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实验指导2-海淀的浪荡汉子
- 格式:pdf
- 大小:148.41 KB
- 文档页数:5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1《北京生态重建实践报告二——京密引水渠道和海淀公园改造后群众反应分析》第四期调查方法与问题综述该期所体现的理念主要是基于自然。
它不应该过分强调人的因素,也不应该把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因为有时人类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而正是自然认为人类需要什么。
(照片)野生植被的旺盛生长在雁南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当我走进雁南园时,我第一次觉得这里像个农场。
这里的大部分植被都是自然形成的,你可以蹲在任何地方观察,发现许多无名植物。
因此,我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这些植物的分布可以反映自然的意愿:例如,芭蕉总是分布在道路两旁人们行走的地方附近的自然规律,只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反映出来。
虽然别墅前的花园里种植的一些植物是人工种植的,但它们与自然融为一体,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
(照片)雁南公园早春的植被(那时,我想知道为什么北京大学唯一的校园——雁南公园的植物不用人工浇水就能茁壮成长。
在找到原因之前,我联系了后来到达的绿化带。
(照片)绿化隔离带(五)为什么绿化隔离带的护坡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而且是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刚刚建成的?原因是它是通过自然播种、自然灌溉、自然生长获得的天然植被。
其植物种类、生长规模都是自然选择的,这确实是最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
此外,植物的替换顺序也符合先锋植物如藜、苋菜,即坚韧的一年生植物到多年生植物。
既然我们让大自然自己选择,它自然会选择那些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植物、那些最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植物。
这也是雁南园植被茂盛生长的秘密。
因为雁南公园没有人进行所谓的“植被管理”,所以它成了大自然的宠儿,并生出一种永远是自然的绿色。
我不禁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城市绿地中使用的植物都是根据人类的意愿选择的。
最直观和典型的方法是在北京这样极度缺水的城市种植消耗大量水的草皮。
发生什么事了?不仅仅是草坪在环境没有任何改善的情况下就枯萎了,而且浪费了很多钱。
(照片)自然种植。
我的暑假实习报北京生态实习报告告(1)实习路线:逸夫二楼-燕南园-北大西门-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南如意门-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颐和园东宫门-万寿山北坡主要内容:一. 关于尊重自然:就实习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情况进行分析二. 关于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园改造后群众的反响进行分析三. 关于管理:就燕南园、蔚秀园颐和园的管理进行分析四. 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20XX年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
本次实习首先在校内进行观察,然后从东门出发,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
途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浓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看法。
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区,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周围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察,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容易发现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
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行进过程中,有许多平时经常见到的事物,在实习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却突然间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进路线谈一下本次实习中我的感想。
一. 关于尊重自然首先,是图书馆东北角的那片三角状草坪,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规则的形状——类三角形——却使它让我心头一震。
在人工草坪刚刚兴起时,偶尔见到一、二块整齐的绿茵,还觉得有点赏心悦目,毕竟,少见的规则形状让人看了有一定的兴奋感。
然而,当所有的设计师都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博取人们的这种兴奋感、而使这种绿茵“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时,人们的这种兴奋感却被单调感和厌烦感所替代。
(图)类三角形草坪(a)的确,现在的绿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圆形或者非常规则的多边形,我很难想到除了单调以外的词语来加以形容,于是我不禁想问:真的只有规则这一种选择么?不可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则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
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评分:86优点:行文朴素,结构清晰;有观察,有评述,有自己的观点,全文没有出现大的不足。
缺点:稍嫌平淡,个别地方(杜仲树)等处有些离题。
城市生态实习报告李韵然0021303120xx.4一、实习概况1.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实习路线及内容:20xx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
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1.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
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
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
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
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
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
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
北京市城市生态实习报告(可编辑)北京城市生态实践报告I 、实习概况。
实习的路线和内容:上午8: 00在北京大学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图书馆,在雁南园停留观察和考察。
经海淀公园调查,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运河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
沿着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和聆听老师的讲解。
实习结束了。
回望通往图书馆前东门的道路,左边繁忙的建筑工地和右边教学楼唯一的可怜的草坪是看不见的。
虽然现在还是春天的早晨,但它仍然给人一种热的感觉。
也许是因为新修的路两边几乎没有树。
北京多风的春天有时会形成一场小“沙尘暴”,夹杂在建筑工地的土壤中,这让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生畏,尤其是在夏天,每个人都必须低头疾走。
当然,这种情况在离开东门后并没有得到缓解。
绿色的缺乏也让道路感觉昏暗,有点太严重。
()老师在花园内的草地上解释道:与花园外相比,花园里很少有人工雕刻。
野花生长在路边的角落里。
人们注意到花园里几乎没有栅栏。
草原的边界都是由一株植物和一根竹竿组成的。
植物都是活的长叶子,开花后应该是美丽的。
我认为这种影响超出了铁栅栏的范围。
里面还有三只野猫,白色和黄色。
一个多岁的叔叔在他家门前的地里看到了芭蕉百合,他说他把所有的植物都种在这块小地里。
他问自己住在哪个建筑里更好,他说当然更好,因为这里的人密度小,活动空间大,可以种植花草。
根据老师的说法,这里曾经是一片苹果林,但是为了修理草坪,它被砍伐了。
靖远花园的草坪会被人践踏。
目前,黄色和绿色的杂草是绿色的。
有一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个男人正在湖边的长椅上看书,突然他开始向周围喷水。
他差点跳起来。
该给草坪浇水了。
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设计失败。
设计应该考虑到所有的人。
也许椅子和洒水器不是一起建造的,但是后面的添加应该考虑到整体不能将设施一个一个分开。
主要是和居民交流。
每个人似乎都抱怨了很多,反映出蚊子和苍蝇在社区的一条死水沟里繁殖,散发着恶臭和成堆的垃圾。
据了解,这条沟里的水过去是干净的水,地下水井里的居民并不多。
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精选多篇)第一篇: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评分:86优点:行文朴素,结构清晰;有观察,有评述,有自己的观点,全文没有出现大的不足。
缺点:稍嫌平淡,个别地方(杜仲树)等处有些离题。
城市生态实习报告李韵然0021303120xx.4一、实习概况1.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实习路线及内容:20xx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
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1.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
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
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
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
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
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
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
北京海淀公园景观植物群落调查与分析Liang Tingyong;Yao Xiazhen【摘要】从自然层面上,为调查和分析海淀公园景观植物群落的具体现状,结合相关部门的数据,从海淀公园景观群落植物种类及其区域分布2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实地调查.在调查中,公园分成4个主要区域,共发现落叶乔木30种,针叶树7种.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得知,海淀公园景观区域群落植物以毛白杨、刺槐、旱柳为主要乔木种类,加杨、馒头柳为次要乔木种类,马褂木、榆树为稀有乔木种类,并同时得出相关区域植物群落配置方式及其作用.【期刊名称】《中国林副特产》【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5页(P55-59)【关键词】海淀公园;景观植物;植物群落【作者】Liang Tingyong;Yao Xiazhen【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31.2在夏成钢、王智的《海淀公园规划设计说明》和《历史与现代之间——北京海淀公园设计思路》中,海淀公园的景观突出植物季象和色彩, 形成春花烂漫、秋色绚丽、浑厚大气、色彩斑斓的植物特色[1-2]。
如今,海淀公园的各个功能区逐渐完善,景观植物区域群落逐渐成熟,整体景观逐渐稳定。
在这之前大多数的研究是从海淀公园的综合性质进行探索,很少有从景观植物群落这一层面进行研究,而景观植物群落对于一个公园整体来讲,十分的重要。
本文就景观植物群落对海淀公园进行了更深层的研究,主要从海淀公园的景观群落区域分布及景观特征出发,探究整个海淀公园的景观植物群落的具体现状,并分析各区域景观植物对公园整体景观的作用和影响。
1 调查地点与方法1.1 调查地点:北京市西北四环万泉河立交桥西北角海淀公园1.2 方法1.2.1 实地调查。
对海淀公园进行实地走访,获取相关的植物数据及空间数据。
1.2.2 咨询相关部门。
熟悉海淀公园地形和了解树种应用后,向海淀公园管理中心咨询相关绿化资料。
1.3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首先对海淀公园的地域划分图,依据道路、功能进行再分区,并实地勘察海淀公园整体区域情况,熟悉各个分区,对不同分区进行标注。
一、实训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景观格局、过程和功能的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加深对景观生态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景观生态学课程实训。
二、实训目的1. 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培养野外调查、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提高对景观格局、过程和功能的认识。
4. 增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理论学习:复习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景观格局、过程、功能、多样性和连接度等。
2. 野外调查:在指定的实训区域进行实地调查,采集植被、土壤、水文等数据。
3. 数据分析:运用专业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绘制景观格局图、多样性指数图等。
4. 报告撰写:根据实训内容和数据分析结果,撰写景观生态学课程实训报告。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在实训开始前,我们首先对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复习。
通过查阅教材、文献和教师讲解,我们对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野外调查实训当天,我们分组前往指定的实训区域进行野外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步骤:(1)确定调查区域:根据实训要求,我们选取了面积为2平方公里的实训区域。
(2)植被调查:采用样方法对植被进行调查,记录物种名称、密度、盖度等数据。
(3)土壤调查: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pH值等指标。
(4)水文调查:测量河流流量、流速等指标。
3. 数据分析在野外调查结束后,我们利用专业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主要内容包括:(1)景观格局分析:绘制植被类型分布图、多样性指数图等。
(2)过程分析:分析植被演替过程、土壤养分循环等。
(3)功能分析:评估景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报告撰写根据实训内容和数据分析结果,我们撰写了景观生态学课程实训报告。
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引言:介绍实训背景、目的和意义。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实践报告北京生态实习报告实践报告实习路线:逸夫二楼-燕南园-北大西门-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南如意门-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颐和园东宫门-万寿山北坡主要内容:一. 关于敬重自然:就实习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状况进行分析二. 关于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园改造后群众的反响进行分析三. 关于管理:就燕南园、蔚秀园颐和园的管理进行分析四. 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2021年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
本次实习首先在校内进行观看,然后从东门动身,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
途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四周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深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四周生态环境的看法。
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转变的地区,依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四周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看,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简洁发觉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宠爱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
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行进过程中,有许多平经常常见到的事物,在实习这种特殊的状况下,却突然间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依据行进路线谈一下本次实习中我的感想。
一. 关于敬重自然首先,是图书馆东北角的那片三角状草坪,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规章的形状类三角形却使它让我心头一震。
在人工草坪刚刚兴起时,间或见到一、二块整齐的绿茵,还觉得有点赏心悦目,毕竟,少见的规章形状让人看了有确定的兴奋感。
然而,当全部的设计师都企图用这种简洁的方式博取人们的这种兴奋感、而使这种绿茵“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时,人们的这种兴奋感却被单调感和厌烦感所替代。
(图)类三角形草坪(a)的确,现在的绿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圆形或者特殊规章的多边形,我很难想到除了单调以外的词语来加以形容,于是我不禁想问:真的只有规章这一种选择么?不行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章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确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
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_实习报告评分:86优点:行文朴素,结构清晰;有观察,有评述,有自己的观点,全文没有出现大的不足。
缺点:稍嫌平淡,个别地方(杜仲树)等处有些离题。
城市生态实习报告李韵然002130312003.4一、实习概况1.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实习路线及内容:2003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
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1. 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
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
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
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
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
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
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