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0000控制测量技术设计

1:10000控制测量技术设计

上平台子1:10000控制测量技术设计

1.1设计目的和任务

通过对地形图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参考测量国家规范对所给的1:10000地形图布控,从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测量仪器如经纬仪、全站仪、GPS的操作方法和应用加深记忆,巩固地形测量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加深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进一步熟练掌握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野外测量、内业计算、地形绘图的技能,具备从事测绘工作的初步素质本次设计任务是:1、范围:根据提供预定方案设定的位置(1:1万地形图),按照提供的有关资料,以及上述范围进行1:500、1:10000地形图的测绘。2、遵照国家颁布的《城市测量规范》进行1:500、1:10000地形图测量布设E级GPS点及5”导线控制点、三等水准高程测量。按500米的密度进行设立,实地绘制点之记。

1.2测区概况

本溪上平台子属于中温带湿润气候区,春天风和日丽,夏季稍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全地区年平均气温为 6.1℃~7.8℃,最热的七月,月平均气温为24.3℃;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为零下14.3℃。雨量比较充足,年平均降水量为800-900毫米,其中一半集中在夏季的七、八月份,山区丘陵较多,高程整个测区北高,南低,地势偏陡。

1.3测区已有资料以及测量规范

1.技术依据:

①.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

②.CH1001--91《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③.CJJ73-97 《全球定位系统GPS城市测量技术规程》1997年10月1日建设部发布的行业标准;

④.2001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5.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以下简称《图式》)

○6.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GJJ8-99(以下简称《规范》)

2控制网设计

2.1平面控制网

2.1.1首级网

采用静态相对定位的方法建立上平台子地区GPS平面控制网,等级为E级。

1、技术依据

GP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CJJ 73--97)

等级平均距离

km

固定误差

a(mm)

比例误差

b(ppm)

最弱边相对

中误差m(mm)

三 5 ≤10 ≤5 1/80000

四 2 ≤10 ≤10 1/45000

1 ≤10 ≤10 1/20000

<1 ≤15 ≤20 1/10000 GPS测量各等级的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CJJ 73--97)

项目观测方法 \

等级

卫星高度角(o)静态≥

15

15

15

15

15

有效观测卫星数静态≥

4

4

4

4

4

平均重复设站数静态≥

2

2

1.6

1.6

1.6

时段长度(min)静态≥

90

60

45

45

45

数据采样间隔(s) 静态10

~60

1

0~60

1

0~60

1

0~60

1

0~60

注:当采用双频机进行快速静态观测时,时间长度可缩减为10min。GPS测量各等级的点位几何图形

强度因子PDOP值应小于6。

2、当GPS网的世界大地坐标系统转换成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时,应满足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当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时,采用高斯正形投影统一3º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可采用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3º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3、GPS网平差

对于由独立基线组成的GPS网,应先在WGS-84坐标系下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然后在地方坐标系中进行2维约束平差。

根据规范要求,对GPS进行布网,采用 E级GPS网,共6个点,要满足6个观测时段,并利用3台接受机进行联测。测前测后分别量取仪器高,之间相差不大于3毫米。并根据调度表同时观测不少于20分钟。

4、(1)采用动态相对定位的方法建立上平台子地区GPS平面控制网,等级为E级。

(2)由所有GPS点组成的水准网,并用四等水准对其进行高程测量。

(3)为增加控制点密度,应采用全站仪测距导线(Ⅰ级)对测区控制点进行加密。加密点的高程由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获得,等级为五等。

2.布网原则与设计

1) 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布网状况进行设计。GPS网的点应有二点以上的点相互通视,有利于常规测量施测时的应用。

2)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的测绘成果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沿用。

3)为求定GPS点在地面坐标系的坐标,应与附近的国家高级控制点联测,联测点数不应少于2个。

4) GPS网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形式构成。各等级GPS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应符合下表规定:

GPS网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的规定(CJJ 73--97)

等级二

等三等四等一

GPS网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

6

≤8 ≤10 ≤

10

10

3.GPS选点与标石埋设

1) 选点前应收集与工程相关的各项资料:测区1:1万地形图;原有控制测量资料,包括点的平面坐标、高程、坐标系统、技术总结等有关资料,以及其他测绘部门所布设的控制测量成果资料。

2) GPS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要求,有利于使用其他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点位的基础应坚定稳固,易于长期保存,并有利于安全作业; 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被测卫星的地平高度角应大于15。;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点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

3) 各等级GPS点均需埋设永久性标石,标石埋设采用混凝土预制桩埋设,也可采用现场灌制标石。

4.仪器设备的技术要求

1) 接收机的选择

三等四等一级

接收机类

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

标称精度

(10mm+5ppmp*d)

(10mm+5ppm*d)

(10mm+5ppm*d)

观测量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同步观测

接收机数

≥3 ≥2 ≥2

2.1.2外业观测

1、基本技术要求

等级项目

观测

方法

星高度

有效

观测

时段

数据采

集间隔(秒)

PD

OP

四等静态

快速≥15

≥4

≥5 ≥45

10~6

0 ≤6

一级静态

快速≥15

≥4

≥5 ≥45

10~6

0 ≤6

2、观测作业要求:每时段采集数据前,作业员应量取天线高,记录此时段的接收卫星数、卫星号、各通道信噪比、故障情况;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得进行关闭接收机又重新启动、进行接收机初始化(发现故障除外)、改变卫星高度角、改变数据采集间隔、改变天线位置;观测员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并应防止仪器受震动和被移动,防止人和其他物体靠近仪器、以免遮挡卫星信号;观测时不应在接收机旁使用手机和对讲机,避免干扰卫星信号;在观测过程中应

保证接收机正常工作,数据记录正确,每天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输出到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会丢失。

3、数据处理

1)基线解算的质量检验:无论采用单基线模式或多基线模式解算基线,都应在整个GPS网中选择一组完全的独立基线构成独立环,各独立环的全长闭合差应满足 W≤2*¶*SQR(3*n) ,W为环闭合差,n为独立环中的边数,¶为标称精度;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不宜超过 ds≤2*¶*SQR(2).

2)复测与重测:无论何种原因造成一个控制点不能与两条合格独立基线相联结,则在该点上必须补测或重测不得少于一条的独立基线。

3、导线网设计

3、1 一级导线控制

1.一级导线点在GPS控制点基础上,布设成单一附合导线或导线网。

在F点进行加密:F点附近楼层比较高,而且居住密集,使用RTK技术比较困难,所以布设一个闭合导线1~9。在F点用RTK测量出已知点1、9,然后依次导出测量点2~8,而且要保证任意两点之间通视,方便测量。一光电测距一级导线应遵循以下规定:边长为3.6km,平均边长为300m,测距中误差小于等于±15mm,测角中误差小于等于25”,全长相对闭合差1/14000。

然后在一级的导线的基础上分别布设三个闭合的二级导线

在C点周围地区在二级导线的基础上布设图根导线,在D、F、G地区较平坦

用RTK直接布设图根导线对周围地物地貌进行测量。

1)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等级

导线

长度(Km)

均边

(Km)

角中

误差

(″)

距中

误差

(mm)

距相对

中误差

回数

位角闭

合差

(″)

对闭合

差 (″)

J2 J6

四等9 1

.5

2

.5

1

8

1/8000

6 -- 5」n ≤

1/3500

一级4 0

.5

5 1

5

1/3000

2 4 10」n ≤

1/1500

二级2.4 0

.25

8 1

5

1/1400

1 3 16」n ≤

1/1000

三级1.2 0

.1

1

2

1

5

1/7000

1 2 24」n ≤

1/5000

注:表中n为测站数

2) 导线水平角均采用方向观测法,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按《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93》2.3.1~2.3.10执行。

3) 光电测距导线边采用单向或往返观测,导线边长均观测2测回,一测

回内读数较差应小于5mm,单程测回间较差应小于10mm。

3.2 高程控制

常用的方法是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用水准测量方法建立的高程控制网称为水准网,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建立的高程控制网称为三角高程网。

水准测量用水准仪和水准标尺测量两点间高差的方法。又称几何水准测量。在测区内每隔一定距离布设高程控制点(称为水准点),相邻两水准点间构成水准路线,形成能控制全测区的网(称为水准网)。它通常构成闭合路线,是结点形或附合于两高级已知水准点间的附合路线。工程勘察测量的水准网分二、三、四等3个等级,其精度与国家水准网相应等级的精度一致。水准网可以一次全面布网,也可以逐级布设。各级水准点均需埋设长期性的标石或标志(见测量标志)。

将两支水准标尺分别垂直立在已知高程的水准点A和前方一点(称为转点)B 上,整置水准仪于两点之间,照准A点标尺读数a(称为后视);旋转望远镜照准B点标尺读数b(称为前视),则A、B两点的高差hAB=A - B。若已知A点的高程为HA,则可算得B点高程HB=HA+hAB。继续重复上述过程,便可得出待定点的高程。

各等级水准测量,选用其相应精度的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施测,以保证观测精度。由于水准仪在光学和机械系统上的改进以及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应用,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效率都有了提高。

三角高程测量

1.根据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竖直角来算得高差而求出高程的方法。三角高程测量可布设成单一路线、闭合环、结点网等形式。三角高程路线应起迄于水准点,网中还应有一定数量的已知高程点,以保证三角高程网的精度。整置经纬仪于A 点,照准B点目标,测得竖直角α,则A、B两点的高差h=Dtanα + i -s。式中D为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m;i为仪器高,m;s为目标高,m。若A点的高程已知为HA,则B点的高程HB=HA+h。上述公式是假定地球表面为水平面、观测视线为直线条件下的公式。当两点间的距离大于300m时,就要考虑地球表面的曲率和观测视线受大气垂直折光的影响。前者称为地球曲率差,后者称为大气折光差。两者合而简称两差,必须对计算的高差矗进行两差改正,于是A、B两点间的高差h=Dtanα + i -s+c-r。式中c=D2 /2R为地球曲率差;r=(D2 /2R)K

为大气折光差;R为地球曲率半径;K为折光系数。为了尽量削弱观测中的两差影响,三角高程测量一般都作双向观测。

2.三角高程测量的对向观测

为了消除或减弱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三角高程测量一般应进行对向观测,亦称直、反觇观测。三角高程测量对向观测,所求得的高差较差不应大于0.4D(m),其中D为水平距离,以km为单位。若符合要求,取两次高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高差。

3.三角高程测量的施测

(1)将安置经纬仪在测站A上,用钢尺量仪器高i和觇标高v,分别量两次,精确至0.5cm,两次的结果之差不大于1cm,取其平均值记入表6-10中。

(2)用十字丝的中丝瞄准B点觇标顶端,盘左、盘右观测,读取竖直度盘读数L和R,计算出垂直角α记入表6-10中。

(3)将经纬仪搬至B点,同法对A点进行观测。

4.三角高程测量的计算

外业观测结束后,按式(6-33)和式(6-34)计算高差和所求点高程,计算实例见表

三角高程测量计算

所求点 B

起算点 A

觇法

平距D/m 垂直角αDtanα/m 仪器高i/m 觇标高v/m 高差h/m 直

286.36

+10˚32′26″

+53.28

+1.52

-2.76

+52.04

286.36

-9˚58′41″

-50.38

+1.48

-3.20

-52.10

对向观测的高差较

差/m

-0.06

高差较差容许值/m 0.11

平均高差/m 起算点高程/m 所求点高程/m +50.07 105.72 157.79

5.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等级

(1)在三角高程测量中,如果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或斜距)是用测距仪或全站仪测定的,称为光电测距三角高程,采取一定措施后,其精度可达到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

(2)在三角高程测量中,如果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是用钢尺测定的,称为经纬仪三角高程,其精度一般只能满足图根高程的精度要求。

6.三角高程控制测量

当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平面控制点的高程时,应组成闭合或附合的三角高程路线。每条边均要进行对向观测。用对向观测所得高差平均值,计算闭合或附合路线的高差闭合差的容许值为:

[]2

05

.0D

f h±

=

容(m)式中:D——各边的水平距离,km。

当fh不超过fhp时,按与边长成正比原则,将fh反符号分配到个高差之中,然后用改正后的高差,从起算点推算各点高程。

三角高程测量由于精度一般低于水准测量,多用于山区的图根高程控制和部分平面控制点的高程测定。在一定测程条件下用电磁波测距仪测距离和经纬仪测竖直角的,称为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它因精度有所提高,且其作业与平面控制同时完成,能降低劳动强度和费用,提高工效,故应用渐广。

3、3 1、精密水准测量注意事项

①用光学测微法读至厘米以下,小数以代替直接估读,以提高读数精度,直读到0.1mm位,i角检验读至0.01mm位。

②选择在标尺分划成像清晰、稳定和气温变化小的时间观测,即在最佳观测时段内观测;

③晴天观测要打伞,迁站时要保证使仪器竖直,对于外挂式测微器,必须注

意其安全;

④视线长度、视线高都不能超限,每站的前、后视距基本相等;

⑤一测段水准路线上(两个水准点之间)的测站数必须是偶数。往返测的前后标尺必须交换;

⑥相邻测站观测程序相反,观测程序如下:对于往返测奇数站,后视的基本分划上下中,前视基本分划中上下,前视辅助分划中,后视辅助分划中;对于往返测偶数站,前视基本分划上下中,后视的基本分划中上下,后视辅助分划中,前视辅助分划中;返测时,奇数站和偶数站的观测程序与往返测时相反,奇数站是“前后后前”,偶数站是“后前前后”。

3、、水准测量方法

(1)水准仪架在两个控制点的中间,距离两水准点大致相等。在前后两点分别立水准尺各一把。

(2)望远镜对准水准尺并推动,再将水准仪调平,调节三个脚螺旋,使得圆水准器气泡居中,然后微调水准管制动螺旋,从左边的窗口看到水准管的气泡闭合。(3)调水平微动螺旋,使得十字丝在水准尺的中间上测得后视读数和前视读数并记录下来。

(4)三脚架架腿抬高或降低,重新测量后视读数和前视读数并记录下来,测得高差不得超过5mm,否则重测。

3、水准测量要求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准仪

的型

线长

度(m)

后视较

差(m)

后视累

积差(m)

视线

离地面最

低高度(m)

基本

分划、辅助

分划或黑

面、红面读

数较差

(mm)

基本分

划、辅助分划

或黑面、红面

所测高差较

差(mm)

二等DS1 50 1 3 0.5 0.5 0.2 三等DS1 100 3 6 0.3 1.0 1.5

DS3 75 2.0 3.0 四等DS3 100 5 10 0.2 3.0 5.0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每千米

高差全

中误差

(mm)

路线

长度

(Km)

水准

仪的

型号

观测次数往返

测较、

附合

或环

线闭

合差

与已知点联测与已

知点

联测

平地

(mm)

山地

(mm)

二等2 -- DS1 因

往返各一次往返

各一

4」L --

三等6 ≤50 DS1 因

往返各一次往返

各一

12」L 4」n

四等10 ≤16 DS3 双

往返各一次往一

20」L 6」n

五等

15 -- DS3 单

往返各一次往一

30」L -- 注: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n为测站数。

垂直角观测与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DJ2)

次重合

读数差

(″)

回互差

(″)

标差较

差(″)

对向

观测所求

得的高差

较差

由对向

观测所求得

的高差中

数,计算闭

合环或附合

路线的高程

闭合差

两次

量取仪器

高和棱镜

高较差

三等3 4 10 0.1S

(m)或±

40D(m

m)

±

0.05]

[2

S(

m)

5mm

一级

3 1 15 5mm

三角高程求法

H=D×tga+(1-k)D×D/2R+i-v

其中i代表仪器高,v代表觇标高,D代表水平距,a代表垂直角,k大气折

光系数,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

4、水准测量记录要求

(1)所有观测数据,应随测随记。严禁转抄、伪造。文字与数字应力求清晰。记录数字中

尾数读错不得更改,应划去重测,对取用的已知资料,均应由两人独立进行百分之百的检查、

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使用。

(2)所有观测放样手薄,必须保持完整。不得缺页、空页。

(3)测量成果应妥善保管。

(4)现场作业时,必须遵守有关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注意人身和仪器安全,禁止冒险作业。(5)测绘仪器、工具,应精心爱护,妥善保管,按测量法规定及时检定,检查、校正和修理。

5、碎部测量

(1)、全站仪测量

全站仪测量,通常情况下也要测量三角高程,故要求对水平角、天顶距、斜距分别进行测量,及边长测量。

全站仪控制测量注意事项

用于控制测量的全站仪的精度要达到相应登记控制测量的要求。

测量前要对仪器按要求进行检定、校准;出发前要检查仪器电池的电量。

必须使用与仪器配套的反射棱镜测距。

测量前要检查仪器参数和状态设置,如角度、距离、气压、温度的单位,最小显示、测距模式、棱镜常数、水平角和垂直角形式、双轴改正等。可提前设置要仪器,在测量过程中不再改动。

手工记录以便检查各项限差,内存记录用作对照检查。

在测站上安置全站仪,对中、整平(激光对中、电子整平时要先启动仪器),量记仪器高。

在各镜站上安置棱镜,对中、整平,量、记棱镜高,镜面对向测站。

打开全站仪电源,盘左、望远镜十字丝照准后视方向的反射棱镜纵横标志线,配置水平度盘,并读记水平角读数,然后照准前视,读记水平角读数。

倒镜、盘右、观测水平角的下半测回。

按与观测水平角相似的方法依次观测天顶距和斜距。

完成全部规定测回的观测。

量测仪器高、棱镜高检核。

(2).经纬仪的水平角观测

安置经纬仪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将脚架安放在测站上,使脚架头大致水平,脚架头

中心大致对准测站中心;把仪器固定在脚架上,移动脚架的两个脚,使地面测站标志中心与对中器中心大致重合;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通过升降脚架使圆水准气泡居中,松开仪器连接螺旋,移动仪器,使地面测站标志中心与对中器中心精确重合,拧紧连接螺旋;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用仪器脚螺旋精确整平仪器:现将长水准管与两脚螺旋平行,调整这两个脚螺旋使气泡居中;再使长水准管垂直于这两个脚螺旋的连线方向,调整第三脚螺旋,使气泡居中。

通过望远镜寻找到所有需要观测的目标。

(3)方向观测

方向观测的特征是在一测回中将测站上所有要观测的方向逐一照准进行观测,在水平度盘上读数,得出各方向的方向观测值。

在测站上1到n个方向上半测回从1到n顺时针观测各方向值。下半测回从n到1逆时针观测各方向值。并记录为一测回。每站共测6个测回。

观测注意选择成像清晰的时间段进行观测,一般为上午日出一小时以后的2个小时。下午3点以后到太阳落山的前一小时。或阴天的全天。为最佳。

(4)记录检查与重测

碎步测量的要求(城市测量规范)

A、地物点相对邻近图根点精度为0.5mm(图上)。

B、相邻地物点间距误差为0.4mm(图上)。

C、等高距为1m,平坦地面为0.5m。

D、测地物最大视距为80m,地物点测距为15m。

E、图根点取到cm位,高程注记到dm位。

F、地物凸凹图上< 0.4mm,可画成直线

碎步测量设计的心得

在平原地区,野地地形较简单,但主要沟坎不可放过,因地势较平坦,`高程点可以稀一些,但有明显起伏的地方,高处应延坡走向有一排点,坡下有一排点,这样画出的等高线才不会变形,画上沟坎后,等高线钻进沟坎,这样等高线才不会相交。平原地区的房屋应在一排房的两边控制,不可以用短边两点和长边距离画房,那样误差太大。有必要时该上房则上房,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有些地方无法看到,可用仪器把周围打出来,里面的用钢尺量,不要以为钢尺量的不准,实践证明,量出来的和测的一样准,而且可以提高效率。测图时一定要注意电杆的类别和走向以及是否有地下接口。有的电杆上边是输电线,下边是配电线或通讯线,应画主要的。成行的电杆不必每一个都测,可以隔一根测一根或隔几根测一根,因为这些电杆是等间距的,在做内业时可用等分插点画出,精度也很高,j但有转向的电杆一定要测。道路要测一边,量出路宽,这样画出来才好看.在测山区时,主要是地形,但并不是点越多越好,做到山上有点,山下有点,确保山脊线,山谷线等地性线上有足够的点,这样画出的等高线才想且不变形。在山区特别是在半山腰建的房子,要把周围的大坎画出,这样在图上才可看出房屋是一层层的,有立体感。在山区测图最好在山顶或半山腰设站,这样可以减少搬站,效率高。

4经费预算

工程需要租借水准仪1台。全站仪4台。共需10人工作40天。其中技工5人,小工5人。

工作具体分为二步:首先八人分四组进行一天的GPS首级控制网测量;第二,四组各自在30天内在自己分到的测区进行测量;然后用一周的时间内业处理,机动2天。1)工人工资:技工5×100×40=20000元

普通工人 5 ×50×40=10000元2)吃住费用:10×50×40=20000元3)车费:4×10×30=1200元4)仪器耗损费及器费:2000×5+30×100×5=2.5万元5)计算出图、编辑:8000元

6)自己造标、埋石:6×1000=6000元

7)其它:3000元总计:9.32万元

5上交资料

(1)仪器鉴定复印件、i角检验各一份

(2)三等水准平差报告二份

(3) 三等水准平差成果表二份

(4)图根水准计算表二份

(5)控制网形设计图一份

(6)控制网精度估算、平差计算一份

(7)控制网的图形控制点坐标及高程表二份

控制测量设计书

控制测量设计书(12)。 控制测量设计书 一、概述 本次控制测量任务是为了满足某市城市测量项目的需求,目的是建立全市范围内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为后续的详细测量、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数据。本设计书详细阐述了控制测量的方案、方法、技术要求和实施计划。 二、任务与目标 1.建立全市范围内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覆盖整个市区及周边区域。 2.确定控制点的位置和密度,以满足详细测量、规划、设计和施工的需求。 3.确定测量方法和技术要求,保证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4.制定实施计划,包括时间安排、人员分工、设备准备和数据处理等。 三、测量方案 1.平面控制测量: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建立全市的平面控制网。 控制点应选在通视良好、交通便利的地方,每隔200米设置一个控制点,对于重点区域和建筑物密集区应适当增加控制点密度。 2.高程控制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建立全市的高程控制网。水准点应选在 稳固可靠的地方,避免被破坏或移动。对于山区和丘陵地区,应适当增加水准点密度。 3.测量数据处理:采用专业的测量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采集、 平差计算、坐标转换等。数据处理完成后,应进行精度评估和成果质量检 查,确保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四、技术要求

1.GPS测量技术要求: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模式进行测量,观测时段长度不小于 1小时,观测时选择无遮挡物的开阔地方,以保证卫星信号接收质量。数据处理时应进行基线解算和平差计算,并检查点位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2.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使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测量,观测时选择适宜的天气条件 和时间段。对于不同等级的水准路线,应根据规范要求进行观测和计算,保证高程控制的精度和质量。 3.数据处理技术要求:使用专业的测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包括数据采集、平 差计算、坐标转换等。数据处理时应考虑各种误差的影响,并进行精度评估和成果质量检查,确保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五、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制定控制测量方案,准备测量设备和技术资料。 2.实施阶段:按照测量方案进行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记录观测数据,并进行 初步数据处理。 3.检查阶段:对初步处理的数据进行检查和审核,确保数据的质量和精度符合 要求。 4.成果提交阶段:提交控制测量成果报告,包括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坐标、精度 评估和质量检查报告等。 5.资料整理与归档阶段:整理并归档测量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和技术资料, 以便后续查阅和使用。 六、质量保障措施 1.人员培训与技术交底:对参与控制测量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交底,确 保他们熟悉测量方案和技术要求。 2.设备检验与维护:在测量开始前对设备进行全面检验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性 能和精度符合要求。在测量过程中,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示例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示例 马寨镇及周边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审批单位:编写单位:审核单位:审批者:编写者:审核者: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目录 一、目的要求及任务范围 1,目的要求 2,任务要求 二、测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1,地理概况 2,气候条件 3,交通情况 三、已有测量成果及利用 1,实习目的和任务 2,工程资料 四、布网方案 1,作业方法 2,一级导线测量 五、高程控制测量 1,仪器检校 2,观测顺序 3,观测记录 4,外业验算 5,平差计算 六、检查验收 七、提交资料 马寨镇及周边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一、目的要求及任务范围 1,目的要求 依据工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最佳布网方案,保证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生产任务。应学院要求,布设校区——工业路——曙光路——同兴街——明辉街——工业路——校区闭合的控制网。按设计要求将从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中心控制网沿测区周围布设。另外,还要依据布设好的控制网实地埋设钢钉,并做好标记。2,任务范围 本测区范围:北至工业路,南至同兴街,东至曙光路,西至明辉街。 二、测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1,地理概况 本测区大部分都有建筑物,地势较为平坦,由于建筑物及树木及商贩摊位较多,给控制测量带来一定困难。该地区人口流动多,车辆密集,而且有风给外业测量工作带来不便。2,气候条件 测区全年气候主要特征为:气候温暖,年均气温14.3度,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年降雨量640毫米左右,它四季各具特色,一年中七月最热,平均气温27.3度,一月最冷,平均气温0.2度。 3,交通情况 测区四面环道,公路交通方便。 三、已有测量成果及利用 1, 实习目的和任务: 根据测量资料进行一级导线测量,然后进行二等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从而进一步熟掌握知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工程资料 技术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1001-91) 四、布网方案 1, 作业方法 根据测区环境,布设20个点,平均边长300米,每个导线点均以钢钉标记,并用油漆做好点之记。 2, 一级导线测量 测角测距采用全站仪,测角方法为测回法,测内外角 内业计算采用平差易软件计算,导线精度指标应遵循下表。 表1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1:10000控制测量技术设计

上平台子1:10000控制测量技术设计 1.1设计目的和任务 通过对地形图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参考测量国家规范对所给的1:10000地形图布控,从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测量仪器如经纬仪、全站仪、GPS的操作方法和应用加深记忆,巩固地形测量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加深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进一步熟练掌握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野外测量、内业计算、地形绘图的技能,具备从事测绘工作的初步素质本次设计任务是:1、范围:根据提供预定方案设定的位置(1:1万地形图),按照提供的有关资料,以及上述范围进行1:500、1:10000地形图的测绘。2、遵照国家颁布的《城市测量规范》进行1:500、1:10000地形图测量布设E级GPS点及5”导线控制点、三等水准高程测量。按500米的密度进行设立,实地绘制点之记。 1.2测区概况 本溪上平台子属于中温带湿润气候区,春天风和日丽,夏季稍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全地区年平均气温为 6.1℃~7.8℃,最热的七月,月平均气温为24.3℃;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为零下14.3℃。雨量比较充足,年平均降水量为800-900毫米,其中一半集中在夏季的七、八月份,山区丘陵较多,高程整个测区北高,南低,地势偏陡。 1.3测区已有资料以及测量规范 1.技术依据: ①.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 ②.CH1001--91《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③.CJJ73-97 《全球定位系统GPS城市测量技术规程》1997年10月1日建设部发布的行业标准; ④.2001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1:10000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工作方法

5、1:1万地面高精度磁测工作方法及要求 网度采用正规网100×20m ,每条侧线起始点、终点及测线每隔500米用木桩做标记,标明点线号。野外工作实施之前,计算出每条测线所有测点的理论坐标,将测网展绘在地形图上,逐点定位,测点记录高程。 高精度磁测野外工作使用仪器为GSM-19T 型质子磁力仪(加拿大产),仪器的分辨率在0.1nT 以内。野外观测参数为地磁总场T 。工作总精度≤5nT。 1)、仪器性能测定 对拟投入野外生产所用的GSM-19T 型质子磁力仪要进行下面几项 能测定: (1)、仪器噪声水平测定 使用磁力仪进行地面高精度磁测时,开工前必须测定仪器的噪声水平。当有三台以上的磁力仪同时工作时,选择一处磁场平稳且不受人文干扰影响的地段,将所有仪器的探头置于此区,并使探头间距保持在20米以上,然后使这些仪器同时进行日变观测,观测时要求达到秒一级同步,连续观测百余次,按下式计算每台仪器的噪声均方根值S 。S 应小于0.7nT 。 S=1)(12 -∆-∆∑=n X X n i i i 式中: i X ∆—第Ⅰ时的观测值与起始观测值X 0的差值; i X ∆—所有仪器同一时间观测值i X ∆的平均值; n —总观测数,i=1,2,3,….,n 。

(2)、仪器一致性指标的测定 测试仪器的一致性时,选择浅层干扰较小且无人文干扰场影响的地区,要求穿过十余纳特的弱异常变化区,在测线上布置50—100个测点,做好标记,使参与生产的各台仪器都在这些点上往返观测,将观测值进行日变改正后,按下式计算仪器的总观测均方误差。要求各台仪器的观测均方差ε小于2nT 。 n m V n i I -∑==12 ε 式中:v i ——为某次观测值与该点各次观测值的平均值之差; n —为检查点数; m —为总观测次数。 对仪器性能进行测定后,在性能符合野外生产的仪器中选择一个性能最好的进行日变观测,其它的进行野外生产,对性能不符合生产的仪器查明原因,进行修复,修好的经性能测定合格者做备用仪器使用,修不好的送回单位,查明原因。 2)、野外观测方法与技术 (1)、总基点(基点)与日变观测站的建立 ①、总基点为全测区的零点,即异常起算点。工区范围较大可设分基点。总基点与分基点组成基点网。使用质子磁力仪测定地磁场总强度,无需用基点网进行地磁场传递和基点网联测,但须消除日变影响、求出各基点、测点之间的真正差值。因此除总基点外,各日变站也担负着测区分基点的作用,并通过日变改正把测区的观测值归一化到同一时间。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一. 基本技术要求 (一)引用标准与作业依据 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一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 GB/T20257.1-2007,以下简称《图式》; 2、《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以下简称《规范》;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9; 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 5、《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GB 22021-2008; 6、《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GB 21139-2007; 7、《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 8、《福建省1:500 1:1000 1:2000基本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技术规定》, FCB001-2005; (二)坐标系统及已有成果利用 1、平面坐标系统: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2、委托方提供的高等级控制点水准测量成果数据和武平县似万安乡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成果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可用于本测区高程起算。 3、近年来有关测绘单位,在测区施测并验收合格的1:500、1:1000比例尺数字化图件成果可以作为修测底图。 4、1:5000 1:10000地形图、影像图可用于工作计划及引用参考。 二.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云霄县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 测区概况:云霄县为福建省漳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处于闽粤交界地带和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地理坐标为北纬23°45′-24°14′,东经?117°07′-117°33′。总面积1054.3平方千米。

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技术要求

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的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及精度要求 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工作区高差大,地形切割强烈,水系较发育,植被茂密,局部地区第四系覆盖较厚。适用1∶1万土壤测量方法,但是在已成型的矿区或采矿区周边及人员居住密集区,尽量避开污染源。本次工作设计采样点位17786个,另外采取重分析样534件,占总工作量的3%。检查样**个,占总工作量的**%。 1、野外采样技术要求 (1)、工作部署 采样密度:依据《地球化学普查规范》DZ/T0011-91、《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1994标准及测区实际情况,确定采样线距200m、点距20m,在村落、第四系覆盖区域适当抽稀测点密度,在岩体、构造发育地区适当加密采样点。 1∶10000土壤测量工作测网密度 工作阶段比例尺 1:10000 矩形网格 线距(m)×点距(m) 100×20~50 正方形网格 点线距(m) 50~100 点/km2 100~500 详查 设计1:10000200×20255 (2)、采样布局原则 采样布局要均匀性、合理性、控制性、代表性兼顾的原则。剖面要尽量垂直于综合异常长轴方向或地层、地质构造线走向方向;采用200×20m线点距布设。 (3)、采样点布置及编号 在每张1∶1万地形图上,划出测线,沿测线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按上述顺序进行编号。在以上布点基础上,布置3%重分析样,样品编号规则不变,野外采集时取双样,全部样品送检编号重编,不得重复。 (4)、样品采集 ①采样介质:依据规范划定景观区标准,测区属于水系发育的中山区。土壤应采集粘土、细砂等物质。 ②土壤的采样部位选择:一般采取距地表0.2-0.5m的B层土壤或B+C层土壤。为提高样品的代表性,样品采取以采样点为中心、在5m范围内采集3-5个子样混合组合成一个样品作为该点样品,避免单点采样。样品重量一般不低于 1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虎石台地区控制测量设计书 班级09181 组别第一小组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一、任务概述 1、测量要求 根据工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最正确布网方案,保证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生产任务。应委托方要求,测量虎石台地区三等控制网与即要考虑与原城镇三等网的联系,又要考虑镇内的个小区的独立性,充分表达布网的高精度和便利性。按设计要求将虎石台控制网沿测区周围布设,设计精度为三级。并按主轴线分成两个区域做到每个区域各有五个控制点。测区附近要埋设六个GPS水准点。另外,还要根据布好的控制网实地放样出19个轴线点,并埋设标石。 2、测区范围 本测区范围:虎石台镇整部,三条主干道,一条铁路,南至詹屯,北至新城子,东至国道,西至道义开发区。占地约25平方公里。此次控制,地形测量执行以下技术标准,标准及规定﹕ GB50026-93《工程测量标准》 GB12898-91《国家一、二水准测量标准等》 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标准》 二、测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1、地理概况 本测区为沈阳市沈 北新区虎石台镇,面积约 25km²,测区地势较为平 坦,但高楼、小区及树木 等较多给控制测量带来 一定困难。该地区大气能 见度差,测区内杂草丛 生,给外业测量工作带俩 很大不便。 2、气候条件 测区气候干旱,早晨

多雾,夏季炎日,年降水量600-920mm,大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全年平均气温已七、八月份最高。最高气温可达+38度,最低气温可至-19.7度,冬季多北风,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最大风速为25-32m/s,最大风力可到11级。 3、交通情况 测区内中间有国道〔南北走向〕,南侧有城镇道路〔东西走向〕,西侧有铁路,陆路交通方便。 三.已有测量成果及利用 〔虎石台基础控制测量〕 一.实习目的和任务: ⑴初测目的:根据测量资料进行纸上定线和相关的内业工作,初 步确定采用的路线方案,为编制初步设计提供所需的基础资料。 ⑵定测目的:通过现场测量并进行优化,再实地放线定桩确定构 造物的位置,为施工设计提供资料 二.工程资料 〔一〕、资料的收集利用: 1.沈阳测绘局III等以上三角点成果〔见下表〕。 2.沈阳测绘局III等以上水准点成果〔见下表〕。 已知三角点、水准点成果表 4.高程控制部分:二等水准点有虎石台公园北门〔dt31〕,建设南一路(dt10),矿中(dt30),国道北侧(dt29)四点。 〔二)、技术依据: ①《控制测量标准》。 ③GB12898-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标准》。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1)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1.工程名称及任务。 2.测区概况简述。 3.已有资料的来源及分析、利用论证。 4.坐标系统的选择及处理方法的论证,起始数据的配置和处理。 5.水平控制网布设方案阐述,其中包括: (1)首级网的等级和布网方式,以及本次控制网在精度和密度方面对日后布设加密网的保证。 (2)控制网(点)精度估算的简要过程及结果。 (3)从经济上、技术上、精度上对两个以上布网方案进行对比论证,从中确定一个最优方案。 (4)填写精度统计表。 6.技术依据及作业方法。内容主要包括: (1)工程执行的规范及施测细则。 (2)觇标及标石图并注明规格,材料及埋设方法(绘出示意图)。 (3)仪器的选择及检验项目要求。 (4)观测方法及各项限差(参阅规范或教材,不能杜撰)。 (5)概算内容和平差方法。 7.工作量综合计算及工作进程计划表(自行估计)。 8.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包括名称、型号和标称精度)、材料及经费预算。 9.工程项目完成后应提交的资料清单。 目录 一.测区情况 1.1测区位置及面积 1.2地理状况 二.作业依据 三.测区已有资料及利用 3.1平面控制资料 3.2高程控制资料 3.3其他资料 四.平面控制测量 4.1E级GPS测量 4.2三级导线测量 五.高程控制测量 5.1四等水准测量 5.2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六.一级导线、水准测量和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平差计算

6.1观测数据的检查 6.2平差计算 七.提交成果资料 7.1技术总结 7.2控制点成果表的制作 7.3控制网图的制作要求 八.图根控制测量 8.1图根导线 8.2图根高程测量 8.3平差计算 8.4提交资料 九.附图、附表、附件 本次实习的目的是了解控制测量作业的全过程,通过对长沙县水渡河及其周边地区实现控制测量,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理论水平与外业操作能力。 一.测区情况 1.1测区位置及面积 东经113°,北纬28°向涉及周围13km左右。 施测范围呈不规则形状,范围面积约14km2。 1.2地理状况 测区位于长沙县水渡河区,交通便利。东至水渡河大桥、筒灰村、望新村、孙家坡、长沙人民政府一线,南到开元路、国防科大,西沿洪山路一线,北止水渡河。 测区为经济开发区,农田。构成了以经济开发去为主的城市建筑物,以星沙大道、开元路、洪山路、潇湘西路、湘龙路及附属街坊的建筑区,西北边的成片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 一、前言 控制测量学是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控制理论和测 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本文档旨在介绍一份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学科。 二、课程设计内容 1. 设计背景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控制测量技术作为工业自动化的核心技术,应用广泛。为 了提高学生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能力和技术水平,本课程设计将以控制测量技术为主线,以实践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数学和计算机等基础知识。 2. 设计目标 本课程设计的目标如下: •让学生了解控制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模型 •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 •帮助学生了解和运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让学生了解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应用 3. 设计大纲 3.1 理论教学 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控制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模型,让学生掌握控制系 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应用。具体内容包括:

•控制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模型 •各种控制系统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应用 3.2 实验课 实验课是本次课程设计的重中之重,通过实验课,让学生深入了解控制测量学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具体实验内容包括: •变量测量和控制 •实时控制系统的建模和仿真 •仿真实验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3.3 实习 通过实习,让学生了解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了解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应用领域和关键技术。具体实习内容包括: •实践掌握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应用领域和关键技术 •参与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维护和管理 •探索工业自动化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4. 设计要求 本课程设计的要求如下: •学生需要全程参与课程设计,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掌握 •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实验课和实习任务,做到认真负责,规范操作 •学生需要撰写一份实验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现场讲解

关于1:10000地形图航测外业的调绘方法

关于1:10000地形图航测外业的调绘方法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包括城镇建设、国防建设、矿山建设、铁路建设、水利建设等建设活动均日渐活跃,而1:10000地形图作为这些建设工程勘察、规划、研究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对1:10000地形图展开系统分析对于提升建设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基础保障性作用。本文针对1:1万地形图航测外业调绘方法展开分析,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参考作用。 标签:1:10000地形图航测外业调绘 为满足经济建设需要,强化基础测绘工作的意义重大[1]。1:1万地形图为城镇建设、国防建设、矿山建设、铁路建设、水利建设等建设活动在建设工程勘察、规划、研究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依据[2]。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完善,航测外业调绘的方式也不再唯一,具体的测绘方式应当结合地形图的具体要求、用途、以及项目设计方案来确定。 1像片控制测量 1.1准备工作 这一阶段首先要进行人员安排、资料及设备的准备等工作。这其中人员安排的工作环节具有很大意义,首先调派至少两名具备较强刺点能力且具备一定经验的人员作为核心工作人员,此外还要安排对内业数据处理具有扎实掌握的测绘工作者,因当前像片控制策略大多采用GPS技术,因此掌握GPS数据处理技术对于确保测绘质量来说,具有较大意义。除以上人员外,对于其余测绘工作者的技术要求就相对较低,也可根据实地要求,安排经简单培训的临时测绘人员。当人员安排完毕后,准备所需设备、资料、仪器以及车辆等。并根据资料、仪器、车辆的准备情况,列出清单,以备测绘前后的清点。 1.2像片控制点布设 由预先安排的核心测绘人员根据设计书确定测区像片控制点,并进行统一的控制点布设,利用影像标注技术,标注于地形图上。像片控制点的绘制需要选取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核心绘图人员进行操作,这样可大大提高操作效率,事半功倍,从而为作业安排、质量控制起到更为高效的参考价值[3]。像片控制点的布点图应当包含1:10万图廓图号、位于测区范围中的1:1万图廓、航线以及航线号、地形类别、所布设的像片控制点以及控制点所在的主片像片号和区域网号等多项内容。之后当控制点的布设工作完成之后,应当由具备检查资格的专业检查人员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无误之后,才能开展外业像片控制点的联测工作。 1.3像片控制点联测 1.3.1布网

航测数字化(1:5000-1:10000)成图规程

航测数字化(1:5000-1:10000)成图规程 编写单位(盖章): 编写人: 年月日 审批意见: 审批人: 年月日

目录 一、接收任务 (3) 二、资料分析 (3) 三、项目设计 (3) 四、航飞摄影 (3) 五、基础控制 (4) 六、像控测量 (8) 七、调绘补测 (10) 八、空三加密 (26) 九、立体采集 (28) 十、数据编辑 (35) 十一、数字高程模型 (42) 十二、数字正射影像 (44) 十三、检查验收 (45) 十四、项目总结 (46) 十五、成果提交 (46)

一、接收任务 通过投标及市场开拓获得项目,接受客户的委托。 二、资料分析 将客户提供的资料进行整体的分析,例如已知点资料,作业范围,作业要求等。 三、项目设计 按照客户的最终目的进行整个项目作业流程的设计,流程如下:项目概况-已有资料情况分析-作业内容-作业依据-精度指标-航空摄影-基础控制-水准测量-像片控制-调绘补测-空三加密-立体采集-数据编辑-数据入库-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检查验收-项目总结。 四、航飞摄影 1、参数的设定:地面分辨率、相机焦距、像片的要求、照片的存储和包装; 2、航空摄影的实施:航摄前准备工作、航空摄影的实施、质量控制与检查; 3、摄影质量控制措施:飞行质量控制措施、摄影质量控制措施、航摄结束飞机返场后,摄影员要采用飞行管理软件,立即对获取的摄站点GPS坐标数据作技术处理,当天评价飞行质量,若有不合格航线立即组织补飞。存储航片影像数据的介质在做妥善包装后,当天由专人护送至基地做数据后期处理,数据处理中心在第二个飞行日前将航片数据质量检验报告送交现场人员,以便及时修改作业方案; 4、成果资料的检查; 5、安全生产的风险规避;

1:10000、1:50000地形图IMU_DGPS辅助航空摄影技

1:10000、1:50000地形图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规定 (试行) 国家测绘局 2004年12月

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 (1) 4 航摄系统 (3) 5 航摄设计 (5) 6 航摄飞行 (9) 7 数据处理 (11) 8上交成果 (13) 附录A(规范性附录)偏心分量测定表 (16) 附录B(规范性附录)航摄飞行IMU/DGPS记录表 (17) 附录C(规范性附录)IMU/DGPS辅助航摄飞行数据预处理结果分析表 (18) 附录D(规范性附录)基站同步观测情况记录单 (19)

摄影测量的原理就是摄影光束相交得到地面点的点位。确定投影光束(像片)的姿态需要有三个线元素和三个角元素(合称外方位元素)。传统航测成图的方法利用地面控制点并通过空三加密反求光束的外方位元素,该方法严重依赖地面控制点。在测区无法涉足(如中国西南部一些地区)或找不到合适的地面控制点(如沙漠、戈壁、森林及大草原)的地区,该成图方法受到了严重限制。同时,传统航空摄影测量中像控测量的工作量和费用占很大的比重。因此直接获取投影光束(像片)的外方位元素,无需大量的野外控制测量,一直是摄影测量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自80年代后期,GPS(全球定位系统)应用于航空摄影测量后,GPS辅助空三方法可直接测量出投影光束的三个线元素,通过空三的方法进而获取角元素,部分实现了直接获取。而开始于90年代,成熟于2000年左右的IMU/DGPS(惯性测量单元/差分GPS)技术辅助航测成图方法可直接获取三个线元素和三个角元素,实现了航空摄影后直接进入内业成图工序。从航摄像片直接测定地面点的坐标是摄影测量发展的一大趋势。 为适应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满足国家基础测绘生产中制作和更新1:10000与1:50000地形图对航摄资料的要求,依据有关航空摄影、航空摄影测量内、外业等规范和规定,并充分考虑基于IMU/DGPS技术进行航空摄影的特点与要求,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的制定尽可能考虑了目前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的发展水平和国内有关基础设施和技术的情况,在现阶段可以采用本规定。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待条件成熟,将对本规定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本规定附录A、B、C、D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定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规定由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归口。 本规定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 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参与了讨论和格式修改工作。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 李学友、李英成、朱武、曾云、郭童英、薛艳丽。

1_10000地形图_DLG_数据生产的质量控制与检测

地理空间信息 GEOSPATIAL 2009 年2 月 第7 卷第1 期 1:10 000 地形图(DLG)数据生产的质量控制与检测 郑凤娇,王祥 (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22) 文献标志码: B 摘要:结合武汉市1:10000 地形图生产项目,给出了1:10000 地形图(DLG)数据生产的技术方法与流程,阐述了 1:10000 地形图(DLG)数据生产的质量控制过程及检测项目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地形图;DLG;数据处理;质量控制;检测 中图分类号:P208 Quality Control and Detection for Data Production of 1:10000 Topographic Maps (DLG) ZHENG Fengjiao, WANG Xiang (Wuha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 Surveying Institute, Wuhan 430022,China) Abstract:Combination of Wuhan 1: 10 000 topographic map production project, given the technical methods and processes of 1: 10 000 topographic maps (DLG) data, described quality control process and specific content of detection projects for 1: 10 000 topographic maps (DLG) data production . Ke ywords:topographic map; DLG; data processing; quality control; detection. 文章编号: 1672-4623 (2009) 01-0091-04 1:10 000 地形图是城市系列比例尺基本图种之一, 是“数字武汉”空间基础设施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服务于专家领导的辅助决策、区域城市、乡镇、农 村等设计、地籍调查、掩没分析、专题数据库的开发 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可作为编制更小比例尺地形图或 专题地图的基础资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精度及其 正确性等直接决定了数据的利用价值,甚至影响有关 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由我院负责具体实施市域(8 549 km2) 全覆盖的1: 10 000 数字地形图(DLG) 航空 摄影测量及数据库建设工作,实施覆盖面积大,生产 工序、投入的人员及设备较多。因此,在整个DLG 数 收稿日期:2009-01-20 参考文献 [1] 王晏民,郭明,王国利,等.利用激光雷达技术制作古建筑正 射影像图[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22(4):19-22 [2] Jia C D,Hung C T. 3D Laser Scanning and GPS Technology for Landslide Earthwork Volume Estimation[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16(2007):657-663 [3] 惠增宏.激光三维扫描重建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D]. 西

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1.地形图的规格 1.1.1 投影、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 1:5000、1:10000地形图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1.1.2 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按GB/T 13989执行。 在特殊情况下,如临近国境线或广阔水域地区,图幅内只有少部分陆地,并入邻幅作破图廓处理。破图幅的图幅编号写在主图幅编号之后,中间用逗号分开。 1.1.3 地形类别 地形类别按图幅范围内大部分的地面倾斜角和高差划分,规定见表1。 当高差与地面倾斜角矛盾时,以地面倾斜角为准。 表 1 1.1.4 基本等高距 基本等高距依据地形类别划分。规定见表2,一幅图内一般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当基本等高线不能示地貌特征时,应加测间曲线。必要时可再加测助曲线。 1.1.5 高程注记密度 高程注记点应选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特征点上,其密度为图上每100平方厘米内。平地、丘陵地10~20个;山地、高山地及地形特征点稀少地区8~15个。等高线注记图上每100平方厘米内1~3个。 2.1 地形图的精度 2.1.1内业加密点和地物点对附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以图比例尺计不得大于表3规定。

表 3 2.1.2规定。 表 4 2.2立体测图 2.2.1 一般要求 本条只规定各类测图仪在测图作业中共同遵守的一般要求。 2.2.2 准备工作 A.按任务要求令取测图所需的资料; B.熟悉规范、图式、测区专业设计书等有关的技术规定,了解内、外业成果及接边情况,填写、转抄、安置有关数据,以及上仪器前的必要计算工作; C.测绘面积以定向点连线为准,最大不大于像片上连线外1厘米。且离像片边缘不小于1cm (18cm*18cm像幅)或1.5cm(23cm*23cm像幅) 2.2.3 测绘地物 A 。影像清晰,现势性强的像片,可采用先内判后外调的方法测绘地物。对影像清晰、易识别 的地物直接判绘在原图上。对无把握判准的、新增的地物和各种注记由外业进行补测补调; B.仪器上测绘地物可以用统一简化符号及分项着色。 2.2.4 测绘地貌 A.地貌表示以等高线为主。同时恰当配合各种地貌符号和高程注记。用符号表示的各种地貌元素。在图上的位置、形状、大小、方向等应符合实地真实情况。瀑布、跌水、堤坝、陡 崖、陡坎、冲沟等。比高大于2米且模型影像清楚的应测注比高。 B.等高线应仪器上实测。当相邻两计曲线间距在图上小于5MM的等倾斜地段,只测绘计曲线,首曲线可以插绘; C.等高线应真实地反映各种地貌的形态及其特征。山头、鞍部、倾斜变换处、山脚等首曲线不能显示出地貌特征和地貌形态时,应加测间曲线,以至助曲线。凹地及凹凸难辩的地形 应加绘示坡线; D.森林密集覆盖区,当只能沿树冠描绘等高线时,应加树高改正;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报告

控制测量学 课程设计报告 成绩: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一、概述 根据已有地图资料,即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抚顺市抚顺县大乐屯1:10000地形图进行控制网优化设计,大乐屯地形相对比较复杂,地处东经123°45′00〃,北纬41°42′30〃,以山区为主,其四周地形起伏较大,中间较为平坦。 二、测区概况 大乐屯隶属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抚顺市抚顺县,地形以山区为主,四周地势起伏较大,中间较为平缓,居民地大部分集中于山脚。 三、已有成果及资料 1、大乐屯1:10000地形图,图号为K51G055061 已有地形图比例尺、图名、图号 2、A、B为已知点,坐标分别为:A(34.991,140.683),B(34.643,140.811);中央子午线为东经123°;坐标系为1980西安坐标系。 3、根据现有资料分析,还缺少大乐屯地区相关人文资料,如当地民风民俗等。 四、执行的规范及要求 1、执行规范的名称为:《城市测量规范》 2、三角测量各等级的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注:1、 ; 2、L s为测段、区段或路线长度,L为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度,L i为检测测段程度,均以Km为单位; 3、山区是指路线中最大高差超过400m的地区; 4、水准环线由不同等级水准路线构成时,闭合差的限差应按各等级路线长度分别计算,然后取其平方和的平方根为限差; 5、检测已测侧段高差之差的限差,对单程和往返检测均适用,检测测段长度小于1Km时,按1Km算。 五、设计方案 1、选点依据:根据现有大乐屯地形图分析发现,其四周地势较高,因此在其四周山顶处选择了控制点,且所选控制点四周遮挡物较少,通视性良好。 2、通视性分析:控制点A处,高程为129.2米,控制点B处高程为103.1米,控制点F处高程为110.3米,控制点G处高程为108.0米,控制点C处高程为125.8米,控制点D处高程为135.3米,控制点E处高程为140.2米。控制点A与控制点B之间最高高程为107米,并位于离B点1/3于AB长度处,分析如下: A X B 图中,X处为高程为107米,所以,A、B之间通视性良好,以A、B为已知点。A 和G之间没有高程超出G点的,故A、G通视性良好,A、F之间没有点高出110米,故A、F之间通视性良好;B、C之间没有高程高出103米的点,故B、C之

矿区1:10000地形图修测技术设计书

矿区1:10000地形图修测技 术设计书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目的与任务 由于近几年上海庙西矿区5个矿井正处于筹建和改扩建中,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工程,致使地物变化较大,原有的地形图已不能满足正常生产及地质报告编制的需要。根据《上海庙西矿区1:10000地形图修测及1:20000地形地质图修编》技术设计(该设计已于2013年 11 月通过集团公司审查),新矿集团地质勘探公司于2014年1月~5月完成了上海庙西矿区地形图修测工作。 第二节测区地理概况 测区位于黄河东岸、古长城以北,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处,行政区划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管辖,距鄂托克前旗政府所在地敖勒召其镇方位294°,直线距离约56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6°36′29″-106°41′09″,北纬:38°20′24″-38°26′58″。 测区距宁夏银川市40余公里,距青银高速公路5公里,距银川市河东国际机场25公里,距在建的太中银铁路9公里,省道S203从勘查区西北侧经过,从定边到银川的307国道沿本工作区外南部通过。区内沙丘纵横,但交通较为便利。 气候情况:测区位于内陆大西北,受中纬度和西伯利亚高原冷空气的影响,全年

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年平均气温7.1℃。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第三节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本次工作先后投入10人次,投入的仪器设备有GPS接收机四台套,全站仪两台套,水准仪一台套,微机三台套,打印机一台套,喷墨绘图仪一台套,交通车两辆。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如下: 1、在国家控制点下布设D级GPS控制网一个,共27点;在D级GPS控制网下布设E级GPS控制网三个,共10点。 2、布设四等水准网一个,联测了所有地面上的D级GPS点,在国家Ⅱ等点“二墩子南”下布设,全网共计18点,共组成了4个闭合环,水准路线总长度为117.35km。 3、数字化修测地形图约260平方公里。 第四节已有测绘资料的分析利用 一、已有控制点资料分析 测区内有国家Ⅰ、Ⅱ、Ⅲ等三角网,其平面坐标为1954北京坐标系和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为1956黄海高程基准。我们对测区内的这些控制点进行了调查,发现部分表示保存完好,精度可靠,所以本测区内的国家三角点可以作为本工程平面控制的起算点。控制点的基本情况如下: 1954坐标系: 1、Ⅱ等点2个:红墩子、二墩子南。 2、Ⅲ等点1个:双庙东 1980西安坐标系: 1.、Ⅱ等点2个:红墩子、二墩子南。

1比1万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更新与建库技术设计暂行规定 1:10000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 (征求意见稿) 国家测绘局 二○○一年一月

本规定的编写汇集了我国测绘部门近几年有关“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生产经验与试验研究成果,同时参考了美国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基础制图分委员会制订的《数字高程数据内容标准草案》(1997.1)及美国内务部USGS制订的《数字高程模型标准》(1998.1)等重要资料。本规定配合《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高程模型》标准,专门用于指导生产1:10000数字高程模型(DEM)产品。 本规定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规定由广东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陕西测绘局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起草。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周一。

前言 1 范围 (1) 2 引用标准 (1) 3 术语 (1) 4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2) 5 总体技术要求 (2) 6生产流程与技术要求 (3) 7作业规程 (8) 8数据文件管理 (17) 9产品归档 (19)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更新与建库技术设计暂行规定 1:10000数字高程模型 生产技术规定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roducing 1:10000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1 范围 本规定规定了1: 10000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数据采集技术、生产工艺流程及作业规程。 本规定适用于1:10000数字高程模型的采集与建库,其它以DEM为基础的复合地图产品的制作以及DEM修测亦可参照有关部分执行。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定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定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定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7798-1999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CH/T XXXXX-XXXX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高程模型》 CH/T 1005-2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 术语 3.1 不规则三角网TIN(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 是基于三角形对数字高程模型表面建模的一种方法。由一个三角形代表了地表上一块等倾斜的平面,其高程的数学表达式为: Z = a 0 + a 1 x + a 2 y 故基于三角形表面建模,地形表面将由一系列相互连接严密无缝的三角形所构成,结构简单,应用灵活,其独特的优势是能够方便地融合断裂线等数据。 3.2 数字高程模型DEM格网 是基于正方形格网对DEM表面建模的一种方法,由方格网4点高程构成一个双线性表面,其数学表达为: Z = a 0 + a 1 x + a 2 y + a 3 xy 故基于方格网的表面建模,其地形表面是由一系列相互邻接的双线性表面所构成,其数据存贮、处理极为简便,特别适用于大区域、地形连续、全局性的DEM表面建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