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2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研究典型的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材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为主线,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人类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实验法。
二氧化碳的一些化学性质(CO7+H2O== H2CO3——与水反应,Ca(OH)2+ CO7==CaCOs I +压0——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乂为解释生活上制取汽水和用石灰乳粉刷墙壁会变白变硬起到铺垫作用。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它对维持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危及全球,然而,二氧化碳却乂有广泛、重要的用途,它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作灭火剂,可制造化肥,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分析⑴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⑵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及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知识能力。
⑶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科学认知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意义。
3、教学重点:从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4、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教法实施设计与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代表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一课题,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以及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两种气体的基本性质,认识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气体有一定的认识。
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相似,易混淆,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进一步深化对这两种气体的认识。
同时,学生需要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以及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2.学会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式、名称的书写。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以及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式、名称的书写。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气体样品、烧杯、试管、澄清石灰水等。
2.课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环境影响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日常应用场景,如碳酸饮料、燃料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气体。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环境影响,让学生对这两种气体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进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溶解性、燃烧性等。
4.巩固(5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环境影响,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如温室效应,以及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环保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检验。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教学工具仪器:试管、烧杯、集气瓶、导管、塑料瓶、两瓶分别装有稀醋酸和水的喷雾瓶、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等药品:石灰石、盐酸、澄清的石灰水、一瓶雪碧、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展示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请两位学生互相配合,在3min内制好三瓶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适时地评价他们的操作。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制好的二氧化碳做一组实验,通过实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师:请一位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2.向一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入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3.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
师:从以上3个实验,我们发现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二、推进新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师:1.物理性质(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的大(同温同压下)。
(3)能溶于水。
师:二氧化碳也有三态变化,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液体,继续加压、降温,就可以变成固体。
现在我们一起观看固体二氧化碳。
师: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制二氧化碳固体。
请几位同学小心将固体收集到饮料瓶中,观察它的状态及变化。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关键字: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是本课内容重点。
教科书从制取二氧化碳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接着安排了一系列的简单且易操作的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
突出分析、对比等,在实验设计和实验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题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干冰的用途;检验一些场所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二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等。
本课题还注重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教科书中的“调查研究”要求学生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加强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充分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学设计二氧化碳是学生继氧气之后要学习的又一重要气体。
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CO2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认识。
由于学生在学习O2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CO2的基础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
然而,多年来的接受式学习,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
例如,当看到CO2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CO2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
本堂课准备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CO2的性质提出一些大胆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先由教师提出三个探究任务: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装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
分别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发现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次探究。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使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会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的心态;教学的核心是发现并解决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气体的性质和用途进行探究。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以及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气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对气体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认识这两种气体。
另外,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
2.掌握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
2.难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实验药品、仪器设备。
2.教学课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的图片和动画。
3.教学资料: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关文章和研究报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气体的来源和性质。
提问:“你们知道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
讲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通过实验展示它们的制法和用途。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关键字: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是本课内容重点。
教科书从制取二氧化碳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接着安排了一系列的简单且易操作的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
突出分析、对比等,在实验设计和实验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题注重紧格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干冰的用途;检验…些场所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二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等。
本课题还注重培养学生【此交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 NetJ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教科书中的“调查研究”要求学生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加强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充分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是学生继氧气之后要学习的又…重要气体。
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C02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认识。
山于学生在学习()2时己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C02的基础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
然而,多年来的接受式学习,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
例如,当看到C02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C02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
本堂课准备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C02的性质提出…些大胆的矜测;在此基础上先山教师提出三个探究任务: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装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02。
分别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发现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次探究。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使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会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的心态:教学的核心是发现并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的大致流程:
对事实与实物的性质猜想〜实验取证〜反思与讨论一对比实验分析一交流评价一拓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C02与石灰水的反应。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3)通过设计对比实验,排除对实验结论的干扰因素,取得客观证据的科学探究方法。
这是学习的难点。
4.教学准备
(1)教师的准备: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500 mL、350 ml) 2瓶或以上、阶梯蜡烛、火柴、烧杯、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的用品准备: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气管(直角学的、直的)、橡胶导管、药匙、酒精灯、小木条、火柴、集气瓶(2个)、玻璃片(2片)、小烧杯、镶子、浸过石蕊试液的小花(每小组4 朵)、稀船酸、醋酸等。
(3)制作 Powerpoint 课件。
二、教学反思
(-)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和了解过二饭化碳的一些性质,因此教师在引入时,完全可以让
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ITKJ. Net]的.整理归纳能力。
2.教材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然后讲二氧化碳的性质,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
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在讲解《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就直接告诉学生。
而在课题3 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为了使这一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师配合课本120页的习题4,设计了一个学生
探究活动一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的性质进行实验设计。
3.对本课题的两个探究学习活动设计各有侧重。
探究活动⑴“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二氧化碳
可溶于水”,把重点放在了实验的设计方面,目的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对有关问题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回到家里继续进行实验求证;探究活动⑵“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则侧重于实验的实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