伴奏占主要地位;具体说来是指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从百年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脉络来看,中国艺术歌曲始终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从产生到新时期创作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都充分地体现出作曲家们从借鉴、模仿到融会、贯通,从探索、总结到实践、创新的过程。
中国艺术歌曲在当代人们的音乐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一、作者简介:杜鸣心(1928——)作曲家,湖北潜江人。
1939年入重庆育才学校学习钢琴、小提琴及理论作曲。
1954年赴苏联留学,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理论作曲,师从楚拉基教授。
回国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历任教授、系主任,并为中国音协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
1959年他与吴祖强合作,为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鱼美人》谱曲,1964年与吴祖强、施万春等人合作,为舞剧《红色娘子军》创作音乐,两部作品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中国舞剧音乐的代表作。
钢琴协奏曲《春之祭》是他于80年代创作的一部优秀管弦乐作品。
大型四幕中国芭蕾舞剧《玄凤》,在1997中国戏剧节荣获音乐创作优秀奖。
此外,他还创作了《青年交响曲》《交响曲“长城”》、交响音画《祖国的南海》交响幻想曲《洛神》及《小提琴协奏曲》、等大量作品。
爱斯基摩人课堂反思这篇课文介绍了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
本课在设计时就是想通过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朗读课文的热情,去了解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
同时激发他们了解世界民族风情的兴趣。
在教学时,我就减少繁琐的分析讲解环节,给学生充分朗读,理解的的机会,使其读出自己的感受。
还通过拓展活动进一步了解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比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向家长询问等等,知道了今非昔比,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已经相当现代化了。
他们以前住的冰屋早已不复存在,代之以装有下水道和暖气设备的木板房子;用海豹皮做成的小船尤米安克也已经进了博物馆,而为水上摩托所代替;狗拉雪橇已很少使用,狗儿们因此失了业了,因为人们大部分都用上了汽车;为了抵御冬天的严寒,兽皮虽然仍必不可少,但外面却罩上了非常漂亮的尼龙布。
孩子们可以就近上学,直到高中毕业;大人们在工作之余,也可以坐在家里看看电视,听听收音机。
“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新课标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通过大家的交流沟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从兴趣走入文本,以交流带动兴趣,从文本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学生好奇心以及学习的劲头比较足,能较好了解、简单总结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特点和与我们生活的区别,并大概了解当地的对地理特点。
在写作扩充句子方面,思维的拓展还不够。
在总结方面,仅仅能围绕课文原文进行解读,没有发挥想象,自己组织语言。
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要多增加语言组织能力的锻炼以及学生拓展思维的训练,不要局限于几个句子,几个方向,作为教师要多加引导,指引他们能在语言表述方面有更好地发展。
爱斯基摩人课堂反思(2)爱斯基摩人是居住在北极地区的民族,他们以捕鱼、打猎和制作冰屋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