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语文第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可打印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检测
一、1、看拼音写词语,请书写规范。(7分)
(1)战士们用shǒu liú dàn( )消灭了许多rì kòu( )。
(2)战士们站在xuán yá( )上,把像báo zi( )一样的石头向敌人头上砸去,敌人纷纷滚落shān jiàn( )。
(3)广场上huì jí( )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不时bào fā( )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2、选字组词。(3分)
[度 渡] 风( ) ( )口 ( )过难关
[距 拒] ( )绝 ( )离 差( )
二、选择题。(14分)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磅.礴(bánɡ) 逶迤.(yí) 岷.山(mínɡ)
B、沉着.(zhuó) 崎.岖(qí) 绷.着脸(bēnɡ)
C、屹.立(yì) 憎.恨(zēnɡ) 擎.着(qínɡ)
2、下列词语中不是反义词的一组是( )
A、惊天动地——石破天惊 B、斩钉截铁——含糊其词 C、全神贯注——心不在焉
3、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B、郝副营长自言.自语道:“多好啊!”(说话)
C、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壮丽)
4、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一堂的三十万人,在这庄严的宣告声中,在这雄伟的声音中,一起______起来,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______起来。
A、欢聚 欢呼 欢跃 B、欢呼 欢跃 欢聚 C、欢聚 欢跃 欢呼
5、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其他两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B、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C、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联欢会上,我们听到了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
B、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C、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
7、下列关于《灯光》一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灯光》一文写了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看到的千万盏灯和听到的“多好啊!”回忆起一段关于“灯光”的往事。
B、《灯光》一文的作者是王愿坚,他的代表作有《党费》《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
C、《灯光》一文歌颂了革命前辈为了后代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精神。
三、句子练习。(8分)
1、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照样子填一填)(2分)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带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烈地跳下悬崖。
2、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短语,将其补充为比喻句。(4分)
(1)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____________掌声。
(2)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改为反问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判断题。(5分)
1、《游子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写的。 ( )
2、《开国大典》一文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的。 ( )
3、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 )
4、《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是按“痛击敌人→接受任务→顶峰歼敌→引上绝路→英勇跳崖”的顺序记叙的。 ( )
5、演讲时,我们的语气、语调要适当,姿态要大方,还要注意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 )
五、填空题。(4分)
1、《开国大典》通过对开国大典时一个个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人们____________的心情。开国大典举行的日期是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要牢记三国时期曹植的爱国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代李纲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宋代陆游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材料二:2017年9月1日,新一代的“朱德号”机车举行交车仪式,这是目前国内铁路运用的速度最快且功率最大的客运机车。
1946年10月,一台在抗日战争中被损坏的蒸汽机车,经过铁路工人的整修后重新投入运行,这台机车由当时东北铁路总局批准命名为“朱德号”。此次交付的新一代“朱德号”是该机车的第五次换型。
新一代“朱德号”机车在普通和谐3D型机车的基础上,整车外观、加装和改进项目等都进行了整体优化和提升。机车两端正面悬挂“朱德号”车徽标识,上面挂有朱德徽像,机车两侧有“朱德号”和“HXD3D1886”字样,并配有局段标识。
——选自《中国新闻网》
1、摘抄材料一中作者概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的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一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内阅读。(13分)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选择题。(4分)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远征”是指( ),“万水千山”是指( )。(2分)
A、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B、向远方征战
C、千座山,万条河 D、山无数、水无数,隐喻困难多、艰险多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体现了红军战士( )(2分)
A、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的气概。B、自高自大,自以为了不起。
C、本领高,没有困难能难住他们。
2、填空。(5分)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表达了红军战士翻过雪山后无比喜悦的心情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3、这首诗是围绕哪两句来写的?全诗分别为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哪几幅“征难图”?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外阅读。(14分)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 警卫员 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 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在文中的“ ”处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3分)
2、文章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3分)
3、联系上文,比较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说说理由。(4分)
A、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我认为______句写得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 ”的句子,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用“____”在文中画出具体描写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语句。
(2)“一座晶莹的丰碑”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习作与表达。(25分)
为了让更多的人去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请你拿起手中的笔,拟定一个题目,写一篇演讲稿。写演讲稿时观点要鲜明,选择合适的材料阐明自己的观点,可以引用生动的故事来增强演讲稿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