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详解:逻辑推理之归纳推理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养》考点:数字推理依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养》逻辑思维能力这一节需要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数字推理的题目,一般情况下,题干是一个数列,然而缺少一项或两项,要求观看各项之间的关系,确定其中的规律,选择符合条件的选项。
在近年的综合素养试题中,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数字推理题目,整体难度不大,下面介绍几类常见的考点。
一、等差数列及其变式等差数列根本形式1.等差数列: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2.二级等差数列:作差后得到的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称为二级等差数列。
3.三级等差数列:两次作差后得到的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称为三级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变式1.作差(或持续作差)得到其他根本数列或其变式。
2.包括减法运算的递推数列,要紧包括两种根本形式,其一是两项分别变换后相减得到第三项,其二是两项相减后再变换得到第三项。
等差数列特征归纳1.数项特征不明显,含有O或质数。
2.单调增减或增减交替。
二、等比数列及其变式等比数列根本形式1.等比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非零常数。
2.二级等比数列:通过作商得到等比数列,称原数列为二级等比数列。
3.三级等比数列:通过两次作商得到等比数列,称原数列为三级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变式1.通过作商得到其他根本数列,称原数列为二级等比数列变式。
2.前一项的倍数+常数(根本数列)=后-项。
等比数列特征归纳1.数项具有良好的整除性。
2.递增(减)趋势明显,会出现先增后减的情况。
3.具有递推关系的等比数列变式可通过估算相邻项间大致倍数反推规律。
三、和数列及其变式和数列根本形式1.两项和数列:数列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等于它前面两项之和。
2.三项和数列:数列从第四项开始,每一项等于它前面三项之和。
和数列变式1.作和后得到其他根本数列或其变式。
2.存在加法运算的递推规律数列,就是比拟常见的和数列变式,如:(第一项+第二项);×;常数(根本数列)=第三项。
六年级上册推理知识点推理是一种逻辑思维方式,通过分析和判断已有的信息,得出合理的结论。
在六年级上册的学习中,推理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六年级上册的推理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推理思维。
一、什么是推理推理是一种基于事实和逻辑关系的推测性思维过程。
它通过观察、分析和判断已有的信息,运用逻辑规律和推理方法,得出一定概率上正确的结论。
二、推理的三种基本形式推理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1.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概括的思维过程。
通过观察和总结一系列的个别事物或现象,找出其中的共同点或规律,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例如,小明观察到每天上学时都会遇到早晨的阳光,推测每天早晨都会有阳光。
2.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普遍到个别的思维过程。
通过已有的一般性规律或原理,应用逻辑关系,推理出具体的结论。
例如,已知“所有人都会呼吸”,小红是一个人,由此可以推断小红也会呼吸。
3. 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或现象的相似之处,从而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具有相似的特点或规律。
例如,植物对光合作用的需求和人对食物的需求有相似之处,植物也需要光照才能生长。
三、推理的方法推理有多种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分析和判断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推理方法:1. 比较法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对象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中找出规律和关联,进行推理。
2. 假设法根据已知的信息,进行设想和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和判断。
3. 反证法通过对反面情况的分析推理,验证某个结论的正确性。
4. 排除法通过对已有选项的逐一排除,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5. 形式推理根据前提条件和逻辑规律,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推理的意义和应用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推理,可以更好地分析问题,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准确性。
2. 增加对信息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推理,可以从信息中获取更多的隐含信息,提高对信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养》考点:智力推理依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养》逻辑思维能力这一节需要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一、智力推理常用解题方法智力推理类题目要求考生通过题干给出的各种条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
智力推理题要紧考查考生三个方面的能力:阅读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
解答智力推理题不需要专业逻辑知识,只需要依据题目所给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推理即可。
因此,智力推理类题目事实上并不难。
关键是要掌握解答这类题目的常用方法和一些固定题型的快速解题思路。
解答智力推理类题目的常用方法有以下五种:排除法、代入法、假设法、找突破口法、图表法。
1.排除法排除法是大伙儿都非常熟悉的一种方法,即依据题干的条件来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其应用范围极广.在所有的题目中都能够考虑优先使用。
尤其当题干给出条件众多,且条件均特别确定时,使用排除法能快速排除一些选项甚至直截了当得出答案。
2.代入法代入法确实是将选项代入题干进行验证的方法,假如不能发生矛盾,那么该选项正确;反之,那么该选项错误。
中选项比拟简单且确定,易于代入验证时,可使用代入法。
需要注意的是,中选项中存在不能确定的选项时,该方法慎用。
3.假设法假设法.确实是假设某个条件正确,依据假设来进一步推导的方法。
假如假设没有推导出矛盾,那么假设正确:反之,那么假设错误。
假设法多用于题干条件存在多种不确定情况,不能直截了当推理的题目。
有些能使用假设法的题目也能使用代入法。
4.找突破口法找突破口法确实是快速找到解题切入点的方法。
通常当题干存在某个比拟特别的条件或者存在某个对象(条件)被反复提及的时候,那个(些)条件往往确实是解题的突破口。
5.图表法图表法确实是通过表格或图将元素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的方法。
当要紧元素只有两类时,通常能够用表格表示,当要紧元素超过两类或者需要表示出位置关系时,通常能够画图表示。
以上是智力推理常用的几种解题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一道智力推理题目并非只能用其中的一种方法,一道题目能够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来解题。
小学数学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在小学数学中,逻辑推理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部分。
通过逻辑推理,孩子们能够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和推断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下面是小学数学逻辑推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逻辑命题和逻辑联结词。
逻辑命题是一个能够判断是真或假的陈述句,它可以用符号表示。
例如,命题“1+1=2”可以表示为P。
逻辑联结词用来连接不同的命题,常见的有“与”、“或”、“非”等。
例如,“且”表示两个命题同时成立,“或”表示其中一个成立,“非”表示命题取反。
第二,逻辑连接词的真值表。
真值表是用来表示逻辑连接词的真假情况的表格。
真值表列出了每一个命题组合下逻辑表达式的真假值。
通过学习真值表,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逻辑联结词的使用规则。
第三,逻辑运算定律。
逻辑运算定律是用来推导逻辑表达式的重要规则。
其中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德摩根定律等。
通过学习这些定律,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简化逻辑表达式,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第四,逆否命题。
逆否命题是根据原命题的否定,得到的命题的一种形式。
逆否命题和原命题具有相同的真值。
例如,原命题“如果P,那么Q”(P ➔ Q)的逆否命题为“如果非Q,那么非P”(非Q ➔非P)。
第五,前提和结论。
在逻辑推理中,前提是给出的已知条件,结论是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
通过分析前提和运用逻辑推理规则,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对于孩子们来说,锻炼提取前提和推导结论的能力对于解题非常重要。
第六,悖论和谬误。
悖论是指逻辑上自相矛盾的命题。
而谬误是指由于逻辑错误导致的错误的结论。
通过学习悖论和谬误,孩子们能够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
第七,数学证明。
数学证明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数学命题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中,数学证明一般是通过逻辑推理和举例法来进行。
通过学习数学证明的方法,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逻辑推理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重要一环。
逻辑推理知识点小结(小学)小学数学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一)逻辑推理基本方法简介:①条件分析-假设法:假设可能情况中的一种成立,然后按照这个假设去判断,如果有与题设条件矛盾的情况,说明该假设情况是不成立的,那么与他的相反情况是成立的。
例如,假设a是偶数成立,在判断过程中出现了矛盾,那么a一定是奇数。
②条件分析-列表法:当题设条件比较多,需要多次假设才能完成时,就需要进行列表来辅助分析。
列表法就是把题设的条件全部表示在一个长方形表格中,表格的行、列分别表示不同的对象与情况,观察表格内的题设情况,运用逻辑规律进行判断。
③条件分析--图表法:当两个对象之间只有两种关系时,就可用连线表示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有连线则表示“是,有”等肯定的状态,没有连线则表示否定的状态。
例如A和B两人之间有认识或不认识两种状态,有连线表示认识,没有表示不认识。
④逻辑计算:在推理的过程中除了要进行条件分析的推理之外,还要进行相应的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为推理提供一个新的判断筛选条件。
⑤简单归纳与推理:根据题目提供的特征和数据,分析其中存在的规律和方法,并从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并递推出相关的关系式,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
小学数学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二)1.地理老师在黑板上挂了一张世界地图,并给五大洲的每一个洲都标上一个代号,让学生认出五个洲,五个学生分别回答如下甲:3号是欧洲,2号是美洲;乙:4号是亚洲,2号是大洋洲;丙:1号是亚洲,5号是非洲;丁:4号是非洲,3号是大洋洲;戊:2号是欧洲,5号是美洲.老师说他们每人都只说对了一半,1号_______,2号_______,3号_______,4号________,5号_________.2.在一次数学竞赛中,获得前五名的同学是A,B,C,D,E.老师对他们说:“祝贺你们,请你们猜一猜名次.”A:“B是第二,C是第五.”B:“D是第二,E是第四.”C:“E是第一,A是第五.”D:“C是第二,B是第三.”E:“D是第三,A是第四.”老师说:“你们没有并列名次,但每个人都猜对了一半.”第一名:______,第二名:_______,第三名:________,第四名:________,第五名:________.3.数学竞赛后,小明、小华、小强各获得一枚奖牌,其中一人得金牌,一人得银牌,一人得铜牌.王老师猜测:“小明得金牌;小华不得金牌;小强不得铜牌.”结果王老师只猜对了一个.那么小明得_____牌,小华得_____牌,小强得_____牌.4.“迎春杯”数学竞赛后,甲、乙、丙、丁四名同学,猜测他们之中谁能获奖.甲说:“如果我能获奖,那么乙也能获奖.”乙说“如果我能获奖,那么丙也能获奖.”丙说:“如果丁没有获奖,那么我也不能获奖.”实际上,他们之中只有一个人没有获奖.并且甲、乙、丙说的话都是正确的.那么没有获奖的同学是______.5.四张卡片上分别写着努、力、学、习四个字(一张卡片上写一个字),取出其中三张覆盖在桌面上.甲、乙、丙分别猜每张卡片上是什么字,具体如下表:第一张第二张第三张甲力努习乙力学习丙学努力结果每一张上至少有一人猜中,所猜三次中,有一人一次也没猜中,有两人分别猜中了两次和三次.第一张:_______,第二张:________,第三张:________.6.上题的四张卡片,把所有四张卡片依次覆盖在桌面上,由甲、乙、丙、丁四人来猜的情况如下表:第一张第二张第三张第四张甲习习努学乙力习学学丙学习学习丁努学习力结果,每一张都至少有一人猜中,而且每人猜中的次数相同.问这四张卡片上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7.甲、乙、丙对五年级四个班的竞赛成绩作猜测:甲认为:(1)班第一,(3)班第二,(2)班第三,(4)班第四;乙认为:(1)班第一,(4)班第二,(2)班第三,(3)班第四;丙认为:(3)班第一,(4)班第二,(1)班第三,(2)班第四;竞赛结果证明各人对各班的名次全都猜错了,那么第三名是______.8.有一次乒乓球比赛前,甲、乙、丙、丁四名选手预测各自的名次.甲说:“我绝对不会得最后!”乙说:“我不能得第一,也不会得最后!”丙说:“我肯定得第一!”丁说:“那我是最后一名!”比赛揭晓后知道,四人没有并列名次,而且只有一名选手预测错误,这就是_____选手预测错了.9. 某地质学院的三名学生对一种矿石进行分析.甲判断: 不是铁,不是铜.乙判断: 不是铁,而是锡.丙判断: 不是锡,而是铁.经化验证明,有一个人判断完全正确,有一人只说对了一半,而另一人则完全说误了.你知道三人中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谁是只对了一半的吗?10.某校数学竞赛,A,B,C,D,E,F,G,H八位同学获前八名,老师让他们猜一下谁是第一名.A:“或者F是第一名,或者H是第一名.”B:“我是第一名.”C:“G是第一名.”D:“B不是第一名”E:“A说的不对.”F:“我不是第一名,H也不是第一名.”G:“C不是第一名.”H:“我同意A的意见.”老师指出,八人中有三人猜对了,第一名:______.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三年级数学知识点也是学生提高数学成绩的重要途径,本文为大家提供了三年级数学知识点:逻辑推理问题,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养》考点:图形推理依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养》逻辑思维能力这一节需要需要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图形推理有助于开阔个人思维,是形象推理的重要形式。
在近年的综合素养试题中,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图形推理题目,考查题型和规律比拟常见,整体难度不大,下面介绍几类常见的考点。
一、位置类考点1.相对位置考查相对位置时给出的图形一般含有多个构成局部,且构成局部之间具有一定的位置关系。
2.移动、旋转、翻转给出图形的显著特点是所有图形的构成元素完全相同,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
二、数量类考点1.点点是指线条相交形成的交点,要紧有四种类型:十字交叉点、T字交叉点、切点、接触点。
考试中要紧涉及两方面:一是考查各类交点总数;二是当图形由内外两个图形组成时,考查接触点的数量。
2.线考试中要紧考查图形中的直线数、曲线数以及线条总数。
3.角直线与直线相交形成角,图形推理中会单独考查直角、锐角、钝角的数量,也会考查图形中这三种角的数量之和。
4.面与面相关的考点:封闭区域、面积、立体图形中面的个数。
5.素素是指图形的构成元素,要紧有元素种类数、同种构成元素的个数、图形局部数等考点。
三、结构类考点1.对称性假如一个图形轴对称或者中心对称,我们就称那个图形对称。
2.曲直性曲直性描述的是一个图形的线条构成特点,如直线构成、曲线构成、直曲线混合构成等。
3.封闭性直观来说,封闭图形确实是边沿由封闭线条围成的图形,否那么,确实是一个开放图形。
四、叠加类考点此类图形推理题目的考查特点是其局部结构相同,但不完全相同,要紧包含去同存异、去异存同等考点。
小学数学逻辑推理知识点整理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的学科,其中的逻辑推理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逻辑推理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推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下面,我将整理一些小学数学中常见的逻辑推理知识点。
1. 数字规律数字规律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逻辑推理知识点之一。
通过观察数字的变化规律,学生可以推理出下一个数字。
例如,给出一个数字序列:2,4,6,8,__,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到每个数字都比前一个数字大2,因此下一个数字应该是10。
这种数字规律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2. 图形推理图形推理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逻辑思维题型。
通过观察图形的形状、结构、大小等特点,学生可以推理出下一个图形。
例如,给出一系列图形:正方形,正方形,长方形,正方形,__,学生可以推理出下一个图形应该是正方形,因为这个序列在形状上有规律:正方形,正方形,长方形,正方形,正方形。
图形推理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空间思维和观察力。
3. 题意理解在小学数学中,题意理解是解题的重要环节。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题目描述,把握问题的核心内容。
理解题目的特点和要求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
例如,给出一个问题:小明家有8个苹果,他吃掉了3个,那么还剩下__个。
学生需要理解题目中给出的初始条件和要求,通过减法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答案为5。
题意理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一环。
4. 条件判断条件判断是数学逻辑推理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形式。
学生需要根据已知的条件推断出结果。
例如,给出一个问题:如果1只鸭子的体重是2千克,那么20只鸭子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需要根据已知条件(1只鸭子的体重是2千克)和问题的要求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果是40千克。
条件判断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5. 推理证明在小学数学中,推理证明是数学逻辑推理的高阶能力要求。
学生需要通过已知条件和推理过程,来得出结论。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养》考点: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依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养》逻辑思维能力这一节需要掌握比拟、演绎、归纳的根本方法,准确推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复合命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命题通过一定的逻辑联结词结合而成的命题。
组成复合命题的简单命题叫作肢命题。
复合命题依据其逻辑联结词的不同性质能够分为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和负命题四种。
一、联言命题及其真假联言命题是对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加以断定的复合命题。
如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其一般形式为:P且q,P和q 分别是其两个肢命题。
联言命题的逻辑性质:当一个联言命题的全部肢命题都为真时.那个联言命题为真:当它的肢命题至少有一个为假时.那个联言命题为假。
二、选言命题及其真假选言命题是断定在几种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复合命题。
如或者你听错了.或者我说错了。
依据各个肢命题之间能否相容并存,将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命题的一般形式为P或q;不相容选言命题的一般形式为要么P,要么q。
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一个相容选言命题要为真,至少有一肢命题为真;只有在所有的肢命题都为假时.那个相容选言命题才为假。
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一个不相容选言命题要为真,必需有且只能有一个肢命题为真;有几个为真或者全真、全假的情况下。
那个不相容选言命题基本上假的。
三、假言命题及其真假假言命题确实是断定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命题。
每个假言命题包含两个肢命题。
其中表现条件的肢命题称作前件,表现结果的肢命题称作后件。
如假如银行降低存款利率,那么股票价格就会上升。
其中银行降低存款利率是前件,股票价格会上升是后件。
依据断定事物情况存在条件的不同.将假言命题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和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一般形式为假如P,那么q,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一般形式为只有P,才q。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只有在前件真且后件假的情况下该命题为假,其他情况下都为真。
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详解:逻辑推理之类比推理类比推理①类比推理的定义类比推理是从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某些相同属性出发,从而引申出它们在另一属性上也相同的结论。
类比推理从前提到结论的推导方向,是由特殊到特殊。
②类比推理的特点逻辑知识研究者归纳出来的类比推理的特点有:第一,类比推理建立在两个或两类对象对比基础上。
第二,类比推理可以拓展认识成果,将对一个对象的认识,拓展到另一个对象。
第三,类比推理是产生灵感的工具。
第四,类比推理也是表达思想、说服教育的工具。
③类比推理的种类类比推理可以从正面进行,也可以从反面进行,还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
从正面进行类比叫做正类比;从反面进行类比叫做反类比;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类比叫做合类比。
a.正类比从两个或两类对象具有若干相同的属性,又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还有某一属性,从而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有这一属性的推理。
正类比推理的公式可表述如下:A对象有a、b、c、d属性;B对象有a、b、c属性;所以B对象可能有d属性。
b.反类比从两个或两类对象都不具有某些属性,又知其中某个或某类对象还无某一属性,进而推知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无这一属性的推理。
反类比推理的公式可表述如下:A对象无a、b、c、d属性;B对象无a、b、c属性;所以B对象可能无d属性。
c.合类比从两个或两类对象属性的相似性中,推出它们在某一属性上也相似,又从该两个或两类对象所不具有的属性中,推出它们也不具有某一属性的推理。
合类比推理公式可表述如下:A对象有a、b、c、d而无e、f、g、h属性;B对象有a、b、e而无e、f、g属性;所以B对象可能有d而无h属性。
④类比推理的应用类比推理能够使人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获得创造性的启发或灵感,从而找到解决难题之道。
类比推理的结论是或然的,也就是说可能为假,因为对象之间固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差别所在。
于是,从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地方相似,推出它们在另外的地方仍相似的结论就不具有必然性。
小学三年级推理知识点总结一、什么是推理?推理是指根据已有的一些信息,通过逻辑分析或者判断得出一些结论或者新的信息的过程。
推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思考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做出决策,而在学习中,推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完成问题的解答。
二、推理的分类1.归纳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一些具体情况或者事实,来推断出一些普遍的规律或者原则。
例如,从几个具体的实例中推断出一个普遍的规律。
2.演绎推理:是根据一些普遍的规律或者原则,来推断出一些具体的情况或者事实。
例如,从一个普遍的原则中推断出一个具体的结论。
三、推理的过程1.观察:首先,我们要仔细观察已有的信息或者情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2.归纳:结合观察到的一些具体情况或者事实,我们要总结出一些普遍的规律或者原则。
3.演绎:根据归纳得到的普遍的规律或者原则,我们再推导出一些具体的结论或者情况。
四、小学三年级推理知识点1. 基本的推理技能:在小学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推理技能,比如观察、分析、总结和推导等。
这些技能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2. 归纳推理: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会从一些具体的实例中归纳出一些普遍的规律或者原则,以及利用这些规律或者原则来解决问题。
3. 演绎推理:学生也应该学会从一些普遍的规律或者原则中,推导出一些具体的结论或者情况,以及利用这些结论或者情况来解决问题。
4. 推理题型:在学习中,学生还要了解一些常见的推理题型,比如分类推理、顺序推理、逻辑推理等,以及掌握解答这些题型的技巧和方法。
五、小学三年级推理的重要性在小学三年级,推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首先,推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推理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训练他们的观察和思考技能。
再次,推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理解深度。
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详解:逻辑推理之归纳推理归纳推理
①归纳推理的定义
归纳推理是指从一系列个别性的判断出发,引申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这种推理的推导方向是由个别到一般。
②归纳推理的分类
归纳推理按照其推理的前提中是否考查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又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此外.还有概率归纳推理和溯因归纳推理。
需要注意的是,归纳推理中的“完全”和“不完全”是相对的,它是就推理前提的数量方面来说的。
所谓“完全”是从整体上来对一类对象的全体加以考查;所谓“不完全”则是从局部(部分)上来对一类对象的全体加以推断。
因此,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a.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是以某一类对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为前提,因而推断出该类对象的全体都具有(或不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
因此,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个别性的,其结论却是一般性的。
完全归纳推理的结构可用公式表示为:S1是(或不是)P,
S2是(或不是)P,
S3是(或不是)P,
Sn是(或不是)P。
S1……Sn是S类的全部对象。
所以,S是(或不是)P。
b.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以某一类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因而推出该类对象的全体具有或不具有这种性质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根据前提中是否考察了事物对象与其属性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a)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种属性在对象中不断重复而没有出现与之相反的情况,因而便推断该类对象的全体也都具有这种属性的一种推理。
这种推理形式可用公式表示为:
s1是(或不是)P,
S2是(或不是)P,
S3是(或不是)P,
Sn是(或不是)P,
s1.……Sn是S类中的部分对象,且在重复中未遇到相反的情况。
所以,所有S是(或不是)P。
由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结论的得出仅仅是以推理前提的无矛盾
性为依据,而推理前提所考察的又仅仅是一类对象中的一部分,因
此其结论并不具有必然性而是或然的。
为了提高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枚举考查的对象要尽可能多。
前提中枚举的对象愈多,涉及的范围愈广,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大;反之,其可靠程度就愈小。
第二,要尽可能找出被考查对象与其属性之间,或者前提与结论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从而把对象的本质属性作为考查、归纳的根据,而不是把其非本质属性作为考查、归纳的根据。
这样才能把推理的结论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第三,注意搜集反面的材料,看其是否会出现矛盾。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容易出现的逻辑错误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所谓以偏概全,是从被归纳对象的量上来说的。
它是仅以少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就推断出该类对象的全体都具有或不具有这种性质。
这样的归纳,其结论的可靠程度当然不会高。
第二,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所谓轻率概括,即对被考查对象并未作深入细致的考查,便轻率地作出某种结论。
这种结论当然容易出现错误。
(b)科学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亦称科学归纳法。
它是根据对某一类对象中的部分对象与其属性之间具有某种必然性、因果性联系的认识,来作出
该类对象的全体都与这一属性有着必然性、因果性联系的一般性结论的逻辑推理。
这种推理形式可用公式表示为:
S1具有属性P,
S2具有属性P,
S3具有属性P,
Sn具有属性P。
s1……Sn是S类中的部分对象,且对象S与属性P之间具有必然联系。
所以,S必然具有属性P。
科学归纳推理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发现对象与其属性之间的必然性、因果性联系,以此作为科学归纳推理的依据。
要发现这种必然性、因果性联系,就必须对事物作深入细致的观察、实验,进行科学的分析、解剖,这是科学归纳推理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进行科学归纳推理必须遵循以下规则:
第一,推理的前提必须真实。
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
科学归纳推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推理得出一个具有一般性、必然性的科学结论。
要得出这样的结论,其前提首先必须真实可靠。
第二,对象与属性之间,必须具有必然性、因果性联系。
这是科学归纳推理区别于其他归纳推理的主要不同之处。
只有对象与属性之间具有必然性、因果性联系,才能把科学归纳推理的结论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之上,因而也才能将其推广到整个类。
第三,推理的结论是一般性、必然性的。
由于科学归纳推理,也是由个别、特殊导向一般的推理,因此它的结论是一般性、普遍性的。
又由于在前提中对象与其属性之间具有必然联系,所以在结论中,尽管对象的范围(外延)有所扩大,但该类对象与其属性之间的联系,同样也是必然的。
练习题
【判断题】归纳推理是由一般规律推导出具体事物的推理过程。
【答案】×。
专家解析:归纳推理是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
教师资格证国考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