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经费原拨数额考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20
高考文言文阅仿真拟训练:《明史·张居正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
十五为诸生..。
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嘉靖...。
相徐阶辈皆器重之。
迁右..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中允,领国子司业事。
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
阶代严嵩首辅,倾心委居正。
居正与中人冯保善。
居正劝帝当尊崇两宫。
故事,皇后与天子生母并称皇太后,而徽号有别。
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风居正以并尊。
居正不敢违,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曰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别。
慈圣徙乾清宫,抚视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时承平久,群盗猬起,至入城市劫府库,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
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
得盗即斩决,有司莫敢饰情。
盗边海钱米盈数,例皆斩,然往往长系或瘐死。
居正独亟斩之,而追捕其家属。
盗贼为衰止。
时帝渐备六宫,太仓银钱多所宣进。
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
疏上,留中。
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言官请停苏、松织造..,不听。
居正为面请,得损大半。
帝御文华殿,居正侍讲读毕,以给事中所上灾伤疏闻,因请振。
复言:“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
而皇上加意撙节,于宫中一切用度、服御、赏赉、布施,裁省禁止。
”帝首肯之,有所蠲贷。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
(节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奷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B.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奷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C.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奷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D.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奷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诸生是指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但不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列强英法德俄美军队概况19世纪末,随着西方新的战略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列强或为了保持自己的有利地位,或为了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无不大力加强军备建设,使西方的军事力量有了新的发展。
一、英国:海军优先英国自近代以来,它的海军建设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成为大英帝国的坚强基石。
英国政府有鉴于此,极为重视对海军的建设,始终把它放在比陆军更为重要的位置,其军备政策具有鲜明的海军优先特色。
到了19世纪末,英国政府仍然坚持这种军备政策,仍然追求“欲使其国海军有对抗二大强国海军之强力”的建设目标。
具体地说,就是英国海军要比第二、第三位的两个国家的海军加起来还要强大。
据有关资料记载:1857~1858年度海军经费为8440100磅;1870~1871年度为9013000磅;1880~1881年度为10321435磅;1881~1882年度为10497000磅;1884~1885年度为11599711磅;1890~1891年度为69000000美元,约合12700000磅;1900~1901年度为38791900磅([英]巴那比:《英国水师考》,第20、30页;清末刊本;《二十世纪欧洲史》,第37页;《最近世界海军力》,附表第16)。
从这些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出,19世纪后30年中,英国的海军经费呈大幅度稳步上升的趋势。
其中:1880~1881年度比1870~1871年度增加了1308435磅,使第1个10年间的增长率达14.5%;1890~1891年度又比1880~1881年增加了2203000磅,使第2个10年间的增长率达20.9%;1900~1901年度更比1890~1891年度增加了26091900磅,使第3个10年间的增长率达到创纪录的205.5%。
最后10年的海军经费增加幅度如此之大,是与当时德国提出要建立自己强大的海军这一国际形势背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英国政府力图保持其海军对欧洲各主要国家海军的绝对优势,所以不惜耗费巨资与德国进行竞争。
论中国近代海军发展与周边国际形势1840年,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加给中华民族以深重的灾难。
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
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也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该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中国近代海军之创立大致过程如下:1865年,清政府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次年创办福建船政局,打算通过发展造船工业,创建近代海军。
1867年,前江苏布政使丁日昌首先提出建立“北洋、中洋、南洋”三支轮船水师,无事出洋梭巡,有事则一路为正兵,两路为奇兵,联合作战。
在此前后,东南沿海各省相继购买和制造了一批蒸汽舰船,分散巡防于南北洋各海口。
1874年,日本发动对台湾的侵略,船政大臣沈葆桢率福建所属军舰前往台湾布防,但因船少力单,未敢正式接战。
事后清政府针对愈益严重的海防危机,发动内外大臣进行海防大筹议,决定岁拨海防经费400万两,加速进行海军建设,并初步形成了重点保卫京津海口及长江门户的海口防御战略。
1875年(清光绪元年)确定由南洋大臣沈葆桢、北洋大臣李鸿章分南北洋两大海区组建新式舰队。
南洋海区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四省所属海域及长江下游,而南洋大臣只能控制江苏沿海和长江下游。
南洋海军于1879年5月由沈葆桢等奏设“海外兵轮船统领”,以后又称“南洋兵轮船总统”,由江南提督或长江水师提督兼任。
修建颐和园挪用“海防经费”史料解读————————————————————————————————作者:————————————————————————————————日期:修建颐和园挪用“海防经费”史料解读-历史论文修建颐和园挪用“海防经费”史料解读光绪十二年(1886),北洋“海防经费”①主要来源——海防专款改归海军衙门统筹收支。
之后,一方面,清政府借海军衙门大修颐和园;另一方面,北洋海军未能再购战舰以致实力逐渐被日本海军超越,终致甲午战败。
在这两种现象的反差对比中,人们自然联想到:北洋海军之所以未能及时扩充,与大量海防经费挪用于颐和园有很大关系。
由此,清政府挪用海防经费(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问题。
甲午战后,康有为、梁启超、池仲佑等对此有所论述。
②较早开展学术研究的有罗尔纲、吴相湘、包遵彭、萧一山等学者,他们主要依据《李文忠公全书》、《李文忠公尺牍》、《曾忠襄公遗集》、《清德宗实录》等资料,但相关信息比较零碎、有限,研究尚不充分。
③20世纪80年代以后,较多档案资料的刊布,加之海军史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邹兆琦等学者对清政府挪用“海防经费”数额作了深入研究,相关结论是,挪用数额在百万两至一千余万两之间。
④他们在史料解读中,将海军衙门经费混同于海防经费,忽略海防专款挪用数额的辨析,并有较多误读,其相关结论值得商榷。
在此,需先明晰几个概念:(一)海防经费。
狭义而言,特指作为财政名目出现的海防专款;广义而言,指实际用于海防建设的费用,既包括海防专款,也包括因海防专款不敷而从其他财源另拨的购船经费、海军要塞修建经费等。
(二)海防专款。
即近代财政史或海军史著作提到的“海防经费”,划拨于光绪元年,是南北洋海防建设的专用款项,光绪十一年底改归海军衙门统筹收支,并由此涉及海防经费挪用问题。
(三)海军衙门经费。
海军衙门因承担南北洋海防建设、东北练兵、铁路修建、三海及颐和园工程等而收用的款项。
“××杯”国防知识竞赛题库(国防法规部分125题)一、填空题(80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立法依据是《国防法》、《教育法》。
3.现役军人必须忠于祖国,履行职责,英勇战斗,不怕牺牲,捍卫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
5.国防教育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我国的全民国防教育日是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7.国务院领导全国的国防教育工作。
10.小学、初级中学应当将国防教育的内容纳入有关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11.高级中学、高等学校、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12.国家机关应当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对工作人员进行国防教育。
13.企业事业组织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职工教育计划,结合政治教育、业务培训、文化体育等活动,对职工进行国防教育。
20.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国防教育的财产,由依法成立的国防教育基金组织、其他公益性社会组织法规依法管理。
2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接受国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5.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6.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基层群众性自30.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1.小学和初级中学应当将国防教育的内容纳入有关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32.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33.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1875年度事件:海防与塞防之争这一年,同治皇帝死于花柳。
宫廷之内,忙于制造种种皇帝患天花而升天的迹象和证据;朝堂之上,帝国的重臣们则陷入了海防与塞防之争。
争论的背景是近代中国边疆与海防同时出现的巨大危机。
19世纪60-70年代,除哈密、巴里坤一角仍在清军手中,新疆大部分地区先后被阿古柏势力侵占;1871年,俄国打着替清廷讨伐阿古柏的旗号夺取伊犁,其后又欲以同样的手段进军乌鲁木齐。
署伊犁将军荣全窥见俄国的真实用意:“不止在要求重币,亦不仅窃据伊犁,将尽新疆之地皆为己有而后已”,呼吁清廷出兵新疆,收复乌鲁木齐等重地。
1874年8月,清廷命左宗棠率军出关,清军云集嘉峪关前,整装待发。
与此同时,在东南海疆,日本1874年以弱旅入侵台湾,而清廷竟无力以武力驱逐,最后不得不褒赞日军侵台为“保民义举”,以白银50万两换取日军撤离台湾了结。
“海防空虚”情状暴露无遗。
11月,恭亲王等上奏请求拨款购买铁甲船以加强海防。
朝廷命李鸿章、沈葆桢等沿江、沿海各省将军、督抚十五人详议此事,限期一个月拿出结论。
但清廷财政有限,难以同时兼顾东南万里海疆与西北万里饷运。
1875年,朝廷重臣们遂在国防孰轻孰重问题上产生了巨大分歧。
后世学者论及此节,多以李鸿章为海防论之代表,目之为卖国贼;又多以左宗棠为塞防论之代表,赞其为民族英雄。
塞防:李鸿章未曾宣扬过“放弃新疆”1985年出版的《左宗棠评传》里如此为1875年的海防、塞防之争定性:“海防与塞防之争,既不是一般的策略分歧,也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两个集团(湘系、淮系)争权夺利的派系之争,而是要不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要不要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之争,实质上是爱国与卖国的斗争。
”胡绳1981年出版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也做了相同的定性:“当时,李鸿章正在把国家财力大量用于经营他的北洋海军,所以他极力强调海防的重要,而视西北边防可有可无。
左宗棠处于在西北地区拥有重兵的地位,使他不能不重视新疆问题。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背后一、内容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的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使得名噪一时的亚洲第一舰队——北洋舰队,应运而生。
然而,其在战争中惊人的归于覆灭的速度,让人们痛心疾首。
这也激起了人们探求这只伟大舰队全军覆没的背后的深层原因的兴趣。
二、关键词北洋舰队、李鸿章、军费挪用、洋务运动、贪污、幕僚、谎报战况三、正文在隆隆的火炮声中中国迎来了19世纪,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大清帝国再也不能以“天朝大国”自傲,面对着水师的次次败绩、同胞的鲜血、国土的沦丧,朝野上下有识之再也坐不住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主张充斥中华大地,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
于是乎洋务运动开始了。
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巩固国防创办“自强新政”以“求强”,具体表现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国外新式武器。
北洋水师(又称北洋舰队)就此应运而生。
1888年12月17日,在旌旗飘扬的刘公岛上,清廷正式宣告北洋水师成立,中国人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是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上舰队。
然而,万众瞩目的、在李鸿章口中“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则有余”的亚洲第一舰队——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却以其震惊中外的速度归于覆灭。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也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空前的失败产生空前的震撼,整个社会人人痛心疾首。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之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
它又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反差巨大的结局?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到底原因何在?北洋舰队的覆灭,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政治的腐败将北洋海军推向了灭亡首先,政治的腐败导致的海军经费的挪用,是北洋海军覆灭的重要原因。
从1861年决定投巨资向英国购买一支新式舰队起,到北洋舰队成军的二十七年时间内,清廷为建设海军到底耗去多少银两,至今无法精确统计,但投入无疑是巨大的。
2014.01学教育62学术沙龙甲午战争与中国海防近代化王永锋(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教育体育局,甘肃庆阳745000)[摘要]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求和签约而告终,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甲午战争虽陆海兼有,但却以海战为主,陆战为辅。
苦心经营的海军,竟然在这次海战中全军覆没,这给中国近代海军的继续发展以致命的打击,使中国海防近代化的进程受到严重的影响。
[关键词]影响;海防近代化;甲午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败于日本的严峻后果,便是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
本文就甲午战争的失败与中国海防近代化的延误谈一点看法。
对中国海防近代化的延误北洋舰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中国海军在甲午一役中战败,致使延误了中国海军建设的进程,阻碍了海防近代化的发展。
海权思想是海军战略的理论基石,也是创办近代海军的认识前提。
1874年总理衙门创议,中国开始筹办近代海军。
1885年正式建立“海军衙门”,李鸿章成了中国近代海军舞台上的第一位主角,他创办海军着眼于对时局的估计,依据华夷体制旧观念,老眼光看待世界亦不合适宜的新思想去同洋人办外交。
并且要“稍变成法”突破愚顿陋习重新考虑御敌方略,他清楚地认识到列强是实力政策的崇奉者,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来保障自己的安全,于是制定了国家的总体战略。
即“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
[1]强调了海军的作用,力图从陆海两方面来考虑国家安全。
李鸿章强调在海口之外与入侵者作战,做到“船能出口,炮能及远,乃易设法迎击”。
[2]为了适应海军的发展,他重视海军行政的改革,其实质是如何正确看待海权的地位。
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一种认识上的飞跃。
他的出海迎击,建设外海水师,以及经设海部等主张,打破了传统的漠视海权的思想,这种海权思想在海军战略理论中是值得肯定的精华。
但他机械地执行以陆军为立国根基的战略,部分地抵消了自己的海权思想。
北洋水师成军后,他几乎完全放弃了对制海权的争取和控制。
福建船政大臣吴赞诚与台湾开发和防务的加强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徐心希350007[论文提要]在刘铭传之前,吴赞诚身居福建巡抚兼理台湾海防重要官职,致力于台湾的防务与开发。
光绪四年吴赞诚以光禄寺卿署福建巡抚仍兼理船政。
他注重海防,亲自过问添船置炮之事,李鸿章激赏之。
光绪八年,李鸿章命吴赞诚督办天津水师学堂。
吴赞诚在奉旨督办福建船政兼理台湾海防和任福建巡抚时,即1876年至1879年之间,曾两次渡海赴台,历尽艰辛,为保卫与与建设台湾呕心沥血。
光绪十五年台湾巡抚刘铭传称吴赞诚在台“勤事忘身”,曾专折奏请为吴赞诚在台湾建祠祭祀,并建议国史馆立传。
[关键词]吴赞诚福建船政台湾防务台湾岛的战略地位是在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后,才为清廷所认识。
光绪十一年九月五日(1885年10月12日),谕令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原福建巡抚事改由闽浙总督兼管。
此前的台湾海防由福建巡抚兼理。
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之前,吴赞诚为福建巡抚兼理台湾海防,对宝岛台湾的防务和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光绪十五年(1889),台湾巡抚刘铭传称赞吴赞诚在台“勤事忘身”,曾专折奏请为他在台湾建祠祭祀,并建议国史馆立传。
此后清廷旨准沈葆桢(在吴赞诚之前任福建巡抚,后任南洋大臣)在台湾建专祠,吴赞诚附祀。
吴赞诚(1823-1884),字存甫,一字秉之,号春帆。
安徽庐江城关人。
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贡。
他九岁丧母。
刻苦力学,经史之外,兼通算理诸学。
咸丰元年(1851)以拔贡朝考知县,分发广东,署永安县。
其后补德庆州、顺德、虎门同知。
与太平军攻战经年,事平,擢惠潮嘉道。
吴赞诚勤事恤民,案无积牍,吏有政声。
同治九年(1870)秋,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奏调吴赞诚至天津机器局,补天津道。
不久,升顺天府尹。
光绪二年(1876),吴赞诚奉旨督办福建船政兼理台湾海防。
光绪四年(1878),以光禄寺卿署福建巡抚仍兼理船政。
前后在福建船政大臣任上不足四年,但是业绩骄人。
防城港市口岸区海防委员会办公室2017年部门预算目录第一部份:口岸区海防办概况一、要紧职能二、部门预算机构设置情形第二部份:口岸区海防办2017年部门预算报表表一:部门收支预算总表表二:部门收入预算总表表三:部门支出预算总表表四:部门一样公共预算大体支出明细表(分经济科目分类)表五:部门财政拨款收支总表表六:部门财政拨款支出表(分经济科目分类)表七:部门一样公共预算支出表表八:部门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表表九:部门“三公”经费支出预算表第三部份:口岸区海防办2017年度部门预算情形说明一、2017年部门预算收支整体情形二、2017年部门预算支出项目安排情形说明三、2017年部门“三公”经费预算情形说明四、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第四部份:名词说明第一部份:口岸区海防办概况一、要紧职能(一)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边海防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国家边海防委员会和自治区边海防委员会、区委、区政府对海防工作的决定和指示,及时报告在执行边海防政策中的情形。
(二)负责边境治理和操纵,组织、和谐有关职能部门及驻军,一起处置海防地域发生的问题和重大事宜,防范和冲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割裂等活动,保护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和边境界域的稳固,采取有力方法,增强对边界和争议地域的操纵,确保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不受侵犯。
(三)编制我区海防基础设施建设打算,并负责组织实施和保护工作。
(四)负责海防地域法制教育,抓好海防地域群众的政策法规教育,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全区海防情形向自治区边海防委员会、区委、区政府和市边海防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二、部门预算机构设置情形口岸区海防办成立于2004年9月7日。
目前,口岸区海防办内设机构4个,包括:办公室、财务室、业务室、海防监控中心。
依照职责,口岸区海防办2017年预算涉及预算单位2个。
(一)防城港市口岸区海防委员会办公室(本级)(二)防城港市口岸区海防治理监控中心二级机构三、人员组成情形口岸区海防办现有人员4人,其中:在职在编人员 1人,借调人员 1人,临时工2人,其中正科1人。
海防经费原拨数额考陈先松(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21004)《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3期《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提供此系原稿,正式出版时或有若干修改,引用时请以后者为准内容提要:学术界通常认为海防经费原拨数额为400万两,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据筹拨海防经费的原折,粤海等关洋税项下并没有固定的解拨数额,“四百数十万两”只是在陕饷、淮饷等原有协款假设停拨基础上的估计数额,而在此之前仍需“循旧协拨”。
通过对粤海等关四成洋税数额及扣拨款情况的仔细梳理,海防经费的原拨数额实际上只有350多万两。
清廷对海防建设的忽视是晚清海军败于日军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海防经费数额四成洋税光绪元年(1875),受日本侵犯台湾的影响,清廷拨了一笔专项经费用于海防建设,称之为海防经费。
至于其数额,学术界几乎一致认定为每年400万两,姜鸣先生甚至在此基础上推算了此后数年应拨数额的演变情况1[①]。
光绪元年筹拨的海防经费数额果有400万两之多吗?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一对筹拨海防经费原折的分析诸多学者肯定海防经费为400万两,源于总理衙门等光绪元年六月初十日筹拨海防经费的折子。
该折在已出版的史料中,可见于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一)和张侠主编的《清末海军史料》。
本文选取《清末海军史料》版本的折子加以说明。
各省厘金项下筹拨海防经费的原文为:“拟请于江苏厘金项下每年酌提银四十万两、浙江厘金项下每年酌提银四十万两、江西厘金项下每年酌提银三十万两、福建厘金项下每年酌提银三十万两、湖北厘金项下每年酌提银三十万两、广东厘金项下每年酌提银三十万……各督抚务须饬令藩司等随收随解,于每年五月内批解一半,十月内扫数全完,俾资要用。
”2[②]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江苏等六省厘金项下加拨的海防经费属于摊派性质,各省可以拖欠短解,但每年200万两的额拨数额是清楚的。
各关关税项下筹拨海防经费的原文为:“臣等公同商酌,除津海、东海两关应提四成洋税及江海关四成洋税内扣留二成,系奏准拨充机器局经费毋庸筹议外,拟请将镇江、九江、江汉三关应提四成洋税,仍令全解部库,另款分储。
其余粤海、潮州、闽海、浙海、山海等五关并沪尾、打狗二口,应提四成洋税暨江海关四成内二成洋税,应令按结分解督办南北洋海防大臣李鸿章、沈葆桢兑收应用,不准迟延短欠,其各关现有应协陕军、黔军、淮军月饷暨拨还洋商借款等银,自应仍旧循拨。
”3[③]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粤海等关洋税项下应拨海防经费与各省厘金项略有不同,并未规定具体数额。
其中,江海关提取四成洋税的一半,同粤海等关的四成洋税,在“自应循旧协拨”的基础上,扣除原有的军饷、洋商借款等款项后,余剩数额才是每年应拨的海防经费数额。
此项数额并不确定,随洋税总数的增减及历年扣拨款项的多少而上下波动。
那么关税项下每年应拨200万两海防经费的说法又是如何而来的呢?该折对此有着如下的说明:“综而计之,粤海等关四成洋税如将来协饷借款全行停拨扣完后,每年约得银二百数十万两,加以酌拨各省厘金银二百万两,以之抵充海防经费。
……”4[④]很明显,总理衙门等在此采用了障眼法的伎俩,四百数十万两海防经费的数额是建立在关税项下原有协饷借款停拨的基础上,只是一个假设中的数额,并非朝廷每年应拨的海防经费数额。
二四成洋税及原折中的扣拨款四成洋税是海防经费的重要来源,其数额及扣拨款情况为前辈学者所忽视,是肯定海防经费原拨数额400万两的重要原因。
以往的学术著作,少有四成洋税的叙述,在此加以简略的交待。
四成洋税的出现源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对外赔款。
中美《赔偿美商民损失专约》条文规定:“今因前在天津,两国使臣将美国商民所控赔偿不得逾六十万两,由广东、福州、上海三港所征美国出入口货税、船钞,以五分之一扣明在案,为此约定施行之法,在美国使臣因与中国和好,愿减作五十万两,彼此订明,……现拟定:广东三十万两,上海十万两,福州十万两,以上款项于中国征美国出入口货税、船钞,以五分之一扣抵,言明作为清结历年至今中国赔偿美国各口商民之数。
”5[⑤]这是中国关税首次按成数扣抵外国所得赔款。
美国的这一做法为后来的英法两国所继承。
中英《北京条约》规定:“所载赔偿各项……其余银两应于通商各关所纳总数内分结,扣缴二成,以英月三个月为一结,即行清算。
自本年英十月初一日,即庚申年八月十七日至英十二月三十一日,即庚申年十一月二十日为第一结,如此陆续扣缴八百万总数完结。
”6[⑥]中法《北京条约》规定法国应得赔款收入“宜在中国各海关每年收税银若干,按五分之一扣归。
其交银之时,是三个月交一次,首次宜于咸丰十年八月十七日起而于十一月二十日止。
”7[⑦]这样,英法两国共获得中国关税收入的四成。
该项洋税扣款须由英法两国派员稽查洋税数目清单,受英法两国委派专员监守8[⑧],不受清政府支配,成了暂时独立于清政府税收体系而外的一笔大宗财源。
同治四(1865)年底,英法两国赔款即将扣清之际,总理衙门对该四成洋税的处置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认为原有的征税方法可以杜绝经手官员贪污中饱,且东南省份军务已清,“所有停付扣款各关从二十二结起于部拨京饷协饷之外,仍按结酌提四成,委员解交部库,另款存储,以备要需”,并要求地方“无论各该省有无别项要需,概不准藉词留用,一切事宜统由臣衙门及户部稽查复办……如各关有延宕不解或藉词留用者,即由臣衙门会同户部指名严参”。
9[⑨]在国家税收体系中,指明了四成洋税须单独存储,作为国家备急款项,地方政府无权自行挪用。
同治十二年正月,朝廷再发严厉谕旨,禁止各省挪借四成洋税,“如库存正项一时不敷周转,惟八旗兵饷及神机营经费暨随时紧要军需,准由该部奏明暂借四成洋税开放,仍俟正项充裕,照数拨还。
其余一切放款,概不准奏借此项,致启挪移之渐”10[⑩]。
以上的奏折谕旨,与其说是中央与地方争夺四成洋税的收入,不如说是争夺对四成洋税的支配权力。
地方督抚权力的扩大是晚清政局的一大变局。
在镇压内乱和兴办洋务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时常先行留用本省的各项税收,再报明中央立案,“盖事机紧迫,安危系之。
斯时欲待户部济饷,势所不能。
而疆臣竭蹶经营于艰难之中,则部臣亦不能以承平时文法掣之”11[11]。
督抚在财政税收中的伺机截留虽在镇压太平天国等内乱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毕竟不符合满清朝廷的长远利益。
由此,一再坚持户部、总理衙门对四成洋税的指拨权,反对地方私行挪用便成为上述奏折谕旨的核心意图所在。
在保证最后的支配权力存留于中央的前提下,清廷并不反对四成洋税有条件的用于地方军政洋务等事务,这与“另款存储,以备要需”的目的也相吻合。
另外,内务府等中央衙门也可以在谕旨的支持或者总理衙门户部的同意下,以紧急要需的名义分用四成洋税。
据户部统计,自同治八年四月起至十一年十二月止,中外各衙门共动用过四成洋税695万两12[12]。
这些动用的四成洋税有些是临时借拨,需要归还,有些则是在历史沿革中形成的固定指拨款项,相当复杂。
就与海防经费相关的海关而言,据总理衙门原折,粤海等关四成洋税便承担了以下诸多协款和借款。
1、陕军月饷。
同治七年,因官兵缺饷及前线勇营共需饷260余万两,所收地丁厘金捐输等总计不过90余万两,陕西巡抚乔松年奏请于各海关四成洋税项下拨款支发陕西用兵粮饷,经户部议复令于闽海粤海江汉等关四成洋税项下各按月拨银1万两13[13]。
此项月饷拨解的起始月份为该年三月份14[14]。
据此,闽海粤海两关每年须于四成洋税项下各扣除12万两,共24万两。
2、黔军淮军月饷。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后,除陕甘外,清军的另一个用兵重点为云贵地区,然少有实效。
其主要原因在于兵饷太少。
例如:湖南席宝田等军每月仅能筹发二十日口粮,四川唐炯等军岁需饷银百余万,“闻已欠至五十余万,将士借口饷缺,不克进取,若遽加裁并,又无力补发欠款”15[15]。
同治九年正月,新任督办大臣李鸿章为避免“师老无功之讥”的覆辙,积极为即将进军云贵地区的淮军加拨月饷。
其中,需由四成洋税承担的主要为江海、江汉两关。
江海关原拨淮军月饷5万两,自同治七年裁勇后减为2万两,李鸿章奏请该关于“额饷二万外按月加拨该关四成洋税二万两,六成洋税一万两,仍合原拨五万之数……衰月不足以旺月补之……”,江汉关亦需按月拨解四成洋税2万两,六成洋税3万两16[16]。
李的请求得到了谕旨的支持,此项新增月饷拨解的起始月份为同治九年二月份17[17]。
据此,江海关每年须于四成洋税项下扣除24万两。
在总理衙门的折子里,黔军月饷、淮军月饷分列,实际上是同一名目,指的便是上述因进军贵州等地区而加拨的淮军月饷。
所不同的是,江海关在其报销奏折中习惯称之为“征黔军饷”或“黔饷”18[18],而江汉关则称之为“淮饷”或“淮军月饷”19[19]而已。
3、拨还洋商借款。
此项借款因同治十三年日本侵犯台湾而起。
据钦差大臣沈葆桢估计,购买铁甲船、枪炮弹药及防台一切经费大约需银500万两,加上福建沿海洋面的设防,“计非先筹银六百万两,不敷目前周转”20[20]。
为应付此项急需,早在五月份,清廷便同意福建官员可以自行向洋商借款,“沈葆桢等……并拟购买铁甲船水雷及各项军火器械,均著照所议行,并准其将闽省存款移缓就急,酌量动用,如有不敷,即照所请,暂借洋款以应急需”21[21]。
此后借款事宜由福建当局经手,最终借银200万两。
具体规定为:按公历365日为1年,8厘起息,18个月之后,匀作10年,本利归清,其利银每6个月1期,付3期利银后,本银与利银仍按6个月分批如期交还,每批还本若干,即停若干之利,分两平色,出入一律22[22]。
根据上述规定,洋款本银按公历年月计算,须于10年内交清,每年20万两。
此项本银,经总理衙门奏准,由海关洋税项下分摊。
其中,粤海、闽海、九江三关四成洋税项下每结拨还银各6000两,江海、浙海、镇江三关四成洋税项下每结拨还银各5000两,江汉关四成洋税项下每结拨还银4000两,山海关四成洋税项下每结拨还银3000两,津海、东海两关六成洋税项下每结各拨银5000两23[23]。
据此,按三个月一结计算,粤海、闽海两关每年四成洋税须扣还洋商借款各2.4万两,江海、浙海两关各2万两,山海关为1.2万两,共10万两。
洋款利银,年息8厘,按6个月一期计算,前3期每期应支付银8万两24[24],此后按期减少。
该项利银由闽海关四成洋税承担,“至应归洋款利银,统于闽海关所收四成洋税项下,就近按期拨还,以免纷舛”25[25]。
其偿还情况参见下表。
表中第59结始于光绪元年二月二十五日,第97结止于光绪十年十一月十五日26[26]。
在此十年中,闽海关四成洋税平均每年须扣除四成洋税银约8.4万两。
三未见原折的扣拨款粤海等关四成洋税除上述协借款外,是否还有其它较为固定的扣款,总理衙门原折未予交代,文中以“等银”二字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