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解密:曹魏的大将军曹爽为何被手下骂作畜生?
- 格式:docx
- 大小:5.36 KB
- 文档页数: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权臣斗:曹爽在与司马懿两派夺权中为何败下阵
来
导语:在中国传统的和与三国有关的戏剧中,司马懿一直以狡猾阴毒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出身于诗书世家。
而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
在中国传统的和与三国有关的戏剧中,司马懿一直以狡猾阴毒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出身于诗书世家。
而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曹爽,他虽为曹操的侄孙,属于皇室贵族,但也有着尽心辅政、改革政治的决心,并非一味纨绔。
那么,这两个辅政大臣是如何合作的?他们后来为何因小隙而起大怨?司马懿又是如何韬光养晦的?
受诏托孤
曹丕驾崩之前,选了两名大臣来辅佐八岁就继位的曹芳,这两名大臣便是曹爽与司马懿。
曹丕的本意是希望两个人能像上古先贤一般尽心辅政,令其想不到的是两人最终竟兵刃相加,水火不容。
1.无权的太傅
曹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病情加重,驾崩之前将太子曹芳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诏命二人一起辅助年仅八岁的少帝。
那么,曹睿为何将辅政重任交给了和皇室没有血缘关系的司马懿呢?
原来,司马懿出身于诗书世家,“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生于乱世中的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成为丞相之后,依靠强制手段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
司马懿就职后,曹操让他和太子互相往来。
司马懿后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官职。
他在曹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他本骨鲠之臣却无意中断送了曹魏江山
导语:208年,曹操赤壁之战大败后,孙权围合肥,曹操无力派大军前去救援。
蒋济只用了几封假书信就退了孙权大军,可谓谋略过人。
陈寿说他“筹画所
208年,曹操赤壁之战大败后,孙权围合肥,曹操无力派大军前去救援。
蒋济只用了几封假书信就退了孙权大军,可谓谋略过人。
陈寿说他“筹画所料,是其(荀攸)伦也”,意思是在出谋划策方面,他和荀攸是差不多的。
222年,蒋济与曹仁征吴,蒋济别袭羡谿。
曹仁打算攻打濡须洲中,蒋济说:“吴兵占据西岸,船在上游,如果领兵进洲中,简直就是进了地狱,很危险的。
”曹仁不听,果然被打败。
228年,周鲂谎称要弃吴降魏,曹休被其所诱,率兵进攻皖城。
蒋济认为曹休这次深入东吴,建议不要出兵;但曹休还是继续前进。
后吴军在安陆一带频繁出没,蒋济见吴军虽然示形于西,实际上却有东进围歼曹休之势,又建议快派援兵援救曹休。
后来果然如蒋济所料,幸亏曹睿派贾逵救援,曹休才不至于全军覆没。
曹爽掌握大权后,其党羽丁谧、邓飏等人经常轻易更改法度,蒋济上书指明,但曹爽集团专行乱政如故。
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以太后的名义宣布罢免大将军曹爽等人的职务,蒋济写信给曹爽,称司马懿只是免他的官,可以保证曹爽的性命,但曹爽最终被司马懿杀害,大权从此落入司马氏手。
其实曹爽专权,蒋济很担心曹魏江山会断送在曹爽手里,此次高平陵兵变也只是想惩戒一下曹爽,并不是想杀了曹爽。
但他却没想,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这位曹睿谓之的“骨鲠之臣”断送了曹氏江山。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讨曹爽是怎么回事?导语: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
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抗拒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
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
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司马懿性格:司马的最大特点就是隐忍。
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是石破天惊,一击必杀。
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知其“有雄豪志”。
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曹爽兄弟被免职后,以侯爵的身份回到府第,司马懿在曹爽府第四角起高楼,命人日夜监视。
曹爽兄弟不安心,于是声称食物不足,向司马懿要求食物;后司马懿送来食物,曹爽兄弟十分高兴,自以为司马懿不会赶尽杀绝。
但不久后,与曹爽兄弟交情甚密的黄门张当在司马懿的严刑拷问之下,只得供称曹爽和何晏等人意图谋反。
于是曹爽兄弟与其亲信党羽都被捕,正月戊戌(初十)日(2月9日)并一起被屠灭三族。
图片来源于网络用计只是瞒着曹爽,史书上都记录司马懿装病,可是最重要的没提,司马懿有很强的号召力,很多军官支持他,都是他的老部下,否则真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曹魏的栋梁之才为何投靠有着杀父之仇的蜀国导语:司马氏除了曹爽一家,名将夏侯霸投降蜀汉,受到刘禅的重用,并且拉着夏侯霸的手说:“你父亲是死于乱军之中,并不是由我父辈亲手所杀。
”又...司马氏除了曹爽一家,名将夏侯霸投降蜀汉,受到刘禅的重用,并且拉着夏侯霸的手说:“你父亲是死于乱军之中,并不是由我父辈亲手所杀。
”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也是夏侯氏的子侄。
”那么夏侯霸的家人为何在曹魏没有受到大清洗,要知道掌权的司马懿父子可是心狠手辣的人:其一,夏侯霸虽然叛逃,不过夏侯渊的其他儿子都是处处与西蜀为敌的。
还是那句话,夏侯渊是曹操手下名将,惨死于刘备的大将黄忠手下,这可谓是父仇,所谓父母之仇,不共戴天。
大多数人是对蜀汉咬牙切齿的,毕竟仇恨有时并不容易被忘记。
夏侯霸曾经动员夏侯家族的其他人,结果只有自己一人。
可见投降蜀汉是他一个人的事情。
其二,夏侯霸的女婿是魏晋名将羊祜,此人仪度潇洒,身长七尺三寸,须眉秀美。
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秀才,五府(古代五种官署的合称,所指不一)也纷纷任命他,但羊祜都拒绝就职。
太原人郭奕见到他后说:“这真是当代的颜回啊。
”羊祜的岳父夏侯霸为逃避杀戮,投降了蜀汉。
王沈也因为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罢免,于是,对羊祜说:“我常常记住你以前说的话。
”羊祜却安慰他,说:“我当时也没有想到曹爽有这种下场。
”他就是这样,既有先见之明,又不肯显示夸耀。
在这场灾难中,羊祜因和司马氏的姻亲关系,并未因岳父降蜀受罚。
其三,夏侯家多英雄辈出的人物,很受朝廷重用。
夏侯霸的三弟夏侯称能够射杀猛虎,堪称名将,可惜死的早;五弟夏侯荣是个神童,七岁时就能出口成章,提笔写文。
十三岁和父亲一起战死;六弟夏侯惠夏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时代最无耻的人是谁?投敌叛国卖家求荣导语:夏侯霸是个苦命人。
二十岁左右的时候老爹夏侯渊被刘备杀死,夏侯渊恨得牙根痒痒的,经常对人说,一定要消灭蜀国为父报仇。
可是,刘备、法正夏侯霸是个苦命人。
二十岁左右的时候老爹夏侯渊被刘备杀死,夏侯渊恨得牙根痒痒的,经常对人说,一定要消灭蜀国为父报仇。
可是,刘备、法正、黄忠没两年全都死了,要想报仇就只有消灭蜀国了。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后来,曹睿即位,夏侯霸越来越风光,在曹爽专权时期达到巅峰,从右将军到征蜀将军,成为曹军对抗蜀汉的最高将领之一。
原本,夏侯霸的一生或许也就这么平淡下去。
可谁曾想曹爽被司马懿杀死,夏侯霸的亲友一个个被司马懿诛杀,年过五十的夏侯霸担心司马懿的屠刀早晚会落到自己身上,心中十分恐惧。
加上司马懿派心腹郭淮出任征西将军,做了夏侯霸的顶头上司。
夏侯霸和郭淮本来关系就不好,夏侯霸看不起郭淮专横,郭淮看不起夏侯霸动辄摆什么老资格,现在夏侯霸就要接受郭淮的领导,那还不是死路一条?夏侯霸一狠心,就做了一个让曹魏蜀汉都大吃一惊的举动,背弃自己的祖国,投降了和自己有杀父之仇的蜀汉。
当年咬牙切齿要灭蜀汉,现在竟然背叛国家投靠蜀汉,老爹夏侯渊泉下有知,还不要气得再死一回?可是,中国的老话说得好,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在曹魏,也不过是做司马懿的刀下鬼,而且保不齐还司马懿还会捏造各种肮脏的罪名,让你死也死得不安心。
夏侯霸太背了,偷偷前往蜀汉,半路上还迷路了,于是粮食吃光了。
然后杀马,马没了怎么走路呢?脚都被石头磨破了,只能躺在石头上等死。
幸亏遇上了蜀汉的侦察兵,夏侯渊告诉他们,自己是堂堂曹魏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为何被母亲骂猪狗不如导语:曹丕,三国时期魏朝的开国皇帝,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
曹丕,三国时期魏朝的开国皇帝,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
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
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
按理说通晓诗词歌赋之人其人品应该是杠杠的啊,但是为何被其母骂不如猪狗?这里又有缘由,曹丕到底做了什么才会被其母骂成这样,请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曹丕被其母骂不如猪狗的缘由:曹操死后曹丕接收其所有妻妾历史上有许多皇帝自己作恶多端,总还想把子女培养成人。
例如草莽英雄朱元璋就很注意对太子和皇太孙的培养。
曹操自己不讲道德,只要权术。
有时候竟然直接拉子女来作残酷斗争的工具,只要自己用得顺手,完全不为子女的前途着想。
曹操一共有多少女儿,史无明文,难以详考。
我们只知道在公元213年秋,他一次就把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送给汉献帝做贵嫔(高级小老婆)。
不久,他谋杀皇子二人及其母伏皇后,就逼着汉献帝立曹节为皇后,自己当上了皇帝的老丈人。
他的一些阴谋,曹节是必然参与了的。
《世说》:“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曰:‘五官中郎将(指曹丕)已将去。
’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指甄氏)。
’”原来曹操父子两人争风吃醋,曹操对其子先下手为强的做法十分不满。
试看:军无纪律,上梁不正下梁歪,父子争夺一个女人,这还有什么伦理道德之可言。
生活常识分享。
[键入文字]
曹操后代骂司马懿后代是泥鳅抄起家伙就干了一架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说的是一个人不管曾经历史多么辉煌,难免有落难被小人奚落为难的时候,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都曾经历过,印象最深的是《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和珅一次唱的“我好比潜水龙,困在沙滩……”
三国时期曹操一世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封魏王享九锡之礼。
儿子曹丕更是青出于蓝,直接篡汉称帝。
曹氏一族由臣而帝,曹操万没想到,四十年后,自己的皇子皇孙就跟着唱起了潜水龙的调子。
对方不是东吴,也不是西蜀,居然是生前效命于自己的司马一族。
历史上曹操和司马懿的博弈早就开始了。
曹操还没坐上丞相之位,司马懿的名气就很响亮了,就想征召过来给自己办事。
司马懿装风痹病,说身体不能起居,去不了。
曹操不信,派刺客假装行刺,司马懿一动不动这才放心。
刘备当年为求诸葛亮一臂之力还三顾茅庐呢,曹操可不好这口,也没必要,基础和底子比刘备好。
后来曹操做了丞相,干脆用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出来做官。
古人喜欢相术,有一个术语叫狼顾之相,身子不动脑袋能够完全转到背后。
据说这种奇怪特征的人内心凶险。
有一次,曹操看到司马在前面走,突然喊道:“仲达,请等一等!”突然司马显出狼顾之相,曹操大惊,对曹丕讲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
可是司马懿早已和曹丕打得火热,又勤勤恳恳,忠于职守的好员工表现。
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司马懿为什么杀曹爽真的是忍无可忍
导语:司马懿的隐忍能力是出了名的,连巾帼之辱都能忍,却为何面对曹爽就忍不下去了呢?难道是什么胯下之辱?还是其他原因呢?武林军事今日揭露司
司马懿的隐忍能力是出了名的,连巾帼之辱都能忍,却为何面对曹爽就忍不下去了呢?难道是什么胯下之辱?还是其他原因呢?武林军事今日揭露司马懿为什么杀曹爽。
司马懿是个目的性极强的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忍受一切,甚至可忍巾帼之辱,但是,凡危及他政治生存权利的人和事,他都毫不容忍地铲除。
所以,司马懿为什么杀曹爽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曹爽碰了他的想要的东西。
那么,司马懿与曹爽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魏明帝曹睿死的时候指明要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但是曹爽通过给司马懿升官使司马懿失去了军权,随后利用自己皇族的优势逐渐架空了司马懿,司马懿只好闭门不出装病才使得曹爽最终没有杀他,司马懿韬光养晦之后积蓄力量乘曹爽出城祭祀之时控制了京城最终迫使曹爽投降。
曹爽兄弟被免职后,以侯爵的身份回到府第,司马懿在曹爽府第四角起高楼,命人日夜监视。
曹爽兄弟不安心,于是声称食物不足,向司马懿要求食物;后司马懿送来食物,曹爽兄弟十分高兴,自以为司马懿不会赶尽杀绝。
但不久后,与曹爽兄弟交情甚密的黄门张当在司马懿的严刑拷问之下,只得供称曹爽和何晏等人意图谋反。
于是曹爽兄弟与其亲信党羽都被捕,正月戊戌(初十)日(2月9日)并一起被屠灭三族。
PS:什么是巾帼之辱
生活常识分享。
司马懿杀曹爽读后感《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中,司马懿杀曹爽的故事是其中一个极具震撼力和戏剧性的情节。
这段故事展现了权谋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将领,他是一个极具智谋和权术的人物。
而曹爽则是魏国的皇帝曹髦的叔父,他在政治上有着相当大的权力。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和曹爽之间的斗争成为了故事的一个重要情节。
在这个故事中,曹爽得到了权力后,开始贪图享乐,放纵自己,而且对待臣下非常苛刻。
司马懿看到了曹爽的这些行为,深知他的执政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于是决定除掉曹爽,替代他成为魏国的实际掌权者。
他利用自己的智谋和谋略,通过种种手段,最终成功地将曹爽废黜,并掌握了魏国的实权。
这段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它展现了权谋斗争的残酷和复杂性。
在这个故事中,司马懿通过种种手段,包括谎言、算计和暗杀,最终成功地除掉了曹爽,掌握了魏国的实权。
这些手段虽然不光彩,但却展现了权谋斗争的残酷和复杂性,让人深思。
其次,这个故事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曹爽在得到权力后,变得贪图享乐,放纵自己,对待臣下非常苛刻。
而司马懿则是一个极具智谋和权术的人物,他利用自己的智谋和谋略,最终成功地将曹爽废黜,并掌握了魏国的实权。
这些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让人深思。
最后,这个故事也给人以启示。
在这个故事中,司马懿通过种种手段,最终成功地将曹爽废黜,并掌握了魏国的实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权力是需要通过智慧和谋略来争夺的,只有具备足够的智慧和谋略,才能够在权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的来说,司马懿杀曹爽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极具震撼力和戏剧性的情节。
它展现了权谋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故事让人深思,也给人以启示,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经典之作。
论曹爽之败2O?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论曹爽之败孟祥才盂秤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关键词]高平陵政变;曹爽集团[摘要]公元249年发生在魏国的高平陵政变,反映的是代表世家大族利益的曹爽集团和司马懿集团争权夺利的矛盾.曹爽集团之惨败,原因在于其所重用之人多为品格卑劣,少不更事的浮华交会之徒.他们既无经国治军的才能,又日益专擅,贪贿,颟顸和腐化.隐藏于背后的必然性则是中国专制的皇室下龙种而生跳蚤的铁则.[中图分类号]K2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83—0214(2004)08—002005 ontheDefeat0fCaoShuangMENGXiang—cai(InstituteofLiterature,HistoryandPhilosophy,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Shando ng,ina)KeyWords:ThecoupinGaopingling;CaoShuangcliqueAbstract:ThecoupinGaopingling,whichoccurredatWeiin249AD,reflectedtheconflictint heprocessofscramblingfor powerandprofitbetweenSimaYicliqueandCaoShuangclique,whichrepresentedtheintere stsofthearistocraticfamilyandbigclan.ThereasonofCaoShuangcliquehavingbeencrushinglydefeatedwasthatmostp eopletheyhadputintheimportantpositionwereofinferiormoralcharacter,muddleheadedandcarelessmenofgreen horns.Theydidnothavethe abilitiestorunthecountryandarmybutindulgedismonopolizingpower,bribingandleadinga dissolutelifedaybyday. ThenecessitybehindthebackistheironrulethatdragonwouldbearfleainChineseautocratici mperialfamily.公元249年发生在魏国的高平陵政变,反映的是曹爽集团和司马懿集团争权夺利的矛盾.政变的结果,曹爽集团惨败,魏国的大权由此完全落到了司马氏集团手里.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魏国的司马懿与东汉末年的曹操一样,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位极人臣",攀上了臣子所能达到的权力顶峰,为他们的子孙以"禅让"方式"改正朔,易服色",建立新皇统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从正始元年(240年)至嘉平元年(249年),曹爽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斗争进行了1O个年头.其间,暗斗的时间近10年,而明争的时间只有5天(正月六日至十日).司马懿一经发起对曹爽集团的进攻,就出其不意,高屋建瓴,一下子将其置于不投降即死亡的境地,迫使其在一天之内乖乖地放下武器,接受司马懿提出的以交出官位和权力换取苟全生命的条件.然而,四天之后,曹爽等人的生命也无法苟全,他们只能后悔莫及地戴着莫须有的"谋逆"的罪名,在被剥夺了为自己辩护的权利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地走上了断头台.曹爽集团与司马氏集团斗争的性质如何界定?曹爽集团的失败如此迅速,如此彻底,如此窝囊,如此悲惨,原因在那里?司马懿发动的诛杀曹爽集团的高平陵政变,是曹魏一朝历史的转折点,向来为历史学家所重视.关于此两个集团斗争的性质,近代学者有世族地主与庶族地主的斗争,士族地主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世族地主不同集团问争权夺利的斗争等不同的观点.我比较认可马植杰先生在《三国史》一书中的分析:两个集团都代表世族地主.他们的区别在于:"曹爽等人是代表腐化已深的曹魏皇族和世族地主中的浮华派,司马懿则是代表从曹操以来世族地主中的事功派."一ll【p"显然,以曹爽兄弟为代表的皇族,他们的党羽何晏,邓飓,丁谧等人都是出身于世家大族.无论其阶级背景还是行政措施,均与庶族不搭界.至于说曹爽等人为世族中革新派或改良派代表,似乎也缺乏证据.因为从公元240年至249年期间,曹爽作为首席辅政,实在也没有留下什么革新或改良的记录.有的学者将《三国志?夏侯玄传》中保留的《夏侯玄答司马宣王时事议》作为曹爽集团改革的指导思想.仔细推敲夏侯玄的议论,主要内容不外乎完善九品选官制度,改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为州,县二级制,严格按照等级规范官民的服饰.这些内容恐怕也谈不上什么改革,况且夏侯玄的这些建议,根本也没有付诸实行.还有的学者认为司马懿宣布的曹爽罪状中有"背弃顾命,败乱国典","欲置新人以树私计"指的就是其改革措施.这也难以作为确切证据.因为司马懿加给曹爽的罪名大多都是诬陷,找不到多少事实根据.即使确有其事,这些事也很难与改革划等号.只有一点是毫无疑义的,曹爽集团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削弱和排挤司马氏集团在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以达到专擅朝政的目的.应该说,经过近1O年的努力,曹爽集团的目的从形式上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实现,曹爽也因此而沾沾自喜,而实际上却没有动摇司马氏集团的根基.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氏集团的反噬能够如热汤沃雪,迅速取得成功.曹操生前,已经使曹氏成为最大的权势集团,曹丕代汉正是这一集团权势膨胀到极点的结果.然而,曹氏集团在取代东汉皇朝建立魏政权变成皇族集团以后,却在形式上日益强大,显赫的同时,在实质上日益腐朽和虚弱,其中最失策的是没有阻止司马氏集团的崛起.明帝崩逝后,曹芳以幼主临朝,曹爽成为曹氏皇族集团的首领和首席辅政大臣.然而,在10年辅政期问,他的所作所为一方面加速了曹氏集团腐败的步伐,一方面在巩固和运用手中的权力时不断失误,实际上导致了曹氏集团的进一步削弱.当日益强大的司马氏集团与之突然摊牌时,它已经没有制敌于死命的力量和能力了.曹爽之所以成为曹氏皇族集团的首领,与他的父亲曹真有密切的关系,是曹真的奋斗和功绩为他铺就了通向权力高峰的康庄大道.曹真是曹操的族子,由于其父曹邵随曹操起兵时"为州郡所杀",所以曹操特别照顾这个兄弟的遗孤,"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曹真智勇兼备,随曹操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曹丕即位后,他先任镇西将军,"假节督雍,凉州诸军事".黄初三年(222 年)被征还京师,任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不久,转任中军大将军,加给事中.曹丕崩逝时,他与陈群和司马懿共同受遗诏辅政,迁大将军.明帝在位时,他因指挥对蜀作战有功,"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达到了当时臣子能够达到的最高位.不过.曹真一生一直小心翼翼地尽臣子之节,忠心耿耿地为曹氏父子祖孙三代服务,功高而不震主.作为军事统帅,他又能体恤部下,"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显然,曹真的飞黄腾达虽然与他作为曹操族子不无关系,但他的功业和权位主要是靠自己的智慧,才干和胆识搏取的.所以在他病逝时,明帝下诏表彰他"蹈履忠节,佐命二祖,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可谓能持盈守位,劳谦其德者也"_一.这种称誉应该说曹真是当之无愧的.曹真死后,曹爽作为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他的另外五个儿子羲,训,则,彦,皑皆封为列侯.曹真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巨大功勋既使自己的后代成为权势富贵之家,也使这个家族走向族灭之路.当然,导致这个家族罹族灭之祸的直接责任人还是曹爽.九泉之下的曹真只能悲叹他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生出的是一批骄奢淫逸的无能之辈.曹爽少时还算聪敏,身为宗室贵族但行为"谨重".文帝时即得到太子曹敏的赏识.明帝在位13年中.曹爽由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转武卫将军,"宠待有加",进入了统治集团的核心圈子.景初三年(239 年)明帝崩逝前,曹爽被任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21?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司马懿共同辅佐少主曹芳.曹芳即位后,曹爽又加官侍中,改封武安侯,食邑12000户,"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官位,权势和荣宠均超过了乃父.曹芳即位,曹爽虽然一夜之问身居首席辅政大臣的高位.但他自己明白,无论就资历,功劳,能力还是在朝臣中的威望和根基,他都与同朝辅政的司马懿不能比肩. 他之忝列高位,一是因为父辈的功劳,二是因为宗室贵族的身份,三是因为明帝,曹芳两代皇帝的眷顾之隆.曹爽明显感到司马懿的威胁,对其既恨又怕.他害怕自己在与司马懿的竞争中失败,所以上任之后,对如何改良政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对如何进行对吴,蜀的军事斗争,巩固和扩大魏国的地盘等军国大政了无兴趣,一门心思筹划如何削弱司马氏集团,从而达到专擅朝政的目的. 首先.他让二弟曹羲为自己上表,请皇帝转任司马懿为太傅,大司马,使之明升暗降.曹羲上表对司马懿极尽吹捧之能事:臣亡父真,奉事三朝,入备冢宰,出为上将.先帝以臣肺腑遗绪,奖饬拔擢,典兵禁省,进无忠恪积累之行,退无羔羊自公之节.先帝圣体不豫,臣虽奔走,侍疾尝药,曾无精诚翼日之应,猥与太尉懿俱受遗诏,且惭且惧,靡所底告. 臣闻虞舜序贤,以稷,契为先;成汤褒功,以伊,吕为首.审选博举,优劣得所,斯减辅世长民之大经,录勋报功之令典, 自古以来.末之或阙.今臣虚阎,位冠朝首,顾惟越次,中心愧惕.敢竭愚情,陈写至实.夫天下之达道者三,谓德,爵,齿也.懿本以高明中正,处上司之位,名足镇众,义足率下, 一也.包怀大略.允文允武.仍立征伐之勋,遐迩归功,二也.万里旋旆,亲受遗诏,翼亮皇家.内外所向,三也.加之耆艾,纪纲邦国,体练朝政;论德则过于吉甫,樊仲;课功则逾于方叔,召虎;凡此数者,懿实兼之.臣抱空名而处其右, 天下之人将谓臣以宗室见私.知进而不知退.陛下岐嶷,克明克类,如有以察臣之言,臣以为宜以懿为太傅,大司马,上昭陛下进贤之明.中显懿身文武之实,下使愚臣免于谤诮. 此时的曹芳自然一切听命于曹爽,于是指使中书监刘放, 中书令孙资起草了一份任命司马懿为大司马,太傅的诏书,其中说:"太尉体履正直,功盖海内,先帝本以前后欲更其位者辄不弥久,是以迟迟不施行耳.今大将军荐太尉宜为大司马,既合先帝本旨,又放推让,进德尚勋,乃欲明贤良,辩等列,顺长少也.……斯亦先帝敬重大臣.恩爱深厚之至也.昔成王建保傅之官,近汉显宗以邓禹为太傅,皆所以优崇伤义,必有尊也.其以太尉为太傅."~_{lI酬魄l如此一来,司马懿的军权尽管还未被剥夺,但曹爽却达到了"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的目的.接着,曹爽在人事上对朝臣做了一次大的调整.他让二弟曹羲任中领军,三弟曹训为武卫将军,控制了重要的武装力量和京城的警卫事宜.让五弟曹彦任散骑常侍侍读,其他两个弟弟曹则和曹皑也以列侯侍从皇帝,得以"出入禁闼",将皇帝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上.同时,曹爽还将因"浮华交会"声名远播而在明帝时遭贬抑的何晏,邓鼹,丁谧,毕轨等重新启用, "任为腹心".一时问,曹爽基本上将朝臣改造成了为我22?所用的班底,大大加强了自己的权力.然而,令曹爽感到美中不足的是,他身为大将军而无战争经历,执掌武事而无尺寸军功,这使他在群臣中难服众望,在将帅中更难建立威势.于是邓飓等就鼓动他发起伐蜀之役,借机建立军功.久经战阵的司马懿知道军事非曹爽所长,且伐蜀时机亦不成熟,劝他不要发动这场胜利无望的战事.但立功心切的曹爽一点也听不进去, 执意在正始五年(244年)亲赴长安,发士卒六七万进击蜀国.结果是"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3],最后只能无功而返.伐蜀之役,招来的是军民的怨声载道,展示的是曹爽及其集团的颟顸,愚蠢和无能..尽管曹爽集团在政治上毫无建树,军事上的一次伐蜀之役也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们在专权,贪贿,享乐方面却是变本加厉:晏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承势窃取官物,因缘求欲州郡.有司望风,莫敢忤旨.晏等与廷尉卢毓素有不平,因毓吏微过,深文致毓法,使主者先收毓印绶,然后奏闻.其作威如此.爽饮食车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韧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健仔教习为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晏等会其中,饮酒作乐.[3]如此地专擅,贪贿,腐化,连曹爽集团中的曹羲也看不下去:"羲深以大忧,数谏止之.又着书三篇,陈骄淫盈溢之致祸败,辞旨甚切,不敢斥爽,托戒诸弟以示爽.爽知其为己发也,甚不悦.羲或时以谏喻不纳,涕泣而起."可惜,在曹爽集团众人皆醉的情况下,即使有一两个独醒者也无济于事.曹爽最大的致命伤是他选用人才上的失误.他结党营私,又毫无知人之明.他排挤明帝时一批老成持重的旧臣,而将一批以浮华相尚,夸夸其谈,既无政治才能和政治经验,又缺乏军事谋略,且私德极差,少不更事的人物安排到重要的行政,军事等岗位上.例如,他任用何晏,邓飓,丁谧为尚书,控制中枢,处理日常政务.特别用何晏做吏部尚书,"典选举";毕轨任司隶校尉,维护首都的治安和监察;李胜为河南尹,拱卫首都.可是这些人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们上任伊始,即以权谋私,排除异己,贪贿腐化,加速了曹爽集团的腐朽和失败.让我们检视一下曹爽集团的几个关键人物的言,行事迹吧.何晏字平叔,是东汉大司徒何进的孙子.其母尹夫人被曹操收为姬妾后,他随之进入曹操的家庭.以如此独特的身份,侧身于曹操数以十计的儿女群中,他本应谨言慎行,以免招惹是非.但他我行我素,"无所顾惮,服饰拟于太子",令曹操的儿女们十分讨厌.曹丕特别憎恶他,"每不呼其姓名,尝谓之为'假子"'.因此,曹丕做皇帝时他"无所事任".明帝在位时他也只能任"冗官".只是到了正始年问,由于攀上了曹爽,他才得以青云直上, 先任散骑侍郎,转任侍中尚书,"典选举",进入核心权力圈子.何晏"少以才秀知名",聪慧异常,好老庄学说,作《道德论》,是魏晋玄学的开山人物之一.因为与曹操的特殊关系,他得以娶公主为妻,一直在高级贵族圈子中周旋.他虽然在玄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推进中国传统哲学思辩水平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他的政治才能平平,一派公子哥儿的派头,"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实在不堪大任.他尤其缺乏自知之明,喜欢卖弄自己那点学问,不时以天下第一神人自居.还是在其登上高位之前,一次他对夏侯玄和司马师神秘兮兮地说:"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玄)泰初是也;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师)子元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BEll魏春秋显然何晏以神人自况.实际上他是志大才疏,言高行卑.他任吏部尚书,"典选举"以后,即排除异己,拔擢私人,好色贪贿,毫无操守,为了自延一息之命,甚至不惜出卖朋友.高平陵政变后,曹爽等人被捕入狱.司马懿故意暂不捕囚何晏, 而是让他参与治曹爽之狱.何晏认为找到了投靠司马懿的好机会,"晏穷治党与,冀以获宥.宣王日:'凡有八族.'晏疏丁,邓等七姓.宣王日:'未也.'晏穷急,乃日:'岂谓晏乎!'宣王日:'是也.'乃收晏"_3](引'魏春秋".一副卖主求荣,摇尾乞怜的可恶而又可悲的形象不是跃然纸上了么!.邓飓字玄茂,是东汉开国名臣邓禹之后,"少得士名于京师".明帝时曾任尚书郎,洛阳令,不久因浮华交会遭贬斥.正始初年,被曹爽赏识,先任颍川太守,旋转大将军长史,继而迁侍中尚书.此人"好货"贪色,任职枢机后,即干起卖官鬻爵的勾当,"前在内职,许臧艾授以显官,艾以父妾与飚,故京师为之语日:'以官易妇邓玄茂.' 每所荐达,多如此比".以致后人认为"何晏选举不得人, 颇由飓之不公忠"l3】(魏略".丁谧字彦靖,其父丁斐,曾任曹操的典军校尉,以"好货"闻名朝野.丁谧"博览书传","为人沈毅,颇有才略".明帝时任度支郎中,与曹爽特别投契.正始初,被曹爽拔擢为散骑常侍,转任尚书.不过,此人"外似疏略,而内多忌",目空一切,对位尊者尤其轻薄.他除了对曹爽怀有几分敬畏外,对其班子中的其他人一概看不上眼,包括炙手可热的何晏和邓飓.曹爽对他言听计从.为了加强曹爽集团的专擅,他为曹爽谋划使郭太后出居别宫,遣乐安王离开首都北居邺地,派文钦驻守淮南.应该说,在曹爽的班底中,丁谧是最富智谋的臣僚之一.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谣谚:"台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当,一狗凭默作疽囊."3]'注引魏略"三狗指何晏,邓飓和丁谧,默是曹爽的小字.谣谚将三人比作啮人的恶狗,而最厉害的是比作"疽囊"的丁谧.毕轨字昭先,其父在建安时任典农校尉.他少年时即以才能获得高名,黄初末年任长史,明帝即位任黄门郎,儿子娶公主为妻,因而大富大贵起来.不久,"迁并州刺史,其在并州,名为骄豪".此人行政才能平平?军事上更是外行.并州毗邻北部边塞,经常有少数民族骚扰.他出军击鲜卑轲比能,大败而归.中护军蒋济上表,认为毕轨虽然"文雅志意,自为美器",但缺乏行政军事才能,并州失败纵可"既往不咎",也不宜担当大任.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得到曹爽的赏识,正始中先任中护军,转侍中尚书,再迁司隶校尉,掌握了首都的治安监察大权.在反击司马懿政变的斗争中,他本应发挥官位赋与的重大作用,他却一无所为,变成任人宰割的羔羊.李胜字公昭,其父李休在黄初年问曾任上党,钜鹿二郡太守.李昭"少游京师,雅有才智",是浮华交会中的领袖人物,周围磨集着所谓"四窗八达"等一批浮华少年. 明帝禁浮华,李胜遭数年禁锢.曹芳继位后.他因与曹爽关系密切,得以重返政坛.先任洛阳令,不久转任征西将军夏侯玄长史.曹爽亲临关中指挥伐蜀,即出自他的建议.伐蜀的骆谷之役失败后,他非但未被追究谋议不臧之罪,反而升任荥阳太守,河南尹.执掌拱卫京师的重任. 此人亦缺乏行政和军事才能,最后只能成为政变中的牺牲品.曹爽圈子内唯一称得上老谋深算的人物是桓范.桓范字元则,"世为冠族",汉献帝时即入丞相府,继升任羽林左监.明帝时任中领军尚书,再升征虏将军,东中郎将,持节都督青,徐军事,是一个政治经验比较丰富,行政军事才能都比较突出的政坛重臣.但他性格刚毅,耻为人下,与同僚关系不易协调.正始中.桓范任大司农,因是耆老旧臣,甚为曹爽敬重.不过曹爽对他有点敬而远之,与何晏,邓飓,丁谧相比,他是外一层的人物.司马懿发动政变后,桓范身在京城.面对生死抉择,只有他拒绝司马懿的征召,冒险出城,进入曹爽军营,分析形势,力劝曹爽全力反击.但曹爽不能用其谋,最后桓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曹氏集团覆灭,自己也落得族灭的悲惨下场. 曹爽集团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夏侯玄.夏侯玄字太初,是曹爽姑母的儿子.其父夏侯尚为曹操麾下名将夏侯渊的从子,曾随曹操南征北战.曹丕在位期间,夏侯尚历任散骑常侍,中领军,征南大将军,荆州牧,封昌陵乡侯.夏侯尚死后,夏侯玄作为长子嗣爵.他少时即有声名,也是浮华交会中的领袖人物之一.因为明帝厌恶浮华交会,所以他在明帝在位期间很受压抑,仅做到羽林监这样一个小官.正始初,夏侯玄受曹爽拔擢.很快由散骑常侍升任中护军.因为夏侯玄为士林名流,昕以司马懿曾"问以时事".夏侯玄于是呈给司马懿一份长篇上书, 就选官制度,地方行政体制和礼制服饰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可能司马懿的"虚己下问"本来就是一种做作.而夏侯玄提出的建议在他看来也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回书中以"当待贤能然后了"加以搪塞.夏侯玄倒是十分认真,还是不依不饶地要求将他的建议付诸实行:"今公侯命世作宰,追踪上古.将隆至治,抑末正本, 若制定于上,则化行于众矣.夫当宜改之时,留殷勤之23?心,令发之日,下之应也犹响寻声耳.犹垂谦谦,日'待贤能',此伊周不正殷姬之典也.窃未喻焉."]不久,夏侯玄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成为独据一方的封疆大吏.他在任办的唯一大事,就是协助曹爽发动伐蜀的骆谷之役,结果以失败而告终.看来,夏侯玄任事的本事也实在没有过人之处.高平陵政变时,夏侯玄远在关中,没有牵进曹爽一案,司马懿也不便下手惩治他,但不放心他继续担任手握重兵的方面大员.所以诛杀曹爽后,立即将夏侯玄调入京师,先任大鸿胪,再转太常,都是远离中枢的闲散官位.夏侯玄深感冷落,"内不得意".于是,由中书令李丰串连光禄大夫张缉等人, 密谋发动一次诛杀司马懿及其党羽的政变,要以夏侯玄取代司马懿为大将军.不料事为司马懿侦悉,遂于嘉平六年(254年)二月将李丰,夏侯玄,张缉等人族灭.这次斗争是司马懿对曹氏集团的又一次胜利.显然.曹爽集团的代表人物,无论就资历,胆识,才能,谋略,还是就在臣民中的威望,根基,都远远比不上司马氏集团.这样两个集团叫板,输赢结果是不存在什么悬念的.四不过.也应该看到.曹爽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相比,也不是没有一点优势.作为皇族集团,它拥有曹操父子祖孙几十年经营的基础.他们手中掌握着国家象征的皇帝, 又占据着首席辅政大臣,大将军,武卫将军和以吏部尚书为代表的中枢尚书,大司农,司隶校尉,河南尹等关键的官位.如果有一套争取民心的政治经济政策,在官吏中培植基础,小心翼翼地同司马氏集团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逐步扩大自己的力量和在臣民中的威望,曹氏集团不见得会输给司马氏集团.然而,以曹爽为领袖的曹氏集团不仅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而且以自己的所作所为向司马氏集团展示了它的骄横,低能,愚蠢和闭目塞听.当司马氏集团策划的夺权政变在他们眼皮底下悄悄进行时,他们竞毫无觉察.他们轻狂自信,认为无人敢向自己挑战.他们畏惧司马懿,但却小觑司马父子的能量和老谋深算.他们的行动屡屡失误,给司马父子造成可乘之机.例如,曹爽,曹羲兄弟并掌禁兵,可他们"数俱出游".桓范指出他们这样做十分危险,警告说:"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复入内?"可曹爽竟不屑一颐地说:"谁敢尔邪!"一.=引.曹爽将桓范的警告当成耳旁风,当嘉平元年正月六日他们又一次并出护驾曹芳谒高平陵时.恰好给司马懿创造了发动政变的最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解密:曹魏的大将军曹爽为何被手下骂作畜生?
导语:中国一向就有“虎父无犬子”的说法。
这种说法其实涵盖了两层意思:一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父亲英雄,儿子也差不到哪里去。
二是赋予了对成长
中国一向就有“虎父无犬子”的说法。
这种说法其实涵盖了两层意思:一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父亲英雄,儿子也差不到哪里去。
二是赋予了对成长的一种期待,希望将来儿子也能像老子一样,建功立业,飞黄腾达。
长期以来,说者愿说,听者愿听,左右相宜,俗套却不俗气。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着太远太长的距离。
前者客观存在,后者则是主观愿望。
实际人人也都明白,很多时候虎父未必无犬子。
反之,老子无能,也并不代表儿子就一定要窝囊。
此中现象,历史上比比皆是。
在《三国演义》中,戏剧性的变化当属刘备祖孙三代,最终就是刘备打江山、刘禅负骂名。
而这个“扶不起来的阿斗”有一个儿子刘谌却又是个极为刚强的人。
当刘禅决定出城投降的时候,刘谌先杀妻弑子,然后自杀而亡,誓死不降。
刘备祖孙三代的经历,掺杂了太多的传奇色彩和政治因素,刘备是不是虎父、刘禅是不是犬子并不能从表面现象来揣度。
至于刘谌,完全算是一个烈士,更不能以此推断将来的刘谌就会有多大作为。
抛开刘氏宗亲的荣辱浮沉不讲,将“虎父犬子”用在另一个人身上却极为贴切。
这个人就是曹真的儿子曹爽。
想当年,曹真是魏明帝时期的辅政大臣,经常与司马懿并肩战斗。
曹真领兵打仗的诀窍就是与手下人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有时候朝廷发赏不多,他就拿出自己的钱财贴补将士。
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