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联”与左翼美术运动》读后感范文
- 格式:docx
- 大小:17.79 KB
- 文档页数:4
>>>>>>>>>1979年11月,全国第四届文代会召开,这是“文革”结束后文艺家们的首次大聚会。
出席大会的全国文联的前辈及领导,周扬、阳翰笙、丁玲、江丰、李可染、艾青、沙汀等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个人,就是叶林,并相约要在1980年纪念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50周年时,为左联领导人叶林撰写纪念文章。
叶林,的确是一位不该被淡忘的文艺革命先驱。
“引路的先驱者”叶林,原名张眺、耶林,山东潍县人,1901年出生。
1925年在青岛追随共产党人邓恩铭参加革命活动。
他来往于青岛、潍县之间,广泛接触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阅读《共产党宣言》《向导》《饿乡纪程》等革命书刊。
也因在自己开办的东明中学协同中共地下党员开展革命活动而“惹祸上身”。
东明中学遭军阀当局查封,张眺也只好避居 他处。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张眺便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苦闷中的他没有气馁,坚持写作具有革命思想的诗歌与小说,彻底与旧思想旧文化 决裂。
1929年春天,张眺在潍县女中校长徐焕滋及友人的资助下,经青岛乘轮船到上海去杭州,考进了林风眠新创办的左翼文化运动的先驱叶林陈家鹦杭州国立艺术院,与李可染成为同窗密友。
很快又成为该校研究部五位研究生之一,直接跟法籍教授克罗多和院长林风眠学油画。
李可染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加上两人经济条件都不宽裕,互相同情,谈话很投机,便结成要好的朋友。
那时杭州西湖岳坟西边有座尼姑庵(善福庵)。
这是一座已经倾斜的楼房,房间门前的栏杆早已脱落,出门稍不经心便有坠楼的危险。
因为租价低廉,只有两元间,我们俩便租下来,一起住在里面。
”当时国立艺术院的同学们都戏谑地说,“张眺和李可染住在危楼上”。
李可染说:“我们俩是国立艺术院中班次最高,年龄较大的同学,学习刻苦。
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讲究边幅,留着长发,穿着破旧的长衫,但同学对我们俩却很尊重,像兄长一样对待我们。
”并坦陈“我因与他朝夕相处,受他直接影响是很大的”。
关于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评价(文献导读)唐世贵一九九一年四月十日关于左翼文艺运动的评价卅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发生在革命和反革命力量空前剧烈斗争的十年内战时期.它是我国无产阶级文艺史上光辉的一个篇章.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根据历史史实,做了科学的结论,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说:”革命的文艺学术运动,在十年内战时期有大的发展.这个运动和当时的革命战争,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上却没有互相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当时的反动派把这两支兄弟军队从中隔断了的缘故.”这就明确的对卅年代革命文艺运动做了高度的,实事求是的中肯评价.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又再一次肯定了卅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每当我们从新学习毛主席这些话时,再回顾那些文学前辈们艰苦奋斗的岁月,我们这些文学后学者总感到无比亲切.对于卅年代的革命斗争,毛主席在做了前言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其中最奇怪的,是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一切文化机关中处于毫无抵抗力量的地位,为什么文化”围剿”也一败涂地了?这还不可以深长思之么?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毛主席对党所领导的,以鲁迅为主将的左翼文艺运动做了高度的评价.毛主席的这些教导,应作为我们研究评价卅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时的指导思想.众所周知,卅年代文艺运动内部存在着争执,展开过激烈的论争.早在一九二八年,文艺战线就发生过一次较大的论争.这就是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以及他们同鲁迅之间的争论.这次论辩初步阐明了文学的阶段性问题,作家的世界观,以及他们同鲁迅一起国共对”新月派”的斗争等问题.这些历史功绩是不应该抹杀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中一部分人对革命文艺运动本身也有不正确的看法,特别是个别人把矛盾指向鲁迅先生,这是很不好的.现在看来,鲁迅在争论中是正确的.他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有力的说明文艺与革命的关系.他强调首先要做革命的人,”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他指出文艺是很好的为文艺服务,就应”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他认为文艺是革命的主要工具,必须有文艺的特点.”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这些都显示了他对革命文学的相当深刻的认识.通过者次论争,大家重现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学习和介绍,有力地推动了文艺的发展.党组织找到论争的双方与鲁迅一起,要求联合起来,成立统一的左翼文学组织.于是1930年2月16号在上海一家咖啡屋召开了”左翼联资”的筹备费,鲁迅先生在会谈中讲了话,要求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对敌,为推进我国的革命文化,革命文艺而努力奋斗.之后,3月2日在上海赛乐安路的中华艺术大学教室里正式成立了左联.左联成立以后,成绩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左联在艰苦的环境中,在中国文艺战线上坚持了无产阶级的立场,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反国民党的斗争,在鲁迅先生的坚强引导下,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好些作家为此献出了生命.30年十月左翼戏剧家宗晖被国民党杀害;1931年2月,著名的左翼五烈士英勇献身;1933年应修人,洪灵维,潘漠华等同志也相继遇难.鲁迅先生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们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斗争.”第二,在文学方面,高举无产阶级文学的旗帜,批判了”新月派’,”民主主义文学”,”自由人”和”第三种人”,以及”论语派’.他们代表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对他们的批判不仅在政治上打击了敌人,而且在文艺理论上也有着建设性的发展;强调了文艺的阶级性,战斗性,公开宣传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的文艺观点.这些批判观点是在左联统一组织下进行的,有着较大规律和声势,在文化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三,大量翻译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文艺理论,广泛的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左联在自己的决议中就提出,”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艺术理论和批评理论,”并设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这就使当时的上海成为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许多经典著作开始出了中译本.左联的刊物经常有马列文艺的理论论著的翻译和介绍.这对当时的文艺界的理论建设和思想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在创作实践方面,左联作家和进步作家,创作了大量革命文艺作品.左联除编辑多种刊物以外,还出版了叶紫的小说集<<丰收>>,肖红的小说<<生死死>>和肖羊的<<八月的乡村>>等等.特别是鲁迅的杂文集和矛盾<<子夜>>的出版,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赞扬.还有团结在左联周围的作品,如巴金的<<家>>和曹禺的<<雷雨>>,<<日出>>等,都极大的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第五,培养了一批革命的文学青年,造就了一批革命文艺事业骨干.鲁迅先生从文学事业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培养青年作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张天翼,周立波,沙丁,叶紫,蒋牧良,周文,葛琴等.而左联所造就的一批革命文艺工作干部,经过反文化”围剿”的锻炼,特别是后来的延安文艺整风运动和深入群众的锻炼,成为党的文艺事业的核心和骨干,几十年来在文艺战线上的坚持耕耘,发挥了重大作用.此外,在文艺大众化,培养工农通讯员和国际文交流方面也都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总之,左联的功绩是主要的,虽然他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例如,在’左’的思想的影响下,脱离文艺的特点,把文艺组织变成了政治组织,搞什么’正纠集会’以及’武装保卫苏联’等脱离中国实际国情的极左口号.还有某些同志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情绪等.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许多同志缺乏革命斗争经验,是不应苛责的.正如鲁迅先生在<<毁灭>>第二部一节三章译后附记中写到:”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这是对待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我们也应该本着鲁迅先生这样的态度,来看待左联.左联的解散,是王明通过别人给上海党指示,上海党组织才做出决定的。
左联的历史意义及不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左联的历史意义及不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左联的历史意义左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人都做了不少翻译介绍工作。
左联从一开始就重视理论批评工作,其成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对于“新月派”、“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自由人”、“第三种人”及“论语派”等的资产阶级文艺观点,进行了批评。
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文艺政策,进行了批判和斗争。
他们很重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先后在《大众文艺》、《拓荒者》、《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文学月报》以及其他报刊上发表文章,展开热烈讨论,形成很有声势的文艺大众化运动。
左联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创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革命作家在左联刊物和其他进步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作品,鲁迅的《故事新编》以及他和瞿秋白的杂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张天翼、叶紫等人的小说,田汉、洪深、夏衍等人的剧作,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诗歌,都以其思想上艺术上新的拓展,显示了左翼文艺的实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左联的培养下,涌现了沙汀、艾芜、叶紫、周文、蒋牧良、艾青、蒲风、聂绀弩、徐懋庸等一批文学新人。
他们给文坛带来许多生气勃勃的作品,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力量。
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就还在于出现了许多新的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和主题。
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争,工人群众对资本家剥削的猛烈反抗成为许多作品描写的内容。
农村生活和斗争的题材也进入了许多作家的创作视野,不少作品以真实生动的艺术画幅反映了农村贫困破产的景象,显示了广大农民的觉醒和斗争。
此外,30年代动荡不安的城市生活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真实、集中的反映。
由左翼文学而引起的思考(一)【内容提要】关于重新审视左翼文学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经验教训,本文并没有直接阐释,而是从左翼作家中的最重要的一位人物鲁迅的个人体验中来进行考察和探讨的。
这里所说的“个人体验”,首先注重的就是当事人的第一手资料,以史料来说话、以最客观的事实来作结论。
文章内含有两个部分,即以新文学运动和左翼文学运动这两个时期来进行分析和互相观照。
前一部分以《新青年》团体为中心,分析了《新青年》同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陈独秀与胡适、鲁迅与陈独秀及胡适之间的关系,由此而认识到新文学运动本质上是属于文艺复兴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而并不宜纳入纯粹的政治斗争的范畴之中。
文章后一部分,从“左联”的建立直到解散始终存在内耗甚至是残酷斗争的危机这一事实来进行分析,说明了:作为一个政党外围组织性质的文学团体,它其实是没有承当文学革命与思想启蒙的任务的;因此,它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文学运动向前发展。
【关键词】左翼文学/《新青年》/陈独秀/胡适/鲁迅/“左联”每读《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这篇未完稿都使人感到无限的惋惜,这篇回忆正待展开,也许只差一天的工夫就可写完,可是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肺病急性发作了,更意想不到的是,由于一个日本医生的耽搁,——这个日本医生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甚至根本没有考虑让家属及时送他到医院采取合理的抢救措施,严重的失职,延误了病情,因而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发生了无法挽救的不幸事情。
他的突然去世,并不只是中断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写作,而是过早的中止了一位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一生的事业,尤其是当他正由一个边缘作家开始向纯文学回归之时,就尤为可惜。
他的遗孀许广平整理他的遗著时说,有几篇文章他是另外单独放在一边的,这就是:《半夏小集》、《“这也是生活”……》、《死》、《女吊》(见《且介亭杂文末编·后记》)。
这是一组《野草》、《朝花夕拾》性质的散文作品,他生前计划还要陆续写出一些,准备再编一本散文集或一本回忆录的,他跟冯雪峰就说过这个意思。
论左翼文化运动的发展和影响及文化宣传与革命运动的关系作者:严哲文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20年第03期[摘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别于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一次革命。
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在于中共的革命有着一套全新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话语体系。
这样一套话语体系要切实有力地影响到革命,就需要借助文化宣传的力量。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正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大规模文化宣传实践,影响了当时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影响了中共革命的发展。
回顾左翼文化运动,考察其在文化宣传方面对中共革命实践的影响,有助于了解文化宣传与革命运动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对当前的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左翼文化运动;文化宣传;革命运动;革命文化[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03-0032-06一、中共革命史进程中的左翼文化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为了反抗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发动了多次工人暴动、武装起义,但这些斗争都先后失败了。
然而,在文化战线上,有了新的转机。
1927—1928年,一批左翼知识分子或从实际斗争的前线撤回,或从日本等国归来,汇聚到上海,开辟出一个文化战场。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文化运动,将五四运动以来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史的新篇章。
(一)左翼文化运动的产生。
1928年初,创造社、太阳社在上海率先打出“革命文学”旗帜,一时间形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倡导无产阶级新文学的浩大声势。
当时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江苏等地的领导者们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新动向,“意识到文化战场将是今后的一个重要战场,而创造社是一个重要的争取对象”[1]。
1928年5月,郑超麟受瞿秋白之托,代表中共中央跟创造社联系,并参与了该社的一些工作。
1928年6月中共六大召开之后,中共中央又于7月中旬专门召开常委会讨论发展文化团体问题,在听取了郑超麟的汇报后,明确表示对创造社应采取积极态度。
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读后感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一次深度的精神溯洄之旅甫一翻开《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这部厚重的学术著作,我便仿佛步入了一条历史与现实交织、理想与激情碰撞的精神长廊。
那些曾经在字里行间燃烧的红色火焰,如今在我眼前跳跃,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左翼作家们无畏无惧的坚韧与执着。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此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剖析了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的孕育、发展和演变历程,犹如一场对历史的深情回眸,亦是对未来的一次深邃展望。
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抗战时期,中国左翼文学如何在社会矛盾激化的大背景下,以笔为枪,以文字为弹,唤醒民众意识,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画卷。
书中所揭示的左翼文学精神,其核心是人民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这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最为触动的地方。
那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诗句,一篇篇振聋发聩的文章,无不透露出作家们对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公正的热烈追求。
他们用文学作为武器,挑战旧世界,呼唤新生活,这种精神力量如同熊熊烈火,炽热而明亮,令人心生敬仰。
尤为感慨的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左翼作家们始终坚守着人道主义的理想高地,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时代的心声和社会变革的号角。
如鲁迅先生的“呐喊”,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这些作品既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承载了对社会改造的崇高理想。
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纸张背后低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然而,掩卷之余,不禁反思当下。
尽管我们已远离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但左翼文学精神并未过时,它依然闪耀着光芒,给我们以启示。
在当今这个多元化、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同样需要关注社会底层,关注普通人的命运,用文学的力量去挖掘生活的真实,去促进社会的进步。
总之,《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不仅是一部学术研究之作,更是一曲颂扬人类精神伟力的赞歌。
它让我对中国左翼文学有了更为立体、全面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社会责任与使命的深深思考。
中国左翼作家结盟现代文艺集体。
简称“左联”。
1928至1929年间的革命文学论辩,流传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升了革命作家的思想理论水平。
经过论辩,各方的看法渐渐靠近,提倡和发展普罗(英语proletariate 音译“普罗利塔利亚”的简称,意为“无产阶级”)文学成为他们的共同要求,财产阶级文艺家关于革命文学的攻击,从另一个方面促进革命作家认识到一定结合起来才能有力地进行文艺思想斗争;苏联的“拉普” (全称“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结合会”),日本的“纳普”(全称“整日本无产者艺术结盟”)和“革命文学国际局”先后成立,也对中国革命作家的结合起了推进作用。
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及其因为论辩而裸露出来的短处,惹起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重视,增强了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帮助革命作家成立结合的集体。
中国左翼作家结盟成立大会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的中华艺术大学举行。
到会的有冯乃超、华汉(阳翰笙)、龚冰庐、孟超、莞尔、邱韵铎、沈端先(夏衍)、潘汉年、周到平、洪灵菲、戴平万、钱杏邨(阿英)、鲁迅、画室(冯雪峰)、黄素、郑伯奇、田汉、蒋光慈、郁达夫、陶晶孙、李初梨、彭康、徐殷夫、朱镜我、柔石、林伯修(杜国庠)、王一榴、沈叶沉、冯宪章、许幸之等40余人。
最先的盟员共50余第1页/共5页沈端先、乃超、杏邨、迅、田、伯奇、洪灵菲7人常委,周到平、蒋光慈两人候委。
迅在会上表《于左翼作家盟的意》的演,革命作家必定要接触的社会斗争。
他左工作提出四点意:“ 于旧社会和旧力的斗争,必决,长久不停,并且着重力”;“ 大”;“ 当造出大群的新的士”;“ 合是以有共同目的必需条件的。
⋯⋯ 假如目的都在工大众,那自然也就一了”。
左一成立,立刻遇到公民党政府的损坏和,如取“左” ,通左盟,布各样法律条例,封店,禁刊物和籍,稿件,逮捕刑,奥密戮革命文工作者等。
人称“左五烈士”的李森(李求,左翼文化工作者,不是左成)、柔石、胡也、殷夫、,就是1931年2月7日被奥密害于上海公民党警司令部的。
[左联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作用]左联文学12年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82周年。
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个文学社团。
以左联为代表的左翼文学团体 __文委和文总的统一领导下,结成了一支汇聚各方进步力量、生机勃勃的文化新军,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左翼革命文化运动。
一、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左联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积极宣传者和勇敢坚持者。
左联成立时通过的行动纲领明确提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评理论,相应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要求左翼作家诚实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使自己成为一个始终坚决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者。
左联为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立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具有 __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卓越贡献。
左联创建之初就出版了冯乃超主编的文艺理论专集《文艺讲座》,收入朱镜我《艺术形态论》、彭康《新文化概论》、洪灵菲《普罗列塔利亚小说论》、冯乃超《艺术概论》等,论述了文学艺术的阶级性及其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1932年苏联共产主义学院《文学遗产》第一、二集首次公开发表了珍藏多年的马克思、恩格斯、拉法格论述文艺的有关信件,瞿秋白很快将其编译成《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这是我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文艺运动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结合的第一部论著。
详细论述了马克思致拉萨尔的信,就席勒化和莎士比亚化的问题谈到文艺创作与生活、思想性与艺术性、概念与形象等。
对恩格斯提出的“不应该为了理想而忘掉了现实,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的艺术原则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
瞿秋白认为由于席勒的作品“用一些抽象思想,例如善与恶、勇敢与懦弱、公德与自私等来支配的作品中的”英雄,从作品与生活关系的角度,犯了“不看见广大的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注意 __”的错误,在作品与艺术的关系上则犯了公式化、概念化的错误。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观后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观后感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左翼作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们为社会进步和公平正义的理念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通过他们的作品传达着对社会现象的关切。
正是这种对于文学和社会的积极投入,使得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机构。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和左翼思潮,我前往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并留下了深刻的观后感。
作为中国左翼文化的象征,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不仅仅是一个纪念馆,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无数文学梦想的地方。
进入纪念馆,我首先被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珍贵的史料所吸引。
这些文献详实地记录了中国左翼作家的艰辛历程和他们努力奋斗的背后故事。
通过阅览这些资料,我对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展和影响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纪念馆中,我参观了各个展厅,每一个展厅都以具体的历史事件或者作家为主题。
一楼的展厅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背景为线索,向观众展示了这一组织的诞生经过。
二楼的展厅则展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对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积极参与。
三楼的展厅则详细介绍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各个时期的重要活动和创作成果。
通过参观这些展厅,我逐渐理解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回顾整个参观过程,我深刻地意识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具有纪念性质的场所,更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
通过了解中国左翼作家的历史和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这些作家通过他们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社会形象,提醒我们关注社会问题,促使我们思考和改变。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对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贡献深感敬佩。
他们的作品并不只是文学的艺术表达,更是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于人性的探究。
这种关注社会的热情和不畏艰难的精神,让我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深深被触动和感受到力量。
我认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纪念馆。
《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读后感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读后感1喜欢读《中国文脉》,源于它的名字;坚持读下去,因为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反复读几遍,得益于它博大精深的深层内涵和对文化的思考。
谈到文化,势必是一个极为博大深远的话题。
它是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源,是我们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历经千余载岁月的涤荡,我们获得了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
面对如此之繁华盛景,一个中国人,若是对自己的文化渊源一无所知,甚至鄙薄,显然是极端可怕的。
这不禁让我们意识到,品鉴和把握先祖赋予我们的财富,并将其不断延续,推向高峰,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古往今来,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荡荡,其之深,难寻其底,其之绚丽多姿,琳琅满目。
正如我上文所说,把握和品鉴其精髓是关键所在。
而文学的发展变迁正是华夏文化延续变化的一条清晰而又重要的主线,它的活力充分展现了我国文化肝盛的生命力和璀璨的精华。
因此,抓住这条主线,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领悟文化的神韵精髓。
于是,我仔细研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
然而我惊喜的发现,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作者开篇第一句即指出“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刘和审美潜流。
”这正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指明了我所追寻的方向,将文学的主线升华为了文脉,这正是其根源所在。
点明主题之后,《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原点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统一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史记》,魏晋(:中国文脉读书心得)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展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既是文学的发展,亦是历史的变迁,生动地为我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纵观全书,开始的两个篇目,《中国文脉》和《笔墨历史》是总体纲领,它们酣畅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以及作为文脉载体的中国书法史,之后是对每个时代文脉分别以个体进行精细论述,使全书更加丰满充实。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三月二日在左翼作家联盟〔2〕成立大会讲有许多事情,有人在先已经讲得很详细了,我不必再说。
我以为在现在,“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
为什么呢?第一,倘若不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单关在玻璃窗内做文章,研究问题,那是无论怎样的激烈,“左”,都是容易办到的;然而一碰到实际,便即刻要撞碎了。
关在房子里,最容易高谈彻底的主义,然而也最容易“右倾”。
西洋的叫做“Salon的社会主义者”,便是指这而言。
“Salon”是客厅的意思,坐在客厅里谈谈社会主义,高雅得很,漂亮得很,然而并不想到实行的。
这种社会主义者,毫不足靠。
并且在现在,不带点广义的社会主义的思想的作家或艺术家,就是说工农大众应该做奴隶,应该被虐杀,被剥削的这样的作家或艺术家,是差不多没有了,除非墨索里尼〔3〕,但墨索里尼并没有写过文艺作品。
(当然,这样的作家,也还不能说完全没有,例如中国的新月派诸文学家,以及所说的墨索里尼所宠爱的邓南遮〔4〕便是。
)第二,倘不明白革命的实际情形,也容易变成“右翼”。
革命是痛苦,其中也必然混有污秽和血,决不是如诗人所想像的那般有趣,那般完美;革命尤其是现实的事,需要各种卑贱的,麻烦的工作,决不如诗人所想像的那般浪漫;革命当然有破坏,然而更需要建设,破坏是痛快的,但建设却是麻烦的事。
所以对于革命抱着浪漫谛克的幻想的人,一和革命接近,一到革命进行,便容易失望。
听说俄国的诗人叶遂宁,当初也非常欢迎十月革命,当时他叫道,“万岁,天上和地上的革命!”又说“我是一个布尔塞维克了!”然而一到革命后,实际上的情形,完全不是他所想像的那么一回事,终于失望,颓废。
叶遂宁后来是自杀了的,听说这失望是他的自杀的原因之一。
〔5〕又如毕力涅克和爱伦堡〔6〕,也都是例子。
在我们辛亥革命时也有同样的例,那时有许多文人,例如属于“南社”〔7〕的人们,开初大抵是很革命的,但他们抱着一种幻想,以为只要将满洲人赶出去,便一切都恢复了“汉官威仪”,人们都穿大袖的衣服,峨冠博带,大步地在街上走。
参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观后感位于多伦路201弄2号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是中华艺术大学校址。
1930年3月2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大会在此召开,出席会议有50余人,鲁迅、沈端先、钱杏邨三人为主席团。
潘汉年代表中共在会上讲话,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讲演。
大会推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为常务委员,周全平、蒋光慈为候补常务委员,组成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通过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漫画研究会、国际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研究会等机构,创办联盟机关杂志及与各革命团体建立密切关系,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分会、发动左翼艺术大同盟的组织、参加工农教育事业、与国际左翼文艺团体建立联系等17项提案。
左翼文化运动自此蓬勃展开,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光辉篇章。
2001年12月,辟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
该建筑于1924年建造,占地面积498平方米,建筑面积674平方米,砖混结构二层带假三层,坐北朝南,具有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
1980年8月26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月,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月3日下午,我们全班冒着酷暑,穿过蜿蜒曲折的弄堂,前往位于多伦路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
这是一幢带花园的砖混结构假三层建筑,具有浓郁的英伦风格。
纪念馆一楼是接待室和大会会场,二楼的四个房间连成一个展厅,三楼是办公室,花园里有左联五烈士的群雕像。
馆内展示了一些文献、照片,还有部分实物,反映了左联的光辉历程和业绩。
通过展览厅内的文字介绍,我们了解到,左翼作家联盟,现代文艺团体,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
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组成人员有茅盾、郭沫若、田汉、丁玲、柔石等等。
左联的成功
年级:六年级字数:600字体裁:记叙文
左联一成立,立即遭到国民党政府的破坏和镇压,如取缔“左联”组织,通缉左联盟员,颁布各种法令条例,封闭书店,查禁刊物和书籍,检查稿件,拘捕刑讯,秘密杀戮革命文艺工作者等。
人们习惯称为“左联五烈士”的李伟森(李求实,左翼文化工作者,不是左联成员)、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就是1931年2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的。
但左联仍顽强战斗,除上海总盟外,还先后建立了北平左联(又称北方左联)、东京分盟、天津支部,以及保定小组、广州小组、南京小组、武汉小组等地区组织。
参加左联的成员,也不限于文化工作者,还扩大到教师、学生、职员、工人,盟员总数达数百人。
左联与国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建立了联系,1930年11月,左联派萧三作为代表参加在苏联哈尔科夫召开的第二次国际革命作家代表会议。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加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成为它的一个支部——中国支部。
由于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左联在工作中有过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
反映在创作中,不少作品内容上染有较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意识。
有些作品还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
对此,鲁迅曾进行过中肯而切实的批评。
左联在国民党政府残酷压迫下顽
强战斗了6个年头,粉碎了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军事上的反“围剿”斗争。
左联培养了一支坚强的革命文艺大军,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甚至建国以后的人民文艺事业准备了一批骨干人才。
左联为建设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作出了卓越贡献。
1936年初,为了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行解散。
文学浪潮影响下的左翼美术运动
"普罗列塔利亚文艺"在中国的传播影响到美术界,在20世纪20年代末引发了左翼美术运动.在鲁迅的倡导下,左翼美术家们以上海为中心地开始木刻艺术的探索,他们以"为大众而艺术"为原则,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对无产阶级大众的同情.这些左翼木刘家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与"五四"运动以来的"教化大众"启蒙思想的影响,使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仍然带有"教化大众"的倾向,他们的木刻艺术探索在那个时期也使得木刻这种艺术语言得到广泛传播与发展.。
《“左联”与左翼美术运动》读后感
“五四”以来,随着西方美术观念的融入和冲击,中国美术界星期了许多思潮,并产生了诸多流派。
在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蓬勃兴起了左翼文化运动。
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化工作者,在文学、戏剧、电影、美术、出版、文艺社科理论等各个方面,均收取了丰硕成果。
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带领下成立了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文总”)。
在左翼文化运动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先后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社联”)、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美联”)、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剧联”)、中国左翼世界语联盟(“语联”)、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记联”)、左翼教育工作者联盟(“教联”)等“八大联”以及电影小组、音乐小组等社团。
有力的回击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对马克思在中国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左翼文化运动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涉及了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影响全国,辐射海外。
它主要以反帝反封建为主旨,反映底层民众生活,再现大众情感,提出“走出画室,走上十字街头!”和“大众美术”等口号,他们的目标是以赤裸裸的真相揭露贫苦大众受腐败残酷统治者所带来的苦难,极大的推进了踏入国门不久的马克思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打破了长期以来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美术的“垄断”,颠覆了艺术的艺术的精雅性,把艺术生活化和大众化。
它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之路。
1930年初始发于上海的左联美术运动,作为左翼文化运动分支的“八大联”之一,在其存在6年之间,虽然几经挫折,在停顿与恢复的起伏切换之间彰显其重要性和生命力。
1927年到1930年“美联”成立前期,有一个不容忽略的酝酿准备阶段。
根据夏衍在《懒寻旧梦录》中谈到的关于美联成立后上海左翼美术界的情况,以及带给王观泉、黄可等学者的启发,于黄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话》一书中可以见到,他在此基础上扩展,认为1927年到1930年,出现的有影响的左翼美术社团“漫画会”、“五三漫画会”“朝花社”“一八艺社”“时代美术社”,他们都处于美
联的“准备阶段”,是美联成立前存在的进步美术团体。
特别是“时代美术社”,身为时代美术社的发起人以及美联第一任主席的许幸之曾论述二者关系:“美联成立后,时代美术社就停止了活动,他实际上是美联的前身,美联是它的后继。
所以即非化名,又非改成,而非两个社团之间的前后關系,是序幕和全剧相互关系的关系。
”1930年,美联成立初期,随着李立三路线受挫,国民党的疯狂镇压,整个文化运动用照在“白色恐怖”之下,美联组织被无形瓦解。
1931年,在鲁迅的指导下,杭州一八艺社的部分成员同沪上左翼美术青年共同成立上海一八艺社研究所,“九一八事变”后以一八艺社为主的一股力量强势崛起。
但是,在民众抗议国民党政府惧怕日本侵略的爱国热情下,抗议的声音在全国升调,国民政府疯狂镇压,但是一个团体刚刚被镇压,另外一个又代之而起。
于1932年初至1933年春,早文总的帮助下,美联不仅建立了由于海和江丰登组成的党团小组,还诞生了以一八艺社成员为主,先后成立了春地美术研究所、野风画会、上海绘画研究会等,开辟美联活动的新阵地。
特别是1936年11月上海木刻工作者协会的成立则标志着左翼美术界已经团结在“全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
所以“美联”并非昙花一现,少数人以某个阶段来涵盖其他阶段,以至于导致出现了这种片面的错误认识。
《“美联”与左翼美术运动》这本书,不仅勾勒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左翼美术运动的总体进程,而且从中也可以显而易见,绝大部分集中于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的关系,侧重考察1930年至1934年下半年这段时期,上海为中心的左翼美术发展的情况。
从中发现,尽管遭受残酷的压迫,新兴木刻运动意境势不可挡,中国左翼美术运动有了它独特鲜明的标记,拥有巨大的载体--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
鲁迅是新兴木刻运动的导师。
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学院派画家沉醉于“为艺术而艺术”的论调,一味追随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时候,鲁迅用其独具艺术战略的烟光,认定木刻艺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正合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是能通人民大众“一同杀出一条生存血路的东西。
”不论是之后的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木刻艺术都能够取得辉煌的成绩。
这充分证明了鲁迅的论
断:“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
”在鲁迅先生的认识里,“木刻不仅混淆了雅俗之辨,实在还有更光明,更伟大的事业在他的面前”。
单从组织的层面来看,鲁迅并不是重要的领导者,但是最终却是鲁迅把有志之士团结起来,承担起了引领和推进中国左翼美术运动的历史使命,这其中有多方面因素。
与左联、社联相比,美联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首先缺乏稳定的领导层,导致了组织缺少凝聚力。
其次美联组织者的思路,其出发点主要是为了配合革命宣传,所以在国民党当局的白色恐怖的笼罩下,美联活动很难开展,盟员或被捕,或逃离,疲于奔命,逐渐散落。
鲁迅在左翼美术运动中的地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凸显出来的。
虽然不是美术出身,却爱好美术,具有超高的艺术理论素养,翻译介绍了大量的苏俄和日本的文艺理论,如普列汉诺夫的《论艺术》。
根据李欧梵的观察,鲁迅晚年不留余力的介绍西洋版画,主要来源就是西欧德国和苏俄,如珂勒惠支、梅菲尔德和乔治·格罗斯等。
鲁迅认为他们都是现代主义的左翼,接近于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所说的:“既有社会承担意识,又是一个大胆的现代艺术家。
”于是鲁迅建立了自己“黑白锐利之美”的木刻美学观,并且通过左翼青年真正的实践。
鲁迅不吝金钱翻印梅菲尔德的木刻作品集以供青年画家做标本,被称为“中国版画运动史上第一次之举”。
在短短的数年里,鲁迅翻印编选的画集《引玉集》、《新俄画选》、《北平笺谱》、《拈花集》和《十竹斋画谱》等多达18部,主办或参与的展览也足有5场,可以说鲁迅是真正的左翼美术运动的实际领导人,鲁迅的命运和左翼美术运动息息相关。
毫无疑问鲁迅是伟大的,他的所作所为在我国新兴木刻运动中具有划时代意义。
反观当今天下太平,木刻面临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虽然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打印复制能力更上一层楼,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当今的木刻不应该如此冷清。
黑白分明的木刻于无声的线条中,蕴含着使人震撼的力量。
即便是千年来传统的水印版画也有着它不可替代的艺术性。
这种力量历久弥新,无与伦比。
虽然版画自身有着其局限性,但无可否认无限性同局限并存。
活在当下面对各种功利诱惑,向左翼木刻艺术青年学习,学习他们对艺术的无畏,学习他们对艺术的无所求,怀揣对木刻情感的真挚,
谨记先辈艺术经验,中国自新兴版画以来,还太年轻,我们还不到一百年,期待版画的未来,我们无惧挑战,也紧抓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