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
- 格式:pdf
- 大小:708.36 KB
- 文档页数:41
平衡针灸定位主治平衡针灸特点: 左右交叉定位(病痛在左,右侧取穴)针刺时间短(可在三秒内完成),治疗疾病广泛(主要强调临床症状,不强调临床诊断).四大特点安全简便有效价廉四肢穴位针刺在3秒内(甚至晕针来不及出现).年龄小、体质好、发病时间短则疗效好.例如面神经麻痹<24小时只取一个穴每周治疗不超过三次即可治愈当面神经麻痹>2周时则需要治疗一个月.糖尿病发病在3月以内,可以治愈,第一个疗程要3个月有效,再治疗3个月巩固疗效.第一章头面部常用平衡穴位1.升提穴2.腰痛穴3.偏瘫穴4.鼻炎穴5.胃痛6.牙痛7.明目穴8.急救穴9.醒脑穴1.升提穴:定位:头顶两耳尖连线中点前2寸,帽状腱膜枕大神经分支与滑车上神经和眶上神经.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一步到位交叉取穴手法及手感: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2寸,另一手摸针尖,不使外露直到针感发生.滞针手法后出针,以局部的酸紧沉痛为主.功能:益气固表升阳固脱.①胃下垂,中气下陷,子宫脱垂,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盆腔炎,阳痿早泄,腹泻.②对多处关节疼痛有效2.腰痛穴:定位: 位于前额正中,人为地划一个“十”字,十字交点即为此穴功能:急性腰扭伤,腰椎管狭窄,腰间盘突出,脊背疼痛,腰痛.配穴:为腰痛主穴,也做面神经炎和面肌痉挛的配穴手法:平刺2寸3.偏瘫穴:定位:耳尖上2寸处,耳颞神经分支,枕大神经分支.耳尖向太阳穴方向平刺2-3寸,以局部的酸麻胀痛为主手法:滞针:顺时针捻转--对体质好病情重的患者.一步到位针刺法--.对敏感病人,轻症患者.交叉取穴,左右交叉适应:①中风偏瘫②偏头痛③下肢无力配穴:治疗中风的首选穴,常用于保健.也可治疗面神经炎面瘫,面肌痉挛及耳垂椎间盘突出的配穴治疗.(可以留针).4.鼻炎穴:定位:颧骨下缘,面神经颊支,耳颞神经分支.交叉取穴(左右交叉).针尖向鼻翼方向平刺1-2寸,以局部两神经出现酸麻胀痛为主.手法:点刺,针尖点刺.治疗鼻炎,鼻窦炎和感冒配穴:面神经炎,面瘫和面肌痉挛的配穴.也可作为上呼吸道疾病的配穴.5.胃痛穴:定位:口角下1寸及下颌正中旁开2寸处.面神经下颌支.取穴原则:胃痛,鼻炎:男左女右.配穴则交替取穴(左右).手法:平刺1.5-2寸(向对侧口角方向)以下颌支出现酸麻胀痛为主.效果不理想,可滞针. 适应:胃炎,胃溃疡腹痛痛经胃肠功能紊乱肠梗阻配穴:常用于面瘫治疗的常用穴,中风后遗症,语塞流涎的配穴,治疗痛经也有效(可一采用胸痛穴腹痛穴).6.牙痛穴:定位:耳垂前凹陷处,分布有面神经分支,耳颞神经分支.交叉取穴(左右交叉)直刺1-1.5寸,以面神经,耳颞神经的酸麻胀痛为主功能:龋齿牙龈炎上火性牙痛腮腺炎耳鸣下颌关节紊乱配穴:面神经炎面肌痉挛面瘫常用病史24小时可做3-5天疗程针刺1-2有效病史<20天一般<7次每周一次注意:不在患侧下针7.明目穴:定位:耳垂后耳根部及下颌角与乳突连线中点的凹陷处,耳颞神经枕大神经分支交叉取穴手法:向对侧内眼角方向直刺1寸左右针感是耳颞神经的酸麻胀痛适应:青少年假性近视玻璃体浑浊早期角膜炎结膜炎迎风流累配穴:常用做面瘫面肌痉挛(尤其面神经闭目不能).8.急救穴:定位:鼻中隔连线中点面神经分支(颧支) 点刺(瞬间点刺) 1-1.5寸深刺-抢救中暑休克等重病人适应:休克中暑急危重症患者(心绞痛)配穴:老年保健穴(不敏感)—点刺(快速)9.醒脑穴:定位: 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段之间的凹陷处及颈后枕骨下两侧(医风及风府之间1/2处)(或风池穴)枕大神经手法:采用指针手法(不需要针)以指代针.以拇指食指指腹进行瞬间点压:轻中重左手扶病人前额右手指点按适应:醒脑开窍头晕头痛中暑配穴:不能用针第二章上肢部平衡针穴1.颈痛穴:定位:4.5掌骨间指掌关节前凹陷处半握拳上下提插手法/或一步到位法(避开血管).平刺进针1.5-2寸指背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尺神经背支)局限性酸麻胀为主/或向上放射.适应:颈部软组织损伤颈椎部颈肩综合征/舒筋活血通络止痛配穴:可配肩痛穴2.胸痛穴:定位:前臂背侧尺挠骨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下1/3处(上1/3是痔疮穴).前臂背侧皮神经骨间背侧神经针感.上下提插手法,斜刺进针1.5-2寸.功能:消炎止痛调节血脂血压作用适应:胸部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效果好3.膝痛穴:定位:手心向下上臂深直肩腕关节连线的中点前臂背侧皮神经挠神经干针感直刺1.5-2寸退热抗过敏作用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消炎止痛适应:膝关节软组织损伤骨性膝关节风湿性髂骨软化症配穴:当膝关节无红肿常配同侧肘痛穴/当出现红肿时取头痛穴或太冲4.臂痛穴定位:肩峰与腋后纹头尽头中点有挠神经与上臂外侧皮神经直刺 1.5-2寸配穴:腰腿痛的配穴常配腰痛穴舒筋活络活血止痛适应:急性腰腿痛腰扭伤5.肺病穴定位:前臂掌侧腕肘关节连线上1/3处掌长肌腱腕长肌腱之间/正中神经(相对与杯侧痔疮穴)上下提插/一步到位手法手法:向上斜刺1.5到2寸功能:理气调肺止咳退热消炎止血抗过敏适应:咳血吐血支气管炎肺炎配穴:过敏穴的配穴6.痔疮穴定位:前臂内侧面腕肘关节连线上1/3处直刺1.5-2寸前臂骨间背侧皮神经或前臂背侧神经功能:泻火解毒退热通便作用同时可消炎止痛适应:痔疮(内外混合)便秘配穴:中风失语之配穴嗜睡暴聋注意:热病实证为宜/虚症要配外提穴(一切虚症之适用穴)7.降糖穴定位:前臂掌侧腕肘关节连线下1/3处(胸痛穴之对应面) 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掌侧神经针感,以3寸毫针,尖向上45度.1.5-2寸.功能:益气养神健脾和胃疏肝理气降糖降脂降压降酶消炎镇痛镇静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还可以作为冠心病心绞痛的配穴.配穴:胸痛穴8.咽痛穴定位:合谷处2掌骨挠侧缘中点竖掌取穴左右交叉直刺向掌心方向1.5-2寸功能:消炎退热镇静止痛提高个体免疫机能指掌侧固有神经适应: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三叉神经(下颌支尤有效)面瘫穴之配穴配穴:面瘫偏瘫9.指麻穴定位:第五掌骨中点半握拳赤白肉迹之间尺神经干背支进针痛一步到位功能:醒脑开窍止痛止麻消炎调节神经直刺向掌心1.5-2寸末梢神经适应:末梢神经所致手指麻木中风偏瘫中暑昏迷神经衰落神经分裂症急性腰扭伤糖尿病配穴:腰痛穴降糖穴之配穴中风后遗症爪形手咽痛穴指麻穴10.感冒穴定位:3 4掌骨掌指关节结合部正中点尺背神经针感平刺1.5-2寸与颈痛穴为姐妹穴功能:消炎退热抑菌抗过敏解表散寒消炎止痛双向调节—风寒风热均可适应:感冒鼻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配穴:鼻炎穴之配穴腰肌劳损11.踝痛穴定位:又名失眠穴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央挠侧端进针(挠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正中神经针感上下提插手法平刺1-1.5寸功能:镇静安神消炎止痛调节内脏调节心律适应:踝关节扭伤(急性扭伤)足跟痛顽固性失眠心律不齐心动过速配穴:治失眠用此不佳时选升提穴(虚症)肠痛穴头痛穴第三章下肢部平衡穴1.肩痛穴定位:腓骨小头与外踝最高点连线上1/3处.(阳陵泉足三里附近) 腓浅神经腓深神经针感触电样上下提插.直刺1.5-2寸(不可多刺—防水肿)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调节内脏神经内分泌适应: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偏头痛高血压肋间神经痛上肢瘫痪配穴:中风偏瘫的配穴2.头痛穴定位: 位于足背第1、2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或太冲)上下提插/一步到位斜向太冲功能:消炎止痛降血压缓解胆绞痛疏肝理气活血化淤健脾和胃、醒脑开窍配穴:降血压之配穴,鼻窦炎之头痛适应: 偏头痛、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颈性头痛(颈椎病)、鼻窦炎等3.肘痛穴定位: 位于髋骨与髋韧带两侧的外侧凹陷中(或外膝眼)股神经前皮支肌支一步到位直刺1-1.5寸功能: 消炎止痛、活血化淤、舒筋活络、理气止痛适应: 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内外髁科等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配穴:偏瘫之配穴急性踝关节扭伤4. 腕痛穴(又名光明穴)定位: 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外侧旁开一寸处。
平衡针灸疗法定位与功能、主治一、头面部穴位:1、升提穴定位: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直上10cm,发际直上16cm,双耳尖连线中点前2 cm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与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 cm左右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麻胀紧沉为主功能:升阳固脱、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主治: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2、腰痛穴定位:位于前额正中,人为地划一个“十”字,十字交点即为此穴针刺特点:以针刺××上神经或×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上下提插针刺手法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功能:活血化淤、调节神经、消炎止痛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等3、急救穴定位:位于人中沟于鼻中隔连线的中点针刺特点: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针刺方向:针感:以局部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功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主治:休克、晕车、晕船、晕机等4、胃痛穴定位:位于口角下1寸,或下颌的中点旁开3cm处针刺特点:以针刺三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1.5寸针感:以局部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功能:健脾养胃、活血化淤、健胃消食主治: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溃疡、膈肌痉挛等5、鼻炎穴定位:位于颧骨下缘中点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颧×或下颌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1.5寸针感:以局部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功能:退热止痛、消炎、调节N抗过敏主治: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6、牙痛穴(又名失语穴)定位:位于耳垂正中处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下颌×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针刺方向:直刺,进针约1-1.5寸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通牙关、开窍祛风、止痛主治: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慢性牙髓炎等引起的各种牙痛7、明目穴定位: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在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处针刺特点: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或向面部放射。
平衡针治疗疾病1 .升提穴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cm(1寸)处。
局部解剖: 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针刺原则:定位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取穴原则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平衡针技术操作规范平衡针技术是一种用于测量和修正车辆动态平衡性的车辆维修技术。
它通过在车轮上安装一定数量和重量的平衡针来调整车轮的平衡,以降低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的抖动和震动。
为了正确和有效地进行平衡针技术操作,下面是一些操作规范和步骤,供参考。
1.准备工作:在进行平衡针技术操作之前,必须确保车辆停稳,并处于整平地面。
同时,车轮和车轮轴必须干净,没有杂质和污垢。
工作区域应该干净整洁,避免杂物和绊倒的危险。
2.确定不平衡位置:将车辆的车轮置于旋转装置上,并逐个转动车轮。
观察车轮是否有明显的抖动和震动。
用手或指甲捻感应侦测不平衡位置,同时标记在车轮上。
3.应用平衡针:根据车轮上的标记,用扎靶或其他适当工具在车轮上打孔。
平衡针应均匀地分布在车轮上,并确保整个平衡针质量均匀。
4.校验平衡性:将安装了平衡针的车轮放在平衡机上,进行平衡性校验。
平衡机会检测车轮的不平衡部分,并给出相应的读数。
根据读数,可以判断哪些平衡针需要调整或增加重量。
5.加重或调整平衡针:根据平衡机的读数,逐个调整平衡针的重量。
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平衡针的数量来调整车轮的平衡性。
注意,每次只能调整一个平衡针,以确保调整的准确性。
6.校验调整效果:在调整完所有的平衡针后,将车轮再次放置在平衡机上进行平衡性校验。
如果车轮的读数达到了规定范围内的平衡性要求,则表明操作成功。
如果仍然存在不平衡部分,需要再次调整平衡针。
7.定期检查和维护:完成平衡针技术操作后,应定期检查车轮的平衡性。
如果在维修中更换了新轮胎,也需要进行平衡针技术操作。
车辆在日常使用中,轮胎可能会受到冲击和磨损,导致平衡性失衡。
因此,定期检查和维护是保持车辆平衡性的重要措施。
总结:平衡针技术操作规范包括准备工作、确定不平衡位置、应用平衡针、校验平衡性、加重或调整平衡针、校验调整效果和定期检查和维护等步骤。
这些规范可以帮助车辆维修人员正确、有效地进行平衡针技术操作,提高车辆的平衡性和行驶的安全性。
40平衡针针【简介】“平衡针灸”学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以中医阴阳整体学说为基石,以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针灸学。
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在体表的特定靶点,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的调节机制达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平衡的目的,从速缓解症状。
【主治病种】1.运动系统:腰腿痛、扭伤、挫伤、劳损、风湿性关节炎、落枕、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背痛;2.神经系统:眩晕、头痛、面瘫、面肌痉挛、脑血栓形成、脑溢血、脑血管痉挛、失眠、癔症、癫痫、肋间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鸣,;3.心血管系统:心绞痛、高血压、冠心病;4.消化系统:膈肌痉挛、胃下垂、胃痉挛、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胆囊炎、肝炎、前列腺炎、便秘;5.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急性荨麻疹、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6.其他:糖尿病、感冒、慢性支气管炎、痤疮、脂溢性皮炎、面部疥肿、色素沉着、月经失调、牙痛、假性近视、白内障、痔疮、急性乳腺炎、疲劳综合征、原发性痛经、子宫脱垂。
【禁忌症】婴儿颅骨囟门未闭,或针刺点部位患局部病灶不宜针刺。
【器物准备】75%酒精溶液用于针具、皮肤针刺部位和操作者手指的常规消毒,针具规格:直径0.32毫米,长20-40毫米毫针。
【操作流程】1、针具选择:根据不同病情、针刺部位及手法,选择不同规格的针具。
2、体位:一般不受限制,为防止晕针最好采用坐位或者卧位。
3、针刺手法:快进快出,三秒钟之内完成针刺过程,一般不留针,以刺激相关神经束为主。
直刺法,垂直进针方法,针刺时针体与皮肤呈90度直角。
针刺定位要求高,一次扎到要求的深度,针刺透皮感觉轻微。
适用于局限性、定位性和深部疾病治疗。
斜刺法,进行时,针体与皮肤呈15-45度角。
较直刺广泛,灵活度大,刺激穴位较多,有利于埋针固定针体,加强刺激量。
4、在外治法针刺单中对已进行的针刺治疗打勾、签名,并记录当时时间,一般不留针。
洪江市第一中医院平衡针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平衡针灸”学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以中医阴阳整体学说为基石,以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针灸学。
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在体表的特定靶点,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的调节机制达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平衡的目的,从速缓解症状。
二、适应症(一)运动系统腰腿痛、扭伤、挫伤、劳损、风湿性关节炎、落枕、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背痛。
(二)神经系统眩晕、头痛、面瘫、面肌痉挛、脑血栓形成、脑溢血、脑血管痉挛、失眠、癔症、癫痫、肋间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鸣。
(三)心血管系统心绞痛、高血压、冠心病。
(四)消化系统膈肌痉挛、胃下垂、胃痉挛、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胆囊炎、肝炎、前列腺炎、便秘。
(五)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急性荨麻疹、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六)其他糖尿病、感冒、慢性支气管炎、痤疮、脂溢性皮炎、面部疥肿、色素沉着、月经失调、牙痛、假性近视、白内障、痔疮、急性乳腺炎、疲劳综合征、原发性痛经、子宫脱垂。
三、禁忌症(一)具有严重内脏疾病患者。
(二)具有自发出血倾向的患者。
(三)精神过于紧张,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
(四)婴儿颅骨囟门未闭、局部病灶不宜针刺。
四、操作流程(一)用物准备75%酒精溶液用于针具、皮肤针刺部位和操作者手指的常规消毒,针具规格直径0.32毫米,长20-40毫米毫针。
(二)针具选择根据不同病情、针刺部位及手法,选择不同规格的针具。
(三)体位一般不受限制,为防止晕针最好采用坐位或者卧位。
(四)针刺手法快进快出,三秒钟之内完成针刺过程,一般不留针,以刺激相关神经束为主。
1、直刺法:垂直进针方法,针刺时针体与皮肤呈90度直角。
针刺定位要求高,一次扎到要求的深度,针刺透皮感觉轻微。
适用于局限性、定位性和深部疾病治疗。
2、斜刺法: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45度角。
较直刺广泛,灵活度大,刺激穴位较多,有利于埋针固定针体,加强刺激量。
平衡针灸以一针快速取效,简便快捷,容易学,网上都有许多资料,那二羊根据网络上整理资料,按常用到的排序,特别是疼痛类穴位很好使,在临床上屡用不爽。
总括分类一、颈肩腰背痛二、1.颈痛穴定位: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局解:在第四掌骨间背侧集中,布有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臂静脉网,和尺神经手背支(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三、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阵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法。
针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功能: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征,颈肩肌腱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临床还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底痛。
按语:是以穴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以治疗颈椎病为主,其以中老年为多发病,病因主要为生理性衰老。
因此为巩固疗效,减少环境诱发因素,避免局部受凉,颈部不要锻炼,不要人为加大运动,以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该项研究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歌诀:颈痛腋门透中渚,指背神经交叉取。
颈部病变与落枕,肋间坐骨痛可取。
2、肩背定位:位于尾骨旁开4--5厘米处。
解剖:布有臀大肌,梨状肌下缘,股二头肌,和臀下动静脉及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坐骨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坐骨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麻胀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带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祛风湿,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
主治:颈肩综合征。
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
以及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昏厥,偏瘫,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
腓肠肌痉挛。
按语:因取穴不方便,临床上以肩痛穴代替。
歌诀:肩背尾骨外二寸,坐骨神干交叉值。
颈肩筋膜综合征,偏瘫癫痫癔症分。
3、肘痛穴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
解剖:在膝关节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神经前皮脂及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股神经前皮脂及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部针感。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入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预炎。
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
以及偏瘫,荨麻疹,踝关节扭伤。
按语:在取穴原则上,内上髁炎取外侧肘痛穴,外上髁炎取内测肘痛穴。
此外,上肢臀痛穴亦可治疗肘关节病变,临床疗效相同。
故临床用之很少。
歌诀:肘痛穴为膝双眼,肘部损伤病变选,交叉取穴股前支,膝部病变对应点。
4、肩痛穴定位: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即足三里穴下两寸,偏外一寸。
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手法:(滞针)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
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隹并,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
按语: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肩关节,内脏病变为主。
特别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急腹证疗效更为显着。
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
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最多,用途最广泛,疗效更为理想,治愈率98%,一针治愈率11%,穴位的名称先后经历了肩周穴,中平穴,肩痛穴三个阶段。
歌诀:肩痛穴称中平穴,外丘一寸片腓侧。
交叉取穴腓神经,肩部病变与落枕。
胸痛腹痛与偏瘫,降压腰痛与昏厥。
5、腰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
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突出。
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
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
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诀: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定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种腰痛症,椎间盘出腰扭伤,腰肌劳损用之灵。
(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6、臀痛穴定位:此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壁连线的1/2处。
局解:布有旋肩胛动静脉,臂外侧皮神经和第一,二肋间神经,深层为桡神经。
取穴原则:以针刺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三寸毫针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呈45度角斜刺4-5CM。
手法:1上下提插手法2,针感达不到要求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或向肘关节,腕关节放射。
功能:活血化淤,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臀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对侧颈肩综合征,偏瘫。
按语:臀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臀部软组织损伤,臀部病变为主。
此穴还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穴位。
临床还需配合膝痛穴,踝痛穴效果更加。
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
歌诀:臀痛穴位桡神经,坐骨神经交叉灵,梨肌损伤网球肘,臀肌损伤综合征。
8、踝痛穴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即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布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及前臂内侧皮神经双重分布,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干。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失眠男左女右,顽固性失眠左右交替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产生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针感出现的中指或食指麻木感为主。
功能:镇静安神,消炎止痛,调节内脏,调节心律。
主治:踝关节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跟骨骨刺,足跟痛。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心率不齐,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顽固性失眠,治疗腕管综合征。
按语:主要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踝关节病变,具有取穴少,方法简便,疗效迅速。
也称失眠穴心率不齐穴。
(1寸毫针,0.3-0.5寸直刺)9、腕痛穴定位: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
解剖: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
手法:滞针手法。
功能: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
主治: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
按语:又称光明穴。
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腕关节病变和眼科疾病为主。
对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是用于早期混合性白内障。
近视主要指青少年假性近视。
歌诀:腕痛学位踝外部,交叉取穴能退热,腕部病变与,近视眼部疾病用指妥。
10、膝痛穴定位:相当于曲池穴外1寸处。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麻胀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祛风湿,疏通经络,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膝关节疼痛二、疼痛穴组1、胃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
局解;在口轮匝肌和肌之间,布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几下唇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三叉神经第三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手法:滞针手法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健脾养胃,调节胃肠,平衡心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健胃消食,促进溃疡愈合。
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
还可作为保健穴。
按语:具有选穴少,针刺面积大,见效快,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等特点。
临床不但用于治疗上腹部病变,还可作为慢性疾病的辅助穴位,可代替痛经穴,治疗妇科痛经。
歌诀:胃痛穴位下颌旁,男左女右取之良,消炎止痛三叉经,胃炎痉挛与溃疡,晕车晕船与痛经,消化不良服为尚。
(45度角进针,向对侧胃痛穴平刺1—2寸)2、牙痛穴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
局解:在咬肌中,布有面神经下颌支,颧支,上前方有腮腺管,深部有咬肌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下颌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
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3次。
针感:同上。
功能: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
主治: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
还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失语流诞。
按语:此穴临床用于治疗牙痛的特效均可。
取穴方法是以门牙为界分为左右两侧。
对过敏性牙病,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还必须配合针刺增强肌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从全身进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愈的目的。
此穴临床还成为失语穴,用于中枢性失语。
歌诀:牙痛穴位耳垂前,下颌颧支正中点,各种牙痛面瘫痪,下颌关节腮腺炎。
(垂直进针0.5—1寸)3、胸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前臂背侧,尺挠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
局解:挠侧为指伸肌,尺侧为小指肌,深层布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静脉,及前臂背侧皮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骨后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或骨间背侧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
对重病人可滞针。
功能:扩张冠状动脉,消炎止痛,调节神经,调节内脏,调节心神,血糖,血脂,血压,调节内分泌。
主治:胸部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组织炎,胸膜炎,心绞痛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率不齐。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肾病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带状疱疹,急性胃炎,急性疱疹后遗症(即疱疹性神经痛),慢性胃炎,膈肌痉挛。