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宗内经伤寒论实修10.麻黄汤与汗法2
- 格式:pdf
- 大小:249.91 KB
- 文档页数:6
麻黄汤主症+【气阴两虚燥热型糖尿病】原创紫竹仙姑紫竹仙姑2022-10-01 15:33发表于陕西麻黄汤主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注:一两按10克,杏仁与麻黄等量)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馀如桂枝法将息。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麻黄辛温,开腠理而发汗;杏仁苦温,疏利肺气而治喘;桂枝辛甘温,协同麻黄,增强其发汗作用;甘草甘平,协和诸药,药虽四味,方义周匝。
本方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为太阳病表实证之主方。
汪昂曰:“麻黄中空,辛温气薄,肺家专药,而走太阳,能开腠散寒;桂枝辛温,能引营分之邪达于肌表;杏仁苦甘,能散寒而降气;甘草甘平,发散而和中。
”麻黄与杏仁相配,可以解表散邪,降逆平喘。
曹颖甫谓:“麻黄汤为伤寒之圣药。
独怪近人畏忌麻黄,徒以荆芥、防风、豆豉、牛蒡等味,敷衍病家,病家亦以其平易而乐用之,卒之愈疾之功不见”。
此为经验有得之言。
近代医家恽铁樵对用此方之标准谓:“除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更须注意两点:第一是无汗,第二是口中和。
如其有汗,麻黄是禁药;如其口渴、舌干、唇绛,桂枝也是禁药。
只要是真确无汗,口中和,此方是唯一无二的妙法,可以药到病除。
”(见恽著《伤寒论辑义按》)郑氏在《医法圆通》中说:“此太阳营分主方也。
仲景原文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恶寒而喘者。
”随即举出其圆通应用法三条:(1)治痘初出而急隐,壮热无汗者;(2)治肩背沉重、觉内冷者;(3)治两脚弯发起红块,痛甚。
近代药物之分析,麻黄有发汗、平咳、定喘诸作用,为辛温发汗药中效力最强大者。
故凡一切感寒、伤寒诸疾病之无汗者,如头痛、腰痛、身痛、关节痛等,无不可以用之。
笔者多年来常用麻黄汤以治伤寒咳嗽,无不应手取效,而从未见发生副作用。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一、组成麻黄去节三两(6克)、桂枝二两(4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克)、甘草炙,一两(3克)。
二、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三拗汤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3.华盖散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草桑白皮;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4.麻黄加术汤麻黄汤中加白术,湿困身疼总能医。
5.麻杏苡甘汤还有麻杏苡甘剂,风湿发热亦可祛。
6.大青龙汤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解表清热此为良。
四、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五、主治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六、方解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
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
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
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
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桂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
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正由于此,所以《伤寒论》中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伤寒表虚自汗,血虚而脉见“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本方。
10.麻黄汤与汗法麻黄汤与汗法前面讲到的两条条文中,仲景都用到了“麻黄汤”。
这里,我们就来具体讨论一下这个“麻黄汤”。
麻黄汤方如下:———————————————————————————————————————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一作“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
———————————————————————————————————————一、仲景第一方——麻黄汤很多人,都喜欢尊奉“桂枝汤”为仲景第一方。
其实,这些人,大多是一些不敢使用“麻黄”的人。
仲景所撰的《伤寒杂病论》,是以“伤寒”二字,来定名、立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仲景的这本伤寒杂病论》?书,为什么要定名为《伤寒只要通读过一遍这本书的人,就不难发现:其实仲景的这本书,讨论的就是【外感】的发病情况。
而这个【外感】的内容,是涵盖了中医“病因学”中“外因”中的外感“六淫”的相关内容。
也就是说,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讨论了外感六淫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外邪入侵人体导致发病的一些基本情况。
虽然除了“风|寒”之外,其他几个外邪,相对来说讨论的内容较少,但伤寒杂病论》呢?且不说其他的几种,就说在这本书中,与“寒邪”相并讨论的“风邪”,就至少也是有的。
仲景为什么要定名为《伤寒一直没有少过。
仲景也在太阳病、阳明病等章节中,在讨论“伤寒”的同时,必然会谈到“中风”,如“太阳伤寒”、“太阳中风”;“阳明伤寒”、“阳明中风”等。
可见,至少仲景在撰写条文的时候,是把“中风”放在“伤寒”的同样高度来编写的。
那么,仲景为何不定伤寒杂病论》?名为《中风中风杂病论》而叫做《伤寒大家不要以为这是没事扯着玩儿的话题啊,这是一个对大方向认识的问题。
前面已经谈过了,从广义上说,【伤寒】,是外感诸邪的总称。
麻黄汤—搜狗百科麻黄汤麻黄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之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表征:发热,怕冷,头身痛,鼻子实,流清鼻涕,咳嗽等,但最主要是怕冷。
宣肺:1、将浊气排出体外。
出路包括呼吸道,体表。
浊气包括,二氧化碳,代谢废物,病毒,病菌等。
2、将卫气,营养物质,水发散到体表。
脉浮紧:邪气,病毒攻入体内,肝脏小肠等主要产热器官,代谢加快,热量主要用来产生抗体,热量输出减少。
体表肌肉为了抗邪,抖动产热,但需要大量氧气与营养物质,因此脉管浮。
紧,往来有力,左右弹人手表示肌肉抖动。
)(传统认为:发汗是祛除邪气的一种方式,而我认为:体内邪气已经通过排泄系统,尿道,肛门,以及呼吸系统口鼻祛除。
邪气已祛,抗体需求减少,体温降低,体内的热量通过体表发汗,散除。
所以汗出是邪祛的标志,而不是祛邪的方式)(麻黄功效:发散风寒,宣肺止咳平喘,利尿消肿,散寒通痹止痛,用于疮痈肿痛,皮肤瘙痒,鼻子实,流清鼻涕)(药征:主治喘咳、水气也。
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
)(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一名龙沙。
)中文名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功用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分类解表方-辛温解表出处《伤寒论》药方介绍药方1麻黄加术汤组成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甘草(炙)3g,杏仁(去皮尖)6g,白术12g。
(术,味苦温。
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痘,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一名山蓟。
生山谷。
)(药征、术:主利水也。
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烦疼、痰饮、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倪海厦方剂解读「麻黄汤伤寒论三九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需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讲到「伤于寒」,就是「麻黄汤」证,又名「还魂汤」,(这个有的书上说还魂汤里面没有桂枝暂存疑问)为什么?就是人死了,脉都没了,下「回阳九针」后,再灌「麻黄汤」下去,所以「麻黄汤」可以从阴间回到阳间,过去有很多伤寒重症,麻黄汤一下去就救回来了,不需要用到大剂四逆汤。
有些中医师用炮附子几百克去回阳救逆,实际上不需要,用麻黄汤就好。
(额这个...不知道卢老师看了有什么反应)张仲景这条辨没写脉证,一般来说,伤寒病在表,抵抗出来和病毒相抗,脉浮且紧,浮代表「表」,紧代表「寒」,所以麻黄汤证需解表发汗,如果只有脉浮紧才用麻黄汤,张仲景早就写在里面了,葛根汤、桂枝汤都有写,为什么麻黄汤没写,就是当遇到危急的时候,病人气息都快没了照样可以用到麻黄汤。
病毒趁人身体改变的时候进来,人身上的热度,一直都在调节,汗发不出来的时候,就会发热,为什么头痛,免疫系统就是阳,阳会往上冲,而头是诸阳之会,所以会头痛。
水到皮肤表面排不出去,这水就渗到肌肉,就感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全身关节都会痛,有时严重到像是被鞭打一样。
为什么恶风?就是表寒,这种怕冷的程度,可以在夏天的车子里面,不开冷气,关上窗户穿着大衣躲在里面。
为什么无汗而喘,肺主皮毛,皮肤毛孔肺在管,现在皮肤毛孔被寒束到了,就是肺也受寒了,肺在身上的功能是布施津液到五脏六腑及全身上下,现在肺一受到寒,肺的津液散不出去,肺也被束到了,肺的呼吸自然受到影响,而有喘气的外证,所以得到麻黄汤证的人,可以说皮毛和肺俱闭,不能宣泄了。
我们在问诊的十问里问到汗出情形,就是要知道他的肠胃系统、心脏功能、肾脏功能;例如说,心脏功能好,才能正常出汗,如果心脏功能不好,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出不了汗,一种是没事盗汗很多。
20213232临症资料对《伤寒论》麻黄汤和桂枝汤疗效的验证魏玉萍1,马正文2,杨文萍3#,李显渟3,李景福2,郭全龙2(1.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甘肃积石山 731700;2.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癿藏镇畜牧兽医站,甘肃积石山 731700;3.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畜牧发展中心,甘肃积石山 731700)摘要:《伤寒论》是我国传统中医经典著作,书中有些方剂被移用于中兽医中,本文介绍了其中两个方剂,麻黄汤和桂枝汤的组成、方解以及在兽医中的运用,并列举病例进行验证,可供兽医临床参考。
关键词:《伤寒论》;麻黄汤 ;桂枝汤;兽医运用;验证中图分类号:S853.9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8655(2021)03-0052-02《伤寒论》是一本古代中医书,共10卷,为东汉朝代医学家张仲景撰于公元三世纪初。
本书是作者所撰《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伤寒病证为主要的部分,原书经晋朝王叔和整理,复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而成。
现存较早的有明朝赵开美影宋刻本《伤寒论》(简称“宋本”)和金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两种刊本。
作者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辨证为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大法和立法、用药规律,以条文形式做了较全面的论述。
总结了汉代以前有关急性热病及有关病证诊治的丰富经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对后世临床医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同时该书对我国传统动物医学(即中兽医学)的发展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书中不少经典方剂被用于动物疫病治疗中,麻黄汤和桂枝汤便是其中两个方剂。
笔者将它们挖掘和验证,以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用于兽医临床,分别介绍如下:1 麻黄汤1.1 组成与功效麻黄30 g,桂枝45 g,杏仁 60 g,炙甘草20 g,水煎,候温灌服。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喘,苔薄白,脉浮紧。
1.2 方解本方是辛温解表的代表方,为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主要方剂。
《伤寒论》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导读:本文收集了麻黄汤的条文,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失治误治后处理,麻黄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汤条文】 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3) 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 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 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6) 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 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5) 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2) 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5)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甘草炙,一两(3g)按:用量可据病症轻重、体质强弱增减,然桂枝、甘草绝不可大于麻黄。
【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分2次温服(药凉影响发汗)。
覆被使微汗,一服愈,止后服。
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防蓄水。
【功效主治】太阳病,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浮紧者。
【麻黄汤加减】1. 脉不浮紧,反沉而微细,少阴病也,加附子。
(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2. 兼口咽干燥,喜饮思冷,烦躁等内热证者,加石膏。
(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3. 脉虚无力,或素体虚弱,或大病后、产后,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麻黄汤》的辩证与应用麻黄汤(麻甘桂+杏)【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 克,桂枝6 克,炙甘草3 克,杏仁(去皮尖)9 克【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方解】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
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以头痛、发热、恶寒为常,若更见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此为表实证,则宜麻黄汤上之。
按: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集于体表的体液和废物得到部分的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烈,并亦不至迫及于肺。
而麻黄汤证,由于无汗体液和废物充盈于体表,压迫肌肉和关节,因使身、腰、骨节无处不痛,并逆迫于肺而发喘。
只以自汗出和无汗的关系,遂有虚实在表的不同反映,亦即或宜桂枝或宜麻黄的用药关键。
《伤寒论》第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注解:太阳与阳明合病,当指既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同时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言。
喘为承气汤和麻黄汤的共有证,不过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而麻黄汤证为喘而胸满,故谓不可下,宜麻黄汤以发汗。
按:腹满而喘者,则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隔,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
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
《伤寒论》第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太阳病已十余日,脉虽浮但细,并其人多倦嗜卧,病已有内传少阳之象,故谓外己解也。
设更胸满胁痛者,则柴胡证具,故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并亦无嗜卧及胸胁满痛者,则病仍在表,虽十日已去,也可与麻黄汤。
按:脉细主血少,而见之于浮,乃体表津血不足的为候,即小柴胡汤条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的情况。
10.麻黄汤与汗法2汗法,就是“发汗”的技法。
“发汗”,是中医治疗外邪的一个重要途径。
主要是用来发散从外入侵进人体浅层的一些外邪,例如这里提到的“麻黄汤”以及“麻黄系列”;其次,发汗还可以用来“调和营卫”,用来纠正身体的某些阴阳失衡的状态,常用的如后面将要讨论的“桂枝汤”等。
“发汗”的内容很多,涉及面也很广。
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很多疑难大病重病中,不少都是可以使用这个“发汗”的汗法,再结合一些其他技法,来解决问题的。
所以,重视“汗法”,驾驭好“发汗”,是非常重要的中医最基本技法之一。
就像练习传统武功一样,必须要练好桩功。
于“传统中医”而言,这就是最基本的基本功之一。
所以,必须要掌握。
必须要能熟练运用。
必须要能精准驾驭。
中医治病,常用四法,——即“汗、吐、下、和”。
——这就是中医的“四大基本功”。
这其中,“汗法”排在第一。
一方面说“汗法”很重要;另一方面也是说,“汗法”主要是解决浅层、外邪的技法(当然,只是‘主要’,而不是全部。
正如上面讨论的,汗法还有其他的用法,后面会逐渐讨论到)。
正是因为“汗法”的重要,所以,我们下面再具体讨论一下这个“汗法”。
只有先了解了这个“汗法”,才能在后面使用汗法来‘发汗”的时候,才能达到最好的、最需要的效果。
1、大法,春夏宜发汗。
***************************************************************************意思就是,在春天、夏天的时节,若受寒邪,则适宜用汗法,通过“发汗”来驱散外邪。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春夏两季,人体的阳气本身就是向外生发的。
所以,在使用“发汗”的方法用药时,也是通过药力,从内向外发散。
这与这两个季节人体阳气向外宣发的方向是一致的。
所以,就可以借助天时的这个生发的势,达到顺水推舟的取汗、发汗的目的。
所以说“春夏宜发汗”。
但是,要注意,虽然是“春夏宜发汗”,不是说在春夏的时节,什么病都可以使用“发汗”的。
也不是说,秋冬时节受了寒,就不能“发汗”。
2、凡发汗,欲令遍身絷絷微似汗(一作: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漐漐然,一时间许,亦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
***************************************************************************仲景说:“但凡是需要发汗的情况,最好是达到全身上下都微微的一层略有潮湿的状态最好;不能发汗发到一身汗出的像水洗过的一样。
”关于这句话,我们需要补充说明的。
首先,这句话在现在的临床中,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无效的。
现在的临床,在病人需要发汗的时候,绝大多数的病人都是需要“汗出如水”的情况,才能有明显的症状减轻、消除的作用。
仲景说的这个“欲令遍身絷絷微似汗”的发汗状态,不仅是没有任何效果,有些时候反而会加重病人“烦躁”的表现。
在临床中,我们常看到,很多病人,不仅需要出“大汗”,更有不少需要连续出“好几层的大汗”。
每一层大汗,减轻一部分的症状;哪个部位的汗没有出透,哪个部位的症状就不能得到充分的缓解或消除。
这种病人,一般第一层出的汗,基本都是“冷汗”;第二层汗,开始逐渐变温;后续的汗开始有些发粘。
到第三层汗,基本都是非常粘腻的汗,粘手的。
当这三层汗出过之后,病人会出一身热汗,这种汗清爽如水,不在粘腻。
当这种汗开始自行收汗之后,病人的身体皮肤,就会出现一些“粉滑”的状态,就像扑过粉一样。
到这个时候,病人的“汗”才算是完全透清、透彻底了。
所以,鉴于上述表现,我们在临床中,就不能完全听从仲景这里“欲令遍身絷絷微似汗” 的发汗要求。
因为,这样的发汗程度,是有条件的。
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必须这样发汗的。
既然我们上面反对了仲景的这种“欲令遍身絷絷微似汗”的发汗要求,又有临床的观察作为依据,那么是不是说明仲景的这个要求是错误的呢?不是。
仲景这样发汗的要求,是有一个先决条件的。
——那就是1、病人原本是“平人”;2、病人的这个“麻黄汤证”还是“初期状态”,并且症状“很轻”。
所以只要用“麻黄汤”微微开泄一下腠理,略略取一点点汗意,使邪气得以开泄出去,就可以完成作业了。
所以说,这种“欲令遍身絷絷微似汗”的发汗状态,只是适合“平人微邪”的情况。
发汗,是为了“祛邪”。
也就是说,发汗,是为了“受邪越重”,这个时候的“发汗”也就相应的需要越重。
所以,在前面我们比对仲景的“麻黄汤”和陶弘景的“小青龙汤”(道家的‘麻黄汤’)的时候,就发现两者的“发汗程度”是不同的,一个是“欲令遍身絷絷微似汗”;一个是“必令汗出彻身”。
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因为“不然恐邪不尽散也”(不达到这样的程度,恐怕邪气不能被散尽。
)好,现在开始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了。
——发汗,是为了“祛邪”。
发汗的程度,是随着“受邪的轻重程度”灵活变化的。
这种“灵活变化”,只有一个标准,就是“邪去正安”。
这个概念一定要掌握了。
后面很多实战,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3、凡发汗,温暖(一作“服”,当是)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使(一作“便”,两字皆可,文意不乖。
)有所觉;病重者一日一夜,当晬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能汗出,服三剂乃解。
若病不解,当重发汗。
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这个,重点讨论了发汗时所用汤药的用法。
首先,是“温服”。
其次,是根据病情和发汗的程度,来决定给药的“时间间隔”(我们也称为“用药间隔”)。
第一遍用药之后,如果病人较重的病情没能得到缓解,那么就需要在90分钟左右跟上第二遍的用药(当促其间)。
所谓的“当促其间”,就是说,让两次用药的时间间隔缩短。
具体缩短到什么程度?这个需要根据病人的病情、以及药力的大小、以及前面一遍用药的吸收与作用情况等,来具体判定。
病情较重的,可以做到90分钟给一次用药(可半日中尽三服)。
这里所谓的“可半日中尽三服”,即在4小时之间,连续使用3遍用药。
所以,基本在90分钟每次左右。
其实,这个是一个粗略的计算分配。
我们在临床的时候,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经常做到第二遍用药,和第一遍用药,只是间隔30分钟~40分钟。
这个时间是前一遍用药的药力刚刚开始达到峰值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脉象,来查看这个时候的“药力”,对“病势”的“拦截”情况。
如果发现病人的“邪势”过重,这一遍的“药力”还不足以达到你的“战略意图”时,就可以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考虑跟进下一次的用药,从而提升病人体内的“药力”。
注意,这种用药的时候,一定要计算出病人对药力的“最大承受量”,然后把这种递进用药产生的“药力叠加”,按照“对抗邪势”的用药的需求,来控制在“接近”这个病人对药力的“最大承受量”(这种情况,我们称为“顶格满负荷用药”)。
这种用药的优点,在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最大的战争收益”。
所以,我们的这种外感病的治疗,这么多年来,基本都能控制在“最长两天半”康复的时间内。
所以,这种用药,能够“最大程度的争取时间”;同时,用“最小的身体消耗”,来达到“最大的康复程度”。
所以,这种用药的一个重要优点,就是对于危急重症的病人来说,在需要抢时间的情况下,能够为病人的后续治疗,争取尽可能足够的“时间和战机”。
这个是我们在一些危重病人需要“为病邪开拓去路”的时候所常用的。
这种用药的模式,我们称为“与病邪赛跑抢时间”。
也就是从仲景的这个用药方式中转化出来的。
不过是我们把这种方式,近乎用到了极致。
这些都是聊到这种用法的优点。
其实这种用法也有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非常难以精准把控。
要想做到更好,就必须有“精准的四诊”作为前提基础,才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病人身体脏腑的情况、正气的情况、病情的即时情况以及发展趋势与发展方向、药力的发挥情况等等。
此外,还需要有非常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托,有足够精细的计算能力,以及对病人生理、病理、疾病的病因、疾病的当前邪势、疾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组方的精准程度、药力的把控、以及对病邪的阻击拦截是否可控,能否引导或者强制病邪按照自己预定的方向去,以及对整个预判中发生其他意外状况的可能性预判、以及对出现了意外状况的驾控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必备的条件。
如果这里面有一点做不到,这种“顶格满负荷用药”就会存在巨大的风险。
所以,也就注定这种用药方式,不是大多数人能够掌握的。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里提出来,也是让大家可以看到,仲景的这种用药被运用到一个极致是个什么样子。
看看,同样是对仲景一句话的解读,你有没有达到我们的这种参悟和运用程度呢?所以,读仲景书,永远不要自得。
这个是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参悟、去验证的。
读书,不在文字象。
更要能于无声处听惊雷。
现在再看仲景的这句“若与病相阻,即使(一作“便”,两字皆可,文意不乖。
)有所觉”,能够理解了没?就是上面谈到的意思。
——当药力进入人体的时候,药力发挥的情况、与病邪相争的情况,都要能够及时的通过“四诊”来把控(使有所觉)。
如果这个做不到,无异于是“睁眼瞎”。
上了战场,你两眼一抹黑,自己的兵力到了哪里?与什么样的敌人相遇?当前战况如何?损耗多少?胜败走向怎样?还能够支撑多久?啥啥都不知道,这个仗怎么打?有几分可能打赢?所以,要想能把战局完全掌控,就必须能够时刻了解战场的情况。
这个,就需要精准的“四诊”为依托了。
对于中医而言,“四诊”是个啥?基础呗。
所以,我们说,“好中医”(指能实战的)都是靠强大的基础知识支撑起来的。
不是靠什么验方、秘方、万用方支撑起来的。
后面这句“病重者一日一夜,当晬时观之”,与前面讨论“桂枝汤”的用法中有一句“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有文意共通之处;同时也有相互补益之处。
这里的“晬时”,可以有两种意思,一个是“一会儿”;另一个意思,和“周时”相同。
我们前面反复提到的,三五分钟、十来分钟,就必须查看一次病人的脉象,就是从这里作为“一会儿”的“晬时观之”得来的。
——这种就是要你随时掌握病人的当前情况。
“周时观之”,则是指一日一夜的时间段内发生的情况。
我们前面反复谈到的“要关注疾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就是从这里得来的。
用“周时”,来观察24小时内的疾病情况,是可控、逆转、还是继续入侵、还是完全失控?等等。
同时用“晬时”,来观察短期的时间段内,病人的疾病情况,是病势太强、药力不足、正气不够、还是用药太过?等等,都是需要在当前就要发现、掌握、并且解决的。
“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
”这是病势较重,药力不足的表现。
怎么办?补充药力呗。
“至有不能汗出,服三剂乃解。
”这个相对前面来说,就是病势更重了。
而且可以确定的是病人“正邪都比较盛”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