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 格式:ppt
- 大小:3.56 MB
- 文档页数:35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说课稿尊敬的老师们,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内容安排课时为一个课时,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内部圈层和地球外部圈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小结等方面,简要向大家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在教材中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占用篇幅和内容较多,而地球外部圈层部分比较简略,而且地球外部各圈层在必修一后面都有各自章节详细介绍,所以在此不作重点讲解,而是蜻蜓点水,埋下伏笔。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设置在第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部分。
在本章前三节分别从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形式的特征及其意义几方面对地球概况进行详细讲解,虽然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与之前各章节知识之间联系不大,学生基本可以独立看待本节学习,但是,高中地理学习更注重的是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和读图技能的锻炼,而教材中缺少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到划分方法,从各内部结构到各内部圈层的特征,都离不开《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所以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圈层结构、圈层特点,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刚从初中地理转入高中地理学习,地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尤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地理读图的技巧。
所以,本节课我将着重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为了降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授课过程中,我将更着眼于课本,力求参透课本中出现的每个图、表、活动跟案例,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和二次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有书可参,有理可依,减少高一地理学习的盲目性。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八大行星的名称为: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3)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1)普通性: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原始海洋的形成——水。
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___(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
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4)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特点:地球运围绕中方向周期速度动心自转。
地轴自西向东恒星日(真正周期)角速度为15°/小时,南北极点为运动北逆南顺。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为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