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题】精选专练卷二十七附答案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531.25 KB
- 文档页数:20
12022届高三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题】精选专练卷二十七261-270题练1.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话说金桂(薛蟠妻)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庚辰夹批:画出一个悍妇来。】鼻孔里“哧哧”两声,【庚辰夹批:真真追魂摄魄之笔。】冷笑道:“菱角花开,谁见香来?若是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可是不通之极!”香菱(薛蟠妾)道:“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他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是花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也是令人心神爽快的。”【你的批注是:甲。】金桂道:“依你说,这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口道:“乙。”
一句未完,金桂的丫鬟名唤宝蟾的,忙指着香菱的脸说道:“要死!要死!你怎么真叫起姑娘的名字来?”香菱猛省了,反不好意思,忙陪笑说:“一时顺了嘴,奶奶别计较。”金桂笑道:“这有什么,你也太小心了。但只是我想这个‘香’字到底不妥,意思要换一个字,不知你服不服?”
18.如果你要选用下列名言放在甲处为句前做批注,最不适合的一项是(3分)()
A.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B.美是无处不在的,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C.一切的美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就无所谓美。(宗白华)
D.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叶燮)
19.下面填入乙处的语句,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
A.香的好与不好,自是另外一回事B.兰花桂花之类,自是真正香的花
C.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的香可比D。香的自然也好,只是非菱角可比
20.本段文字选自《红楼梦》第80回,刻画人物简约独到,如“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一个细节描写就写活了夏金桂。曹公刻画人物还有很多技巧,请你写出《红楼梦》中刻画人物的另外三种方法,并各举一例加以佐证。(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粽叶飘香,端午又至。“应悬虎艾赛龙舟吃粽子,须求真谛教后人念屈原。”赛龙船、吃粽子、挂艾草、放纸鸢、荡秋千……多少年来,这些深深的记忆,总是被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端午文化也随着他们的脚步,走向世界各地。而一颗小小的粽子,就是家的味道,端午节的份量,就是祖国在心中的重量。
端午佳节,源远流长,即便跨越千年,至今依旧有着生动的内涵、动人的力量。家国情怀、爱国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今天我们又念屈原,就如同往年一样。有别于其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特殊性在于其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祖灵信仰、家庭义务与宗族社交,而更多指向了“家与国”“个体与民族”的有机联结。国人之所以在一次次端午节追忆屈原,就是感动于其忧国忧民、品行高洁的人格魅力,就是感佩于其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沉之爱。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国人之所以在端午节一次次追忆屈原,就是感动于其忧国忧民、品行高洁的人格魅力,就是感佩于其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沉之爱。
B.国人之所以在一次次端午节追忆屈原,就是感佩于其忧国忧民、品行高洁的人格魅力,就是感动于其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沉之爱。
C.国人之所以在端午节一次次追忆屈原,就是感佩于其忧国忧民、品行高洁的人格魅力,就是感动于其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沉之爱。
2D.国人之所以一次次在端午节追忆屈原,就是感动于其忧国忧民、品行高洁的人格魅力,就是感佩于其对百姓和国家的深沉之爱。
22.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6分)
答案解析
18.A(A项是说我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融合。B、C、D三项与语句体现的审美观相接近,都是说美在于发现。所以选A。)
19.C(根据“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和“你怎么真叫起姑娘的名字来”可知,香菱(妾)说的这句话应是犯了“为尊者(妻)讳”,薛蟠之妻名为“夏金桂”,故香菱说的话里应该含有“夏金桂”三个字中的一个,据此可排除A、D两项。再根据前后话题一致原则,整个语段谈论的都是香,B项谈的是花,话题不一致,可排除。)
20.例如:①肖像描写,比如写林黛玉初进贾府,宝玉便觉“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寥寥几笔将黛玉的婀娜娇弱,不胜娇羞刻画得淋漓尽致。②动作描写,比如宝玉在初见林妹妹时就摔了玉,只一个动作便看出他的任性率真,不循常规,离经叛道,追求男女平等;③心理描写,比如邢夫人帮贾赦去讨鸳鸯,有一段王熙凤的心理描写。凤姐儿暗想:“鸳鸯素昔是个极有心胸气性的丫头,虽如此说,保不严他愿意不愿意。我先过去了,太太后过去,他要依了,便没的话说;倘或不依,太太是多疑的人,只怕疑我走了风声,叫他拿腔作势的。那时太太又见应了我的话,羞恼变成怒,拿我出起气来,倒没意思。不如同着一齐过去了,他依也罢,不依也罢,就疑不到我身上了。”就能看出她的性格——聪明练达,洞明世事,一眼可以看穿各人的心思与欲望。她见风使舵,八面玲珑,思虑周全。(共5分,答对3点给5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1点得1分。答案不唯一,只要能写出方法并且举出相应的例子即可。只答方法,没有例子不给分。)
21.C(原句有两个错误,①“一次次”位置错误,应该修饰“追忆”“感佩”和“感动”搭配的宾语错误,应该是感佩于“人格魅力”,感动于“深沉之爱”。)
22.(1)构成特点:①“应”和“须”都做状语,引领后面成分,对仗工整;②两句内部“悬虎艾”“赛龙舟”“吃粽子”分别对“求真谛”“教后人”“念屈原”都是动宾短语,对仗工整;③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思相关。(共2分,说出词性和字数对仗工整,各得1分。)
(2)表达效果:①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②内容上,上句是端午节的习俗,与下句形成对照,既表现了我国端午节的活动内容,又强调了端午节的价值和意义。(共4分,每点2分)
2.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夜市是都市人的休闲领地,新鲜有趣,但考证起来,它也拥有悠长的历史。可以说,夜市是古代商业文明的“引领者”。古代夜市充盈着不少趣事,很多人会认为唐代的夜市是最兴盛的,其实不然,宋朝才是夜市最流行的时代。当时已取消了夜禁制,夜间交易便_____地发展起来。当时的夜市上,游人_______,叫卖声此起彼伏。《东京梦华录》中,“一天灯雾照彤云,九百游人起暗尘”的描绘,既笼罩着迷离诗情,又衬托出“车马阗拥”的繁华。人们在夜色给予的欢乐中,释放疲惫,偶遇一个个惊喜。从不同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也能领略当时______的生活状态。《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的典型,各种酒肆、小吃店、南北杂货、西域货物……数不胜数。虽然此画没有直接描摹夜市,但其中出现的人、事、物,也是对当时夜市的某种“再现”,因为在当时,这些“节目”还会___至后半夜,令城市成为壮观的不夜城。不论哪个时代,美食肯定是市集上的抢手货。按照不同时令,夜市的美味也不断变换花样。夏季人流最旺,所以消暑食物便格外引人注目。比如细索凉粉、砂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等,()。其他季节的美食也相当丰富,滴酥水晶鲙、煎夹子、香辣素粉羹等佳肴,兼具美味与形式感,成为宋朝文化的结晶,映现出当时生活美学的高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水到渠成连绵不绝富余持续B.顺理成章络绎不绝富裕延续
3C.顺理成章连绵不绝富裕持续D.水到渠成络绎不绝富余延续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美食在“内容”和名号上,均能做到表里如一,令人垂涎
B.无论“内容”还是名号,均能做到令人垂涎,表里如一
C.无论名号还是“内容”,均能做到表里如一,令人垂涎
D.这些美食在名号和“内容”上,均能做到令人垂涎,表里如一
3.宋朝不仅有繁华的市民生活,更有不朽的文学成就,下列诗文名句均产生于北宋时期的一项是()
①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⑦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⑧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A.②④⑤⑦B.①③④⑦C.①⑤⑥⑧D.②③⑥⑧
1.B2.C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水到渠成”指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顺理成章”指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指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这里说的是夜市交易随着夜禁制度的取消而产生,而不是说自然成功,故选“顺理成章”。
第二空:“连绵不绝”指连续而不中断。“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往来不断,前后相接。语境指夜市里行人往来不断,应用“络绎不绝”。
第三空:“富余”指多得有剩余。“富裕”形容财物丰富充足。语境指《东京梦华录》描绘了当时人们财物丰富充足的生活状态,应用“富裕”。
第四空:“持续”指无间隔,连续不断。“延续”指照原来的样子持续下去。两者都有连续不断的意思,因此,可根据前面三空进行选择。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语句复位的能力。
“无论”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这比单纯地叙述更有力度,据此排除AD;
根据前文“夏季人流最旺,所以消暑食物便格外引人注目。比如细索凉粉、砂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等”一处,是先说一些消暑食物的“名号”惹人注目,再具体说消暑食物的“内容”。同时,“内容”应和“令人垂涎”相对,“名号”应和“表里如一”相对,排除B。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①选自《锦瑟》,作者:唐代诗人李商隐。②选自《六国论》,作者:北宋苏洵。
③选自《书愤·其一》,作者:南宋诗人陆游。④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作者:北宋欧阳修。⑤选自《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北宋苏轼。⑥选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南宋辛弃疾。⑦选自《雨霖铃》,作者:北宋词人柳永。⑧选自《拟行路难·其四》,作者:南朝诗人鲍照。故选A。
3.选择简答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季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
B.如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正变成可能。
C.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D.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的这几年,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B.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C.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是大快人意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七、语言表达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消费潜力充分激发出来,②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③经济全球化在遭遇逆风叠加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④网络购物、远程办公等新型消费业态模式的加速涌现,⑤将大大拓展了消费场景,⑥有效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⑦促进了经济企稳回升。⑧但不能忽视的是,⑨新型消费发展还提出基础设施不足、服务能力偏弱等短板和问题。
(1)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记者11日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办获悉,首都体育馆成功制出北京冬奥会首块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冰面。据悉,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是当前冬季运动场馆最先进制冰技术之一,将在北京冬奥会实现大规模应用。相较常规制冷剂,二氧化碳制冷剂将提升能效约30%。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冷余热将得到高效回收,应用于运动员热水、冰面浇冰、场馆除湿等,首体预计每年可节省用电100多万度。
18.D
1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