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风俗说明
- 格式:docx
- 大小:29.25 KB
- 文档页数:6
冬至节气的习俗及农事活动冬至季节,我国北方是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的景象。
而在江南,这个季节平均气温一般都在5℃以上,过冬的农作物充溢朝气,麦子、油菜和菜蔬长势正旺。
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整理的冬至节气的习俗及农事活动,欢送阅读,仅供参考。
不同地方的冬至习俗北方冬至吃饺子“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
每年一到这天,不管贫富,饺子是必不行少的节日饭。
相传,这一习俗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南方冬至吃汤圆古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还代表团聚之意。
潮汕地区冬至祭祖先、吃甜丸在潮汕地区,冬至又称“小过年”,是民间一个大节日。
在这一天老百姓要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
在沿海地区,那么要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祭拜祖先,为渔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归来。
潮汕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之说,其中“冬节圆”就是汤圆了,在潮汕地区又叫甜丸,在冬至这一天吃甜丸的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
在很久以前,这些甜丸不仅是用来吃,人们还将甜丸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之上,一来是这甜丸圆圆的,预示明年丰收、全家团聚,二来是为了答谢老鼠给农夫送来五谷种子。
如今人们也不在贴甜丸,不过冬至节吃汤圆的习俗照旧流传至今。
四川冬至吃羊肉汤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殊鲜美,赞叹不已。
从今,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
现四川冬至包括咱大广元家家都要喝羊肉汤。
宁夏冬至要吃“头脑”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
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叫了个特殊的名字——“头脑”。
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参加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彩缤纷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冬至的传统习俗与意义冬至,古老又神秘的节日,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在中国人的心中,冬至意味着冬季的正式开始,同时也有很多传统习俗与之相关。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冬至的传统习俗和意义,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守岁习俗冬至之夜,很多地方都有守岁的习俗。
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度冬至之夜。
谁也不愿意错过这一天,因为家人的团聚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温馨和快乐。
当钟声敲响,人们会点燃鞭炮、吃团圆饭并享受美味的汤圆。
汤圆是冬至的特色食品,因其圆润的形状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二、南方习俗在南方,人们有给冬至送温暖的习俗。
冬至那天,大家会双手捧热水瓶,用热水来取暖。
而在南方一些城市,比如广州,市民们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叫做“冻住头,热脚”。
这是指在冬至这天,人们要用凉水洗头,以求来年头发健康茂盛,同时也要用热水泡脚,以驱散寒气,保持身体的健康。
三、北方习俗与南方不同,北方人则有吃冬至饺子的习俗。
在北方的寒冷地区,人们靠吃饺子来御寒。
在冬至这一天,全家人会一起包饺子,包的过程中,大家都会笑声不断,仿佛预示着新年的喜庆和祥和。
吃饺子则寓意着一年团圆和幸福。
四、香港习俗香港人的冬至习俗与众不同。
他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向祖先和长辈敬上“冬菇蚝豉炖鸡”。
这道菜是香港冬至的传统美食,寓意着希望祖先庇佑和祈福家庭。
除了炖鸡,香港人还会烧尽所有的蚝豉,以示辞旧迎新。
不同地区的冬至习俗各有不同,但它们背后都有着相同的意义——团圆、温暖和幸福。
冬至这个特殊的日子,让人们更加珍惜家人的陪伴,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冬至为我们带来了一丝暖意,让我们感受到爱与关怀的力量。
冬至,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传递情感和祝福的节日。
让我们在冬至这一天,回家团圆,感受亲人的关爱,同时也祈愿新的一年平安幸福。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冬至的意义将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
冬至的风俗习惯及注意事项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下面是我整理的冬至的风俗习惯及留意事项,欢送大家阅读共享借鉴,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冬至应当留意什么1、起居有常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
同时也要多穿衣服,幸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季节假设能合理支配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
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冬至前后睡好“子午觉”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但要幸免睡时着凉。
其次,要留意防风防寒。
再次,冬至节气宜在白天多晒太阳,以利阳气的生长。
2、熬炼不要大出汗冬至前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候,冬至后虽然阳气渐渐增加,但事实上气温下降,人体皮肤的寒冷感觉会更加明显。
此时应留意防寒,特殊是头、背、足三处要保暖。
冬至后不宜进展高强度的体育熬炼,不宜大出汗。
体育熬炼者可选择太极拳等动静结合的运动。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外出活动。
3、数九寒天要通风换气天气寒冷,人们在保暖时喜爱紧闭门窗,这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应当适度翻开门窗通风换气。
尤其是学校等人员密集的场所,教室里空气往往很浊,不利于学生们的安康,每到下课时更须要翻开窗户。
4、壮不竞时,精神灭想养生重点是要养心。
要养生先养和善、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
冬至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幸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5、审慎调食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
在冬至假如能恰中选择既美味,而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无疑会让大家承受。
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
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
上述几种,均属美味,在冬至可作为进补的佳品。
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简单上火。
进补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缺乏。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冬至的由来与习俗(优秀9篇)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地方过冬至节。
以下这9篇冬至的由来与习俗是来自于作者的冬至的来历和风俗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冬至的风俗篇一【馄饨面】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现在的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吃饺子】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红豆糯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较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的风俗篇二1、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的寓意篇三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冬至的传统习俗与风俗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的重要节气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习俗和风俗活动来庆祝冬至的到来。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冬至相关的传统习俗与风俗。
1. 冬至祭祀: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进行祭祀活动。
他们会特别准备一桌丰盛的食物,向祖先或神灵祈福,表达对过去一年丰收和来年的期待之情。
人们相信通过祭祀可以保佑家庭的安全和幸福。
2. 吃冬至饺子:东北地区的人们有吃冬至饺子的习俗。
他们认为饺子的造型寓意着包容和圆满,吃饺子可以预示着团圆和合家幸福。
在吃饺子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尝饺子的美味。
3. 刺猬冬至:湖南省的张家界市有一项独特的冬至习俗叫做“刺猬冬至”。
人们会在冬至这天将带刺的刺猬放生到自然环境中,寓意着对动物的保护和爱心。
这一习俗也提醒人们在冬至这一寒冷的季节里要关爱动物,尊重大自然。
4. 湖北省的黄冈市有一项传统习俗叫做“剥豆子”。
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将蚕豆晒干并剥壳,然后再用砂锅炖煮。
人们相信冬至这天剥豆子可以驱除邪气,保佑身体健康。
这一习俗也成为了当地与亲友团聚、分享快乐的重要方式。
5. 观赏冬至日出:在一些地方,人们会选择在冬至这一天早起,前往山顶或高楼观赏冬至日出。
观赏冬至日出被视为一种祈福的行为,人们相信在这一天早起观赏日出,可以得到好运和福气,为新的一年带来好兆头。
6. 泡脚仪式:有些地区有泡脚的传统习俗。
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准备一桶温水,然后泡脚,以驱寒保暖。
传说冬至这一天泡脚可以舒缓身体疲劳,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和其他健康问题。
除了上述习俗和风俗,也有许多其他地方和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冬至庆祝方式。
无论如何,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各地都有着特色鲜明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这些习俗与风俗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人们更加热爱和珍视这个冬天的到来。
在当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城市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冬至习俗逐渐被遗忘。
然而,适当恢复和传承这些习俗,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让人们在庆祝冬至的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家的温暖。
冬至节气的特点:1,天气寒冷:冬至是冬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
2,昼短夜长: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这一天的日照时间只有不到9小时。
3,阴气盛:冬至节气是阴气最盛的时候,是阴阳消长的分界点。
4,人们重视节日:冬至节气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地位重要,人们会通过吃饺子、吃汤圆、晒太阳等方式来庆祝。
冬至节气的风俗:1,吃饺子:在中国北方地区,冬至节气时吃饺子是一种传统习俗。
饺子的形状像古代的银元,寓意着财源广进,家庭幸福。
2,吃汤圆:在中国南方地区,冬至节气时吃汤圆是一种传统习俗。
汤圆的形状像团圆,寓意着家庭团聚和睦。
3,吃馄饨:冬至吃馄饨的习俗源远流长。
馄饨又称“混沌”,与“混元”谐音,寓意着天地初开,万物始生。
吃馄饨表示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
4,吃羊肉:这是河北、山东等地的一种食俗。
羊肉有温补阳气,抵御寒邪的作用。
吃羊肉可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和关节炎等疾病。
5,晒太阳:冬至节气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人们会在这一天尽量多地晒太阳,以补充身体所需的维生素D。
6,冬至节:在中国南方地区,冬至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7,冬至节市:在中国许多地方,冬至节市是一个传统的活动,人们会在这一天去集市购买年货、节日用品等。
8,祭祖宴饮:冬至节祀祖宴饮的习俗最早源于先秦时期,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南方地区。
人们在这一天要向祖先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
9,画九九消寒图:这是江南地区的一种独特习俗。
人们在纸上画出一个九宫格,每个格子里写上一个数字,从1到81,代表着从冬至开始的81天。
每天用红笔涂掉一个数字,直到涂完为止,表示度过了最寒冷的日子。
冬至的民俗习俗冬至,又称“冬节”、“冬至节”,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作为冬季的开始,冬至在中国民间有着丰富的习俗和民俗文化。
以下是关于冬至的一些民俗习俗的介绍。
1. 冬至祭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以感谢天地神明的保佑。
这样的祭祀活动通常会在家庭或村庄的庭院中进行,人们会摆放祭祀品如水果、酒食、糕点等,燃香炉,并在香炉上插上鲜花。
家人会一起跪拜神明,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2. 吃“冬至饺子”在中国北方地区,吃“冬至饺子”是一种传统的习俗。
饺子是中国菜肴中的一种特色美食,被广泛认为象征着团聚与幸福。
人们会用各种食材如猪肉、牛肉、蔬菜等,制作出美味的饺子。
在冬至这一天,家人会一起包饺子,在一同制作的过程中加强感情,共同期盼来年的好运和美好。
3. 吃“冬至饼”在南方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人们会吃“冬至饼”来庆祝冬至节日。
这种饼通常由糯米和豆沙制成,形状圆润,口感糯软。
在冬至这天,家人会一起制作冬至饼,加入自己喜爱的馅料,如红豆沙、莲蓉等。
冬至饼象征着团圆和美满,人们相信通过吃冬至饼可以招来幸福与吉祥。
4. 赛龙舟在一些地方,冬至也是赛龙舟的日子。
龙舟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活动,它寓意着对一年丰收的庆贺。
在冬至这天,人们组织龙舟竞赛,沿着河流或湖泊划龙舟,以庆祝冬季的到来,同时也企盼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5. 燃黄纸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冬至这天燃烧黄纸来祭祀祖先和神明,以示对他们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燃黄纸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在庭院中焚烧黄纸,也可以放在河流或湖泊中,用火燃烧。
这种习俗寓意着对过去的敬重和对来年的祈愿,也是对家族的纽带和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总结冬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有着丰富的民俗习俗。
无论是祭祀、吃饺子或饼、赛龙舟、燃黄纸,这些习俗都代表了对天地神明的敬意、对丰收与康宁的期盼,以及对家庭团聚和幸福的向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俗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冬至习俗介绍在中国农历中,冬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
冬至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太阳达到其南方运行的最低点。
中国文化中,冬至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会通过一系列的习俗来庆祝这个节日。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冬至的传统习俗。
一、吃汤圆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汤圆。
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和谐,它的形状圆润饱满,寓意着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在南方地区,人们通常将汤圆煮成汤,而在北方地区则更喜欢将汤圆炖煮成甜汤。
无论是甜汤还是咸汤,吃汤圆都是冬至当天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二、冬至祭祀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进行祭祀活动。
他们会向祖先以及其他已故的亲人表达敬意,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祭祀活动通常包括献香、祭祀神明、燃放鞭炮等仪式。
三、挂蒜和韭菜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挂蒜和韭菜。
这是为了避邪和驱寒,在冬天从冬至开始挂蒜和韭菜,相信能够驱散病魔和带来好运。
此外,也有一些地方会在冬至这天挂上红灯笼,以象征热闹和吉祥。
四、冬至水在冬至这天,一些地方会有“冬至水”的习俗。
人们相信冬至这一天的水有特殊的功效,可以清洗身体,消灭病菌,对健康有益。
因此,很多人会提前准备好冬至水,在这一天用来洗脸、洗手或泡脚。
五、赏橘子和柚子冬至这一天也是赏橘子和柚子的好时机。
在中国文化中,橘子和柚子寓意着吉祥和好运。
人们相信,冬至这一天赏橘子和柚子,能够带来幸福和财富。
因此,很多人会在家中摆放橘子和柚子,以求福运在新的一年里接踵而来。
六、踩黄晕在中国北方的一些地方,冬至这一天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即踩黄晕。
人们会在冬至这天用面粉制成黄晕,然后将其踩在脚下,以驱赶寒气和疾病。
这个习俗传统已久,被视为对抗寒冷和灾祸的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
七、冬至祭灶在冬至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会进行祭灶的仪式。
人们会在灶台前摆放丰盛的食物,并点燃香烛,以感谢灶神为家庭带来的食物和温暖。
祭灶仪式体现了人们对于食物和家庭的珍视,并希望来年能够继续拥有丰富的收获和幸福的生活。
冬至的节日风俗是什么冬至节气有哪些风俗冬至节气的风俗有祭祖、吃饺子、酿米酒、吃番薯汤果等。
1、祭祖: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从周代起,冬至这一天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祭祖,即便是最贫穷的人家,都会拿出平时的积蓄来添置新衣,准备祭祀用品。
2、吃饺子:在我国北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
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3、酿米酒: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用糯米或者黄米,加入桂花酿造。
4、吃番薯汤果:在宁波冬至习俗是吃番薯汤果。
“番”和“翻”同音,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
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
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
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
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冬至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冬至节气的含义是寒冷的冬天到来的意思,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吃饺子的传说冬至是严冬季节,人们以食取暖,以食治病,经过数千年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传统,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狗肉羊肉等都作为冬至节令食品。
而伴随着冬至食俗,还有很多汉族民间传说。
河南人在冬至有吃饺子的风俗,称为吃“捏冻耳朵”。
这也有传说: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
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
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
冬至的风俗习惯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九,也是冬季的重要节点。
在中国,人们有许多与冬至相关的风俗习惯,这些习俗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反映了人们对于节气的独特理解与表达。
本文将为您介绍冬至的风俗习惯。
一、家人团聚冬至这一天,人们普遍有家人团聚的习惯。
由于农历十二月初九正值寒冷的冬季,人们会选择这一节气回到家中,与家人共度温馨的时光。
许多人会提前准备美食,为家人煮一顿丰盛的团圆饭,庆祝这一重要的节日。
二、吃汤圆在冬至这一天,中国人会食用汤圆,这也是一种传统的风俗习惯。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作而成,通常为圆形,口感糯软,馅料品种繁多。
吃汤圆有着象征“圆满”的寓意,意味着希望全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三、喝饮品除了吃汤圆,人们在冬至这一天还喜欢喝一些特殊的饮品。
在南方地区,人们会喝一种叫做“桂花茶”的饮品。
桂花茶是用干燥的桂花泡制而成的,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养生功效。
而在北方地区,人们则喜欢喝一种叫做“红枣薏米粥”的饮品。
这种粥中加入了红枣和薏米等食材,既美味又有助于身体保健。
四、晒冬至冬至这一天,有些地方还有“晒冬至”的风俗习惯。
人们会在正午时分将棉被、衣物等放在户外,让它们充分享受阳光的温暖。
这一习俗的寓意是希望在冬至这天,太阳能够给人们带来温暖,辟除寒冷。
五、祭祀祖先冬至这一天,家庭中也有祭祀祖先的习俗。
人们会在家中的神龛或祖堂前摆放上香、果品等祭品,向祖先表达敬意和思念之情。
这一传统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家族传统和先辈的重视,也体现了尊老敬神的传统价值观。
六、冬泳在一些北方城市,冬至这一天还有冬泳的风俗习惯。
冬泳者会在冬至这天齐聚于江河湖海中,享受冰天雪地中畅快游泳的乐趣。
虽然冬泳对于身体有一定的挑战性,但许多人通过冬泳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寒冷的能力。
总结冬至的风俗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节气的独特理解和重视。
在这一天,人们与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吃汤圆、喝特定的饮品,祝福全家幸福圆满;晒冬至,希望阳光的温暖能驱散寒冷;祭祀祖先,传承家族传统;冬泳,勇于挑战自我。
冬至的风俗说明
导读:冬至的风俗说明【篇一】
冬至日祭祀祖先,祭毕,阂家聚餐,分享祭品。
以米粉做汤团,或者包制馄饨。
窖藏鲜花在市场上出售。
妇女向茸长敬献鞋袜,小辈拜望问候尊长。
女儿出嫁后回家探亲的,这天晚上必要返回夫家。
腌演肉、鱼、鸡、鸭以及各种蔬菜,准备过年。
九人相约宴饮小聚,从数九中的一九至九九,各做东道主一次,叫作消寒会。
画素梅一枝,花瓣共为八十一枚,每天染一枚花瓣的颇色,花瓣染尽而九九出,则春色巳深,称之为九九消寒图。
禁戒房事,节制嗜欲,多休息,安静毋蹂,注意养生。
冬至的风俗说明【篇二】
冬至习俗-祭天
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
“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北宋时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举行,明清时则在北京天坛的圆丘。
圆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圆土丘,它像征着天圆,故用来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斋戒沐浴,住在斋宫,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
冬至习俗--祭祖
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
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
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
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在广东潮汕地区,冬至这日要备齐三牲和果品,去祠堂祭祀祖先,此后家人围桌共食,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午餐家人聚会。
但在饶平之海山沿海地区,则会赶在渔民出海捕鱼前,清晨来祭祖,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平安归来。
而在广东惠安,冬至节除了祭祖,还有清明节相同的一些习俗,如冬至日前后十天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没有忌讳。
在我国台湾还有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
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表不忘先祖。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聚到祖祠中按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款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饮酒,相互联络久别疏远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冬至节祭祀祖先。
在台湾一直代代相传。
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习俗-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大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l
天之后便进入春天。
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
这些谚语和顺L:I溜在许多古籍:卜部多有记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冬至习俗-圆仔贴门
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
这个风俗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一年的冬至,有一个老乞丐无钱掩埋冻死的妻子,只好将女儿卖给富有人家作奴婢。
女儿痛不欲生,一时昏了过去。
老乞丐连忙讨来一碗米汤,一口一口地给女儿喂下去,慢慢地女儿终于苏醒过来。
老乞丐又为女儿讨来几粒糯米圆,劝慰女儿:“我们今日分别,就像这圆仔分成两半,现在咱们一人吃一半,等将来日子好了,咱们团圆了,再吃圆仔。
”之后,老乞丐告别了女儿,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讨了。
三年过去了,老乞丐依旧没有回来找女儿,女儿想念父亲,盼望父女俩早日团圆。
在一年的冬至节,她心生一计向主人建议说:“冬至时大家都吃圆仔,我们也应该把圆仔敬献给门神才是。
”主人同意了,她搓了两个大圆仔粘在门环上,
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思念。
她的孝心感动了后人,人们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冬至的风俗说明【篇三】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
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
”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
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
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
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
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
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
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
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
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
成为如今“四害之一”。
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
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
按潮汕习俗[9] ,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
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
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
据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
古时每年秋天,都是杀人的季节,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习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
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
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冬至的风俗说明】
1.冬至风俗的作文
2.冬至节风俗作文
3.冬至节的风俗作文
4.关于冬至:中国冬至节的风俗
5.冬至风俗三重奏作文
6.「冬至作文」冬至风俗“三重奏”
7.春节的风俗说明文作文
8.我国傣族的风俗初中说明文
上文是关于冬至的风俗说明,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