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4_地球自转及地理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462.14 KB
- 文档页数:10
学案4[甘标定位]1.掌握地球自转的一般规律,明确地球自转的中心、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地球自转的意义,熟练掌握光照图的类型并依此进行地方时的计算、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变化的判读。
课前准备区回扣教材夯实基础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从北极上空俯视:① _____________ 方向旋转1.力I可"西I可东[从南极上空俯视:②方向旋转2.周期:一个恒星日,时间长度为③,旋转360%[角速度:约④/小时]3.速度击美、邕心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由赤道1司两极⑤I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如图)(I)昼夜现象'- 〔图中乙处所在半球为⑦b.昼夜界线:AB线所在大圆为⑧(圈),AOB为⑨线。
(2)楼夜交替a.成因:地球的⑩ob.周期:1个⑪o2.产生时差(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的地区,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⑫.'概念:因⑬而不同的时刻(2)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⑭。
经度相差15。
,地方时相差、⑮小时(3)时区与区时a.时区:全球划分为⑯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⑰。
b.区时:每个时区⑱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O (4)日期界线」'自然界线:⑲.人为界线:⑳.______ 经线经线课堂活动区|突破考点研析热点(2)比较下面四幅图(注:乙、丙、丁三图中,阴影区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A75°EB3.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2) 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园 偏,赤道上不偏转。
【问题思考】1. 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何处? 一艘在大海上行驶的帆船, 船上何处的线速度最大?2. 晨昏线有什么特征?它是怎样运动的?3. 如果在长江口南北两岸选一处建一个河港,你认为建在哪里比较合理,为什么?探究点一地球运动与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 亮的半球称为昼半球,另一半为夜半球,这就是昼夜现象,这种现象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没 有关系。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等地理现象的原理。
(3)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演示昼夜交替现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地方时差异的案例,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现象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的原理。
2、教学难点(1)地方时的计算。
(2)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方式,从而引出地球自转的主题。
2、知识讲解(1)地球自转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自转,结合动画演示,明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
(2)地球自转的周期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分为恒星日和太阳日,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 23 时 56 分 4 秒,而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为 24 小时。
(3)地球自转的速度介绍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指出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处处相等,约为 15°/小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通过演示地球仪的自转和光照情况,讲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让学生理解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进一步分析晨昏线的特点。
(2)地方时结合地图和实例,讲解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刻不同,东边的时刻比西边早,从而产生地方时。
2010-2011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导学案编制:朱国辉高果亮审核:欧焕莲审批:使用时间:2010.9.23 班级:小组:姓名:等级:第四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NO.4【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提高分析光照图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计算地方时、区时的方法。
3.激情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先通读教材并进行知识梳理。
2.在预习预过程中书面完成预习自测。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25分钟、独立完成。
【重难点】1.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和日界线的应用。
Ⅰ.教材助读一、昼夜更替1.若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及昼夜交替?交替周期为多少?若地球既不自转又不公转,能否产生昼夜及昼夜交替?2.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读图2判断CD是晨线还是昏线?B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B点和A点谁先日出?知识链接:晨昏线的六个特点:(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3)晨线与赤道相交的点所在的经线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的点所在的经线为18点。
(4)晨昏线的移动方向为自东向西,速度为15°/小时。
(5)晨昏线只有在两分日时才和经线重合。
(6)晨昏线在二至日时跟极圈相切。
二、地方时1.比较地方时与区时的不同。
2.结合课本图1.20画出北京、伦敦及日界线所在的时区及中央经线。
3.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⑴地方时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 4分钟/度×经度差(若所求的地点位于已知地点的东方,选用“+”号,若所求地位于已知地地方时的西方,则选用“—”号,即东加西减)已知甲地经度,推算时区。
甲地时区=甲地经度÷15(若所得余数小于7.5,则所得整数为所在时区号数;若所得余数大于7.5,则所在时区号数为所得整数加1)⑵区时的计算: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用“+”号;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用“—”号。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地球运动的过程。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概念和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意义。
2. 讲授新课: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应用,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
4.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后续章节可随时为您提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相关的时事新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推荐学生阅读地球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教案标题: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 能够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定义和过程。
2. 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2. 讲解地球自转的PPT或图片。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探究活动:2. 通过PPT或图片,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过程,包括地球自转的轴、自转速度等基本知识。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地球上的日照时间和气候分布等。
4. 分组讨论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地球上的时间差异等),并解释该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5. 小组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释,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巩固活动:6. 练习活动:提供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7. 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观察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变化,并与地球自转进行联系,加深对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理解。
总结活动:8. 教师总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拓展活动:9.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地球自转对其他地理现象的影响,并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延伸: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评估方法:1.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表现评价。
2. 练习活动的答案评价。
3. 实地考察或实验报告的评价。
教学资源:1.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2. 讲解地球自转的PPT或图片。
3. 练习题和答案。
4. 实地考察或实验所需的材料。
教学扩展:1. 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与地球自转进行对比和分析。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探讨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自转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4. 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地球自转到底是什么呢?它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2.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1)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不断从阳光照射变为夜晚。
(2)时间差异: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
4.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我国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它产生了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这些现象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7.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总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8.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但在时间差异这一部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六、教学拓展:1.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地球自转是地球自身围绕地轴的运动,而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地球自转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例子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或地球自转动画演示。
2.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实际案例资料。
3. 分组讨论的道具或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或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提出问题:“地球是如何自转的?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以地球仪模型为例,展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以我国为例,解释东早西晚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如跨时区旅行、通信等方面的影响。
5.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并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对生活影响的小论文。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重点知识,以及是否有改进教学方法的需求。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
2.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与自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七、实践环节1.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的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 每组选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现象,进行汇报和分享。
课题《地球的自转》学习目标: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2、晨昏线的判读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1.方向:自__向;俯视图••…从北极上空看呈__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___时针2.周期: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 (时间:);3 .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导致现象。
(如图)(1)昼夜现象= 八]图中甲处所在半球为 __________%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昼夜半球向*7瓜〜力业用中[图中乙处所在半球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昼夜界线:AB线所在大圆为 (圈),AOB为—线,判断方法:__(2)昼夜交替①成因:地球的o ②周期:1个o2.产生,使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规律:南半球向偏,北半球向—偏,赤道上;纬度越高,偏转越明显。
3.使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形成不同的地方时。
(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的地区,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2)地方时: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3)时区与区时(标准时)%1时区:全球划分为_____ 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
%1区时:每个时区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1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的地方时。
④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区时,经线的地方时。
(4)日期分界线%1人为日界线:大致沿经线穿行的折线,即o此线以西比以东日期一天。
%1自然日界线:地方时所在的经线。
76B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定中心点为北极点:过0A向东日期自然加一天,则莅3独方时0时经线。
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定中心点为北极点:过0B向东口期人为减一天,则0B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本节知识〈自我梳理〉:【巩固练习题】1、读右图(阴影为黑夜),回答问题:⑴ 在图中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
3.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1 昼夜交替2.2 时间差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
2. 教学手段:地球仪、地图、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1.2 引入地球自转的概念,展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1 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
2.2 地球自转的特点:周期为一天,速度约为1670公里/小时。
3. 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3.1 地球仪演示:模拟地球自转,观察昼夜交替过程。
3.2 地图演示:标注地球自转方向,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4.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4.1 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差不同。
4.2 地球自转速度和地球表面的经度差异导致时间差异。
5. 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5.1 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
5.2 讨论: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2 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7. 布置作业7.1 制作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观察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地理素养。
在时间差异的讲解上,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地球自转及地理意义》学案制作人:李淑霞、周振国、于斌审核人:赵春秀高考目标定位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并能在地球自转运动图上标注和识别。
2.理解昼夜更替的形成,掌握晨昏线的特征,会在各种光照图上判断晨昏线。
3.掌握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计算与判读方法。
4.以河流、风、洋流等为例,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课前预习预习指导:请先阅读‘知识框架’,了解本节的主要内容,并能复述;然后阅读‘考点分频’,了解本节中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再完成‘基础知识梳理’部分,10分钟时间识记,完成预习检测,最后记下自己的疑惑点。
一、知识框架二、考点分频本节中高考考查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球自转特点1.概念:绕轴旋转,地轴的端始终指向 附近,北极星的仰角等于 。
2.方向:(在图中画出自转方向)侧视图: ;俯视图, 。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经度递变的关系: 2.周期: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恒星日),时间 3.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全球各地均为 ;线速度:从 向 递减,在南北纬 度减为赤道上的一半,南北极点为_____。
不同纬度线速度计算公式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1)成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地球自转(2)周期:是一个 日,即 小时;顺着自转方向走,昼夜更替周期_____一个太阳日。
2.地方时(1)定义:因 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2)特点:因为地球自转,同一纬度地区相比,东面的地点总是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此,东面地点总是比西面地点时刻_____。
地球自转一周360度,大约需要24小时,因此经度相差150,地方时相差_______,经度相差10,地方时相差_______。
(3)时区与区时:全球共分为个 时区,以 线为基准,向东向西各跨7.5°作为零时区也叫中时区,每个时区跨____个经度。
学案4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目标定位] 1.掌握地球自转的一般规律,明确地球自转的中心、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地球自转的意义,熟练掌握光照图的类型并依此进行地方时的计算、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变化的判读。
①逆时针 ②顺时针 ③23时56分4秒 ④15° ⑤递减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俯视:① 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② 方向旋转2.周期:一个恒星日,时间长度为③____________,旋转360°。
3.速度⎩⎪⎨⎪⎧⎭⎪⎬⎪⎫角速度:约④ /小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⑤ 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如图)(1)昼夜现象a .昼夜半球⎩⎪⎨⎪⎧ 图中甲处所在半球为⑥ 图中乙处所在半球为⑦ ⑥夜半球 ⑦昼半球b .昼夜界线:AB 线所在大圆为⑧晨昏线_(圈),AOB 为⑨_晨_线。
(2)昼夜交替a .成因:地球的⑩___自转_____。
b.周期:1个⑪__太阳日________。
2.产生时差(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的地区,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⑫__早____。
(2)地方时⎩⎪⎨⎪⎧ 概念:因⑬ 而不同的时刻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⑭ 。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 ⑮ 小时⑬经度 ⑭相同 ⑮1(3)时区与区时a .时区:全球划分为⑯____24__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⑰___15°_____。
b .区时:每个时区⑱___中央经线______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4)日期界线⎩⎪⎨⎪⎧自然界线:⑲ 经线人为界线:⑳ 经线⑲0时所在 ⑳180°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21___地转偏向力_________。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22___右_偏,南半球向○23__左__偏,赤道上不偏转。
【问题思考】1.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何处?一艘在大海上行驶的帆船,船上何处的线速度最大?赤道上,赤道长约4万千米。
桅杆顶端。
帆船在海上航行,可以看作船体围绕地心做圆周运动,而运动半径最大的是桅杆顶端。
2.如果在长江口南北两岸选一处建一个河港,你认为建在哪里比较合理,为什么?建在南岸比较合理。
因为南岸为右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泥沙不易淤积。
而北岸位于左岸,泥沙易淤积,不宜建港探究点一 地球运动与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半球称为昼半球,另一半为夜半球,这就是昼夜现象,这种现象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没有关系。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如果地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有无昼夜交替现象?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有无昼夜交替现象?若有,其周期大约是多长?如果地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就不会有昼与夜的交替。
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不再是一日而是一年。
(2)比较下面四幅图(注:乙、丙、丁三图中,阴影区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图的晨线分别是:甲①各_150°E__经线,乙_AC_弧,丙__OA___弧,丁__AB_弧。
②一年之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的日期是_3月21日、9月23日__________。
在地球上,一天中晨昏线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__相反_______。
③赤道上晨昏线相距经度是___180_______度。
理论上地球白昼和黑夜范围应相等,但由于大气散射太阳光线的原因,地球上“天亮”的范围,实际上比“黑暗”的范围__大(大、小)。
(1)如果地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就不会有昼与夜的交替。
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不再是一日而是一年。
反思归纳】1.晨昏线(圈)的特点: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_0°___;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__垂直____;是以地心为圆心的大圆;移动方向是__自东向西___;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介于66°34′和90°之间。
2.晨昏线与地方时的关系: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是_6___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是_18_____时;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的地方时为__0时或12时________。
探究点二时间计算(2010·湖北联考)读“世界地图”,回答下面问题。
(1)若AB为昏线,则乙地的地方时为_6 ___月_21___日__20__时,H 地的区时为__6___月__22 __日__6__时,国际标准时为__6__月__22__日__0__时。
(2)若DF 为晨线,则东半球内属于22日的范围可能是__160°E ――→向西0°经线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我国2011年新年钟声敲响时,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已进入2011年的是__丁____。
【反思归纳】1.求地方时依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____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__4分钟______。
2.地方时计算 (1)同时发生: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__经度差___×4分钟(2)移动情况: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___经度差_×4分钟+行程时间3.区时计算(1)同时发生:所求区时=已知区时±__时区差______(2)移动情况:所求区时=已知区时±___时区差_______+行程时间4.地球上日期变更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___国际日期变更线_____,另一条是自然变更的___0时经线___。
地球上新一天的范围:__180°经线――→向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_。
一、选择题(2011·武汉期末)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
读图,回答1~2题。
1.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C.丙、丁、甲、乙D.丁、甲、乙、丙2.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C.丁、乙、丙、甲D.甲、丙、乙、丁3.(2009·辽宁、宁夏文综)南极中山站(69°22′24″S,76°22′40″E)时间(区时)2009年2月2日9时25分,我国在南极最高点附近建立的昆仑站(80°25′01″S,77°06′58″E)正式开站。
昆仑站正式开站时,北京时间为2009年2月2日()A.5时25分B.6时25分C.12时25分D.13时25分(2011·兰州月考)读下图,回答4~6题。
4.若图中有两地位于南半球,这两地是()①甲地②乙地③丙地④丁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日落时刻为地方时18时②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③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只有一次最大值④甲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大于丙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若甲地位于东八区的中央经线上,乙地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当甲地日出时,可能乙地的地方时是①4时40分②8时40分③16时40分④20时40分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7.假设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地球上下列地理现象中不会发生变化的是()A.日、月东升西落现象B.南半球河流一般右岸多沙滩C.昼夜现象D.120°E的地方时早于90°W8.为了让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刻与日出同步,兰州(103°53′E)春分日升旗的时刻应选在北京时间() A.6点整B.6时49分44秒C.4时55分32秒D.7时4分28秒9.2010年上海世博会受到全球广泛关注。
如果要求全球各国在同一天可以同时收看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电视实况转播,那么开幕式应在北京时间几时进行()A.20时B.10时C.15时D.4时10.一条河流其上游南岸冲刷厉害,北岸有沙洲形成,而其下游则北岸冲刷厉害,南岸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则此河的位置和流向与图示相吻合的是()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④二、综合题11.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是以________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P点在N点的________方向,P点地方时为________时。
(2)在图中添画出太阳光线。
(3) MPN为________线,其中 MP是________线, PN是________线。
MPN相对于地表的运动方向是______时针。
(4)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
(5)此时,一艘轮船在E点附近向东航行,10分钟后,越过EF一线,这时轮船所在地的区时应为______月____日____时______分。
(6)有一发炮弹从E点射向F点方向,炮弹将落在EF线的________(东、西)侧。
11.(1)南东南0(24)(2)画图略(光线水平从右侧照过来)。
(3)晨昏晨昏逆(4)12月22日17时(5)1221 2110(6)东12.(2011·沈阳阶段测试)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8级地震。
中国政府迅速组织救援队赶赴灾区救援,国际社会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地震发生时,伦敦(51.5°N,0°)、莫斯科(55.75°N,37.6°E)、华盛顿(38.9°N,77°W)、堪培拉(35.28°S,149°E)四城市的人们仍在夜晚睡梦中的是__________。
此时,国际标准时为__________。
(2)俄罗斯救援队从莫斯科乘飞机于北京时间5月16日下午3时15分到达成都,如果途中用了3小时,救援队出发时当地区时为__________。
(3)地震发生时,赤道上处于白天的范围是__________,与汶川处于同一天的范围是____________。
12.(1)华盛顿6时28分(2)7时15分(3)7°W~0°~173°E 97°W~0°~180°论证和探讨问题——解题能力培养(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基本要求是用确切的、已知的、低层次的事物、原理、规律等来说明尚不明确的、未知的、高层次的地理问题。
“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主要有三个基本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密;追求论证观点、表述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表达主要观点的用词清晰贴切主要体现在选择最准确的地理术语上,如“高温”与“炎热”、“温和”与“寒冷”等与“气温”有关的地理术语,“干旱”与“少雨”、“伏旱”与“春旱”等等。
熟记和深刻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内涵与外延)是用词清晰贴切的前提,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该有意识地积累并领会这些术语的使用范围,以便在答题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地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