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人情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1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练习及答案1.填空。
《虽有嘉肴》选自《__________》,《礼记》又名《______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________论著的汇编。
《学记》是《________》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________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教然后知困.()(4)选贤与.能()(5)矜.、寡、孤、独()(6)女有归.()(7)谋闭而不兴.()3.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人不知而.不愠A.是故谋闭而.不兴B.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故外户而.不闭4.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其旨.也B.虽有嘉肴..C.教然后知困.D.讲信修.睦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货恶其弃于地也。
7.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盗窃乱贼而不作.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外户而不闭 C.⎩⎪⎨⎪⎧是.谓大同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不足为外人道.也大道.之行也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大道.之行也B.不足为外人道.也 C.策之不以其道. D.说不清,道.不明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的“亲”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尉果笞.广 B.恢弘.志士之气 C.稍稍宾客..其父 D.无案牍..之劳形 10.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中国社会人情,原则
中国社会人情主要包括亲情、友情、师生情、乡亲情、邻里情等。
这些人情关系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中国社会,亲情是最重要的人情关系之一。
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是相互关心、支持和照顾的基础。
尊敬父母、孝顺长辈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
友情在中国社会也非常重要。
朋友之间互相扶持、帮助和信任是中国人重视的价值观。
朋友之间通常会互相交流、分享喜悦和困难,成为生活中的重要支持。
师生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生者,敬重师长、尊敬老师也。
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紧密,师长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对师长的尊敬和感激也是中国社会人情的一部分。
乡亲情指的是同乡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人们通常与同村的人有着特殊的情感纽带,彼此之间互相帮助、关心和支持。
邻里情是指邻居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中国社区中,邻居之间通常会互相照顾、帮助和关心,形成了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这也是中国社会人情的一部分。
在处理这些人情关系时,中国社会还有一些重要的原则。
其中包括尊重、谦虚、互助、忍让等。
中国人注重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益,谦虚谨慎地待人处事。
互助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人们习惯于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忍让是中国社会人情中的重要原则,体现了人们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谅。
中国社会人情在亲情、友情、师生情、乡亲情、邻里情等方面有着丰富的表现,而尊重、谦虚、互助、忍让等原则则是处理这些人情关系时的重要准则。
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翻译及知识点精练卷课文翻译虽有嘉肴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④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⑤《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大道之行也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⑤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⑥是谓大同。
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知识点练习《虽有嘉肴》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亲身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2.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引用论证。
人情和面子的基本含义
人情和面子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反映了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
人情通常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恩惠和义务。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帮助和支持,是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文化中,人情被视为一种社会资本,可以在困难时获得帮助和支持。
人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交换,即通过给予他人帮助或恩惠,期待在将来得到回报或回报他人。
这种交换关系建立在信任和互惠的基础上,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面子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它涉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名誉、尊严和声望。
面子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认可和尊重的象征,对于个人的社会形象和地位非常重要。
在中国文化中,面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通常会努力保护自己的面子,避免失去尊严或受到侮辱。
面子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规范,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和言语,使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和地位。
人情和面子在中国文化中相互关联,它们共同构成了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重要框架。
人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助义务,而面子则涉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尊严。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考虑人情和面子的因素,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形象。
同时,人情和面子也可能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如人情债和虚荣心理。
总之,人情和面子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了解人情和面子的含义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75百家论坛勿让科技之路脱离人情冷暖运佳欣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一中学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与科技相关的话题已逐步取代了三姑六婆的“八卦”,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然而我们不要忘记,当人类在科技之路上渐行渐远时,这样的“人情”会否逐渐淡化?何谓“人情”?顾名思义,“人情”也即“人类的情感”。
这是一种属于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喜怒哀乐,衣食住行,包括所有对人类性格和需求的理解和包容。
然而在现代,原是为了服务人情,现在却成了吞噬人情的利维坦,将人性的温度变成钢铁般的冰冷,将人们对优质生活的向往变为对效率和规范束缚般的崇拜。
人情,也如同沙漏中的细砂,在时光流转间一点一滴地消逝。
从人类在工业革命中结识了机器和效率这两个名词开始,这一问题便不断被人争论。
经历了19世纪科技似乎迎来全面的胜利之后,“人情”终于找回了自己在文明中的位置。
那么,科技为什么会退潮?究其原因,是它开始让人变得不再像人。
除此之外,科技还应当尊重“人情”。
何谓尊重人情?《论语》上已有记载。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儒家思想中,倡导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便是“仁”。
所谓“仁”,便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善良,是其天性中的那一抹“人情味”。
因此,中国人的骨子里,饱含着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思考与尊重。
科技产品,也应该以尊重人情为基础,将人放在第一位。
某公司推出的女性保护软件,从用户位置,到信号强度,再到联系监护人,时刻关怀用户,保障用户安全;再有如今的“智慧小区”,人脸识别,智能监控,让用户享受到便利、安全和优质服务的三位一体。
将人放在第一位,可谓用心良苦,更能广受好评。
科技不但要尊重人情,更要与人情相结合。
“以人为本”“问人问马”固然令人称道,然而“人即科技”“科技即人”则更让人心驰神往。
此时的科技,可能已经不仅是单独的手段,而将变成一种伦理、一种精神融入到人类的骨血之中。
科技代表的是进步和理性,而人情则代表着感性和关怀。
我的人情观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人情观。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千姿百态。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处理人情味,如何对待人际关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我的人情观不仅来源于自己的感悟和实践,更是受到了古今中外许多道德伦理和人文关怀的影响。
今天就在这里,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人情观。
首先,我认为人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是一种人伦道义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所谓的人情往往包含了太多的功利和私利,这使得人情行为变得暧昧不清,甚至偏离了人情的初衷。
我认为,人情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现和社会行为展现,不应该被功利和私利所混淆。
在处理人情时,我们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用坦诚和善意对待别人,尊重和关爱他人。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情的价值和力量。
其次,我认为人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情感始终是最重要的纽带。
正因为有了情感的交流,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对方,产生共鸣,建立起互信和互助的关系。
我认为,要处理好人情,就要注重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学会理解和包容别人,学会倾听和尊重别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人情关系,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创造出更多的温暖和理解。
再次,我认为人情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更要关心他人的情感和处境。
这就需要我们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愿意为他人付出和奉献。
我认为,要处理好人情,就要具备一颗宽容和谦卑的心,愿意为他人着想,愿意为他人分担。
只有当我们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真正对他人产生影响,才能在人情的交往中获取更多的收获。
最后,我认为人情是一种社会身份和价值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所受的教育和培养往往决定了我们的社会身份和价值观。
换言之,我们所谓的人情往往受到了社会地位和身份地位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懂得尊重他人的社会身份和价值观,要以包容和谦卑的态度对待人情。
论人情课题:中国文化心理学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学号:组号:姓名:词语词意探源(1)指人的情感。
《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2)指人的欲望、意愿。
晁错《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3)指人心;世情。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辩察于辞,清洁于货,习人情,夷吾不如弦商。
”欧阳建《临终诗》:“真伪因事显,人情难豫观。
”(4)指情面;情谊。
如:送人情。
词语释义基本解释①人之通常的心情事理:不近人情|人情世故。
②交情;情面:做个空头人情|不讲人情|此事须要托人情才办得。
③人际往来应酬的礼节习俗:亲戚朋友多少人情客礼,哪里都要顾到|这些事并非是只为糟蹋钱,而是有些必须尽到的人情。
④礼物:你许了我人情又不还。
分类1、人情有轻重之分,重的人情“亏欠感”愈强,轻的人情亏欠感相对较弱。
一般重的人情是涉及到人生大事,比如接生——传统上对“接生婆”的人情亏欠是很重的,不仅是接生婆挽救了两个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它使主家的香火得以延续,所以要两辈人去还这个人情。
2、“日常性人情”与“仪式性人情”在人情的功能、范围和深度上都有差别。
日常性人情指的是人们在村落生活、生产和交往中人情亏欠与偿付,仪式性人情则是指红白喜事之类的大型仪式与活动中的人情往来。
仪式性人情能搅动更大的范围,有时甚至将整个村落都调动起来,它较日常性人情要广、深刻,但频度不太大,带有很强的间歇性规则人情是在无限的“亏欠”与“偿还”中加深和延续的,而当人情成为一种市场负债、累赘之后,人们就不得不考虑它的机会成本,考虑在其中的利害得失。
也就是说,人们越来越害怕亏欠他人什么,反过来也就考虑到偿还人家的过程中要付出比市场解决更多的东西。
人家帮一个工,欠人家一个人情,什么时候得还一个工,这是人情规则。
起源人情是从父母、子女开始的。
为了生存、延续种类,一男一女结合在一起,也就出现了人与人之情——人情,有了儿女后,组成了家庭,人多了,人情范围扩大,随之继续发展扩大至家族、部落、群体、社会、国家。
第六单元培优卷[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基础清(16分)1. 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4 分)(1)鹏之徙.( )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故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
(4)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 )牛牵向北。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 分)(1)怒.而飞( )(2)请循.其本( )(3)教然后知困.( )(4)讲信修.睦( )(5)是故谋闭而不兴.( )(6)一食或.尽粟一石(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8)执策而临.之( )3. 下列各项的两个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1 分)A. 北冥有鱼 盗窃乱贼而不作B. 选贤与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 才美不外见 《兑命》曰“学学半”D. 系向牛头充炭直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 分)A. 男有分,女有归.B. 大道..之行也C. 盗窃乱贼.而不作 D. 食不饱5. 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 分)A. 其名为.鲲 武陵人捕鱼为.业B. 才美不外见. 见.渔人C. 安.知鱼之乐 安.求其能千里也D.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6.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1 分)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写该书时,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
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写成的。
B. “说”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谈谈千里马”。
C.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诗人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
D.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礼记·礼运》为今本《礼记》的第九篇。
全文借夫子对旁边的子游“喟然而叹”,而论道了礼的起源、运行与作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礼记·礼运》原文: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
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
”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
孟子告子上赏析《孟子·告子上》赏析如下:孟子在这一篇中用了大量篇幅讨论“性善”的问题。
人性的善恶,在中国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课题。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礼记·礼运》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
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对人性的理解还是比较客观的。
但也有一些人,要对人性的善恶分出个究竟来,比如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有善有恶,公孙子认为人性无善无恶。
作为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至今也没有人能给出个定论。
但正因为如此,却使得对于人性的探讨和论争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丰富多彩的一章。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
但若是将性善作为一种学说,并期望通过性善达到仁义教化的可能,孟子就必须解释人性何以为善,并说明在人性本善的前提下为何还会有恶行产生,于是他提出了“四端说”来作为论证。
他认为有四种心理是人所共有的,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理分别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出发点,所以称为“四端”。
而“四端”虽是人所共有的,但又如何说明它们也是人们生而固有的呢?孟子举了“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来说明人都有“恻隐之心”——“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公孙丑上》),孟子认为面对“孺子将入于井”,人自然会产生恐惧怜悯之心,且并非出于任何功利,只是因为人皆有同情之心,假若人没有同情之心,就不能算是人了。
孟子的这种先天本善的人性说,给人人可以向善提供了可能性。
这种人皆尧舜的可能性,为孟子所主张的道德教化和修养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就这点来说,孟子可谓用心良苦。
何谓人情
原文: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何谓人义(1)?父慈,子孝,兄良,弟弟(2),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讲信修睦,谓之人利。
争夺相杀,谓之人患。
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
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注释]
(1)义:合乎道的德行、理论,正义,适宜的,义务。
(2)弟:第二个弟通于悌,弟弟对兄长的一种敬爱的良好情感。
[译文]
什么是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样即是人情,不用学就能做到。
什么是人义?父慈爱,子孝敬,兄良善,弟悌敬,夫正义,妇听从,长者恩惠,幼者顺服,君主仁义,臣下忠贞,这十样,称为人义。
讲究诚信修立和睦,称做人为的利益;争夺互相残杀,称做人为的祸患。
所以,圣人用以治理人的七情,修立十种人义,讲求诚信,修立和睦,崇尚谦辞逊让,去除争夺相杀,舍弃礼而用什么来治理呢?渴饮饥食,男欢女爱,人的最大欲望存在于这里。
死去灭亡,贫困苦难,人的最大厌恶存在于这里。
所以说,欲望与厌恶的事物,是人心的最大开端。
人人隐藏起自己的心思,不可能测度出来,美好的救丑恶的都在心里而不表现在面色上,想用一种方法来穷尽它,舍弃礼用什么来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