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小学国语教材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 格式:pdf
- 大小:281.64 KB
- 文档页数:3
论日本人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摘要:亲近自然,尊崇自然,敬畏自然是日本人典型的自然观,这种观念渗透于日本建筑、服饰、饮食、艺术、语言等各个方面。
通过对日本自然观的肯定,明确我国大气污染严重、水体污染仍存在威胁、室内环境污染严重、森林灾害严重和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并提出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节能减排,优化废弃物处理方式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自然观;日本庭院;和服;日本料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侧的一个岛国,共有6800多座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冲绳是其主要岛屿[1](p2)。
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的气候为渔业及水稻种植业带来了便利,也使日本人祖祖辈辈与自然生活在一起。
美丽的自然环境为日本人带来的恩惠和养育,使其对自然怀有深切的感恩。
但较多的自然灾害也使日本人感到自身的渺小,从而对自然充满敬畏。
因此,日本人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对自然的领悟——如果没有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人类就无法生存。
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亲近自然,尊崇自然和敬畏自然成为日本人典型的自然观。
一、日本人自然观的表现日本人一直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与自然的共存。
对日本人来说,与自然保持协调、保护自然远远比与自然对立、征服自然更重要。
这种自然观渗透于日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建筑日本庭院的设计主要突出自然景观的美,这种美并非自然本身的姿态,而是利用借景的手法搭配池塘、假山、树木和流水,并使用缩景手法,使其呈现出大自然原有的风貌。
这种设计将实景的所有精华凝缩在庭院中,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和地面上再现大自然的本貌。
“枯山水”是现代日本庭院的灵魂---用石料寓意大山、瀑布,用白砂象征流水、河川、海洋甚至云雾[2]。
与西洋学中重视几何图形规则的美相对,日本庭院是将外部自然景观融入到庭院设计中的不对称的美。
日本的个人住宅多是独门独院,庭院中种满了灌木、花草和蔬菜。
为了与高温多湿的气候相适应,房屋多采用木质结构,柱子和地板也保留木头本身的颜色和木纹。
浅析日本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日本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岛国,其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一直备受关注。
在此,本文将对日本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进行浅析,探究其原因和相关的措施。
一、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日本人对环境保护有着深刻的认识,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首先,教育意识的培养。
日本教育系统注重环保教育的普及。
从小学开始,学生就会接受环保相关的教育内容,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这种教育使得日本的年轻一代在环保意识上相对较强,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了对环境的尊重。
其次,社会文化的影响。
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共生,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利用。
例如,传统的茶道文化中尊重自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渗透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使得他们在行为中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
此外,灾难经历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日本地处多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这些灾难经历让日本人深刻认识到环境的脆弱性和重要性。
他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减少灾害对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二、日本人的环保措施日本人对环保意识的高度重视,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他们还采取了许多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
首先,日本重视节约能源。
在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日本通过推广高效能源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等措施,积极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例如,日本提倡早睡早起,以减少能源消耗;鼓励使用LED 照明等节能产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日本实行垃圾分类和再利用制度。
垃圾分类被认为是日本环保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
日本民众将垃圾分为不同类别,并严格按照规定的分类方法进行回收处理。
此外,日本还积极推动废弃物的再利用,例如通过废品回收厂将废旧物品制成可再利用的材料。
此外,日本也注重水资源的保护。
由于日本的地理位置,水资源相对较为紧缺。
为了保护水资源,日本人推广雨水收集和再利用制度,通过合理利用雨水来满足一部分用水需求。
同时,他们还推广用水环保措施,如使用低流量淋浴头、节水型厕所等。
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分析
中国和日本是具有历史深度的两个国家,在社会文化和教育方面都有较深的影响,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上,两个国家的教科书课文课程有着独特的传统。
本文旨在分析比较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异,以及赋予孩子们不同视野的重要性。
首先,从语言角度来看,中国和日本的语文课文都以汉语和日语为主,但书面语言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语文书面语言强调完善的语句结构,语词精炼关联,即所谓的“文言文”,以及较少的口语等方面;而日本的书面语言则更注重口语表达,表现力更为流畅,且即使是文言文也往往更加易懂。
其次,中国和日本的语文课文在内容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语文教材更加重视经典文学,如儒家、道家等,也就是所谓的“四书五经”,以及古典文学,以此来弘扬中华优秀的文化及思想;而日本的语文教材较少覆盖此类经典文学,而更多地聚焦当代文学及现实生活等,希望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日本的文化和社会现状。
此外,日本的语文课文重点更加偏向实用性,比如将中文字的用法上下文联系起来,以及告知学生如何使用汉字和句子去构建完整、准确的汉语书面文章等;而中国的语文课文则更多地偏向理论性,如精读文本,积累汉字的意义和构字规律等。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中国和日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们都赋予孩子们不同视野去看待文学和现实生活,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形成自己的文化思维。
综上所述,对比分析中日
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精髓,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激发自己学习汉语的热情。
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分析
伴随着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以及日本小学语文课本的改版,中日小学语文教材之间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让我们从语文教材的角度来分析中日小学语文课文的异同,探究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差异。
首先,从教材的定位来看,中日小学语文教材的定位是不同的,中国语文教材强调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系统化学习,日本语文教材则强调学生发展深层的认知能力,以交流和表达能力为重点。
中国语文课文侧重于学习知识,以内容读本为主,如国学训练、拼音训练、语言特色阅读等,日本语文课文则侧重于学习技能,以应用读本和指导性阅读为主,如文学赏析、报纸阅读、文化特征阅读等。
其次,从教材的内容来看,中国语文教材的内容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着重以古典文学为主。
主要课文有《诗经》、《楚辞》、《史记》等古典文学,以及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名篇,如《论语》、《孟子》、《大戴礼记》等。
而日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以日本文学为主,聚焦研究日本文化文学常识,强调学生通过读写活动开展文学创作,主要课文有日本文学名著、民谣、神话故事等。
最后,从教材的特点来看,中国语文教材的特点是以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内容枯燥乏味,以学习为主,重视课堂教学。
日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则更加多元,以激发兴趣为主,多地利用影音素材,以歌咏练习、诗词朗诵练习等,更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总而言之,中日小学语文教材的定位、内容和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可以借鉴对方文化的精髓,结合自身文化特色,牢固树立文化认同,促进小学语文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日本的小学课文口文/ 唐辛子我家小学生每天都要学习半小时左右中文,虽然进度非常慢,但慢慢地积累下来,到现在也能认不少中文汉字了,于是,前几天开始,我拿出从国内带回日本的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让她自己阅读。
因为国内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仅仅只是上册,内容就已经相当丰富,有诗歌,有寓言,还有童话,相信对于孩子提高中文水平一定会很有帮助。
我家小学生将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拿在手上,翻看了一下目录,就开始惊叹了,说:妈妈,好多课文啊!又说:日本小学二年级的国语课本,比这少多了。
听小朋友这么一说,我让她拿出日本的二年级国语课本来看,两本教材一比较,就发现果然大不相同:国内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上册,已经有186页,34篇课文了,这还不包括仅供阅读用的另外6篇童话文;而日本的国语课本上册,居然一共才六篇课文,一篇阅读文,全加起来才7篇文章。
这个差距也太大了!从教科书的“量”来看,就感觉中国的孩子太辛苦,而日本的孩子未免太轻松了。
中日课本内容大相径庭再对比二本教科书的内容,也大不一样。
日本的国语课本的选题,基本是以植物,海底生物等自然为主,如第一篇课文是“蜂斗叶的茎”,说的是一种叫蜂斗菜的植物如何在初春残雪消融的日子成长;第二篇课文是“蒲公英的智慧”,详细地描绘了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孩子们学习完这二篇课文之后,接下来的第三篇课文,叫“大家都来做观察名人”----这篇课文教孩子们怎样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学会写观察日记,日记写好之后,再一个一个地在班级里进行演讲和发表。
而国内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对于自然的描绘,但这些课文大都比较写意和抒情。
例如第一篇课文《秋天的图画》,这样写道:“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从这些以自然为选题的课文来看,日本孩子接受的是理性教育,内容具体化;而中国孩子接受的教育似乎更为感性,且抽象化内容居多。
此外,从日本的课本中间,可以寻找到许多团队与协作精神的教育理念。
3532014年9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日本是一个岛国,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在固定土地上从事农耕稻作,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环境中生活,养成了完全顺从自然、同化于自然的习惯,不会把大自然看做是人类的对手。
虽然有时候会受到台风、地震和火山的侵袭,但日本人只是对其感到恐惧和敬畏,丝毫没有萌发语气斗争的念头。
这些也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衣食住所表现出的自然观首先,日本和服多采用印花和色彩都很注意和自然的和谐,根据季节来选择和服的颜色和图案。
比如春天是绿意盎然、百花盛开的季节,嫩绿色和浅葱色就是和服的主色调,图案主要采用樱花等。
初夏,则选用棣棠色和藤色等,盛夏,穿着蓝色或绀色等颜色的单衣,图案多选用朝霞和百合等。
而且,和服采用了比较宽松的设计,和服的袖、襟、裾都能够自由开合,这一点真是为了适应适合日本这个典型的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
除了和服之外,日本人的日常服装长期以来都是以棉麻类植物纤维作为服装的主要材料,比如说日本人平时穿的“浴衣”也是纯棉质地的。
其次,日本料理选用的材料也会注意根据季节来选用不同的食材。
春季吃鲷鱼,初夏吃松鱼,盛夏吃鳗鱼,初秋吃鲭花鱼,秋季吃刀鱼,深秋吃鲑鱼,冬天吃鲫鱼。
而且日本料理的烹饪特点:一是“生”,日本料理中很多菜以生吃为主,比如日本料理中的生鱼片。
二是少用调味料,重视食物本身的味道。
同时,做好的日本料理在装盘时也不会忘记自然。
它注重食物的自然颜色的搭配,配菜的装饰也突出季节的特点。
最后,在住的方面,和式住宅的设计风格上,喜欢自然形态、讲究自然情趣,不喜欢对抗自然的高大建筑,也不希望通过住宅来夸耀人的力量,来征服自然,而是要与自然协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和式的建筑也多以纯自然的木质材料为主从庭园到茶室,从神社到普通住宅,无不体现着这个原则。
传统的和式内部风格简洁,变化不多,色彩也较单纯。
在木材、纸张等天然材料所营造出的特殊的气息中,长方形的线条,自然的色调与植物柔和的色彩给人以自然的幽静和美的感觉。
从语言浅析日本文化作者:李小姝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25期摘要: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一个民族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反映,本文试图从日语的特点入手,探讨日语所反映出的日本民族的某些心理特点。
关键词:语言;日本文化;心理特征任何一个民族由于其历史、文化、风俗的不同,都形成了其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而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一个民族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反映。
本文试图从日语的特点入手,通过探讨日语所反映出的日本民族的某些心理特征,来加深对日语的理解,进而切入日本文化的某些本质方面。
一、日语与日本人的自然观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经常遭受地震、台风、洪水、火山喷发、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日本人在同这些天灾进行了无数次的斗争以后,养成了一种非常达观的自然观,那就是自然是不可战胜的,只有顺从它,与其成为一体,才能获得一种安全感。
表面上看,日本人好像是屈从于自然,是一个悲观的民族,实际上这正是日本人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在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前保持精神平衡的一种智慧。
事实上,日本人在多次遭受大自然的毁灭性打击以后,又能很快地重建家园,就是这种达观的、乐天知命的自然观的最好体现。
日本的自然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一是地震频发、灾害不断,二是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很适合人的生存。
日本人对大自然的敏感和热爱,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日本人常常用表示天气的词来形容心情,例如すがすがしい一词是指 5 月的晴朗的天气,现在也用来形容清爽、愉悦的心情。
而うつとうしい一词本来指梅雨期潮湿、闷热的天气,现在还用来形容郁闷、不快的心情。
日本人写信作为问候语先写天气,见面时,作为开场白,也先谈天气。
由此可见日本人的生活和心情与自然界的变化是多么息息相關。
日本人的这种对大自然的敏感和热爱在文学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如日本诗歌形式之一的俳句,在短短的十七个音中,一定要有季语(即表示季节的词语)的出现,否则就不成其为俳句。
比较中日两国小学教科书差异日本的孩子太轻松?来源:羊城晚报发布时间:2011-02-22▲日本二年级(下)语文教科书的封面和目录我现在旅居日本,我家小学生每天都要学习半小时左右中文,虽然进度非常慢,但慢慢地积累下来,到现在也能认不少中文汉字了。
从前几天开始,我拿出从国内带回日本的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让她自己阅读。
因为国内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仅仅只是上册,内容就已经相当丰富,有诗歌,有寓言,还有童话,相信对于孩子提高中文水平一定会很有帮助。
我家小学生将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拿在手上,翻看了一下目录,就开始惊叹了,说:妈妈,好多课文啊!然后又说:日本小学二年级的国语课本,比这少多了。
听小朋友这么一说,我让她拿出日本的二年级国语课本来看,两本教材一比较,就发现果然大不相同:国内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上册,已经有186页,34篇课文了,这还不包括仅供阅读用的另外6篇童话文;而日本的国语课本上册,居然一共才6篇课文,一篇阅读文,全加起来才7篇文章。
这个差距也太大了!从教科书的“量”来看,就感觉中国的孩子太辛苦,而日本的孩子未免太轻松了。
再对比两本教科书的内容,也大不一样。
日本的国语课本的选题,基本是以植物、海底生物等自然为主,如第一篇课文是《蜂斗叶的茎》,说的是一种叫蜂斗菜的植物如何在初春残雪消融的日子成长;第二篇课文是《蒲公英的智慧》,详细描绘了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第三篇课文是《大家都来做观察名人》,这篇课文教孩子们怎样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学会写观察日记,日记写好之后,要求每人在班级里进行演讲。
而国内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对于自然的描绘,但这些课文大都比较写意和抒情。
例如第一篇课文《秋天的图画》,这样写道:“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对照中日课本对自然描写的选题,日本孩子接受的是理性教育,内容具体化;中国孩子接受的教育似乎更为感性,且抽象化的内容居多。
三江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报告题目日本人的自然观日语 系日语 专业学 号 B02111004学生姓名王玺指导老师赤崎郁义起讫日期 2006年3月— 2006年4月设计地点三江学院概要日本は狭い島国であり、自然に恵まれ、温和な自然条件を持っている。
その自然は日本人の生活様式やものの考え方に、多くの影響を与えてきた。
衣食住の方面だけでなく、文化や哲学、思想、宗教の方面も自然と切っても切れないものだ。
詳しく言えば、衣服の材料とか日本料理の調理法とか日本式の家屋の特色などは自然と関係している現われである。
日本は自然に恵まれているので、日本人は自然に対して親和的だ。
日本文化の特徴の中には、自然に親和的で情緒的、また淡白、簡素、素朴で、繊細な傾向が見られ、余情、空白を大事にし、アンシンメトリーや不完全の美といった人工的装飾ではなく自然と調和されたものを好む傾向がみられる。
自然の移り変わりへの細かい観察が行われ、自然への鋭敏な感覚を育み、それを基に、さまざまな芸術や生活習慣が生まれている。
「もののあはれ」や「幽玄」や「さび」「わび」などは日本人の美意識に関する言葉である。
水墨画とか、茶の湯と生け花、また日本舞踊とは和敬静寂、閑寂枯淡の情趣をもとにした芸術である。
自然と自分を一体化し、自然の心をわが心として生きる感情が、日本人の哲学、思想、宗教などすべての精神活動の根本に流れている。
その中で、古代人の信仰とか集団意識とか和の精神は全部、日本人の自然に順応した観念である。
この論文によって、日本人と自然との調和的な関係を示す良い例を挙げ、人類と自然の関係の危機に警告するつもりだ。
地球上の人類が自然と一体になることを願う。
キー·ワード:季節感 美意識 一体化 集団 「和」概要(中文)日本是狭小的岛国,受自然的恩惠,具有温和的自然条件。
自然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法产生了很多影响。
不仅仅是衣食住的方面,文化、哲学、思想、宗教方面也与自然密切相连。
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分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也有非常完善的教育体系。
而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对比分析,可以深入的认识两国的文化差异。
首先,在中国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部分课文都是围绕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礼仪等贯穿其中的,例如《纪念爱国主义运动发起人孙中山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日》一文,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崇高品格,重点强调他对促进中国社会文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有很强的爱国精神。
另外,比如《我的家乡》这篇文章描写的是穿越江南水乡的情景,把人以独特的视角带入一片安定的家乡,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温暖。
而日本小学语文课本中所体现的精神,则是日本强调坚韧不拔的精神追寻,以及把握生活真谛的哲学思想。
比如《勤勉》一文,描述了用勤奋向生活挑战的故事,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励志精神。
《你的愿望》一文更是强调用坚定信念来实现梦想,传递了勇于担当永不放弃的精神。
此外,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在两国文化习俗方面也有差异。
例如,中国小学教科书中大量使用的礼貌用语,如“敬礼”、“感谢”等,在日本小学教科书中则极少使用,反而多为让学生体会日本文化中质朴的表达方式,如“嗨”、“哈哈”等。
此外,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里更加重视传统文学,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而日本小学教科书则以诗歌佳作为主要内容,例如《芭蕉》、《梅》等。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语文教科书在传播精神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一点也反映出了两国的文化差异。
中国的文化更强调“仁慈”、“礼仪”,而日本的文化则趋向于“勤奋”、“坚韧不拔”。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多地拥抱多元文化,让世界更加美好。
本文通过对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分析,深入挖掘了两国文化的差异,也提出了拥抱多元文化的观点。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人们能够认识到中日文化的差异,也可以用心去拥抱这些不同的文化形态,让世界更加美好。
日本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对《日本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的分析张玉晶(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25)【摘要】2008版《日本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中对日本小学作文教育做了详细的规定与要求,体现了日本最新的最新作文教育观。
本文通过对最新《日本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分析日本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并以此对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日本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小学作文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我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同属汉字文化圈,文化历史传统一脉相承,并有着相似的教育制度和相同的现行学制。
近几十年来,日本的基础课程改革取得成果有目共睹,尤其是针对写作教学的一系列尝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类似于我国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其性质是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纲领性文件,是基础教育中唯一的课程标准,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必须照此执行,各出版社必须照此编写教科书,教师授课也要以它为参照。
《日本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是日本政府颁布的小学阶段国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本文以最新2008版《日本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以下简称《要领》)为对象进行分析、论述。
一、《日本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中的作文教学《要领》将小学分为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三个学段,每个学段的作文教学分为写作目标、内容和内容处理三个部分。
其整体内容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步提升。
如下图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写作目标培养学生能够把经历或想象的事,有次序的写成文章,关注词句的连接方式,培养学生想要进一步写作的态度。
培养学生能够按照不同的阅读对象和目的,向对方传达自己调查过的事,考虑段落间的关系进行写作,培养学生乐于写作的态度。
培养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培养学生恰当表达的态度。
写作内容1.从经历或想象的事件中选取要写的事件,收集相关资料;2.为明确自己的想法,写简单的提纲;3.写作时注意事物的次序、注意词汇与句子的连接,写有逻辑的文章;4.培养再读写好的文章的习惯、注意文章中的错误并改正;5.集体品读写好的文章,鉴赏优美的语段并发表感想。
浅析日本人的自然观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领土南北狭长的岛国,大部分位于温带季风区域,四周环海,并有3/4的海岸受暖流影响,具有温和湿润的气候特点,并形成了四季分明的自然景观。
受这种气候的影响,日本人十分关注大自然的变化,对自然界的一动一静都十分敏感,因而形成了崇尚自然的民族特性。
从文化艺术到宗教信仰,从日式建筑到庭院营造,处处渗透和闪现着日本人崇尚自然的思想。
一、日本文化艺术中所表现的自然观日本文化艺术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感,其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尽可能地亲近自然、接纳自然,尽可能地排除人工的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本身的美,在日本人的意识里,艺术中天然自成的因素被赋予极高的价值,即使是人工雕琢的痕迹,也往往是深藏不露。
日本人把制作得如行云流水般、与自然的本来面目毫无二致的作品视为最高的艺术。
这种将艺术品的成就托付于自然本身的观念,反映的就是自然至上的思想。
自然成就人为艺术,或者人为与自然调和,由此形成了鲜明的日本民族的艺术观原则。
日本人崇尚自然的心理还可以从其语言艺术上表现出来,“和语”是日本土生土长的民族语言,是在四面环海,气候温和,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大自然中产生的。
和语最重表达日本人的感情,是日本人心灵的故乡。
古代和语的美表现的最为充分的是和歌,它“托其根于地,发其花为词林”,是日本民族的心灵之歌,日本的女性尤其喜爱和语柔和多情,含蓄有致的风格。
紫式部、清少纳言等杰出女作家巧妙地将以“悯物哀情”为特征的“物语文学”推上了历史的巅峰,为日本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做出了贡献。
18世纪中期兴起的俳句更加增强了这种倾向。
俳句需要有反映季节特征的季语,也就是说,作者必须要在“五・七・五”这一世界上最短的诗型中完成敏锐地感受自然的任务。
季语的出现是日本人自然观的真实再现。
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分析中日两国是近代历史上最亲密的邻居,也是两个有着相同历史脉络的文化大国。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也是有明显差异的。
小学语文教科书分析将为我们提供对比中日文化背景的机会,从而更好地理解两国的文化差异,以及小学语文教育在两国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首先,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以“孔子言教”为根本,重视学生道德和文学修养。
在语文教科书中,先秦古代史事士大夫词语,和儒家经典比较占有较大的比例。
对于日本小学语文教科书来说,追求的是学习精神,崇尚的是武士精神。
语文教科书主要以古诗词、日语传统文学作品为主,融汇了日语传统艺术形式,如抒情诗歌、文学小说和戏曲。
而且,还有英语技能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们的国际视野。
从教材内容来看,中国语文教科书将更多的重点放在文化素养和基本知识上,注重道德教育。
以《诗经》、《楚辞》等古典诗词为主,以《易经》、《四书》等儒家思想为主,以《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为主,以及地理、历史知识等为补充,力求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使之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文化情操。
日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着重帮助学生了解和探索自身的文化传统,让学生认识到日本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以歌舞伎、竹书等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为主,强调日本传统价值观,如尊重社会制度、服从上级等,以及忍耐和勤劳的精神,力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体意识。
通过对于比较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国在文化传统、生活观念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而小学语文教育也是引领学生走向大学教育的重要桥梁。
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语文教育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陶冶情操,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成为文明公民。
因此,通过对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以及小学语文教育在两国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中国和日本的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而且若能充分利用,还可以为两国在国际舞台上拓展沟通,促进两国的友谊和合作做出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