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克捐赠中国当代顶级藏品
- 格式:pdf
- 大小:962.07 KB
- 文档页数:1
人物PEOPLE文:王歌姚谦:寻找心灵深处的需求误撞收藏门:选择20世纪油画“那是1996年的时候,本来和朋友约好在一个书店见面,结果他迟到了。
为打发我,说那里有一个拍卖公司(苏富比)正好在做拍卖预展。
他知道我喜欢看艺术品,就推荐我去看。
那个时候我完全没有艺术品收藏的概念,不知道艺术品居然是可以买回家的。
预展看完的第二天,我就拍回了我的第一件藏品——一件台湾艺术家的作品。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发:原来艺术品是可以带回家的!不是概念上的那种只能在美术馆才能欣赏或者去艺术家的家里欣赏。
当然我也清楚,很多画廊也有艺术品买卖,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画廊只做当代艺术家,帮他们推广,你愿意支持那些青年艺术家你就去买画。
后我就常去画廊了解,也更多地接触拍卖是怎么回事。
那次拍卖之后,我就会经常去画廊,了解艺术买卖以及拍卖是怎么回事。
”姚谦收藏起步的时候,恰逢一个很好的年代——大陆刚向台湾开放。
他是第二代台湾人,祖籍在浙江。
小时的美术教育仍然受到中国美术史的影响,而且他很愿意了解,觉得与自己是有关系的。
在大陆他看到了20世纪的油画,觉得非常有意思。
那个时候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都对油画缺少研究。
“以前对西画的理解都停留在印象派上,可是后来发觉,也许因为殖民、也许因为战争、也许因为其他原因,中国开始把西方的媒材带回自己的国家,所以我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收藏。
到了大陆,才发现原来徐悲鸿还有油画,以前只知道他画马。
那个时候大家都不重视油画,只喜欢水墨,所以油画的价格是水墨的千分之一。
另外一个契机就是,当时台湾的艺术品气氛刚刚兴起,很像前几年的大陆,所以在台湾可以通过画廊买到20世纪初老艺术家的重要作品,但那个时候价格已经不菲。
”于是姚谦选择20世纪中国以及亚洲西画作为自己的收藏定位。
姚谦早期的收藏一直追寻第一代寻求中西结合音乐人姚谦Yao Qian: Collection Journey ofthe Noted Taiwan Lyricist姚谦,台湾著名的写词人、制作人、音乐经理人,现今华语乐坛举足轻重的大师级词人。
欧美艺术资本全面掠夺中国的五大战略引子:欧美艺术资本在中国布局内应网络传闻:上海的“蛇”美术馆这么折腾是欧洲奢侈品财团跟他签有协议,一些折腾的费用由欧洲奢侈品财团赞助,而且欧洲奢侈品财团把其在国内关系圈里的政府要员、社会名人和演艺明星都拉到“蛇”美术馆造声势。
这根本就是一个大的文化阴谋。
跟着帮腔的那些艺术收藏界名人,明明都知道这些协议,且没有拿到“蛇”美术馆那样的实际好处,还跟着闹腾的这么厉害,生生让人觉得像起哄的文化汉奸,出卖国家利益。
“蛇”美术馆老板最困难的时候,把滞留香港的文物艺术品抵押给外资银行,融资8亿,欧美艺术资本一定要拯救其在国内的“合伙人”。
还有传闻:上海某高层领导向中纪委上海巡视组举报“蛇”美术馆地块涉嫌利益输送。
1,欧美艺术资本的对华战略阴谋欧美艺术资本针对中国发起的文化战略一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个是炒高中国文物并天价卖回中国,掠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创造的巨量财富。
第二个是炒高有排华倾向的中国艺术家作品,然后天价卖回中国。
第三个是向中国倾销过时和失去艺术价值的天价艺术品。
第四个是操控艺术品定价权来左右中国的文化艺术价值观。
第五个是令中国有效资本沉迷于艺术泡沫赌博而忽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2,日本被欧美艺术资本绞杀的前车之鉴谨记日本经济泡沫时期日本企业疯狂购买欧美过时的天价艺术品的教训。
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时期,东京的地价可以买下整个美国,日本企业不断在拍卖场大量天价购买欧美过时100年的现代艺术早期的印象派作品。
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之后,这批日本企业制造出来的欧美天价艺术品低价抛售,其中卖不掉的,现仍保存于日本各银行的当年价值50亿美元,而现在最乐观的估计只值14亿美金,当年制造天价的一些日本企业已经破产。
日本当年的教训是艺术认知陈旧而过时,上个世纪80、90年代,当代艺术已经兴起,如果日本当年买入的是上世纪80、90年代兴起当代艺术,则现在已经升值数百倍。
中国顶级收藏家在收藏什么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4年第14期随着中国资本进一步进入国际艺术市场,2013年是中国藏家发光发热的一年。
老牌艺术杂志《艺术新闻》公布的Top200顶级收藏家名单中,出现了更多中国内地藏家的名字。
其中5组中国藏家中的3位分别是:北京最大的汽车经销商之一、北京达世行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滨、现代传播集团董事长邵忠、北京五洲风情文化娱乐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之夜”KTV主人乔志斌。
当然,上海藏家刘益谦、王薇夫妇以及美籍华裔藏家张明这两组上年常客也榜上有名,还包括再次入选的中国香港地区地产大亨刘銮雄、台湾地区IT龙头企业之一的力晶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崇仁,以及印尼华人收藏家余德耀。
刘益谦:风口浪尖的收藏大鳄作为跨年文化焦点之一《功甫帖》之争的核心人物,2012年首次进入榜单的中国收藏家刘益谦再度入选。
自2009年以6171万元买下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开始,“刘益谦”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一个品牌,堪比基金领域的王亚伟,而他也非常善于资金运作。
2009年,刘益谦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投入了13亿元,2010年更是达到20亿元,2013年上半年,有业内人士透露,他花了近5亿元进行购买。
而在这年的秋拍中,他也花了同样的数目进行收藏。
有业内人士表示,刘益谦已经“逐渐转型为成熟的收藏家”。
“无论他过去是藏家或炒家,是投资或是投机,他已经在市场中反复论证了,艺术品是可以变现、流通的,或者说俗一点,是可以赚钱的。
”刘益谦对古画情有独钟。
他曾“毫不谦虚”地表示,除了故宫、上海博物馆和辽宁博物馆,他藏的古代书画是其他博物馆没法比的。
他2013年最得意之收藏莫过于是在9月19日于纽约苏富比举办的“中国传统书画精品”拍卖会上,以822.9万美元(约合5036万元人民币)购得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书法《功甫帖》。
正当大家都在期待这件书法回到上海龙美术馆进行展览时,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三位研究员在媒体上称,通过考证,上海买家刘益谦从纽约拍回的《功甫帖》是伪本,钩摹自清朝鲍漱芳辑刻的《安素轩石刻》,其制作时间亦可定为道光四年(1824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之间。
“新中国捐献文物第一人”贺孔才西海西沿曾经是什刹海地区文化名人相对集中居住的区域,有号称葡萄周的画家周怀民先生,有致力于汉语拼音字母研究,创造“官话合声字母”的王小航先生,以及被誉为“新中国捐献文物第一人”的贺孔才先生。
贺孔才先生(1903——1953)名培新,字孔才,号天游,笔名贺永,河北武强人。
是近代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鉴定家及收藏大家。
历任北平市政府秘书、北平市古物评鉴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国学系副教授、河北省通志馆编纂、国史馆编纂、北京市文物局办公室主任等职。
贺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幼年时跟随光绪年进士,曾在刑部任主事一职的祖父贺松坡先生学习古代文献典籍。
1926年到北平之后,拜当时名震一时的吴北江为师攻读中国古代文字;书法从师于秦树声先生;又跟齐白石先生学习篆刻艺术。
在这些名师的指点下,加上贺先生极高的艺术天赋,很快成为北平城里很负盛名的才子。
贺先生除了治学习字、镌刻印章,还是一个收藏大家。
先生收藏各类古籍近万卷,还藏有书画、文玩、古扇、邮票……在北平城的藏友界颇负盛名。
北平城沦陷之后,贺先生利用自己在社会上的声望,为抗战出力,为北平地下工作者提供隐蔽场所,还向平西革命根据地提供经济资助。
当他得知中共地下党领导人齐燕铭在北平被捕后,想尽办法,帮助解救出狱。
侵华日军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后,汉奸殷汝耕曾多次登门邀请贺先生出山,为伪政府做事,遭到先生的断然拒绝。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贺先生在书案上奋笔疾书,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愫。
抗战结束后,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在重庆举行谈判,齐燕铭随周恩来参加谈判。
贺先生在报纸上看到这条消息,立即给齐燕铭写信,表达自己爱国的心情。
在齐燕铭的帮助下,贺先生找到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徐冰。
谈话结束后徐冰向贺先生赠送了《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大众哲学》等进步书籍。
正是这些进步书籍为贺先生日后从爱国的旧知识分子转变为新中国文化工作者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1945 年前后,先生搬到西海西沿4号院。
藏家故事 COLLECTION STORY金酉鸣与时俱进,为新一代中国当代影像而藏文:亚璘 图:受访者提供摄影技术从诞生至今不超过200年。
而在100多年前的清朝,人们还认为它只是“奇淫技巧”,至民国时期,才初有“美术之一端”的共识。
从千禧年后到现在又过了20多年,国人逐渐树立起影像收藏的理念。
细细梳理便知,影像收藏在中国的历史还很短,且多侧重于清朝、民国时期的老照片收藏,收藏当代影像的少之又少。
相对于博物馆、美术馆和各大艺术机构,个人藏家一直是这个市场最活跃的主体。
在这个小范围内的群体中,金酉鸣是较为特别的存在,小红书运营得风生水起,致力于打卡每一个新展,为更好地与艺术家打成一片,还把家搬到了宋庄。
而他介入当代影像收藏的机缘还要从他的曾外祖父骆伯年说起。
藏家金酉鸣与其曾外祖父骆伯年的作品工薪族意外踏入艺术圈收藏,多多少少带点传奇色彩。
要谈现在,必须回顾过去。
骆伯年(1911—2002)是民国时期一位重要的摄影家,他的作品在2021年被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简称为“MoMA”)所收藏,如今也是三影堂+3画廊合作代理的艺术家之一。
影史地位可见一斑。
不过,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银行职员,凭着兴趣爱好,在业余时间进行摄影创作。
机缘巧合之下,这些摄影原作得以重见天日,让人们挖掘出一位曾经在民国时期被埋没的摄影大家。
这位传奇人物正是金酉鸣的曾外祖父。
金酉鸣小的时候,常被妈妈带去曾外祖父家过周末。
两人十分亲近,从曾外祖父的口中,金酉鸣知道了不少他以往的摄影趣闻,如当年他在家乡杭州办摄影展时,有幸得到了郁达夫的题词。
那3幅有郁达夫题词的照片,一直悬挂于家中,骆伯年珍之爱之,而金酉鸣自然是从小就对摄影这个艺术门类和各类摄影器材耳濡目染了。
或许是命运的牵引,金酉鸣的部分人生道路和曾外祖父有所重叠。
做着相近的工作,同样从杭州来到了千里迢迢之外的北京。
有所不同的是,骆伯年在北京囿于种种因素,摄影创作日益减少,也因为在2002年的溘然长逝,与数码摄影失之交臂。
人物PEOPLE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Suhanya Raffel)香港M+ 博物馆的幕墙成为香港的文化地标 摄影:Kevin Mak 图片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香港M+二楼中庭 摄影:Kevin Mak 图片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视觉文化博物馆,M+贴合了当代视觉文化的脉搏,将这股活力融入展览当中。
“在亚洲,没有任何机构将20世纪及21世纪的视觉艺术、设计与建筑和流动影像一起收藏并展示,这使M+成为一座别树一帜的新型博物馆,从亚洲的角度叙述这地区的故事。
M+所希望做到的,不仅是搜罗能反映其时代和地域特色的藏品,一如纽约MoMA和巴黎蓬旅游限制或本地的社交距离措施,仍可安坐家中,享受M+带给他们的独特体验。
例如,我们在‘M+杂志’在线平台提供虚拟导赏团。
除了收藏和展示多元化的藏品外,M+还致力教育公众了解视觉文化,以及文化艺术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发展。
M+还推出了一系列在线研讨会及讲座,邀请策展人、艺术家和业内人士分享对各展览或作品的看法,促进艺术品背后故事的交流。
”此外,M+幕墙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公共展览空间。
2022年1月下旬,M+幕墙上展示了全新数码作品《摸鱼行大运》(Touch for Luck),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交流和互动。
该游戏既富有趣味亦具意义,鼓励游戏玩家在玩乐时探讨社交媒体的吸引力,以及一直保持“在线”的生理和心理代价。
“M+作为视觉文化博物馆的先驱,着意长远加强新科技运用。
数码节目是M+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科种新型的艺术展示,推动科技发展和跨越地域界限的社区参与。
NFT还有机会为参观者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
”华安雅分享道。
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同频共振M+于去年正式开幕,故宫文化博物馆紧随其后,也将于今年开幕,这让西九文化区成为世界级综合文化艺术区和推动大湾区及其他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华安雅女士表示:“我们很高兴在大湾区,包括深圳,积极推动新兴艺术市场的发展。
吴培:让中国文物回归祖国
王晓云
【期刊名称】《华人时刊》
【年(卷),期】2024()1
【摘要】吴培,祖籍江苏如皋,1993年赴比利时留学,先后在中国餐馆打过工,当过餐馆老板,1994年开始从事中国明清外销瓷收藏工作。
在海外经过近20年的收藏,共征集收藏4000余件明清外销瓷。
现为比荷卢江苏商会常务副会长、欧洲中国传统文化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王晓云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踏浪归来献赤诚——访指挥万吨巨轮回归祖国大陆的宁培增老船长
2.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怎样才能回归祖国?——论流失文物回归的方法和途径与国际法理
3.拿什么来拯救文物市场的“乱局”——访2011年中国收藏年度十大人物吴树
4.两河文明交融和冲突的交岔点与吴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吴恩培<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的学术特色浅析
5.中国“文物医生”在吴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抛售”艺术藏品,中国尤伦斯时代落幕?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7年第11期@文—关月作为最知名的中国艺术品海外收藏家,盖伊,尤伦斯男爵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最有力的支持者。
但在2009年后,尤伦斯开始大批出售中国当代艺术藏品的行为,引发国内艺术圈对其“抛售”、“唱衰”、“逃离”的争议,去年尤伦斯又宣布将设立在北京的非营利机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整体转让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系画上了一个句号。
在今年9月保利香港5周年秋季拍卖中,尤伦斯男爵再次联手保利拍卖,推出“尤伦斯男爵藏重要中国金器专场”,对于尤伦斯男爵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作为,目前业内争议还比较大。
曾经的艺术伯乐尤伦斯对中国艺术品的收藏涉猎十分广泛,瓷器、书画、金银器、古玩等门类众多,尤其是收藏中国当代艺术长达20多年,一度建构了全世界最庞大、最完整的中国当代艺术私人收藏脉络。
1987年,尤伦斯首次来到北京,开始了他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历程。
一到周末,他就和那些非常有创造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在一起,让他惊讶的是即使是很着名的画家仍然屈居在小小的画室中工作,要和别人共用走廊尽头的公共浴室,但是那些充满创作活力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只有25瓦特的灯泡下产生的。
1991年,尤伦斯在香港认识了知名新潮艺术推手、画廊主张颂仁,在一个大车库里看到了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当场就买了几张刘炜与方力钧的作品,自此之后便开始大批地购藏中国前卫艺术作品。
那时,包括张晓刚、曾梵志、方力钧、王广义等中国当代艺术家还是艺术市场上籍籍无名的小辈,不过尤伦斯还是把他们的作品大规模收藏起来。
如今,他们已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而且其作品都曾拍出过千万天价,可见尤伦斯精淮的眼光和敏锐的艺术嗅觉,当然他最初花费的收贬成本也非常低。
尤伦斯在2000年决定退出家族生意的管理,把更多精力用在收藏事业。
他逐渐意识到北京正在成为国际性的艺术中心,他希望在北京能够有一家艺术机构,致力于挖掘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价值潜力,助推他们的作品走向国际艺术舞台。
责编何建为图编谢家燕美编王璇责校
庄文湄
文化新闻
ulture 2012年6月14日星期四
C08艺术
C
中国当代艺术最大藏家向香港西九文化区赠逾1400件藏品,保守估价13亿港元
希克捐赠中国当代顶级藏品
新京报讯(记者李健亚)中国当代艺术最大藏家乌利·希克为其所藏选好了新的归宿。
前日,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宣布,获赠乌利·希克所藏的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品,并将纳为于2017年落成的视觉艺术博物馆M+的永久藏品。
该批珍藏保守估计价值约13亿港元。
中国艺术评论家认为此次捐赠有助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研究、梳理和陈列。
捐出所藏中国当
代艺术主体
自2009年以来,中国艺术品收藏大鳄尤伦斯开始出售所藏中国艺术品,引发艺坛对私人藏家手中所藏中国当代艺术品走向的关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最大藏家乌利·希克的抉择。
而前日,此前坊间一直流传的希克会捐赠所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传闻终于尘埃落定。
据介绍,此次希克藏
品捐献有不少作品出自当
代艺术明星,包括方力钧、谷文达、黄永砯、刘炜、王广义、徐冰、岳敏君、曾梵志、张晓刚等。
而国际著名拍卖行苏富比保守估计这批藏品价值约13亿港元。
根据“部分捐赠、部分收购”的协议,M+再向希克购入47件藏品,共值2200万瑞士法郎(约1.77亿港元)。
被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委任为M+资深策展人的皮力告诉新京报记者,希克共藏有2000多件中国当代艺术品,此次捐赠了1400多件,不光有大家熟悉的当代艺术F4,也包括早期的现代主义艺术、上世纪80年代星星画会、无名画会的作品等,“希克的藏品系统完整,媒介也很多,应该说主体部分都在此次捐赠中了,没有被拆散,而且终于留在了中国。
”
完成让艺术品回
到中国的心愿
M+是一所位于西九
文化区内的视觉文化博物馆,专注于20及21世纪视觉文化,将于2017年落成。
届时,希克的该批藏品将会在馆内展出。
对于此次捐赠,希克指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他已经发现不论在中国或海外,也不论是以个人或机构名义,都没有人系统化地收藏中国当代艺术。
因此,他下决心建立一个在中国及海外都缺失了的“档案”记录中国当代艺术,“在M+的协助下,这些艺术品绕了一圈最终回到中国土地,这是我一直的心愿。
”
对此,皮力告诉记者,目前大陆也在兴建很多美术馆,但客观地讲,即使再多的钱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有希克所捐这批藏品的规模。
而有了这批藏品后,M+就能做成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陈列,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没有的。
同时,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研究、梳理也有了可能。
■艺术家回应
作品有了好归宿
乌利·希克(Uli
Sigg )是前瑞士驻中国大使,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最大藏家”,藏品被公认为由1970年代至今中国当代艺术品中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的收藏。
希克捐赠是件好事。
他与尤伦斯处理方法不一样。
藏家如何处理他的藏品是私人的事,但作为艺术家而言自己作品有个好的归宿很重要。
而希克捐赠这事又让人
敬佩。
这次中国当代艺术品
也留在了国内,但希望能促进大陆美术馆对当代艺术的认识,这是对自己文化的起码态度。
口述:张晓刚
■藏家小传
新京报讯(记者天蓝)国家大剧院历时两年酝酿、与北京市通州区委、通州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歌剧《运河谣》,将于6月21日至24日在歌剧厅与观众见面。
这是大剧院制作的首部以民族唱法为载体的原创民族歌剧。
在日前该剧联排现场,记者了解到,此次的音乐不仅集结了“南腔北调”,而且主演都是全国“青歌赛”的金银奖得主,是名副其实的“金银奖总动员”。
民族唱法结合西洋咏叹调
《运河谣》是一部实地采风、十四次易稿,以京杭运河为背景的作品。
据作曲印青介绍,与大剧院以往几部原创歌剧不同,《运河谣》首次尝试了民族唱法的歌唱形式。
这就需要其将西洋的咏叹调、宣叙调与中国民谣相结合,难度颇高。
因此创作中他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与技巧,在民族感的体现上又“取其魂、取其神”,让中国观众听着好听、顺耳。
而据导演廖向红透露,当画面流动到运河终点通州时,一段融合南腔北调、体现北京百姓生活场景的合唱“白米大豆花生”将把演出推向高潮。
舞台打造成流动画卷随着联排的进行,日前《运河谣》的舞美服装等视觉元素也相继曝光。
记者现场看到,此次舞美设计师刘杏林的创作遵循了“写
意”的美学原则,将“水、船、
桥”作为构筑布景形象的
三个主要元素,尤其对运河流水的表现颇具新意。
据
悉,演出现场将打造一块6米宽倾斜的幕布,营造一幅不断变化、见证悲欢离合、歌颂人间真情的“流动长卷”。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主演们也是实力非凡:一组主演包括雷佳、王宏伟、王莉和孙砾四位“青歌赛”的金奖得主,而另一组主演王喆、王泽南、金婷婷、王鹤翔则是“青歌赛”的银奖得主。
歌剧《运河谣》融合中国民谣
6月
21日国家大剧院首演
基辛格访齐白石旧居
新京报讯(记者李健
亚)今年5月13日,“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在经过修复后开馆面世,昨日还吸引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访问。
对于东方文化的兴趣,此次来华基辛格提出想参观刚刚开馆的“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并与中国艺术家王明明、吴为山、杜滋龄进行了交流。
现场,王明明、吴为山赠送与齐白石
相关的作品给基辛格,而
杜滋龄还专为基辛格画了一幅速写。
齐白石旧居纪念馆位于东城区雨儿胡同13号院,是一座建于清代中期的四合院建筑,为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北京画院对这座建筑进行了修复,复原了老人晚年的生活与创作环境。
昨日,在齐白石旧居纪念馆,杜滋龄(右)专为基辛格(左)画了一幅速写。
新京报记者孙纯霞摄
乌利·希克的藏品囊括了众多中国当代艺术明星,
包括他身后这幅画的作者方力钧。
图/IC
“打开艺术之门”7月登场新京报讯(记者康沛)中山公园音乐堂一年一度的“打开艺术之门”艺术节将于7月6日至8月30日如期上演。
昨日的“打开艺术之门”发布会上,中山音乐堂负责人介绍,今年的系列演出将延续北京交响乐团开幕、中国爱乐乐团闭幕的阵容,还有中国广播艺术团首次以其交响乐团、民乐团以及说唱团三大艺术团体“组团”加盟。
而指挥家谭利华、小提琴名家盛中国、二胡名家宋飞、打击乐名家李飚等,都将在本年度“打开艺术之门”系列演出中亮相。
上海五大戏曲院团进京展演
新京报讯(记者陈然)7月7日至12日,“上海文化中华行”将在北京拉开帷幕。
届时,上海京剧院、沪剧院、越剧院、评弹团、滑稽剧团五大戏曲院团,将携九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在长安大戏院与梅兰芳大剧院上演现代沪剧《董梅卿》、新版评弹系列《四大美人》、滑稽戏《乌鸦与麻雀》、越剧经典折子戏专场、经典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经典折子戏专场与新编历史京剧《成败萧何》共七台演出。
南北昆曲精粹再现恭王府新京报讯(记者天蓝)6月9日是中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为此恭王府与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共同主办的
“2012年恭王府非遗演出周”活动昨日在恭王府大戏楼展开。
此次演出连续五场,每天三折昆曲剧目。
表演团体包括北方昆剧院、湖南省昆剧团,以及北京昆曲研习社,三个团体均有50多年左右的历史。
在剧目方面,也精选了以往舞台上不常见到的,包括《天官赐福》《铁冠图·刺虎》《青冢记·出塞》《虎囊弹·山门》《白兔记·回书》等。
晏济元书画展百年余韵
新京报讯(记者李健亚)晏济元被誉为画坛画仙,去年在其110岁时去世。
近日,“世纪文化与百年艺术人生——晏济元诞辰110周年书画作品展暨晏济元学术研讨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展览展出晏济元艺术创作巅峰时期的精品力作共40余幅,从而展现了这位画仙用笔墨传达出的百年余韵。
晏济元与张大千是童年玩伴兼书画朋友,曾联袂办展。
为此,美术界评论晏济元总是将其与张大千相连,认为他俩都是由石涛、八大转而追唐宋元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