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127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45.11 KB
- 文档页数:2
产后出血的诊治及原因分析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方法:针对不同病因予以止血抗感染、应用缩宫素、填塞宫腔、缝合裂伤、输血补液等处理。
结果:宫缩乏力106例,第二产程延长7例;胎盘因素22例,其中前置胎盘16例,胎盘粘连4例,胎盘残留2例;软产道裂伤9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
出血时间发生在产后2 h以内127例,2 h以外13例。
结论:产后出血的关键是抢救及时,措施得当,因此产科医生必须有过硬的技术,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不利因素,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标签:产后出血;救治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威胁孕产妇健康甚至生命的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有效地止血,往往引起失血性休克、产后感染等;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一直是产科医生多年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现将2004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140例产后出血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40例,年龄21~34岁。
初产妇115例,经产妇25例;孕初次115例,孕2次21例,孕3次4例;孕龄28~ 41周,平均38周;阴道分娩85例,剖宫产55例,合并妊高征8例,有人流史者120例。
1.2出血量的测量方法阴道分娩者在胎儿娩出后,立即置弯盘于产妇臀下至产后2 h取出,直接测量弯盘中的血量;以称重的方法计算产后22 h出血量。
剖宫产者的术中出血量=负压瓶集血量+血纱计算量,回病房后出血量测量方法与阴道分娩相同。
1.3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病因予以止血抗感染、应用缩宫素、填塞宫腔、缝合裂伤、输血补液等处理。
2 结果本组患者140例患者中,宫缩乏力106例,第二产程延长7例,合并巨大儿、多胎妊娠5例,重度妊娠2例;胎盘因素22例,其中前置胎盘16例,胎盘粘连4例,胎盘残留2例;软产道裂伤9例,其中宫颈裂伤5例,阴道壁裂伤3例,自发性子宫裂伤1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
出血时间发生在产后2 h以内127例,2 h以外13例。
3 讨论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4个方面,在诊治过程中,临床医生应结合临床表现,注意这4项因素可能互为因果关系,宫缩乏力引起胎盘滞留,胎盘残留影响子宫收缩,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产后出血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加重产后出血,并使出血不易控制。
产后出血107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提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和急救处理能力,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诊断、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邻水县中医院及四川地质医院近9年来收治的107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出血原因中宫缩乏力占产后出血的首位。
影响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分娩中的损伤、妊娠并发症和人流引产史。
结论重视产妇的孕期保健、加强产前检查管理、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住院分娩率、积极控制并发症、合理选择剖宫产以及正确处理第三产程可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针对具体病因综合应用药物及进行各种保守性手术是治疗产后出血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宫缩乏力高危因素防治措施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对产妇危害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产后出血占首位[1]。
我县农村人口多离县城又较远,其中大部分人缺乏保健意识,在家中或个体诊所分娩,发生产后出血乃至失血性休克后才送来医院。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 ml。
本文通过对邻水县中医院及四川地质医院近9年来收治的107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诊断、危险因素以进一步探讨防治产后出血的有效措施。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2010年12月在两院住院分娩3826例,其中阴道分娩2310例,剖宫产1516例,诊断产后出血107例,发生率2.79%,107例产后出血者年龄19.5--39岁,平均29.87岁,患者中初产妇51例,经产妇56例;有人工流产、引产史者61例。
1.2 产后出血诊断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500ml[2]。
达到1 000 ml以上为严重产后出血[3]。
1.3 出血量计算方法我们对产后出血量的测定采用量算法,并且累加估计纱布、敷料的血量(每块纱布估计失血量为20毫升),凝血块、血清等失血量总和。
在院外分娩者则用目测法和休克指数相结合测定出血量。
产后出血112例临床分析【关键词】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分娩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1],尤其在农村更为突出。
本文对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112例产后出血病例,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在本组资料中,年龄最小21岁,最大36岁,平均年龄25岁。
初产妇95例,经产妇17例。
有人工流产史者70例。
足月妊娠108例,早产4例。
其中91例系在家或乡医院分娩,因产后出血转入我院。
同期住院分娩总数3275例,产后出血发生率3.42%。
1.2 产后出血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2](出血量的收集采用阴垫称重法)。
2 结果2.1 产后出血的发生时间100例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12例发生在产后2小时~24小时。
2.2 产后出血量出血量最少为500ml,最多为3000ml(院外转入病例出血量估计有误差),发生休克64例,占49.23%。
2.3 产后出血原因2.4 本组宫缩乏力56例在按摩子宫、大剂量催产素(30u~60u)、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200ug等应用后,均得到满意治疗效果。
胎盘因素者,34例胎盘粘连滞留,行人工剥离胎盘术。
3例胎盘植入行子宫切除术。
1例子宫内翻(系乡医院转入)。
行子宫还纳术。
软组织损伤者,予行缝合术。
本组112例患者经补液、输血、抗炎等对症治疗,痊愈出院。
3 讨论3.1 影响产后出血的有关因素3.1.1 子宫过度膨胀如巨大儿、羊水过多、多胎妊娠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影响产后子宫正常收缩,使出血量增加,产后出血率升高。
3.1.2 流产和产次流产及分娩不同程度地损伤子宫内膜及继发感染,患子宫内膜炎的机会增加,再次妊娠时,为了获取更多的营养,胎盘附着面积增大,低置胎盘发生率增高,同时产时易发生胎盘粘连,胎盘滞留,行人工剥离或宫腔探查时可增加出血量。
而且随着孕产次的增加,子宫肌纤维弹力降低,结缔组织增多,影响产后子宫收缩,增加出血量。
产后出血121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危险因素与防治措施。
方法:近年来收治产后出血患者11例回顾分析分娩方式、出血原因及抢救措施。
结果:出血原因中宫缩乏力66.9胎盘因素198软产道损伤1。
影响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分娩中的损伤、妊娠并发症和人流引产史。
结论:产后出血是多种原因和多种危险因素所致应针对具体病因综合应用药物进行各种保守性手术是治疗产后出血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宫缩乏力高危因素防止措施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我县主要是农村人口、牧民其次是外籍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其中大部分人缺乏保健意识在孕期未进行很好的检查导致产时出现问题。
年来收治产后出血患者11例回顾分析临床资料以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危险因素与防治措施。
资料与方法9年1月~1年11月收治分娩产妇18例其中阴道分娩19例剖宫产158例诊断产后出血11例发生率76其中阴道分娩98例剖宫产例;年龄19~9岁平均69岁;孕周7~周平均95周;初产妇79例经产妇例;有人工流产、引产史89例。
诊断标准: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小时内失血量>5ml。
失血性休克指低血容量致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头晕、脉搏快弱严重时伴有心慌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尿量减少等临床表现。
方法:测量产后出血主要用容积法及称量法。
剖宫产者由医生在手术中测量出血量。
结果产后出血的原因:宫缩乏力81例(669);胎盘因素例(191);软产道裂伤16例(1);凝血功能障碍1例(8)。
分娩方式:阴道分娩98例;剖宫产例。
产后出血与引产流产关系:本资料中18例有引产或流产1次以上89例(755)无引产、流产史例(6)。
产后出血与高危因素的关系:我院为基层医院多数高危妊娠已转上级医院拒绝转院的高危因素者主要有妊娠高血压疾病、贫血、羊水过多、双胎、巨大胎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瘢痕子宫、胎膜早破、子宫肌瘤等。
100例产后出血临床分析及治疗目的研究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产妇中100例出现产后出血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产后出血病因、治疗方法和效果。
结果造成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等,顺产比剖宫产、产钳助产发生产后出血概率低,胎儿体重等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对其治疗首选促宫缩、缝合等操作较便捷方式,用纱布填塞、子宫缝合等方法能有效止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能降低死亡率。
结论对有剖宫产指征、需进行剖宫产的产妇,以及经过双胞胎或胎儿较大的产妇,应做好产后出血预防应对准备,对发生产后出血患者选择合适治疗方法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标签:产后出血;临床分析;治疗产后出血是产妇分娩期一种严重并发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出胎儿后24h之内失血量高于500ml[1]的情况,失血过多极易导致产妇死亡。
本文将对产后出血患者出血原因与相应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的10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
分娩方式包括:自然分娩37例,剖宫产55例,产钳分娩8例。
产后出血量500~3010ml,平均出血量(1164.5±216.5)ml,均符合产后出血临床诊断标准,其中无心、脑、肝、肾等脏器严重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或孕期少于28w者。
1.2方法对所有对象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对其引起出血的原因、出血量、出血时间进行统计;关注患者分娩方式、妊娠期发生的并发症与产后出血之间关系;分析不同情况下使用的不同治疗方法及其效果。
1.3治疗方法当发现患者出现产后出血,首先采取促宫缩、缝合方式。
出血量较多、治疗无效者,改用纱布填充治疗或Hayman子宫缝合术。
纱布填充具体方法为:将窄长医用纱布浸透碘伏,拧干,从宫角一侧开始呈”之”字形填塞至子宫切口,填塞完成后对切口和纱布两端进行缝合。
Hayman子宫缝合术具体方法为:将患者膀胱覆膜下推;剖宫产产妇进针位置在子宫内侧约2cm、子宫切口左右两方到阴道约2cm处;自然分娩产妇进针点在子宫内侧2cm、宫颈内扣约3cm 处;从子宫前壁开始进针,抑制贯穿子宫后壁;取出针后在宫底缠绕、打结。
产后出血12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导致产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4236例产妇,对其中120例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生产后出血患者120例,发生率为2.83%(120/4236);宫缩乏力(69.17%)和胎盘因素(12.50%)是主要的产后出血原因;剖宫产的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P<0.05);产后出血主要与胎膜早破、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双胞胎、巨大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瘢痕子宫、子宫肌瘤、贫血等有关,高危因素患者93 例(77.50%),无高危因素患者27 例(22.50%);其中高危因素中主要以妊娠期高血压最多,其次为瘢痕子宫。
发生在产后2 h 的82例,占68.33%,2~24 h内38 例,占31.67%。
结论加强产前宣教及孕期系统保健,筛查高危因素,加强高危妊娠的管理,减少社会因素剖宫产,以降低因产后出血引起的合并症及孕产妇死亡率。
关键词产后出血;出血原因;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24 h内产妇的出血量>500 ml,其为产妇分娩时的严重并发症,为我国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1]。
由于产后出血发生一般比较突然且为大量出血可导致失血性休克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影响产妇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2]。
为探讨产后出血的发病原因及产前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本研究对2013 年1月~2016年1月马关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马关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接受分娩的4236例产妇,其中产后出血产妇120例,年龄18~43岁,平均年龄(24.24±6.48)岁。
120例产后出血患者中,产前检查≥3次82例,产前检查3次且有分娩史36例。
1. 2 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产后出血指胎儿分娩出生后24 h内产妇的出血量>500 ml。
浅谈产后出血108例的临床分析简介产后出血是指在产后24小时内,分娩后将近500毫升的阴道出血,如果是在分娩后的第一小时内,出血量达到了1000毫升或更多,这就被称作严重产后出血。
它是全球每年四分之一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对108例产后出血进行临床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病例分析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8例产后出血患者,其中手术产51例,阴道分娩57例。
82例在分娩、剖宫产或胎儿死亡后3小时内出现阴道出血,26例在3小时后出血。
出血量为500-2000毫升,其中出血量超过1500毫升的60例(55.6%)。
原因分析1.宫缩不良或子宫负担重:56例。
2.分娩操作不当:21例。
3.子宫内膜病变:16例。
4.凝血因素异常:11例。
5.异位妊娠或宫腔肿瘤:4例。
6.其他原因:7例。
处理方法大多数病例均采取了宫缩剂压力包和输液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如下:1.吸氧:50例。
2.维生素K1:57例。
3.新鲜冰冻血浆:11例。
4.血小板悬液:6例。
5.抗纤维蛋白酶:3例。
6.子宫内置式止血栓:5例。
7.子宫颈夹闭器:1例。
分析结果108例患者中,治愈96例,好转8例,死亡4例。
死亡原因为休克、DIC和肺栓塞。
分析讨论通过研究发现,宫缩不良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产后出血后及时、有效地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出现大量出血,必须立刻控制出血源,并注射宫缩剂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存在凝血异常的患者,应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或输新鲜冰冻血浆。
同时,还应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结论产后出血是危及产妇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对于已经出现大量出血的情况,必须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以尽可能减少因大量出血而引起的各种危害和并发症。
同时,应多加加强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信息沟通,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产后出血13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和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产后出血1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产妇宫缩乏力,其次为胎盘因素(前置胎盘)、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
结论: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最危急的并发症之一,加强健康宣教和围产保健管理,重视高危因素等,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关键词产后出血阴道分娩剖宫产宫缩乏力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1],是产科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并发症以及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居我国目前导致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2]。
资料与方法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分娩总数为11404例,其中陰道分娩6938例(60.84%);剖宫产4289例(37.61%);产钳助产(吸引产)23例。
产后出血130例,发生率为1.14%;产妇年龄17~39岁,平均28岁。
孕周为28~42+1周,平均为35+1周;胎重1.1~4.43kg,平均2.77kg。
其中初产妇84例,经产妇46例,无1例死亡。
产后出血130例中,剖宫产80例(61.54%);阴道分娩49例(37.69%);钳产(吸引产)1例;有人工流产、引产史69例。
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在500ml或以上者,为产后出血。
失血量测定方法:以容积法和称重法测定。
治疗方法:在130例产后出血患者中,行药物治疗102例,行清宫术14例,宫腔填塞纱条2例,行子宫动脉结扎术2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2例。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果患者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出血原因发生率、出血量统计结果,分别见表1、表2、表3。
讨论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而我院130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14%。
产后出血的原因: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占出血总数的40%~90%[3]。
剖宫产产后出血13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132例行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病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57%、前置胎盘剥离面出血18%,子宫切口裂伤8%,疤痕子宫切口出血7%,胎盘早期剥离出血占6%,妊娠并发症4%。
结论:剖宫产术中应针对出血原因选择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产前应严密观察产程,及时处理异常产程,提高手术操作技术以降低产后出血率。
【关键词】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产科病人在2003~2004年分娩2 798例,其中剖宫产978例(34.95%),阴道分娩1 820例(65.04%),共发生产后出血145例,其中剖宫产产后出血132例(13.5%),阴道分娩产后出血13例(0.7%)。
剖宫产产后出血病人年龄22~38岁,平均30岁;孕周37~42周,平均38周;其中经产妇101例,初产妇31例,因出血过多行子宫切除2例,无1例死亡。
1.2 方法:产后出血诊断标准:指胎儿娩出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 ml者。
出血测量方法:(1)容积法:剖宫产以吸引器先吸净羊水弃掉再吸血,直接测量瓶中血量,术后回病房用聚血器接血。
(2)面积法:以敷料面积血染15 cm×15 cm 为10 ml计算。
手术床单污染血迹范围按面积计算,5 ml血染面积为10 cm×10 cm。
计算出该产妇24小时失血量(ml)。
2 结果2.1 出血量:本组剖宫产产后出血量350 ~3 500ml,平均762 ml。
2.2 出血原因和术中处理:见表1、2。
3 讨论3.1 病因:近年来,各地的剖宫产率都呈上升的姿态,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子宫裂伤3类。
3.1.1 宫缩乏力:出血原因与剖宫产指征有关,子宫收缩乏力常见原因:(1)产程过长,继发性宫缩乏力;(2)瘢痕子宫,瘢痕处弹力差,切口易延长、撕裂,肌纤维缺乏弹力而影响子宫收缩;(3)巨大儿、双胎、羊水过多、子宫过度膨胀、肌壁变薄、肌纤维收缩力下降;(4)妊高征和胎盘早剥、子宫卒中为子宫肌纤维水肿、淤血而影响子宫收缩。
产后出血120例临床分析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
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导致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但如果找准出血原因,抢救及时绝大多数可避免产妇死亡。
1 1.2 1.3出血量测定及估计,120例产后出血病人中,出血量在500-1000ml97例,1000ml-2000ml20例,>2000ml31.41.4.1子宫收缩乏力时,宫底升高,子宫质软,袋状,阴道流血多,按摩子宫及用缩宫剂后子宫变硬,阴道流血停止或减少,1.4.3软产道损伤。
疑有软产道损伤应仔细检查软产道,注意有无宫颈撕伤,阴道撕裂伤及会阴撕伤。
1.4.4凝血功能障碍。
根据病史,出血特点(持续阴道流血,血液不凝,止血困难,全身多部位出血)及血小板计数,纤维蛋1.5原则: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防1.5.1子宫收缩乏力。
1.5.1.1g1.5.1.3压迫法:a、双手压迫法;b1.5.1.4手术止血:a、结扎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b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栓塞;c、切除子宫,经积极抢救无效,危及产妇生1.5.2.1一般保守治疗法,手术保守治疗:a、剖宫产手术中胎盘剥离面病灶切除,创面,用肠线作“8”缝扎止血;b、用宫腔纱条在迫止血;c子宫blynch捆绑术,药物保守治疗:肌内注射甲氨蝶呤50mg/d,连用3天,并口服未非司酮25mg,每天2 1.5.2.3全1.5.3软产道损伤,应行彻底止血,并按解剖层次缝合撕伤。
1.5.4凝血功能障碍,首先排除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原因引起的出血,尽快输新鲜全血,补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若并发DIC可按DIC处理。
1.5.51.5.5.1 1.5.5.3建立有效静脉通道,作中心静脉压监测,补充血液及晶体衡液,新鲜冷冻血浆等纠1.5.5.4给氧,纠正酸中毒,升压药物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1.5.5.523在发生产后出血的直接原因中,子宫收缩乏力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自从我们在胎儿娩出后合理使用催产素治疗后,这一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同时由于子宫收缩加强,胎盘剥离和排出加快,因胎盘因素出血者亦有所减少。
100例产后出血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于2006年1~11月共住院分娩1 180例,按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500 ml为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
评估产后出血量的方法为盆接法及称重法及面积法。
盆接法:专用产后接血盆,胎儿娩出后即放于产妇臀部下方收集血液,然后用量杯测定失血量。
面积法:血湿面积按10 cm×10 cm=10 ml 即每1 cm2为1 ml计算失血量。
称重法:分娩后敷料重(湿重)-干重=失血量(血液比重为1.05 g =1 ml)[1]。
发生产后出血者100例,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8.47%。
此100例均为足月分娩,初产妇82例占82%,经产妇18例占18%,平均年龄28岁。
1.2 产后出血原因:按主要原因分类:宫缩乏力性出血86例,占86%,居首位;其次为胎盘因素11例,软产道损伤2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血小板减少)。
在宫缩乏力性出血中,剖宫产分娩56例,正常阴道分娩30例。
11例胎盘因素出血中,剖宫产7例(因前置胎盘),阴道分娩4例(主要因胎盘粘连部分剥离或胎盘残留导致出血过多)。
软产道损伤导致出血2例,1例为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延伸损伤子宫血管,导致出血过多;1例为阴道分娩,产后发现阴道内血肿。
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出血1例,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其为阴道分娩。
1.3 产后出血量与休克:100例产后出血中失血量<600 ml者68例占68%,≥600 ml者32例,占32%,其中出血量最多为2 610 ml。
发生失血性休克5例,占5%,其出血量均大于600 ml,提示产后出血达600 ml或以上者都会诱发失血性休克。
1.4 止血方法:有休克者边抗休克边制止出血。
对宫缩乏力性出血,主要采用经腹壁手法按摩子宫刺激宫缩,并给予宫缩剂等传统方法,即常规给予催产素20 U静脉滴注及20 U宫体注射,如果效果不佳者可给予欣母沛250 ?滋g宫体注射(剖宫产术中)或宫颈注射(阴道分娩者)。
农村产妇产后出血108例临床分析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1]。
居我國孕产妇死亡原因之首,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多发生于产后24h内,农村比城市高5倍[2],农村产妇产后出血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对我院2010~2013年,收治的农村产妇产后出血108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年龄与产次年龄<20岁15例(13.9%),21~35岁85例(78.7%),36岁以上8例(7.4%)。
初产妇48例(44.4%),经产妇60例(55.6%),其中双胎4例,单胎104例。
1.2 人流及引产史人流史42例,引产20例,(38.88%),其中有3次以上人流史15例。
1.3分娩方式住院分娩100例,在家分娩5例,送医院途中3例,其顺产97例,臀位6例,胎吸1例,剖宫产4例。
1.4产程产程异常45例(46.67%),第一产程≥15h30例,第二产程≥2h5例,第三产程≥10例。
1.5缩宫剂应用第一产程用宫缩剂3例(2.77%),第二产程及产后用宫缩剂30例(27.77),未用者75例(69.44%)。
1.6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贫血39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0例,其它合并症10例。
1.7新生儿体重<2500g8例(7.4%),2300g~3990g90例(83.33%),4000g10例(9.25%)。
1.8出血发生时间及出血原因(见表1)。
1.9 产后出血量最少500ml,最多2000ml,平均500ml。
2 产后出血的估算方法[3]我们采用称重法,也就是说将分娩后所用的敷料称重,减去分娩前敷料的重量,基本上为失血量。
血液比重是1.05g=1ml。
3 临床表现与分析3.1 社会因素本组108例产后出血的患者中,有12例产妇听到自己所娩女婴时,情绪激动,烦恼,沮丧心里,突发阴道大量流血,腹查为子宫松软如袋状,轮廓不清,阴道出血速度快,因孕期血循环中,肾上腺素浓度增加,而子宫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分布减少,这两者都有抑制子宫肌肉的收缩活动[4]。
产后出血125例临床分析产后出血是最常见的分娩并发症,起病急,后果严重,如果不及时处理,会给产妇造成生命危险;在产妇分娩之前,准确及时识别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掌握其出血原因、时间,及早预防和治疗,就会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现将我院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共发生产后出血125例的出血原因、时间、分娩方式、存在的高危因素及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1.1发生率我院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共收入院的足月产妇3320例,发生产后出血125例,发生率为3.76%,产后2h出血104例,占出血总人数83.20%;24h以内出血21例,占出血总人数16.80%;阴道手术助产1380例,产后出血84例,出血发生率6.08%;阴道顺产738例,发生产后出血27例,发生率3.65%;剖宫产1202例,发生产后出血14例,发生率1.16%,分娩方式与出血原因见表1。
从表1看产后出血占首位的仍是宫缩乏力,其次是胎盘因素;从分娩方式看,阴道手术助产的产后出血率最高。
因此,凡是阴道手术助产的产妇大部分存在着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高危因素与产后出血的关系见表2。
从表2看,3320例中430例存在着高危因素,87例发生了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7.35%,无高危因素的产妇为2870例,针对产妇的情况,详细询问产妇孕产史,及时识别高危因素,及早预防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非常必要的。
1.2产后出血的并发症125例中23例发生失血性休克,7例合并产褥感染,3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在临床实践治疗过程中,经观察出血越多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就越大;出血持续时间越长,对机体的各脏器损害越大。
125例产后出血的产妇中,23例出血量均超过500ml,3例合并了神经系统症状者均是失血性休克未得到及时纠正所致,是产后5~7d发病临床症状明显。
2 讨论2.1产后出血的标准2005年6月第六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正式将产后出血定义为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为产后出血[1],此标准与国际标准相一致。
产后出血124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危险因素及出血病例特点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1~2006年产后出血124例临床资料。
结果:出血原因中宫缩乏力77例,占62.1%;胎盘因素32例,占25.81%;软产道裂伤5例,占4.03%;凝血功能障碍10例,占8.06%。
结论:宫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首要原因,胎盘因素成为产后出血的次要原因,是产后子宫切除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产后出血病因处理方法资料与方法2001~2006年我院共收治产后出血患者124例,年龄21~39岁,平均27.6岁;孕周30~41周,平均39周;足月妊娠113例,早产11例;初产妇106例,经产妇18例。
出血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97例,2~24小时25例,24小时以后到产褥期2例;出血量500~800ml者91例,800~1000ml者20例,1000ml以上者13例。
其中双胎妊娠2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4例,巨大儿13例,前置胎盘及胎盘早剥5例,臀位8例,羊水过多1例,血小板减少4例。
结果本组资料中经阴道分娩73例,剖宫产51例,剖宫产率为41.1%。
病因分类:宫缩乏力77例,占62.1%;胎盘因素32例,占25.81%;软产道裂伤5例,占4.03%;凝血功能障碍10例,占8.06%。
处理方法:当遇产后出血时不要惊慌,应针对出血原因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防止感染。
宫缩乏力本组77例,占总数的62.1%,产后宫缩乏力性出血常常为爆发性大出血,易发生休克甚至DIC。
故产后阴道出血多,宫底较高,子宫质软呈袋状者应高度警惕产后出血的发生。
①立即按摩子宫加强子宫收缩,同时给予子宫收缩药物应用如缩宫素、米索前列醇等。
②刺激子宫促进宫缩使子宫壁血窦闭合。
方法是右手于子宫底部,拇指放在前壁,其余四指放在后壁,做均匀有节奏的按摩,将宫腔内的积血挤压排出,以免影响子宫收缩,达到止血目的。
③宫腔填塞纱条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止血方法,近年来产科医生重新评价此方法,认为不但可争取产后出血抢救的时间,而且对保留严重产后出血患者的生育功能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